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边的数字》教案

2024-01-10

《身边的数字》教案 篇1

  活动目标:

  1、尝试对聚会的内容进行设想、规划,增强计划能力。

  2、能用绘画的方式记录与同伴讨论的内容。

  3、体验与同伴共同商量、讨论的过程。

  4、发展幼儿的观察、分析能力、动手能力。

  5、养成敢想敢做、勤学、乐学的良好素质。

  幼儿园大班优秀社会教案《我们来聚会(一)》

  活动准备:

  1、教师用记录表:空白纸张,上面有标题"我们来聚会"。

  2、幼儿用书:《我们来聚会》。

  活动过程:

  1、师幼讨论:聚会可以开展哪些有趣的活动?

  教师:新年快到了,我们可以邀请哪些家人来@JLN和我们一同庆祝呢?他们来幼儿园参加聚会时可以进行哪些活动?

  幼儿与同伴相互表达自己的想法。

  教师:家人可以参加什么样的游戏?小朋友可以和家人共同进行什么活动?小朋友是幼儿园的小主人,可以怎样邀请参加活动的`客人?

  幼儿表达自己的想法,教师在记录表上用简笔画的方法进行记录。(如小朋友建议可以进行表演,教师就画上跳舞的小人进行记录)

  2、幼儿分组进行聚会计划的讨论并记录在幼儿用书《我们来聚会》上。

  师幼共同讨论有关聚会计划的一些具体问题:①聚会的时间、地点怎样安排?怎样邀请客人,有哪些邀请礼仪?(可以制作宣传海报、聚会请帖,用礼貌的语言进行邀请)③客人参加聚会时可以怎样装扮?(制作装饰的面具或帽子等)④聚会的环境可以怎样布置?(可以用绘画、制作拉花等方法进行装饰)⑤聚会进行的程序是怎样的?由谁来主持?

  幼儿自由结伴,进行小组讨论,在幼儿用书上记录下自己和本组同伴讨论的结果。

  幼儿边看自己的记录边向大家进行介绍。

  3、师幼为聚会进行准备。

  幼儿分工合作,如有的小组制作邀请卡,有的小组开始排练节目,有的小组为环境做准备。

  延伸活动:利用晨间、餐后等时间与幼儿谈谈对聚会的准备工作。

  教学反思

  此次活动圆满结束!活动前我为幼儿创设了宽松自由的活动氛围,让幼儿在宽松自由的氛围中轻松获得锻炼与提高。活动过程中,幼儿表现的积极主动,都能用较完整的语言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并能主动与同伴交流。

《身边的数字》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情感目标通过微课学习,使幼儿明白生命来之不易,懂得感恩,珍爱生命。

  2、知识目标感受生命的奇妙,激发探索生命起源的兴趣,并了解宝宝是由精子和卵子结合发育而成。

  3、技能目标能用自己的语言讲述出宝宝是从哪儿来的。

  4、知道检查身体的重要性。

  5、引导幼儿乐于交流,激发幼儿的想象力,培养幼儿的安全意识。

  教学重点:了解宝宝是由精子和卵子结合发育而成,感受生命的奇妙。

  教学难点:通过微课学习体验亲情,懂得感恩,珍爱生命。

  教学准备:微视频

  教学过程:

  一、沙画故事导入,激发学习兴趣。

  据说,我们曾经都是天上的小天使,在天空中不停地向人间俯视,我们在寻找,寻找着自己最爱的爸爸妈妈。当我们发现了他们,于是,从天而降,做了他们的宝宝。我们每一位小朋友都是那个纯洁、可爱的小天使,但我们真的是从天而降选择了自己的爸爸、妈妈吗?我们每一位小朋友都是那个纯洁、可爱的小天使,但我们真的是从天而降选择了自己的爸爸、妈妈吗?

