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的特征》精彩教案设计

2023-12-16

《生物的特征》精彩教案设计 篇1

  一、教学目标:

  ①观察生物和非生物,比较它们的区别。

  ②学生能够举例说明生物具有的共同特征。

  ③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发散思维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和表达能力。④增强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的情感,更加热爱生活,珍爱生命。

  二、难点和重点

  重点:①学生能够举例说明生物具有的共同特征。

  ②增强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的情感。

  难点: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观察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方法:讨论法

  四、教学设计

  五、巩固练习:

  1.我们留意了这么多生命现象,相信你们一定会利用这些生物的特征去判断一个物体是否是生物了吧。我们来练习一下。教师打出图片,让学生指出图中钟乳石、珊瑚和珊瑚虫,哪个是生物,为什么?

  2.今天我们接触到这么多的小生命,看到它们的生命现象,你还认为路旁的一棵树,道边的一朵花,都是那么微不足道吗?那么我们应该怎样去对待那些具有生命的物体呢?

《生物的特征》精彩教案设计 篇2

  1、教学目标

  1.能够举例说明生物具有的共同特征,通过观察比较生物和非生物的区别。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发散思维能力、分析问题能力和表达能力。

  3.增强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的情感,更加热爱生活,珍惜生命。

  2、学情分析

  生理方面,这时的学生无论是身体形态还是生理功能都有了一定的发展。生理的发展必然会对心理产生影响,所以这时的学生往往表现出注意力不集中,对教师的说教感到厌倦等心理问题;生理的发展同样会对智力产生影响,他们对新鲜事物都有很强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由于学生具有以上特点,作为教师的我们就应该充分起到组织和带领的作用,采用民主型的教学方式,因材施教,通过不断改变教学方法和充分利用教学资源,帮助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教学中来,养成劳逸结合的学习习惯,使他们的感知力,记忆力,情感力都有所提高,从而是学习成绩的到提高,这样就可以帮助学生把握住人生中学习的黄金时段。

  3、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能够举例说明生物具有的共同特征。

  2.增强热爱生命、保护自然的情感。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的发散型思维能力、观察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4、教学过程

  4.1 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

  活动1

  【讲授】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我们这门课叫生物,到底什么是生物?

  我们生活在大自然中,身边有各种各样的事物,大家能不能说出什么是生物?

  大家可从身边熟悉的事物开始,举出一些事物,并说出哪些是生物,哪些是 非生物?

  (学生可思考,讨论并交流)

  [讲授新课]

  一、观察分析——什么是生物

  观察是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

  观察的基本要求:

  1、要有目的。

  2、要全面细致,实事求是,及时记录。

  3、有计划、有耐心。

  4、积极思考,多问几个为什么。

  教师:请同学们准备好纸和笔,我们观察一段多媒体片段,大家边看边把画面中的生物和非生物分开记录下来,看谁记得最多,分得准确。准备好了吗?开始。

  多媒体演示

  学生:一边认真观看一边紧张记录。

  教师:给予评价鼓励。

  教师:你们是怎样把它们区分开来的呢?

  学生:因为生物是有生命的。

  教师:非常好!下面我们就来研究一下生命有哪些特征。

  二、知识迁移——生物的特征

  教师:这是一只小鸟,我们看看小鸟有一些什么特征?再想想这些特征其他生物是不是也具有?请同学们分组讨论。

  学生:小鸟要吃东西,需要营养,人和其他动物也需要营养。

  教师:人和动物需要营养,那么植物也需要营养吗?

  学生:植物也需要,我们为植物浇水、施肥就是为它们提供营养。

  教师:太棒了,请掌声鼓励。生物只有在营养充分的情况下才能健康地生长。生物还有什么特征呢?

  学生:小鸟要呼吸,如果没有氧气会弊死的,人和动物都需要呼吸。

  教师:很好!那么植物需要呼吸吗?

  学生:要,小学自然课里讲菜窖里有大量的CO2,这就是菜进行呼吸时放出来的。

  教师:对,植物在有光的情况下,光合作用强于呼吸作用,会吸收大量的CO2,释放大量的O2;而在黑暗的环境中正好相反。

  学生:小鸟要排废物,人和其他动物也可以通过排尿、排汗、呼吸将废物排出去。

  教师:植物吗?植物也出汗、排尿吗?多媒体画面。

  画面上一棵小树,点击一片叶子,叶子变黄,叶片飘落下来,同时画外音。“落叶归根,我带着这点废物先走了”。

  学生:哇,原来植物是通过落叶,也可以通过呼吸排出废物的呀。

  教师:引导学生继续思考,用小鸟举例说明生物还有哪些特征。

  学生:小鸟受到惊吓就会飞走。打苍蝇时苍蝇也会飞走。小兔听到声音会逃走。

  教师:这些都属于应激性。什么是应激性呢?就是生物对外界刺激作出的反应。有的同学可能要问了,植物有没有呢?请看(出示向一侧生长的植物)这就是植物对光刺激作出的反应,向光生长。其实生活中经常见到——如果放在窗台或阳台上的花不经常轻动,就会长成这个样子。多数情况下动物的应激性比较明显。哪位同学还能举出植物应激性的例子?

  学生:含羞草的叶子被碰到后,会合起来。

  教师:非常好!生物体还有哪些特征呢?

  学生1:小鸟会生蛋,蛋可以孵化出新的生命,生物体可以繁殖的。

  学生2:还有生物体都可以长大的。

  教师:对,生物体能够由小长大,当生物体长到一定的时候,就开始繁殖下一代,但是不同的生物繁殖的方式不同。有的植物产生种子进行繁殖,而有的植物却利用根、茎、叶进行繁殖,鸟类产卵繁殖后代,哺乳动物通过产仔繁殖下一代。虽然方式不同,但是生物体生生不息地生存下来,正是生物体具有生长繁殖的特性。

  教师:接着启发学生思考:生物还有哪些书上没有说到的特征。

  学生讨论后回答。

  学生1:生物都有一定的寿命,都会死亡。

  学生2:生物还能够进化。

  学生3:生物还能够进行遗传变异。

  学生4:除病毒外生物体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教师:从同学们的叙述中我们看到了生物还有许多特征,只要我们留心观察,就会发现许多有趣的现象,就能提出许多的问题,我们就会从中受益无穷。

  三、总结反馈,提高能力

  教师:我们讨论了这么多生命现象,大家一定能够利用这些生物特征去判断一个物体是否是生物了吧。现在我们来做一下课后练习。

  学生:讨论后回答。

  珊瑚虫是生物,因为只有它具备了生物的特征,具有生命。而钟乳石和珊瑚是没有生命特征的,机器人也没有。

  教师:回答得非常好。学完这节课后你们知道什么是生命了吧?知道怎样区分生物和非生物吗?

  学生:生物体有共同的特征:需要营养,需要呼吸,进行新陈代谢,可以生长和繁殖,还有一定的寿命……

  [课堂小结、盘点收获]

  今天我们认识到这么多的生命现象。体会到观察对我们是多么的重要。认真的、全面的、实事求是的观察和记录为科学研究提供了第一手资料。引导我们做出正确的判断。热烈的讨论可以拓展我们的思路,激发我们的灵感,让你迸出思想的火花。积极的归纳总结让我们得到了正确的结论,使我们的知识系统化。今天我们每一位同学都或多或少地体验了科学探究的乐趣。希望每一位同学都积极的参与。用我们自然界中最聪慧的大脑学会学习,探索生物无穷无尽的奥秘。

  [课后实践]

  调查校园的生物种类

  各小组为一个调查小组,确定一人为组长,设计好调查路线,认真记录你观察到的每一种生物,填写好调查表,完成学生实验册

  下星期第一节上课检查,科代表在上课前把实验册收齐。

  [练习反馈]

  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除病毒外,生物体均具有严整的结构

  B:生物体都由细胞构成

  C:生物体的严整结构是指拥有细胞结构

  D:除病毒以外,生物体都由细胞构成

  2、一种雄性极乐鸟在繁殖季节,长出蓬松的长饰羽。决定这种性状出现是由于( )

  A:应激性 B:多样性

  C:变异性 D:遗传性

  3、“ 朵朵葵花向太阳”这种生物现象在形态学上称生物的( )在生理学上称生物( ),在生态学上称生物的( )。

  A:应激性 B:适应性

  C:遗传性 D:向光性

  4、下列各项属于生物的是( )

  A、电动狗 B、恐龙蛋化石 C、海葵 D、珊瑚的骨骼

  5、下列各项中属于非生物的是( )

  A、引起人感冒的病毒 B、会弹钢琴的机器人 C、生长在橘子皮上的青霉 D、休眠的青蛙

  6、某学习小组在讨论生物基本特征时,出现四种说法,其中正确的是( )

  A、生物都需要从外界获取营养物质 B、生物都需要吸入氧气,呼出二氧化碳

  C、同种的生物都是一样的 D、生物对外界的刺激能作出一定的反应

  7、从结构上说,除 以外,生物体都是由 构成的 .

