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奇的力活动教案

2023-12-27

神奇的力活动教案 篇1

  一、活动目标:

  1.能从三个同类物体中找出最大的和最小的。

  2.学说“这是大的,这是小的”。

  3.愿意用简单的句子表述自己的操作。

  二、活动重点:

  比较三个物体的大小。

  活动难点:愿意用语言来表述。

  三、活动准备:

  布口袋、幼儿画册(三)、形状相同大小不一的物品实物及图片

  四、活动过程:

  1.导入:.出示“神奇的口袋”,引发幼儿的兴趣。

  师: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个神奇的口袋,谁想来摸一摸里面装着什么?

  (幼儿摸出形状相同大小不一的茶杯)

  点评:用“神奇的口袋”的形式导入,充满了神秘感,让幼儿感觉到好奇,激发了幼儿探索的欲望。

  2.区别大小,学说“这是大的,这是小的”。

  (1)引导幼儿观察,区别大小。

  师出示大茶杯和小茶杯,提问:看,它们是什么呀(茶杯)?它们一样吗?哪里不同? 师总结:(指着茶杯)“这是大茶杯,这是小茶杯”。

  (2)幼儿学说“这是茶杯,这是小茶杯”。

  师:谁能像老师这样说,要说完整哦。

  请个别幼儿学说后,请幼儿一起说一说“这是茶杯,这是小茶杯”。

  点评:教具的运用恰当与否也关系到一个教学活动的成功与否。恰当的教具应起到辅助教学的作用。在本环节中,教具的选择很重要。应控制好物品的变量,选择形状颜色等特性相同或相似,大小不一的物品,避免给幼儿造成误导。

  (3)在教室里找大小。(师事先要布置好一些大小不一的物品及图片)

  师:小朋友们,还有一些大、小不一样的东西藏在我们的教室里了,我们来看一看谁能把它们找出来?

  引导幼儿仔细观察教室环境,并请幼儿介绍找到的物品,注意要说出“这是大的,这是小的”。要求要说完整。

  点评:《纲要》中指出,“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应通过环境的创设和利用,有效地促进幼儿的发展。”本环节通过引导幼儿观察其所熟悉的教室环境,进一步加深幼儿对大小关系的理解,贴近幼儿生活,使得幼儿既感兴趣又易于接受。在观察时,幼儿观察得很仔细。我们班幼儿找到了老师的大椅子和小朋友的小椅子;教室里大的日光灯和小的消毒灯以及老师墙饰中大的泡泡和小的泡泡等等。但表述时,幼儿易表达不完整,需要老师提醒后才用完整的语句表达。

  3.区别同类型中3个大小不同的物体的大小,学说“这是最大的,这是最小的”。

  (1)再次出示“神奇的口袋”,引发幼儿的兴趣

  师:小朋友们从布口袋里摸出了什么呀?(颜色形状相同,大小不一的气球图片)读:1440次 大小:2KB(共2页)

  (2)幼儿比较三个物体大小,并学习表述“这是最大的,这是最小的”

  师:这是什么?它们有什么不一样?(大小不同)

  谁能告诉我,哪个是最大的,哪个是最小的?

  请幼儿指出最大和最小的气球并用语言表述“这是最大的,这是最小的”。

  点评:本环节较之上一环节的难度有所增加,但幼儿操作起来依然比较简单。

  4.幼儿练习,完成画册。

  (1)分发《幼儿画册》,在老师指导下做相关练习。

  (2)请幼儿用完整的句子表述练习的内容。

  课后反思:

  由于课前各方面的准备比较充分,本节课进行得很顺利。再加上本节课的各环节层层相扣,难度逐渐加深,符合幼儿的认知特点。在教学时通过环境的创设和利用,引导幼儿观察身边的事物来拓展幼儿经验,使得幼儿的学习过程轻松而愉悦。

  《纲要》中指出,教学内容的选择要“既符合幼儿的现有水平,又有一定的挑战性。”由于刚刚走上工作岗位,初次接触小班的幼儿,对于其认知水平的发展不具备直观的感受,因而在目标制定时对于幼儿的现有发展水平的掌握有所欠缺。再加上现在幼儿的视野相对开阔,在课堂教学中,我发现本次活动目标对于大部分幼儿来说偏向简单,挑战性较小。因此,对于本次活动的目标我认为,在制定时可以再适当增加一些难度,以更好地适应幼儿的现有水平,促进幼儿的发展。