  (设计意图:每个小宝宝都是纯洁、可爱的小天使,运用沙画故事温情导入,一方面紧扣课题,另一方面为抛出问题“宝宝是从哪儿来的”奠定基础。)

  二、阅读绘本《小威向前冲》,发现“小天使的秘密”。

  1、听一听。

  设计意图:幼儿图文对照聆听故事。老师讲述故事的过程,通过微课动态效果的呈现,充分刺激幼儿视听感官,从而感受生命的奇妙,激发探索生命起源的兴趣。

  2、议一议:

  (1)小威去哪儿了?(设计意图:回顾绘本内容,检查幼儿对

  故事内容的`理解。)

  (2)我是从哪儿来的?(设计意图:知识转移,幼儿能用自己的语言说一说自己是从哪儿来的。锻炼了幼儿的语言表述能力,同时考察了本节课孩子们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

  3、教师小结

  精子+卵子=宝宝

  (爸爸)(妈妈)(我们)

  (设计意图:以图示的方法展现于孩子们面前,让幼儿更直观的认识到我们是由爸爸的精子和妈妈的卵子结合发育而成,从而达到本节目标。)

  三、情感升华

  亲爱的宝贝儿们,爸爸妈妈给了我们生命从襁褓中的小婴儿到幼儿园里的小朋友,我们的成长无不倾注着他们辛勤的培育,在爸爸妈妈的大伞之下,我们健康茁壮、快乐成长。因此,我们更要珍爱自己的生命。

  时间滴答流逝,我们在一天天的长大,他们却要一天天的老去。宝贝儿们,让我们怀着一颗感恩之心大声的说出心中的爱!

  (设计意图:情感升华,教育幼儿珍爱生命、懂得感恩。)

《身边的数字》教案 篇3

  目标:

  1、观察感知生活中的数字,初步了解各种数字的不同含义。

  2、在探索交流的基础上,结合已有经验,能创造行的运用数字。

  3、激发对数字的兴趣,关注身边的事物。

  准备:

  1、收集生活中各种数字的物品、图片。

  2、数卡:110、119、120

  3、课前丰富:寻找身边的数字

  过程:

  一、利用身边的特殊数字,激发幼儿的兴趣

  1、出示数卡110,提问:“小朋友,这是什么?它表示什么意思呢?打了110,谁会来呢?”

  2、出示1119、120,提问:“这两组数字又表示了什么意思?”

  二、启发幼儿寻找自身数字

  1、“你自己身上有数字吗?它们躲在哪里呢?这些数字又表示什么意思?”

  2、了解鞋子上数字的含义:

  (!)比较鞋子的大小:请幼儿按鞋子的大小分组站好,并贴上数字标记,然后猜一猜哪组小朋友的鞋子大,为什么?

  (2)验证:数字越大,鞋子越大的观点。

  三、发现生活中的数字,探索交流各种数字的不同含义

  1、“在生活中数字更是无所不在,今天就有许多数字娃娃来到我们身边,让我们大家一起找找吧!”

  2、老师在后面放了许多的箩筐,请你们找一找箩筐里面的.哪些东西上有数字。鼓励幼儿讲述自己的发现:你在什么东西上发现了数字,它表示什么意思?

  四、拓宽幼儿思维空间

  1、“在平时的生活中,你还在什么地方发现过数字,它们分别代表什么意思?”幼儿再次发现、寻找并思考数字的用途。

  2、小结:原来,数字的用处还真多呢!他们有的用来编号;有的用来表示时间和地址;有的用来表示商品的价格,说明物品上的生产日期、保存期、重量等,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许多的方便。数字还真有好多的用途。我们以后再去找一找,好吗?