  8、下列不属于生命现象的是( )

  A、母鸡下蛋 B、雨后彩虹C、大汗淋漓 D、稻浪滚滚

《生物的特征》精彩教案设计 篇3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①学会描述身边的生物,区别生物和非生物,会举例说明生物具有的生命现象。

  ②通过观察、讨论、领会,能举例说明生物具有的基本特征。(重点)

  2、能力目标

  通过事物的对比观察,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归纳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课前准备:

  一盆生长旺盛的含羞草,多媒体课件;学生查找与生物的基本特征有关的资料。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及时间

  安排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创设情景

  激发兴趣

  2分钟课件展示:呈现出绚丽多彩的大自然:空中有白云、飞机、太阳,还有蝴蝶、小鸟。远处有山林、草地,草地上有大大小小的蘑菇、蟋蟀、蚂蚁。近处有一只母鸡领着一群小鸡在觅食,小狗趴在旁边吐着舌头。还有一座小桥,水中有游鱼、水草……欣赏图片,感受大自然的和谐之美。从美丽的大自然画面引入,使学生从感到熟悉、亲切、有趣,产生热爱自然的情感,同时具有一定的启发性。

  提出问题

  导入新课

  2分钟提出问题:画面中哪些是生物?

  哪些不是生物?为什么?

  积极思考、尝试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引导学生将注意力集中到问题中来,提高课堂活动的有效程度。

  自主学习

  合作探究

  8分钟知识点一:我们身边的生物

  1、学生观察、小组讨论后回答:飞机、白云、太阳、山石、桥、水等是非生物,因为它们都没有生命;蝴蝶、小鸟、草、鸡、狗、鱼、蘑菇等是生物,因为它们都有生命。

  【过渡语】同学们观察的很细致,我们把有生命的物体称为生物。自然界就是由生物和非生物组成的。在我们的身边,生活着多种多样的生物,它们与我们朝夕相处。

  2、观察教材图1。1—1,插图向我们介绍了哪些生物?

  学生边观察边回答:有中华鲟、啄木鸟、东北虎、银千年银杏树、蝴蝶还有在显微镜下才能看到的大肠杆菌。

  3、为了加深学生对生物的理解,让学生列举自己身边熟悉的生物,由学生介绍课前收集到各种生物的资料。

  4、现在已被人们认识的生物有200多万种。根据各种生物的特点,人们通常它们分成三类: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现在你能将图1.1—1所示的生物进行分类了吗?了解生物与非生物的区别。

  明确生物是有生命的。

  学生要根据身边的实例及教材的学习等积极回答教师的问题。

  尝试分类:中华鲟、啄木鸟、蝴蝶、东北虎是动物;银杏树是植物;大肠杆菌是微生物。使学生感受自然界的神奇,通过提取脑海中

  的生活常识,自然而然的解决问题。

  学生形成自然界是有生物和非生物(环境)组成的观点。

  在学生视野充分拓展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将众多的生物简单分类,明确生物包括植物、动物、微生物三大类。

  组织交流

  点拨建构

  18分钟【过渡语】仔细观察周围的动植物,你会发现它们的形态、大小和生活习性各不相同,但在千差万别中却存在着共性:他们都是有生命的。怎样判断一个物体是否具有生命呢?

  知识点二:生物的生命现象

  1、小组探究活动:以小组为单位,结合教材插图和生活经验,举例说明生物所具有的这些生命现象。小组选出小组长、记录员、发言人。

  动物有哪些

  生命现象?植物有哪些

  生命现象?

  2、教师巡回指导,并参与小组的讨论。帮助学生对学习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价。

  3、现在各小组将你们的发现与大家交流吧。

  一组:我们发现人体需要饭菜,牛、羊需要吃草,虎、狼要吃小动物,我们得出结论:生物的生活都需要营养物质。

  师:很好!其他小组还有补充吗?

  其他组补充:植物需要阳光、空气、水和土壤中的肥料等。

  二组:我们发现人和动物可以通过出汗、排尿、排便等形式将废物排出,这说明生物都能活将废物排出体外。

  教师及时点拨,指出排便与排尿的区别。

  并解释生物从外界摄取食物,然后将废物排除体外的现象,称为新陈代谢

  三组:我们发现人需要呼吸,鱼用鳃呼吸,鲸在呼气时产生雾状水柱,这说明生物需要呼吸才能活着。

  教师追问:植物需要呼吸吗?

  教师明确:植物和动物一样每时每刻都在呼吸。

  四组:我们看到小鸟能长成大鸟,我们也能从小长大,一粒种子能长成一棵参天大树,所以得出结论:生物都能生长发育。

  师:说的多好啊!生长发育是生物比较明显的生命现象,请同学们来感受一下生命的神奇吧。(教师播放课件:一粒种子逐渐萌发、长成一棵参天大树的视频。)

  五组:刚才老师让我们用手碰触含羞草,我们发现含羞草受到刺激后会合拢叶片,人体受到刺激后也会作出反应,结论:生物都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

  教师追问:向日葵的花盘像太阳,这是对外界刺激作出的反应吗?

  教师强调:你们的发现很有价值!我们把生物对外界刺激作出的有规律的反应,成为应激性。

  六组:我们从插图上看到猫、狗等动物能繁殖后代,我们知道其他动物和植物也能繁殖后代,我们猜想细菌等微生物也有繁殖的生命现象。

  教师补充:你们的猜想是正确的。炎热的夏天,食物很容腐败变质,这就是由于微生物繁殖的速度快导致的。

  七组:我们从插图上观察到,猫妈妈的三个孩子,毛色和斑纹上有深有

  浅,只有一只小猫长得像妈妈。我们人类也是这样,这说明生物都有遗传和变异的生命现象。

  学生分组活动、讨论、分析,并完成表格。

  派代表向全班汇报,安排本小组同学补充发言,其他小组同学再补充。

  认真倾听他人发言,及时补充,在活动中体会各种生物所具有的生命现象。

  通过思考和教师的提示,学生回答:植物也要呼吸。

  观看视频,领略生命的孕育和生长之神奇。

  通过碰触含羞草,理解植物对外界刺激也能做出反应,只不过不如动物的反应明显。

  补充: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这就是植物的繁殖现象。

  结合自己与父母的相似特征、不同特征,理解遗传和变异现象。

  引导学生研究教材插图以及生活中常见的植物、动物的生命现象,进而推广到微生物,了解生物的生命现象是普遍存在的。

  在小组间互动的过程中,学生的思维火花得到了充分的绽放。

  教材中出现了新陈代谢这一名词,学生非常陌生,在此,教师适时点拨,这样更有助于学生理解生物的新陈代谢现象,对后面归纳总结生物的基本特征打下基础。

  通过小组讨论发言,他人补充的形式,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归纳总结能力得到加强,通过合作获得成功,增强了自信心。

  在此过程中,学生的独立思考、主动探究和合作学习、表达交流都得到了很好的熏陶。

  让学生明确各种生物的繁殖现象是普遍存在的。

  【过渡语】通过大家的交流,我们认识了一些生命现象,生物还有一些我们刚才没有提到的生命现象。

  1、课件展示:展示动物、植物、细菌、真菌、病毒的结构图,引导学生理解:生物都有一定的结构,生物体除病毒外都是由细胞构成;

  2课件展示:青蛙的保护色,仙人掌能够生活在干旱的沙漠里,蚯蚓疏松土壤……这说明了什么?

  引导学生提高认识:生物体都能适应环境并能改变环境。

  根据教师提示,学生很容易想到,并补充刚才没有讨论到的问题。

  引导全面认识生物所据有的生命现象

  让学生建立生物与环境是相适应的辩证观点。

  归纳总结

  迁移应用

  5分钟1、教师引导学生归纳:生物具有哪些基本特征?

  各小组相互补充,总结出以下几点:

  (1)具有新陈代谢现象。

  (2)能生长发育。

  (3)具有遗传和变异现象。

  (4)具有应激性。

  (5)能适应环境,也能影响环境。

  (6)都有一定的结构。

  (7)能繁殖后代

  2、迁移应用:选择你喜欢的一种生物,分析它是否具有上述生命现象?

