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味数学教案 篇1
设计意图:
接龙是中国的传统经典优秀,我们的童年或许都有它的伴随,也在和它的互动中朦胧的了解了数字,接受了数的对应,更为重要的是当时幼小的我们或许都没感觉学数是痛苦的、枯燥的,反而是乐此不疲。我认为这样一种蕴含数的概念、给予孩子快乐学数的游戏假如引入今天的幼儿园数学活动应该是适宜的,因为它符合了“生活中的数学”、“快乐学数学”……等等等等《纲要》新精神。因此我从接龙游戏入手,以接龙游戏特点为切入口,设计了这样一次数学活动,尝试通过了解接龙、走进接龙、设计接龙等环节帮助孩子初步感知中国传统游戏——接龙的排序规律,并在探索简单的推理方法中,学习制作接龙卡。
重点:
了解接龙游戏的规律,并能运用比较、对应的经验合作制作接龙卡。
难点:
1.孩子对前后卡片的界限区分。成因是接龙卡本身有两小部分所组成,容易会造成孩子辨别卡片上的混淆。
2.操作中的前后推理。成因是由于幼儿的逆向思维发展尚不成熟,容易被附近一个已知数所误导。
解决策略:
1.逐步化解法:借助双色的卡片做教具,以层层递进的方式从顺向推理向逆向推理逐步过渡。
2.资源共享法:以小组合作形式开展操作活动,能以兵兵互教的.形式化解补缺的难点,达到资源共享。
活动目标:
1.了解接龙游戏的规律,并能运用比较、对应的经验合作制作接龙卡。
2.尝试用简洁语言介绍和交流自己的操作结果,能运用以往的数学经验表明意思。
活动过程:
第一环节:以“舞龙”引出课题。
幼儿自由讲述自己在哪里见过“龙”。
教师目标:为学习接龙游戏做自然的衔接与铺垫,潜意识中渗透对中国传统的颂扬。
第二环节:观察并寻找接龙卡规律。
这条“龙”是怎么接起来的?身上有哪些特点?
教师目标:2.通过形象的图示让幼儿初步感知到接龙游戏的基本方法,激发参与操作的愿望。
第三环节:分层操作:接龙和补缺
(四类不同难易的操作材料)
教师目标:让不同能力孩子以不同的材料学习接龙游戏方法,体验游戏的乐趣,并能将规律活学活用于推理之中。
第四环节:小组合作——数物接龙卡。
教师目标:提升接龙游戏的规律难度,促使幼儿的思维要多角度思考,多角度解决问题。
趣味数学教案 篇2
活动目标:
1.学会按照不同的方式、方法有序地数数。
2.通过操作活动,联系实际生活,初步理解数的概念,并积累相关数数的经验。
3.增强幼儿的观察能力,培养幼儿对数数活动的好奇心和兴趣。
活动准备:
白板、课件、操作材料、记录卡。
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
1.幼儿随音乐《开火车》进活动室。引导幼儿进入活动主题。
2.师:森林里的小动物们要搬家啦,这么多的老师也都快来帮忙了呢,我们一起来和要去帮忙的老师们问声好吧。
(二)基础部分
1.师:现在每位小朋友都变成了小火车的车厢,那你们清楚一共有多少节车厢呢?
幼儿报数,教师配合指导。
2.师:大一班的小朋友们都太棒了,而且我知道你们数数都很厉害,你们都能数到几?
我说一个数,你接着往下数3个数字好吗?
3.出示图片,幼儿观察。
师:森林国王说啦,要闯关成功后才可以去帮忙呦。那我要请你们帮我一个忙啦,看, 图上有什么?(房子,树)房子有几间?有几棵树?几只小动物?你是怎么数的?
教师小结:要数清楚物体的数量,我们要按照一定的顺序,比如从上往下,不同课件都有对应的点数需求,下载课件需要点数,如果点数不足充值后,就可以在电脑上下载了。或者从左往右,这样就不会数错了。
4.教师与幼儿互动,依次请10名幼儿上台,激发幼儿活动兴趣。
5.出示图片,观察图片上的图形并正确的数出来。
师:看看老师还给你们带来了什么?这是什么?有几个三角形?几个圆形?······你是怎么数的?还有什么?这次你又是怎么数的呢?
6.幼儿操作,教师巡回指导。
师小结:数不同的东西方法也不同,要想正确的数出数量,不仅要观察仔细,还要按一定的顺序数。
(三)结束部分:
师小结:其实数字和我们的生活有很密切的关系,是很要紧的,爸爸妈妈经常买东西的时候都要去看这个数字。那么今天就请你有空的时候到家里去找一找、到附近的超市去看一看哪些东西上面有数字?为什么要看这些数字呢?这些数字有什么奇怪的地方?
音乐再响,幼儿随音乐《开火车》出活动室。
《纲要》在数学领域的`目标和价值取向中明确指出:“能从生活和游戏中感受事物的数量关系,并体验到数学的重要和有趣”。此次活动的内容选材来源于幼儿的实际生活,看似简单的数数活动却让幼儿学会一些技巧,懂得了一些规律。
本节课一共设计了两个活动。活动第二部分中,让孩子明白括弧中的小字代表不同的意思,小字不同,数量也不同是活动的难点部分。而我在引导孩子解决发现活动的难点时,由于“种”字有点方言色彩,孩子不能准备的理解这个小环节的意思,课后听其他老师说,如果换成“类”也许会让孩子更好理解些。还有就是问奶粉下面非要写上数字四,括号里的小字改成什么就可以了?能回答出来的幼儿不多,有个孩子回答除了“桶”,我立即给出了表扬,继续追问还有没有不同的答案?结果没有孩子回答,我就直接告诉了孩子,除了桶之外,还有罐、箱、碗等等,在这个环节中,幼儿的反应有点似懂非懂的。组织好问题的语言是引导幼儿理解活动内容的关键。
在最后结束的环节中,我的提问上有些不明确“你们还在哪里见过这些数字”。我是想让孩子回答出类似生产日期、标签、数量等方面的数字,可有的孩子说了些像电话号码、车牌号、楼梯号等。这个问题我应该如何问才能问到我想要的答案上来呢?如果说“你们还在那些商品上见到过这些数字,你觉得这些数字代表的是什么意思?”不知道语言上准确不准确?
在整个活动的准备、设计到开展,才发现原来在模仿名师的一节课也不是个简单是事,把名师上课中说的话完全照搬下来未必适合自己班里的孩子。我们在模仿中还要有所创新,要有自己的东西,要根据自己班里孩子的特点设计教学环节。然而,不管自己的成功与否,从模仿名师的课当中,还是学到了很多东西的,比如在设计问题上,要有预设,语言上要简单明了。每个环节之后的小结语要怎么说,过度语是如何设计的等等,都要细细揣摩。
趣味数学教案 篇3
学习内容:
“分梨”的问题
学习目标:
1.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积极性。
2.尝试学会用逆推的策略解决问题。
3.在小组合作交流的过程中,学会发现、欣赏并学习同伴身上的优点。
4.提高加减乘除的口算能力。
学习重点:
用逆推思维解决问题。
学习难点:
用逆推思维解决问题。
学习过程:
1.老师考勤学生,点名。
2.认识新同学,每个同学进行1分钟介绍自己。
3.学生自由组合选择座位。
4.讲解解决“分梨”的问题:一只篮子中有若干梨,取它的一半又一个给第一个人;再取其余一半又一个给第二人;又取最后所余的一半又三个给第三个人.那么篮内的梨就没有剩余,篮中原有梨多少个?
