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音乐教案范文

2023-12-31

八年级音乐教案范文 篇1

  教学目标

  1、通过欣赏舞蹈和学做舞蹈动作,能辨认、识别非洲音乐和舞蹈,并能了解非洲音乐节奏特点与舞蹈的密切关系。

  2、模仿非洲黑人舞蹈。

  教学重难点

  欣赏非洲独具特色的音乐文化,能模仿和学习一两种独特的音乐表现法。

  教学用具

  钢琴、油彩、草裙、贝壳、纸盒、羽毛等。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言:

  教师:今天我们要去环球之旅的第三站──非洲。

  非洲大陆,以撒哈拉沙漠为界分为两大部分,撒哈拉沙漠以南,称为南部非洲;撒哈拉沙漠以北,称为北非。北非的音乐,深受阿拉伯文化的影响,几乎可以说完全阿拉伯化了,人们通常将北非音乐归于阿拉伯音乐。撒哈拉沙漠以南不少地区还保存着自己的传统音乐,我们所说的非洲音乐通常指这些地区的传统音乐。让我们听一首南非民歌《依呀呀噢咧噢》。

  二、学唱歌曲

  1、欣赏歌曲《依呀呀噢咧噢》,感受歌曲的情绪、风格特点。

  教师小结:人声演唱是非洲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是一首典型的非洲民歌,歌曲以朴实的音乐语言叙述了黑人对家乡缠绵的思念和急于回到故乡的迫切心情。

  2、教师范唱歌曲,鼓励学生轻声模唱。

  3、演唱歌曲(三至四遍):

  (1)完整连唱歌曲,要求用一半的音量。

  (2)处理歌曲,重点突出歌曲的特点。对学生提出的个别难点,进行单独练习。

  (3)总结非洲歌曲旋律、节奏的特点。

  (4)启发学生指出黑人歌曲具有多声部的特点。

  (5)教师应用五度关系,为学生演唱的`歌曲《依呀呀噢咧噢》第一段伴唱。

  (6)有感情地完整演唱歌曲。

  三、延伸

  聆听当代流行歌手演唱的摇滚风格的歌曲,引导学生注意传统演唱方式与摇滚演唱方式在节奏上的变化和差异。

  非洲黑人舞蹈对美国和其他西方世界的音乐舞蹈产生了很大影响。它特有的节奏是现代西方大多数流行音乐舞蹈的来源,爵士乐、摇滚乐、迪斯科音乐舞蹈的动作和节奏中,可明显看到非洲黑人舞蹈的影响。

  四、小结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感受了非洲黑人歌曲的特色,了解了非洲音乐节奏特点与舞蹈的密切关系,体验了非洲丰富多样而独具特色的音乐文化,让我们热爱世界民族音乐文化遗产,树立多元文化的价值观念。

八年级音乐教案范文 篇2

  一、乐曲简析:

  《十面埋伏》是一首的琵琶传统大套武曲,乐曲描写公元前202年楚汉相争在垓下决战,汉军的刘邦用十面埋伏的阵法击败项羽的楚军这个历史故事。

  二、教学目标:

  1、通过欣赏音乐曲使学生了解琵琶曲《十面埋伏》的产生年代、创作背景以及它应体现的情绪特征;

  2、使学生感受乐曲《十面埋伏》描绘古战场上的壮烈情景。

  3、懂得用乐曲的速度、力度、节奏等要素去欣赏《十面埋伏》

  三、教学难点:

  根据速度、力度、节奏等要素去欣赏乐曲《十面埋伏》,大略理解乐曲表现的内容是本课的难点。

  四、教学过程

  (一)熟悉乐曲(25分钟)

  1、“上课之前老师想问问大家:你们喜欢欣赏音乐吗?为什么呢?”

  (音乐能抒发人的思想感情,陶冶人的性情……)

  2、“好,请同学们把书打开到第21页,今天我们这节课就来欣赏一首器乐曲——《十面埋伏》。

  《十面埋伏》是我国传统器乐作品中大型琵琶舞曲的优秀代表作品。请同学们仔细聆听,用心的体会,听完之后谈谈你们的第一感觉。

  3、播放琵琶曲《十面埋伏》;(7分钟)

  4、首先我想提问的是这首乐曲是由何乐器演奏的呢?(琵琶)

  琵琶简介:琵琶是我国具有悠久历史的一种弹拨乐器,相传已有二千多年的历史。琵琶的种类很多,但我们现在用的最多的是四弦琵琶。

  5、“我们听了这首乐曲的第一感觉是什么呢?它给你的整体气氛是什么呢?兴奋?激动?还是紧张?

