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的西双版纳》教案

2024-01-22

《美丽的西双版纳》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能识记8个生字,重点理解“悠然自得、五彩缤纷”等词语,积累7个词语。能在田字格中正确书写5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展开想象说说,如果你走进西双版纳密林,会遇到什么情景。

  3、知道西双版纳既是植物的王国,又是动物的王国。体会我国国土辽阔,资源丰富,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感。

  教学重点

  1、认识本课8个生字,并书写5个生字。积累7个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知道西双版纳既是植物的王国,又是动物的王国。体会我国国土辽阔,资源丰富,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感。

  教学准备

  生字卡片、课件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揭示课题

  1、小朋友,今天我们要去一个地方,请看(多媒体出示第一节)

  (1)指名读,她把这两个生字都读正确了,谁做小老师带大家拼读一下,你有什么办法记住它?

  (2)小朋友,这是中国地图(多媒体出示)。西双版纳在我国的西南边境,那是一个美丽富饶的地方,那里生活着傣族、哈尼族、汉族等14个民族,那里彩云飘荡,那里有神秘的原始森林,优美的民歌,丰富的民俗,有植物王国和动物王国的美誉。

  (3)老师根据图片,让学生理解“边陲”

  2、出示课题,齐读课题

  二、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要求:

  (1)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完成填空

  西双版纳不仅是(植物王国),还是(动物王国)。走进村子,你会看到(一幢幢别有情趣的建筑),还会看到(身穿各族民族服装的男女老少)。

  2、交流填空

  三、学习课文,练习朗读

  过渡:为什么说西双版纳是植物王国,又是动物的王国呢?

  1、学习植物王国

  (1)学习第2小节

  想一想:西双版纳为什么被人们称为植物王国?

  学生交流并出示句子

  A、课文说望天树是耸立云霄,我们来看“望天树”(出示图片)你们知道“耸立云霄”的意思吗?

  B、继续出示箭毒木,你别看这棵树没什么特别,可它却是全世界最毒的树,那它乳白色的汁液含有剧毒,一接触到人或动物的伤口就可以使中毒者马上窒息死亡。所以他叫“一见血封喉”。你们看,这是1700年前的古茶树,有会跳舞的草,有会吃蚊虫的花(看图),看了图片你觉得这些植物怎么样?

  交流:奇特、多

  C、谁能通过朗读把植物奇特和多的感受带给大家?

  D、是啊,西双版纳的植物,除了课文中提到的还有很多,所以课文中用省略号。出示图片(光棍树、王莲、含羞草)这种没有一片叶子的树叫光棍树,这片能做小孩的叫王莲,这种一碰水就会合拢的草叫含羞草。

  E、用这个句式说说这里的原始森林无边无际:有______的________,有_________的__________,有_______的___________。

  过渡:课文就像我们介绍的这样,其中有两种奇特的植物。

  (2)学习第3小节(出示第3小节)

  ①选择你感兴趣的读一读,用这个句式说说它奇特在哪里?

  ② _________时候,这里有_________,_________。

  交流

  A:扁担藤

  a、这里还有3个生字,让我们一起拼读。

  b、这水怎么样,喝一口感觉如何,把这样的感受带给我们。谁来读一读,男孩子读一读。

  B:海芋图片

  瞧!这就是宽大的海芋叶,躲在宽宽的海芋叶下,看雨中的西双版纳,一定感觉更美丽。女孩子们一起来读读,

  ③在西双版纳还有一种植物叫时钟花,人们能根据它的开花知道它的时间,你能学者这个句式介绍这种花吗?

  _________的时候,_________这里有_________,_________。

  西双版纳真是名副其实的植物王国呀!

  (3)学习第4小节,

  ①想一想:西双版纳为什么被称为动物王国?

  ②轻声朗读,选择喜欢的动物读一读,坐在观光车里。你仿佛看到了什么?③西双版纳既有丰富的植物资源,又有你丰富的动物资源,真是一个美丽而富饶的地方。

  (4)在西双版纳最美的风景是什么?让我们来读读课文的最后一小节。(齐读)

  (5)理解:情趣

  (6)小结:西双版纳真是景美,人更美。

  四、拓展训练

  如果你走进西双版纳,会遇到什么情况?展开想象说一说。

  五、总结全文

  1、朗读课文。

  2、巩固生字新词。

  比较组词:

  悠甩壶纳

  愁用壳内

  3、练习写字等悠

  板书设计11美丽的西双版纳

  植物王国(奇特、多)

  动物王国(珍贵、多)

  别有情趣的建筑竹楼竹凉亭尖顶佛塔

  教学反思

  本文是一篇介绍位于我国西南边陲的西双版纳的美丽景色。因为大多数学生没有去过这个地方,为了激发学生对此地方的向往,对祖国国的热爱,我通过图片让学生了解西双版纳的多民族特色,并通过对“边陲”一词的去了解它的地理位置,虽然生字的学习,没有细化,但通过不同形式的朗读,让学生接触文本,去随文识字。我知道低年级学生好动,注意力不够集中,读书没有定性。我利用配乐朗读,让他们能融于课文中,去感受西双版纳的美。在指导书写时,通过学生比较容易写错的“悠”,来进行范写,让学会明白“悠”的上半部分在田字格中的位置。在设计教案时有几点不足:课文的第一自然段的学习,读得少,应通过齐读或者师生配合读,让学生去感了解西双版纳的地理位置,和多民族的特色。在学习本文植物的内容时,还可以拓展学习课本上没有的奇特植物,激发兴趣,并能为拓展埋下伏笔。学习最后一节时,“情趣”没有让学生去理解。拓展学习,不够深入。

《美丽的西双版纳》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学习本文截取事物状态中最鲜明的片段,用小标题来构建文章。

  2、对照手法的运用。

  3、感受西双版纳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体会作者表达了热爱祖国美丽风光和少数民族文化的思想感情。

  [重点难点]

  1、重点:用小标题来构建文章。

  2、难点: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配合。

  [教学时数]

  二教时

  第一教时

  一、导入

  西双版纳位于中国云南省南端,与老挝、缅甸山水相连,是泰国、越南的近邻,土地面积近2万平方千米,边境线长966千米。她美丽、富饶、神奇,犹如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祖国的西南边疆。

  西双版纳是地球北回归线沙漠带上唯一的一块绿洲,是中国热带雨林生态系统保存最完整、最典型、面积最大的地区,也是当今地球上少有的动植物基因库,被誉为地球的一大自然奇观。

  教师借助多媒体向学生展示有关西双版纳的风光图片,如:景真八角亭、空中走廊、曼飞龙塔、望天树、竹楼、泼水节等。

  二、阅读课文,整体感知

  说说你心目中的西双版纳是怎样的?(学生交流)

  三、学习课文,掌握内容

  1、文章开头一段写什么?有何作用?

  2、文章五个部分,具体写什么内容?作者是怎样写的?

  学生讨论、交流,明确:

  文章开头一段是全文的引子。概括了全文的内容,点明了题目,起着总领全文的作用。

  全文除开头一段文字外,由五个部分组成,每一部分设有小标题。

  第一部分:高高望天树

  这部分由4段文字组成。第1段简介望天树的价值及其高度。第2段描述热带雨林中的藤状植物。第3段,写作者想拍摄“完整的热带雨林照片“的一段有趣经历。第4段,是用简笔交代傣族的饮食文化。

  第二部分:竹楼映蓝天

  这部分主要写傣族的人文景观。竹楼是傣族人民所特有的建筑,它具有历史、艺术、科学的价值。这部分由两段文字组成。第1段写竹楼的地理位置、构造及其作用。第2段主要写傣族人的热情好客和傣族的.饮食文化。

  第三部分:悠悠野象x。

  这一部分由3段文字组成。第1段写热带雨林中的野象x是一个吸引人的地方。第2段写大象表演的有趣场面。第3段写大象的最后一个表演动作。

  第四部分:妩媚傣寨水

  这一部分着重写傣族的民俗风情,属于人文景观。这部分由3段组成。第1段写打谷子,第2段写泼水节,第3段写水中嬉戏。

  这一部分主要写傣族人民的生死观、人生观,富有浓浓的佛教意识。共有4段文字。第1段是总写,仿佛浸游在一幅民族风情的画卷里。第2段写民族风情--修行与还俗。第3段写“关门节”和“开门节”,这也是一种崇信佛教的民族风情。第4段写“生与死”,反映了傣族人民的生死观、人生观。

  四、小结

  西双版纳是我国的风景胜地,神奇秀丽的自然风光和朴质意深的民俗风情,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融合,可写的材料实在太多太多了。但本文作者却截取事物状态中最鲜明的片段,用小标题来构建文章,做到重点突出,以斑窥豹,条理清晰,给人鲜明的印象。五个片段,用五个小标题来表达。每个小标题都由五个字组成,句式整齐、结构匀称。五个小标题从五个方面突出了总标题“美丽的西双版纳”中的“美丽”二字。

  五、布置作业

  1.抄写字词。

  2.找出文中运用对照写法的地方,并分析其作用。

  第二教时

  一、复习旧课

  学生收集西双版纳的有关资料,小组交流。介绍西双版纳神奇秀丽的自然风光和朴质意深的民俗风情。

  [示例]

  在我国美丽的西双版纳,有一个“望天树”景区。这里有种做香料的望天树,在世界上也被列为保护树种,望天树直插蓝天,高约60多米。傣族人居住在竹楼里。竹楼,顾名思义是以竹木为材料建造的房,分为上、下两层,上层住人,下层饲养牲畜,存放农具杂物。西双版纳还有一个吸引人的地方,就是热带雨林中的野象x,虽野象难得一见,但那大象表演却十分有趣。五月份,傣族收获谷子的季节,我们可以看到一幅精心创作的男女打谷子风情画,还可以看到女人嬉水的妩媚风情画。傣族人笃信佛教,每个男孩都要出家,然后还俗,这使他们成为“除苦积善,受过教化”的人。他们笑对生与死,表现了他们的乐观人生。总之,西双版纳是一个美丽的地方,那里有着神奇秀丽的自然风光和朴质意深的民俗风情,它是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融合的风景名胜区。如果有机会,你可一定要去西双版纳包餐那里的秀色啊!