⑴先让学生独立思考
⑵小组内交流
⑶反馈交流,老师引导启发思维。
⑷小结策略:逆推的解题策略就是从结果倒着推回去,在逆推过程中总数是不变的,我们要能找出关键条件,即最后得到的数量入手分析。
5.学生尝试独立解决对应例题的反馈练习:一只篮子里有若干梨,取他的一半零一个给第一个人;再取余下梨的一半零一个给第二个人;最后只剩下2个梨。问篮子里原来有多少个梨?最后集体交流反馈。
6.进行扑克牌“24点”小游戏。
学习内容:
“水桶和油桶”的问题
学习目标:
1.让学生增加对数学的兴趣,认识数学的多种形式。
2.另外教授一些数学计算的巧妙方法。
3.引导学生通过思考操作发现并验证“水桶和油桶”问题的特征,培养学生大胆猜测、勇于探究的'求索精神。
4.利用简便方法,提高学生计算效率,更加高效的学习数学。
学习形式:
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学习过程
一、引入
师:提出问题:你能解决这样的问题吗?展台出示题目。
二、探究新知
1.请同学们取出1号靶,认真观察(引导学生观察)
2.小组交流,探究解决。
3.请同学们取出2号靶,尝试解决。(引导学生动手实践)如果有的学生做出来,让孩子展示,教师给予赞赏;如果学生做不出来,充分调动组内力量,探究解决。
4.请同学们按照组内交流出的方法各自解决。(小组合作,互相帮助)
三、课堂拓展
同学们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是不是觉得数学充满了奥秘呢?课后,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在网络上找很多有关“水桶和油桶”的知识,然后和老师、同学们一起去研究研究,好吗?
今后老师会继续为你们介绍一些更有趣的数学现象,这些数学方法更贴近你们平时的数学学习,有助于你们更好地学习数学。
趣味数学教案 篇4
活动目标:
1.学会按照不同的方式、方法有序地数数。
2.通过操作活动,联系实际生活,初步理解数的概念,并积累相关数数的经验。
3.增强幼儿的观察能力,培养幼儿对数数活动的好奇心和兴趣。
4.提高逻辑推理能力,养成有序做事的好习惯。
5.引导幼儿积极与材料互动,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活动准备:
白板、课件、操作材料、记录卡。
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1.幼儿随音乐《开火车》进活动室。引导幼儿进入活动主题。
2.师:森林里的小动物们要搬家啦,这么多的老师也都快来帮忙了呢,我们一起来和要去帮忙的老师们问声好吧。
(二)基础部分1.师:现在每位小朋友都变成了小火车的`车厢,那你们清楚一共有多少节车厢呢?
幼儿报数,教师配合指导。
2.师:大一班的小朋友们都太棒了,而且我知道你们数数都很厉害,你们都能数到几?
我说一个数,你接着往下数3 个数字好吗 ?
······3.出示图片,幼儿观察。
师: 森林国王说啦,要闯关成功后才可以去帮忙呦。那我要请你们帮我一个忙啦,看, 图上有什么?。(房子,树)房子有几间?有几棵树?几只小动物?你是怎么数的?
教师小结:要数清楚物体的数量,我们要按照一定的顺序,比如从上往下,或者从左往右,这样就不会数错了。
4.教师与幼儿互动,依次请10名幼儿上台,激发幼儿活动兴趣。
5.出示图片,观察图片上的图形并正确的数出来。
师:看看老师还给你们带来了什么?这是什么?有几个三角形?几个圆形?······你是怎么数的?还有什么?这次你又是怎么数的呢?
6.幼儿操作,教师巡回指导。
师小结:数不同的东西方法也不同,要想正确的数出数量,不仅要观察仔细,还要按一定的顺序数。
(三)结束部分:
师小结: 其实数字和我们的生活有很密切的关系,是很要紧的,爸爸妈妈经常买东西的时候都要去看这个数字。那么今天就请你有空的时候到家里去找一找、到附近的超市去看一看哪些东西上面有数字?为什么要看这些数字呢?这些数字有什么奇怪的地方?
音乐再响,幼儿随音乐《开火车》出活动室。
趣味数学教案 篇5
猴子搬香蕉
一个小猴子边上有100根香蕉,它要走过50米才能到家,每次它最多搬50根香蕉,(多了就被压死了),它每走1米就要吃掉一根,请问它最多能把多少根香蕉搬到家里?
解答:
100只香蕉分两次,一次运50只,走1米,再回去搬另外50只,这样走了1米的时候,前50只吃掉了两只,后50只吃掉了1只,剩下48+49只;两米的时候剩下46+48只;...到16米的时候剩下(50-2×16)+(50-16)=18+34只;17米的时候剩下16+33只,共49只;然后把剩下的这49只一次运回去,要走剩下的33米,每米吃一个,到家还有16个香蕉。
河岸的距离
两艘轮船在同一时刻驶离河的两岸,一艘从A驶往B,另一艘从B开往A,其中一艘开得比另一艘快些,因此它们在距离较近的岸500公里处相遇。到达预定地点后,每艘船要停留15分钟,以便让乘客上下船,然后它们又返航。这两艘渡轮在距另一岸100公里处重新相遇。试问河有多宽?
解答:
当两艘渡轮在x点相遇时,它们距A岸500公里,此时它们走过的距离总和等于河的宽度。当它们双方抵达对岸时,走过的总长度
等于河宽的两倍。在返航中,它们在z点相遇,这时两船走过的距离之和等于河宽的三倍,所以每一艘渡轮现在所走的距离应该等于它们第一次相遇时所走的距离的三倍。在两船第一次相遇时,有一艘渡轮走了500公里,所以当它到达z点时,已经走了三倍的距离,即1500公里,这个距离比河的宽度多100公里。所以,河的宽度为1400公里。每艘渡轮的上、下客时间对答案毫无影响。
变量交换
不使用任何其他变量,交换a,b变量的值?
分析与解答
a = a+b
b = a-b
a= a-b
步行时间
某公司的办公大楼在市中心,而公司总裁温斯顿的家在郊区一个小镇的附近。他每次下班以后都是乘同一次市郊火车回小镇。小镇车站离家还有一段距离,他的私人司机总是在同一时刻从家里开出轿车,去小镇车站接总裁回家。由于火车与轿车都十分准时,因此,火车与轿车每次都是在同一时刻到站。
有一次,司机比以往迟了半个小时出发。温斯顿到站后,找不到
他的车子,又怕回去晚了遭老婆骂,便急匆匆沿着公路步行往家里走,途中遇到他的轿车正风驰电掣而来,立即招手示意停车,跳上车子后也顾不上骂司机,命其马上掉头往回开。回到家中,果不出所料,他老婆大发雷霆:“又到哪儿鬼混去啦!你比以往足足晚回了22分钟”。温斯顿步行了多长时间?
解答:
假如温斯顿一直在车站等候,那么由于司机比以往晚了半小时出发,因此,也将晚半小时到达车站。也就是说,温斯顿将在车站空等半小时,等他的轿车到达后坐车回家,从而他将比以往晚半小时到家。而现在温斯顿只比平常晚22分钟到家,这缩短下来的`8分钟是如果总裁在火车站死等的话,司机本来要花在从现在遇到温斯顿总裁的地点到火车站再回到这个地点上的时间。这意味着,如果司机开车从现在遇到总裁的地点赶到火车站,单程所花的时间将为4分钟。因此,如果温斯顿等在火车站,再过4分钟,他的轿车也到了。也就是说,他如果等在火车站,那么他也已经等了30-4=26分钟了。但是惧内的温斯顿总裁毕竟没有等,他心急火燎地赶路,把这26分钟全都花在步行上了。
因此,温斯顿步行了26分钟。
付清欠款
有四个人借钱的数目分别是这样的:阿伊库向贝尔借了10美元;
贝尔向查理借了20美元;查理向迪克借了30美元;迪克又向阿伊库借了40美元。碰巧四个人都在场,决定结个账,请问最少只需要动用多少美金就可以将所有欠款一次付清?