  《十面埋伏》是一首的大型琵琶曲,乐曲内容的壮丽辉煌,风格的雄伟奇特,在古典音乐中是罕见的。这首乐曲是根据公元前202年楚汗两方在垓下(今安徽省灵壁县东南)进行决战时,汉军设下十面埋伏的阵法,从此彻底击败楚军,迫使项羽自刎乌江这一历史事实加以集中概括谱写而成的。这首乐曲出色地运用音乐手段表现了战争场面的激烈雄壮,及当时刀光剑影、惊天动地的激烈场面,使人仿佛身临其境。

  6、“下面我们结合音乐故事《楚汉相争》再次感受一下此曲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及它所运用演奏技巧。”

  7、再次播放器乐曲《十面埋伏》,同时请一位同学上台朗诵音乐故事“楚汉相争”及“垓下歌”(把项羽在面临失败时的那种焦虑及儿女情长表现出来)。(7分钟)

  “楚汉相争”:垓下决战是我国历一次有名的战役。秦朝末年,陈胜吴广揭竿而起。在风起云涌的农民起义猛烈打击下,秦王朝宣告灭亡。此时,刘邦的.汉军和项羽的楚军展开了逐鹿中原、争霸天下的斗争。到公元前202年,楚汉双方已进行了长达数年的战争,由于西楚霸王项羽骄矜、优柔寡断而一再坐失良机,错过消灭刘邦汉军的机会,到该下决战时,刘邦以三十万的绝对优势兵力包围了十万之众。深夜,张良吹晓,兵士唱楚歌,使楚军感到走投无路,迫使在乌江展开一场格斗,项羽因寡不敌众而拔剑自刎,汉军取得了辉煌胜利。

  垓下歌

  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

  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二)拓展练习(15分钟)

  1、“我们这里有哪些同学见过兵马俑呢?大家都知道秦兵马俑的出现是世界的一大奇迹。它塑造了将军、步兵、车兵等不同兵种的将士形象。有谁能告诉我“俑”的含义吗?”

  (俑是古代用于陪葬的偶人。庄子称之为“象人”。俑的质地以木质、陶质最常见,也有瓷、石或金属制品。俑的形象,主要有奴仆、舞乐、士兵、仪仗等,并常附有鞍马、牛车、庖厨用具和家畜等模型,还有镇墓避邪的神物。)

  2、“我们已经听了两遍这首由琵琶演奏的器乐名曲,对它也基本有所了解,下面我想来做个小游戏,我想请几位同学来模仿一下古战场上勇士们英勇奋战的画面,也可以模仿书本上兵马俑的造型。”(分别请三位同学上台模仿,让同学作出点评。)

  (三)结束小结(1分钟)

  “好,今天这节课我们涉及的内容比较多,希望同学们回去仔细回想一下我们这节课所学的内容,好好消化一下,今天这节课就到这,下课!”

八年级音乐教案范文 篇3

  一、教学设计说明:

  本节课选定广东音乐为主要教学内容,目的是通过让学生感受与体验广东音乐的地方风格,以及对相关文化的了解,帮助学生认识和理解广东音乐的内涵及艺术价值,拓宽学生的音乐文化视野,提高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培养学生对民族音乐的兴趣。

  在本课教学过程中,贯穿以审美为核心,兴趣为动力的基本理念,强调音乐的情感体验,在创造性教学环节中,以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内容和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鼓励学生参与表演创作,采取情境创设与启发式互相结合的教学方法,使学生了解和掌握广东音乐的概念与特点,并在欣赏、思考、理解、描述与分析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对民族音乐的热爱,提高音乐的审美能力和创新能力。

  二、教学分析:

  1、教学内容分析:

  本课选自人民音乐出版社八年级音乐课本,第十五册第五单元。《雨打芭蕉》是广东音乐的早期佳作,乐曲通过描写初夏时节,雨打芭蕉淅沥之声,表现出人们的欣喜之情,极富南国情趣,体现了广东音乐清新流畅活泼的风格。那一连串分裂的短句,顿挫的节奏,犹如淅淅沥沥的雨点敲打着芭蕉,使人联想到芭蕉婆娑起舞之态。

  2、说学情:

