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课 装在套子里的人


6.别里科夫死了,“可是一个礼拜还没有过完,生活又恢复旧样子”。这个结局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
点拨 别里科夫虽然死了,但是禁锢社会、束缚人们思想的“套子”仍然存在。另外,还有许多“套中人”活着,别里科夫现象不是个别现象,而是社会现实的普遍反映。阻碍社会进步及变革的,是专制政府和僵化陈腐的思想。要想让新生活有新的气象,必须变革社会,革新思想。
 
1.中心主旨
别里科夫是他生活的那个时代的产物。这里的“套子”实际上是一种象征,象征着别里科夫维护旧制度、旧秩序,害怕和反对一切新事物的保守和腐朽,象征着沙皇政府的一切法令和专制统治。小说通过封闭、怀旧、胆小多疑、恐惧变革的“套中人”别里科夫的形象,揭示了沙皇严酷统治所造成的僵死、腐朽的可悲的社会现实,反映了沙皇统治下的黑暗,表达了创建新生活的强烈愿望。
2.写作特色
(1)鲜明深刻的人物形象。
别里科夫活动的那个小城镇实际上就是当时俄国社会的缩影。别里科夫是沙皇政府的忠实拥护者,他生活在知识界,
起到了沙皇的警察密探所起不到的作用,是反动知识分子的典型。作者能抓住揭示人物性格特征的外貌、心理、语言、行动,简练、鲜明、夸张而又合理地进行描述,因此形象生动逼真,栩栩如生。
(2)典范的艺术手法。
①细节描写。
作者刻画人物能抓住一些典型的细节来展示人物性格,因此形象逼真,栩栩如生。如用“穿上雨鞋……”等来描写他的肖像,显示其与世隔绝的外貌特征,用“千万别闹出什么乱子”的口头禅描写他的套子式的论调,来表现他依附于反动统治阶级的思想性格;用他从楼上跌下时的细节,揭示他“情愿摔断脖子和两条腿,也不愿意成为别人取笑的对象”的心理活动,来表现他虚伪、自欺欺人的特点。
②夸张的手法。
一是夸张人物的形象,像别里科夫这样整天躲在“套子”里的人,在生活中是不可能存在的。但作者借助于夸张使人物麻木、僵化的性格得到了充分地体现,收到了无情揭露的效果;二是夸张人物的作用,一个中学的普通教师居然“把整个中学辖制了足足十五年”,连“全城都受着他辖制”,大家什么都不敢干。别里科夫是沙皇走狗的象征,他对别人的压制,也是种种专制对他自身压迫的结果。
③讽刺的手法。
一是通过对别里科夫性格行为的夸张描述,嘲讽了“套中人”的丑陋和可憎;二是以戏剧化的情节描写别里科夫可悲的下场。小说自始至终采用讽刺手法,一会儿是轻松的戏谑,一会儿是幽默的讽刺,有时又在含蓄对比的描写中增强了讽刺效果。
3.结构图解
 
 
(45分钟 90分)
一、基础知识(12分,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蒙蔽(ménɡ)  蒙骗(mēnɡ)  暖和(he)  胆怯(qiè)
b.惊吓(xià)  恫吓(hè)  憎恶(wù)  贝壳(qiào)
c.孤僻(pì)  怂恿(sǒnɡ)  禁闭(jìn)  搓手(cuō)
d.游说(shuì)  讥诮(xiāo)  郁闷(yù)  祈祷(qí)
答案 c
解析 a项中“和”应读“huo”;b项中“壳”应读“ké”;d项中“诮”应读“qiào”。
2.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项是(  )
(1)……可是这个老穿着雨鞋、拿着雨伞的小人物,却把整个中学________了足足十五年!

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