解答:
贝尔、查理、迪克各自拿出10美元给阿伊库就可解决问题了。这样的话只动用了30美元。最笨的办法就是用100美元来一一付清。
贝尔必须拿出10美元的欠额,查理和迪克也一样;而阿伊库则要收回借出的30美元。再复杂的问题只要有条理地分析就会很简单。养成经常性地归纳整理、摸索实质的好习惯。
一美元纸币
注:美国货币中的硬币有1美分、5美分、10美分、25美分、50美分和1美元这几种面值。
一家小店刚开始营业,店堂中只有三位男顾客和一位女店主。当这三位男士同时站起来付帐的时候,出现了以下的情况:
(1)这四个人每人都至少有一枚硬币,但都不是面值为1美分或1美元的硬币。
(2)这四人中没有一人能够兑开任何一枚硬币。
(3)一个叫卢的男士要付的账单款额最大,一位叫莫的男士要
付的帐单款额其次,一个叫内德的男士要付的账单款额最小。
(4)每个男士无论怎样用手中所持的硬币付账,女店主都无法找清零钱。
(5)如果这三位男士相互之间等值调换一下手中的硬币,则每个人都可以付清自己的账单而无需找零。
(6)当这三位男士进行了两次等值调换以后,他们发现手中的硬币与各人自己原先所持的硬币没有一枚面值相同。
(7)随着事情的进一步发展,又出现如下的情况:
(8)在付清了账单而且有两位男士离开以后,留下的男士又买了一些糖果。这位男士本来可以用他手中剩下的硬币付款,可是女店主却无法用她现在所持的硬币找清零钱。于是,这位男士用1美元的纸币付了糖果钱,但是现在女店主不得不把她的全部硬币都找给了他。
现在,请你不要管那天女店主怎么会在找零上屡屡遇到麻烦,这三位男士中谁用1美元的纸币付了糖果钱?
解答:
对题意的以下两点这样理解:
(2)中不能换开任何一个硬币,指的是如果任何一个人不能有2个5分,否则他能换1个10分硬币。
(6)中指如果A,B换过,并且A,C换过,这就是两次交换。
趣味数学教案 篇6
一、活动目标:
1、巩固对常见平面图形的认识,初步体验平面图形之间的关系。
2、发展幼儿创造力和思维灵活性。
3.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判断力及动手操作能力。
4.培养幼儿比较和判断的能力。
活动分析:
重点:是感受平面图形之间的联系。
难点:幼儿在感受过程中关键点是对于不同图形中共用边的感知与理解。
二、活动准备:
火柴棒若干根、记号笔、纸。
三、活动过程:
(一)、变魔术,引出课题。
1、今天老师要给小朋友变魔术,大家想不想学呀?
2、出示两个三角形,提问:它是由几根火柴棒拼搭成的?
3、教师变魔术:我要拿走一根火柴棒,还剩几根?出自:大;考.吧"我用五根火柴棒也能搭两个三角形,你们信吗?
4、谁看出了其中的秘密?为什么五根火柴棒也能搭出两个三角形?(因为它们有一条公用边,它叫“公用边”)
(二)、教师启发幼儿用火柴棍拼搭图形,感知图形边的共用特征。
1.请小朋友用5根火柴搭出两个三角形。(个别幼儿示范)
2.请小朋友用6根火柴拼搭一个正方形和一个三角形。(个别幼儿示范)
3.请小朋友用7根火柴拼搭一个长方形两个正方形。(个别幼儿示范)
三、幼儿操作活动,发展幼儿创造力和思维灵活性。
1.出示记录表,提出拼搭的要求。
(1)用最少的火柴棒搭出五个正方形。
(2)将你搭出的图形画出来。
(3)记录你所用的火柴棒的数量。
2. 教师观察幼儿操作情况,进行指导。
3.活动评价。
四、活动延伸:
请小朋友回班级进入区域继续利用我们的棒来继续变魔术,用最少的火柴棒搭出五个三角形。
活动反思:
《有趣的拼搭》是一年级学生第一次上的数学的实践活动课。这堂课学生学得很开心。在我的指导、组织下,学生们分组活动。本课是在学生已经基本掌握了四种立体图形的特征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主要是让学生在拼、搭的活动中加深对立体图形特征的认识与理解。教材先安排学生用相同的立体图形拼出各种各样的组合图形,再让学生用不同形状的立体图形,拼搭出又高又稳的组合图形,其目的有两个,一是让学生在拼搭的活动中进一步认识立体图形的特征;二是在“看谁搭得又高又稳”的活动中,让学生经历解决问题的完整过程,有目的、有计划地培养学生的审题能力,获得分析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在这个环节里,我首先引导学生读题和看图意,并提出“从题目中,你知道了什么?”的问题,以培养学生认真读题、审题和仔细观察的学习习惯。接着,让学生在小组里讨论:“你想怎样搭呢?”让学生先思考搭一搭的策略,再让学生小组合作进行搭的游戏。
在搭的过程中,发现有的小组难以把球放稳,于是问:“小朋友,你们在搭的过程中遇到了什么困难?”当学生提出很难把球放稳时,我抓住时机,让成功了的小组介绍经验,让学生充分表达自己解决问题的方法,并使其他学生在倾听、交流中获得解决问题的最佳办法。然后让学生再次尝试,以验证方法。最后向学生提出:“有什么办法能知道谁搭得高?”引导学生观察教科书中两种搭法的差异,培养学生观察和分析的能力。在“搭一搭”的环节中,由于之前我没有向学生明确要求,且学生一看到了那些积木,就控制不住激动的心情,都争着、抢着来玩,根本不受控制。在每一次操作活动前,要向学生明确每一个操作活动的要求,且在交代要求时,必须让学生注意聆听,培养学生倾听的习惯。并想尽一切办法调控好课堂纪律,以保证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趣味数学教案 篇7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学习自由排序,让幼儿在自由的探索活动中,尝试和发现不同的排序方法,并体验排序活动的乐趣。
2、发展幼儿的发散性思维,培养幼儿的探索精神。
3、了解排序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并学习将排序的知识运用到日常生活中。
活动准备:
大小不同的盒子 小瓷砖 贴条
活动过程:
一:今天,我们来到了米老鼠的家里来做 客,米老鼠他别高兴,他给我们带来了礼物盒, 引入主题
二:1、老师展示盒子——大盒子里面套小盒子
师:让幼儿按箭头的方向把盒子摆一摆
按从大到小的顺序——按从小到大的顺序
2、第二份礼物——瓷砖
师:让幼儿按照规律把瓷砖装饰到房子上
瓷砖什么地方一样?什么地方不一样?
幼儿:都是正方形 颜色不一样 大小一样
师:可以按什么样的规律排?
幼儿:三个黄三个红 四个黄四个红…..
三:动手操作
让幼儿到桌子旁,按贴条上的箭头有规律的贴瓷砖
四:请幼儿把贴好的.瓷砖装饰到房子上,让幼儿说一说自己是按什么规律排的
五:第三份礼物——帽子
请幼儿每人戴一顶帽子,记住自己的颜色
师:可以按什么规律排呢?
幼儿:红——黄——蓝
黄——蓝——红
听老师的口令按箭头方向排列
活动延伸:
根据帽子的眼色按规律排好队,旅行去啦,结束
幼儿园中班数学教案――正方形排在前面(排序)
幼儿园中班数学教案――正方形排在前面(排序)
有益的学习经验:
学习按物体数量多少排序。
准备:
1.手鼓一面。
2.数卡1―10,每个幼儿一套。
3.图片4幅:1)圆6个;2)正方形3个;3) 梯形4个;4)三角形5个。
活动与指导:
1.按顺序出示图片1―4,让幼儿说出图片中图形的数量,并在图片下方放上相应的数卡。
2.把图形与数卡调换成按由小到大的顺序排列,让幼儿跟读几遍3、4、5、6。
3.教师分别击鼓10、8、9、7、6、5、4次让幼儿举出相应的数卡。
4.让幼儿把上面7个数卡由小到大排列,并且手口一致地点说3遍。
5.游戏:数字填空
1)让幼儿按照1―10的顺序数数。正确选择一个数填在空格里,并说出理由。
2)让幼儿从任意一个数开始接数。正确选择一个数填空,说出在…前,在…后,在…中间。
趣味数学教案 篇8
1、教案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神奇的扑克》
教学目标:
1、通过对"扑克"有趣的研究,培养起学生对生活中平常小事的关注。
2、调动学生丰富的联想,养成一种思考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扑克"与年月日、季度的联系。
教学过程一、谈话引入
师:同学们,这个你们一定见过吧!这是我们生活中比较常见的"扑克"。谁愿意告诉我们,你对扑克的了解呢?