  我们初二学生一般对广东音乐接触不多,经课前调查,70%以上学生不喜欢或不了解广东音乐,他们课前普遍认为广东音乐的内容比较陈旧,节奏和旋律与现代社会相差甚远,针对这种情况,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会更好地激发学生对广东音乐的兴趣,培养学生对民族音乐的热爱。可利用学生爱展示自己的天性和现在最感兴趣的QQ群和空间提高学习兴趣,为课堂教学服务。

  三、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与价值:让学生喜欢我国广东地区的民间音乐,乐于主动了解广东音乐的音乐文化。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欣赏音乐美及独立思考、团结协作的能力、

  3、知识与技能:引导学生感受体验广东音乐的音乐风格。并认识了解《雨打芭蕉》的风格特点。

  四、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欣赏《雨打芭蕉》,了解广东音乐概念,特点及主要乐器。

  2、难点:由于中学生对广东音乐接触不多,没有太多的感性认识,因此在课前可利用学生现在最感兴趣的QQ群和空间布置任务,提高学习兴趣,为课堂教学服务。教学过程中要特别注重引导学生感受与体验音乐,让学生深入广东音乐的音乐特点,鼓励学生尝试简单的即兴表演活动。

  五、教学过程

  激情导入:

  1、现在在国际上有一个很著名的中国女子民乐乐团,她们演奏了刚才那首动听的曲子,这个乐团叫什么名字?女子十二乐坊。

  2、她们用我们最淳朴的民族乐器演奏了很多好听的乐曲,你知道这个乐队里面有哪些民族乐器吗?二胡,琵琶,扬琴等

  3、现在我们欣赏一首民族器乐曲《雨打芭蕉》认真思考回答。

  初听《雨打芭蕉》

  1、播放《雨打芭蕉》,并提出问题:

  (1)乐曲情绪?

  (2)除了刚才我们提到的那些民族乐器,乐曲里还出现了哪样特殊的乐器?

  2、介绍请学生展示:广东音乐概念。

  (二)复听《雨打芭蕉》

  1、该曲结构具有连续性,很难将其断然的划分成几个段落,为了分析方便,我们把它分成3个部分欣赏(出示课件),总结每一段描绘的场景画面。

  2、学唱第一部分旋律(教师出示课件上的旋律并弹奏)

  1)根据每段乐曲联想到的画面用语言总结。

  2)一边学唱一边体验广东音乐的乐句特点。本环节着重分析作品中各音乐段落的变化,让学生能清晰地纵观全曲的整体布局,从而有利于学生了解广东音乐的风格特点。

  延伸拓展实践与创造

  1、你还知道广东音乐的哪些些乐曲?

  2、那现在来欣赏另外几首广东音乐《娱乐升平》《紫竹调》《旱天雷》等的片段(教师用扬琴弹奏)。

  六、课堂小结:

  中国的.民族音乐如一支奇花独立于世界上,其民族器乐更为世人所慨叹。曾有许多次的民乐团到国外演出时,刚一结束,手中的乐器就被台下的观众“抢夺”去,他们实在无法想象,就这么一根竹子或木头,上面挖了几个洞或这样一做,竟能发出如此美妙的声音,希望大家能够喜欢我们这节课学的广东音乐,因为: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认真聆听反思激发学生继续学习探索广东音乐的的兴趣及强烈的民族自豪感。

  七、教学反思

  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强调了以学生为本,真正突出学生的主动参与性,提倡和追求一种轻松和谐、双向交流的教学氛围。在教学中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大胆探索。教学方式上没有空洞的说教,而是为学生提供多种参与情境,循序渐进,逐层深入,激发学生不断探究的欲望,使学生在欣赏、想象、模仿、交流、表演的过程中理解音乐文化,获得知识。通过这堂课的教学,不仅扩大了学生的视野,对于我自身来说,也提高了学科功底和专业水平,真正是受益匪浅。谢谢各位专家评委!