  五、设计班牌

  1、今天我们就用这些数字来给自己设计一个班牌吧!什么是班牌呢?出示课件,让幼儿观察。

  2、出示设计好的班牌,告诉幼儿班牌上的数字的意义。

  3、幼儿设计班牌。

《身边的数字》教案 篇4

  活动背景:

  分享阅读作为专门为孩子设计的图书,能引起幼儿较大的阅读、编故事的兴趣,当分享阅读的幼儿将自己所编的故事用各种形式如绘画、粘贴等制作成自己的图书的时候,孩子的成就感充分得到了提高,自信感得到了极大的满足。

  设计思路:

  瑞吉欧提出幼儿自己动手操作,皮亚杰有"知识的产生有赖于幼儿对材料的操作和摆弄"。这观点自制图书活动中充分体现了这种理念,强调幼儿主动参与,自己动手制作自己的图书。在孩子已经有了创编故事的基础上,都会有一个强烈的愿望,把它变成图书。《纲要》中也指出应:"通过引导幼儿积极参加小组讨论、探索等方式,培养幼儿合作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学习用多种方式表现、交流、分享探索的过程和结果。"因此开展了这次活动。

  活动目标:

  1、能理解和初步运用自制图书的基本要素,能与其他人进行分工合作。

  2、能用较连贯的语言大胆表述自己续编的故事。

  3、能进行自我评价,并能较客观地评价他人作品。

  4、引导幼儿细致观察画面,激发幼儿的想象力。

  5、学会有感情地朗诵诗歌,大胆参与讨论。

  活动准备:

  (一)物质准备

  1、学具:自制图书自评表、图书内容表、水彩笔、绘画纸

  2、教具:自制图书评价表

  (二)前期经验:根据读本已创编故事

  活动过程:

  (一)组织幼儿讨论,切入主题

  1、教师用一本书直接切入:"今天我们要制作图书。"

  2、教师:"一本好的图书应当具备那些要素?

  3、观察自评表,讨论图书要素的条件

  (二)教师出示自制图书自评表,请幼儿说出想要制作一本好的图书,这些图书的要素应该达到什么条件?

  (三)分组商量,将故事融入图书,填写图书内容表。

  1、组织幼儿按编故事的`小组分组,讨论上一次根据《贪吃的小猫》所编的故事该怎样编成小书,将故事内容融入图书,成为图书的一部分,填写图书内容表,商量图书每一页的内容是什么?

  2、小组共同协商分工合作。

  引导幼儿积极参加小组讨论方式,进行分工,将封面、第一页、第二页、第三页具体分工,防止出现抢着绘制封面、第一页的情况,并将商量结果显示在图书内容表上,分工后接下来的页数按照绘制的速度来分配。

  (四)分工合作,绘制小书,并进行自评。

  每一组按照自己的分工开始绘制图书,教师将自评表发下,让幼儿在绘制的过程中进行对照,并在结束后进行自评。

  (五)共同分享,阅读自制图书教师和幼儿一起阅读幼儿合作绘制的图书,分享孩子的阅读乐趣。请每一组派一个代表上台讲述自己组的故事。教师出示自制图书互评表,小组之间互相评价。

  活动延伸:

  1、活动后,教师和幼儿将图书装订好,并将文字进行补充。

  2、在图书后面附一张红花表格,放在阅读角,幼儿阅读后,喜欢就画上一朵红花。

  活动反思:

  通过观察猫的神态、动作、倾听猫的叫声、把猫的性格及小猫的可爱形象描述得栩栩如声,这篇课文是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训练的好教材。

  我在上课文第一自然段时,引导学生思考作者是怎样把猫的性格写具体的?这些矛盾的词语作者为什么能把它们用在一起?两者之间用什么词把它们连接起来?让学生找出来,体会老舍爷爷用词的准确性。然后通过朗读、加深理解。接着让学生用上“说它……可是……”的句式说一段话,有同学说:“小狗的性格实在有些古怪,说它温顺吧!它的确有时侯很温顺,它会在你写作时走过来让你摸一下、抱一下,可是它又是那么尽职,每天晚上总是忠诚地守在大门口防止坏人来侵扰。”又如在学课文第二自然段时,我让学生体会作者对猫的喜爱之情,同时让学生说说你是从哪些句子哪些词语中体会到的。同学们通过朗读揣摩,从老舍优美、生动的语言文字中体会到了作者对猫的喜爱之情。有同学说:“猫在稿纸上踩印几朵小梅花,猫脚印是比较脏的,而在作者眼中脚印是小梅花,从这句话中我体会到了作者对猫的喜爱之情。”还有同学说:“我从它还会丰富多腔地叫唤这句话中体会到了作者对猫的叫声不是厌烦而是喜欢。”还有同学说:“我从蹭你的腿要求给抓痒这句话中体会猫与作者之间有着感情。”总之,学生们从语言文字中体会到了作者对猫的喜爱之情。