生:...... (教师补充,引发学生的好奇心。)
师: "扑克"还有一种作用,而且与数学有关!
生:......
二、新课
1、桃、心、梅、方4种花色可以代表一年四季春、夏、秋、冬
2、大王=太阳 小王=月亮 红=白天 黑=夜晚
3、A=1 2=2 3=3 4=4 5=5 6=6 7=7 8=8 9=9 10=10 J=11 Q=12 K=13 大王=1 小王=1
4、所有牌的和+小王=平年的天数 所有牌的和+小王+大王=闰年的天数
5、扑克中的K、Q、J共有12张,3×4=12,表示一年有12个月
6、365÷7≈52一年有52个星期。54张牌中除去大王、小王有52张是正牌,表示一年有52个星期。
7、一种花色的和=一个季度的天数 一种花色有13张牌=一个季度有13个星期三。
小结:生活中有很多的数学,他每时每刻都在我们的身边出现,只是我们大家没有注意到。请大家都要学会留心观察,做生活的有心人。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估算黄豆粒数》
教学目标:学会估算方法。
教学重难点:利用估算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黄豆,杯子,天平等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师:你们看,这是什么?
生:黄豆。
师:你们想知道这些黄豆有多少粒吗?
想一想:用什么方法可以知道黄豆有多少粒。
二、小组讨论,确定方案。
师:你们可以用课桌上的工具。(被子、天平等)
三、小组合作,实施方案。
四、汇报交流
方案一:先数一杯黄豆的数目,再看这些黄豆有多少杯,再用乘法计算即可。
方案二:先测一把黄豆的数目,再看这些黄豆有多少把,再用乘法计算即可。
方案三:先测一百粒黄豆的.重量,再称出总重量,再用除法计算即可。
五、小结:数学在我们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请大家都要做留心观察的人。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购物中的数学》
教学目标:
1、通过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体会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
2、培养利用数学知识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利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出示情境
一天有个年轻人来到王老板的店里买了一件礼物,这件礼物的成本是18元,标价是21元结果是这个年轻人掏出一百元要买这件礼物,王老板当时没有零钱,用那100元向街坊换了100元的零钱,找给年轻人49元,但是街坊后来发现那100元是假钞,王老板无奈,只好还给街坊100元。
现在问题是:王老板在这次交易中究竟损失了多少元?
提示:其中损失成本18元,不要算成21元。
二、小组讨论
三、汇报结论
四、小结
王老板和街坊之间实际上互不亏欠,王老板在这次交易中到底损失了97元。
五、全课总结
师:通过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第四课时
教学内容:《数学趣味题一》
教学目标:通过有趣的数学题,引起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开发他们的智力,提高学生探究问题的积极性,从而提高他们逻辑思考能力,让他们学会通过思考与计算解决日常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教学重点:通过解答例题引导学生的思维方向,让学生学会善于思考。
教学难点: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的思考和回答问题的积极性。 课前准备:准备课堂上要讲的内容,预测提问环节所需要的使时间。
教学过程:
一、引例,引起学生的兴趣。
提出一道关于数学的IQ题,让学生回答(答对有奖),然后开始逐渐深入课题,解答一些数学计算题。
二、结合生活,小组互动。
1、将学生分成几组,然后老师提出问题,学生思考。
2、从日常生活出发,模拟一些题目,让学生进行抢答。
3、最后进行统计,对表现最好的小组进行奖励
三、课堂解说
对相关题目进行详细的解释,让学生充分理解题目的意思以及解题方法,从而在做题中得到启发。
四、课堂总结。
总结本节课所学到的知识,让学生认识数学的奥秘,进而提高对数的学习兴趣。
趣味数学教案 篇9
一位来自阿肯色州的年轻太太格罗丽亚,正在加利福尼亚州旅行.她想在旅馆租用一个房间,租期一周.办事员此时正心绪不佳。办事员:房费每天20元,要付现钱.格罗丽亚:很抱歉,先生,我没带现钱.但是我有一根金链,共7节,每节都值20元以上.办事员:好吧,把金链给我.格罗丽亚:现在不能给你.我得请珠宝匠把金链割断,每天给你一节,等到周末我有了现钱再把金链赎回.办事员终于同意了,但格罗丽亚必须决定如何断开金链的方法.格罗丽亚:我该三思而行,因为珠宝匠是按照他所切割和以后重新连接的节数来索价的.格罗丽亚想了一下,悟到她不必把每一节都割断,因为她可以把一段段金链换进换出,以这种方式来付房费.当她算出需要请珠宝匠割断的节数时,她几乎不能自信。你想一想需要割开多少节?
只需要割开一节。这一节应是从一端数起的第三节.把金链断开成1节,2节,4节这样三段后就能以换进换出的方式每天付给办事员一节作为房费。
啊哈!领悟到下列两点才能解题.第一,至少需要有1节,2节,4节这样三段(即其节数成二重级数的一些段),这样才能以各种不同的组合方式组成1节,2节,3节,4节,5节,6节和7节.我们在药品混乱问题中已经知道,这就是作为二进制记数法基础的幂级数.
第二,只需要割开一节就可以把金链分成符合要求的三段.关于这个问题,若把金链的长度增加,则可以想出一些新的问题.例如,假设格罗丽亚有一根63节的金链,她想把金链割开,以上面那种方式来付63天的房费(价格不变).要达到此种目的只需要割开三节.你想出来了吗?你能否根据金链的不同长度设计一个通用的解题程序,要求分割开的节数为最少?
有一个有趣的变相问题:若所经手的n节首尾相连的闭合回路,例如说格罗丽亚有一串金项链,由79节相连而成,若每天房费为一节,试问最少需要分割开几节才能支付79天房费?
所有这些问题都跟二进制记数法有密切的关系.比如格罗丽亚的63节金项链如何分割?只要将63化成二进制表示:等于111111即63=1+2+4+8+16+32只要将从第二节开始的两节割开,再将从第八节开始的八节割下来,和从第32节开始的32节割下来即可,这样就有了从1,2,3,4,5,6,直到63的所有节数.一般地,若有n节金链,n是形如2k-1类型的数,将n化成二进制表示,再将所有1的位置所代表的2的幂的数相间隔地割开即可达到目的.但是对于其他任意类型的数,却不能奏效,比如对于格罗丽亚的79节金项链,79的二进制记数法表示为1001111.即79=1+2+4+8+0+0+64,这样从1到15都能表示,可是从16到63都没法表示,我把这个问题做到这里,也一时糊涂起来,但这个问题毕竟不是很复杂,咱们也学一学闵科夫斯基在课堂上口出狂言要解决四色问题的劲头,摸索着来解决一把.咱们可以这样:你不是要求节数最少吗?假设n=a+b其中a是已经找到的最大的那一节数,b是比n小的已经解决了的金链问题,由于b已经解决,因此b的拆分能够表示从1,2,3,...b-1,b的所有金链节数,而再大一些的数就不能够表示了,比如b+1,所以必须要a参加进来,如果n是奇数,可令a=b+1,这样n=2b+1,所以b=(n-1)/2,a=(n+1)/2,这样就找到了最大的一节的节数a,然后对b=(n-1)/2继续应用如上的办法,即可解决问题.如果n是偶数,可令a=b,这样虽然a本身不能表示出b+1,但是可以从b的拆分中拿出一个1来(这个1是必须存在的,因为要表示从1,2,3,...b-1,b的所有数)与a组成a+1也就是b+1.所以n=a+b=2a=2b,a=b=n/2.这样也找到了n为偶数时最大的一节金链的节数.对于b继续如上的过程,就可以找到全部应该断开的金链节数,我算出了从1到15的所有拆分如下:
1=1
2=1+1
3=1+2
4=1+1+2
5=1+1+3
6=1+2+3
7=1+2+4
8=1+1+2+4
9=1+1+2+5
10=1+1+3+5
11=1+1+3+6
12=1+2+3+6
13=1+2+3+7
14=1+2+4+7
15=1+2+4+8
对于上面的格罗丽亚太太的79节金项链,79+1=80,80/2=40,所以最大的一节就是40节,79-40=39,39+1=40,40/2=20,所以第二大的一节就是20节,39-20=19,19+1=20,20/2=10,第三大的一节是10节,19-10=9,9+1=10,10/2=5,又找到了一节是5,9-5=4,4的表示法如上已经列出来了:4=1+1+2.最后得到79节的金项链的分割法:1,1,2,5,10,20,40.过去我也碰到过一道类似的题,是23节金项链,也能够很容易地解决:23+1=24,24/2=12;23-12=11,11=1+1+3+6;所以23的分割法为:1,1,3,6,12.显然,对于2k-1类型的数,用这里的办法与用二进制记数法得出的`结果是一致的.