八年级音乐教案范文 篇4

  电子空间站

  一、意图: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电子设备被越来越多地运用到音乐创作和表演领域。大约在70年代前,美国人约翰•凯奇利用电子管振荡器和留声机进行创作。法国人皮埃尔利用磁带录音机通过改变磁带速度、颠倒方向、随机剪辑、多轨录音等方法制作一种合成的音乐——具体音乐。德国人艾默尔特利用电子合成器制作电子音乐。随着计算机的发明,人们又利用计算机制作电脑音乐。今天,我们所接触的音响范围已经不再局限于由人声或传统乐器(钢琴、小提琴、二胡、笛子等)演唱或演奏的音乐,电子音响进入了我们的生活空间。本单元选用了一些教科书很少涉及的材料,力图让学生通过欣赏用电子乐器演奏的音乐,以及用电子手段制作的音响片段,加深对电子音乐领域的了解,从而达到客观而全面地看待不同的音乐现象。

  二、重点与难点:

  本单元的重点是通过各种音乐或音响使学生初步了解和认识电子音乐,扩大学生的艺术视野,从而加深队不同音乐类别的了解。

  难点是音乐材料比较新,教师如何以传统的教学模式较好地完成教学任务。

  三、教学准备:

  1、音响、CD、唱片、VCD(DVD)影碟(内容与本课相关);电子琴、竖笛、打2、2、击乐器(木鱼、铃鼓、双响筒、三角铁等)。

  1、与本课相关的照片,如西班牙斗牛图、沙漠驼铃、电子乐器(队)照片、奥运会开幕式、热带雨林、西班牙斗牛民俗、丝绸之路、环境保护方面的文字材料。

  (第1课时)

  教学内容:

  1、认识电子乐器,了解其发声原理。

  2、欣赏——《西班牙斗牛舞曲》、《丝绸之路》主题音乐、《命运变奏曲》、《橄榄树》。

  教学目标:

  1、了解电声乐器的发声原理,认识常见电声乐器,能够听辩电声乐器的音色。

  2、通过教学能够使学生随录音学会演唱歌曲《橄榄树》,体会歌曲的词曲关系。

  3、对《西班牙斗牛舞曲》、《丝绸之路》主题音乐、《命运变奏曲》、《橄榄树》等作品有一个基本了解。

  教学过程:

  (一)看图片和实物,认识电子乐器

  1、师:同学们,我们今天要听一些特别的乐器声音,你们能够辨别出它们是什么乐器吗?

  2、播放课前录制的不同形式电子音乐片段。

  3、检查学生了解的情况。出示图片加以说明。

  4、引导学生看教科书上的图片,回答问题。

  5、师:电声乐器不是通过物理振动发音,而是借助电能发声,因而它们的发声原理与常规乐器不同,音色独具特色。教科书中的架子鼓不是电声乐器,但是它是电声乐队中起重要作用的打击乐器,一般不用于常规乐器组合。

  (二)欣赏

  1、《西班牙斗牛舞曲》

  (1)先放录音,让学生回答问题,了解学生对乐曲表现内容的掌握情况。

  (2)引导学生注意乐曲的节奏特点及情绪的转换,借助图片及有关西班牙斗牛的文字资料向学生介绍有关知识。

  (3)请学生说说电子琴在性能上的特点(键盘乐器,自动伴奏系统,音色变换自由,携带方便等)。

  2、《丝绸之路》主题音乐

  (1)清学生说说有关丝绸之路的故事。看看教科书上的图片,分组讨论用音乐手段表现有关丝绸之路题材的小设计等。

  (2)听录音,感受乐曲的表达的情感。注意乐曲带再现的三部结构。

  (3)说说电子合成器在表现音乐方面的特点。

  3、《命运变奏曲》

  (1)通过听录音,感受电声乐队与钢琴等真声乐器的组合特点。说说其他有关这种组合的例子。

  (2)比较欣赏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也可以对笔听赏《月光奏鸣曲》,莫扎特的《g小调第四十交响曲》、勃拉姆斯《匈牙利舞曲第五号》、柴科夫斯基的《第一钢琴协奏曲》、巴赫的《拖卡塔》等古典作品),说说两种演出版本的区别,以及听后的感触。

  (3)背唱教科书中所选的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的谱例片段。

  4、《橄榄树》

  (1)听录音,结合歌词,说说乐曲所表达的基本情感。

  (2)说说电声乐队在演奏《橄榄树》时的乐器组合以及乐曲的处理方式,。

  (3)再次聆听录音,并随录音填词跟唱。

  (4)回答问题:乐曲中的反复及好起什么作用?你能说出这首作品演奏的顺序吗?

