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初三上册语文《唐雎不辱使命》教案

2022-11-08

初中初三上册语文《唐雎不辱使命》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词汇,培养复述、翻译、阅读和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2.通过对文中人物语言、动作、神态等细节的剖析,了解人物的性格特征,体会《战国策》的语言风格。

  3.感受唐雎布衣之怒的英雄豪气,体味唐雎作为小国之臣,却不畏*、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精神。

  教学重点:

  疏通课文的基础上理解人物性格特点。

  教学难点:

  1.通过人物对话理解人物性格特点。

  2.重点文言词句的准确理解。

  3.外交辞令中委婉含蓄,隐藏着的“潜台词”的准确理解。

  课时安排:四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本课时重点:

  1.熟悉课文、能自由诵。

  2.理解课文大意,勾划出重点词句。

  一、激趣导入:

  中国历有“春秋五霸,战国七雄”的说法。战国最后十多年,秦以秋风扫落叶之势相继消灭了各诸侯国。公元前330年灭韩,前225年灭魏。安陵是魏的附属小国,在它的宗主国魏被消灭之后,一度保持着独立的地位。这一次,秦就想用欺骗的手段轻取安陵。出小饵以钓大鱼以骗取利益,是秦君的故伎。秦惠文王曾派张仪入楚,许诺给楚六百里地,条件是让楚与齐断交,结果傻头傻脑的楚怀王上了当。秦昭襄王以十五城与赵文王交换和氏璧,结果*被蔺相如识破,偷鸡不成蚀把米。这一次,秦王嬴政又故伎重演。安陵君和唐雎是重蹈楚怀王的故辙,还是学蔺相如的榜样,与虎狼之秦做针锋相对的斗争呢?让我们一起走进《唐雎不辱使命》。

  二、课文朗读。

  1.教师范读,正音。

  2.重点字的正音。

  (1)唐睢不rǔ____使命(2)秦王fú___然怒(3)免冠徒xiǎn____

  (4)以头qiāng____地(5)休jìn____降于天(6)天下gǎo___素

  (7)秦王色náo____(8)huì____星袭月

  3.容易出错的字。

  雎怫跣抢

  傀缟挠

  4.学生试读、齐读,自由朗读,读出味道,喜爱上本文。

  三、作品、背景。

  关于《战国策》:

  《战国策》是战国时期游说之士的策谋和言论的汇编。《战国策》当初有《国策》、《国事》、《事语》、《短长》、《长书》、《修书》等名称和本子,西汉末年刘向编订为三十三篇,分东周、西周、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十二策。内容多记谋臣策士的活动,写了他们雄辩的言辞和机智的运筹。文笔挥洒自如,描写人物活动绘声绘色,栩栩如生,富有文学意味。

  关于唐雎:

  唐雎,也作唐且。魏国人,是安陵君的臣子。战国时期的最后十年,秦国相继吞并各诸侯国,公元前230年灭韩,公元前225年灭魏。安陵是魏的附庸小国,秦王企图用“易地”的政治*进行吞并,由此引起了两国之间的一场外交斗争。唐雎出使秦国,同秦王进行针锋相对的斗争,终于折服秦王。

  四、课文大意。

  1.根据注释或《教材全解》弄清课文文意。

  2.复述课文。

  3.自学效果检测。完成课后作业2、3题。

  第二课时

  本课时重点:

  1.重点词句的理解与落实。

  2.通假字、古今异义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

  3.重点词语和句子的解释。

  4.理解性背诵。

  教学过程

  一、昨天知识抽查导入新课。

  1.找出文中的通假字。

  秦王不说(说--悦,高兴)

  故不错意也(错--措,放置,安放)

  仓鹰击于殿上(仓--苍,青色)

  2.找出文中古今异义字。

  虽然,受地于先王否,非若是也长跪而谢之曰

  3.词语活用现象。

  轻寡人与(轻,形容词用作动词,意动用法,“认为……轻”,小看。)

  请广于君(广,形容词用作动词,使动用法,“使……扩充”。)

  4.一词多义

  徒┍免冠徒跣(空,本文可以解释成光着)惠┍大王加惠(恩惠)

  ┕徒以有先生也(仅仅,只)┕汝之不惠(聪明)

  5.重点词语解释抽查。

  辱使命:辱没、辜负易安陵:交换其许寡人:答应大王加惠给予恩惠甚善:好虽然,受地于先王:虽然这样弗敢易:不;交换因使唐雎使于秦:于是;派;出使故不错意也:所以;错通“措”

  请广于君:扩充逆寡人者:违背轻寡人与:轻视

  非若是也:像;这样虽千里不敢易:即使岂直五百里哉:难道;只,仅仅怫然怒:盛怒的样子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先生;曾经听说

  布衣:平民免冠徒跣:摘掉帽子,光着脚以头抢地耳:撞;罢了

  庸夫之怒:平庸无能的人非士之怒:有才能有胆识的人仓鹰:通“苍”休祲:吉凶的征兆若士必怒:如果缟素:穿丧服色挠:变了脸色;挠,屈服:谢之:道歉寡人谕矣:明白,懂得徒以有先生也:只是

  二、理解性背诵、默写。括号内为老师的要求。

  1、课文中哪一句话表现出秦王盛气凌人,又分明是一个*?

  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

  2、安陵君是如何巧妙回答秦王的?

  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

  3、课文是怎样写唐雎要与秦王同归于尽的呢?

  若士必怒,伏尸二人,*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

  4、文中哪一句话既是秦王无可奈何的自我解嘲,更是作者借秦王之口对唐雎所作的赞扬?

  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十二、重点语句翻译

  1.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

  *我想要用方圆五百里的土地交换安陵,安陵君可要答应我呀!易:交换。

  2、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虽然,受地于先生,愿终守之,弗敢易!

  *承蒙大王给予恩惠,用(贵国的)大面积的土地来换(敝国)小面积的土地,很好;即使如此,但是我是从先王那里接受了封地,愿意始终守护它,不敢(随便)交换。虽然:既便如此。

  3、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千里。”

  *秦王怒气冲冲地对唐雎说道:“你也曾听说过天子发怒的情形吗?”唐雎回答道:“我还没有听说过啊。”秦王说道:“天子发怒,可以使尸体倒下上百万具,鲜血流满上千里的地方。”

  4、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尔。”

  *唐雎说道:“大王曾听说过平民百姓发怒的情形吗?”秦王说道:“老百姓发怒,也不过是摘掉帽子,光着脚走路,把头拼命地往地上撞罢了。”

  5、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那韩国、魏国灭亡了,而安陵国却凭借五十里的土地存留下来,只是因为有先生啊!徒:只。

  6、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安陵君于是派唐雎出使秦国。

  7、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

  *把安陵君看作忠厚的长者,所以不打他的主意。

  8、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

  *如今我拿十倍的土地(来交换安陵),扩大他的领土,然而,安陵君违背我的意见,(这)不是小看我吗?

  9、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即使拿一千晨土地,也不敢交换,难道只(换)面积为五百里的(土地)吗?

  10、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情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

  *这三个人,都是普通老百姓中最有胆识的人啊。(他们)心里的愤怒还没有迸发出来,上天就降下征兆。再加上我,将成为四个人了。

  11、若士必怒,伏尸二人一人,*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

  *如果有能力有胆识的人(*得)一定要发怒,(那么现在立刻)倒下两具尸体,五步之内淌满鲜血,天下的人将会因此而穿上丧服,今天的情况就是样。

  12、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

  *秦王变了脸色,直身而跪,向唐雎道歉说。

  三、作业,根据本文内容,自己出12分的文言文阅读题,明天同学交换做。

  第三课时

  本课时重点:

  1.分角色朗读,体会人物的内心。

  2.作者写作思路。

  3.写作特色。

  4.文章内容深研。

  5.体会外交辞令中的语言技巧。

  教学过程

  一、课文脉络分析。

  (一)、整体把握

  这篇文章所记叙的是强国和弱国之间一场外交斗争的情况。战国时期的最后十年,秦以秋风扫落叶之势相继翦灭各诸侯国,前230年灭韩,前225年灭魏。安陵是魏的附庸小国,秦企图用“易地”的政治*不战而屈人之兵(秦人往往借迁移之名行灭国之实),由此引起安陵君派唐雎出使秦国一事。

  本文记叙唐雎在国家危亡的紧急关头出使秦国,与凶暴的秦王展开面对面的斗争,终于出色地完成了使命的经过。用人物对话生动地塑造了唐雎的形象,表现了唐雎维护国土的严正立场和不畏*、敢于斗争的布衣精神,从而揭示了弱国安陵能够在外交上战胜强秦的原因。

  本文可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写唐雎出使秦国的背景。秦王派人向安陵君提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的要求,这是一个明显的*,因为安陵只是一个方圆五十里的附庸小国。安陵君看出秦王的野心,委婉地加以拒绝,并派唐雎出使秦国,意在修好。唐雎在吞并和反吞并斗争的背景下出使秦国,任务的艰巨程度可以想见。这一部分是为下面的情节做铺垫。

  第二部分(第2、3段),写唐雎同秦王进行针锋相对的斗争的经过。可分两层:

  第一层(第2段),写唐雎坚决抵制秦王的*,表现出维护国土的严正立场。唐雎一到秦廷,秦王就对安陵君提出严厉的指责。他一面装出一副施恩加惠的脸孔,指责安陵君“逆寡人”“轻寡人”,一面以“灭韩亡魏”来炫耀自己的军事实力,企图迫使唐雎屈从他的意志。唐雎对此则洞若观火,立即重申“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的严正立场,断然拒绝“易地”。这种尖锐的对立,势必促使双方间的矛盾进一步发展。这是斗争的第一个回合。

  第二层(第3段),写唐雎以“士之怒”反击秦王的“天子之怒”。秦王的*既被揭穿,炫耀武力也没有达到预期的目的,于是进一步用战争进行恫吓,极力描绘由“天子之怒”引起的战争的可怕场景。对此,唐雎也毫不示弱,立即接过话题,以“士之怒”进行反击,自然而然地引出专诸、聂政、要离行刺的故事,并表示自己要效法他们,意即要跟秦王拼命。说罢,立即付诸行动,“挺剑而起”。这是斗争的第二个回合,也是这场斗争中的*。

  第三部分(第4段),写唐雎在这场斗争中得到了胜利。秦王没有料到唐雎敢于跟他拼命,只好“长跪而谢之”,表示屈服。这种表示虽属权宜之计,但也反映出他确实看到了唐雎在保存安陵五十里地这件事情上的作用。这是斗争的结局。

  (二)、(板书)

  秦王:使人谓--不悦怫然怒色挠--长跪而谢

  唐雎:临危出使__沉着应对针锋相对--挺剑而起

  二、人物性格分析。

  (一)、分角色朗读课文。

  (二)、人物性格分析。

  秦王:骄蛮欺诈盛气凌人外强中干色厉内荏

  唐雎:不畏*从容镇定敢于斗争忠于使命

初中初三上册语文《唐雎不辱使命》教案 篇2

  【教学目的】

  1、积累常见的文言字词;

  2、通过对话分析人物形象;

  3、学习唐雎不畏*的精神。

  【教学重点】

  字词及人物形象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二、明确教学目标

  三、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找出不理解的字、词、句

  四、讲解字、词、句

  五、归纳重点词语的用法

  1、因

  2、其

  3、以

  六、齐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意

  七、由学生复述课文

  八、分角色朗读课文,体会人物的性格

  九、思考、讨论问题

  1、找出表现秦王嬴政前后不同态度的句子,想想秦王为什么会发生这么大的变化?

