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册装在套子里的人

2023-08-08

第二册装在套子里的人 篇1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育点

  1、  了解世界文学史上的短篇小说三巨匠。

  2、  欣赏小说中的语言艺术。

  (二)、能力训练点

  1、训练学生分析小说形象的能力。

  2、培养学生初步养成比较阅读的思维习惯。

  (三)、德育渗透点

  激发学生爱憎分明的阶级感情,深入体会小说的现实意义。

  二、重、难点

  着重认识社会背景与别里科夫人物性格和思想的养成的必然联系。

  三、课时安排    2课时

  四、学生活动设计

  1、        第一课时,让学生自读课文,理清小说结构,注意比较结构安排和《祝福》的不同之处。

  2、        第二课时,师生共同研读小说的结尾部分,联系生活实际,谈谈这一形象的深刻含义。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和过程

  一、重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1、导入  新课

  关于契诃夫。

  2、学生快速阅读,理解课文的内容,理清小说的情节结构,分析结构特点

  (1)       第一部分:  介绍别里科夫的特征

  (2)       第二部分:  介绍别里科夫的婚事

  (3)       第三部分:  介绍别里科夫的死

  开端:准备结婚

  发展:漫画事件、骑车事件

  高潮:交锋

  结局:婚事告吹

  3、作者为什么在具体叙写别里科夫婚事之前,要花很多笔墨去介绍别里科夫的特征?

  4、请学生反复朗读文章的第一部分,认真体会其讽刺意味,并思考作者从那几个方面去表现别里科夫的“套子”的特点?

  二、总结与引申

  别里科夫的“套子”到底是什么?有何象征意义?

  三、作业 布置

  思考:课后阅读课文第二、三两个部分,分析别里科夫为什么会落得个如此下场,意义何在?

  四、板书设计 

  套子

  具体表现:衣、住、行       思想(语言)

  象征意义:保守、腐朽——     专制、禁锢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和过程

  一、重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1、  导入  新课

  别里科夫的爱情故事

  2、  围绕别里科夫的婚事,讨论以下问题:

  (1)、从始至终,作者只讲别里科夫的“婚事”,而不提他有什么爱情。为什么?

  (2)、分小组比较华连卡和别里科夫的性格

  (3)、分析故事的结局

  3、  “埋葬别里科夫”本是“大快人心的事”,可是我们却为什么“露出忧郁和谦虚的脸相”,“不肯露出快活的感情”?

  分小组讨论,然后选择发言。

  二、总结与引申

  1、  简述契诃夫的伟大

  2、  别里科夫这一形象对于我们有什么现实意义?他的那些套子能给我们带来什么启示?

  三、作业 布置

  阅读小说《小公务员之死》,注意比较其讽刺手法,看看有何深刻含义?

  四、板书设计 

  别里科夫的婚姻

  别里科夫的“套子”:现实意义

  象征意义

第二册装在套子里的人 篇2

  一、教学目的:

  1.使学生认识沙皇俄国专制制度的黑暗和腐朽,理解别里科夫这个套中人的    社会意义;

  2.学习抓住肖像、语言、行动和心理活动的描写来刻画人物的方法;

  3.了解讽刺手法的运用。

  二、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 了解别里科夫是怎样一个人及这个人物的典型意义。

  2.难点: 用各方面的具体描写来表现人物性格特征的方法。

  三、教学时数:

  两课时

  四、教学步骤 :

  第一课时

  字词正音:

  诃hē不念kē  削xiāo文中不念xuē  丧气sàng qi不念sāng qì  

  怂恿sǒng yǒng

  词语补释:

  *祈祷:一种宗教仪式,信仰宗教的人向神默告自己的愿望。

  *辖制:管束。

  *讥诮:冷言冷语地讥讽。

  *忧郁:愁闷。

  陶冶: 烧制陶器和冶炼金属。比喻给人的思想、性格以有益的影响。

  怂恿: 鼓动别人去做某事。

  促狭: 爱捉弄人。

  撮合: 从中介绍促成。

  六神不安: 形容心慌意乱,不知所措。“六神”: 道教的说法,人的心、              肝、肾、脾、肺、胆各有神灵主宰,称为六神。

  战战兢兢: 形容极端害怕而小心谨慎的样子。兢兢: 小心谨慎的样子。

  理所当然: 从道理上讲应当这样。

  安然无恙: 形容很平安,没有受到什么损害。无恙: 没有灾祸、疾病之类              令人忧愁的事。

  作者简介:

