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配套教案

2024-01-04

语文配套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诵读课文,掌握词句意思。

  (2)精读课文,体会作者情感,把握文章主旨。

  (3)研读课文,赏析精彩妙点,积累名言警句

  过程与方法

  以朗读法为主,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形式,逐步引导学生深入文本。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汲取精神养料,体会作者对儿子的殷殷期盼之情。

  教学重点:

  背诵课文,积累警句;

  理解主旨:勤学励志,修身养性。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情感,赏析精彩妙点。

  教法学法:

  诵读法,合作探究法,置换法。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丞相名垂汗简青,书台犹在谁复登?

  出师一表真名士,千载谁堪伯仲间?

  千古良相诸葛亮不但是陆游笔下的精英忠魂,更是后人眼中的智慧化身。他一生立志“兴复汉室,还于旧都”,为此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更以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的高风亮节言传身教,惠及子女。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他的《诫子书》,聆听他对子女、后人的谆谆教诲。

  二、教学目标

  1、读准字音,熟读成诵。

  2、注意词语的积累和文句的精确翻译与理解。

  3、理解文中深刻的人生理念和父对子的殷殷期望。

  三、朗读感知

  放声朗读诫子书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用心解读

  读一读,想一想,读懂了什么,哪些词语、句子不理解的?

  对照文下注释,翻译课文。

  1、自译与质疑想结合。

  2、补充注释:

  以:用来;广才:使……广博

  成学:成就励精:振奋

  年与时驰:年华意与日去:意志;岁月遂成枯落:最终;枯败,凋零。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品德高尚、德才兼备的人,是依靠内心安静精力集中来修养身心的,是依靠俭朴的作风来培养品德的。

  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不看轻世俗的名利,就不能明确自己的志向,不是身心宁静就不能实现远大的理想。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学习必须专心致志,增长才干必须刻苦学习。不努力学习就不能增长才智,不明确志向就不能在学习上获得成就。

  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冶性。

  过度享乐和怠惰散漫就不能振奋精神,轻浮急躁就不能陶冶性情。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年华随着光阴流逝,意志随着岁月消磨,最后就像枯枝败叶那样(成了无所作为的人)对社会没有任何用处,(到那时,)守在破房子里,悲伤叹息,又怎么来得及呢?(穷庐,亦可解为空虚的心灵。)

  四、走进诸葛亮

  诸葛亮是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他躬耕陇亩时“苟全姓名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但注意结交名士,研读古籍,留心时政,常以管仲、乐毅自励。被刘备三顾茅庐请做军师之后就提出著名的《隆中对》,策动孙、刘联盟,大破曹操,奠定三国鼎立的基础。蜀汉建立,拜为丞相。为完成统一中原,兴复汉室的大业,他效忠先主,辅佐后主,外联东吴,内修政理,南征平叛,北抗强魏,先后五次北伐魏国,终因积劳成疾而逝世,享年54岁,临终遗嘱“掘棺材之地,穿平常服饰,不配器物”,留给子孙的财产只有桑800株,薄田15公顷。他以自身言行感染激励自己的子孙,“善政嘉事”,“美声溢誉”,其子诸葛瞻、诸葛尚均义无返顾,为国捐躯,一家三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深为后人传诵。

  第二课时

  五、问题设置与探究

  1、文中有两句话常被人们用作“志当存高远”的座右铭,这两句话是什么?

  2、文中表达中心意思的关键句是哪一句?

  3、本文就哪几方面进行了论述?从这几个方面是如何展开论述的?你能再补充一个论据吗(道理或事实均可)?

  A、就学习和做人两个方面进行了论述

  B、无论做人还是学习,作者都强调一个“静”字,修身要静,学习要静,获得成功也取决于静,把失败归结于“躁”字,把静、躁加以对比,增强了论述的效果。

  薛谭学讴于秦青,未穷青之技,自谓尽之,遂辞归。秦青弗止,饯于郊衢,抚节悲歌,声振林木,响遏行云。薛谭乃谢求反,终身不敢言归。

  薛谭学讴,自足而归,知不足而得返。就是“躁”的最好的例证。

  乐羊子学一年即返,后被妻子感动,复返求学,终有所成。也是“躁”的最好的例证。

  作者写这封信的用意是什么?

  告诫儿子修身养性,生活节俭,以此来培养自己的品德。

  文本作者抓住一个“静”字,围绕学习告诫儿子要成材必须具备哪几个条件?

  A、淡泊: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B、立志: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C、惜时: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萎,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探究文章的结构

  提出论点——正(静)反(躁)两方面论证(治学、修身)——劝戒惜时,有所为

  A、论点句: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B、治学(静):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正)。

  C、修身:(躁):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反)。

  D、惜时: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萎,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六、名句赏析

  (一)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这是逻辑学中“双重否定”的句式,否定之否定便是肯定,以强烈而委婉的语气表达了他对儿子的谆谆教诲与无限期望。

  “淡泊”、“宁静”,看起来是不想有所作为,但现在“不为”正是为了将来“有所为”。?