  【结束语】通过同学们积极的探究,我们认识了生物和非生物,也了解了生物所具有的一些生命现象。大家来反思一下:本节课你有哪些收获?还有哪些疑惑?将重点概念进行梳理、归纳、记忆。

  学生自主回顾

  本节所学所得。学以致用,学会在新知中迁移,在迁移中应用,在应用中巩固了重要概念:生物所具有的生命现象。

  课堂达标检测课堂达标检测题:

  A类:《生物助学》第3页第9题。

  B类:教材第5页第1、2题。

  课下作业:

  A类:《生物助学》第2页1—8题。

  B类:教材第5页第3题。

  学生独立自主完成,课堂检测及时互纠。通过练习加强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同时培养学生的答题速度和规范,将学习延伸到课下。

  板书设计:

  第一节生物的基本特征

  一、我们身边的生物二、生物的生命现象

  动物:举例有一定的结构。

  植物:举例生长发育

  微生物:举例繁殖后代

  生物——有生命的物体。应激性

  新陈代谢

  适应并影响环境

  具有遗传变异现象

  教学反思

  本节课是七年级生物课的开篇,不但要完成教学目标,更重要的是激发学生今后学习生物学的浓厚兴趣。因此,我在教学中采用“激趣—探究”的教学模式,先让学生根据已有的经验认识生物,然后观察生物的这些生命现象,最后总结出生物的基本特征。遵循了从已知到未知,从感性到理性的认知规律,符合七年级学生的特点,使学生从一开始学生物就觉得生物很有趣、很实用。直观教具和多媒体的使用,也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含羞草遇到刺激后合拢叶片的实例、种子萌发长成参天大树的画面,都给学生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生物的特征》精彩教案设计 篇4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会举例说明生物具有的生命现象。

  2.掌握生物的基本分类。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讨论,能举例说明生物与非生物的区别。

  2.通过开展小组讨论形式,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能力和分析归纳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举例子,分析生活中常见事物,培养学生学习生物学、探究未知事物的兴趣。

  2.通过小组活动,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生物具有的生命现象。

  【教学难点】

  1.通过分析归纳说明生物具有的基本特征。

  教学过程

  情境导入

  以生活中的常见例子如鲨鱼、小鸟、树木等引导学生通过常识学会辨别生物与非生物,再提出疑问,究竟生物是什么呢?他们扮演是什么样的角色?

  讲授新课

  知识点一:生物的类别

  1.学生认真阅读课本,自我总结归纳后后回答:太阳、石头、水等是非生物,因为它们没有生命;蝴蝶、小鸟、草、鱼、蘑菇等是生物,因为它们都有生命。

  【过渡】同学们非常优秀,能够把咱们平时所遇见的事物与经验结合,我们把有生命的物体称为生物。自然界就是由生物和非生物组成的。生物分为动物、植物以及微生物。在我们的身边,生活着多种多样的生物,它们与我们朝夕相处。

  2.观察教材图1.1—1,插图的生物分别属于哪一类呢?

  学生答:动物有中华鲟、啄木鸟、东北虎、蝴蝶;植物有银杏树;微生物有大肠杆菌。

  知识点二:生物的生命现象(即生物的特征)

  【过渡语】仔细观察周围的动植物,你会发现它们的形态、大小和生活习性各不相同,但在千差万别中却存在着共性:他们都是有生命的。怎样判断一个物体是否具有生命呢?

  小组探究:以小组为单位,结合教材插图和生活经验,举例说明生物所具有的这些生命现象。

  引导学生以动物的生活特点为例做出分析:我们发现人体需要吃饭,牛、羊需要吃草,虎、狼要吃小动物,从而能够得出结论:生物的生活都需要营养物质。

  引导学生从植物的角度进行补充:植物需要阳光、空气、水和土壤中的肥料等。

  教师讲解:我们发现人和动物可以通过出汗、排泄等形式将废物排出,这说明生物都能活将废物排出体外。人需要呼吸,鱼用鳃呼吸,鲸在呼气时产生雾状水柱,这说明生物需要呼吸才能活着。

  教师提问:植物需要呼吸吗?

  学生答:植物和动物一样每时每刻都在呼吸。

  教师举例:我们看到小鸟能长成大鸟,我们人类也能从小长大,蝌蚪长大变成青蛙,从而得出结论:生物都能生长发育。用手碰触含羞草,我们发现含羞草受到刺激后会合拢叶片,人体受到针刺后也会作出缩手反应,从而得出结论: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

  教师讲解:向日葵的花盘像太阳,这是对外界刺激作出的反应吗?其实是由于向日葵的花盘受到阳光的刺激,做出的反应。我们把生物对外界刺激作出的有规律的反应,称为应激性。

  教师讲解:我们从图上看到猫、狗等动物能繁殖后代,我们知道其他生物也能繁殖后代。

  教师补充:一只纯色的猫生出的后代,毛色和斑纹上有深有浅,与母猫并非完全相同。我们人类也是这样,这说明生物都有遗传和变异的生命现象。

  【过渡】通过刚才的分析,我们认识了一些生命现象,但生物还有一些我们刚才没有提到的生命现象。

  课件展示:展示动物、植物、细菌、真菌、病毒的结构图,引导学生理解:生物都有一定的结构,生物体除病毒外都是由细胞构成。

  教师提问:仙人掌能够生活在干旱的沙漠里,千里之堤,溃于蚁穴这说明了什么?

  引导学生回答:生物都能适应并影响环境。

  【结束语】通过同学们积极的探究,我们认识了生物和非生物,也了解了生物所具有的一些生命现象。大家来反思一下:本节课你有哪些收获?还有哪些疑惑?

  课堂小结

  教师引导学生归纳:

  1.自然界中的生物分为几类?

  总结概括为:植物、动物、微生物。

  2.生物具有哪些基本特征?

  总结出以下几点:

  (1)具有新陈代谢现象。

  (2)能生长发育。

  (3)具有遗传和变异现象。

  (4)具有应激性。

  (5)能适应和影响环境。

  (6)能繁殖后代。

  板书设计

  第一节 生物的基本特征

  一、我们身边的生物 二、生物的生命现象

  动物:东北虎 遗传变异现象

  植物:含羞草 生长发育

  微生物:大肠杆菌 繁殖后代

  生物——有生命的物体 应激性

  新陈代谢

  适应并影响环境

《生物的特征》精彩教案设计 篇5

  课型:新授课

  课时:一课时

  年级:初一年级

  一、教材分析

  《生物与非生物》选自浙科版普通初中科学七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一节,本节课主要介绍了生物与非生物的本质特征和蜗牛的形体特征及感觉两部分内容。本节课是本章观察生物知识的重要内容。

  在学习了科学观察的步骤和放大镜的使用方法后,本节课实为知识的延伸和拓展。同时本节课为后续学习细胞,常见的动物和常见的植物的学习奠定基础。由此可见,本节课在教材结构上起到承上启下的过渡性作用。

  二、学情分析

  根据本节课的教授对象是初一年级的学生,他们七年级学生好动,好奇,好表现,应采用形象生动,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和学生广泛的,积极主动参与的学习方式,去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生理上,学生好动,注意力易分散、爱发表见解,希望得到老师的表扬,所以在教学中应抓住学生这一特点,发挥学生的主动积极性.初中生正处在身心发展、成长过程中,其情绪、情感、思维、意志、能力及性格还极不稳定和成熟,具有很大的可塑性和易变性。

  三、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识别生物与非生物,知道生物的基本特征。

  2、学会使用放大镜。

  【能力目标】

  1、通过对事物的分类,发展判断、分析、综合等科学思维方法。

  2、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将进一步加强社会协作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教师活动】

  走下讲台,查看学生的讨论结果。必要时,给学生提示。

  【学生活动】

  预设:积极讨论,小组代表及时记下小组的讨论结果【教师活动】

  五分钟后教师拍掌示意时间到,停止讨论。请一组小组发言,其他小组做适当的补充。教师并且询问学生答案的依据,并且让学生举例说明。学生若回答正确及时给予表扬,回答不好的教师及时给予纠正。

  【学生活动】

  预设:我们认为生物可以生长,比如大树是从小树苗长成大树的,我们人也是从一点点大的小孩儿变成了现在的大人。例外小组回答:我们认为生物可以将体内的代谢废物排出体外,例如小狗尿尿。例外小组回答:生物对外界刺激有有反应,如含羞草在接受刺激后会合拢。生物可以繁衍后代,如母狗生狗宝宝。

  【教师活动】追问:还有其他的特征让你可以很快的区分生物和非生物吗?