  安东·巴甫洛维奇·契诃夫(18601904),俄国19世纪末期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以短篇小说和戏剧著称于世。他的作品揭露了沙皇政府对人民的残酷压榨和剥削,讽刺庸俗腐朽的市侩习气,同情被侮辱与被损害的“小人物”。他八十年代开始创作,九十年代是他创作的盛期。他的代表作品有中篇小说《第六病室》,短篇小说《小公务员之死》《变色龙》《带阁楼的房子》《装在套子里的人》(又译为《套中人》)剧本《樱桃园》等。

  写作背景:

  契诃夫的这篇小说发表于1898年,它通过别里科夫这个文学形象反映了十九世纪末期俄国的社会生活。

  十九世纪末期,在俄国正是无产阶级革命的前夜,工人运动逐渐展开,马克思主义已在全国传播,工人阶级的政党正在形成,一场革命风暴即将到来。沙皇政府面临着日益高涨的革命运动形势,极力加强反动统治,疯狂镇压人民,在全国造成了阴沉郁闷的气氛。沙皇政府的忠实卫道者,也极力维护沙皇的反动统治。他们死守着旧有的阵地,仇视和反对一切新鲜事物。这种人不但出现在官场上,而且也出现在知识界。

  小说里的别里科夫正反映了这些人的灵魂。

  层次结构:

  第一部分(15自然段)从别里科夫的外表、行为、思想方式和生活习性写他的    “套中人”特征。

  第二部分(637自然段)写别里科夫同华连卡婚事的失败,进一步揭露“套中    人”思想的腐朽和反动。

  第三部分(3840自然段)写别里科夫的死和出葬,指出现实里的“套中人”还    有许多。

  第二课时

  1.小说是从哪几个方面描写别里科夫这个人物的?

  从两个角度来刻画的:

  ⑴从日常生活的角度:

  衣、住、行、待人接物、精神状态、语言习惯、社会影响等方面刻画他守旧愚蠢和对行将灭亡的旧制度的忠实拥护。

  ⑵从爱情的角度:

  是集中的、画龙点睛的刻画,突出他“套子式的论调”的愚昧和反动。面对别里科夫在肖像、行动和思想上的“怪”这一特征的揭示,通贯全篇。

  2.别里科夫是个中学的希腊文教员,为什么“全城都受着他的辖制”?

  “别里科夫把他的思想也极力藏在一个套子里”,他的思想的套子,就是指沙皇统治阶级的思想和落后、保守、顽固的势力。别里科夫对政府的法令是心领神会,忠诚信奉的,这也有力地说明他是忠实站在统治阶级的立场上的,他的思想来源于统治阶级,他“辖制”全城,实际上正说明沙皇思想统治的严密,全城都受着沙皇思想的“辖制”。

  3.别里科夫结婚的喜剧转眼间变成死亡的悲剧说明了什么?

  在结婚这个问题上,课文深刻揭露了别里科夫从未透露过活人感情的灵魂。这个满脑袋是“套子”思想,满口是“套子式论调”,处处是“套子式”举动的角色,教师们怕,校长怕,城里许多人都怕的别里科夫,却怕结婚,这正说明别里科夫是伪善的、腐朽的、脆弱的,实际上是个丢失了生活权利的人,同时,也说明别里科夫固然可憎,但他毕竟还是专制制度的牺牲品。

  4.埋葬别里科夫是一件大快人心的事,可是别里科夫死后不久,为什么“生活又恢复旧样子了”?

  结尾具有丰富而深刻的含意,“大快人心”表现作者对新生活的向往与愿望,而不久“恢复旧样子”却是告诉人们愿望和现实还有距离。别里科夫是社会的产物,只要当时那样的社会还存在,就会有新的别里科夫存在,就会一切“又恢复旧样子”的。

  5.既然别里科夫能“辖制全城”,为什么他又是那么胆小怕事,一副可怜相呢?    别里科夫这个典型形象,是九十年代害怕群众、害怕变革的可怜虫。别里科夫精神是沙皇政府对人民实行思想控制、精神禁锢的工具。他怕这怕那,并“像害怕瘟疫一样害怕一切新事物,害怕一切超出平凡庸俗的生活轨道外的东西”,他还怕自己不能符合沙皇统治的要求,因此,终日是一副可怜相。

  作文参考题:

  1.《谈谈现代别里科夫》

  2.《不要做改革潮流中的“套中人”》

  3.《别里科夫的阴魂不散》

  4.《摒弃现代化建设中的“套子”》

  作业 :

  [思考和练习]第一题、第三题。

  (四川省资中县第一中学   温钧 编写

第二册装在套子里的人 篇3

  教学目的

  一、正确认识别里科夫的人物形象及其时代意义,认识沙皇专制统治的反动与黑暗。

  二、学习领会作品中幽默讽刺手法和细节描写的运用。

  教学设想

  一、在讲课时,必须讲清时代前景,让学生真正理解人物形象的时代意义。有条件的课余介绍一些俄国同时代作家的相关作品来使学生进一步了解和思考。

  二、要引导学生从别里科夫这个可笑怪诞的外表逐步深入认识其可憎的内心,透过可笑的行为举止认识人物所代表的保守腐朽思想。从“笑──思──悟”的过程来引导。切不可停留在表面肤浅的笑上。

  教学时数二教时

  教学过程 

  第一教时

  导入  新课

  提问:初中时我们学过俄国作家契诃夫的什么小说?