  2、文中的“三怒”各有什么具体表现?你觉得在当时的环境下,谁的“怒”更厉害?

  3、秦王如果不改变主意,唐雎会怎么做?为什么?

  4、秦王和唐雎的性格怎样?

  十、课堂练习

初中初三上册语文《唐雎不辱使命》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借助文言语气词有个性的朗读课文,读出人物性格。

  2、学习通过对话描写表现人物形象的写法。

  3、学习唐雎不畏*,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精神。

  教学重点:学习本文塑造人物的方法。

  教学难点:通过人物语言、动作、神态等细节的评析,了解人物的性格特征。

  教学方法:

  讨论法、朗读法、探究法、合作学习法

  教学课时: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观看*,畅谈感受

  师:老师给同学们带来了诸葛亮舌战群儒的*,请看!

  思考:你眼中的诸葛亮是个什么样的人?

  学生观看*,然后谈自己的看法,老师相机点拨。

  二、品味语言,分析形象

  过渡:说话是一门艺术,让我们穿越时空的隧道,跟随唐雎的脚步,再次见证这场惊心动魄的战争。

  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阅读课文。

  思考:文中秦王(或唐雎)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请从文中找出相关的证据。

  提示:采取圈点勾画与批准的学习方法。

  学生各抒己见,老师相机点拨。(细节描写,对比烘托的写法,修辞的运用,正面描写,侧面描写,朗读技巧等。)

  师出示例句分析: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

  从“秦王”“寡人”这两个称呼可以看出秦王是个狂妄自大,目中无人的人,因为当时他还没有称皇帝就自诩为王。又如其许一词,让人毋庸置疑,就是一定要答应的意思,可以看出秦王是个蛮横无理的人。

  学生试读,如果理想,可由他生评价,自己再来陈述朗读理由,并领读;如果不理想,则由教师进行朗读指导。

  首先要结合注释了解秦王乃是秦始皇,是历代帝王中的虎狼之君,是强秦,其威严倨傲可以想象,所以要读得声音响亮、慢条斯理,读出“帝王范儿”;其次要关注语气词“其”的作用,用“其许”,秦王的言外之意就是要让安陵君乖乖送上,所以要读出轻视、命令、咄咄逼人的语气,读出势在必得的骄横。

  如秦王的解读:有的抓住标点解析,如“!”可见秦王语气强硬、态度坚定,不容争辩,把秦王的霸气表现无遗;有的抓住字解析,如“谢”,堂堂一个国王最后道歉,可见他是个外强中干、色厉内荏的人;有的抓住词解析,如“色挠”可见秦王欺弱怕强,关键时刻丑态百出;有的抓住句子解析,如“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这句话绵里藏针,实质是傲慢的威胁……

  朗读指导预设:

  秦王谓唐雎曰:“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

  ……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

  (秦王施以诱饵,巧取不成,问“何也”,并非询问原因,而是问罪,可见其倨傲狂妄。说安陵之所以能够存留,是因为“故不错意也”,将自己粉饰为仁义之君,由此可见其虚伪狡诈。比较两个“也”,读出抑扬不同的语调。“与”是疑问语气助词,秦王并非问,实际是在指责威胁——安陵君胆敢违背、轻视我。)

  唐雎对曰:“否,非若是也。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首先,唐雎果断地予以否定,要读得坚定干脆;然后,以情理表达维护国土尊严的严正立场,用强硬的语气予以反驳,这是他有胆有识的表现。体会“哉”与“岂”同用增强语气的作用,删掉朗读,比较表达效果。)

  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

  (对照注释理解“怫然”,揣摩秦王的心理变化。“乎”可重读略带颤音,声音高且大,读出威胁之意。可加入动作,如先拍案再伸手点指。)

  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

  (对照秦王的盛怒,应读出唐雎的不以为然与沉着镇定。)

  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千里。”

  (“天子”“百万”“千里”可重音重读。)

  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

  (“乎”对应前一个,可读得轻且略长。)

  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

  (“耳”相当于“而已”,可先添加一声冷笑再读。体会秦王的轻蔑。)

  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今日是也。”

  (排比句要读出气势,越读越快,越读越重。“挺剑而起”这一动作,是使整个对话情节发生转变的关键所在,充分表现其决绝果断、视死如归的胆量。最后可辅以挺剑的动作。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指导用颤音和谦卑的语气,可用反复的方式及加入双手的动作,读出秦王的情态。)

  三、大胆质疑,激发思维

  过渡:我们在对作者独具匠心的设计赞叹的同时,你是否发现本文也有与历史真实情况不相符的地方?

  讨论:在这篇文章中你认为哪些情节不合情理呢?

  合作学习,自由汇报。

  1、唐雎为什么能佩带宝剑进殿?

  2、唐雎行刺秦王时,秦王身边难道没有侍卫吗?

  3、唐雎真的能保住他的国家?安陵国被灭亡的历史真的可以改变吗?等等

  四、归纳方法,写作演练

  过渡:是的,文章内容并不完全是真实的,进行了艺术的加工,但安陵君的委婉而坚定,唐雎的沉着干练,义正辞严,秦王的骄横无礼深深印在我们的脑海中,如果让我们把这个故事进行改写,你会怎样来写呢?

  提示:以不同的体裁或者不同身份进行改写。

  1、学生自由述说,老师适当点拨。

  如:可以依据以上情节,通过悬念、对话展开情节,将文章改写为四回目的章回体小说,可以通过添加舞台提示、人物台词将文章改写为剧本,可以以随行史官的身份写一篇新闻报道唐雎使秦的经过,可以以日记的形式写《针锋相对——我与秦王战斗的日子》,可以以书信的形式写唐雎向安陵君汇报与秦王交锋的情况,抒写为国捐躯的赤诚和不畏*的精神……

  2.学生改写课文。

  3.学生作品展示,师生简评。

  板书设计

  唐雎不辱使命

  秦王对比唐雎

  骄横狂暴对话不畏*

  阴险狡诈有胆有识

  外强中干凛然正气

  前倨后恭不卑不亢

初中初三上册语文《唐雎不辱使命》教案 篇4

  学习目标

  1.  掌握文中重点实词、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2.  反复朗读课文,学习唐雎不畏强暴、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精神。

  3.  学习本文通过对话描写表现人物形象的写作方法。

  一、   资料链接

  1.          作品资料

  《战国策》是一部先秦历史文献,因长于说事而著名,是一部国别体史书,杂记西周及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诸国之事,共33卷,约12万字。上接春秋,下接秦并六国,记事约240年。《战国策》还有《国事》、《国策》、《事语》、《短长》、《长书》、《修书》等名称。原著者名字不可考。

  2.          背景资料

  两千年以前的战国时代,诸侯割据,群雄纷争,各个国家或者为了使自己更强大,或者为了“转危为安,运亡为存”,争相养士,利用这些人在内政外交上出谋划策,“扶危持倾”。文章中唐雎这个人物就可以让我们由一斑见全豹。

  战国末年,秦国越来越强大。各诸侯国贵族为了对付秦国的入侵和挽救本国的灭亡,竭力网罗人才。他们礼贤下士,广招宾客,以扩大自己的势力,因此养“士”之风盛行。当时,以养“士”著称的有齐国的孟尝君、赵国的平原君、魏国的信陵君和楚国的春申君。后人称他们为“战国四君子”。

  第一课时

  二、   初读文章

  1.给加横线字注音。

  唐雎 (  )  韩傀(  )    免冠徒跣(  )    以头抢地(  )     缟素(  )   色挠 (  )   寡人谕矣(  )    聂政 (  )

  2.朗读课文,注意文章中的停顿。

  方法链接:停顿有两种:一是句间停顿,就是根据标点符号来确定句与句之间停顿的长短,语调的抑扬;一是句中短暂停顿,它是以词或词组为单位,根据句子成分之间的内在关系来划分的语气停顿。

  三、疏通文意

  1.解释下列句中划线的词的意义。

  ① 以大易小,甚善;虽然,受地于先王 

  ② 唐雎不辱使命 

  ③ 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 

  ④ 长跪而谢之 

  ⑤ 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 

  ⑥ 岂直五百里哉 

  ⑦ 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 

  ⑧ 否,非若是也 

  ⑨  请广于君

  ⑩  大王加惠

  第二课时

  2. 疏通课文大意,试翻译下列句子。

  (1)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

  (2)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

  (3)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

  (4)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

  (5)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

  (6)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

  (7)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

  (8)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

  (9)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第三课时

  四、深入探究

  1.文中秦王和唐雎分别是怎样的形象?

  2.外交辞令往往委婉含蓄,隐藏着“潜台词”,听话者应仔细揣摩,才能灵活应付。请揣摩下列各句的“潜台词”。

  方法链接:按词典的解释为“台词中所包含的或未能由台词完全表达出来的言外之意”,用句通俗的话讲就是“话里有话”。 人们经常用“潜台词”表达自己内心的不便明说的想法,而人们虽然听到了这个意思,却有苦难言。潜台词是人物在行动过程中真实的内心表现,它是表现人物形象的灵魂,是掌握台词的一把钥匙。要善于挖掘潜台词,潜台词挖掘好了,人物的动作也就出来了。找到了潜台词,也就找到了人物的真正的思想感情,塑造人物的表情、动作、语言等表达方式,也就有了依据。

  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

  与臣而将四矣

  3.本文人物的对话主要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试举例说明。这些修辞手法的运用有什么作用呢?

  4.请同学们以“……表现了……”(或“……写出了……”、“……反映了……”)说一句品析课文语言的话。

  5.为什么说唐雎没有辜负使命? 从“唐雎不辱使命”这一故事,我们可以看出唐雎的说话技巧体现在哪些方面?你又有何启示?