  【学生活动】

  预设:个别学生回答生物能遗传和变异

  【教师活动】

  教师展现PPT,解释遗传和变异,并且通过生活中的实际例子让学生影响深刻。然后教师展现人类进化的图片给学生看,提问这一现象证明了生物具有什么特点呢?

  【学生活动】

  预设:个别学生提出进化一个词,但大多数学生不能理解。

  【教师活动】

  进一步解释进化的意思并且举例。然后PPT展示大家总结的生物特征,再一次对各个特征举例(例子都是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提问狗和机器狗遇到墙壁都会转弯,从对外界刺激做出反应的角度来比较两者有什么不同?

  【学生活动】

  预设:与教师一起总结刚刚的特征,对每一个特征进一步思考与理解。积极思考老师提的问题。学生回答:狗是生物,机器狗是非生物,两者的原理不同。学生回答各种各样,但回答不是很全面。

  【教师活动】

  狗转弯是生物对外界刺激做出的反应,是生物适应外界环境的体现。而机械狗转弯受电脑程序的'控制,与适应外界环境无关。

  设计意图:根据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教师搭建视频支架以及学生探究实验支架,学生沿着支架作用,独立探索,主动获取知识,学会思考,学会学习,以落实教学重难点。较好。

《生物的特征》精彩教案设计 篇6

  学习目标:

  1、观察生物和非生物,比较它们的区别。

  2、能够举例说明生物具有的共同特征。

  3、通过本课的学习,逐步提高我们自身的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学习流程:

  任务一:自主探究完成学案。

  1、要求:阅读教材划出自认为重点的句子。

  2、在我们的校园里哪些是生物?哪些是非生物?

  科学观察可以直接用、也可以借助等仪器,或利用照相机、录音机、摄像机等工具。

  3、生物是由构成的。

  任务二:合作交流研究生物的生命现象。

  要求:指出那些是生物并说明存活的理由。

  (一)水面上有一只母鸭领着一群小鸭。水中有游鱼、水草、小虾,草地上还有野兔、蛇,腐烂的老鼠上面有苍蝇等昆虫飞舞。另外,草地上还有大大小小的蘑菇、含羞草和花朵。

  (二)区别生物与非生物。

  (三)你能总结出生物的基本特征了吗?

  生物的基本特征说课稿3

  教学目标:

  1、学会科学观察的一般方法,通过观察、比较和分析,了解生物的基本特征。

  2、通过组织学生参加各种教学活动,逐渐培养学生观察、口头表达、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教学活动中注意培养学生与他人合作的精神。使学生成为既能准确地表达自己的见解,又能虚心倾听别人的意见的人。

  教学重点和难点:

  1、引导学生观察生命活动的现象,并得出生物的基本特征是本节教学的重点。

  2、一些生物的特殊生理现象的分析和归类是本节教学的难点。

  课前准备:

  生物的录像,有关生物与非生物的图片。

  教学过程设计

  引入:放录像,让学生仔细观察录像中出现的生物与非生物。

  引导学生根据书上提供的图片和文字资料和已有的生物学知识,说明生物的特征。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抽题讨论(如果学生人多可两组一题)小组选出组长、记录员、发言人。小组研究讨论结束后,可研究讨论其他组的题。待各组完成后,各组派代表向全班汇报,最后可以安排本小组同学补充发言,而后其他小组同学再发言补充(教师除了组织学生的活动,可以作为学生中的一员参与他们的讨论和研究)。

  总结:除了书本上列出的生物的特征外,还有其他别的生物特征吗?(根据生物的特征说)

  补充:

  1、生物体具有共同的物质基础和结构基础。

  2、生物体能进行新陈代谢。

  3、生物体能遗传变异。

  4、生物能适应环境和影响环境等。

  能力训练:可用书上练习P6

  (1)分析图片弹钢琴的机器人、慢慢生长着的钟乳石为什么不是生物?

  (2)珊瑚和珊瑚虫都是生物吗?详细说明。

  教学后记:

  本节课我的安排主要集中在除书本上举出的生物的特征之外,还有没有别的特征这一问题来让学生讨论,所以很多学生对生物的特征包括哪几方面了解得不够深入。

  教学反思:

  这节课可以先安排课后练习钟乳石是否生物来激起学生的兴趣,同学们就书本上列出的生物的特征进行讨论和举例(主要是举例)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生物的特征。深入了解了书本的六个特征后,再活跃学生的思维让他们对生物与非生物的区别有一个总的认识,再引导他们举出一些所有生物都具有而非生物所没有的特征。对于学生所列出的生物特征应该逐一分析,并让学生举出反例子来论证其观点,这样学生才能真正理解到生物的特征,真正分清楚生物与非生物的区别。然后再由学生来解答钟乳石是否生物,让他们用刚学的知识解答一开始可以理解错的问题。

《生物的特征》精彩教案设计 篇7

  教案

  授课日期:年月日教学安排

  课型:新授课

  教学方式:讲授性,主体参与教学

  教学资源

  相关视频,图片,多媒体

  教案编号:

  授课题目(章、节)蛋白质化学教学目的与要求:

  1,掌握蛋白质的元素组成特点,氨基酸的结构通式;2、掌握蛋白质一级结构、二级结构的概念、维系键;3、掌握蛋白质的结构与功能的关系;4、熟悉蛋白质物化性质;

  5、了解蛋白质的与医学的关系;

  重点与难点:

  重点:蛋白质的元素组成特点,氨基酸的结构通式难点:蛋白质物化性质

  教学内容与教学组织设计:详见附页课堂教学小结:

  一、蛋白质的变性1、概念:天然蛋白质受到物理、化学因素的影响,导致其空间结构的破坏,从而使蛋白质的理化性质发生改变和生物功能的丧失称为蛋白质的变性作用。2、引起蛋白质变性的因素:物理因素、化学因素二、蛋白质的两性性质蛋白质中所带的正电荷与负电荷相等而呈电中性(此时为两性离),此时溶液的pH称为该蛋白质的等电点,常用pI表示。三、蛋白质具有两性电离、胶体、变性和沉淀的性质。四、蛋白质的定性、定量测定方法有多种。五、蛋白质具机体的有三大功能:。不同状态下的机体对蛋白质的需求及代谢情况有差异。构成人体的氨基酸有20种,其中8种是体内不能合成的,需从饮食种摄取。

  复习思考题、作业题:

  医院杀菌灭毒的方式有哪些?这些方式和蛋白质变性有何关系?

  课后反思:

  做好新课导入是成功教学的关键,尽量做到知识点讲解的深入简出,要注意结合日常生活知识和护理相关知识。

《生物的特征》精彩教案设计 篇8

  一、教学设计思路

  本节教学授课的对象是七年级新生,他们具有强烈的好奇心,但持久性不强。具一定的感性认识能力,但理性认识不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能力还要加强。学生具有一定的小学自然基础,但缺乏正确的生物科学的学习方法。

  结合学生和课本内容的特点,本节课采用的教学方法是“讨论、探究法”,充分体现新课标的“自主、合作、探究”精神。在整堂课中主要以学生讨论、探究、合作学习为主,把学生生活中熟悉的东西拿来做教具,引导学生去认识生物,激发他们主动探究生物的特征,从而真正理解“生物”的意义所在;穿插一些小游戏,学生在学习目标的引导下,通过教师提供的有关问题进行讨论与探究,积极思考问题,深入了解相关内容。通过师生间的交流、讨论,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合作能力、实践能力与创新意识,从而实现课堂教学的根本转变与学生方式的变革,优化学生的学习策略。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观察生物和非生物,比较它们的区别。

  2.能够举例说明生物具有的共同特征。

  (二)过程与方法:

  提高观察能力、发散思维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和表达能力。以及合作和探究学习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增强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的情感,更加热爱生活,珍爱生命。

  三、重点难点

  重点:

  1.举例说明生物具有的共同特征。

  2.增强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的情感。

  难点:合作和探究学习的能力的形成以及学生讨论的组织。

  四、课时:1课时

  五、教学媒体

  身边常见事物的图片(山、石、树、昆虫等等),课前准备教学课件

  六、教学过程

  1. 游戏导入,激发兴趣:

  上新课前先做一个游戏:教师展示生物和非生物的实物(如盆栽植物、小动物)和播放多媒体课件(展示有山、水、虫、鸟、树、石头的多媒体画面),学生根据生活经验猜测哪些是生物?哪些是非生物?这种导入新课的方法是根据初一新生好奇的特点牢牢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质疑启思,讨论问题:

  讨论的问题是:

  ①怎样区分生物和非生物?

  ②生物有哪些共同特征?