  明确:契诃夫的小说《变色龙》,其主人公奥楚蔑洛夫是个见风使舵的警官,他一定给同学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今天,我们再学一篇契诃夫的小说《装在套子里的人》。

  布置预习

  1.查词典完成下列词语解释

  辖制:(管束)孤僻:(孤独怪僻)

  歹毒:(阴险狠毒)讥诮(冷言冷语嘲讽)

  安然无恙:(平安,没有什么毛病和事故)

  周济:(给穷困的人以物质上的帮助)

  2.学生自读“预习提示”和“注释①”,圈点勾画,思考:①契诃夫创作小说的时代背景;②别里科夫的特点及其社会意义;③契诃夫小说的总特点和本文写作特点。

  研习新课

  1.提出教学目的。(见前)

  2.解题和介绍创作背景。

  “装在套子里的人”是指生活和思想上都有某种框框,不敢越雷池一步的人,小说中的主人公就是这样一个人物,他是沙皇专制主义的产物。现在,别里科夫已成为顽固守旧,害怕变革,阻碍社会发展的人的代名词。我们学习这篇课文,必须把握创作的时代背景:19世纪末期的俄国正是农奴制度崩溃、资本主义迅速发展、沙皇专制极端反动和无产阶级革命逐渐兴起的时期。沙皇政府面临着日益高涨的革命形势,极力加强反动统治,沙皇政府的忠实卫道士,也极力维护沙皇的反动统治,仇视和反对一切社会变革。作者写这篇小说就是为了揭露和讽刺这种人丑恶的本质。

  3.议论分段落

  学生思考:本文主要写了别里科夫哪些事?根据情节发展可以把课文分成几部分?

  明确:故事的主要情节是别里科夫的恋爱以及最后失败,按照情节的发展可以把课文分成三部分:

  (一)介绍别里科夫的外表、生活习性和思想性格(第1—4段)。

  (二)别里科夫与华连卡恋爱以及最后失败(第5段至倒数第3段)。

  (三)埋葬别里科夫,但生活中还有许多“别里科夫”(最后两段)。

  4.讲析第一部分。

  学生默读,划出关键语句,并加上简批。思考:别里科夫身上有哪些有形的和无形的套子?从中可以看出什么思想性格特点?

  讨论归纳:(板书)

  提问:作者用幽默讽刺的笔法刻画别里科夫的外表,是否仅仅为了引人发笑?

  明确:作者是用“形”显示“神”,用“可笑”的外表反映其丑恶的思想,让读者在笑声中看清别里科夫丑陋的灵魂。

  提问:为什么说别里科夫所教的古代希腊文也就是雨鞋雨伞呢?

  明确:说他所教的古代语言是“雨鞋”“雨伞”,这是用了一个暗喻,“雨鞋”“雨伞”对他来说是与现实隔开的一个“套子”,他教古代语言也是把它当做一个“套子”,借此躲避现实。

  提问:别里科夫整天战战兢兢。他怕的是什么呢?全城的人为什么又都怕这个胆小如鼠弱不经风的人呢?为什么他能管制全城呢?

  讨论归纳:别里科夫整天战战兢兢、六神无主是害怕生活中的新事物,害怕社会变革,害怕动摇了旧秩序。全城的人怕他,向他妥协,(课文第4段的原句用了八个“不敢”,“全城人战战兢生活了10年到15年”,让学生咀嚼体味)是因为他的言行与思想都是与沙皇专制制度一致的,他自觉维护着旧制度旧思想。周围的人还没有勇气敢与他斗,所以都怕他,受他辖制。别里科夫的可恨在于,他不但要把自己装在“套子”里,而且还想把周围的一切也装进“套子”里。这两种“怕”表面上是矛盾的,但只要我们结合当时的情况想一想,就会发现总根源都是沙皇专制制度。别里科夫所依附的沙皇统治,一方面是极力加强反动统治,在全国造成了沉重压抑的气氛;另一方面又是行将灭亡,摇摇欲坠。革命的风暴还未到来,大多数人还感到迷茫,不敢起来斗争,所以别里科夫还能“辖制”全城。

  布置作业 

  1.阅读课文第二部分,并找出描写别里科夫动作,神态和语言的代表性语句。

  2.完成“思考和练习”三,体会讽刺手法的特点与效果。

  第二教时

  研习新课

  1.讲析第二部分。

  学生阅读第二部分,思考:第二部分有几个相关情节?