  五、   拓展提高

  1.列举我国历史上两个“不辱使命”的外交人才,分别用一句话概括他们的主要事迹。

  2.去年春天,在东南亚地区流行的“禽流感”,为人类的生命健康敲响了警钟。请就此拟写两条电视公益广告,提醒人们增强卫生健康意识。

  附参考答案及解题思路

  二、1.jū  guī  xiǎn  qiāng  gǎo  náo  yù  niè

  三、1.很  虽然这样  辱没,辜负  违抗  轻视  道歉  听从  难道只是  曾经  像这样,如此  扩充  恩惠

  2.(1)况且秦灭掉了韩国和魏国,而安陵君却凭借着五十里的土地土地幸存下来,是因为我把安陵君看作是忠厚长者,所以不打他的主意。

  (2)现在我以十倍的土地,请求给安陵君扩充地盘,而安陵君却不听寡人的,这是否轻视我吗?

  (3)先生曾听说过天子发怒吗?

  (4)平民发怒,也不过是摘掉帽子赤着脚,用头撞地罢了。

  (5)聂政刺杀韩傀的时候,一道白光直冲上太阳。

  (6)要离刺杀庆忌的时候,苍鹰扑击到宫殿上。

  (7)这三个人都是平民之中有才能有胆识的人,心里的愤怒还没有发作出来,上天就降示了征兆,加上我将会成为四个人了。                                

  (8) 秦王变了脸色,长跪着道歉说:“先生请坐,怎么会到这种地步?”

  (9)我明白了,韩国、魏国灭亡,而安陵国却凭借五十里的土地幸存下来,只是因为有先生啊。

  四、1.秦王:骄横,狂暴,狡诈阴险   

  唐雎:机智勇敢,不畏强暴

  2.你最好把你们的土地割让给我们,不然我将发怒,那后果将不堪设想。

  我将效法他们三人,与你同归于尽。

  3.明确:主要用了夸张、排比、对偶等修辞手法。 夸张: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排比;夫专诸刺王潦也……苍鹰击于殿上。对偶: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 明确:增强了文章的气势和语言的力量,使人物的对话具有强大的说服力,体现了雄峻奇伟的语言风格。

  4.(1)“挺剑而起”反映了唐雎不畏强暴、宁死不屈。(2)“虽然,受地于先王。”虽然:虽然如此。要与下文形成转折。表现了唐雎是一个沉着冷静,干脆利落的人。

  5.秦王要求用五百里土地换安陵君的封邑,实际是要并吞安陵。而在当时这是不可抗拒的。唐雎奉命出使,凭着自己的机智勇敢,面对横蛮狡诈、色厉内荏的秦王,不畏强暴,敢于斗争,不被威势压服,最后使秦王放弃了易安陵的打算。唐睢维护了本国的尊严,出色地完成了使命。说话技巧:言之有“节”言之有“据”言之有“力”启示:说话技巧在人际交往,尤其是在重要的外交关系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要有意识地锻炼自己的说话能力,培养自己的说话技巧。( 言之有理即可。)

  五、1.墨子,阻止公输盘和楚国攻打宋国    

  晏子,出使楚国,令楚王自取其辱

  2.讲究卫生,预防疾病   

  为了你和他人的健康,请注意公共卫生

初中初三上册语文《唐雎不辱使命》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一、通过对课文的学习,了解人物形象。

  二、培养学生复述、翻译、朗读的能力。

  三、学习唐雎作为小国之臣却不畏强暴、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精神。

  教学设想

  一、以“说”为主学习课文。

  二、通过对人物语言、动作、神态等细节的评析,了解人物的性格特征。

  三、主要教学过程 通读——说读——评读。

  四、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

  1.介绍《战国策》。

  (师先提问,生答后再小结。)

  《战国策》是西汉末年刘向根据战国时事的记录整理编辑的,共三十三篇,分东周、西周、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十二策。

  2.简述时代背景。

  公元前230年和前225年,靠近秦国的韩国、魏国相继被秦国所灭,其余山东六国中的赵、燕、齐、楚,在连年不断的战争中,早已被秦国日削月割,奄奄待毙了,又过了几年,秦就统一了天下。安陵国是魏国的附庸小国。安陵在它的宗主国魏国灭亡之后,一度还保持着独立的地位。秦国想用诈骗手段吞并安陵,于是安陵君就派唐雎到秦国谈判。

  二、通读——说内容。

  1.生齐读课文,教师听音。

  (要求:读准字音,读出感情。)

  2.请同学们注意下列字词的读音:

  雎(jū)怫(fú)跣(xiǎn)抢(qiāng)

  祲(jìn)缟(gǎo)傀(guī)挠(náo)

  3.请同学们说出下列词语的意思:

  加惠(给予恩惠。)

  怫然(盛怒的样子。)

  免冠徒跣(摘了帽子,光着脚。冠,帽子。跣,赤脚。)

  抢地(撞地。抢,碰、撞。)

  休祲(吉凶的征兆。休,吉祥。祲,不祥。)

  色挠(指变了脸色。挠,屈服。)

  谢(道歉。)

  谕(明白,懂得。)

  4.请同学们结合注释读课文。

  (学生散读,老师巡视。)

  5.请同学们用一句话说出课文的主要内容。

  (要求:能准确地概括出文章的主旨。生思考后师提问。)

  6.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话复述课文内容。

  (要求:在准确的前提下,能复述出人物的精神特质。生稍作准备后回答。)

  三、说读——说译文。

  1.学生分角色读课文。

  (叙述者、唐雎、秦王各由一人担任,要能读出人物应有的语气。)

  2.教师以句子为单位读一段课文,每读一句,学生就跟着集体杂然地翻译文句。

  3.学生仿效老师的方式分组译读课文。

  4.教师从二、三段中找出几个难句请学生口头翻译。如:

  “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

  “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

  5.学生杂然地再读课文。

  四、评读——说意味。

  1.学生演读课文。

  ⑴演读分两组,每组各找两位同学分别饰演唐雎和秦王。

  ⑵演读内容分别为课文的第二自然段和第三自然段。

  ⑶演读地点设在讲台。

  ⑷要求饰演者能在充分理解人物形象的基础上,演读出人物的精、气、神,能融入角色中。

  2.每个同学以“……表现了……”(或“……写出了……”、“……反映了……”)说一句品析课文语言的话。如: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表现了秦王的外强中干;

  “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写出了秦王盛气凌人、以强凌弱的心态;

  “挺剑而起”反映了唐雎不畏强暴、宁死不屈。

  (教师鼓励学生积极思考,然后请学生回答。)

  3.教师评点。

  (教师评点的原则,是以鼓励、夸赞为主,同时也要指出学生回答中的不当之处。)

  4.教师小结。

  这篇记叙文,写了唐雎忠于使命,不畏强暴,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英雄气概,揭露了秦王的骄横欺诈,外强中干,色厉内荏的本质,虽不假修饰,却十分鲜明生动,在刻画人物性格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

  五、作业 。

  查找资料,了解外交史上那些出使他国而“不辱使命”的人和故事。

  附:板书设计 

  【说明】

  学习《唐雎不辱使命》这篇课文,应着重了解人物性格,注意人物性格的反衬作用。所以,本方案的教学角度拟为:说读——以说为主学习课文,了解人物形象。具体操作步骤是通读——说读——评读。

  设想能让学生在读、说中了解人物性格,锻炼学生的复述、翻译、朗读能力,提高学生的口头语言表达能力。设想能让学生在自己的亲身饰演中,把握人物性格,并学习唐雎的那种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精神。设想让学生学会通过对具体语句的分析,了解人物性格、把握人物形象的方法。

初中初三上册语文《唐雎不辱使命》教案 篇6

  【备课时间】:20051020【授课时间】:【教学目标】:1、借助工具书和课下注释及古文知识积累,初步体会课文大意;反复诵读,尤其读准多音字。2、体会唐雎有胆有识,不畏强暴,敢于斗争的勇士形象。3、体会文章选材善于突出重点、突出中心的写法。4、培养学生敢于质疑,独立思考的思维品质。5、课外拓展有关《战国策》的知识。【教学重点】:1、积累古文词语:谓、易、其(作语气词)、虽然、虽、休、寝、错、仓等及出自《战国策》的常见成语。2、文章对“士”的作用的强调;选材的突出重点。【教学难点】:文章对“士”的作用的强调;选材的突出重点。【教学方法】:朗读(多种形式):自主,合作,探究。【教学课时】:两课时【教具】:小黑板【教学内容及教学步骤】: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同学们也许听说过战国时期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吧。荆轲在易水上辞别燕太子丹时,慷慨悲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土一去兮不复还”。这就是《战国策》里描绘的燕赵游侠之士的形象,虽然他最终失败被杀,但他的故事却一直为后。人传诵,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今天我要讲的则是另一个故事:作为小国之臣的唐雎,在秦王寻衅威胁的情势下出使秦国,能够毫不畏惧,敢于同秦王展开面对面的斗争,最终理直气壮地折服秦王,不辱使命。这种勇气是难能可贵的。这里的唐雎,是《战国策》里塑造的又一个游侠勇士的形象。【板题】:22、《唐雎不辱使命》《战国策》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清句读,读出感情。弗fú 雎jū 怫fú 跣xiăn 抢qiāng 傀guī 祲jìn 缟găo 挠náo 谕yù2、借助工具书和参考资料,自行疏通文意,同桌之间可以讨论。三、新课讲授:1、教师帮助学生疏通文意。2、课堂小结:⑴、小结“其、以”的用法和意义。其: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句中语气,相当于:难道;还是。)安陵君其许寡人(句中语气,表期望或命令,相当于“一定”。)得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第三人称代词,相当于“他们的”。)以: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介词,用)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介词,凭借)以君为长者(介词,把)徒以有先生也(介词,因为)乃令符离人葛婴将兵徇蕲以东(和“上、下、东、西”等词连用,表示时间、方位、数量的界线。可译为“以”。)以激怒其众(连词,表动作行为的目的,相当于“来”“以便”。)固以怪之矣(作副词,通“已”,译为“已经”。)⑵、古今词义:长跪而谢之(谢:古:道歉;今:感谢)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虽然:古:即使这样;今:虽然)四、分角色朗读课文:(叙述者、唐雎、秦王各由一人担任,要能读出人物应有的语气。)【作业布置】:1、分析唐雎和秦王的形象。2、熟读课文。【板书设计】:其: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句中语气,相当于:难道;还是。)安陵君其许寡人(句中语气,表期望或命令,相当于“一定”。)得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第三人称代词,相当于“他们的”。)以: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介词,用)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介词,凭借)以君为长者(介词,把)徒以有先生也(介词,因为)乃令符离人葛婴将兵徇蕲以东(和“上、下、东、西”等词连用,表示时间、方位、数量的界线。可译为“以”。)以激怒其众(连词,表动作行为的目的,相当于“来”“以便”。)固以怪之矣(作副词,通“已”,译为“已经”。)⑵、古今词义:长跪而谢之(谢:古:道歉;今:感谢)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虽然:古:即使这样;今:虽然)【课后反思】:         22、《唐雎不辱使命》《战国策》【备课时间】:20051020【授课时间】:【教学目标】:1、借助工具书和课下注释及古文知识积累,初步体会课文大意;反复诵读,尤其读准多音字。2、体会唐雎有胆有识,不畏强暴,敢于斗争的勇士形象。3、体会文章选材善于突出重点、突出中心的写法。4、培养学生敢于质疑,独立思考的思维品质。5、课外拓展有关《战国策》的知识。【教学重点】:1、积累古文词语:谓、易、其(作语气词)、虽然、虽、休、寝、错、仓等及出自《战国策》的常见成语。2、文章对“士”的作用的强调;选材的突出重点。【教学难点】:文章对“士”的作用的强调;选材的突出重点。【教学方法】:朗读(多种形式):自主,合作,探究。【教学课时】:两课时【教具】:小黑板【教学内容及教学步骤】:第二课时一、导入新课:通过复习上一节课的内容导入新课。二、分析概括故事情节。(讨论、概括)【板书】:唐雎不辱使命(故事开端)秦王不悦(生气了)——唐雎使秦之因(受命)(故事发展)秦王施压(冒火了)——唐雎坚定回绝(力争)(故事高潮)天子之怒(愤怒了)——唐雎布衣之怒(拼命)(故事结局)秦王色挠(道歉了)——唐雎不辱使命(不辱)三、分析人物形象,理解对比手法。(引导、分析、概括)