  讨论分小组进行,讨论后全班交流,让所有的学生都有发表意见的机会,不同层面的学生都有发表意见的机会,这样不仅能解决问题,还能使全班不同层面的学生的能力都得到相应的发展,真正体现了新课标面向全体学生的宗旨。学生回答的“生物的特征”答案不完整,学生甚至出现幼稚、可笑甚至错误的看法,这时我都回适时进行鼓励,以增进学生学习的信心和勇气,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而有时学生积累的课外知识或突发奇想也会启发教师,使教学更趋完美。

  3.讨论与游戏,突破重难点:

  通过以下的教学过程,使学生进一步理解生物的共同特征。

  (1) 讨论:植物和动物等都需要什么才能存活?

  我认为通过讨论学生找出植物和动物需要营养的方式的不同,为《生态系统》等内容的教学有一个好的铺垫。

  学生讨论后回答相关问题,对学生的回答我及时给予肯定或纠正。总结出: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

  (2)游戏:全班进行憋气比赛,看哪位同学憋气时间长。讨论问题是:我们为什么只能短时间的憋气?能否列举一些动物如何进行呼吸?植物也要进行呼吸吗?

  让学生把所学的知识与日常生活相结合,发现和解决生活中出现的问题,也可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总结出:生物能进行呼吸,绝大多数生物需要吸入氧气,呼出二氧化碳。 因学生知识有限只要求学生知道呼吸是什么,而不能深入对呼吸进行探究。

  (3)提出问题:

  “为什么要给养鱼缸的鱼经常换水”。

  让学生思考讨论的问题:我们每个人自己排出废物的方式有哪几种?植物也会产生废物,那么植物如何排出废物?

  总结出:生物能排出体内产生的废物。

  (4)猜物品游戏:

  课前准备好几个纸箱子,其内放几种动物(如青蛙、蚯蚓等),让学生上台用手摸后猜里面是什么动物。要求全班学生注意观察猜物品的学生碰到动物时产生的缩手反应。学生观察做此游戏的学生反应后,简单归纳出此现象的原理,即人对外界刺激会做出反应。

  讨论题:植物等其他生物对刺激是否会做出反应?如果植物也能对刺激做出反应你如何证明之?对于这样问题学生可以大胆质疑,大胆猜想,大胆设计,学生有更多的思维空间。我对于学生的各种设计将给予鼓励,学生对“生物都能对刺激做出反应”这个特征不仅仅是存留在识记的层次上,而是通过提出问题、发现问题、合作解决问题的过程,使学生自主与合作学习相结合,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真正把学生

《生物的特征》精彩教案设计 篇9

  教学目标及重点、难点知识目标:

  1、描述人体的免疫功能;

  2、举例说出人体的特异性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的区别;

  3、说明计划免疫的意义

  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生物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生活中遇到问题的能力;

  2、得高资料分析及数据处理能力。

  情感目标:养成关注健康、珍爱生命、关心他人的情感。

  重点:

  1、描述人体的免疫功能;

  2、说明计划免疫的意义。

  难点:举例说出人体的特异性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的区别

  教学准备

  教材分析:充分利用皮肤、黏膜等相关知识,分别说明三条防线的构成、作用、配以形象化插图,让学生理解相关概念。教学时应从感性知识入手,根据认知规律组织数学。

  1、 学生准备预防接种卡

  教师准备相关图片、动画及视频资料

  板书设计第三节免疫

  教学过程:

  一、人体的免疫功能

  1、三道防线

  2、特异性/非特异性免疫

  二、计划免疫

  教学后记1、对三道防线应做具体细致的介绍,多举事例会收到很好的效果。

  2、时间关系,练习做的不够多,应当注意。

  南京市玄武区中小学教师备课活页编号

  教学过程

  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导入问:1、我们的身边充满了病原体,为何我们仍能健康的生活?

  2、 疫苗是什么?为什么接种疫苗可以预防传染病?

  述: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三节《免疫》

  通过学习,这些问题就迎刃而解

  什么叫免疫?资料分析

  三道免疫防线述:一起来看一段资料(琏球菌)

  资料1:

  问:为什么涂在清洁皮肤上的细菌会很快死亡?说明皮肤有什么样的功能?回答

  问:皮肤所起的保护作用仅仅体现在杀灭病菌上吗?

  (阻挡病原体入侵)

  述:除了皮肤可直接与外界环境相接触外,人体还有许多腔道(鼻腔、口腔、尿道等)与外界相通。

  问:这些腔道经常能接触到环境中的病原体,它们有相应的保护人体健康的机制吗?回答

  (腔道内表面黏膜——分泌杀菌物质,呼吸道表面汗毛——阻挡病原体)

  述:皮肤、黏膜以及呼吸道黏膜上的汗毛等,构成了人体的第一道免疫防线

  资料2:或者人体免疫力下降(流感病毒经呼吸道侵入人体)

  问:如果皮肤不慎被划伤,病菌侵入了人体,人体又该做出什么样的防范措施呢?思考

  唾液中溶菌酶——杀菌(小狗舔伤口)

  吞噬细胞——吞噬病原体

  述:溶菌酶等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构成了人体的第二道防线。

  思考:1、皮肤受伤为何会红肿?2、伤口红肿为何会自然痊愈了?回答

  非特异性免疫问:以上这两道免疫防线是生来就有的,还是后在形成的?答:生来就有

  问:这两道防线是针对某种特定的病原体吗?答:不是

  述:那么这两道防线应当对多种病原体都有防御作用,因此称为非特异性免疫。

  资料3

  特异性免疫述:水痘流行时,已经提前接种过水痘疫苗的人安然无恙,而没有接种过的往往患病。

  问:为何接种过疫苗的人能抵抗病毒?(体内产生了抗体)回答

  述:这里出现了一个新名词——抗体,什么叫抗体呢?阅读课本

  (抗体由淋巴细胞产生,淋巴cell是主要的免疫cell,免疫cell由免疫器官产生,免疫器官包括脾、扁桃体、淋巴结等)

  述:提到抗体我们又可以想到另一个相关的词——抗原

  问:什么叫抗原呢?(抗原,抗体示意图)

  述:由此可见,当侵入人体的病原体数量多、毒性强,前两道防线都抵御不了时,人体学有这第三道防线——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

  述:这样一种免疫方式和前两种方式不同,这种免疫是后天形成的,只对某一种特定病原体/异物起作用,称为特异性免疫。

  小结:免疫:非特异性免疫(概念,两道防线)和特异性免疫(概念,第三道防线)

  问:为什么接种疫菌可以预防传染病?思考交流

  计划免疫述:正是由于疫苗有如此作用,所以我们应当有计划地进行疫苗接种,这就是计划免疫。

  (北京市儿童免疫程序表)

  述:从这张表中我们可以看出,儿童从出生起,就要有计划地注射一些疫苗以提高抵抗疾病的能力。

  问:我国卫生部规定,一岁以内的儿童要接种哪些疫苗?(P80)回答

  述:我国将每个的4月25日定为"全田儿童预防接种日"

  拓展1、免疫的功能2、练习完成练习

《生物的特征》精彩教案设计 篇10

  教学目标

  ①观察生物和非生物,比较它们的区别。

  ②学生能够举例说明生物具有的共同特征。

  ③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发散思维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和表达能力。

  ④增强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的情感,更加热爱生活,珍爱生命。

  难点和重点

  重点:①学生能够举例说明生物具有的共同特征。

  ②增强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的情感。

  难点: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观察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课前准备

  教师:

  ①教师制作多媒体,准备实物、图片。

  ②教师准备与课程相关的挂图。

  学生:

  ①学生观察生活环境,区分生物与非生物。

  ②学生准备生物标本。

  ③有条件的地方,学生可去观察珊瑚。

  教学设计

  学习内容学生活动教师活动

  什么是生物 观察有山、水、虫、鸟、树、石头的多媒体画面,欣赏与画面协调的音乐,请学生描绘所看到的大自然,并回答所看到的画面中哪些物体是生物,哪些物体是非生物。

  观察绚丽多彩的大自然挂图,说出其中的生物与非生物。

  或实地考察大自然。(适合班额小的农村学校,班额大,需要分小组进行。)

  学生拿出自带的物体。通过观察常见的物体,如盆栽花卉、西红柿、黄瓜、蝴蝶、课桌、讲台等,来认识生物与非生物。 播放多媒体。

  提出问题:

  “请举出画面中的物体哪些是生物,哪些是非生物”(注意鼓励中差生参与)

  展示挂图,启发学生找出图中的生物与非生物(无条件进行多媒体教学的学校可用此法)

  教师组织好学生,让其在大自然中认真区分生物与非生物。

  指导学生观察生物,从实际生活中认识生物与非生物。

  生物的特征 实物对比,通过分析小鸟具有的一些生物特征后,学生拿出自己所带的生物与小鸟对比,说出这些生物具有的与小鸟相同的特征,大家各抒己见,互相补充,得出生物所具有的共同特征。

  结合自身,分析表述。

  观察书中插图,说出各种生物正在进行的生命活动,然后学生分小组,以自身为例讨论人是否也具有书中描述的生物特征,选出代表,举例说明,各组间可针对不同观点进行辩论,使大家认识到生物的共同特征。

  集思广益,调动思维潜力,学生观察某些生物图片或多媒体,结合平时了解的生物知识,协作互补,从记忆中搜索信息,说出生物的其他特征。例如,除病毒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生物有一定的寿命等。 启发学生用对比法比较出生物的共同特征,同时可向学生解释不同生物进行各种生命活动的方式有所不同(如动植物繁殖的方式不同)。

  指导学生认真观察挂图,阅读课文。提出问题:“想想你具有哪些生物特征?”对于一些不易观察到的生物特征,教师可提示学生,帮助分析。

  教师展示一些图片或多媒体,提出问题:“除我们已经了解到的生物特征之外,谁知道生物还具有哪些特征?”