  明确:在别里科夫恋爱过程中,有漫画事件、骑自行车事件、当面交锋及一命呜呼这样几个相关情节。

  提问:在这些情节中,别里科夫是怎样表现的?作者是怎样刻画的?

  讨论归纳:(可预先设计板书表格)教师讲析:这一部分描写的特点是,抓住人物的典型细节,用幽默讽刺的笔调刻画出别里科夫顽固保守,诚惶诚恐,害怕新事物,反对生活中哪怕是微小变革的思想性格。例如:“如果教师骑自行车,那还能希望学生做出什么好事来?他们所能做的就只有倒过来,用脑袋走路了!”这荒唐的别里科夫的逻辑说明了他的思维方式和性格特点。再如,他从楼上跌下来的时候,“情愿摔断脖子和两条腿,也不愿意成为别人取笑的对象”,这种奇特的心理状态正反映出他自欺欺人的特点。

  提问:别里科夫是怎么死的?他的死说明了什么?

  讨论归纳:别里科夫是在华连卡的笑声中倒下的。因为别里科夫最担心别人取笑他,而华连卡的笑声,是对他迂腐落后思想的最大嘲讽,这是别里科夫从来没遇到过的打击,他在笑声中结束了一切。别里科夫的死说明腐朽保守的势力实际上不堪一击。

  提问:从这一部分中可以看出华连卡姐弟是怎样的人?从人物身上我们可以体会到什么?

  讨论归纳:在小说中,华连卡姐弟是有新思想敢说敢为的年轻人,代表了一种新生的进步的力量。柯尼连科和别里科夫的冲突,展示了新旧两种思想的矛盾斗争,而且淋漓尽致地鞭笞和讽刺了别里科夫腐朽反动的本质。尽管别里科夫的死并不等于反动腐朽势力的灭亡,但华连卡姐弟的出现,却使人看到新思想的力量。

  2.讲析最后两段。

  学生个别朗读最后两段,学生画下关键语句,并思考其含义。

  提问:别里科夫死后,大家有什么反应?

  明确:“大快人心”,从心里感到自由。

  提问:可是为什么一个礼拜没完生活又恢复旧样子了呢?课文最后一句话有什么深刻含义?

  讨论归纳:只要沙皇专制度没有推翻,就会在这块土壤上不断滋生出新的别里科夫,所以生活还是老样子。作者启迪人们,沙皇专制统治不推翻,腐朽的思想不铲除,就永远存在着别里科夫这样的人物,生活就不可能自由快活。必须从根本上推翻沙皇的腐朽反动的统治

  3.讨论课文中讽刺手法和细节描写的作用。

  请同学结合课文中的实例来讨论讽刺手法的运用。

  归纳:讽刺是用漫画或嘲讽的语言描绘刻画对象,以达到否定和贬斥的效果。课文中的讽刺有以下一些特色:①夸张的语言和漫画式的勾勒,如大热天穿雨鞋带雨伞,穿暖和的棉大衣,从楼上摔下却安然无恙。反映人物的迂腐可笑。②揭示人物荒谬的生活逻辑。如别里科夫将教师骑自行车与学生用脑袋走路联系起来,反映他腐朽落后,害怕变革的思想。③含蓄的对比,如别里科夫辖制着全城,人们都战战兢兢,反过来他自己又是战战兢兢不能入睡。这些描绘和刻画真是入木三分,暴露和批判了别里科夫腐朽丑恶的灵魂。同学们读这类文章,笑过以后要将目光深入到人物的内心,认真进行思考,才会有所悟,有所得。

  除了讽刺以外,作者还用了一些传神的细节来表现人物,这和前面《守财奴》的写法有异曲同工之妙,请大家找一两个例子作说明。

  同学讨论。

  4.对照本课教学目的,再回到前面认真阅读“预习提示”,加深理解,每一位同学作简短自我小结。

  学生讨论,教师归纳。要点:①别里科夫形象及其时代意义(主要内容见预习提示)。②讽刺手法及细节描写的运用。③简短的篇幅里包含了深刻的思想内容,平凡的故事里表现了有重要意义的主题。

  布置作业 

  1.用幽默讽刺的手法描写生活中的一个人物,或选一幅较幽默的漫画让同学们写一段话,练习幽默讽刺的手法。

  2.课外读一两篇反映生活现实的微型小说,并作简要的评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