  (三)总结

  (四)布置下节课提前准备的材料

  1、将自己收集道德用电声乐器演奏(或伴奏)的录音资料带到教室与其他同学交流。

  2、尝试翻译英文歌词。提醒学生注意在英文歌曲中有时为了法音的需要而常常会发生“合成词”的现象。寻找有关奥运会的图文材料。

  3、准备小合奏《新年好》的合奏方案。

  4、根据教科书的提示,课外分小组完成“音乐工作站”中的录制工作。

  课后记:学生对电子音乐比较感兴趣。

  (第2课时)

  教学内容:

  1、欣赏教学——《圣火》《雨林》。

  2、器乐小合奏——《新年好》。

  3、音乐工作站——《校园的一天》。

  教学目标:

  1、通过教学,加深学生对电声音乐的了解范围,引发学生关注生活中各种场所的电声音乐基本状况。

  2、能够了解电声音乐用于奥运会等大型活动时的常规形式。

  3、能够利用常见的电声乐器编排集体演出节目。

  4、能够利用常见的电声设备制作有主题的音响片段。

  教学过程:

  (一)欣赏

  1、检查学生准备的情况,并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相互交流。

  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电声音乐的基本常识,以及几首有代表性的音乐作品。本节课我们要继续学习相关的内容。清同学门将课前准备的材料展示出来。

  2、欣赏《圣火》

  (1)讨论解决课本中的几个问题。

  (2)说说这首歌曲给你的感受。

  3、欣赏《雨林》。

  (1)先听录音,请学生说说所听到的自然界的声音(雷雨、鸟鸣、刘水等)。

  (2)说说这样的音响是否属于我们常规意义上的音乐范畴。如何给这些音乐定位?(电声音乐、环境音乐、自然音乐、情调音乐)

  4、交流同学们收集的电声音乐。

  参照教科书上的提示,说说这些音乐作品的社会意义。

  (二)器乐小合奏——《新年好》

  1、根据教科书中《新年好》的旋律编配电子琴伴奏。可以让教师帮助标出和弦,学生自己选择伴奏音型、确定速度。

  2、根据电子琴谱编配打击乐器伴奏声部。并进行分工排练。

  3、按照教科书的提示进行合奏排练。

  4、请女同学编排舞蹈动作。

  5、全班合作表演,请教师(或同学帮助照相)。

  (三)音乐工作站——《校园的一天》

  1、根据教师上节课的布置,请学生将录制好的音响进行演示播放,并加以讨论。

  2、请各小组将本组的工作计划(时间安排、人员分工等)、独特的设计思想想全班做简短汇报。

  课后记:鼓励学生积极参加活动的态度,肯定学生的成果。

八年级音乐教案范文 篇5

  环球之旅——走进非洲

  设计:本单元以非洲特色的音乐为教学内容,包括歌曲、键盘乐器“冬哥”以及各种鼓的音乐,安排2课时,非洲音乐的节奏特点、旋律音高的典型特征、多声性旋律及节奏灯应在短短的几节课始终有所涉猎和接触,除此以外,教师应选取更多的非洲音乐作为补充,并适当地结合画面、录像等视听资料,让学生了解非洲的地理、文化、传统习俗等相关知识,热爱世界民族音乐文化遗产,树立多元化的价值观念。

  教学准备:

  1、放音机、放像机。

  2、“冬哥”与歌唱音乐录音带,其他有关的非洲风格的歌曲印象。“鼓乐”或“鼓语”录音带。

  3、丰多姆佛罗姆舞蹈录像带。

  4、键盘乐器“冬哥”图片。

  重点难点:

  欣赏非洲独具特色的音乐文化,能模仿和学习一种独特的音乐表现法。

  教学内容:

  学唱《当太阳降落》,欣赏丰多姆佛罗姆舞蹈。

  教学目标:

  1、学唱《当太阳降落》。

  2、了解运用非洲多声部歌唱的声部结合方法,了解丰多姆佛罗姆舞蹈动作和舞蹈音乐的特点。

  3、学习一两个丰多姆佛罗姆舞蹈动作。

  4、思考非洲舞蹈动作与非洲音乐节奏的关系。

  教学过程:

  1、唱歌《当太阳降落》。

  (1)教师指出人声演唱是非洲音乐重要组成部分。

  (2)教师范唱或聆听录音带《当太阳降落》,并带领学生学唱歌曲。

  (3)清学生思考还有哪些自己熟知的黑人歌曲。教师课带领大家共同思考,列举《深深的河》《云车,你飞下云端》《没有人知道我的痛苦》等歌曲。并告知学生,这些在美国流行的黑人歌曲正式伴随着非洲黑人北掳掠的历程来到了美洲大陆。