  二、品味语言

  探究:从下面几个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你能体会到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吗?你能讲一讲这些词语对表达感情的作用吗?

  1、主人家里的老爷爷蹲在竹楼上抽着自制的雪茄烟,一缕阳光正好照在他布满皱纹的脸上,活像一尊塑像。

  2、将竹席铺在割完的地里,田地就成了打谷场。男人先用自制的农具把割下来的谷子粗粗打一遍,身着色彩鲜艳的筒裙的女人们,手中挥舞着木锤再细细地打谷子。青山绿水映衬下,那就是一幅精心创作的风情画。

  学生讨论、交流,明确:

  1、作者采用剪影法,雕塑式地描写了人物的固定姿势和特定姿势的轮廓,集中而突出地显示人物的形象特征和精神风貌,从而使老爷爷的形象在平面上如同雕塑,在静态中呈现动态,给人以鲜明强烈的印象。“活像一尊塑像”这个比喻,表达了作者对傣族老人尊敬和崇拜的感情。

  2、作者浓墨重彩地勾勒了傣族人民打谷的风情画。打谷场由竹席铺成。男人“粗粗打一遍”与女人“细细地打谷子”,形成鲜明的对照。一粗一细,先粗后细,分工合作,相辅相成。女人们身着“色彩鲜艳”的筒裙,“手中挥舞着木锤”,在“青山绿水映衬下”,“那就是一幅精心创作的风情画”。这个比喻贴切而生动,颇有诗情画意。这幅风情画有动有静,有声有色,妩媚动人。字里行间透露着作者对这幅风情画十分喜爱和赞赏的感情。

  总之,本文语言形象生动,富有感情色彩,真正做到景美、人美、语言美。

  三、学习对照手法

  思考:找出文中运用对照手法的地方?并分析。

  明确:

  “悠悠野象x”中野象的恐怖和大象表现的乐趣形成鲜明对照。

  “妩媚傣寨水”中男人粗粗打谷子和女人细细打谷子的对照;

  “打谷子”的风情画与“水中戏嬉”的风情画的对照;

  最后一段中“生”与“死”的对照。

  本文就是运用这种对比的艺术手法,成功地把西双版纳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表达了出来,突出其“美丽”的特征。

  四、小结

  本文通过亲身游览美丽的西双版纳,以生动的笔触描绘了西双版纳神奇秀丽的自然风光和朴质意深的民俗风情,向我们介绍了西双版纳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表达了作者热爱祖国美丽风光和少数民族文化的思想感情。

  五、布置作业

  课后练习三。

《美丽的西双版纳》教案 篇3

  教材分析

  《美丽的西双版纳》是一篇充满民族风情的游记。作者以生动的笔触,描绘了西双版纳神奇,秀丽的自然风光和质朴意深的民俗风情,向我们介绍了西双版纳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字里行间流露出热爱祖国美丽风光和少数民族文化的思想感情。

  学情分析

  本课的教学对象是八年级学生,对游记很陌生,但通过对本单元课的学习,对游记这一题材有了一定的了解,能流畅的使用导游词向游客介绍景点,学会了如何当一名很好的导游。虽然平时锻炼的机会很少,但通过课文文本的学习,学生也不胆怯了,变的兴趣浓厚,积极参与,学生由口头表达转为书面表达的训练,同时也形成了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在阅读中学生的语言鉴赏能力还需进一步加强。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了解西双版纳的自然景观和人文内涵。

  2、学习文章巧妙的布局,学会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景物。

  3、锻炼提高语文鉴赏水平和写作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预习、展示、拓展、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法,对文章的内容、写法进行鉴赏。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作者描述的自然美和人情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热爱自然山河的情感。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

  1、学习导游词的写法,小标题的运用。

  2、品味并学习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

  教学难点:体会文章的人文美,培养审美情趣。

《美丽的西双版纳》教案 篇4

  教师寄语: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

  课前热身:(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同学们,加油!相信你们是最棒的!)

  1、简介作者:

  李舵,著名的少数民族作家。傣族人。原名孟克勤,内蒙莫力达瓦旗人。中共党员。1958年毕业于北京第101中学高中。历任北京重型机械厂工人,北京作家协会专业作家,《北京文学》副主编。1975年开始发表作品。1979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著有短篇小说《重担》、《光明在前》、《带五线谱的花环》、《香水月季》、《不眠的春夜》、《雪花静静地飘》,评剧剧本《红凤》等。短篇小说《愿你听到这支歌》获全国首届优秀短篇小说奖,电影文学剧本《李四光》、《沙鸥》(合作,已拍摄发行)分别获1979年、1981年文化部优秀电影奖。

  2、背景简介:

  “到西双版纳去,是我很久以前的梦。但是,不亲自住到傣家的竹楼里,和他们共同生活的话,就很难体验到它特有的风情。”李舵这样说。本文是他游览了美丽的西双版纳后写的,他以生动的笔触描绘了西双版纳神奇美丽的自然风光和朴实的民俗风情,表达了作者热爱祖国美丽风光的少数民族文化的思想感情。

  3、题解:

  西双版纳位于我国云南省南端,与老挝、缅甸山水相连,是泰国、越南的近邻,土地面积近2万平方千米,边境线长966千米。她美丽、富饶、神奇,犹如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祖国的西南边疆。西双版纳是地球北回归线沙漠带上唯一的一块绿洲,是中国热带雨林生态系统保存最完整、最典型、面积最大的地区,也是当今地球上少有的动植物基因库,被誉为地球的一大自然奇观。

  学法指导:

  1、查阅资料法:上网查阅西双版纳的资料,了解自然风光和风土人情,有助于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2、抓特征写景法:抓住景物特征,以小标题的形式描写景物,使文章思路清晰,结构鲜明。

  学习目标:

  1、朗读课文,掌握文中重点字词

  2、感受西双版纳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体会作者表达的热爱祖国美丽风光和少数民族文化的思想感情。

  3 、学习本文截取事物状态中最鲜明的片段,用小标题来构建文章的'写法和对比手法的运用(重点)

  一、 情境导入:

  不知从什么时候起,“美丽”一词就和西双版纳连在了一起。西双版纳的人总是骑着大象在乡间行走,那里的傣族人不分白天黑夜地跳舞,那里白天是节日,夜晚是欢乐的海洋。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美丽的西双版纳。

  二、明确目标:

  三、课堂探究

  (一)自主学习

  聚焦目标一

  1、给下列划横线的字注音

  澜沧( ) 傣家( ) 蕨菜( ) 村寨( )

  一缕( ) 藤萝( ) 缅甸( ) 焚香( )

  2、 查字典,解释下列词语。

  斑斓:

  心驰神往:

  轻描淡写:

  善男信女:

  得意洋洋:

  聚焦目标二:

  3、朗读课文,结合课文内容说说你喜欢的西双版纳的哪些神奇秀美的自然景观和质朴淳厚的民俗风情。

  聚焦目标三:

  4、这篇文章在写作方面有哪些值得你学习和借鉴的地方?、

  (二)合作研讨(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课堂因你们思维碰撞火花的闪现而精彩!)

  (三)展示讲解 (抓机会,显风采,课堂因你们的展示而活力四射!)

  (四)课堂小结:(请将你探究过程中的感悟或收获总结一下,与大家共享。)

  延伸训练:(比一比,赛一赛,看哪一组做得好又快!)

  必做题: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镶嵌 涮洗 一簇 祈求

  焚香 竹篾 斑斓 蕨菜

  2、本文多处运用比喻等修辞手法把景物描写得生动形象、赏心悦目,字里行间洋溢着作者的深情。你能说说下列比喻句的作用吗?

  (1)竹楼外形像一只孔雀,又像一只巨大的帐篷遮掩于蓝天绿地之间。

  (2)青山绿水映衬下,那就是一幅精心创作的风情画。

  3、请仿照“这次,我终于飞到了西双版纳,在那醉人的暖风中,观热带雨林,涉澜沧碧水,登傣家竹楼,拍下了一张张珍贵的图片,留下了一串串彩色的记忆……”,概括你游览过的一处名胜的经历。

  选做题(恭喜你!顺利完成本节课任务!你是最棒的!)