  结合学生的回答,总结归纳。

  巩固练习

  多媒体打出钟乳石、珊瑚和珊瑚虫,学生讨论哪个是生物,并说明理由。

  找观察过珊瑚的同学,给大家描述珊瑚和珊瑚虫的关系,大家讨论后得出答案。 教师指导学生根据生物的特征去分析。

  对平时认真观察生物的同学给予表扬,并说明观察环境对学习生物学的意义。

《生物的特征》精彩教案设计 篇11

  教学目标:

  1.学会科学观察的一般方法,通过观察、比较和分析,了解生物的基本特征。

  2.通过组织学生参加各种教学活动,逐渐培养学生观察、口头表达、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教学活动中注意培养学生与他人合作的精神。使学生成为既能准确地表达自己的见解,又能虚心倾听别人的意见的人。

  教学重点和难点:

  1.引导学生观察生命活动的现象,并得出生物的基本特征是本节教学的重点。

  2.  一些生物的特殊生理现象的分析和归类是本节教学的难点。

  课前准备:

  1.  活体生物如:盆载的植物体1-2种;

  2.  动物标本1-2件;

  3.  珊瑚;小机器人;有关的投影片等。

  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设计

  引入:展示盆栽植物和一个小机器人,说明它们的根本不同在哪里?

  盆栽植物是生物。说明生物与非生物是有区别的。生物具有区别非生物的本质特征。

  引导学生根据书上提供的图片和文字资料和已有的生物学知识,说明生物的特征。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抽题讨论(如果学生人多可两组一题)小组选出组长、记录员、发言人。小组研究讨论结束后,可研究讨论其他组的题。待各组完成后,各组派代表向全班汇报,最后可以安排本小组同学补充发言,而后其他小组同学再发言补充(教师除了组织学生的活动,可以作为学生中的一员参与他们的讨论和研究)。

  下面是讨论的大致内容:

  1.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物质

  (1)植物可以通过光合作用自己制造有机物,并为动物提供了食物;

  (2)寄生植物获取别的生物体中的有机物。如猪笼草、菟丝子、食人树等;

  (3)动物从自然环境中获取现成的有机物。如猫抓鼠吃;青蛙抓虫吃;狗吃肉;羊吃草等;

  (4)细菌、真菌等分解枯枝落叶朽木动物的尸体粪便等有机物。任何生物的生存都需要营养物质。

  2.生物需要呼吸

  (1)植物的光合作用需要的能量来自呼吸作用提供,植物的各项生理活动所需要的能

  量都是由呼吸作用提供的。

  (2)人从出生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不能停止的是呼吸。成人呼吸频率16-18/每分钟。

  (3)鱼生活在水中需要大量滤水从水中摄取氧气。

  (4)鲸每15-20分钟就要从水中冒出呼吸一次。

  (5)水生的爬行动物有专门适应水中进行气体交换的结构,如海龟它的肺能贮藏空气,

  它的泄殖腔内有肛门囊,囊壁富有血管,可在水中呼吸。鳖喉部有粘膜形成绒毛突起,其上毛细血管丰富,水中气体可由此进入,可以10小时在水中不出来。

  (6)水生植物有气道如藕的茎中有气道;水稻的茎杆是中空的可通气。

  3.生物体都能繁殖后代

  (1)许多植物能够产生种子。用种子繁殖后代。

  (2)有些植物能产生秧子如白薯、草莓;小麦、水稻能分蘖;

  (3)白薯、土豆能出芽。

  (4)藻类、苔藓、蕨类能产生孢子,用孢子繁殖后代。

  (5)细菌、草履虫等生物通过分裂生殖,产生新个体。

  (6)许多动物通过产崽繁殖后代。

  4.生物能对外界刺激做出反应

  (1)植物缺水会发蔫;水多了会涝。

  (2)施肥少了长不好;施肥多了会烧苗。

  (3)含羞草受到外界刺激会做出反应;捕虫植物有特殊的捕虫作用。

  (4)植物有向光性、向水性、向肥性等。

  (5)动物会捕捉食物逃避敌害等。

  5.生物能将身体内产生的废物排出

  (1)植物能够通过落叶带走一部分废物。

  (2)人可以通过出汗、呼出气体和排尿等将废物排出体外。

  6.生物能生长

  (1)植物能由一粒种子长成一棵参天大树。

  (2)小鸟由卵孵出长成大鸟。小孩能够长成一个大人。等

  7.生物还会生病、衰老、死亡

  (1)植物有生有死,植物会生病。

  (2)动物有生有死,动物也会生病。

  8.除病毒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细胞是生物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等等。

  总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能说一说什么是生物吗?(根据生物的特征说)

  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研究、讨论、汇报、发言、补充发言等形式来完成。挖掘学生身边的事情,回顾学生已有的知识。教师既是一个组织者又是一个参与者。可以展开思路,大胆去想。给每个学生参与创造了机会,因为发言的人多,信息广,给每个人的学习也创造了机会。 通过讨论和交流,注意培养学生与他人合作的精神。使学生成为既能准确地表达自己的见解,又能虚心倾听别人的意见的人。

《生物的特征》精彩教案设计 篇12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依据位置能说出人体骨胳结构名称。

  2.解释人的骨胳与竖立行走相适应的特点。

  能力目标

  1.通过对模型、挂图等各种直观教具的观察,及观察后的演讲,培养学生有序的观察习惯和表达能力。

  2.通过归纳人的骨胳与竖立行走相适应的特点,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能力。

  情感目标

  1.自觉养成坐立行走的正确姿势。

  2.形成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辨证观点和生物体是一个统一的整体的观点。

  3.小组观察合作,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教学建议

  教学建议

  本节知识结构

  教材分析

  人体主要的骨的名称,人的骨骼与竖立行走相适应的特点是本课的重点,人的骨骼与竖立行走相适应的特点是本课的难点。

  教法建议

  讲述骨骼时,首先让学生区分骨与骨骼的这两个不同的概念:单独一块具体的叫骨,如肱骨;多块骨通过一定的形式连接而成的整体叫骨骼,如脊柱。接着指出:人体的骨骼是由206块骨连接而成。关于骨胳的组成,从调动学生主体性及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角度,建议采用自学的方法:先让学生对照书上的彩图及课文中人体骨骼组成情况表配合观察,一边观察图中主要骨的名称特点,一边体会这块骨在人体的位置。如找到日常生活中经常提到的脑颅骨、肱骨、桡骨、尺骨、股骨、胸骨、肋骨等骨的大致位置。观察完毕后,教师每组请一个学生到前面指着人体骨骼模型要求从整体到局部说出各部骨骼的名称,并给评分,既调动学生学习的爱好,又达到对知识的识记的效果。

  人的骨骼与竖立行走相适应的特点是本节的重点,也是难点。在学生对人体骨骼有了清楚的熟悉后,继续让学生观察骨骼的模型,并提出观察问题:(1)脊柱的正面和侧面观察的现象有什么不同?(2)观察上肢骨与下肢骨有什么区别?(3)足有什么特点?这些对于人体竖立行走有什么意义?在学生有了解脊柱有四个生理弯曲和下肢比上肢粗壮及形成足弓这些结构特点的基础上,联系生活实际,再分别讲述它们的生理意义。如联系脊柱弯曲异常会影响儿童青少年的发育、体力和体态,说明脊柱四个生理弯曲可以增加脊柱本身的弹性,缓冲剧烈运动时对脑的震荡,有利于维持身体平衡。

