8*李清照词两首


2.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剖析:此三句从夜间着笔,先点明节令:“佳节又重阳”。随之,又从“玉枕纱厨”这样一些具有特征性的事物与词人特殊的感受中写出了透人肌肤的秋寒,“凉初透”,兼写秋节萧瑟与心境凄冷,暗示词中女主人公的心境。而贯穿“永昼”与“一夜”的则是“愁”“凉”二字。深秋的节候、物态、人情,已宛然在目。这是构成下片“人比黄花瘦”的原因。
3.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剖析:开篇的“寻寻觅觅”反映词人心中若有所失的精神状态。环境孤寂,心情空虚,无可排遣寄托,就像有什么东西丢掉了一样。这东西,可能是流亡以前的生活,可能是丈夫在世时的爱情,还可能是心爱的文物或者别的什么。它们似乎是遗失了,又似乎本来就没有。这种心情,有点近似姜夔的所谓“人间别久不成悲”。这,就不能不使人产生一种“寻寻觅觅”的心思来。这起首三句形象、委婉、细致地表达了作者在遭受深创巨痛后的愁苦之情。七组十四个叠字,犹如信手拈来,看似平平淡淡,实则显示了作者高超的文字功底。十四个字无一愁字,却写得字字含愁,声声是愁,造成了一种如泣如诉的音韵效果,由浅入深,文情并茂地描写出女主人公寂苦无告的凄凉心境。
4.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
剖析:“淡酒”无力,怎么能抵挡住那一阵紧似一阵的急风,更何言消去心中的愁苦呢?此句精妙,在于一个“淡”字。写酒之“淡”,衬“愁”之浓,酒性依旧是烈的,只是因为作者的愁太重了,酒入愁肠愁更愁,致使酒力压不住心愁。李清照在前期词作《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中也写到过为驱寒消愁曾饮酒之事,然而却是“浓睡不消残酒”,酒力显得那么大,让作者浓浓地睡了好长时间都没有消下去,这里的酒力之所以大,是因为作者此时没有什么切入肌骨的愁病,有的只是作为一个年青贵族女子的闲愁,闲愁不痛,所以才会有“浓睡不消残酒”之说。两相对比,一个“淡”字,表明作者晚年是何等的凄凉,心境是何等的凄苦。
5.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剖析:“雁过也”三句,将上文含情未说之事略加点明。正是此时,一群征雁掠过高空,在急风、淡酒、愁绪难消的情景中,它们的蓦然闯入,便打破了眼前的孤寂,使人不无空谷足音之感。但这感,不是喜,却是“伤心”。因雁到秋天,由北而南,词人亦是北人,避难南下,似乎是“旧时相识”。雁可以回到北方,人却只能客寄江南,“旧时相识”在异乡相逢,使得这种种情绪汇集在一起,就更增加了词人的天涯沦落之感。
二、重点语段
1.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剖析:首二句写重九赏菊饮酒。古人在旧历九月九日这天,有赏菊饮酒的风习,宋时,此风不衰。所以重九这天,词人照样要“东篱把酒”直饮到“黄昏后”,菊花的幽香盛满了衣袖。这两句写的是佳节依旧,赏菊依旧。这两句的妙处有二:一是写景物不著痕迹,诗中无一“菊”字,让读者从“东篱”“暗香”中去揣摩,显得含蓄蕴藉;二是看似平淡却含义颇深,二句只是写把酒赏菊而已,但读到后面“莫道不销魂”,使读者顿悟写把酒赏菊的深意:别说这把酒赏菊不使人消损神魂,它勾起我物是人非的愁绪!这样,就为写“人比黄花瘦”作了感情铺垫。次三句是全词的精华。李清照在此是即景作比,黄花(菊花)花瓣细长,给人以清瘦之感,作者是通过“形”的联想进入到“神”的比较中。于此,形成了二重比:第一重,菊花开在西风中,西风使菊瘦;人处在愁中,愁使人瘦,彼此各为前因后果关系。而自从宋玉开创“悲秋文学”以来,西风往往成为愁的代名词,故由西风与愁之间的相等,可以推出菊瘦与人瘦之间的相等,二者就具备了可比性。第二重,菊瘦形成其幽雅高洁之品。在古人的作品中,菊花已定型为孤傲高洁的象征,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黄巢的“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煞”,突出的皆为菊花的处世品格;同样地,在该词中,作者虽未作容貌、服饰的描绘,但“人瘦”便产生了一个呼之欲出的高洁的闺阁佳人形象。菊瘦与幽雅高洁之间、人瘦与闺阁佳人之间,又各形成前因后果关系,菊瘦与人瘦既是前者之果,又是后者之因。塑造高洁的闺阁佳人形象,既突出其外貌美,更突出其品格美。所以,二重比的最终结果,是将菊品与人品对等,而不仅仅是写愁的浓烈。

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