从上面所列出的拆分法可以看出,如果2k=2k+1,那么n一定要用k+1个数来表示,即:n=a0+a1+a2+...+ak.
可以用数学归纳法很容易地证明这是正确的.那么还有没有比这更少的分割法呢?可以证明没有了.从我们的分析方法中可以看出,这是一个构造性的推理过程,假如还有比这更少的分割法,那么相当于在表达式n=a0+a1+a2+...+ak.中进行了某些组合,比如将a1+a2合并成新的a1,那么原来的有些组合就表示不出来了,例如a0+a2,就没有办法组合了.当然,一个数的拆分不是唯一的,前面的23节金链还可以分成1,2,3,6,11.你可以试试,这种分割法照样能满足要求.前面的分析中也可以把(n-1)/2留下来作为最大的节数,但是这样分出来的节数就不一定都是最少的了,例如把15这样分割,会得到:1,1,2,4,7.虽然能够满足付房费的要求,但是就不是最优解了.最后总结一下,把前面的算法过程公式化可以得到:
k-1r-1k-1
n=(n+c0)/2+{[n-cs2s+cr2r]/2r+1}+[n-cr2r]/2k
r=1s=0r=0
其中c0,c1,...ck-1等等是1或是0取决于每一步得出的数的奇偶性.其实最后一项等于1,这样可以得出:
k-1
n-2k=cr2r
r=0
a0=(n+c0)/2
i-1
ai=[n-cs2s+ci2i]/2i+11(i=1,2,3,...k-1)
s=0
ak=1
当然,编成计算机程序还是用递归程序比较简单.这里列出这些公式是为了保留存照。
趣味数学教案 篇10
活动目标:
1.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数数与记录,在玩中学、学中乐,体验数学游戏带来的乐趣。
2.掌握环形计数的方法,感受身边环形排列现象的应用。
活动准备:
夹子每人10个,纸盘、光盘每人一个,做记号用的小星星若干,各种环形排列物品(雪花片、调色盘等每组各一人一个),操作时用的音乐,记录表、记号笔。
活动流程:
一、趣味导入
师:夹子有什么用?(幼儿自由交流、讨论。)
师小结:夹子是我们生活中的好朋友,除了可以夹衣服、夹袜子,还可以玩好玩的游戏。
二、游戏:夹夹乐
(一)玩夹夹子游戏。
1.看数夹夹子,复习感知10以内的数。
(1)明确游戏规则。
师:老师为小朋友们准备了各式各样的夹子,我们先来玩个看数夹夹子的游戏。老师出示一张数字卡片,小朋友看清楚卡片上的数字是几,就将几个夹子夹在自己的衣服上,身上的夹子数量要和卡片上的数一样多!音乐一结束就停止游戏,看谁夹的又好又快。准备好了吗?
(2)幼儿游戏,教师巡回指导。
(3)交流、分享。
师:请数一数你身上夹了几个夹子?和老师卡片上的数字一样多吗?
师:和旁边的`小朋友互相数数,夹对了没有?
2.看谁夹的多,复习比较10以内的数的多少。
(1)明确游戏规则。
师:音乐一响你们就开始往衣服上夹夹子,音乐一停就停止游戏,比比谁夹的又多又好。
(2)幼儿游戏。
(3)交流、分享。
师:数一数衣服上夹了几个夹子?和旁边的小朋友比一比谁夹的多?
师:每一组小朋友比较一下,谁夹的多,谁夹的少,哪组小朋友的代表夹的最多?哪组小朋友的代表夹的最少?
(二)学习环形计数的方法。
1.在光盘上夹夹子。
师:现在夹子要表魔术了。请小朋友们从1数到20,老师来夹夹子(在光盘上夹一圈夹子),看看会变出什么?
师:老师变出的这个像什么?鼓励幼儿大胆想象。
师:你们想不想也来变一个……呢?老师播放音乐,你们夹夹子。音乐一停,就停止游戏。(幼儿在规定时间内夹光盘)
2.学习环形计数。
(1)数光盘上的夹子。
师:请你们数一数,自己的光盘上有几个夹子?
你是怎么数的?怎样才能不漏数?不重复数呢?(幼儿个别回答)
师小结:在任何一个夹子上做一个记号,顺着一定方向按顺序一个一个数,每个夹子只数一次,不漏数不重复数,最后数到记号旁的这个夹子,就能知道光盘上一共有多少个夹子了。
(2)引导幼儿探究各种环形数数的正确方法。
比如:认准一个记号,用手按住以示区别;用小星星来做标记,等等(启发幼儿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
3.分组操作并尝试记录计数方法。
(1)教师出示收集的各种环形排列的物品(雪花片、调色盘、纸盘子、光盘等)提出操作要求及学习记录方法的要求。
(2)幼儿分组操作,教师巡回指导。
(3)师小结并延伸:生活中还有许多物品都是环形排列的,他们不仅整齐、而且实用,仔细观察他们都有哪些排序的规律呢,怎样能让环形排列更美观且有序呢,下节课我们再体验吧。
趣味数学教案 篇11
《早餐的学问》(3课时)
一、活动目标
1.初步掌握早餐的分类,知道科学营养早餐有利于健康,养成良好的饮食规律。
2.培养学生调查、收集、整理资料的能力,会进行简单的数据处理,并对结果做出一定的解释。
3.学会配置一些科学、合理、有营养的早餐菜谱,做一名“小营养师”。
二、活动准备
1.调查一下自己家或学校附近哪里有早餐车
2.跟家长买一次早餐
3.教师收集一些早餐材料。
三、活动设计
第一课时:选题与确立主题
(一)制定活动方案
一、创设问题情境,确定研究课题。
1、师生交流。
同学们好。早上吃饭了吗?(交流)前两天,我在网上看到一张统计图,是小关我们小学生早餐情况的,想看吗?
2、分析柱形统计图(早餐内容)。
课件出示统计图。
师生观察,师可以相机指导学生看图。
师:从这张图中,我们可以看出些什么?
