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琵琶行》教学设计


每段之间都有对应 。 第二段演奏依据旋律的变化分成四段乐曲,每一段乐曲表达琵琶女不同的情感对应着第三段琵琶女的身世遭遇的变化,琵琶女的遭遇又是和第四段诗人的遭遇相对应的。
第五部分 作业 
你怎样理解“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两句诗的意蕴?(不少于100字)写在作业本上。

五 板书设计

第二段          第三段                第四段         第五段
  ︱            ︱   同是天涯沦落人   ︱   怜人悲己  ︱
琵琶声  ←→  琵琶女的身世  ——  诗人的身世  ——  青衫泪
学案

附:《琵琶行》学案
一 课前准备
1白居易生平简介
白居易(772~846),唐代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醉吟先生。下邽(今陕西渭南)人。原籍山西太原,祖上迁下陕西渭南。晚年官太子少傅,谥号“文”,世称白傅,白文公。
公元772年2月28日,白居易出生于郑州新郑(今河南新郑县)一个“世敦儒业”的中小官僚家庭。父季庚,做过彭城县令,徐州、襄州别贺。
  白居易自幼聪慧,5、6岁学作诗,9岁熟悉声韵。11岁时,因两河藩镇战乱,由荥阳逃难到徐州符离(今安徽宿县北),不久又下到越中,投奔在杭州作 县尉的堂兄。5、6年的颠沛流离生活中,白居易接触到民间疾苦,并受到当时任苏州、杭州刺史的两位诗人韦应物、房孺复的影响,作有《江南送北客因凭寄徐州 兄弟书》、《赋得古原草送别》等诗篇,15、16岁时,立志应进士举,刻苦读书口舌成疮,手肘成胝。后来,父死母病,靠长兄白幼文的微俸维持家用,奔波于 鄱阳、洛阳之间,生活比较艰苦。
  贞元十六年(800),白居易29岁,进士及第。十八年(802),又与元稹同时考中“书判拔萃科”。两人订交,约始于此,后在诗坛上齐名,并 称“元白”。十九年春,授秘书省校书郎。永贞时(805),王叔文、韦执谊实行政治革新,白居易曾向韦上书,建议广开言路,选拔人才,惩恶赏善,举贤任 能,不失时机地迅速改革。但不久,王、韦等被贬,改革失败。他的建议未及采用,写有《寓意》等诗表示惋惜。元和元年(806),罢校书郎,撰《策林》75 篇,对社会政治各项重大问题所提治理方案,是研究他的政治思想的重要资料。 这年中“才识兼茂明于体用科”,授县尉(今陕西周至),作《观刈麦》,《长恨歌》。元和二年,帖集贤院校理。十一月授翰林院学士。次年授左拾遗。五年,改 京兆府户曹参军,均依旧充翰林学士。草拟诏书,参预国家机密。在儒家“兼济”思想的指导下,他不怕得罪权贵近□,连续上书论事,如《奏请加德音中节目》、 《论制科人状》、《论于□裴均状》、《论和籴状》、《奏阌乡县禁囚状》等,都是关系国家治乱、人民生活的重要文件。与此同时,他还自觉地以诗歌作为“补察 时政”、“泄导人情”的武器,促进新乐府运动,写了大量的讽谕诗,和他在政治上的努力相辅而行。但由于朝政日趋腐败,他的这些奏状和诗歌反而招来当权者的 忌恨与打击。

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