  “淡泊”、“宁静”正是韬光养晦、卧薪尝胆的阶段,等待时机成熟就可以“致远”,轰轰烈烈干一番“惊天地,泣鬼神”的事业———————更加有所为。?

  “淡泊”与“宁静”,不是消极颓废的无奈感伤,而是以“明志”与“致远”为终极目标和远大理想的、真正有志者的无声誓言,是积极向上和进取的,是催人奋进的。??????????

  “淡泊”与“宁静”,不是消极地逃避现实,而是志在修身,进而“齐家、治国、平天下”。这就是老子《道德经》中所倡导的,“无为”的结果是“无不为”。?

  “淡泊明志,宁静致远”,虽只寥寥八字,却被诸葛亮钟爱一生,而且贯穿诸葛亮一生,成为他的精神的集中体现。

  (二)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非学无以广才?

  无论人处于什么阶段(少年,中年,晚年),学习与志向总是最重要的。

  古今中外的天才宁有种乎?非也。人非生而知之,而是学而知之。诸葛亮的眼光是深邃的,他告诫儿子“非学无以广才”的话语既是很普通的谆谆告诫,也是亘古未变的哲理。?

  他不但告诫儿子要学习,而且还要珍惜时间,发愤学习,并要注意学习方法:要“静”、“志”,不能“淫慢”、“险躁”,并用“年与时驰,意与日去”时光的无情流逝和“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的人生无奈与悲叹警醒儿子。

  非志无以成学

  “古之成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韧不拔之志。”(北宋?苏轼)没有理想的人就像河流中的浮萍,他们不是行走于世,而是随波逐流。他们的人生注定将是碌碌无为的一生,平庸的一生,可悲的一生,最后只能“悲守穷庐”。?

  “志不强者智不达。”(战国?墨翟)没有坚定的理想和信念是不可能成就自己的学业的。东晋时期的.葛洪就说:“学之广在于不倦,不倦在于固志。”没有坚定而崇高的理想是不可能全身心地投入到治学中去的。?

  “身可危也,而志不可夺也。”(《礼记?儒行》)人是靠肉体生存于世的,更是靠精神支撑生存于世的。肉体上倘若出了问题疾病是可以用汤药治愈的,而精神上一旦出了问题疾病却是很难治愈的。“夫哀莫大于心死,而人死亦次之。”最大的悲哀莫过于思想上的绝望。思想上的绝望比任何难以治愈的顽疾都要可怕千万倍。?

  “人无志,非人也。”(三国?嵇康)人是有思想的高等动物。人若无志,则与动物何异?心中没有理想,生活也便索然无味。没有理想的人就如同精神空虚、灵魂缥缈的一副躯壳,即使苟活于世,也不过是行尸走肉罢了。

  七、自然成诵

  诫子书

  诸葛亮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弛,(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八、综合练习

  1、解释下列各句中的“以”字:

  楚人以晏子短:_________吾欲辱之,何以也:_________

  静以修身:_________固国不以山溪之险:_________非学无以广才:_________

  2、解释重点词语:

  ⑴夫(fú):发语词,无实在的意义。

  ⑵行:操守、品德。

  ⑶澹泊:也写做“淡泊”,安静而不贪图名利。

  ⑷宁静:这里指安静,集中精神,不分散精力。

  ⑸致远:实现远大目标。

  ⑹广才:增长才干。

  ⑺淫慢:过度的享乐与怠惰。

  ⑻励精:奋发向上。

  ⑼险躁:冒险,暴躁。

  ⑽治性:陶冶性情。

  ⑾驰:消失、逝去。

  ⑿日:时间。

  ⒀遂:于是。

  ⒁接世:接触社会,承担事物;有“用世”的意思。

  ⒂穷庐:破房子。

  ⒃将复何及:怎么还来得及。

  ⒄才须学业也:才:才干。

  ⒅意与日去:意:意志。

  九、课外拓展

  又诫子书

  夫酒之设,合理致情,适体归性,礼终而退,此和之至也。主意未殚,宾有余倦,可以至醉,无致迷乱。

  宴席上的酒的设置,在于合符礼节、表达情意,适应身体和性格的需要,礼节尽到了就该退席,这就达到和谐的顶点了。主人的情意还未尽,客人也还有余量,可以饮到酒醉,但也不能醉到丧失理智而胡行乱来。

  谈的是饮酒应尽兴而不乱性。

  诫外甥书

  夫志当存高远,慕先贤,绝情欲,弃疑滞,使庶几之志,揭然有所存,恻然有所感;忍屈伸,去细碎,广咨问,除嫌吝,虽有淹留,何损于美趣,何患于不济。若志不强毅,意不慷慨,徒碌碌滞于俗,默默束于情,永窜伏于凡庸,不免于下流。

  一个人应当有高尚远大的志向,仰慕先贤,戒绝情欲,抛弃阻碍前进的因素,使先贤的志向,在自己身上显著地得到存留,在自己内心深深地引起震撼;要能屈能伸,丢弃琐碎,广泛地向人请教咨询,除去埋怨和悔恨,这样即使因受到挫折而滞留,也不会损伤自己的美好志趣,又何必担心达不到目的。倘若志向不刚强坚毅,意气不慷慨激昂,那就会碌碌无为地沉湎于流俗,默默无闻地被情欲束缚,势必永远沦入凡夫俗子之列,甚至免不了成为庸俗的低微没有出息之辈。

  诸葛亮几千前对儿子说的话,今天还有意义吗?你如何理解?