初中初三上册语文《唐雎不辱使命》教案 篇7

  唐雎不辱使命 教学设计示例

  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训练点

  学习本文通过对话描写表现人物形象的写作方法。

  (二)能力训练点

  培养学生复述、翻译、朗读的能力和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表演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学习唐雎作为小国之臣却不畏强暴、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精神。

  (四)美育渗透点

  领悟本文言辞的巧妙美。(言之有节,言之有据,言之有力。)

  学法指导

  1.在诵读中,把握重点字词,理解文章内容,弄清故事情节,了解人物形象。

  2.排演课本剧,培养能力。

  重点、难点、疑点

  重点:学习本文通过对话展开故事情节、刻画人物性格的特点。

  难点:课文如何扣住“不辱”二字在选材上有所取舍的。

  解决办法:

  1.做好课前预习,在知识结构中梳理以前学过的知识,精心设计复习题,做到温故知新。

  2.指导学生认真研读课文,最好利用多媒体手段,放映本文课本剧,创设情境,把枯燥的文言文变得生动有趣。

  3.对于疑点的处理可以和扩展本课内容联系起来,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了解民族文化的热情。

  课时安排

  3课时

  教具学具准备

  投影仪,古代服饰,《我的一九一九》电影光盘。

  师生互动设计

  1.排练课本剧。

  2.讲故事比赛。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导入  新课

  同学们也许听说过战国时期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吧。荆轲在易水上辞别燕太子丹时,慷慨悲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土一去兮不复还”。这就是《战国策》里描绘的燕赵游侠之士的形象,虽然他最终失败被杀,但他的故事却一直为后。人传诵,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今天我要讲的则是另一个故事:作为小国之臣的唐雎,在秦王寻衅威胁的情势下出使秦国,能够毫不畏惧,敢于同秦王展开面对面的斗争,最终理直气壮地折服秦王,不辱使命。这种勇气是难能可贵的。这里的唐雎,是《战国策》里塑造的又一个游侠勇士的形象。

  (一)明确目标

  本节课为第一课时,重点应该放在学生对课文的朗读、疏通和整体把握上,初步领悟《战国策》说理周密、笔锋犀利的语言风格。

  (二)整体感知

  本文通过唐雎面对暴秦展开斗争直至折服秦王的记述,赞扬了唐雎坚持正义、勇敢无畏的爱国精神。全文短小精悍,全部用人物对话来叙写和展开情节。

  (三)教学过程 

  1.作者、背景简介。

  《战国策》是西汉末年刘向编写的一本以记言为主的史书,它叙事年代上接春秋,下至秦灭六国为止,约二百三四十年时间,是我们研究战国时期历史的一部重要著作。它叙事长于铺陈,多加渲染夸张,写得有声有色;语言生动流畅;善于在矛盾冲突中运用对话刻画人物性格,人物形象比较鲜明丰满;在论辩中往往采用故事或寓言作比喻来说明抽象的道理,富有文学色彩。所以它对后代的散文著作有很大影响。

  这篇文章记叙了战国末期的一段故事:公元前230年和前2K年,秦先后灭亡了韩魏两国;安陵是魏的附庸小国,秦想用诈骗手段并吞安陵。安陵君拒绝秦王的要求,在秦王不悦的情况下派遣唐雎出使秦国,目的就在于保全国土,解除与秦国之间的矛盾。

  2.教师范读或放录音,然后正音正字。

  弗fú 雎jū 怫fú 跣xiăn 抢qiāng 傀guī 祲jìn 缟găo 挠náo 谕yù

  3.同学反复读,可按照每行为一组的顺序举行朗读比赛,以此激发学习读书的乐趣。

  (方法:从第一个同学起,读错时,该生坐下,下一个同学接着读,最后读完全文统计读书人数,以人数少者为优胜。)

  4.借助工具书和参考资料,自行疏通文意,同桌之间可以讨论。

  5.疏通文意后,可以排演小话剧《唐雎舌战秦王》。第一课时做准备工作,主要任务是熟读课文,理解内容,为此我们有如下问题等待解决。

  (1)文章可以划分为几个部分?

  全文共四段,可以分三个部分。第1段为第一部分,叙述唐雎出使秦国的缘由。第2-3段为第二部分,写唐雎和秦王面对面的斗争。第4段为第三部分,写秦王被唐雎的浩然正气所折服。

  (2)对疑难词句的辨析。

  ①五百里之地:方圆五百里的地方。

  ②安陵君其许寡人:其,副词,表示希望,命令等语气,此句意思是:希望安陵君能答应我。

  ③虽然:这里是“虽说如此,但是……”与现代汉语里的“虽然”不一样。

  ④错意:错,通“措”。翻译为:打他的主意。

  ⑤色挠:是说秦王被唐雎所逼,气焰受挫,面色沮丧。

  ⑥长跪而谢之:秦王挺身跪起向唐雎道歉。

  (四)总结、扩展

  本课注重了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疏通了文意,使大家对《唐雎不辱使命》一课有了整体的感知。在战国时期有很多“士”,这个特殊的阶层流传下来许多故事,如毛遂、蔺相如、晏子等,课下可搜集一些。

  (五)布置作业 

  认真阅读,逐句翻译,以小组为单位编写剧本,突出唐雎和秦王的舌战。

  第二课时

  导入  新课

  《战国策》论证说理周密严谨,笔锋犀利。综论形势,无不纵横捭阖;指陈利害,无不锋芒毕露。《唐雎不辱使命》以短小的篇幅,写了一个结构完整的故事,情节曲折,人物有鲜明的个性,使人读来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今天我们就在翻译课文的基础上,编写课本剧《唐雎舌战秦王》,然后选择演员表演一下,大家看怎么样?现在以小组为单位编号。(教师随时指导)

  (一)明确目标

  本节课为第二课时,活动安排旨在完成素质教育目标1和2。

  (二)整体感知(略)

  (三)教学过程 

  课本剧

  教师指点:第一场秦王要与安陵君“易安陵”,只派个人传句话来。故事开头就暗示着秦王恃强凌弱的蛮横态度。读时注意把握语气;第二场秦王口称“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后来传话的口气却很强硬,分明想并吞。安陵君虽然对秦王野心洞若观火,无奈在敌强我弱的形势下,为争取周旋的余地,没有当场揭穿秦王的骗局。秦王碰了钉子,不高兴,就进一步说明秦王换地是假,吞并是真。所以安陵君派唐雎出使秦国,对于秦王的虎狼之威,唐雎镇定自若,成竹在胸,当秦王妄图以“伏尸百万,流血千里”的所谓“天子之怒”来慑服唐雎时,唐雎安安详详地回答了一句“臣未尝闻也”。接着又提出“布衣之怒”的威力来对抗秦王。读时,注意表现出唐雎的沉着、机智、敏捷。

  第一场

  [安陵国]

  秦国使者(傲慢地):我们国君打算用五百里的土地换安陵,安陵君可要答应!

  安陵君(为难地):我应该谢谢大王赐给我恩惠,用大的换小的很好,虽然这样,但我从先王那里接受封地,愿意始终守卫它,不敢交换!

  [使者回到秦国,向秦王禀报,秦王大怒,消息传到安陵国,安陵君怕得罪秦国,派唐雎出使秦国。]

  第二场

  [秦国朝廷]

  秦王(怒气冲冲地):我用五百里的土地交换安陵,安陵君为什么不听从我?况且秦国灭亡韩国灭亡魏国,可安陵君却凭借五十里的地方,幸存下来,是因为我把安陵君当作一个忠厚的长者,所以不想打他的主意。现在我用十倍的土地让安陵君扩大他的领土,但是他违抗我的愿望,岂不是小看我吗?

  唐雎(凛然地):不,不是像您说的这样,安陵君从先王那里接受封地,并且守住它,即使拿到一千里土地来,也不敢交换,何况五百里呢?

  秦王(勃然大怒):您也曾听说过天子发怒吗?

  唐雎(直视秦王):小臣不曾听说过。

  秦王(威胁地):天子一发怒,将有百万人死亡,血流千里。

  唐雎:大王曾听说平民发怒吗?

  秦王(不屑地):平民发怒,也不过是摘掉帽子赤着脚,用头撞地罢了。

  唐雎(正色地):这是庸人发怒的样子,不是说志士发怒。专诸刺杀吴王僚的时候,彗星的尾巴扫过月亮;聂政刺杀韩傀的时候,有一道白光直冲太阳;要离刺杀庆忌的时候,老鹰在殿堂上搏击。这三个人,都是平民中的有志之士,他们胸怀愤怒还没发作的时候,天上就降下了征兆,加上我就有四个人了。如果志士真的发了怒,将会有两具尸体倒下,血流五步,天下的人都将穿上白色的孝服。今天的情况就是这样。(说罢)拔出宝剑站了起来。

  秦王(顿时脸色沮丧)挺身跪起向唐雎道歉道:先生请坐,哪至于这样!我懂了,韩魏灭亡而安陵却凭着五十里的地保存下来,仅仅是因为有您唐雎先生在啊。

  (四)总结、扩展

  这节课,我们上得很活跃,同学们在编写剧本过程中,不仅把握住了人物形象,而且还在某些地方加进了自己的创新。在《战国策》中有许多故事都值得一读,在“士”阶层,除了唐雎不辱使命外,还有蔺相如、毛遂、晏子等人。他们都智勇双全,为国家利益,不畏强暴,以弱抗强,最后获胜。我希望同学们课下搜集一下这方面的资料,丰富自己的知识。另外,《战国策》里还有许多成语故事,如《画蛇添足》、《鹬蚌相争》等都寓意深刻,也希望同学们读一读。

  (五)布置作业 

  1.为什么说唐雎没有辜负使命?