  最后,教师可视实际情况而采用不同方式进行小结。

  教学设计示例

  导入:利用骨骼挂图复习上节课的内容并导入新课:利用骨骼挂图使学生熟悉骨的几种类型:长骨、扁骨、短骨和不规则骨,通过提问骨与骨骼有什么区别引出新课。

  板书:第二节 骨骼

  根据上述提问,举例区分骨与骨骼的这两个不同的概念:单独一块具体的叫骨,如肱骨;多块骨通过一定的形式连接而成的整体叫骨骼,如脊柱。接着指出:人体的骨骼是由206块骨连接而成。(出示骨骼挂图,引入骨骼组成。)

  板书:一、骨骼的组成

  教师指图说明人体骨骼按部位可分为颅骨、躯干骨和四肢骨,由于各部位功能的不同,骨骼的差别也很大,下面就来观察各部分的骨骼特点。先让学生或以小组为单位对照书上的彩图及课文中人体骨骼组成情况表配合观察,一边观察图中主要骨的名称特点,一边体会这块骨在人体的位置。如找到日常生活中经常提到的脑颅骨、肱骨、桡骨、尺骨、股骨、胸骨、肋骨等骨的大致位置。观察完毕后,教师每组请二个学生到前面指着人体骨骼模型要求从整体到局部说出各部骨骼的名称,并给评分。然后,教师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讨论:如颅骨围成了什么结构,有什么功能?整个颅骨中为什么只有下颌骨能活动。躯干骨中的胸椎与肋骨、胸骨组成什么结构,有什么功能?四肢骨主要由什么骨组成,与什么功能相适应;上肢骨与下肢骨有什么区别,为什么?等等。

  学生观察上肢骨和下肢骨区别时,引导学生:下肢骨为什么比上肢骨粗壮呢?这是因为下肢骨与长期支持体重和行走相适应的结果。下肢功能与人竖立行走有关,那么骨骼有哪些特点与竖立行走相适应呢?

  板书:二、人体骨骼与竖立行走相适应的特点

  继续让学生观察骨骼模型,先观察脊柱的正面,然后慢慢把模型侧放,问:脊柱的正面和侧面观察的现象有什么不同?学生回答侧面有弯曲,教师进一步提出脊柱的弯曲都发生在什么地方呢?有什么生理功能?教师指出在颈部、胸部、腰部、骶部各有一弯曲分别称为颈曲、胸曲、腰曲、骶区,这些弯曲可保持人体重心位置,利于维持身体平衡;可增加脊柱的弹性,可以缓冲剧烈运动时对脑的震荡,故称为生理性弯曲,是与人竖立行走相适应的。

  板书:1、脊柱有四个生理性弯曲:分别为颈曲、胸曲、腰曲、骶区,可缓冲震荡,维持平衡。接着教师进一步提出:假如脊柱弯曲发生异常会是什么样呢?脊柱为什么会变形呢?脊柱变形后会不会影响人体的健康等。教师通过一系列问题使学生参加讨论,最后得出正在生长发育的儿童少年要注重正确姿势,以免发生脊柱变形, 不但姿势形体不美,还会压迫内脏,影响发育。

  由于人的竖立,全身重量都要由下肢承受,非凡是足,下面观察足骨。骨骼模型上足弓是明显的,教师可明确足弓的概念,然后提出:人的足形成弓状结构有哪些生理意义?根据学生回答情况可概括出足弓的作用。然后讲述扁平足的功能缺陷。

  板书设计

  探究活动

  探究人体身高的早晚的变化

  [问题] 一个人的身高早晚有变化吗?

  [假设]

  假如一个人的身高早晚有变化,那么,用身高测量计分别测一个人早晚的身高,测得的数值会不一样。

  [设计并完成实验]

  设计:用身高测量计或软尺分别测一个人早晚的身高,比较数值。

  材料用品:立式身高计或固定于墙壁上的立尺或软尺。

  方法步骤

  1.受检查者脱去鞋袜和衣帽,仅穿背心和短裤立于身高测量计的平台上(或靠墙壁的地面上),取立正姿势。两眼直视正前方,胸部稍挺起,腹部微微回收,两臂自然下垂,手指并拢,脚跟靠拢,脚尖分开约60度,脚跟、臀部和两肩胛骨三点同时靠着(接触)立柱,头部保持立直位置。

  2. 检查者手持立式身高计滑测板轻轻向下滑动,直到板底与受检者颅顶相接触。此时,再检查受检者的姿势是否正确,待校正符合要求后,检查者再读取滑测板底面立柱上所指的数字,以厘米为单位,记录到小数点后一位,即为身高数。

  (假如是在墙壁上测,可以用一块硬板与受检者颅顶相接触,并使硬板保持水平。在硬板与墙壁接触处的位置作一记号,用软尺从墙根一直量到标记处,记录数值。)

  3.早晚各测量一次,记录数据,比较两次身高是否一致?

  4.连续测量一个星期,记录观察数据.

  5.把观察数据填入下列表格内, 并求早晚身高的平均值。

  星期

  早上身高(cm)

  晚上身高(cm)

  星期一

  星期二

  星期三

  星期四

  星期五

  星期六

  星期日

  周平均值

  6.比较两次身高的平均值,是否一致?假如不一致,想一想,这是什么原因?

  [实验结果]

  身高是指足底到头顶的高度,它可以反映人体骨骼发育的情况。一个人的身高在一天内会有变化,早上高,晚上矮。测量的结果表明,人体身高早晚可相差2厘米左右。

  [实验结果的分析]

  人的身高早上略高于傍晚,是因为脊柱的椎骨之间都由椎间盘相连接,椎间盘富有弹性,它的形态可以随所受力的变化而不同:受压时,可被压扁;除去压力时,又可恢复原状。当人体经过一天的劳动或长时间的站立、行走、跑步之后,椎间盘会因受压而变扁,整个脊柱的长度也会缩短,身高就降低。但是,经过卧床休息之后,椎间盘因未受压力而恢复原状,脊柱相应地也恢复到原来的长度,身高也就恢复到原来的高度。

  [得出结论]人的身高早晚有差异,早上略高于傍晚。

  (注重事项:测量人的身高时,检查者的眼睛要与滑测板在一个水平面上,否则读数轻易发生误差)

《生物的特征》精彩教案设计 篇13

  第一单元第一章第一节生物的特征

  生物的特征

  教学目标:

  1.观察生物和非生物,比较它们的区别。

  2.学生能举例说明生物具有的共同特征。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发散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能力。

  4.增强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的情感,更加热爱生活,珍爱生命。

  教学重点和难点:

  1、学生能举例说明生物具有的共同特征;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发散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能力

  课前准备:

  1、教师准备与课程相关的实物、图片;

  2、学生查阅、搜集相关的生物知识。

  教学过程

  一导言

  师:同学们,你们想不想知道我们生活在一个怎样的星球上?

  生:(异口同声)想。

  师:那就让我们一同乘坐宇宙飞船到太空去遥望我们的地球吧!

  生:阅读课文。

  师:生活在这样一个异常美丽的地球上,我们一定会感到非常幸福。今天就让我们

  一起来关注一下身边的生物及其生存的环境,以进一步了解生物的共同特征。

  二讲授新课

  师:大家看屏幕上展示的几张照片,你们熟悉吗?

  生:那是我们校园的不同地点。

  1指出学校教学楼。

  2指出教学楼前的花坛。

  3指出校园旁边的稻田地。

  4指出操场上访的蓝天、白云。

  5指出水房子的一角。

  师:在我们熟悉的校园中你能找出那些是生物?那些是非生物吗?

  生:教学楼、蓝天、白云和水是非生物,因为它们没有生命。花坛里的各种花草,蜜蜂,蝴蝶,蜻蜓,水稻,青蛙是生物,因为它们是有生命的。

  生:不对。我认为水也是生物。

  生:水是非生物。(学生观点出现不一致)

  师:那么水是不是生物呢?生物有哪些特征?怎样判断一个物体是否具有生命呢?大家看我手中的这缸金鱼,是不是生物?

  生:是。

  师:现在请同学们阅读课文后分组讨论:

  包括金鱼在内的生物都有哪些特征?

  列举一下你所知道的生物,看看他们需要什么条件才能存活?

  生:金鱼能进行呼吸。人和其他动物也能呼吸。比如:鲸在呼气时,产生的雾状水柱。

  师:很好。那么,植物能呼吸吗?