预设:(生1)都是我们平常早上会吃的东西。
(生2)早上吃鸡蛋的人最多。
(生3)吃鸡蛋饼和包子的人也挺多的。
(生4)早上大家几乎都喝牛奶或者豆浆,喝粥的人比较少。
(生5)好像大家早上吃的东西都差不多哦,除了喝豆浆吃鸡蛋饼就是喝牛奶吃鸡蛋加面包,像麦片粥啊、面条啊、蛋炒饭、糕点什么的,都很少人吃。
(生6)我还发现一个问题,早上几乎没有人吃炒菜。
关于这个发现,师应相机鼓励,并适当引出“炒菜一般来说会是什么?”也就是说,早上一般没有人会吃蔬菜和肉。
……
师小结:大家的观察能力真强。我们平时的早餐内容是怎么样的?(交流)有这张图里没有出现的吗?(交流:没有或很少)这说明,我们的早餐内容,丰盛吗?(不)对,很单一。(课件强调:单一)
3、信息分享。
师:这儿还有一则官方消息:(课件出示)中山医科大学营养系曾对两所小学10岁左右的学生做了早餐的一个对比试验。第一组每天吃的早餐和大家差不多。第二组吃的早餐则是中国营养家协会推荐的营养早餐。一周之后对两组进行测试,结果如下。大家会看到,在数学运算、创造力和耐力的对比,第二组明显好于第一组。
4、现场统计饥饿时间。
师:说到现在吃的,你饿吗?(交流)这么早就饿了呀?现在是第三节课,已经有这么多同学感觉到饿了,还有相当一部分同学说他第二节课就已经饿了。
5、引导学生发现早餐的重要性。
这则消息,对比那张统计图,再加上我们刚刚交流的内容,有没有什么发现?师生交流:(预设)
(生1)早上吃不好早饭,很快就会饿。
(生2)我们的早餐几乎总是那几样,内容很单一。
(生3)吃有营养的早餐很重要,对我们头脑的发育有好处。
师相机评价:大家不仅观察能力强,发现问题的能力也很棒哦。还有什么发现?
(生4)我们不仅要吃饱早餐,还要吃好早餐。
(生5)我平时一直以为,早上时间特别紧张,随便吃点儿什么,只要吃饱就行了,没想到,吃个小小的早饭,还挺有学问的呢。
师抓住时机引导:嗯,说得好,看似不起眼的、经常被大家忽略的一顿早饭,居然也大有学问在里面。既然早餐很重要,又暗藏那么多学问,那么,我们就来研究一下早餐的学问,好不好?(好)都同意了?(同意)
6、确立主题:早餐的学问。
师:那好!我们就以“早餐的学问”为主题进行本期的综合实践活动。
第二课时:确定研究内容,组建活动小组,制定活动计划。
1、交流研究内容。
师:关于早餐的学问,你们想要研究些什么?把你想要研究的内容展示到“小问号收集站”上来吧。
(事先让学生准备卡纸,在卡纸背面贴双面胶,用大大的字写下来,便于粘贴)
预设:早餐吃什么、几点吃、吃多长时间、怎么样等等。
2、确立研究小课题,组建活动小组。
师:同学们的思维可真开阔,一下子,我们的小问号收集站就收集了这么多的问题。如果我们把这些问题全部作为我们的研究对象,好像太繁杂和琐碎了,我们能不能把它们归纳一下呢?(能)关于归纳问题的方法,上节课我们已经实践过了,只需要?(生:把类似的问题圈在一起,再简炼结合一下。)
学生归纳问题,教师巡视指导。
(交流):归纳出了几个问题?
(1)不吃早餐的危害
(2)早餐吃什么最好
(3)各国吃早餐的讲究
(4)早餐的起源
(5)
……
师:为了更好的完成我们的活动,我们可以选择一个最想要研究的问题进行研究,选择同一个问题的.同学,可以组合成一个小组合作研究。
学生自由组合,确定子课题。
(拟写活动计划)师:确定好了研究课题,我们可以制定一份活动计划。
你们看老师这里有一个共享栏,一个是一份现成写好的方案可参照,一个是白纸可自己设计,一个是表格式方案,一填就可以了,但是在开展活动时也可以进行方案的修改。
(学生自由选择设计方案。)
(预设情况一)师:由于时间的关系我们同学可能没写完,但是大家可能都有了自己的想法,在结合我们刚才说研究问题的初步打算,你们还有什么问题需要我的帮助吗?
学生针对自己的想法提问,教师给予回答,补充学生可能出现的问题。简单指导学生解决问题的途径与方法:网络,书籍,报纸,电视,广播以及询问专业人士等。
学生在指导后继续完成自己的活动方案。
(预设情况二)师:设计完成,交流一下所设计好的活动计划。
学生评价:你认为他们小组这个活动计划,好的地方在哪里?不适合于实施的地方在哪里?
三、小结
教师总结,研究的问题要小一点,要多方面获得问题的答案,比较总结得出正确结论。
第三课时:调查整理
1、各小组根据各自的研究课题,在一星期内在社区、家庭、学校进行调查访问。
2、分组整理调查结果。
学生根据自己一星期对早餐用餐情况的调查,进行整理、统计,制成统计表或统计图。
例如:
a.调查早餐价格定位问题。
《学生早餐价格统计表》
班级第小组编制统计时间:20xx年月日
b.调查早餐营养问题。
《学生早餐营养统计表》
班级第小组编制统计时间:20xx年月日
c.调查早餐用餐时间问题。
《学生早餐用餐时间统计表》
班级第小组编制统计时间:20xx年月日
d.调查附近“放心早餐”的销售情况。
《“放心早餐”销售统计表》
班级第小组编制统计时间:20xx年月日
(有可能可制成条形或扇形统计图)
(三)讨论思考
1、分组讨论统计结果。
学生对他们各自统计的结果(百分比)进行讨论,思考为什么会有的所占比例大,有的所占比例小。是否科学合理?
例如:早餐时间一般起床后半小时吃比较科学,起床后就吃不利于健康,在路上、校门口吃不卫生。
早餐营养方面D类蔬菜或水果吃的人较少,营养搭配上不合理科学,不利于学生的身体发展。
2、分组提出科学合理意见。
各小组根据讨论结果,提出科学合理的建议。可参阅有关的资料,写成一份富有建设意见的报告。
(四)交流报告
1、汇报成果。(可选)
每组根据自己的一份富有建设意见的报告,在班上进行汇报。
2、学生答辩。
每组汇报后,全班学生对每组的研究课题,可进行提问,小组派代表进行答辩。
(五)做一名“小小营养师”
根据前面的学习活动,使学生对早餐的重要性有一定认识,经常不吃早餐对生长发育、学习工作、营养摄入、身体耐力有一定影响。另外还知道理想早餐的条件依次为营养均衡、口味口感好、卫生和方便。
趣味数学教案 篇12
大班数学活动:有趣的排序
设计意图:
大班幼儿已有一定的生活经验,他们在游戏时,常常会按颜色或按形状有规律地用间隔排列的方法穿木珠,玩积木,拼搭玩具等,为了引导幼儿感知生活中有规律的事物,感受规律的存在和美感,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我设计了本活动。意在通过孩子动手操作材料,学习从多角度思考问题,并探索和发现各种不同的排序规律,发展幼儿观察、分析的能力。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探索和发现各种不同的排序规律,体验操作的乐趣。
2、培养幼儿观察、分析的能力。
3、感知生活中有规律的事物,感受规律的存在和美感。活动准备:
1、环境创设:四座小房子。。
2、大小相同的正方形的白色、蓝色卡纸若干。
3、三种不同颜色、不同大小的心形或小花即时贴若干。
4、三种颜色不同、长短不同、宽窄不同的纸条若干。
活动过程:
一:情景导入:
小朋友,今天我在外面看到一个招聘启事:说白雪公主要过生日了,小矮人想给她个惊喜,他们想帮白雪公主把房间打扮的漂漂亮亮的,主要是铺地、贴墙、装饰门帘,但他们太忙,时间来不及,想找人帮忙,你们愿意吗?
