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趣味数学教案

2023-12-19

小学趣味数学教案 篇1

  一、活动目标

  1.初步掌握早餐的分类,知道科学营养早餐有利于健康,养成良好的饮食规律。

  2.培养学生调查、收集、整理资料的能力,会进行简单的数据处理,并对结果做出一定的解释。

  3.学会配置一些科学、合理、有营养的早餐菜谱,做一名“小营养师”。

  二、活动准备

  1.调查一下自己家或学校附近哪里有早餐车

  2.跟家长买一次早餐

  3.教师收集一些早餐材料。

  三、活动设计

  第一课时:选题与确立主题

  (一)制定活动方案

  一、创设问题情境,确定研究课题。

  1、师生交流。

  同学们好。早上吃饭了吗?(交流)前两天,我在网上看到一张统计图,是小关我们小学生早餐情况的,想看吗?

  2、分析柱形统计图(早餐内容)。

  课件出示统计图。

  师生观察,师可以相机指导学生看图。

  师:从这张图中,我们可以看出些什么?

  预设:(生1)都是我们平常早上会吃的东西。

  (生2)早上吃鸡蛋的人最多。

  (生3)吃鸡蛋饼和包子的人也挺多的。

  (生4)早上大家几乎都喝牛奶或者豆浆,喝粥的人比较少。

  (生5)好像大家早上吃的东西都差不多哦,除了喝豆浆吃鸡蛋饼就是喝牛奶吃鸡蛋加面包,像麦片粥啊、面条啊、蛋炒饭、糕点什么的,都很少人吃。

  (生6)我还发现一个问题,早上几乎没有人吃炒菜。

  关于这个发现,师应相机鼓励,并适当引出“炒菜一般来说会是什么?”也就是说,早上一般没有人会吃蔬菜和肉。

  ……

  师小结:大家的观察能力真强。我们平时的早餐内容是怎么样的?(交流)有这张图里没有出现的吗?(交流:没有或很少)这说明,我们的早餐内容,丰盛吗?(不)对,很单一。(课件强调:单一)

  3、信息分享。

  师:这儿还有一则官方消息:(课件出示)中山医科大学营养系曾对两所小学10岁左右的学生做了早餐的一个对比试验。第一组每天吃的早餐和大家差不多。第二组吃的早餐则是中国营养家协会推荐的营养早餐。一周之后对两组进行测试,结果如下。大家会看到,在数学运算、创造力和耐力的对比,第二组明显好于第一组。

  4、现场统计饥饿时间。

  师:说到现在吃的,你饿吗?(交流)这么早就饿了呀?现在是第三节课,已经有这么多同学感觉到饿了,还有相当一部分同学说他第二节课就已经饿了。

  5、引导学生发现早餐的重要性。

  这则消息,对比那张统计图,再加上我们刚刚交流的内容,有没有什么发现?师生交流:(预设)

  (生1)早上吃不好早饭,很快就会饿。

  (生2)我们的早餐几乎总是那几样,内容很单一。

  (生3)吃有营养的早餐很重要,对我们头脑的发育有好处。

  师相机评价:大家不仅观察能力强,发现问题的能力也很棒哦。还有什么发现?

  (生4)我们不仅要吃饱早餐,还要吃好早餐。

  (生5)我平时一直以为,早上时间特别紧张,随便吃点儿什么,只要吃饱就行了,没想到,吃个小小的早饭,还挺有学问的呢。

  师抓住时机引导:嗯,说得好,看似不起眼的、经常被大家忽略的一顿早饭,居然也大有学问在里面。既然早餐很重要,又暗藏那么多学问,那么,我们就来研究一下早餐的学问,好不好?(好)都同意了?(同意)

  6、确立主题:早餐的学问。

  师:那好!我们就以“早餐的学问”为主题进行本期的综合实践活动。

  第二课时:确定研究内容,组建活动小组,制定活动计划。

  1、交流研究内容。

  师:关于早餐的学问,你们想要研究些什么?把你想要研究的内容展示到“小问号收集站”上来吧。

  (事先让学生准备卡纸,在卡纸背面贴双面胶,用大大的字写下来,便于粘贴)

  预设:早餐吃什么、几点吃、吃多长时间、怎么样等等。

  2、确立研究小课题,组建活动小组。

  师:同学们的'思维可真开阔,一下子,我们的小问号收集站就收集了这么多的问题。如果我们把这些问题全部作为我们的研究对象,好像太繁杂和琐碎了,我们能不能把它们归纳一下呢?(能)关于归纳问题的方法,上节课我们已经实践过了,只需要?(生:把类似的问题圈在一起,再简炼结合一下。)

  学生归纳问题,教师巡视指导。

  (交流):归纳出了几个问题?