  作者在文中写道“当我来到傣家做客时,热情好客的傣族人又是杀鸡,又是宰鱼,把家里最好的东西拿出来招待我”,表现了傣族人的热情好客。在我们已学过的古诗文中也有不少表现热情好客的淳朴民风的句子,请写出其中的一句。

《美丽的西双版纳》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了解西双版纳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学习运用小标题构造文章的方法。

  2、理解课文对照的手法的运用和富有感情色彩的语言特色。

  3、体会作者所表达的热爱祖国美丽风光和少数民族文化的思想感情。

  教学设想

  重点、难点、疑点

  1、学习用截取事物状态中最鲜明的片断、用小标题来构造文章。

  2、理解傣族人民的生死观、人生观。

  课型及教学思路

  (1)课型:诵读、合作研讨    

  (2)教学思路:听读、朗读、研读重点段落,感知课文

  教具及课时安排:

  1、教具学具:投影仪、收音机、图片

  2、课时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情境导入:

  看图片让学生猜出图中的地方。

  二、课前热身

  1、由学生来介绍作者的情况,教师补充总结

  2、检查预习(学生上台板演)

  (1)给加点的词注音(投影):

  沧     篾      剁      饰     嵌     棰     涮 

  (2)解释一些关键的词语:

  心驰神往    轻描淡写    妩媚    装饰    镶嵌

  三、合作探究

  (1)学生听录音机读

  (2)学生自由地朗读课文

  (3)指名朗读课文(先请学生评点,然后教师再针对性地进行朗读指导)

  (教师总结朗读的方法,对一些学生读不准的词句,教师采用领读的方法)

  (4)四边互动

  互动1 :开头一段有何作用?哪些动词用得十分传神?(学生答,教师总结)

  互动2:第一片断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热带雨林图?(学生答,教师总结) 

  互动3:第二个片段是怎样描绘竹楼外形的?又是如何描绘傣族老人的?(学生答,教师总结) 

  互动4:“悠悠野象谷”从谋篇布局来看有什么特点?(学生答,教师总结)

  互动5:野象经过驯化,能为游客表演节目,反映了什么?(学生答,教师总结)

  四、达标反馈(投影显示)

  1、做练习(投影题目):

  根据下面句子的意思写出相对应的词语。

  (课文内容理解填空)

  2、做课后练习一

  五、学习小结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复习上一节课讲的内容,提问叫学生回答

  二、四边互动

  互动1:作者是怎样描绘傣族人民打谷子和傣族女人在水中嬉戏这两幅风情画?(学生答,教师总结)

  互动2:“笑对生与死”这一片断里的几段话对人生有什么积极影响?有没有消极的方面?(学生答,教师总结)

  互动3:文章五个片断,用五个小标题来表达,具有哪些特点?与总标题有何关系?(学生答,教师总结)

  互动4:课文是怎样运用对照手法的?有何表达效果?(学生答,教师总结)

  互动5:举例说明富有感情色彩的语言特点。(学生答, 

  三、达标反馈

  1、小标题有什么特点?

  2、仔细阅读投影的句子,品味其中的含义。(投影)。

  四、学习小结

  1、内容小结:本文通过亲身游览美丽的西双版纳,以生动的笔触描绘了西双版纳神奇秀丽的自然风光和质朴意深的民俗风情。表达了作者热爱祖国美丽风光和少数民族文化的思想感情。。

  五、实践探索(找一篇反映山水风光的文章来阅读理解)

  附:板书设计

  十九、美丽的西双版纳

  高高蓝天树     (自然景观)

  竹楼映蓝天     (自然景观)

  悠悠野象谷     (自然景观)

  妩媚傣寨水     (人文景观)

  笑对生与死     (人文景观)

《美丽的西双版纳》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学习本文截取事物状态中最鲜明的片段,用小标题来构建文章。

  2、感受西双版纳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体会作者表达了热爱祖国美丽风光和少数民族文化的思想感情。

  教材分析:

  1、重点:学习本文截取事物状态中最鲜明的片段,用小标题来构建文章。

  2、难点: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配合。

  教学设想:

  学生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相结合,教师作一般性的引导。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流程:

  一、导入课文

  播放音乐《有一个美丽的地方》,展示图片,创设情境,介绍西双版纳。

  优美的旋律引起我们无尽的遐想,美丽的画面能让我们身临其境。西双版纳位于中国云南省南端,她美丽、富饶、神奇,犹如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祖国的西南边疆。今天,让我们共同走进李舵的《美丽的西双版纳》,一起畅游一番。

  二、正音正字

  傣族雪茄狼狈村寨贿赂祈求

  三、整体感知,感受美

  1、组织学生自读课文,用文中的一个词语或一句话说说西双版纳给你留下的总体印象。

  2、说说课文写了哪些美丽的景观,用自己的语言概括每幅图画的特征。学生思考、发言。

  四、再读课文,表现美

  1、西双版纳因为其美,成为大家旅游度假的首选。对傣族人民来说,这是很大的机遇,同时也出现了一个问题,导游紧缺,决定到全国海选导游。今天来到我校招募导游,希望同学们积极应聘。

  认真阅读,结合文章的所写内容,展开丰富的联想,然后以导游身份介绍西双版纳。

  2、其他同学评价刚才几位小导游的导游词,说出其中的优缺点。

  3、根据以上讲解,我们了解到西双版纳的美景可以分为哪几种景观?它们有什么特点?

  自然景观神奇秀丽

  人文景观质朴意深

  五、品味语言

  我们跟随李舵领略到了西双版纳的美,这主要还要归功于他那美丽的语言。现在就让我们来仔细欣赏这些优美的片段。

  例:(1)“有一个美丽的地方,那里彩云在飘荡。”提起神奇秀丽的西双版纳,谁能不为之心驰神往。到西双版纳去,是我很久以前的一个梦。这次,我终于飞到了西双版纳,在那醉人的暖风中,观热带雨林,涉澜沧碧水,登傣家竹楼,拍下了一张张珍贵的图片,留下了一串串彩色的记忆……

  赏析:“神奇秀丽”概括了西双版纳的景物特征,“心驰神往”写出了人们对西双版纳的神往。“观、涉、登、拍、留”用得十分准确传神,表现旅游观光行程之紧凑,方式之多样,心情之愉悦。“一张张、一串串”又表明拍下的珍贵照片数量之多,收获之大及留下的彩色记忆印象之深。(默看)

  从文中任选一个词语、句子或片段进行赏析,品其在文中的意义和作用

  (自荐“赏析片段”,同学互评)

  六、探究

  文章有五个小标题——《高高望天树》、《竹楼映蓝天》、《妩媚傣寨水》、《笑对生与死》,这是对刚刚欣赏过的版纳风光习俗的概括,你觉得这五个小标题用得好不好?如果好,好在哪里?如果不好,又是为什么?你能拟一个比它更好的标题吗?

  示例指导:“高高望天树”这个标题有好有不足,好在“高高”二字指出了望天树的特征,更隐含了作者的喜爱、仰慕等感情,不足在这部分内容似乎只有第一段写了望天树,第二、三、四段都与望天树无关,不足以概括这部分内容。

  学生选择一个小标题自己先思考,再四人小组简单讨论交流一下,推荐代表发言,教师巡视指导。

  七、总结

  《美丽的西双版纳》一文真正做到景美、人美、语言美的完美结合,整个一节课我们共同穿梭于美丽的热带雨林,感受着独特的民俗风情,大家都陶醉在美丽的氛围之中,在老师的眼中同学们个个都显得很美。

  如果大家都拥有发现美的眼睛,鉴赏美的心灵,创造美的言行,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

  八、布置作业:

  同学们,相信你们也去过许多美丽的景点,给你留下深刻的印象。请你选择一处,也用生动的语言向大家展示它的美丽。(字数不少于300)

  板书设计

  美丽的西双版纳

  望天树——高高

  自然景观神奇秀丽

  竹楼——映蓝天

  人文景观傣寨水——妩媚质朴意深

  生与死——笑对

《美丽的西双版纳》教案 篇7

  知识目标: 

  1、通过阅读课文,感知西双版纳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 

  2、积累本文中的生字新词。 

  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感受美、品味美、表现美的能力。 

  2、体会富有情感色彩的语言。 

  情感目标: 

  1、学习本文,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风光和少数民族文化的思想感情。 

  2、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生死观。 

  3、引导学生热爱水资源,树立环保意识。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准备: 

  1、收集关于云南西双版纳的资料(文字与图片)。 

  2、根据收集到的内容写一则简单的导游词,向家人或朋友介绍一两个迷人的西双版纳风景。 

  3、积累生字新词(从音、形、义)。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1、播放乐曲————傣族民歌《有一个美丽的地方》创设情境导入 

  2、师深情导入:优美的旋律引起我们无限的遐想,似乎将我们带入了那苍茫的热带雨林(东边日出西边雨的景观),神秘的宗教氛围,鲜见的少数民族情调更是吸引着无数中外游客走进西双版纳。西双版纳位于中国云南省南端,而云南又被称为彩云之南,想必同学们已经从歌曲中领略到了。今天,让我们共同走进李舵的《美丽的西双版纳》,共同畅游一番。 

  3、过渡:同学们都预习过课文,我想了解同学们对生字词的掌握情况。 

  二  检查生字积累情况(提问俩三位同学,后教师出示小黑板,点评疑难生字词,最后齐读一遍) 

  三  小组合作,学习探究 

  (一) 整体感知————感受美 

  1、当你第一遍读完课文,西双版纳一定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你能用一个词来概括西双版纳给你留下的总体印象吗? 