  通过这一篇课文的教学,我体会到语文教学要抓住课文中语言文字通过朗读让学生体会揣摩,既能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训练,又能培养学生说话、写作的能力。

《身边的数字》教案 篇5

  活动目标:

  1、让幼儿知道红灯停、绿灯行的交通规则。

  2、让幼儿在游戏活动中体验交通规则的重要性,从而自觉地遵守交通规则。

  3、积极的参与活动,大胆的说出自己的想法。

  4、培养幼儿乐观开朗的.性格。

  活动准备:

  1、红绿灯牌子、画有十字路口(有斑马线)图片

  2、字卡:交通安全、红灯停,绿灯行、

  3、音乐《去郊游》

  活动过程:

  一、随音乐进场,引起幼儿兴趣

  小朋友们今天我们要出去郊游喽,大家开心吗?

  哎呀,这里是哪里?小朋友在什么地方见过它?

  二、在活动中体会交通规则的重要性

  1、小朋友们,看看我们坐的队行像什么?十字路口的学问可多了,现在我们就在十字路口做个游戏。老师请出两个司机,三个骑车的以及两个行人。

  参加游戏活动的孩子听到老师说完"开始"之后,立即向自己的对面出发。其他孩子仔细观察,看看会发生什么事情?

  (1)小朋友们,刚才你们看到了什么?你们想说什么?

  (2)如果生活中也是这样可不行啊!为什么会发生这种情况呢?

  (3)(教师拿出信号灯标志)这是什么?谁能编句儿歌来说说信号灯的作用。(将标志贴在黑板上)

  幼儿回答后出示字卡"红灯停,绿灯行"。

  (4)如果没有红绿灯的地方怎么过马路

  小结:小朋友过马路时要注意自己的安全,要看红绿灯,红灯停、绿灯行,走的时候要走斑马线,如果没有红绿灯的地方,要两边看一看,没有车子才能走,要慢慢走,不能乱跑。爸爸妈妈在要牵着爸爸妈妈的手。

  三、游戏:红灯停、绿灯行

  玩法:请一个小朋友当交通灯,一只手拿红灯,一只手拿绿灯。其他小朋友当小司机,过马路时要看红绿灯,绿灯往前开,红灯停下来,如违反罚停玩游戏一次。

  教学反思:

  1、大部分幼儿都能明白红绿灯的意义。

  2、下次再上这堂活动时,应注意树立榜样,利用榜样引导幼儿遵守秩序。

《身边的数字》教案 篇6

  目标:

  1.初步理解剪发的含义。

  2.掌握5的剪发,认识“-”。

  3.教育幼儿养成做事认真,不马虎的好习惯。

  4.培养幼儿有礼貌、爱劳动的品质。

  准备:

  “-”卡片,1-5数字卡片,小动物头饰

  每人一份操作卡片及玩具卡片

  过程:

  1.通过拍手游戏,复习5的分解组成,理解数量之间的关系。

  教师:小朋友,我问你,5可以纷呈3和几?

  幼儿:于老师,告诉你,5可以分成3和2.