  (1)不吃早餐的危害

  (2)早餐吃什么最好

  (3)各国吃早餐的讲究

  (4)早餐的起源

  (5)

  ……

  师:为了更好的完成我们的活动,我们可以选择一个最想要研究的问题进行研究,选择同一个问题的同学,可以组合成一个小组合作研究。

  学生自由组合,确定子课题。

  (拟写活动计划)师:确定好了研究课题,我们可以制定一份活动计划。

  你们看老师这里有一个共享栏,一个是一份现成写好的方案可参照,一个是白纸可自己设计,一个是表格式方案,一填就可以了,但是在开展活动时也可以进行方案的修改。

  (学生自由选择设计方案。)

  (预设情况一)师:由于时间的关系我们同学可能没写完,但是大家可能都有了自己的想法,在结合我们刚才说研究问题的初步打算,你们还有什么问题需要我的帮助吗?

  学生针对自己的想法提问,教师给予回答,补充学生可能出现的问题。简单指导学生解决问题的途径与方法:网络,书籍,报纸,电视,广播以及询问专业人士等。

  学生在指导后继续完成自己的活动方案。

  (预设情况二)师:设计完成,交流一下所设计好的活动计划。

  学生评价:你认为他们小组这个活动计划,好的地方在哪里?不适合于实施的地方在哪里?

  三、小结

  教师总结,研究的问题要小一点,要多方面获得问题的答案,比较总结得出正确结论。

  第三课时:调查整理

  1、各小组根据各自的研究课题,在一星期内在社区、家庭、学校进行调查访问。

  2、分组整理调查结果。

  学生根据自己一星期对早餐用餐情况的调查,进行整理、统计,制成统计表或统计图。

  例如:

  a.调查早餐价格定位问题。

  《学生早餐价格统计表》

  班级第小组编制统计时间:20xx年xx月xx日

  b.调查早餐营养问题。

  《学生早餐营养统计表》

  班级第小组编制统计时间:20xx年xx月xx日

  c.调查早餐用餐时间问题。

  《学生早餐用餐时间统计表》

  班级第小组编制统计时间:20xx年xx月xx日

  d.调查附近“放心早餐”的销售情况。

  《“放心早餐”销售统计表》

  班级第小组编制统计时间:20xx年xx月xx日

  (有可能可制成条形或扇形统计图)

  (三)讨论思考

  1、分组讨论统计结果。

  学生对他们各自统计的结果(百分比)进行讨论,思考为什么会有的所占比例大,有的所占比例小。是否科学合理?

  例如:早餐时间一般起床后半小时吃比较科学,起床后就吃不利于健康,在路上、校门口吃不卫生。

  早餐营养方面D类蔬菜或水果吃的人较少,营养搭配上不合理科学,不利于学生的身体发展。

  2、分组提出科学合理意见。

  各小组根据讨论结果,提出科学合理的建议。可参阅有关的资料,写成一份富有建设意见的报告。

  (四)交流报告

  1、汇报成果。(可选)

  每组根据自己的一份富有建设意见的报告,在班上进行汇报。

  2、学生答辩。

  每组汇报后,全班学生对每组的研究课题,可进行提问,小组派代表进行答辩。

  (五)做一名“小小营养师”

  根据前面的学习活动,使学生对早餐的重要性有一定认识,经常不吃早餐对生长发育、学习工作、营养摄入、身体耐力有一定影响。另外还知道理想早餐的条件依次为营养均衡、口味口感好、卫生和方便。

小学趣味数学教案 篇2

  教学内容:《神奇的扑克》

  教学目标:

  1、通过对"扑克"有趣的研究,培养起学生对生活中平常小事的关注。

  2、调动学生丰富的联想,养成一种思考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扑克"与年xx月xx日、季度的联系。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师:同学们,这个你们一定见过吧!这是我们生活中比较常见的"扑克"。谁愿意告诉我们,你对扑克的了解呢?

