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班数学:学习“二等分”教案

2024-01-02

大班数学:学习“二等分”教案 篇1

  设计思路:

  等分是生活中的一个数学活动,探索性强。小朋友喜欢自己分点心、分玩具、分学习用品,也常常因分得不公平找老师帮忙。设计二等分的数学活动要注重幼儿原有的经验,充分发挥幼儿的能动性,让幼儿自主探索对不同形状物体进行二等分的方法,在新要求与旧经验的交织中,实现认知的平衡,获得发展。

  教案目的:

  1、让幼儿学习把一个物体等分成两份,知道部分小于整体,整体大于部分。

  2、让幼儿运用二等分知识,合作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体验成功的喜悦。

  教案准备:

  1、材料纸:圆形、五边形、心形、平行四边形、花形、树形等。

  2、实物:花生、白果、红枣等。

  3、故事教学挂图:笨熊新传;部分与整体关系图。

  教案流程:

  1、初步接触二等分

  (1)欣赏故事《笨熊新传》。

  狗熊妈妈有两个孩子,一个叫大黑,一个叫小黑。一天,哥儿俩捡到一个香喷喷的面包。大黑怕小黑多吃一点,小黑又怕大黑多吃一点。正闹着,狐狸大婶来了,帮他们把面包分成了两块。哥儿俩一看,急得叫起来:“不行,不行,一块大,一块小。”狐狸大婶说:“你们别急,这块大一点的,我咬它一口。”哥儿俩一看,那块大的变小了,小的变大了,又急得叫起来:“不行,不行,一块大,一块小。”……就这样,大黑、小黑只吃到了一点点面包,还不知道上了狐狸的当呢。

  (2)教师提问:“假如请你帮忙,你会分吗?怎样才能分成一样大的两块面包?”

  (3)教师提供圆形纸,引导幼儿想办法把它分成一样大的两份。幼儿操作。

  师:“谁来告诉大家你是怎么分的?怎样证明你分的两份是一样的呢?”教师鼓励幼儿想出各种办法加以证明。

  2、用不同方法等分几种图形。

  师:“老师为你们准备了各种图形,请小朋友想办法把它们分成一样大的两份。”

  幼儿操作,老师参与小组活动,鼓励幼儿探索图形的各种分法。

  3、理解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1)小组交流,鼓励幼儿在小组里大声讲述自己的分法。

  (2)集体交流,先请幼儿讲述正方形二等分的各种分法。

  师:“谁来告诉大家,你是怎样把正方形分成一样大的两份的。怎样证明这两份是一样大的?还有谁用不一样的方法把正方形分成了一样大两份?”(教师和幼儿一起重叠验证是否一样大,去掉不是二等分的`操作,其它图形的交流讨论同正方形。)

  (3)教师小结:“通过对折,我们把这些图形分成了一样大的两个部分,这就是二等分。”

  (3)师生共同合作,深入探索正方形的其他分法。教师为每个小组提供一块泡沫正方形,让幼儿用小棒在上面任意摆一摆 ,分一分,看看不对角分,也不以边为中心对折分,是否也能得到二等分。(教师根据幼儿操作情况帮助验证。)

  (4)引导幼儿理解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师:“我们刚才用不同的方法把圆形、正方形、心形分成了一样大的两份。请小朋友看看以分出来的一半和原来的图形比,哪个大?哪个小?分出来的一份是原来图形的多少?(一半)”

  4、解决新问题

  (1) 提出新问题。

  师:“1块面包,1块点心,小熊哥儿俩分着吃,每人只吃到一半。如果有2块点心,2块面包,小熊哥儿俩分着吃,每人吃到多少?如果有4颗小枣,哥儿俩各吃几颗?”

  (2)分实物。

  教师提供花生、白果、红枣等,让幼儿二等分。告诉幼儿,每个材料盒里都有一份八宝饭的配料。座位靠在一起的两个小朋友扮小熊哥儿俩。我们一起来分一分这些配料,分好后互相检查,看两人的配料是否一模一样。

大班数学:学习“二等分”教案 篇2

  活动目标:

  1.通过尝试性的操作和判断,学习将一个物体二等分。

  2.探索物体等分的多种方法,对等分活动产生兴趣。

  3.尝试运用二等分方法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体验成功的'喜悦。

  活动准备:

  1.《二等分》课件

  2.人手一份操作纸、剪刀。

  活动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活动兴趣。

  教师:你们认识团团圆圆吗?冬天到了,不知道他们过得怎么样,有三个小朋友去看望它们。(演示课件)教师:它们怎么啦?怎么办呢?