神奇的力活动教案 篇2

  活动要求

  1、幼儿通过各种操作活动和,初步感受物体的运动与力的关系。

  2、在中探索用力的大小、方向与物体运动的关系。

  3、启发幼儿热爱科学的情感,激发幼儿注意观察周围物体运动的现象,探索其原因。

  教案过程

  皮球、毽子、沙畅销书、橡皮筋、小汽车、铅球、绒球、纸做的老鼠若干个,录音柚台。

  教案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主题活动

  1、师:今天我们一起来找一位看见不朋友。(感到神奇,萌发欲望)

  2、师:老师很喜欢小朋友,我想抱抱小朋友。为什么老师能抱起小朋友呢?(引入主题:老师抱起一位小朋友)

  3、禽天我们一起与“力”交个朋友,好吗?

  二、引导幼儿进行操作活动,感知物体的运动需要力

  1、师:今天老师在小朋友的椅子下准备了好多玩的东西。(从椅子下拿出各种玩具)说一说是什么?我们给这些玩具取一个很好听的大名字叫——物体。(举例教室里的桌子、柜子都叫物体)怎么使这些物体动起来呢?现在请小朋友来玩一玩,玩过之后,告诉大家,你是怎能么玩的?(教师参与活动中)

  2、幼儿自由发言:我用手拍皮球,我用手扔沙包,我用手推小汽车……我用手转球……(指导幼儿注意词的运用)

  3、(集体把玩具放在桌上)师:咦,这些玩具放在这儿怎么不动了呢?(因为只有手用力了或脚用力了,玩具才会动)

  4、教师边操作边讲解:物体的运动需要力,物体受了力的'作用才会运动。

  三、通过幼儿的再次操作规程活动,引导幼儿发现力的大小与物体运动的关系

  1、师:小朋友,现在老师与你们一起来玩一玩,不过你要体验一下,轻轻地用力它会怎么样,用力很大它又会怎么样?玩过之后,把你的发现告诉大家。(教师参与幼儿的活动,结合指导幼儿用正确的语言表达)

  2、幼儿操作后自由发言:

  在我们用力大的时候,物体就抛得高,滚得远,动得快……;在我们用力小的时候,物体就抛得低,滚不远,动得慢……

  四、到室外做“打老鼠”等,让幼儿感受、发现用力的方向与物体运动的关系

  1、几只老鼠四散逃窜。(纸做的老鼠分散的场的四方)

  2、幼儿用沙袋投向逃跑的老鼠。谈谈你是打哪边的老鼠,想一想你投的沙袋为什么会向那边动?

  3、幼儿自由玩各种玩具,使这些玩具向不同方向运动。

  小结:我们向哪个方向用力,物体就向哪个方向运动。

  五、总结

  今天我们找到了一位看不见的朋友,它的名字叫“力”。“力”能使物体动起来。一般来说在一定条件下,用力大,物体动得快;用力小,物体动得慢;哪个方向用力,物体就向发个方向运动。“力”真神奇,真是“神奇的力”。

  六、活动延伸

  1、引导幼儿观察运动的物体,启发幼儿提出问题。

  (1)观看天空飘动的国旗。

  (2)与手里拿着不动的旗子作比较,启发幼儿提出:国旗为什么会在天空飘动?

  2、激发幼儿课后、回家。随时随地观察周围物体怎么会从不动到动的。例如:壶里的水原来不动,烧开后水为什么会在壶里翻滚?电风记为什么会转动?……

  小朋友,除了藏在我们身上的力能使物体运动以外,“力”还藏在哪里呢?