  2、请快速浏览课文,神游西双版纳,以“西双版纳美,美在……”来说说你对西双版纳的认识。 

  3、过渡:我很欣喜地发现:同学们都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西双版纳有这么多迷人的风景,我想不通同学们由于看问题的角度不同,喜好不同,心里的感受也会不同。课文向我们展示辣了这么多优美的画面,你最喜欢哪个画面呢?小组交流,请用你喜欢的语调来朗读,并试着谈谈你喜欢的理由。 

  (二)深入课文————品味美 

  1、挑选你喜欢的画面,试着用你喜欢的语调来朗读。 

  2、试着谈谈你喜欢的理由。(教师巡回指导,提醒抓住关键词,并在文中圈点批注) 

  3、分析品味中引导学生与作者同游同赏,并适时出示相关图片。 

  4、总结过渡: 

  我们已领略西双版纳“高高望天树”、“悠悠野象谷”的优美自然景观,也领略了“竹楼映蓝天”、“妩媚傣寨水”、“笑对生与死”的人文景观美,而实际上,西双版纳的美又何止这些呢?她的神奇、美丽、富饶,使她在世人的眼中,成为一颗璀璨的明珠,那么,你们对这颗明珠还有多少了解呢?请告诉我,好吗? 

  (三)拓展————表现美 

  1、展示收集到的资料 

  2、西双版纳的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我们已充分领略,现在由你来当导游,带上你的家人或朋友也来畅游一番西双版纳,你会推荐哪个景点?打算怎样介绍?试试看。 

  四  结束课文 

  美丽、神奇的西双版纳令人流连忘返,让我们再次走进乐曲,闭目神游,此时此刻你最想对西双版纳说的一句话是什么? 

  五  作业 

  大家或多或少也到一些风景名胜走走看看过,回去翻翻旧相片,选择你喜欢的风景,写成导游词,下节课交流。 

  板书设计: 

  神  心    高高望天树 

  自然                        奇  驰    竹楼映蓝天 

  “美“————秀  神    悠悠野象谷 

  人文                        丽  往    妩媚傣寨水 

  笑对生与死

《美丽的西双版纳》教案 篇8

  一、学习目标

  目标:

  1.学习本文截取事物状态中最鲜明的片段,用小标题来构建文章。

  2.感受西双版纳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

  3.体会作者表达了热爱祖国美丽风光和少数民族文化的思想感情。

  4.对照手法的使用。

  重点:

  用小标题来构建文章。

  难点:

  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配合。

  学法指导:

  加强朗读,通过读,了解文章内容,感受西双版纳的美丽风光,进一步理解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自主、合作、探究

  (一)走进课本

  1.注音写字:

  澜沧( )江 蕨( )菜 竹篾( ) 剁( )菜

  妩( )媚 雪茄( ) 贿赂( )( )

  心( )神往 五彩斑( ) 轻描( )写

  2.读课文,用一个词概括西双版纳给你留下的总体印象。

  二、合作、探究

  活动一:细读课文, 分析内容。

  1、文章开头一段写什么?有何作用?

  2.全文除开头一段文字外,由五个部分组成,每一部分设有小标题。小标题的使用有什么作用?

  活动二:课文向我们展示了西双版纳五幅优美的画面,你最喜欢哪个画面呢?挑选你喜欢的画面,试着用你喜欢的语调来朗读。并说说你喜欢的原因。

  活动三:西双版纳的景色美,作者的语言更美。试找出你认为优美的句子或词语,并分析。

  活动四:找出文中运用对照手法的地方?并分析。

  活动五:西双版纳的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我们已充分领略,现在由你来当导游,带上你的家人或朋友也来畅游一番西双版纳,你会推荐哪个景点?打算怎样介绍?试试看。

  要求:

  1.以“各位朋友,欢迎大家来到西双版纳傣族园……”为开头

  2.使用第一人称

  三、小组合作总结

  四、课堂练习

  1.在下面句子的括号里填进恰当的关联词。

  (1)河底有很多的石头,我走得东摇西晃,歪来歪去的,脚下一滑,( )( )没有摔倒,拖鞋( )从脚上滑落,漂走了。

  (2)这天上午村里的几个朋友帮着他把谷子收回来了,中午( )他请客,买来烟酒和肉,( )自己家的地里摘来新鲜的蔬菜,鱼( )是从自家鱼塘里打的, ( )( ),这么丰盛的一顿饭( )没花多少钱。

  2.改正下面句中的错别字。

  (1)没有看到野像,也不仿看一场免费的大像表演,那正的是很有趣的场面。( )

  (2)大慨是因为手中那块甜如密汁的热带菠萝的吸引,表演一结束,一头大像直接匆我就过来了。( )

  (3)在装设得五颜六色的塔身上,襄嵌着许多小镜子。( )

  (4)泰家人对关系他们生存的水的爱护可见一班。 ( )

  五、巩固、拓展、延伸

  必做题:

  请你做一名导游,就当地最著名的景区写一篇导游词。

  选做题:

  以“西双版纳风情”为题,摘录课内外有关读物。制作小卡片。

《美丽的西双版纳》教案 篇9

  教材分析:西双版纳是傣族人聚居区之一,在云南南部。西双版纳是我国著名的风景名胜区,它的突出特点,就在于两种优势的融合,即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融合。本文作者通过亲身游览美丽的西双版纳,以生动的笔触描绘了西双版纳神奇秀丽的自然风光和质朴意深的民俗风情,向我们介绍了西双版纳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表达了作者热爱祖国美丽风光和少数民族文化的思想感情。

  学习目标:通过课文感知西双版纳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

  学习重点:体会文中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美

  学习难点:从文中了解版纳独特的民族文化

  学习过程:

  一、导入

  不知从什么时候起,“美丽”一词就和西双版纳连在了一起。西双版纳的人总是骑着大象在乡间行走,那里的傣族人不分白天黑夜地跳舞,那里白天是节日,夜晚是欢乐的海洋。下面就让我们在葫芦丝深情委婉的旋律中欣赏西双版纳的风光。

  1、媒体展示图片、播放音乐《有一个美丽的地方》创设情境。2、优美的音乐引起我们无限的遐想,那苍莽的热带雨林,神秘的宗教氛围,鲜见的少数民族情调更是吸引着无数的文人墨客去赞颂,今天我们就随少数民族作家李舵一起踏上这块神奇的土地,去领略西双版纳的美丽,下面就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神游西双版纳。

  二、第一板块,感受美

  1、 请你用文中的一个词语或一句话说说你浏览课文之后的感受。

  2、 浏览课文,神游版纳后,以“西双版纳美在……”说说西双版纳的美。教师示范:西双版纳美在它的暖风也是醉人的。三、第二板块,品味美

  1、本文用小标题的形式写了西双版纳的五个画面,你最喜欢哪个画面?挑选你自己喜欢的画面,高声朗读

  2、自主思考:你喜欢的画面是如何表现美的,并找出你最喜欢的词和句子,教师巡回指导。

  3、小组合作交流, 师生交流。教师引导学生从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两方面体会西双版纳的美。人文景观注意引导学生试图从文中提供的傣族的居住、服饰、饮食、宗教信仰等方面信息中去考察。(1)介绍泼水节的知识

  (2)、语文活动:作一回导游员:西双版纳的景物神奇秀丽、赏心悦目,西双版纳的风情朴质意深,真是景美人也美。那你想不想到西双版纳去游玩?好了,现在机会来了,我们班老师和同学组成了一个旅游团要去西双版纳旅游,但是有一件,缺少了一个导游员,你愿意当这个导游吗?下面就请同学们以 “各位朋友,欢迎大家来到西双版纳傣族园……”为开头写一段导游词好不好?

  四、激发探究意识:通过本课的学习,启发学生说说你对版纳有了哪些了解,你还有哪些问题感兴趣?

  五、小结:正如同学们了解到:在我国美丽的西双版纳,有“望天树”景区,这里有种做香料的望天树,在世界上也被列为保护树种,傣族人都住在竹楼里。西双版纳还有一个吸引人的地方,就是热带雨林中的野象谷,虽野象难得一见,但那大象表演却十分有趣,五月份,是傣族人收获谷子的季节,我们可以看到一幅精心创作的男女打谷子的风情画,傣族人笃信佛教,他们笑对生与死,表现了他们的乐观人生,西双版纳确实是一个美丽的地方。

  六、结束新课:当优美的音乐再起时,你最想对神秘而又神奇的西双版纳说的是……

  七、布置作业: 久违了,西双版纳,课下,就请同学们拿起笔来尽情地歌颂西双版纳,写下对西双版纳的向往吧。

  文章欣赏:

  躲不开美丽而忘情的泼水节

  到过西双版纳的人,无论如何都躲不开“泼水节”三个湿漉漉的字眼。还在小的时候,就去过西双版纳,但却未领略到“泼水节”的欢乐。我记得,在昆明民俗村的傣寨里,我真正体会到了傣家的这一狂欢节。那天的狂欢,浓浓地深入了我的记忆,沁润了我的心扉,我甚至在今天还感觉到了被欢乐的水从脖颈后面倾倒时的滋味。

  那天,在傣寨里,吉祥和幸福的水先是一点点的掸向我,随着笑声的增多,水量也变得充沛,由掸变扬,继而由扬变泼,由泼变倒,变倾,变浇,最后没个人都成为水做的人,每根头发上都挂着水滴,每个毛孔里都滲出幸福,眼前晃动着的姑娘是湿漉漉的,小伙是水淋淋的,孩子们更如一汪清水,把清亮的水和笑声喷溅出来。

  泼水节,真是傣家的狂欢节。我似乎比傣寨的人更投入,因而也更狂热,欢乐。这里的泼水节分明属于我,我忘记了入场仪式的庄严,挤在景颇舞队里旖旎的模仿,我击打那象脚鼓,感到古朴乐器发出的音响是奇妙之极,我忘情的舞蹈,怕被欢乐哽住了喉咙。我泼被人,又被别人泼,彼此泼得一蹋糊涂,直到喊哑了嗓子,笑出了眼泪仍不能自己……

  人生难得几回大笑,人生更难得几遭忘情的投入。既然如此,就让清凉纯净和真诚的水来一洗铅华,洗去一切的无奈和造作,返朴归真好了。这大概就是泼水节的真谛之所在了,这是一种情感的渲泄,这时候的你甚至会感到天地间只剩下一道水帘,你几乎永远都穿不过去,也无从躲避。

  满寨了里溅起水花,美丽的姑娘几乎寸步难行,她为自己的美丽付出的代价是淋漓尽致的祝福,,迎面的每一群小伙子都可能泼得你哭笑不得,那潇洒的小伙子虽能躲避过于猛烈的倾倒,然而当他沉静下来准备歇息一下抽支烟时,很可能一桶水会从天而降,随后是一串银铃般的笑声……

  在这“落汤鸡”的氛围里,你会感到满不在乎,于是剩下的只有快乐和喧闹。那贴在身上的衣衫,有时也恨不得一把扯了去呢!