  教师:听听三个小朋友想到了什么好办法。(演示课件)

  (二)初步尝试用一种方法进行二等分。

  1.讨论交流。

  教师:看,他们找到了什么?(演示课件)教师:每人找到了一块布,要帮两个熊猫宝宝分别做两条一模一样的围巾,怎么办?

  2.实践探索。

  教师:老师给你们准备了材料,请你们用刚才想到的方法去试一试。

  3.交流探讨。(演示课件)教师:谁说一说用什么方法来分的。

  教师:它原来是什么形状,二等分后是什么形状?你怎么知道它是一样大的。

  (三)探索多种方法进行二等分。

  1.实践探索。

  教师:把一个图形对折,剪成完全相同的两份,这种分法叫做二等分。把图形二等分还有很多方法,我们再去尝试一下,看看谁的方法多。

  2.交流学习。

  教师:你用了哪些新方法?介绍给大家分享。

  教师:谁也用到这种方法的?

  小结:东东、丽丽、贝贝谢谢你们,看,他们用你们的好办法做了把围巾做好了,送给了团团圆圆。瞧,团团圆圆围上了一样的围巾多开心啊,在谢谢小朋友呢。(演示课件)

  (四)拓展延伸二等分经验。

  (1)将多个物体进行二等分。

  教师:团团圆圆肚子饿了,怎么办呢?

  教师:(演示课件,出现一堆竹子)这么多的竹子,请大家也帮团团圆圆来分一下,怎么分呢?

  (2)将液体进行二等分。

  教师:熊猫口渴了,叔叔赶紧送来了一桶水,怎么分呢?

  活动延伸:

  回教室尝试将多个物体和液体进行二等分。

大班数学:学习“二等分”教案 篇3

  一、设计意图:

  随着年龄的提高,大班幼儿对圆形,正方形,长方形是熟悉的,因此对图形进行等分就有可操作性。本次活动从幼儿感兴趣的帮助老师分绸带入手,充分激发了幼儿学习探索的欲望,接着围着图形层层展开活动。整个活动遵循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地原则,并通过幼儿自己动手探索操作,对认识新事物具有积极意义。第一环节提供圆形可学习用对折的方法二等分,理解部分与整体的关系。第二环节提供长方形、正方形,幼儿凭自己地思维能力选择二等分地方法,在讲解中学习多种二等分的方法。第三环节,使知识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第四环节,要求幼儿在掌握二等分概念的基础上进行操作,联系生活尝试用多种方法进行二等分。

  二、活动目标:

  1、通过尝试性的操作和判断,学习将一个物体分成相等的两份,感知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2、发展幼儿的观察能力,比较能力,判断能力。

  3、探索物体等分的多种方法,激发幼儿对等分的兴趣。

  4、通过实验培养互相礼让,学习分工合作的能力。

  5、在交流活动中能注意倾听并尊重同伴的讲话。

  三、活动重点:

  通过尝试性的操作和判断,学习将一个物体分成相等的两份,感知整体和部分的关系活动难点:探索物体等分的多种方法,激发幼儿对等分的兴趣。

  四、活动准备:

  1、材料:绸带,纸(圆形,正方形,长方形),等分练习纸,各种食物(花片、毛线、吸管、米、水)。

  2、工具:笔,剪刀,直尺。

  五、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

  (一)讲解演示:

  1、出示绸带问:"小朋友,今天老师的头发有什么变化吗?(扎两个辫子)我还想给两条小辫扎上漂亮的绸带,现在只有一根绸带,怎么办才能扎两根小辫呢?请小朋友帮老师想想办法,怎么分?"