  2.说说下列句子里加点的词各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什么词,表示什么语气。

  (1)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

  (2)而君遂寡人,轻寡人与?

  (3)岂直五百里哉?

  (4)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

  (5)与臣而将四矣。

  (6)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尔。

  3.找出本文和《公输》里表示人称的词,说说它们各自的使用场合。

  答案:

  1.秦王要求用五百里土地换安陵君的封邑,实际是要并吞安陵。而在当时这是不可抗拒的。唐雎奉命出使,凭着自己的机智勇敢,面对横蛮狡诈、色厉内荏的秦王,不畏强暴,敢于斗争,不被威势压服,最后使秦王放弃了易安陵的打算。唐睢维护了本国的尊严,出色地完成了使命。

  2.(1)呢(质问的语气)。

  (2)吗(质问的语气)这两个语气助词,不仅表现秦王一股骄横的语意,而且有问罪责难的意思。

  (3)岂……哉,哉是“呢”的意思,有反诘语气,写出了唐雎的凛然正气。

  (4)吗,说明不是普通的疑问,而是恫吓。

  (5)了,含有既激愤又警告的语气。

  (6)罢了,活画出秦王轻蔑的语气。

  3.《唐雎不辱使命》里表示人称的词有:寡人、吾、君、公、臣、先生。

  《公输》里表示人称的词有:夫子,子,臣,我。

  第三课时

  导入  新课

  经过两课时的学习,我们对课文内容更加熟悉。今天我们再上一节综合复习课,使所学知识更加系统化。

  (一)明确目标

  本节课为跟踪检查课,主要任务是检缺补漏,巩固素质教育目标的完成情况,进一步强调基础知识的学习。在此基础上,注重培养同学们的能力。

  (二)整体感知

  本节课从字、词、句子以及听说方面都进行训练,整课时以学生活动为主。

  (三)教学过程 

  1.检查上节课的作业 。

  2.把学生们搜集来的故事当堂交流。

  如“狐假虎威”、“画蛇添足”、“鹬蚌相争”等等,教师可进行补充,如“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利用幻灯片在银幕上打出短文内容),内容如下。

  螳螂捕蝉

  吴王欲伐荆,告其左右曰:“敢有谏者死!”舍人有少孺子欲谏不敢,则怀丸操弹,游于后园,露沾其衣,如是者三旦。吴王曰:“予来,何苦沾衣如此!”对曰:“园中有树,其上有蝉,蝉高居悲鸣,饮露,不知螳螂在其后也;螳螂委身曲附,欲取蝉,而不知黄雀在其傍也;黄雀延颈,欲啄螳螂,而不知弹丸在其下也。此三者皆务欲得其前利,而不顾其后之有患也。”吴王曰:“善哉!”乃罢其兵。

  译文参考:吴王打算攻打楚国,警告他左右的臣子说:“有胆敢劝阻我伐楚的,就处死!”有一个年轻的侍从官想劝阻却又不敢,就藏着弹丸,带着弹子,来到后花园里转游,露水浸湿了他的衣服。有三个早晨都像这样。吴王说:“你过来,为什么自讨苦吃把衣服弄湿成这个样子?”他回答说:“后花园里有棵树,树上有一只蝉,蝉爬在高枝上悲伤的叫唤,喝着露水,并不知道螳螂在它后面;螳螂曲起身子,弯起了前肢,正要捉蝉,却不知黄雀在它后面;黄雀伸长脖子正面啄螳螂,却不知道弹子、弹弓在它的下面。这三个小动物都一心想要得到眼前的利益,却不考虑它的身后边潜有祸患。”吴王听了说:“太好啦!”

  于是放弃了他出兵的计划。

  简析:“螳螂捕蝉,黄雀在后”,作为成语已经被人们传布很久,其中道理也早已被人所接受。但是,“务欲得其前利,而不顾其后之有患”的人现在不是还很多吗?不是还有一些人步螳螂之后尘吗?

  3.讲完故事后,做一组综合能力训练题,试题可以制成幻灯片,课上放映试题如下。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并解释词语的意思。

  弗( )敢__ 长( )者__ 错( )意__ 怫( )然__ 免冠徒跣( )( ) ____ 以头抢( )地__ 休祲( )__ 缟( )素__ 色挠( ) __

  (2) 根据课文内容的理解,简要回答下列问题。

  ①秦王与安陵君“易地”并非真心,何以见得?

  ②安陵君拒绝了秦王的无理要求,实际上是一眼看穿了秦王的真正用心,那为什么还要说“大王加惠,以大易小,至善”的话呢?

  ③说说“秦王不悦”四个字在故事情节发展中的作用。

  ④秦王说,“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的盲外之意是什么?

  ⑤秦王说,“天子之怒……千里”,唐雎说,“伏尸二人……今日是也。”他们各表达了什么意思?

  参考答案

  (1)fú不敢。zhăng忠诚厚重的人,也指年高有德行的人。cuò放在心上。fú发怒的样子。guān xiăn摘下帽子,光着两脚。qiāng撞地。jìn吉祥和凶险。găo穿丧服。náo屈服的神色。

  (2)①秦王并非真心易地,意在吞并。A.“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可看出秦王对安陵君的轻视;B.“寡人欲以……安陵君其许寡人”可看出秦王口气强硬,并无商量余地;C.秦王不说,可看出秦王名易实夺的心理

  ②安陵君虽然对秦王的野心洞若观火,无奈在敌强我弱的形势下,为争取周旋的余地,没有当场揭穿秦王的骗局。

  ③“秦王不悦”引起故事的开端,贯穿整个事件的全过程,对情节发展起着推动作用

  ④言外之意是我秦王如果不“以君为长者”,“错”起“意”来,就会把你和韩魏一样灭亡。

  ⑤“天子之怒”是秦王慑服唐雎的话,意为要发动战争,消灭安陵;“布衣之怒”是唐雎回击秦王的话,意思是你要我的地,我就要你的命,而且我不惜自己的生命保卫安陵。

  (四)总结扩展

  本文最大的特点是通过对话展开故事情节,刻画人物性格。课文在材料剪裁方面也别具特色,凡和中心无关的材料,一概略去不记,直接记叙唐雎会见秦王时的对话。这一点《战国策》文常多夸张之辞,有的与史实不合,可以研究一下本文有无这方面的疑问。

初中初三上册语文《唐雎不辱使命》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1、通过对课文的学习,了解人物形象。

  2、深入理解人物形象,文章主题。

  3、学习文章的写法。

  4、培养学生复述、翻译、朗读的能力。

  【教学重点】

  1、复述、解释、翻译、朗读、积累。

  2、深入理解人物形象,文章主题

  【教学难点】

  通过对课文的学习,了解人物形象。

  【教学过程】

  一、文学常识

  1、关于《战国策》。

  《战国策》是末年根据战国时事的记录整理编辑的,共三十三篇,分东周、西周、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十二策。

  2、时代背景。

  公元前230年和前225年,靠近秦国的韩国、魏国相继被秦国所灭,其余山东六国中的赵、燕、齐、楚,在连年不断的战争中,早已被秦国日削月割,奄奄待毙了,又过了几年,秦就统一了天下。安陵国是魏国的附庸小国。安陵在它的宗主国魏国灭亡之后,一度还保持着独立的地位。秦国想用诈骗手段吞并安陵,于是安陵君就派唐雎到秦国谈判。

  二、通读──解决字词

  1、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出感情。

  2、请同学们注意下列字词的读音:

  雎( )怫( )跣( )抢( )祲( )缟( )傀( )挠( )

  请写下你认为还需注意的字词读音。

  3、请同学们说出下列词语的意思:

  加惠 怫然 免冠徒跣 抢地 休祲 色挠 谢谕

  请写出你认为重要的词语及意义。

  4、找出通假字并解释。

  ⑴故不错意也

  ⑵仓鹰击于殿上

  5、理解词类活用,然后翻译句子。

  ⑴轻寡人与(轻,形容词用如动词,意动用法,

  ⑵请广于君(广,形容词用如动词,使动用法,

  6、难句翻译。

  ⑴“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

  ⑵“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⑶“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

  三、深入感知

  1、请同学们结合注释读课文。

  2、请同学们用一句话说出课文的主要内容(要求:能准确地概括出文章的主旨。生思考后师提问。)

  3、请用自己的话复述课文内容。(要求:在准确的前提下,能复述出人物的精神特质。)

  4、学生分角色读课文。(叙述者、唐雎、秦王各由一人担任,要能读出人物应有的语气。)

  ⑴演读分两组,每组各找两位同学分别饰演唐雎和秦王。

  ⑵演读内容分别为课文的第二自然段和第三自然段。

  ⑶演读地点设在讲台。

  ⑷要求饰演者能在充分理解人物形象的基础上,演读出人物的精、气、神,能融入角色中。

  5、以句子为单位读一段课文,每读一句,翻译一句,把握关键词。

  四、文章结构内容:全文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写。

  第二部分(第2、3段)写与进行针锋相对的斗争。这场斗争有两个回合,可分两层。

  第一层(第2段),写。

  第二层(第3段),写。

  第三部分(第4段),写斗争的结局。

  五、阅读课文回答下列问题

  1、第一段:

  ⑴细读秦王的话,体会一下,秦王以五百里地易安陵是出于好心吗?

  ⑵秦王易地的真正目的是什么?请恰当推测一下。

  ⑶安陵君用什么理由拒绝了秦王的要求?

  2、第二段:

  ⑴细读秦王对唐雎说的话,回答:秦王认为自己对安陵君是什么态度?安陵君对他又是什么态度?

  ⑵你认为秦王说的是真心话吗?为什么?

  ⑶唐雎是如何反驳的。

  ⑷注意比较一下:唐雎的理由和安陵君的理由有何异同。

  3、请你仿照上面的问题,针对第三段第四段各设计两个问题:

  第三段⑴;⑵。

  第四段⑴;⑵。

  六、知识应用

  每个同学以“……表现了……”(或“……写出了……”、“……反映了……”)说一句品析课文语言的话。如:

  1、“秦王色挠,长跪而谢”,表现了<u>秦王的外强中干</u>;

  2、“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写出了<u>秦王盛气凌人、以强凌弱的心态</u>;

  3、“挺剑而起”反映了<u>唐雎不畏强暴、宁死不屈</u>。

  4、。

  5、。

  6、。

  七、修辞手法

  1、人物的对话主要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试举例说明。

  夸张:。

  排比:。

  对偶:。<u>

  </u>2、这些修辞手法的运用有什么作用呢?