  痴长二十多年,何时有这种疯狂?凭这一点,就该感谢傣家朋友送给我们的美丽而忘情的泼水节!

《美丽的西双版纳》教案 篇10

  学习目标:

  1、熟读课文,了解西双版纳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

  2、学习本文抓住景物特征写景的方法。

  3、体会作品中热爱祖国美丽风光和少数民族文化的思想感情。

  教学设想:

  1、预习要求:

  (1)熟读课文,利用工具书解决疑难字词。

  (2)利用各种资源,了解西双版纳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

  2、加强朗读训练,通过范读、齐读、自由朗读,积累词句,理解文章内容。

  3、利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美丽的西双版纳风光,引领学生通过讨论交流合作,赏析散文优美的语言。

  4、教法学法:学生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教师适当引导点拨。

  教具使用:

  多媒体辅助教学。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导语)云南被称为彩云之南。地理上它既有终年积雪的高山冰川,又有美丽神奇的热带雨林,有一年四季如春的昆明,又有像大理、丽江、建水这样的历史名城。25个少数民族,他们的生活方式和独特的风情,实在是一种诱惑。到西双版纳去,是我很久以前就有的一个梦想。我虽没有亲自住到傣家的竹楼里和他们共同生活,但读了著名作家李舵写的《美丽的西双版纳》,也让我们体验到一些它特有的风情。

  教师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一段引子,学生齐读。

  由归纳本部分内容及作用自然引入学习目标。

  二、投影展示学习目标。

  三、学生交流字词积累情况。

  同桌交流积累的字词,指名上黑板展示积累字词。结合教材附录词语表,教师作适当补充。

  四、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

  思考:课文写了哪些美丽的景观?你最喜欢哪些,为什么?

  2、生自读课文,思考,教师巡视。全班交流。(要求学生大声地读出自己欣赏的景观。理由只要言之成理即可,鼓励学生从生物、地理、历史、宗教等方面考虑。)

  五、精读课文,品味语言。

  1、学生交流、展示搜集到的有关西双版纳的资料、图片;教师视学生介绍情况,作适当补充,利用多媒体手段激活思维、拓展视野,展示搜集到的有关资料、图片;并作简单评价。

  2、以第一个片段“高高望天树”为范例,师生共同品味作者如何抓住特征描绘美丽的景色的。

  要求学生快速阅读“高高望天树”这部分内容,同时思考:这部分景色有何特征?作者是如何描绘的?

  学生独立阅读思考,教师巡回指导。全班交流,共同领会本文抓住景物特征写景的写作特点:如写其“高”用“直插蓝天”、“高约60多米”。先用整体直观“直插蓝天”感受写出望天树笔直挺拔的特点,又用数字“约60多米”准确全面展示事物特征。

  3、学生自主学习,任选另四个片段之一进行品味、赏析,进一步领会本文抓住景物特征写景的方法。

  学习小组内交流,教师巡视,并能参与一、二个小组的交流。每组推荐一位同学在全班交流。师生共同评价。

  4、学生独立找出文中富有感情色彩的词语。全班交流,师生共同品味其中蕴涵的感情,从而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美丽风光的思想感情。

  六、作业。

  做一回小导游:选择文中介绍的西双版纳的一处景观设计导游词。(150—200字)。

《美丽的西双版纳》教案 篇11

  【三维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有关西双版纳的知识。

  过程与方法

  1.学习本文截取事物状态中最鲜明的片段,用小标题来构建文章。

  2.了解西双版纳的自然风光和风土人。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作者表达了热爱祖国美丽风光和少数民族文化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用小标题来构建文章。 自然风光和风土人情的配合。

  【教学法】自主合作探究

  【课时】1课时

  【合作·探究·展示】

  一、导入

  以图片导入

  二、预习展示

  1、找出下列词语中的四个错别字,并订正

  心弛神往 无声无息 可见一般 色彩斑斓 水中戏喜

  积善修行 善男信女 为防不恻 狼狈撤退 除苦积善

  2.在下面句子中的横线上选填一个适当的词(遮掩 掩映 映衬)

  1)他们的村寨大多坐落在平坝、江边、湖畔,一座座竹楼_______ 在翠竹丛林中。

  2)竹楼外形像一只孔雀,又像一顶巨大的帐篷________于蓝天绿 地之间。

  3)青山绿水________下,那就是一幅精心创作的风情画。

  3.本文运用哪几个小标题?运用小标题写文章有什么好处?

  三、问题探究

  (一) 整体感知————感受美

  1、当你第一遍读完课文,西双版纳一定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你能用一个词来概括西双版纳给你留下的总体印象吗?

  2、请快速浏览课文,神游西双版纳,以“西双版纳美,美在……”来说说你对西双版纳的认识。

  3、课文向我们展示辣了这么多优美的画面,你最喜欢哪个画面呢?小组交流,请用你喜欢的语调来朗读,并试着谈谈你喜欢的理由。

  (二)深入课文————品味美

  1、挑选你喜欢的画面,试着用你喜欢的语调来朗读。

  2、试着谈谈你喜欢的理由。(教师巡回指导,提醒抓住关键词,并在文中圈点批注)

  3、分析品味中引导学生与作者同游同赏,

  4、教者归纳:总之,本文语言形象生动,富有感情色彩,真正做到景美、人美、语言美。

  (三)、学习对照手法

  思考:找出文中运用对照手法的地方?并分析。

  四、小结

  本文通过亲身游览美丽的西双版纳,以生动的笔触描绘了西双版纳神奇秀丽的自然风光和朴质意深的民俗风情,向我们介绍了西双版纳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表达了作者热爱祖国美丽风光和少数民族文化的思想感情。

  【反馈检测】

  1、改正下列词语中的错别字。

  西双板纳澜苍碧水色彩班斓

  以防不侧心弛神往青描淡写

  得义洋洋

  2、用简洁的语言分别概括一下西双版纳的景物以及傣族人的特点。

  课内练习

  3、请在横线上根据上下文补写两句话。

  热爱蓝天,蓝天因爱而更加清澈;热爱白云,白云因爱而更加轻柔;热爱清风;热爱明月;热爱生活,生活因爱而丰富多彩,热爱人生,人生因爱而美丽动人。

  4、改写划线的句子,使全句连贯、简洁。

  脚下是深绿的草地,蔚蓝的天空在高高的头顶,身旁是清澈的小溪,溪边有五彩的花朵,茂密的丛林,翩翩起舞的蝴蝶,这是多么美。

  5、根据文段内容,选择短语填空(只填序号)

  有人说,宽容是一种润滑剂——;宽容是一种镇静剂——;宽容是一束阳光——;宽容是一座桥梁——。

  A.可消除彼此间的猜疑积雪B.可以消除人与人之间的摩擦

  C.可将彼此间的心灵沟通D.可以使人在众多纷扰中恪守平静

《美丽的西双版纳》教案 篇12

  内容预览:

  19.《美丽的西双版纳》

  [教学目标]

  1、学习本文截取事物状态中最鲜明的片段,用小标题来构建文章。

  2、对照手法的运用。

  3、感受西双版纳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体会作者表达了热爱祖国美丽风光和少数民族文化的思想感情。

  [重点难点]

  1、重点:用小标题来构建文章。

  2、难点: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配合。

  [教学时数]

  二教时

  第一教时

  一、导入

  西双版纳位于中国云南省南端,与老挝、缅甸山水相连,是泰国、越南的近邻,土地面积近2万平方千米,边境线长966千米。她美丽、富饶、神奇,犹如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祖国的西南边疆。

  西双版纳是地球北回归线沙漠带上唯一的一块绿洲,是中国热带雨林生态系统保存最完整、最典型、面积最大的地区,也是当今地球上少有的动植物基因库,被誉为地球的一大自然奇观。

  教师借助多媒体向学生展示有关西双版纳的风光图片,如:景真八角亭、空中走廊、曼飞龙塔、望天树、竹楼、泼水节等。

  二、阅读课文,整体感知

  说说你心目中的西双版纳是怎样的?(学生交流)

  三、学习课文,掌握内容

  1、文章开头一段写什么?有何作用?

  2、文章五个部分,具体写什么内容?作者是怎样写的?