二、幼儿自主操作,探索和发现各种不同的排序规律。
1、分组让幼儿操作,依次铺地、贴墙、装饰门帘,从易到难,让幼儿体验操作的快乐。
A、铺地砖:提供蓝、白两种颜色的正方形卡纸若干,让幼儿按颜色变化规律排序。
B、贴墙:提供三种不同颜色、不同大小的心形或小花即时贴若干,让幼儿装饰墙,让他们自由探索,只要是按一定的规律排列,就要鼓励。
C、装饰门帘:提供三种颜色、长短不同、宽窄不同的纸条若干,让幼儿做门帘,鼓励幼儿大胆探索,找出按不同特征的排序规律,感受不同的美感。
2、自主探索活动的交流:
在每次探索之后,老师要幼儿把他们的活动结果呈现给大家,引导幼儿说出他们是怎么排的,按什么规律,针对幼儿的疑惑进行讨论,引导幼儿想出不同的排法,强调按规律排。
3、师生共同归纳小结:
排序的方法有多种,可按形状、颜色、大小、长短、宽窄等多种特征排序。我们的生活中有许多有规律的排序,有规律的排序美化了我们的`生活。
4、结束语:
今天我们帮助小矮人为白雪公主装饰了房间,小矮人和白雪公主一定高兴,小朋友高不高兴呀?我们不仅帮助了别人,还发现了有规律排序的秘密,真值得高兴。
三、延伸活动:
观察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用到有规律的排序。
活动反思:
大班幼儿已有一定的生活经验,他们在游戏时,常常会按颜色或按形状有规律地用间隔排列的方法穿木珠,玩积木,拼搭玩具等,为了引导幼儿感知生活中有规律的事物,感受规律的存在和美感,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我设计了本活动。意在通过孩子动手操作材料,学习从多角度思考问题,并探索和发现各种不同的排序规律,发展幼儿观察、分析的能力。整个活动以帮小矮人为白雪公主装饰房间为主线贯穿始终,极大地调动了幼儿的操作积极性,也使他们体验到了帮助别人的快乐。活动分三个环节完
成,铺地,贴墙,装饰门帘,层次清晰,由易到难,让幼儿自主操作,自己观察总结,在实践的过程中引导幼儿探索和发现各种不同的排序规律,既培养了幼儿的观察、分析能力,又让他们感受到了有序排列的美感。因为整个活动是装修家的过程,这就告诉幼儿这是生活中的美,再加上后面的延伸活动,使幼儿真切地感受到了排序美化了我们的生活,感受到了数学是有用的数学。
整个活动以操作为主,孩子们学习兴趣很高,只是个别能力差的孩子只能完成较简单的排序,太难的完成起来有点困难。我相信通过锻炼,他们会做的更好。
趣味数学教案 篇13
教学目标:
1、通过具体生活实际情景,体验“改商”的过程,数学教案——秋游。
2、能正确计算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并能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3、在计算中增强学生用多种策略解决问题的意识,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及发散思维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掌握“改商”的方法。
教学准备:
主题图。
教学方法:
情境教学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
某学校要秋游啦,同学们纷纷在做准备,四(1)班有41个学生,老师想让同学们戴上红色的帽子,这样好识别自己班上的学生。超市里有8元、9元、10元的红色帽子,而班费只有400元,请你帮老师算算,可以买那种帽子?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购买方案)
二、建立模型,教案《数学教案——秋游》。
1、同学们都准备好了,来到了大操场,电脑出示书中的情境图,学生根据情景图,提出有关除法的数学问题。
(1)说一说了解了哪些已知条件。
(2)学生独立试做,然后以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探究。 讨论估计试商。 272÷34=先估估大概需要几辆车
(3)全班交流,找到解决问题的关键。明确把除数“34”看作“30”来试商,初商“9”大了,改商“8”的原因。
2、启发学生想一想,怎样试商?会发现什么技巧。 (学生自由发言,或者小组内互相说一说。什么时候商会小?)
3、由学生发现提出并解答:积大了说明什么?为什么会大呢? 学生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怎样确定商?
4、继续完成学生自己提出的问题,在解题的过程中由学生发现提出并解答:积小了说明什么?为什么会小呢?
5、引导学生先用估算的方法,然后再进行计算。
三、知识应用及拓展。
1、理解改商。
2、完成“试一试” 第1题:让学生说一说商的大小情况。 第2题:认真观察,小组内说一说,解决五年级学生如果都坐大客车,需要几辆?
3、完成“练一练”,可以适当扩充。
四、小结本课
五、布置作业
趣味数学教案 篇14
活动目标
1、了解和差问题的结构特征,研究和差问题解答的一般方法,并准确解答。
2、借助线段图进行分析,理解用假设法将和差问题转化,完整口述思路。
3、优选方法,体会和差问题在解决生活实际中的作用。(拓展)
4、营造民主、愉悦的学习氛围,探求问题特征与解答方法。(情感)
活动重点
在理解题意的基础上寻找等量关系,能较熟练地列方程解"和差问题"。
活动难点
从不同角度探究解题的思路,初步体会利用等量关系分析问题的优越性。
活动过程
一、课前游戏
(意图:感知和差问题的结构特征:已知两个数的和与差,求大数与小数)
写数猜数:
学生选择1-9中的任何一个数,写在卡片上,算出与同桌卡片上数的和与差。填入统计表中。(同桌学生报数,全班猜数,教师输入,指导学生验证)
教师填写后两列的和与差,和是100,差是20;和是168,差是32。提出质疑:当和与差比较大时,还能猜吗?有必要去寻找方法.
揭示课题:
共同特征:已知两个数的和与差,就能找到大数和小数。我们把这类题型称为和差问题,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生活中的和差问题。
二、创境新授
(意图:借助线段图,通过小组探究,理解假设法进行转化的三种方法)
1.情景研究:
理解画形结合图的意思,明确大数是苹果,小数是桔子。小组开展探究活动。
PPT三种方法配合进行分析与汇报。体会三种假设的过程,感悟转化思想。
方法一:假设拿去了4个苹果,还有10个水果,苹果和桔子的个数就相等了。就是转化成了小数桔子的两倍。再除以2就算出桔子的个数。
方法二:假设再拿来4个桔子,就有了18个水果,苹果和桔子的个数也相等了。就是转化成了大数苹果的两倍。再除以2就算出苹果的个数。
启发:这两种方法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不同点是第一种方法是和+差,第二种方法是和—差;相同点是都用了假设转化的方法,最后都除以2。
方法三:也可以将4个苹果平均分成2份,然后将总数14平均分成2份,再用7+2或算出苹果个数,用7-2算出桔子个数。这也是巧妙运用假设,将平均数运用到和差问题的解答中。
完整板书,规范学生对综合算式的写法和读法。
2.再理解方法:
大数—差=小数的2倍,再除以2=小数
小数+差=大数的2倍,再除以2=大数
3.尝试应用:
小强和爸爸年龄和45岁,爸爸比小强大25岁,爸爸和儿子各多少岁?
(1)读出两个信息与问题,课件展示线段图,学生空画。
(2)理解列式:假设爸爸少25岁就和小强年龄一样,小强和爸爸的年龄和45岁就变成了是45-20=20岁。20岁表示是两个小强的.年龄和,再用20除以2算出小强的年龄。知道了小强的年龄,爸爸的年龄又怎样算呢?完整口述假设过程,上台板演,学生欣赏
(3)再次强调求和差问题的方法:解答和差问题你最感欣赏的方法是什么?
生:假设法
生:(和+差)÷2=大数 (和-差)÷2=小数
4.巩固方法,准确填数:
回到猜数游戏,用假设法求出大数与小数:和168,差32。和999,差111。
引导学生根据数据对第一组选择(和+差)÷2=大数的方法,对后一组选择(和-差)÷2=小数的方法。
三、探究变化
师:生活中还有许多和差问题。
1、小强在本单元测试中语文数学的平均成绩是96分,数学比语文多8分。语文和数学各得几分?(一题多变,你能有几种转化的方法。再判断分析。)猜测语文与数学分数。理解平均分数的意义。
A、数学:(96+8)÷2=104÷2=52(分) 语文:96-52=44(分)
语文:(98-8)÷2=88÷2=44(分) 数学:96-44=52(分)
对方法A进行反思和质疑。寻找错误的原因。
B.数学:96×2=192(分) (192+8)÷2=200÷2=100(分) 语文:192-100=92(分)
语文:96×2=192(分) (192-8)÷2=184÷2=92(分) 数学:192-92=100(分)
C、数学:96+8÷2=96+4=100(分)
D、语文:96-8÷2=96-4=92(分)怎样理解8÷2?
2、认真选择(机动题):大强和小强共有300元去买书,大强给小强50元两人的钱就一样多了,你知道大强和小强各有多少钱?