  生:......(教师补充,引发学生的好奇心。)

  师:"扑克"还有一种作用,而且与数学有关!

  生:......

  二、新课

  1、桃、心、梅、方4种花色可以代表一年四季春、夏、秋、冬

  2、大王=太阳小王=月亮红=白天黑=夜晚

  3、A=1 2=2 3=3 4=4 5=5 6=6 7=7 8=8 9=9 10=10 J=11 Q=12 K=13大王=1小王=1

  4、所有牌的和+小王=平年的天数所有牌的和+小王+大王=闰年的天数

  5、扑克中的K、Q、J共有12张,3×4=12,表示一年有12个月

  6、365÷7≈52一年有52个星期。54张牌中除去大王、小王有52张是正牌,表示一年有52个星期。

  7、一种花色的和=一个季度的天数一种花色有13张牌=一个季度有13个星期三。

  小结:生活中有很多的数学,他每时每刻都在我们的身边出现,只是我们大家没有注意到。请大家都要学会留心观察,做生活的有心人。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估算黄豆粒数》

  教学目标:学会估算方法。

  教学重难点:利用估算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黄豆,杯子,天平等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师:你们看,这是什么?

  生:黄豆。

  师:你们想知道这些黄豆有多少粒吗?

  想一想:用什么方法可以知道黄豆有多少粒。

  二、小组讨论,确定方案。

  师:你们可以用课桌上的工具。(被子、天平等)

  三、小组合作,实施方案。

  四、汇报交流

  方案一:先数一杯黄豆的数目,再看这些黄豆有多少杯,再用乘法计算即可。

  方案二:先测一把黄豆的.数目,再看这些黄豆有多少把,再用乘法计算即可。

  方案三:先测一百粒黄豆的重量,再称出总重量,再用除法计算即可。

  五、小结:数学在我们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请大家都要做留心观察的人。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购物中的数学》

  教学目标:

  1、通过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体会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

  2、培养利用数学知识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利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出示情境

  一天有个年轻人来到王老板的店里买了一件礼物,这件礼物的成本是18元,标价是21元结果是这个年轻人掏出一百元要买这件礼物,王老板当时没有零钱,用那100元向街坊换了100元的零钱,找给年轻人49元,但是街坊后来发现那100元是假钞,王老板无奈,只好还给街坊100元。

  现在问题是:王老板在这次交易中究竟损失了多少元?

  提示:其中损失成本18元,不要算成21元。

  二、小组讨论

  三、汇报结论

  四、小结

  王老板和街坊之间实际上互不亏欠,王老板在这次交易中到底损失了97元。

  五、全课总结

  师:通过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第四课时

  教学内容:《数学趣味题一》

  教学目标:通过有趣的数学题,引起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开发他们的智力,提高学生探究问题的积极性,从而提高他们逻辑思考能力,让他们学会通过思考与计算解决日常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教学重点:通过解答例题引导学生的思维方向,让学生学会善于思考。

  教学难点: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的思考和回答问题的积极性。课前准备:准备课堂上要讲的内容,预测提问环节所需要的使时间。

  教学过程:

  一、引例,引起学生的兴趣。

  提出一道关于数学的IQ题,让学生回答(答对有奖),然后开始逐渐深入课题,解答一些数学计算题。

  二、结合生活,小组互动。

  1、将学生分成几组,然后老师提出问题,学生思考。

  2、从日常生活出发,模拟一些题目,让学生进行抢答。

  3、最后进行统计,对表现最好的小组进行奖励

  三、课堂解说

  对相关题目进行详细的解释,让学生充分理解题目的意思以及解题方法,从而在做题中得到启发。

  四、课堂总结。

  总结本节课所学到的知识,让学生认识数学的奥秘,进而提高对数的学习兴趣。

小学趣味数学教案 篇3

  一只蜗牛很贪玩,一不小心不小心掉进了一口枯井里。它趴在井底哭了起来。一只癞蛤蟆爬过来,瓮声瓮气的对蜗牛说:“别哭了,小兄弟!哭也没用,这井壁太高了,掉到这里就只能在这生活了。我已经在这里过了多年了,很久没有看到过太阳,就更别提想吃天鹅肉了!”