  学生讨论、交流,明确:

  文章开头一段是全文的引子。概括了全文的内容,点明了题目,起着总领全文的作用。

  全文除开头一段文字外,由五个部分组成,每一部分设有小标题。

  第一部分:高高望天树

  这部分由4段文字组成。第1段简介望天树的价值及其高度。第2段描述热带雨林中的藤状植物。第3段,写作者想拍摄“完整的热带雨林照片“的一段有趣经历。第4段,是用简笔交代傣族的饮食文化。

  第二部分:竹楼映蓝天

  这部分主要写傣族的人文景观。竹楼是傣族人民所特有的建筑,它具有历史、艺术、科学的价值。这部分由两段文字组成。第1段写竹楼的地理位置、构造及其作用。第2段主要写傣族人的热情好客和傣族的饮食文化。

  第三部分:悠悠野象x。

  这一部分由3段文字组成。第1段写热带雨林中的野象x是一个吸引人的地方。第2段写大象表演的有趣场面。第3段写大象的最后一个表演动作。

  第四部分:妩媚傣寨水

  这一部分着重写傣族的民俗风情,属于人文景观。这部分由3段组成。第1段写打谷子,第2段写泼水节,第3段写水中嬉戏。

  这一部分主要写傣族人民的`生死观、人生观,富有浓浓的佛教意识。共有4段文字。第1段是总写,仿佛浸游在一幅民族风情的画卷里。第2段写民族风情--修行与还俗。第3段写“关门节”和“开门节”,这也是一种崇信佛教的民族风情。第4段写“生与死”,反映了傣族人民的生死观、人生观。

  四、小结

  西双版纳是我国的风景胜地,神奇秀丽的自然风光和朴质意深的民俗风情,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融合,可写的材料实在太多太多了。但本文作者却截取事物状态中最鲜明的片段,用小标题来构建文章,做到重点突出,以斑窥豹,条理清晰,给人鲜明的印象。五个片段,用五个小标题来表达。每个小标题都由五个字组成,句式整齐、结构匀称。五个小标题从五个方面突出了总标题“美丽的西双版纳”中的“美丽”二字。

  五、布置作业

  1.抄写字词。

  2.找出文中运用对照写法的地方,并分析其作用。

  第二教时

  一、复习旧课

  学生收集西双版纳的有关资料,小组交流。介绍西双版纳神奇秀丽的自然风光和朴质意深的民俗风情。

  [示例]

  在我国美丽的西双版纳,有一个“望天树”景区。这里有种做香料的望天树,在世界上也被列为保护树种,望天树直插蓝天,高约60多米。傣族人居住在竹楼里。竹楼,顾名思义是以竹木为材料建造的房,分为上、下两层,上层住人,下层饲养牲畜,存放农具杂物。西双版纳还有一个吸引人的地方,就是热带雨林中的野象x,虽野象难得一见,但那大象表演却十分有趣。五月份,傣族收获谷子的季节,我们可以看到一幅精心创作的男女打谷子风情画,还可以看到女人嬉水的妩媚风情画。傣族人笃信佛教,每个男孩都要出家,然后还俗,这使他们成为“除苦积善,受过教化”的人。他们笑对生与死,表现了他们的乐观人生。总之,西双版纳是一个美丽的地方,那里有着神奇秀丽的自然风光和朴质意深的民俗风情,它是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融合的风景名胜区。如果有机会,你可一定要去西双版纳包餐那里的秀色啊!

  二、品味语言

  探究:从下面几个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你能体会到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吗?你能讲一讲这些词语对表达感情的作用吗?

  1、主人家里的老爷爷蹲在竹楼上抽着自制的雪茄烟,一缕阳光正好照在他布满皱纹的脸上,活像一尊塑像。

  2、将竹席铺在割完的地里,田地就成了打谷场。男人先用自制的农具把割下来的谷子粗粗打一遍,身着色彩鲜艳的筒裙的女人们,手中挥舞着木锤再细细地打谷子。青山绿水映衬下,那就是一幅精心创作的风情画。

  学生讨论、交流,明确:

  1、作者采用剪影法,雕塑式地描写了人物的固定姿势和特定姿势的轮廓,集中而突出地显示人物的形象特征和精神风貌,从而使老爷爷的形象在平面上如同雕塑,在静态中呈现动态,给人以鲜明强烈的印象。“活像一尊塑像”这个比喻,表达了作者对傣族老人尊敬和崇拜的感情。

  2、作者浓墨重彩地勾勒了傣族人民打谷的风情画。打谷场由竹席铺成。男人“粗粗打一遍”与女人“细细地打谷子”,形成鲜明的对照。一粗一细,先粗后细,分工合作,相辅相成。女人们身着“色彩鲜艳”的筒裙,“手中挥舞着木锤”,在“青山绿水映衬下”,“那就是一幅精心创作的风情画”。这个比喻贴切而生动,颇有诗情画意。这幅风情画有动有静,有声有色,妩媚动人。字里行间透露着作者对这幅风情画十分喜爱和赞赏的感情。

  总之,本文语言形象生动,富有感情色彩,真正做到景美、人美、语言美。

  三、学习对照手法

  思考:找出文中运用对照手法的地方?并分析。

  明确:

  “悠悠野象x”中野象的恐怖和大象表现的乐趣形成鲜明对照。

  “妩媚傣寨水”中男人粗粗打谷子和女人细细打谷子的对照;

  “打谷子”的风情画与“水中戏嬉”的风情画的对照;

  最后一段中“生”与“死”的对照。

  本文就是运用这种对比的艺术手法,成功地把西双版纳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表达了出来,突出其“美丽”的特征。

  四、小结

  本文通过亲身游览美丽的西双版纳,以生动的笔触描绘了西双版纳神奇秀丽的自然风光和朴质意深的民俗风情,向我们介绍了西双版纳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表达了作者热爱祖国美丽风光和少数民族文化的思想感情。

  五、布置作业

  课后练习三。

《美丽的西双版纳》教案 篇13

  【设计思想】

  ⒈课前布置预习要求:

  ①收集云南西双版纳景观的有关材料

  ②根据收集到的内容写一则简单的导游词,向同学介绍西双版纳的有关景观,十九 美丽的西双版纳 教案(苏教版八年级上)。

  ⒉通过学生和教师的评价,引出导游词的基本要求。

  ⒊在学生对导游词有所了解的基础上,选择文中的画面,用导游词的形式把它介绍给同学。

  ⒋以同学们都熟悉的南山竹海为对象,选择一处景点,用导游词的形式介绍,以加强对导游词的训练。

  【实施方案】

  教学目标:

  ⒈了解文章中介绍的西双版纳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

  ⒉学会用导游词向别人介绍景物的方法和技巧。

  教学重点、难点:

  ⒈体会文章中有感情的语言的作用。

  ⒉用自己简洁的语言来概括介绍西双版纳的有关景点并说出自己的感受。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方法和手段:自主学习、讨论交流、评价为主要方式,配以幻灯片和背景音乐。

  教学内容和步骤:

  ⒈导入:

  同学们,“有一个美丽的地方,那里彩云在飘荡。”提起神奇秀丽、风景如画的西双版纳,谁能不为之心驰神往?那里有神秘的原始森林、粗犷的民歌、丰富的民俗民风,素有“植物王国”“动物王国”的美誉。现在,让我们随着这富有民族地方特色的音乐,一起走进这美丽而神秘的地方,来亲身感受一下西双版纳独特的韵味。

  幻灯片展示:西双版纳的一幅画面,并配以民歌作背景音乐。

  ⒉交流预习情况:

  ①学习小组交流收集的材料。

  ②学习小组推荐代表上台做导游,向同学介绍西双版纳的有关景观。

  ③学生点评。

  ④教师提高评价层次并引导学生明确导游词的一些基本知识要求。

  幻灯片展示:

  ①口语化;②注意口语和身姿语言相结合;③语言生动形象;④串联词要自然有序。

  ⒊幻灯片展示本课教学目标。

  ⒋研读新课: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幻灯片展示:

  请选择文中你认为最美的一幅画面,你自己做导游,带领大家去看一看作者笔下那美丽的景观吧。

  (本文共五幅画面,每小组选择其中的一、二幅讨论、交流,编写导游词。学生上台讲解时,幻灯片展示相应的画面,并配上背景音乐,以提供更多的信息,培养学生捕捉有效信息的能力和语言组织能力。)

  ⒌引导学生小结课文,幻灯片展示文章结构,加深学生印象,初中二年级语文教案《十九 美丽的西双版纳 教案(苏教版八年级上)》。

  ①文章共写了哪五幅画面?

  ②这五幅画面可以分为怎样的两大类?

  ⒍体会语言:

  提问:你在看课文的时候,哪些语言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能说说理由吗?