  (4)清学生欣赏、演唱、演奏这几首歌曲或钢琴改编曲,总结非洲歌曲旋律、节奏的特点。

  2、了解黑人多声歌唱的特点。

  (1)再聆听“冬哥”与歌唱音乐,启发学生指出黑人歌曲形式以多声歌常为特点。

  (2)教师运用五度平行,为学生演唱的歌曲《当太阳降落》第一段伴唱。唱

  (3)启发学生分别运用四度、五度、八度平行,为歌曲《当太阳降落》第一段伴唱。。

  3、尝试为《当太阳降落》的演唱设计打击乐曲伴奏或拍手、跺脚的舞蹈伴奏。

  4、观看丰多姆佛罗姆舞蹈录像,了解该舞蹈表演场景和社会功能。

  (1)观看丰多姆佛罗姆舞蹈录像,启发学生根据舞蹈进行想象:该舞蹈是表现黑人劳动、闲暇娱乐、求雨、丰收,还是表现黑人狩猎的情景?

  (2)介绍黑人舞蹈的形式。初步了解黑人舞蹈服饰、面具、化妆和舞蹈音乐的特点。

  5、引导学生总结归纳丰多姆佛罗姆舞蹈动作的特点。

  (1)引导学生学做一两个舞蹈动作,并随录像中的舞蹈音乐跳起来。

  (2)聆听当代流行歌手演唱的摇滚风格的歌曲,引导学生注意传统演唱方式与摇滚演唱方式在节奏上的变化和差异。教师进一步说明非洲音乐节奏对摇滚乐、爵士乐的影响。

  小结:

  课后记:本课内容新颖,通过学习,开阔了视野,学生兴趣较高。

  (第2课时)

  教学内容:

  欣赏键盘乐器“冬哥”音乐、鼓的语言。

  教学目标:

  1、欣赏非洲键盘乐器“冬哥”音乐。

  2、化妆

  3、鼓语。

  4、多声部鼓乐。

  5、舞蹈。

  教学过程:

  1、欣赏键盘乐器“冬哥”与歌唱音乐,了解“冬哥”的音色、形制,人声与乐器的配合等。

  (1)第一遍欣赏“冬哥”与歌唱音乐,引导学生关注乐队中“冬哥”的声音。

  (2)第二遍欣赏“冬哥”与歌唱音乐,出示“冬哥”乐器图,介绍乐器的各个组成部分极其名称和演奏方式。

  2、第三遍欣赏“冬哥”与歌唱音乐,请学生们聆听音乐中除了“冬哥”的声音还有哪些声音。主要有人声演唱。再次观赏丰多姆佛罗姆舞蹈键盘乐器“冬哥”及演唱音乐。

  (1)再次聆听或观赏上两堂课的教学内容,并聆听“鼓乐”或“鼓语”录音带,启发学生发现鼓在非洲音乐中的重要作用。

  (2)教师说明鼓再非洲音乐中的两种不同的作用。一种是作为伴奏,一种是作为独奏表演的乐器。

  3、教师介绍鼓与其他打击乐器合作,共同形成多声部节奏的这种形式,鼓励学生按照所给的节奏进行多声部节奏合奏。(展示谱例)

  4、再次聆听鼓乐,加深对鼓乐的认识。

  (1)第二次聆听鼓乐,请学生展开想象“会说话的鼓”说了些什么。

  (2)教师介绍鼓乐是如何传递信息的:节奏主题,音色变奏等。

  (3)启发学生尝试用鼓来表现情绪。

  (4)设计一段召集各部落成员聚集猎象的鼓语:

  “(领奏)猎象时,不要刺它的屁股,

  (合奏)大象摇耳朵,你快躲开;

  (领奏)猎象时,要把长矛投向耳朵后的软处。

  (合奏)大象摇耳朵,你快躲开;

  (领奏)猎象时,要勇敢地刺向它,

  (合奏)刺向它,刺向它,刺向它……”

  5、“狩猎”为剧情,将模仿非洲黑人舞蹈、演唱非洲民歌、敲击鼓语等环节包括再内。

  (1)化妆、做面具,扮演非洲黑人。

  (2)演奏召集各部落成员聚集猎象的鼓语。

  (3)随着丰多姆佛罗姆舞蹈音乐表演与象战斗的舞蹈场面。

  (4)狩猎归来,唱《当太阳降落》,用多声合唱、打击乐合奏伴奏。

  (5)结束。

  课后记:课堂气氛热烈,学生的参与性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