  【活动设计意图】

  要使大班幼儿领会看不见、摸不着的“力”与物体运动的关系,如果不改变过去传统的“灌输”办法,幼儿是难以接受的,还可能扼钉学习兴趣。

  这份设计是想让幼儿参与各种操作活动和开展有目的的活动:去尝试感受、探索、发现、完成学习任务。这样使幼儿变被动学习者为主动学习者、探索者,从而萌发爱科学的积极情感。

  设计的“活动延伸”,意欲将正规科学活动与非正规科学活动有机结合;正规科学活动就起了指导作用,非正规科学活动就起了巩固发展作用。

神奇的力活动教案 篇3

  一、活动目标:

  1.探索将长条纸制作成麦比乌斯圈,等分不同的次数后会产生不同的现象。

  2.大胆与同伴交流自己的操作方法和发现,对科学现象感兴趣。

  二、活动准备:

  1.人手两张长条形的蜡光纸、剪刀一把,记录纸及记号笔一份。

  2.立交桥、过山车图片。

  三、活动过程:

  (一)师生互动,集体制作圆圈,发现圆圈等分后变成了两个一样的圈。

  1.师:这是什么?(纸条)纸条中间有什么?

  2.教师做圈,并猜想沿线剪开会怎样。

  (1)师:看,老师把它做成了什么?这个圈有什么特点?

  (2)如果沿着线剪开,会怎么样呢?

  (3)请个别幼儿说。

  (4)教师将圈剪开。(剪的时候先剪出一个小口子,然后再沿着线剪)师:看,变出了什么?

  (5)小结。

  (二)探索麦比乌斯圈。

  1.尝试制作麦比乌斯圈。

  (1)师:这里还有一个圈,这个圈和刚才那个圈有什么不一样?

  (2)个别幼儿说。

  (3)师:如果我请你做一做这个圈,你会吗?做之前,先请你研究一下,到底该怎么做。

  (4)幼儿观察已做好的圈。

  (5)师:会做了吗?好,开始做吧!

  (6)幼儿制作。

  (7)师:你成功了吗?把你圈举起来。

  (8)请一幼儿到前面示范制作。(贴的时候把一头翻一个身贴)

  (9)教师小结:这个圈很有趣,它的名字叫麦比乌斯圈。是德国一个叫麦比乌斯的人发现的,为了纪念他我们把这个圈叫做麦比乌斯圈。

  2.猜测并参与操作活动,探索发现二等分麦比乌斯圈后的变化,并大胆交流自己的发现。

  (1)师:看,这个麦比乌斯圈上也有一条线。那么我们把这条线也剪开,会变成什么样呢?

  (2)请个别幼儿回答,然后自己记录下自己的猜测。

  (3)那请你们来剪一剪,看一看到底会变出什么。

  (4)幼儿剪有一根线的麦比乌斯圈,剪完后记录下自己的发现。

  (5)介绍:变成什么样了啊?这个圈和刚才的圈比怎么样?(变大了,纸条变细了)刚才我们只贴了几次(1次)应该有几个接头。那我们来看看,年粘贴的地方有几个?(2个)真神奇。

  3.尝试三等分麦比乌斯圈,发现圈的变化,激发对麦比乌斯圈现象的兴趣。

  (1)师:还有更神奇的呢!

  (2)教师出示画有两条线的麦比乌斯圈。

  师:这个麦比乌斯圈上有几条线,那如果我们把这两条线都剪开,会变成什么样呢?

  (3)幼儿记录自己的猜测。

  (4)师:那请你动手试剪一剪吧,然后再记录自己的发现。

  (5)交流:变出什么了?(一大一小两个圈,而且还可以滚动起来)

  (6)教师小结:这个麦比乌斯圈有趣吗?把有一条线的麦比乌斯圈剪开,就变出了一个更大的圈圈。把有两条线的麦比乌斯圈剪开,就变出了两个圈。麦比乌斯圈不仅有趣,而且还很有用呢!

  (三)拓展,了解麦比乌斯圈在生活中的运用。

  师:科学家根据麦比乌斯圈的特点、原理发明了……(图片“立交桥”)这是什么?有了“立交桥”我们的'车辆就不会那么拥挤、堵塞了,所以说麦比乌斯圈的发明给我们带来了很大的方便。这是什么?(过山车)科学家还发明了好玩的“过山车”。我们大家都很喜欢。

  (四)延伸:展示画有三条等分线的麦比乌斯圈,引发幼儿的再次探索,发现等分不同次数后麦比乌斯圈变化,感受圈的神奇。

  师:看,这里还有一个麦比乌斯圈,上面有几条线?(三条)那我们等会回到教室再来剪一剪,看一看,好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