  ⒎拓展训练:

  幻灯片展示:

  南山竹海,景色迷人,请选择一处景点,你做导游,向游客作介绍。

  要求:注意导游词的写法,当堂完成,当堂交流。

  师生共评。

  ⒏作业:课后整理、修改南山竹海的导游词,并写在作业本上。

  板书设计:

  学习目标:1、熟读课文,了解西双版纳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

  2、学习本文抓住景物特征写景的方法。

  3、体会作品中热爱祖国美丽风光和少数民族文化的思想感情。

  教学设想:

  1、预习要求:(1)熟读课文,利用工具书解决疑难字词。

  (2)利用各种资源,了解西双版纳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

  2、加强朗读训练,通过范读、齐读、自由朗读,积累词句,理解文章内容。

  3、利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美丽的西双版纳风光,引领学生通过讨论交流合作,赏析散文优美的语言。

  4、教法学法:学生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教师适当引导点拨。

  教具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导语)云南被称为彩云之南。地理上它既有终年积雪的高山冰川,又有美丽神奇的热带雨林,有一年四季如春的昆明,又有像大理、丽江、建水这样的历史名城。25个少数民族,他们的生活方式和独特的风情,实在是一种诱惑。到西双版纳去,是我很久以前就有的一个梦想。我虽没有亲自住到傣家的竹楼里和他们共同生活,但读了著名作家李舵写的《美丽的西双版纳》,也让我们体验到一些它特有的风情。

  教师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一段引子,学生齐读。

  由归纳本部分内容及作用自然引入学习目标。

  二、投影展示学习目标。

  三、学生交流字词积累情况。

  同桌交流积累的字词,指名上黑板展示积累字词。结合教材附录词语表,教师作适当补充。

  四、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

  思考:课文写了哪些美丽的景观?你最喜欢哪些,为什么?

  2、生自读课文,思考,教师巡视。全班交流。(要求学生大声地读出自己欣赏的景观。理由只要言之成理即可,鼓励学生从生物、地理、历史、宗教等方面考虑。)

  五、精读课文,品味语言

  1、学生交流、展示搜集到的有关西双版纳的资料、图片;教师视学生介绍情况,作适当补充,利用多媒体手段激活思维、拓展视野,展示搜集到的有关资料、图片;并作简单评价。

  2、以第一个片段“高高望天树”为范例,师生共同品味作者如何抓住特征描绘美丽的景色的。

  要求学生快速阅读“高高望天树”这部分内容,同时思考:这部分景色有何特征?作者是如何描绘的?

  学生独立阅读思考,教师巡回指导.全班交流,共同领会本文抓住景物特征写景的写作特点:如写其“高”用“直插蓝天”、“高约60多米”。先用整体直观“直插蓝天”感受写出望天树笔直挺拔的特点,又用数字“约60多米”准确全面展示事物特征。

  3、学生自主学习,任选另四个片段之一进行品味、赏析,进一步领会本文抓住景物特征写景的方法.

  学习小组内交流,教师巡视,并能参与一、二个小组的交流。每组推荐一位同学在全班交流。师生共同评价。

  4、学生独立找出文中富有感情色彩的词语。全班交流,师生共同品味其中蕴涵的感情,从而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美丽风光的思想感情.

  六、作业

  做一回小导游:选择文中介绍的西双版纳的一处景观设计导游词。(150-200字)。

  附板书设计: 美丽的西双版纳

  李舵

  高高望天树

  竹楼映蓝天 神奇秀丽的自然风光

  悠悠野

  妩媚傣寨水 朴质意深的民俗风情

  笑对生与死

《美丽的西双版纳》教案 篇14

  1.请在横线上根据上下文补写两句话热爱蓝天,蓝天因爱而更加清澈;热爱白云,白云因爱而更加轻柔;热爱清风________;热爱明月________;热爱生活,生活因爱而丰富多彩,热爱人生,人生因爱而美丽动人。2.改写划线的句子,使全句连贯、简洁。脚下是深绿的草地,蔚蓝的天空在高高的头顶,身旁是清澈的小溪,溪边有五彩的花朵,茂密的丛林,翩翩起舞的蝴蝶,这是多么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根据文段内容,选择短语填空(只填序号)有人说,宽容是一种润滑剂——(    );宽容是一种镇静剂——(    );宽容是一束阳光——(    );宽容是一座桥梁——(    )。a.可消除彼此间的猜疑积雪b.可以消除人与人之间的摩擦c.可将彼此间的心灵沟通d.可以使人在众多纷扰中恪守平静(应联系上句,反夏推敲,揣摩语句之间的关系。)  一、读下面的文章,完成练习。音乐——无处不在①音乐是人类最美好的声音。没有它,生活将变得平淡;正因为有音乐的存在,才使我们感到生活丰富多彩。②自从婴儿刚刚降临,音乐就已进入到他们耳里。伴着柔美动听的《摇篮曲》,宝宝进入了甜蜜的梦乡。而此时,大街小巷中,到处飘荡着那柔美的乐曲。③我真正接触音乐,是在5岁学电子琴时。从那时起,音乐就在我的身边旋转。无论走哪里,总会听到一些流行歌曲,它们总是那么美好。长大后,一个人常常静静地听着流行音乐,或者是交响曲,这些都会让我心情舒畅,轻松无比。在家中,也许还会听到叮叮当当的声音,那是“锅碗瓢盆”交响曲,虽然它不是那么悦耳,但也是生活中的音乐。④音乐也能陶冶情操。音乐,无论是抒情的,还是热情奔放的,我们都能从中获得启示。从《从头再来》中,我懂得了如何去面对挫折,面对失败;从《生命交响曲》中,我领略了生命的雄壮。正是这些音乐,时时在我们身旁,才使我们的心灵逐渐走向成熟。⑤音乐不仅要听,更要领略它作曲的意图,表达的情感。音乐能够净化心灵。若用心去听音乐,享受到的不仅是这首曲子怎么样的优美,怎样好,它使你生活更加丰富多彩。⑥音乐——无处不在。从小到大,从早到晚,在大街小巷里,有家中,到处都能欣赏到美妙的音乐,它使我们的生活充满快乐,充满幸福。4.修改第①段画线的句子,使之成为15字以内的通顺、连贯、精练的句子。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仿照上句的句式去修改。)5.在第①段后拟写一个扣题的语句,并使之与上下文衔接得当。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指出第③段文字中游离文意的一句,并说明理由。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7.第④段写到了“音乐也能陶冶情操”,第⑤段写到了“音乐不仅要听,更要领略它作曲的意图,表达的情感”。从全文看,写这些内容是否恰当,为什么?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8.第⑥段“音乐——无处不在”一句中,破折号的使用是否恰当,为什么?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阅读《笑对生与死》,回答问题。坐上竹排在小河上漂流,看着河边一簇簇翠竹、绿树,和眼前的这一切,就仿佛漫游在一幅民族风情的画卷里。在西双版纳的傣族村寨里都会有座或大或小的寺庙,他们崇高的小乘佛教由缅甸传入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了。他们认为:“人若生前不积善修行,死后就要在地狱里受尽苦难。”所以深受这种思想影响的傣族人,对人十分友善。西双版纳傣族的男子都要在少年时当一次和尚。寨子里的男孩子到了七八岁时就要进寺庙学习傣文、教规、诵经,经过几年的修行,他们就成为除苦积善、受过教化的人了。成年后,他们可以还俗成家,有的则继续留在庙里深造。寨子里的每家轮流为和尚们送饭,遇到寺庙里举行活动时,每家都要来帮忙,其费用也由各家来分担。傣族人最隆重的佛教节日是“关门节”和“开门节”,这时人们每隔7天就要祭佛一次,寨子里的人们先将寺庙修整一番。祭佛当天,天刚刚亮人们就赶到庙里,男女老少点烛焚香,拜佛诵经,祈求佛祖保佑。诵经的大和尚把象征吉祥的水洒在善男信女的身上,使每个人从心底得到极大的满足。晚上,能歌善舞的傣家少女,就聚集在寨子里的公用竹楼上尽情地欢舞。透过傣家少女优美的舞姿,借着晃动的灯光,我看见在竹楼的一角摆放着几个新做的棺材,这些是寨子里的人为防不测而准备的。眼前跳动的身影,焕发出生的力量和活力,人们尽情地享受着生之快乐,全然忘却了死亡的阴影——或许,生死只在一念之间,正是因为有死的恐惧,生的欢乐才如此真实,生的片段才如此灿烂!9.用简洁的语句,概括选文的文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0.选文在结构上有什么特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1.文中破折号的作用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表解释作用          b.表递进作用c.表思维跳跃          d.表转折作用12.理解文中划线句“眼前跳动的身影……”的含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略)  2.头顶上是蔚蓝的天空(使句式整齐)3.b、d、a、c  4.在符合题目要求的前提下,做到基本不改变原意,语句通顺、连贯、精练。如:有了它,生活会丰富多彩。5.本题必须满足两个条件:第一,扣题;第二,与上下文衔接不当,得1分;没有扣题,即使与上下文衔接得当,也不得分。如:可以说,在人生的旅途中,音乐无处不在。6.找准语句,理由充分,如:第③段最后一句,写到了另一类的所谓的“音乐”,游离于文章的写作范围——真正意义上的“音乐”之外。7.从主旨与材料的关系回答,表述应清晰。如:不恰当,违背了围绕中心写作的原则,本文的主旨是音乐无处不在,而这些内容写的是音乐的作用。8.言之成理即可。可扣住破折号的用法回答,如:“不恰当,因为此处使用破折号的用意不明,不应用破折号。”也可以从文章写法的角度分析,如:“恰当,此处虽不是常规用法,便能强调‘无处不在’,且与标题照应。”9.傣族人民的生死观和人生观,富有浓浓的佛教意识。  10.总分结构。  11.a  12.这段文字充满了哲理性,把佛教的“生即是死,死即是生”的深邃佛理,阐释得通俗易懂,深入浅出。   

《美丽的西双版纳》教案 篇15

  第一部分:

  1.下列加点字注音都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狼狈(b圽\plaini) 贿赂(l擻\plain) 傣家(d僜\plaini) 帐篷(p哱\plainng)

  b.镶嵌(qi刓\plainn) 幽深(y峔\plainu) 祭佛(f嶾\plain) 妩媚(f揬\plain)

  c.亲戚(q孿\plain) 塑像(s擻\plain) 焚香(f嘰\plainn) 踱到(d擻\plain)

  d.藤萝(t哱\plainn) 斑斓(l俓\plainn) 平坝(b刓\plain) 祈求(q媆\plain)