  2.创设情景,摆放数字卡片,利用数与量的对应,理解剪发的意义。

  教师:今天天气真好,小熊请他的好朋友到家里来做客,小熊准备了好多好吃的,有5根骨头,5捆情操,5个胡萝卜、5条小虫子。他的好朋友小狗,小羊小兔子小鸡来了以后真高兴,他们吃的真香,我们来看看他们吃的多少。

  教师:小熊拿来了5个胡萝卜,用数字5表示,小兔子吃掉了2个用数字2表示,还剩下几个胡萝卜呢?剩下三个用数字3表示,5-2=3

  理解剪发就是减掉后数量变少了

  3.开展游戏,请幼儿扮演小动物,算一算面前盘子里的5个食物,吃掉几个,还剩几个?

  4.减法计算练习。幼儿两两自由结组,每组幼儿取5个玩具,开展猜拳活动,幼儿家在幼儿乙闭上眼睛后,拿走若干玩具,请幼儿乙用剪发算算幼儿甲拿走了几个玩具,并用数字卡标出算式。

  建议:为了巩固和熟练掌握5以内的剪发,教师在活动后可以在活动区为幼儿提供丰富多彩的玩具,调动幼儿操作的愿望和参与活动的兴趣。

  反思: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运用于生活。”孩子们在游戏化的情景中把所学到的知识运用并加以巩固服务于生活,数学知识是建立在生活经验的基础上的,让幼儿在原有知识经验基础上(最近发展区)更进一步的发展,较符合幼儿发展规律和学习特点。教师的教学方式要突出“趣”,引起幼儿的兴趣。生活化、游戏化的方式比较适合幼儿,容易让幼儿接受,调动幼儿的求知兴趣和操作欲望。我同时也发现个别孩子的能力真的是很弱,尤其是新来的几个孩子更是如此,应与家长多沟通,让孩子尽快适应学习。

  6、幼儿园大班社会《中华民居》(中国建筑)教案反思

  设计意图:

  幼儿的生活里有着各种各样有关房子的经验,面对着许许多多外观、功能不同的房子,幼儿可能会产生无限的联想:房子是什么人建造的?是用哪些材料造出来的?还有哪些特别的房子呢?为了让幼儿了解我国具有建筑特色的民居,以及这些民居与地理位置的关系,进而激发幼儿热爱祖国大美河山的情感,我设计准备了这次集中教育活动。

  活动目标:

  1、初步感知我国民居的建筑特点及其与地理位置的关系。

  2、欣赏我国传统民居的美。

  3、激发了幼儿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

  4、能在集体面前大胆发言,积极想象,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流程:

  一、导入部分

  情景导入:(唱)“我们的大中华呀,好大的一个家。”嗨,小朋友们好,我是你们的好朋友——喜羊羊。我住在温暖的木头房子里,很舒服,你们住的房子是什么样子的呢?你知道全国各地人们居住的房屋都是什么样子,用什么材料建成的呢?呵呵,那就请大家跟着喜羊羊一起去祖国各地去看看吧,出发喽。

  二、了解几种特色的建筑,知道它们和地理位置的关系

  (一)了解四合院的建筑特点

  喜羊羊:小朋友们猜猜这是哪里?对了,你们真聪明,这里是中国的首都北京。

  1、介绍四合院的建筑特点(出现四合院外围图片)

  这是北京最有特色的民居建筑——四合院。小朋友们看,四合院的东西南北四面都有房屋,合围成一个长方形。这叫正房一般是长辈居住的地方;两边的房屋叫厢房,是供晚辈使用的;中间是庭院,是一家人纳凉活动的地方。你们看,四合院的左右两边一般都是对称的。

  2、建筑材质

  四合院一般都是用木头、砖块建成的。

  3、四合院地理特点

  因为北京冬天冷很少下雪,春天干旱而且风沙很多,这种方方正正很严实的建筑,整个院落都被房屋与墙垣包围,墙壁和屋顶都比较厚实,既可以保温防寒,又可以躲避风沙,一家人住在一起和和美美,真幸福呀。(北京刮风,人们走进四合院的短视频)

  小朋友们,你喜欢北京的四合院吗?呵呵,喜羊羊也喜欢四合院的建筑风格。接下来,我们要去哪里呢?