  2、组织幼儿讨论,等充分表达意见后,教师边讲解边演示,让幼儿注意观察。

  3、教师小结:把绸带两头对折,剪成一样大小的两份,叫二等分。使幼儿感知二等分的含义。(此环节以形象直观的具体事物――绸带为材料,吸引了幼儿的注意力;并提出问题,让幼儿开动脑筋,帮助分绸带。通过把操作的过程与结果展现给幼儿,使幼儿初步认识"二等分"这一概念)。

  (二)基本部分:操作探索一、游戏:分蛋糕师(展示课件):今天小熊生日,请来了两位小客人,看看是谁?它想把一块蛋糕分给两位好朋友吃,怎么办?请小朋友动手试一试。

  (1)每人两块圆形蛋糕,幼儿动手操作,教师巡回指导、观察。

  (2)组织幼儿讨论等分方法。

  (3)师小结:把圆形蛋糕对折,然后剪成一样大小的两份,叫二等分。(使幼儿进一步感知二等分的含义。)

  (4)操作验证二等分:"怎样让别人相信你的两份蛋糕是一样大的呢?"(叠在一起比较)

  (5)讨论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①请小朋友把等分后的两部分与原来的蛋糕作比较,看它们有什么不同。比一比,等分后的部分是否一样大,以及原来的图形和分后的每一部分哪个大?哪个小?

  ②师小结:二个部分合起来是原来的一份。(此环节让幼儿开动脑筋想出对折的'折法来二等分圆形,得到一样大小的两份,然后通过验证来证实二等分和理解整体和部分的关系,充分感知二等分的实际含义)。

  二、比一比:谁的方法多。

  1、出示(正方形):引导幼儿思考怎样把正方形进行二等分。

  2、幼儿操作探索,教师观察指导。

  3、请幼儿介绍新方法。

  4、教师小结:向幼儿介绍讲清对边折、对角折的方法。请没这样折过的幼儿重新试一次。

  5、出示(长方形):幼儿再次操作。

  6、师:课件展示(此环节提供正方形和长方形的纸,让幼儿操作,探索多种二等分的方法,给幼儿增加了难度,有个别能力强的幼儿能想出对角线折的方法二等分,教师应及时给予表扬、鼓励,能激发幼儿积极性和独创精神。教师让没有尝试对角线折和对角折的幼儿一个充分学习的机会,再次巩固新的二等分方法)

  三、游戏"看谁说的对"天线宝宝想和你们做游戏,请你看图形说说它是不是二等分?比一比谁说的又对又快?

  过渡语:刚才我们把圆形、正方形、长方形用对折的方法进行了二等分,可是,在生活中还有很多东西像圆形、正方形、长方形,比如:桌子、椅子等。现在请小朋友看看这些东西,怎样进行等分。

  四、探索二等分的方法。

  1、将幼儿分四组,尝试用多种方法进行二等分。

  师:今天老师带小朋友参观超市,看看超市里有什么?请小朋友动脑筋把这些实物分成相等的二份。

  (教师介绍各种材料,请小朋友帮忙把里面的东西进行二等分。)

  2、幼儿自由操作,教师指导。(鼓励幼儿积极动手、动脑,遇到问题自己想办法解决)

  3,幼儿讲述操作过程、方法。

  (1)提问:(分别出示毛线、吸管、花片、米、水)小朋友你刚才是用什么方法、什么工具把毛线分成两个相同的部分?(对折、尺子量,剪刀剪、用手撕)

  (2)幼儿讲述各种分法,教师引导幼儿联系生活想想在什么时候用过目测法、数数法、计量法

  (3)教师小结:小朋友用了目测法、折叠法、计量法、数数法等对超市里的东西进行了二等分。不同的物体性质不一样,所以要用不同的方法。和纸一样又软又薄的东西可以用折叠法来分,和蛋糕一样比较厚的可以用分割法,和水一样的液体和数量较多的物体可以用等量的方法来三、结束部分:活动延伸。

  六、活动反思

  在学习活动中,我本着以幼儿为主体的原则,让幼儿亲自动手去操作、去探索、去发现、去解决问题,我在操作活动中充当好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幼儿通过操作和探索,自己找出了二等分的分法,建立等分的概念。整个过程下来大部分幼儿的积极参与性还是比较高的,有个别两三个幼儿不喜欢动脑筋探索,在以后应鼓励幼儿大胆探索,不要太过于拘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