  八、课文小结

  这篇记叙文,写了唐雎 的英雄气概,揭露了秦王的的本质,虽不假修饰,却十分鲜明生动,在刻画人物性格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

  九、作业

  联系练习三,总结古今异义。

初中初三上册语文《唐雎不辱使命》教案 篇9

  《唐雎不辱使命》第一课时课堂教学中,我给学生出了一个话题――评评秦始皇。此题一出,同学们都兴高采烈地讨论起来,纷纷举手欲发言。同时,我也注意到有一个学生,他是全班最后一个举手的,手举得很慢,脸上看不出多少自信,倒是多了几分胆怯。他是刚从黄家湾中学转来的,平时上课很容易走神。凭经验,我感觉到他对这个问题可能没有多大把握,只是看到别的同学都举手了,只剩自个儿了,不得不也举起了手。我记下了这个特殊的镜头,于是等有十几个同学发表了各自的观点后,我便叫他道:“吴国盼,听了大家对秦始皇自由地、大胆地评议,你一定也是心潮澎湃吧!”我注意到他微微地点了点头,便接着说:“那就请你也对秦始皇说上几句,好吗?” 

  我见他紧张极了,脸一下子变得的通红,好半天后,他才开始张口说:“好皇帝……”但他的声音小极了,只有我和在他周围的同学能勉强听得见,稍远一点的同学是听不见的。近点的一些同学忍不住轻轻地笑了,也许是觉得他的发言太简单。我立即用他们能够看得懂的眼神暗示他们不要发笑,这些同学立即停止了笑。因为我平时不允许同学们在课堂上随意嘲笑别人的发言。于是,我就对他说:“你有自己的观点,说明你很有主见,如果你能说得声音大点,让全班的同学都听清你说的就更好了,你再说一遍好吗?”准备了一下,他开口说了:“他是个好皇帝。”看得出,他已经费了好大的劲才说出这句话的,但比上次说的音量并大不了多少。看得出他还是不够自信,也许他已经明显地感觉到自己的发言比其他同学逊色了些,所以虽然我给了他一点鼓励,但他还是没能摆脱自个对自个的束缚。此时,我倒是有一个显明的感觉:现在对他来说,说不说话已经不是最重要的了,最重要的倒是得帮他找回失去的自信!我有这个责任! 

  接着我便对他说:“你的观点很明确,你就自信的跟自个说:‘我吴国盼认为秦始皇是个好皇帝。’”说这话的时候,我做了一个手拍自己的胸脯的手势。这一次,他竟憋了好长时间没有说话,我知道他是在酝酿。感觉到他可能酝酿得差不多了,我带头鼓起了掌,同学们也鼓起了诚挚的掌声。掌声过后,我就一句话也没说,只是用殷切的眼神望着他。 

  过了好一会儿,他终于开口了:“我认为,秦始皇是一个好皇帝!”他刚说完,全班立即响起了热烈的掌声!虽然他没有用“吴国盼”这三个字,虽然他也没有用手势拍着自己的,但他的声音比先前大多了,虽然比其他的同学的发言声音还要小一些。这掌声不仅饱含全班同学对吴国盼的鼓励,也表达了全班同学对同学进步的真诚的祝贺,更帮助一个失缺自信好久的同学唤回了他应有的自信! 

  也就是在这以后,吴国盼同学在课堂听课的自律上有了明显的增强,自我教育的信心更坚定了,学习的自觉性逐步增强了。对他来说,也许他永远也难以忘记这一课的情景,也许这一课的情景会成为他永远的鼓励。我不禁这样想。

初中初三上册语文《唐雎不辱使命》教案 篇10

  果你能说得声音大点,让全班的同学都听清你说的就更好了,你再说一遍好吗?”准备了一下,他开口说了:“他是个好皇帝。”看得出,他已经费了好大的劲才说出这句话的,但比上次说的音量并大不了多少。看得出他还是不够自信,也许他已经明显地感觉到自己的发言比其他同学逊色了些,所以虽然我给了他一点鼓励,但他还是没能摆脱自个对自个的束缚。此时,我倒是有一个显明的感觉:现在对他来说,说不说话已经不是最重要的了,最重要的倒是得帮他找回失去的自信!我有这个责任! 

  接着我便对他说:“你的观点很明确,你就自信的跟自个说:‘我吴国盼认为秦始皇是个好皇帝。’”说这话的时候,我做了一个手拍自己的胸脯的手势。这一次,他竟憋了好长时间没有说话,我知道他是在酝酿。感觉到他可能酝酿得差不多了,我带头鼓起了掌,同学们也鼓起了诚挚的掌声。掌声过后,我就一句话也没说,只是用殷切的眼神望着他。 

初中初三上册语文《唐雎不辱使命》教案 篇11

  1.填空。

  (1)本文选自《______》,其中的秦王是指______。

  (2)秦王的换地要求看似好意,实际上是一种______行为。而唐雎的不答应实际上是一种______行为。

  (3)“先王”是指______;“布衣”是指______,是______的修辞手法;“寡人”是______。

  2.根据课文内容连线。

  天子之怒 免冠徒跣,以头抢地

  布衣之怒 彗星袭月

  士之怒 伏尸百万,流血千里

  专诸刺王僚 仓鹰击于殿上

  聂政刺韩傀 白虹贯日

  要离刺庆忌 伏尸二人,天下缟素

  3.翻译下列句子。

  (1)安陵君其许寡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否,非若是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请广于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1)战国策 秦始皇/嬴政 

  (2)霸道 抵抗 

  (3)已故的国王 平民 借代 帝王的谦称 

  2.略

  3.略

初中初三上册语文《唐雎不辱使命》教案 篇12

  【教学目标】

  1.反复朗读课文,进一步积累文言字词,培养文言语感。

  2.学习课文“记言”的史家笔法和简洁传神的人物刻画方法。

  3.理解和学习唐雎不畏强暴,敢于斗争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1.在朗读的基础上,把握生动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学习刻画人物的方法。

  2.欣赏精彩工整的叙述语言,用词的讲究,骈散结合的句式等。

  3.学习仁人志士的品格,从中汲取精神力量。

  【课时安排】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听歌曲《历史的天空》,营造气氛。

  2.师:同学们,在中华五千年的灿烂文明史中,英雄辈出,各领风骚,他们正如夜空中闪烁的群星照亮了历史的天空,他们一定也如燃烧的火把点亮过你心灵的明灯。请同学们说一说自己最喜欢的一位历史人物,并根据自己搜集的材料谈谈理由。

  3. 学生交流自己喜爱的历史人物,并说明理由。

  本活动旨在让学生对历史人物有自己的理解和评价,并学会利用资料。语言表述清晰流畅,言之有理即可。

  4.老师小结,导入新课。

  在中华五千年的文明史中,有这样一类英雄,他们大都出身卑微,但有胆有识,不畏强暴,充满了凛然的正气,我们今天就要向大家介绍其中的一位,他就是——唐雎。(板书)

  二、在反复朗读中把握内容

  1.同学们学了不少文言文,也积累了不少学习文言文的方法,请介绍一下你常用的学习方法。

  2.同学们交流学习方法。

  本环节主要目的是温故知新,交流总结,达到学以致用,举一反三。同学们可能会说到的方法有:

  (1)反复朗读,加强语感。

  (2)借助写作背景了解文章内容,把握中心。

  (3)借助课文下面的注解和工具书理解文章大意。

  (4)积累经典名句,引发个性思考。

  (5)正确断句,理清文章脉络。

  3.老师小结,引出文言文“五读”法。

  同学们归纳得不错,说明很多同学在做有心人,能够举一反三,学以致用。今天,老师再给大家介绍一种学习文言文的方法,那就是“五读俱全”——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中质疑,读出意味,读后思辨。

  4.运用“五读”法,把握内容。

  (1)读准字音。自由大声朗读课文,特别注意下列加点字词的读音。

  唐雎 怫然 徒跣 抢地 韩傀 缟素 色挠

  另外还要注意一些通假字:“错”通“措”;“直”通“只”;“仓”通“苍”。

  (2)读出节奏。小组进行朗读交流,互助,正确断句,读出节奏,使朗读顺畅通达。

  如: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

  (3)读中质疑。

  同学们再读课文,结合注解和工具书理解文章的大意,可从多方面提出自己的疑问,分小组进行讨论,还有疑难可全班进行讨论交流。

  同学们提出的疑问可能有以下几个方面的:

  ★文章字词方面的:

  如多义字: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第一个“使”是派遣的意思,第二个“使”是出使的意思)。如古今异义字: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古义:交换;今义:容易)。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古义:即使这样;今义:表转折关系的关联词)等等。

  ★文章内容方面的:

  背景方面:战国最后十年,秦相继吞并各诸侯国,安陵是魏国的附属小国,秦企图用“易地”的骗局进行吞并,因此就有了这场两国之间的外交斗争。

  内容方面:故事性强,可从情节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部分来理清文章脉络。

  可能产生的疑问有:

  秦王“易地”的真正目的是什么?骗取安陵君的土地。

  秦王当时势力强大,为什么不直接攻打安陵呢?

  秦王认为安陵是一个小国,不需要兴师动众地进行攻打,只要吓唬吓唬就会屈服投降的。

  安陵君与唐雎拒绝秦王的态度一样吗?

  一样,只是在语气上有所不同,安陵君语气委婉,表现不卑不亢;唐雎语气坚决,正气凛然。

  秦王的“天子之怒”指什么?唐雎的“布衣之怒”为什么能战胜它?

  秦王的“天子之怒”指的是“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天子之怒表现了秦王的残暴和以势压人的气焰。唐雎的“布衣之怒”指的是“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 。因为它依靠的是有志之士对国家的忠贞和不畏强权,针锋相对,视死如归的精神。

  唐雎引用专诸、聂政、要离三人的事迹有何目的?

  说明“布衣之怒”的力量,以达到针锋相对的作用。

  秦王先对安陵君说“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是因为“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后又对唐雎说“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是因为“徒以有先生也”,这不是矛盾吗?