借助线段图来理解。选择合理的算式。
四、课堂总结
今天你记忆最深的是什么?评价同学或老师。
学习总结:已知两个数的和与差,求这两个数的问题就是和差问题。解和差问题的策略很多,用假设法将大数转化成小数,(和-差)÷2=小数;或者将小数转化成大数,(和+差)÷2=大数;巧用平均数移多补少等。
五、欣赏变化
1.转化成3个大强
2.转化成3个小强
3.转化成3个爸爸
课堂延伸:
让我们在音乐中带着思考,将假设转化的思想,将优化选择的策略带回家,去解决更多的数学问题。
趣味数学教案 篇15
一只蜗牛很贪玩,一不小心不小心掉进了一口枯井里。它趴在井底哭了起来。一只癞蛤蟆爬过来,瓮声瓮气的对蜗牛说:“别哭了,小兄弟!哭也没用,这井壁太高了,掉到这里就只能在这生活了。我已经在这里过了多年了,很久没有看到过太阳,就更别提想吃天鹅肉了!”
这可是癞蛤蟆对蜗牛的赤裸裸的嘲笑啊!蜗牛望着又老又丑的癞蛤蟆,心里想:“井外的世界多美呀,我决不能像它那样生活在又黑又冷的井底里!”
蜗牛对癞蛤蟆说: “癞大叔,我不能生活在这里,我一定要爬上去!请问这口井有多深?”“哈哈哈„„,真是笑话!这井有10米深,你小小的年纪,又背负着这么重的壳,怎么能爬上去呢?”“我不怕苦、不怕累,每天爬一段,总能爬出去!”
第二天,蜗牛吃得饱饱的,喝足了水,就开始顺着井壁往上爬了。它不停的爬呀,到了傍晚终于爬了5米。蜗牛特别高兴,心想:“照这样的速度,明天傍晚我就能爬上去。”想着想着,它不知不觉地睡着了。
早上,蜗牛被一阵呼噜声吵醒了。一看原来是癞大叔还在睡觉。它心里一惊:“我怎么离井底这么近?”原来,蜗牛睡着以后从井壁上滑下来4米。蜗牛叹了一口气,咬紧牙又开始往上爬。到了傍晚又往上爬了5米,可是晚上蜗牛又滑下4米。
爬呀爬,最后坚强地蜗牛终于爬上了井台。你能猜出来,蜗牛需要用几天时间就能爬上井台吗?
答案:井深10米,蜗牛每天爬5米,滑下4米,实际蜗牛每天爬1米,照这样,第一天,蜗牛爬到了1米处,第二天爬到了2米处,第三天爬到了3米处,第四天爬到了4米处,第五天爬到了5米处,第六天爬了5米后就爬上井台了。所以蜗牛用了6天的时间。
趣味数学教案 篇16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神奇的扑克》
教学目标:
1、通过对"扑克"有趣的研究,培养起学生对生活中平常小事的关注。
2、调动学生丰富的联想,养成一种思考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扑克"与年月日、季度的联系。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师:同学们,这个你们一定见过吧!这是我们生活中比较常见的"扑克"。谁愿意告诉我们,你对扑克的了解呢?
生:...... (教师补充,引发学生的好奇心。)
师: "扑克"还有一种作用,而且与数学有关!
生:......
二、新课
1、桃、心、梅、方4种花色可以代表一年四季春、夏、秋、冬
2、大王=太阳 小王=月亮 红=白天 黑=夜晚
3、A=1 2=2 3=3 4=4 5=5 6=6 7=7 8=8 9=9 10=10 J=11 Q=12 K=13 大王=1 小王=1
4、所有牌的和+小王=平年的天数 所有牌的和+小王+大王=闰年的天数
5、扑克中的K、Q、J共有12张,3×4=12,表示一年有12个月
6、365÷7≈52一年有52个星期。54张牌中除去大王、小王有52张是正牌,表示一年有52个星期。
7、一种花色的和=一个季度的天数 一种花色有13张牌=一个季度有13个星期三。
小结:生活中有很多的数学,他每时每刻都在我们的身边出现,只是我们大家没有注意到。请大家都要学会留心观察,做生活的有心人。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估算黄豆粒数》
教学目标:
学会估算方法。
教学重难点:
利用估算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
黄豆,杯子,天平等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师:你们看,这是什么?
生:黄豆。
师:你们想知道这些黄豆有多少粒吗?
想一想:用什么方法可以知道黄豆有多少粒。
二、小组讨论,确定方案。
师:你们可以用课桌上的工具。(被子、天平等)
三、小组合作,实施方案。
四、汇报交流
方案一:先数一杯黄豆的数目,再看这些黄豆有多少杯,再用乘法计算即可。
方案二:先测一把黄豆的数目,再看这些黄豆有多少把,再用乘法计算即可。
方案三:先测一百粒黄豆的重量,再称出总重量,再用除法计算即可。
五、小结:
数学在我们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请大家都要做留心观察的人。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购物中的数学》
教学目标:
1、通过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体会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
2、培养利用数学知识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利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出示情境
一天有个年轻人来到王老板的店里买了一件礼物,这件礼物的成本是18元,标价是21元结果是这个年轻人掏出一百元要买这件礼物,王老板当时没有零钱,用那100元向街坊换了100元的零钱,找给年轻人49元,但是街坊后来发现那100元是假钞,王老板无奈,只好还给街坊100元。
现在问题是:王老板在这次交易中究竟损失了多少元?
提示:其中损失成本18元,不要算成21元。
二、小组讨论
三、汇报结论
四、小结
王老板和街坊之间实际上互不亏欠,王老板在这次交易中到底损失了97元。
五、全课总结
师:通过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第四课时
教学内容:
《数学趣味题一》
教学目标:
通过有趣的数学题,引起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开发他们的智力,提高学生探究问题的积极性,从而提高他们逻辑思考能力,让他们学会通过思考与计算解决日常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教学重点:通过解答例题引导学生的思维方向,让学生学会善于思考。
教学难点:
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的思考和回答问题的积极性。 课前准备:准备课堂上要讲的内容,预测提问环节所需要的使时间。
教学过程:
一、引例,引起学生的兴趣。
提出一道关于数学的IQ题,让学生回答(答对有奖),然后开始逐渐深入课题,解答一些数学计算题。
二、结合生活,小组互动。
1、将学生分成几组,然后老师提出问题,学生思考。
2、从日常生活出发,模拟一些题目,让学生进行抢答。
3、最后进行统计,对表现最好的小组进行奖励
三、课堂解说
对相关题目进行详细的解释,让学生充分理解题目的意思以及解题方法,从而在做题中得到启发。
四、课堂总结。
总结本节课所学到的知识,让学生认识数学的奥秘,进而提高对数的学习兴趣。
趣味数学教案 篇17
活动目标:
1、巩固对常见平面图形的认识,初步体验平面图形之间的关系。
2、发展幼儿创造力和思维灵活性。
活动分析:
重点:是感受平面图形之间的联系。
难点:幼儿在感受过程中关键点是对于不同图形中一共用边的感知与理解。
活动准备:
火柴棒若干根、记号笔、纸。
活动过程:
(一)、变魔术,引出课题。
1、今天老师要给小朋友变魔术,大家想不想学呀?
2、出示两个三角形,提问:它是由几根火柴棒拼搭成的?
3、教师变魔术
(二)、教师启发幼儿用火柴棍拼搭图形,感知图形边的共用特征。
1.请小朋友用5根火柴搭出两个三角形。
2.请小朋友用6根火柴拼搭一个正方形和一个三角形。
3.请小朋友用7根火柴拼搭一个长方形两个正方形。
(三)幼儿操作活动,发展幼儿创造力和思维灵活性。
1.出示记录表,提出拼搭的要求。
2.教师观察幼儿操作情况,进行指导。
活动评价。
(1)幼儿评价:拼得是什么图形?谁拼得好?为什么?
(2)教师评价:表扬会应用公用边的原理、注意用较少的火柴棍拼搭出较多图形的幼儿。
活动延伸:
请小朋友回班级进入区域继续利用我们的棒来继续变魔术,好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