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琵琶行》教学设计


    思想内容,角度各异。白诗作于唐宪宗元和十一年(公元8XX年), 当时作者任江州司马。《旧唐书》记载:元和十年,节度使李师道派人在京城长安刺死了力主削藩的宰相武元衡,刺伤了御史丞裴度,时任左赞善大夫的白居易,立 即上书“急请捕贼,以雪国耻”,当时恶其僭越言事,贬为江州司马。诗前小序“予出官二年,恬然自安,感斯人言,是夕始觉有迁谪意”,表明了其创作动机。全 诗抒发了诗人天涯沦落之恨,诗人将对琵琶女不幸遭遇的深切同情和自身无辜被贬的沦落之感融合为一。诚如《唐宋诗醇》所评:“满腔迁谪之感,借商妇以发之, 有同病相怜之意焉。”然而,琵琶女的艺术形象所蕴含的典型意义也是不容低估的,对世俗的重色轻才,商人的重利轻情作了讽谕,对歌女的不幸命运寄予了深厚的 同情,表现了社会的阴暗面。这就体现了白居易“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之创作主张,艺术创作指向现实人生。而李诗是一首描写箜篌演奏的诗,诗人 以深刻的理解和丰富的艺术形象,传神地再现了演奏者创造的诗意浓郁的音乐境界,是音乐家李凭箜篌艺术的形象记录,艺术创作有指向艺术之倾向。
    两诗皆是唐代音乐诗的极品、神品,皆具很高的审美价值。从总体看,白诗表现为现实主义创作风格,李诗表现为浪漫主义创作风格,白诗在题材开拓上较李诗更深远,语言上,李诗辞采瑰丽,想象奇谲,极富创意,独树一帜,非白诗所有。
六 对教与学实施情况的反思
以前我关注更多是如何把教学设计得更加巧妙,讲课的内容如何充实,而对学生体验不够重视,总是希望他们掌握的更多一些,和老师配合的更好一些,考虑他们真正能够接受的少。这节课利用课堂诵读,调动所有学生参与其中,并且在读中思考,读中体会,效果比较好。学案让学生有目的而学,有重点学习,并且有利于养成主动学习的好习惯。课前学案的作者介绍为学习《琵琶行》做了准备,课后拓展扩展了学生知识面,加强了知识之间的联系。课堂问题的设置紧扣文章,带着问题解读文章,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不断提高,质疑的意识不增强。课堂是学生体验的过程,诵读法和学案导学法充分体现了课堂上学生的主体地位。

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