  这正好说明秦王的虚伪狡诈,先说的话表明他的假仁假意,后说的话则表现了他的欺软怕硬。

  三、老师小结,再读体会

  第二课时

  一、在反复朗读中把握内容

  在上节课基础上进一步体会课文内容,把握人物形象,通过最后“两读”深入理解课文。

  1.读出意味。

  要读出意味,就要读出人物,读出感情,读出语言的精妙。

  (1)读出人物。

  本文人物刻画特别生动传神,请同学们分小组进行讨论,看看唐雎和秦王分别给大家留下了怎样的印象,能不能用简洁生动的语言概括他们的性格特点,并结合文中的具体语句说说理由。

  同学们勾画批注,讨论归纳;然后交流发言,相互补充。

  唐雎:机智勇敢,慷慨赴命,正气凛然,不畏强权,视死如归,面对威逼利诱应对自如,面对假仁假义义正辞严。(可结合课文第2、3段中的语句体会)

  秦王:野心勃勃,道貌岸然,假仁假义,仗势欺人,阴险狡诈,凶狠残暴,欺软怕硬。(可结合课文第2、3段中的语句体会)

  (2)读出感情。

  同学们对这两个人物的性格把握得比较准确,那么应在朗读中如何把握人物的性格,读出正确的语气和人物的情感。

  请同学来试着表演唐雎和秦王的对话一段,其他同学评价讨论,共同把握人物形象。

  讨论中要注意的语气和情感,如:

  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与”字可拖长,要读出威胁的语气)

  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要读出轻蔑的语气)

  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可提高音量,读出秦王的霸气和威胁的语气)

  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布衣之怒”应强调,表现唐雎的毫不畏惧和针锋相对)

  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应突出唐雎的凛然正气和视死如归的决心)

  先生坐!何至于此!(语速不能太快,要读出秦王的胆怯和心虚)

  可结合课后练习二进一步体会语句的语气和人物情感。

  (3)读出语言的精妙。

  人物性格鲜明传神,主要通过语言来表现:

  ★以记言为主,突出了人物的语气,表现了人物情感和性格。(例略)

  ★通过人物动作、神态表现人物。如“挺剑而起”、“秦王色挠”等。

  ★通过对比的方法刻画人物。如唐雎“挺剑而起”的视死如归和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的贪生怕死形成鲜明对比。再如安陵君与唐雎的对比等。

  ★语言的文采飞扬,骈散结合,气势磅礴,扣人心弦,值得学习与借鉴。

  2.读后思辨。

  (1)本文塑造的唐雎这个形象表现出的不畏强暴,敢于斗争的精神正是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美德之一,其实像这样具有“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精神的“士”还有很多,能举出现几个吗?

  同学们讨论发言,体现同学们的文学积累和延伸能力。如蔺相如,荆轲,文天祥,林则徐等等,同学们还可用简洁的语言介绍他们的故事。

  (2)唐雎敢于为国家挺身而出和面对强权毫不畏惧的精神在我们当代有什么现实意义呢?请结合生活体验来谈谈。

  目的是调动学生的阅读经历和生活体验来感受中华美德的现实意义,鼓励同学们在现在的生活中仍然要学习和发扬这些优秀的民族精神。

  (3)课后查阅相关资料,更充分体会中华民族精神在古代和现当代的具体表现和典范的故事。还可读一些如《战国策》、《史记》中的经典篇目,更多地体会文言文语言的精妙。

  二、在理解体会后背诵课文

  有了以上的理解体会,相信同学们对文章内容和结构层次有了更好的把握,这么精彩的文章如果能把它背下来一定不是难事,同学们大声背诵课文,看谁能更快背诵下来。在同学们大声的背诵中结束课堂。

  板书:

  唐雎不辱使命

  (故事开端)秦王不悦(生气了)——唐雎使秦之因(受命)

  (故事发展)秦王施压(冒火了)——唐雎坚定回绝(力争)

  (故事高潮)天子之怒(愤怒了)——唐雎布衣之怒(拼命)

  (故事结局)秦王色挠(道歉了)——唐雎不辱使命(不辱)

  教学反思

  《唐雎不辱使命》是一篇经典的古代文学作品,出自《战国策》,文章以记言为主,言辞颇有深意,耐人寻味,值得细细品味。虽然有些文字有一定难度。但是由于情节跌宕起伏,矛盾冲突尖锐,人物个性鲜明,再加上学生有一定的文言文的积累,所以教学设计时,在疏通文意这个环节上我采取了让学生自学为主的方法。现在看来这个方法还是比较得当的,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是趣味盎然的。

  新课程改革以来,让学生“学会学习”已成为教师的一个目标性的提法。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学会学习这一目标的实现取决于学习方式的转变。在《唐雎不辱使命》一课,我自认为对学生的主动性的发挥还是比较值得一提的。

  首先,我由历史谈起,情景导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接下来的“读——译”均由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教师加以引导,激发学生的求知的欲望。关于文章分析由学生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先提出问题,加以整理,然后班级进行交流。学生提出的问题有:

  1、虽然我们知道“秦王以五百地易安陵”不是出于好心,但是我们不理解这中间究竟有什么样的背景?

  2、安陵君和唐雎都拒绝了秦王的无理要求,分别是如何反驳的?表现出了二人有什么不同?

  3、秦王在文中分别有什么行动和语言?表现了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4、唐雎既然想刺杀秦王,为什么不直接说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却绕圈子说了三个刺客的事?学生在感悟、赏析词句的过程中对课文内容有了较深的理解。

  再有,本节课在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同时,注重学生基本技能和正确价值观的培养。通过故事复述、分角色朗读课文、为人物设计神态、动作等活动,培养学生运用对话描写塑造人物形象的能力。同时培养学生的爱国精神。学生在感悟唐雎这种刚正不阿的精神的同时也有自己独特的想法,即唐雎在文中所提到的“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以及与秦王同归于尽的想法是否值得提倡。由此学生又展开了一场小小的辩论会,各抒己见,在讨论中恰到好处地解决了本节课的难点。

  本节课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生学会学习。遗憾的是,时间分配欠合理化,学生没有充足的时间去进行小练笔:运用对话描写刻画一个你熟悉的人物。因此,在以后的教学中,在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的同时,更要加强课堂程序、时间分配等方面的学习,使课堂教学更富有生机.

初中初三上册语文《唐雎不辱使命》教案 篇13

  教学设计示例

  教学目标 

  一、通过对课文的学习,了解人物形象。

  二、培养学生复述、翻译、朗读的能力。

  三、学习唐雎作为小国之臣却不畏强暴、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精神。

  教学设想

  一、以“说”为主学习课文。

  二、通过对人物语言、动作、神态等细节的评析,了解人物的性格特征。

  三、主要教学过程 通读——说读——评读。

  四、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

  1.介绍《战国策》。

  (师先提问,生答后再小结。)

  《战国策》是西汉末年刘向根据战国时事的记录整理编辑的,共三十三篇,分东周、西周、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十二策。

  2.简述时代背景。

  公元前230年和前225年,靠近秦国的韩国、魏国相继被秦国所灭,其余山东六国中的赵、燕、齐、楚,在连年不断的战争中,早已被秦国日削月割,奄奄待毙了,又过了几年,秦就统一了天下。安陵国是魏国的附庸小国。安陵在它的宗主国魏国灭亡之后,一度还保持着独立的地位。秦国想用诈骗手段吞并安陵,于是安陵君就派唐雎到秦国谈判。

  二、通读——说内容。

  1.生齐读课文,教师听音。

  (要求:读准字音,读出感情。)

  2.请同学们注意下列字词的读音:

  雎(jū) 怫(fú) 跣(xiǎn) 抢(qiāng)

  祲(jìn) 缟(gǎo) 傀(guī) 挠(náo)

  3.请同学们说出下列词语的意思:

  加惠(给予恩惠。)

  怫然(盛怒的样子。)

  免冠徒跣(摘了帽子,光着脚。冠,帽子。跣,赤脚。)

  抢地(撞地。抢,碰、撞。)

  休祲(吉凶的征兆。休,吉祥。祲,不祥。)

  色挠(指变了脸色。挠,屈服。)

  谢(道歉。)

  谕(明白,懂得。)

  4.请同学们结合注释读课文。

  (学生散读,老师巡视。)

  5.请同学们用一句话说出课文的主要内容。

  (要求:能准确地概括出文章的主旨。生思考后师提问。)

  6.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话复述课文内容。

  (要求:在准确的前提下,能复述出人物的精神特质。生稍作准备后回答。)

  三、说读——说译文。

  1.学生分角色读课文。

  (叙述者、唐雎、秦王各由一人担任,要能读出人物应有的语气。)

  2.教师以句子为单位读一段课文,每读一句,学生就跟着集体杂然地翻译文句。

  3.学生仿效老师的方式分组译读课文。

  4.教师从二、三段中找出几个难句请学生口头翻译。如:

  “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

  “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

  5.学生杂然地再读课文。

  四、评读——说意味。

  1.学生演读课文。

  ⑴演读分两组,每组各找两位同学分别饰演唐雎和秦王。

  ⑵演读内容分别为课文的第二自然段和第三自然段。

  ⑶演读地点设在讲台。

  ⑷要求饰演者能在充分理解人物形象的基础上,演读出人物的精、气、神,能融入角色中。

  2.每个同学以“……表现了……”(或“……写出了……”、“……反映了……”)说一句品析课文语言的话。如: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表现了秦王的外强中干;

  “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写出了秦王盛气凌人、以强凌弱的心态;

  “挺剑而起”反映了唐雎不畏强暴、宁死不屈。

  (教师鼓励学生积极思考,然后请学生回答。)

  3.教师评点。

  (教师评点的原则,是以鼓励、夸赞为主,同时也要指出学生回答中的不当之处。)

  4.教师小结。

  这篇记叙文,写了唐雎忠于使命,不畏强暴,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英雄气概,揭露了秦王的骄横欺诈,外强中干,色厉内荏的本质,虽不假修饰,却十分鲜明生动,在刻画人物性格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

  五、作业 。

  查找资料,了解外交史上那些出使他国而“不辱使命”的人和故事。

  附:板书设计 

  唐雎不辱使命

  《战国策》

  骄横欺诈 敢于斗争

  狂妄无理 善于斗争

  不可一世 不畏强暴

  秦王 唐雎

  前倨后恭 胆识兼备

  色厉内荏 有智有勇

  外强中干 不卑不亢

  【说明】

  学习《唐雎不辱使命》这篇课文,应着重了解人物性格,注意人物性格的反衬作用。所以,本方案的教学角度拟为:说读——以说为主学习课文,了解人物形象。具体操作步骤是通读——说读——评读。

  设想能让学生在读、说中了解人物性格,锻炼学生的复述、翻译、朗读能力,提高学生的口头语言表达能力。设想能让学生在自己的亲身饰演中,把握人物性格,并学习唐雎的那种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精神。设想让学生学会通过对具体语句的分析,了解人物性格、把握人物形象的方法。