  十、课后作业

  背诵默写这篇文章。

  板书设计

  诫子书

  提出论点——正(静)反(躁)两方面论证(治学、修身)——劝戒惜时,有所为

  论点句: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治学(静):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正)。

  修身:(躁):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反)。

  惜时: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萎,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课后反思

语文配套教案 篇2

  活动目标

  1.了解“朋友”的内涵,学会与别人交朋友。

  2.认清自我,让别人愿意与自己交朋友。

  活动准备:

  1.学生课前搜集有关交友的名言警句、故事等。

  2.课前每位学生各剪三颗红五角星,以便上课时做游戏用。

  3.教师准备本课多媒体课件。

  活动过程

  活动一:交流收获,解读“朋友”。

  1.交流收获。同学交流课前搜集的有关交友的格言、故事等,并谈谈自己的理解、启示。

  明确:

  (1)交友名句:①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②人之相识,贵在相知,人之相知,贵在知心。③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即与之化矣;与不善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亦与之化矣。……

  (2)交友故事:(1)管宁割席,道不同不以为友;(2)蔺相如和廉颇刎颈之交;(3)俞伯牙摔琴谢知音。……

  2.解读“朋友”内涵。

  (1)教师出示“友”字的小篆写法,让学生猜一猜它是个什么字,并解释其内涵。

  明确:这是“友”字的小篆写法,它看起来像两只同时伸出来的右手,两手相交表示握手。握手是为了表示友好,就像生活中的朋友相见,大家都伸出右手紧紧相握,以表达亲密友好之情。所以“友”字本义是友好之意。

  (2)教师出示甲骨文的“朋”字,让学生讨论它看起来像什么,并解释其内涵。

  明确:“朋”字看起来像并列的两串贝壳,这种并列的关系表达了“朋”字平等的内涵。

  活动二:聆听故事,辨别朋友。

  1.请班内同学采用以下格式说一个自己亲身经历的故事:在我______ 的时候(横线上可填:考试、痛苦、生病、开心、获奖、生日……),朋友________________(横线上填写朋友的表现)。

  2.同学们听完故事后,一起来思考:故事中谁是真朋友?谁是假朋友?为什么?

  3.教师个别提问,引导学生掌握辨别真假朋友的标准。

  活动三:我评我选,体验互动。

  1.教师教师活动规则:每位同学拿出三颗红五星,在红五星上写上班中最喜欢的同学姓名及喜欢的理由。全班四组同学依次开展送星活动,每位同学要将手中的红五星送给班里最要好同学。活动过程中同时播放周华健演唱的歌曲《有一个朋友是你》

  2.比一比:班里哪位男、女同学得到的红五星最多(即:最具有人气),并请上讲台,在学生的掌声中给予颁奖,最后对同学们在红五星上写出的理由进行归纳。

  3.教师引导学生讨论思考:最受欢迎的同学有什么共同的特点?不受欢迎的同学有什么品质?如何让自己成为受欢迎的人?

  4.教师根据学生讨论结果和发言内容,进行小结,归纳出以下结论:

  友谊技巧:

  ⑴平等互惠,学会体谅朋友的难处,相互给予与分担。

  ⑵宽容他人,尊重差异,加强沟通。

  ⑶坦诚相待,坚持原则,绝不能以牺牲原则为代价维持所谓的友情。

  活动四:活学活用,自我反思

  请你结合自身情况思考一下:如果要交到更多的好朋友,你需要作出哪些具体的改变?请把这些具体的行为改变写在纸上,比如“言行上应该变得更有礼貌”,并与大家分享。

  总结:交友看起来很难,但如果你真正明白了“朋友”的真谛,并积极在生活中去实践它,平等而友好地对待身边的同学,想必会有很多同学都愿意与你为友!正所谓,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交友之道也就在于此。最后祝大家尽快交到越来越多的好朋友。

  写作

  《我的朋友》,要求字数不少于500字。

  板书设计

  有朋自远方来

  活动一:交流收获,解读“朋友”。

  活动二:聆听故事,辨别朋友。

  活动三:我评我选,体验互动。

  活动四:活学活用,自我反思

  课后反思

  [教学提示]

  通过猜字活动,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理解能力、锤炼语言的能力,可以检验学生对“朋友”一词理解的广度和深度。进而加深对“朋友”这一词语的了解。

  引导学生体验交友经历,并从一定的情境中学会辨别真假朋友,掌握辨别真假朋友的标准。为下一个创意活动奠定基础。

  让学生在活动中真实体验受人欢迎的快乐,从活动中归纳总结出受人欢迎的品质,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避免了“满堂灌”式的教学。

  引导学生掌握交友的关键点。给涉世未深的学生提些改变一生的交友忠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