  这可是癞蛤蟆对蜗牛的赤裸裸的嘲笑啊!蜗牛望着又老又丑的癞蛤蟆,心里想:“井外的世界多美呀,我决不能像它那样生活在又黑又冷的井底里!”

  蜗牛对癞蛤蟆说: “癞大叔,我不能生活在这里,我一定要爬上去!请问这口井有多深?”“哈哈哈„„,真是笑话!这井有10米深,你小小的年纪,又背负着这么重的壳,怎么能爬上去呢?”“我不怕苦、不怕累,每天爬一段,总能爬出去!”

  第二天,蜗牛吃得饱饱的,喝足了水,就开始顺着井壁往上爬了。它不停的爬呀,到了傍晚终于爬了5米。蜗牛特别高兴,心想:“照这样的速度,明天傍晚我就能爬上去。”想着想着,它不知不觉地睡着了。

  早上,蜗牛被一阵呼噜声吵醒了。一看原来是癞大叔还在睡觉。它心里一惊:“我怎么离井底这么近?”原来,蜗牛睡着以后从井壁上滑下来4米。蜗牛叹了一口气,咬紧牙又开始往上爬。到了傍晚又往上爬了5米,可是晚上蜗牛又滑下4米。

  爬呀爬,最后坚强地蜗牛终于爬上了井台。你能猜出来,蜗牛需要用几天时间就能爬上井台吗?

  答案:井深10米,蜗牛每天爬5米,滑下4米,实际蜗牛每天爬1米,照这样,第一天,蜗牛爬到了1米处,第二天爬到了2米处,第三天爬到了3米处,第四天爬到了4米处,第五天爬到了5米处,第六天爬了5米后就爬上井台了。所以蜗牛用了6天的时间。

小学趣味数学教案 篇4

  一只公鸡,看见主人走过来撒米给它吃,非常高兴。它希望每天都能吃到米。第二天,主人给它吃米,第三天,主人给它吃米,……第九十九天,主人给它吃米。于是,公鸡认为:主人永远给它吃米。第一百天,公鸡看见主人走过来,以为又有米吃了,可是主人把它捉住杀了。

  公鸡用归纳法得出每天都有米吃的结论,显然是不完全的。公鸡的智慧有限,无法达到这样的认识。

  在数学里,也常用不完全的归纳法来发现规律。不过,前面已经说过,这样得到的结论,都必须给出严格的证明才能成立。

  与自然数n有关的结论,常常采用数学归纳法来证明。数学归纳法又叫做完全归纳法,在不会混淆的时候,可以简称为归纳法。它分为两个部分:一、首先考虑最简单的情况,通常是证明n=1时结论成立。这一步称为奠基。二、其次考虑能不能从前一步推出下面一步。也就是证明:要是结论在n-1时成立,那么结论在 n时也成立。这一步称为归纳。

  要是这两部分都完成了,那就可由n=1时结论成立,推出在n=2时结论成立;由n=2时结论成立,又推出n=3时结论成立。这样逐步推下去,可以得出结论对于一切自然数都成立。

  数学归纳法的思想在前面已经多次用到过。例如在第三节,我们实际上证明了:按照所说的规则,2n(n≥4)根火柴可以两两合并起来。当时的做法,是先从最简单的情况做起,把八根火柴(n=4)两两合并起来。这就是奠基。

  然后,对十四根火柴,我们曾把它归结为十二根火柴的问题;十二根又归结为十根;十根又归结为八根。这样一步步退到八,也就是由八一步步进到十四。同样,也可以进到四十,或者更一般地进到2n。其中的关键,是把左起第四根火柴与第一根火柴合并。这样,2n根火柴的问题,就化为2(n-1)根火柴的问题了。只要2(n-1)根火柴能够两两合并起来,那2n根火柴也就能两两合并起来。这就是第二部分:归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