  (二)了解蒙古包的建筑特点及与地理位置的关系

  哇呜,那么多牛羊,好大的草原呀。这里是我国的内蒙古大草原。生活在大草原上的蒙古人,他们居住的房屋是什么样子的呢?快和喜羊羊一起去看看吧。

  1、介绍蒙古包的建筑特点

  这是草原游牧民族使用的民居,它的外形是圆圆的,屋顶向上鼓出一个包,因为使用的.人大多是蒙古民族,所以叫——蒙古包。我们一起来看看蒙古包里面是什么样子的。

  2、使用材质及地理环境

  蒙古包主要是由架木、苫毡(覆盖物)、绳带三大部分组成,它不但保暖隔风,还方便拆卸。生活在草原上的蒙古人,一年四季都是追逐水草居无定所,蒙古包非常适合游牧民族的生活方式。

  (三)了解陕北窑洞的建筑特点及与地理位置的关系

  哇呜,这里好热闹啊。小朋友快猜一猜,这是什么地方?我们一起来看看生活在黄土高原上的陕北人民,他们居住的房屋是什么样子。

  1、窑洞的特点

  这样的建筑叫——窑洞。窑洞的屋顶是拱形的,这样的屋顶比平平的屋顶更加稳固。让我们到窑洞里去看一看吧。看,窑洞里面采光很好,而且冬暖夏凉,非常舒适。

  2、窑洞与地理位置的关系

  陕北是黄土高原,风沙天气多,当地的人们根据黄土具有直立、保暖的特点,依山势开凿出来这种拱形建筑,不但可以背风驱寒,还可以避免风沙天气的侵害。小朋友们,你们喜欢窑洞吗?

  (三)了解土楼的建筑特点及与地理位置的关系

  咦,这是哪里?这些建筑好奇怪呀。

  1、认识土楼(推出土楼外部结构图)

  这里是我国福建,这种风格奇异的民宅叫土楼,也叫“生土楼”,因为居住的大多数是客家人,所以又叫做“客家土楼”。小朋友们看,土楼的外形有的是方的,还有的是圆圆的,很像天外飞碟。让我们走进土楼,看看它里边的样子吧。你们看,土楼的里面好大呀,有四五层高,能住好多好多的人,可热闹了。而且,土楼的外墙很高,还可以起到安全防御的作用呢。

  2、建筑材质

  土楼是以生土作为主要建筑材料,掺上细沙、石灰、糯米饭、红糖、竹片、木条等,经过反复揉、舂、压建造而成。楼顶上覆盖的是火烧瓦盖,非常坚固结实。福建土楼是世界独一无二的大型民居形式,被称为中国传统民居的瑰宝。

  三、巩固复述

  喜羊羊:小朋友们,看了这么多非常有特色的建筑,让我们一起来回忆一下刚才我们去过的地方以及这些地方有特色的建筑吧。

  这里是——北京,它的特色建筑是——四合院。

  这里是——内蒙古大草原,它的特色建筑是——蒙古包。

  这里是——陕北黄土高原,它的特色建筑是——窑洞。

  这里是——福建省闽南地区(字幕),它的特色建筑是——土楼。

  小朋友们,你们好棒呀,快给自己鼓鼓掌吧。

  四、总结延伸

  小朋友们,今天喜羊羊和大家一起分别去中国的北京、内蒙古大草原、陕北黄土高原和福建省闽南地区,了解了这些地方有特色的建筑,它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叫——中华民居。每种建筑都是根据不同的地理位置和气候特点产生的。我们的国家很大很大,不同的地方,都有风格不同的民居建筑。小朋友们可以和老师、爸爸妈妈一起查阅资料,了解更多的中华民居。今天喜羊羊的收获很大呀,我要回青青草原把今天学到的知识和小伙伴一起分享,小朋友们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