初中初三上册语文《唐雎不辱使命》教案 篇14

  教学目标: 

  1、 学习本文通过对话描写表现人物形象的写法。 

  2、 培养学生朗读、复述、翻译和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 

  3、 学习唐雎作为小国之臣却不畏强权、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精神;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了解民族文化的热情。 

  教学重点:学习本文通过对话展开故事情节,刻画人物性格的写作特点。 

  教学难点:结合课后练习二,围绕“不辱”二字展开教学。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 导入:去年张艺谋导演的影片《英雄》曾轰动一时,刺客刺秦的故事也广为流传,多方演绎。今天我们要学的是历史上一个类似刺秦的故事。下面请大家自读一下这篇出自《战国策·魏策》的历史短篇。 

  二、 学生活动: 

  1、 自读后,请几位学生分段朗读,其他学生判断其读音、句读是否有误。 

  2、 齐读。 

  3、 结合注释疏通文意。(四人一组,教师轮流指导) 

  4、 请学生复述故事大意。(其他学生从语气、语态、是否流畅、描述是否准确生动等方面进行评价) 

  5、 分组讨论出场人物的性格特点。(注意揣摩其语气) 

  三、 教师小结:作为小国之臣的唐雎,在秦王寻衅威胁的情势之下出使秦国,能够毫不畏惧,敢于同秦王展开面对面的斗争,最终理直气壮地使秦王折服,终不辱使命,这种勇气和胆识是难能可贵的。而秦王正是在这份胆识的威慑下败下阵来。 

  四、 人物分析(板书) 

  (傲慢无礼)秦使 → 安陵君(委婉坚决) 

  (不卑不亢)唐雎 → 秦王  (骄纵、虚伪、阴险——“不说”、“怫然怒” 

  色厉内荏、前倨后恭——“色挠”) 

  五、作业: 

  1、 搜集有关《战国策》、文中典故的资料。 

  2、 完成课后练习二、三。 

  3、 自由结组,编成课本剧,课上展演。 

  第二课时 

  一、 检查第二项作业完成情况,抽查字词解释。 

  二、 资料搜索: 

  1、 结合本文的写作特点了解《战国策》(结合注释了解) 

  2、 战国时期的“士”及以养士三千著称的“战国四公子” 

  3、 文中三刺客的故事及历史上其他著名刺客的故事 

  注:1、《战国策》又名《十二国策》,记录了上至春秋、下至秦灭六国约二百三四十年的历史,是一部以记言为主的国别体史书。(学生只要能了解本文通过对话表现人物鲜明性格这一写作特点即可。) 

  2、以上三方面资料大部分由学生讲述,教师适当补充。 

  三、 学生课本剧展言: 

  注:通过演出旨在考察学生掌握课文内容、理解人物性格的能力,亦可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及临场发挥的能力。 

  四、 作业:1、课后练习四、本课同步 

  2、预习《核舟记》 

  《唐雎不辱使命》教学后记 

  石家庄市第四十一中学    王立 

  这是一篇情节性、故事性很强的自读课文。教学中,在引导学生通过讨论的方式疏通文意的基础上,着重从文章人物对话推动故事情节、展现人物性格这一写作特点入手分析,并组织学生通过排演课本剧的方式,达到对人物性格的认识和把握。 

  从学生活动来看,他们学习古文的积极性很高。且对唐雎这样的历史人物,尤其又是在矛盾冲突如此激烈的故事中出现的人物,他们非常感兴趣。因此,投入排演课本剧的积极性也是很高的。他们基本把握住了人物鲜明的性格。通过揣摩秦王与唐雎的性格反差,达到对课文主题的把握。 

  一部分学生还通过课下资料的搜集,找到了一些与课文内容相关的历史资料、文学常识。如有的学生搜集到了课文中三刺客的详细资料,甚至还有的找到了一些其他在历史上非常著名的刺客资料。有的学生则搜集了有关课文出处的资料。这对教学是一种非常有益的补充,同时也是对学生资料检索能力的锻炼,更培养了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

初中初三上册语文《唐雎不辱使命》教案 篇15

  1.给加粗字注音。

  (1)秦王怫然怒(    ) (2)以头抢地耳(    )

  (3)亦免冠徒跣(    ) (4)聂政之刺韩傀(    )

  (5)休祲降于天(    ) (6)天下缟素(    )

  2.解释加粗词语。

  (1)请广于君(    )         (2)非士之怒也(    )

  (3)岂直五百里哉?(    )   (4)弗敢易(    )

  (5)休祲降于天(    )       (6)长跪而谢之(    )

  (7)秦王色挠(    )         (8)寡人谕矣(    )

  3.翻译下列句子。

  (1)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聂政之刺韩傀,白虹贯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课内阅读

  阅读下列文字,回答文后问题。

  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安陵君曰:“大王加惠,以大易小,其善;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秦王不悦。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秦王谓唐雎曰:“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唐雎对曰:“否,非若是也。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感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4.唐雎出使秦国的原因是什么?秦王以大易小而安陵君为什么不答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秦王初见唐雎时,是以一种什么样的语气对唐雎说话的?唐雎又是怎样劝说秦王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秦王开始接受了唐雎的劝告吗?他有什么反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面对秦王的天子之怒,唐雎害怕了吗?他是如何进行反击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秦王最后是长跪而谢之,说明了什么?这是从什么角度来表现唐雎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古往今来,有许多仁人志士像唐雎一样,为国家为正义不惜生命。请列举出几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课外阅读

  靖郭君将城薛,客多以谏。靖郭君谓谒者,无为客通。齐人有请者曰:“臣请三言而已矣!益一言,臣请烹。”靖郭君因见之。客趋而进曰:“海大鱼。”因反走。君曰:“客有于此!”客曰:“鄙臣不敢以死为戏。”君曰:“亡,更言之。”对曰:“君不闻大鱼乎?网不能止,钩不能牵,荡而失水,则蝼蚁得意焉。今夫齐,亦君之水也。君长有齐阴,奚以薛为?夫齐,虽隆薛之城到于天,犹之无益也。”君曰:“善。”乃辍城薛。

  10.“海大鱼”有何喻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请你说一下对“谏止三言”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靖郭亦纳谏,乃辍城薛”,反映了什么问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1)fú(2)qiāng(3)xiǎn(4)guī(5)jìn(6)gǎo  2.(1)扩充(2)有才能有胆识的人(3)只,仅仅(4)交换(5)吉祥(6)道歉(7)屈服(8)明白,懂得3.(1)即使千里也不敢交换,难道仅仅是五百里吗?(2)平民发怒,也不过是摘了帽子光着脚,把头往地上撞罢了。(3)把安陵君看作忠厚长者,所以不打他的主意。(4)聂政刺杀韩傀的时候,一道白光直冲上太阳。(5)心理的愤怒还没发作出来,上天就降示征兆。(6)要离刺杀庆忌的时候苍鹰扑到宫殿上。

  4.是因为秦王提出以大易小,妄图吞并安陵君的土地。安陵君不答应,秦王不高兴,所以安陵君派他出使秦国。5.秦王显得很骄横,以一种指责的语气对待唐雎,唐雎以同安陵君保持一致的理由,义正词严地反驳了秦王,有理也有礼。6.秦王开始没有接受唐雎的劝告,而是怫然大怒,并以天子之怒来威胁唐雎。7.唐雎威然不惧。他以布衣之怒针锋相对地驳斥了秦王的天子之怒  8.说明秦王害怕了。从侧面表现了唐雎不畏强暴的精神  9.屈原直言敢谏,流浪之后愤而作《离骚》,抒发志向。最终投江而死,以身殉国。闻一多在敌人面前拍案而起怒斥敌人的卑鄙罪恶行径,用自己的生命写下了千古绝唱《最后一次演讲》。10.“海大鱼”,以海喻齐国,实以海水喻齐民,以大鱼喻靖郭君,大鱼在海中最为得意,钩网对它无能为力。11.“谏止三言”,妙在客进“三言”之前的请谏,故作十三字的危言,又复进八言“鄙臣不敢以死为戏”,加上最后的注释词共五十六言。12.反映了统治者对人民力量和作用的认识。

初中初三上册语文《唐雎不辱使命》教案 篇16

  唐雎不辱使命

  作者:刘向

  文 本

  译 文

  原 文

  文 本

  秦始皇派人对安陵君说:“我要用方圆五百里的土地交换安陵,安陵君可要答应我!”安陵君说:“大王结予恩惠,用大的交换小的,很好;虽然如此,但我从先王那里接受了封地,愿意始终守卫它,不敢交换!”秦王不高兴。安陵君因此派唐雎出使到秦国。

  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安陵君曰:“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秦王不说。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秦王对唐雎说:“我用方圆五百里的土地交换安陵,安陵君不听从我,为什么呢?况且秦国灭亡韩国和魏国,然而安陵君却凭借方圆五十里的土地幸存下来,是因为我把安陵君当作忠厚老实的人,所以不加注意。现在我用十倍的土地,让安陵君扩大领土,但是他违背我的意愿,难道不是轻视我吗?”唐雎回答说:“不,不是这样的。安陵君从先王那里接受了封地并且保卫它,即使是方圆千里的土地也不敢交换,难道仅仅用五百里的土地就能交换吗?”

  秦王谓唐雎曰:“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唐雎对曰:“否,非若是也。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唐雎不辱使命》

  唐雎不辱使命

  作者:刘向

  文 本

  译 文

  原 文

  文 本

  秦王气势汹汹的发怒了,对唐雎说:“您也曾听说过天子发怒吗?”唐雎回答说:“我未曾听说过。”秦王说:“天子发怒,使百万尸体倒下,使血流千里。”唐雎说:“大王曾经听说过普通平民发怒吗?”秦王说:“普通平民发怒,也不过是摘掉帽子赤着脚,用头撞地罢了。”唐雎说:“这是见识浅薄的人发怒,不是有胆识的人发怒。从前,专诸刺杀吴王僚的时候,慧星的光芒冲击了月亮,聂政刺杀韩傀的时候,一般白色的云气穿过太阳;要离刺杀庆忌的时候,苍鹰突然扑击到宫殿上。这三个人都是出身平民的有胆识的人,心里的怒气还没发作,祸福的征兆就从天上降下来了,现在,专诸、聂政、要离同我一起将要成为四个人了。如果有志气的人一定发怒,就要使两个人的尸体倒下,使血只流五步远,全国人民都是要穿孝服,今天就是这样。”于是拔出宝剑站立起来。

  秦王佛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尔。”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

  秦王的脸色马上变软和了,长跪着向唐雎道歉说:“先生请坐!为什么要这样呢!我明白了:为什么韩国、魏国灭亡,然而安陵却凭借五十里的土地却幸存下来,只是因为有先生啊。”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唐雎不辱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