  2.对句子中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提起神奇秀丽的西双版纳,谁能不为之心驰神往。(驰:跑得很快,奔驰)

  b.导游轻描淡写地告诉我们,遇到野象没什么。(描:描绘)

  c.傣家人对关系他们生存的水的爱护可见一斑。(斑:原指豹身上的花纹,喻指事物的一小部分)

  d.眼看那大家伙得意洋洋地将菠萝卷入口中还不忘用鼻子将竹签拔出来扔掉,真叫人有点哭笑不得。(洋洋:得意的样子)

  3.下列句子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何作用?(4分)

  ①竹楼外形像一只孔雀,又像一顶巨大的帐篷遮掩于蓝天绿地之间。

  ②我顺手给它一块钱,它点头一叫表示感谢,然后踱到水果摊前去买香蕉。

  4.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5分)

  ①西双版纳的傣族男子都要出家当和尚。(  )

  ②西双版纳的傣族村寨里都会有或大或小的寺庙。(  )

  ③西双版纳的傣族人深受佛教思想的影响,对人十分友善。(  )

  ④傣族人最隆重的节日是“关门节”和“开门节”。(  )

  ⑤“生前不积善,死后要下地狱”这种观点里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  )

  第二部分:

  (一)

  五月份,正是收获谷子的季节。傣寨里的人家不管谁家有事,亲戚朋友都要来帮忙。勐腊乡曼那村的爱拉,平日在电站当工人。这天上午村里的几个朋友帮着他把谷子收回来了,中午由他请客,买来烟酒和肉,从自己家的地里摘来新鲜的蔬菜,鱼也是从自家鱼塘里打的,所以,这么丰盛的一顿饭也没花什么钱。下午,他们再一起去帮助他们的朋友波温岁打谷子。将竹席铺在割完的地里,田地就成了打谷场。男人先用自制的农具把割下来的谷子粗粗打一遍,身着色彩鲜艳的筒裙的女人们,手中挥舞着木棰再细细地打谷子。青山绿水映衬下,那就是一幅精心创作的风情画。

  傣族人对水天生就有一种崇敬感,村寨一般都建在水边,傣族人最隆重的节日是泼水节,他们在村里的饮水井上修建一座神塔,在装饰得五颜六色的塔身上,镶嵌着许多小镜了,以求得到神灵的保护。塔身将水井盖住,避免灰土、杂物落入井里。傣家人就连小孩子们都自幼受到大人的影响,从不到井边玩耍,傣家人对关系他们生存的水的爱护可见一斑。

  5.选文第一段描写了什么?有什么作用?(4分)

  6.“青山绿水映衬下,那就是一幅精心创作的风情画”一句话中,“那”指的是(  )(3分)

  a.男人用自制的农具打谷子。

  b.身着色彩鲜艳的筒裙的女人们用木棰细细地打谷子。

  c.美丽的自然风光。

  d.傣家人男男女女互帮互助打谷的场面。

  7.选文中第二段的中心句是哪一句?(4分)

  8.哪些地方表现出了傣族人对水有一种崇敬感?(4分)

  9.为什么傣族人对水有崇敬感?(4分)

  (二)

  。设若你的幻想中有个中古的老城,有睡着了的大红楼,有狭窄的古石路,有宽厚的石城墙,环城流着一道清溪,倒映着山影,岸上蹲着红袍绿裤的小妞儿。你的幻想中要是有这么个境界,那便是济南。设若你幻想不出——许多人是不会幻想的——请到济南来看看吧。

  请你在秋天来。那城、那河、那古路、那山影,是终年给你预备着的。可是,加上济南的秋色,济南便由古朴的画境转入静美的诗境中了。这个诗意秋光秋色是济南独有的。上帝把夏天的艺术赐给瑞士,把春天的赐给西湖,秋和冬的全赐给了济南。秋和冬是不好分开的。秋睡熟了一点便是冬,上帝不愿意把它忽然唤醒,所以做了个整人情,连秋带冬全部给了济南。

  诗的境界中必须有山有水。请看济南吧。那颜色不同,方向不同,高矮不同的山在秋色中便越发的不同色了。以颜色说吧,山腰中的松树是青黑的,加上秋阳的斜射,那位青黑便多出些比灰色深,比黑色浅的颜色,把旁边的黄草盖成一层灰中透黄的阴影。山影是镶着各色绦子的,一层层的,有的黄,有的灰,有的绿,有的似乎是藕荷色儿。山顶的色儿也随着大阳的转移而不同。山顶的颜色不同不重要,山腰中的颜色不同才真叫人想作几句诗。山腰中的颜色是永远在那儿变化,特别是在秋天,那阳光能够忽然清凉一会儿,忽然又温暖一会儿,这个变化并不激烈,可是山上的颜色也觉得出这个变化,而立刻随着变换。忽然黄色更真了一些,忽然又暗了些,忽然像有层看不见的薄雾在那儿滚动,忽然像有股细风替“自然”调和着彩色,轻轻地抹上一层各色俱全而全是淡美的色道儿。有这样的山,再配上那蓝色,晴暖的阳光;蓝得像要由蓝变绿了,可又没完全绿了,晴暖得像要发燥了,可是有点凉风,正像诗一样的温柔;这便是济南的秋,况且因为颜色的不同,那山的高低也更显然了。高的更高了些,低的更低了些,少的棱角曲线在晴空中更真了,更分明了,更瘦硬了。看山顶上那个塔!

  再看水。以量说,以质说,哪儿的水能比济南?有泉——到处是泉——有河,有湖,这是由形式上分。不管是泉是河是湖,全是那么清,全是那么甜,哎呀,济南是“自然”的情人吧?大明湖夏日的莲花,城河的绿柳,自然是好美的了。可是看水,是要看秋水的。济南有秋山,又有秋水,这个秋才算个秋,因为秋神在济南住家的。先不说别的,只说水中的绿藻吧,那份儿绿色,除了上帝心中的绿色,恐怕没有别的东西能比拟的,这种鲜绿全凭着水的清澄显露出来,好像美人借着镜子鉴赏自己的美。是的,这些绿藻是自己享受那水的甜美呢,不是为谁看的,它们知道它们那点绿的心事,它们终年在那浮着水皮,做绿色的香梦。淘气的鸭子,用黄金的脚掌碰它们一两下,浣女的影儿,吻它们的绿叶一两下。只有这个,是它们香甜的烦恼,羡慕死诗人呀!

  在秋天,水和蓝天一样的清凉。天上微微有些白云,水上微微有些波皱。天水之间,全是清明,温暖的空气,带着一点桂花的香味。山影儿也更真了。秋山秋水虚幻地吻着。山儿不动,水儿微响。那中古的老城,带着这片秋色秋声,是济南,是诗。

  10.第1自然段的横线上应填入的句子是(  )(3分)

  a、济南的秋天是静谧的  b、济南的秋天是温和的

  c、济南的秋天是诗境的  d、济南的秋天是虚幻的

  11.第1自然段写作者幻想中的济南的特征是     、     、     。(3分)

  12.第3、4自然段,作者从不同角度展开了对济南秋山秋水具体景象的描摹。山是从    、    、    的不同来写的;水是从   、   、    上来写的,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6分)

  13.第3自然段写秋山的颜色,没有按由低到高或由高到低的顺序,而是先写山腰,再写“山脚”和“山顶”,其原因是             。(2分)

  14.第3自然段写山腰的变化,连用了六个“忽然”,其作用是什么?(4分)

  15.第3自然段最后一句的感叹句,它具体赞美的是         。(2分)

  16、第4自然段描写绿藻的“绿”,其用意是              。(2分)

  17.第4自然段中“它们知道它们的那点绿的心事”一句,两个“它们”都是指代      。(2分)

  18、从全文看,作者是抓住景物的特征和变化来写的。济南秋天的景物特征是    的;写景物的变化,则融合了         和客观景物的变化。全文着力写景,但又在描绘景物中渗透了热爱祖国山山水水的丰富感情,诗情画意融为一体。贯穿以全文的线索应是                。(4分)

  19、片断写作练习:(40分)

  以“家乡的     ”(只可填春、夏、秋、冬)为题,写一则景物描写的短文。

  1.a 2.a 3.①比喻。生动形象地描写出竹楼的外形特点。②拟人。拟人化的动作描写,使大象的憨厚之态跃然纸上。 4.①×②√③√④×⑤√ 5.傣族人互帮互助收谷子、打谷子的场面,突出傣族人民风淳朴。 6.d 7.傣族人对水天生就有一种崇敬感。 8.村寨建在水边;傣族人最隆重的节日是泼水节;村里的饮水井上建神塔,从不到井边玩耍。 9.水关系到傣家人的生存。 10.c 11.古朴、安静、秀美 12.颜色、方向、高矮;量、质、形式 13.既符合人们日常的观察习惯,又为下文重点写山腰做垫。 14.突出颜色变化莫测,给人以动感。 15.赞美塔在蓝天映衬和阳光照耀下,更高了些,棱角曲线更真、更分明、更瘦硬了。 16.用绿藻的“绿”来突出水的澄清。 17.“绿藻” 18.诗境的;作者的主观想像;对济南秋天的赞美(情线) 19.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