  生:植物也要呼吸。比如:卧室里不宜摆放过多的花盆,免得和人争氧气。生:还有冬天下菜窖取菜时,要先放一放,因为里面的氧气都让白菜呼吸了。师:同学们说的很好。植物不但进行光和作用,还进行呼吸作用。当光强时,光合作用占优势,反之,呼吸作用占优势。金鱼还有什么特征?

  生:金鱼要吃水藻等食物。其他的生物也要吃食物以补充营养。

  师:植物是怎样吃食物的?

  生:植物从外界吸收水、无机盐和二氧化碳,通过光合作用制造出自身所需要的有机物。

  师:俗话说“人是铁,饭是钢,一顿不吃饿的慌”,生物只有在营养充分的情况下才能健康的成长。尤其是我们正处于生长发育的阶段,更应该注意营养的合理摄入,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

  生物对吃进的食物能全部吸收吗?

  生:不能。除了吸收外,还要产生一些废物排出体外。

  师:生物排出体内废物的途径是什么呢

  生:学生讨论。人可以通过出汗、呼出气体和排尿将废物排出体外。

  金鱼可以通过呼吸、排尿排出体内废物。

  师:那么植物也是通过出汗、排尿?

  生:植物通过落叶能带走一部分废物。

  生:植物通过蒸腾作用还能带走一部分废物。

  生:植物也能通过呼吸排出废物。

  师:同学们回答的比较全面。

  现在,看我伸手抓金鱼时,它是乖乖的让我抓吗?

  生:不是。而是逃跑。

  师:这是生物的什么特征?

  生:生物能对外界的刺激作出反应。

  师:你们能举出其他的例子吗?

  生:狮子发现猎物后迅速追击;斑马发现敌害后迅速奔逃。

  生:含羞草受到碰触时,展开的叶子会合拢。生:小猫眼睛的瞳孔到了中午变成一条缝,到了晚上则变得很圆。

  师:许多人都以为植物是没有感觉的,所以常说:“人非草木,熟能无情”,学了今天的内容,你能举出反驳的例子吗?

  生:猪笼草的小叶片受到某种小动物的刺激时会自动关闭。

  生:向日葵总是向着阳光生长。

  生:种子播下后,根总是向下,而茎总是向上。

  师:看来同学们对这部分知识已经掌握的很好。那么,金鱼还有什么特征?生:金鱼还能由小长大,如果是雌的,还能产卵,繁殖下一代。

  师:生物的繁殖方式有很多,除了产卵繁殖外,还有哪些繁殖方式?

  生:有产仔繁殖,如:猫、狗、猪。

  师:这实际上叫胎生,是哺乳动物的繁殖方式。植物又是怎样繁殖的?

  生:有的植物是用种子繁殖,有的植物是用茎繁殖,还有用根和叶繁殖的。

  师:以上我们以金鱼为参考,学习了生物的共同特征。当然,生物还具有其他特征。例如,除病毒外,生物都是有细胞构成的。那么,金鱼或生物还有哪些书中未提到的特征?

  生:金鱼还会睡眠休息。

  生:金鱼有一定的寿命。其他的生物也有一定的寿命,如:世界上寿命最长的植物是龙血树,有8000多岁。

  生:生物还能自卫,有的生物能产生毒素,特殊的气味或披针带刺等等。

  师:同学们观察的非常仔细,所以说的很准确,希望同学们今后更要注意观察我们身边的生物,从而得出更多更新颖的建议。

  师:你自己是否也具有这些特征呢?请你举一种你熟悉的生物,它也有这些特征吗?

  生:我也具有生物的共同特征。

  三巩固练习

  师:我们了解了生物的这些特征,相信你们一定会利用它去判断一个物体是否是生物了吧。我们来看一下珊瑚、珊瑚虫和钟乳石,哪个是生物?为什么?

  生:学生分组讨论后回答。

  钟乳石是非生物。

  珊瑚虫是生物。

  珊瑚是非生物。

  师:学完这节课,你们该知道什么是生物了吧?那么,水是生物吗?

  生:学完这节课,我知道了什么是生物,凡是具有生命的物体都是生物。它们都具有共同的结构基础,都有进行一系列的生理活动:需要呼吸,需要营养,进行新陈代谢,有生老病死,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活动有规律,可以适应环境,还可以影响环境……..所以水不是生物。

  师:了解了这么多的生命现象,当你走在放学的路上,看到路旁的小树、小草,头顶飞过的蜻蜓、蝴蝶和小鸟,你还会小瞧它们,认为它们和你不同吗?

  生:不会。因为它们和我一样都是有生命的。

  师:让我们共同去珍爱生命,保护生命,使我们的世界变得更加丰富多彩。

《生物的特征》精彩教案设计 篇14

  一、教学目标

  1.能够举例说明生物具有的共同特征,通过观察比较生物和非生物的区别。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发散思维能力、分析问题能力和表达能力。

  3.增强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的情感,更加热爱生活,珍惜生命。

  二、学情分析

  生理方面,这时的学生无论是身体形态还是生理功能都有了一定的发展。生理的发展必然会对心理产生影响,所以这时的学生往往表现出注意力不集中,对教师的说教感到厌倦等心理问题;生理的发展同样会对智力产生影响,他们对新鲜事物都有很强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由于学生具有以上特点,作为教师的我们就应该充分起到组织和带领的作用,采用民主型的教学方式,因材施教,通过不断改变教学方法和充分利用教学资源,帮助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教学中来,养成劳逸结合的学习习惯,使他们的感知力,记忆力,情感力都有所提高,从而是学习成绩的到提高,这样就可以帮助学生把握住人生中学习的黄金时段。

  三、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能够举例说明生物具有的共同特征。

  2、增强热爱生命、保护自然的情感。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的发散型思维能力、观察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我们这门课叫生物,到底什么是生物?

  我们生活在大自然中,身边有各种各样的事物,大家能不能说出什么是生物?

  大家可从身边熟悉的事物开始,举出一些事物,并说出哪些是生物,哪些是 非生物?

  讲授新课

  一、观察分析——什么是生物

  观察是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

  观察的基本要求:

  1、要有目的。

  2、要全面细致,实事求是,及时记录。

  3、有计划、有耐心。

  4、积极思考,多问几个为什么。

  教师:请同学们准备好纸和笔,我们观察一段多媒体片段,大家边看边把画面中的生物和非生物分开记录下来,看谁记得最多,分得准确。准备好了吗?开始。

  多媒体演示

  学生:一边认真观看一边紧张记录。

  教师:给予评价鼓励。

  教师:你们是怎样把它们区分开来的呢?

  学生:因为生物是有生命的。

  教师:非常好!下面我们就来研究一下生命有哪些特征。

  二、知识迁移——生物的特征

  教师:这是一只小鸟,我们看看小鸟有一些什么特征?再想想这些特征其他生物是不是也具有?请同学们分组讨论。

  学生:小鸟要吃东西,需要营养,人和其他动物也需要营养。

  教师:人和动物需要营养,那么植物也需要营养吗?

  学生:植物也需要,我们为植物浇水、施肥就是为它们提供营养。

  教师:太棒了,请掌声鼓励。生物只有在营养充分的情况下才能健康地生长。生物还有什么特征呢?

  学生:小鸟要呼吸,如果没有氧气会弊死的,人和动物都需要呼吸。

  教师:很好!那么植物需要呼吸吗?

  学生:要,小学自然课里讲菜窖里有大量的CO2,这就是菜进行呼吸时放出来的。

  教师:对,植物在有光的情况下,光合作用强于呼吸作用,会吸收大量的CO2,释放大量的O2;而在黑暗的环境中正好相反。

  学生:小鸟要排废物,人和其他动物也可以通过排尿、排汗、呼吸将废物排出去。

  教师:植物吗?植物也出汗、排尿吗?多媒体画面。

  画面上一棵小树,点击一片叶子,叶子变黄,叶片飘落下来,同时画外音。“落叶归根,我带着这点废物先走了”。

  学生:哇,原来植物是通过落叶,也可以通过呼吸排出废物的呀。

  教师:引导学生继续思考,用小鸟举例说明生物还有哪些特征。

  学生:小鸟受到惊吓就会飞走。打苍蝇时苍蝇也会飞走。小兔听到声音会逃走。

  教师:这些都属于应激性。什么是应激性呢?就是生物对外界刺激作出的反应。有的同学可能要问了,植物有没有呢?请看(出示向一侧生长的植物)这就是植物对光刺激作出的反应,向光生长。其实生活中经常见到——如果放在窗台或阳台上的花不经常轻动,就会长成这个样子。多数情况下动物的应激性比较明显。哪位同学还能举出植物应激性的例子?

  学生:含羞草的叶子被碰到后,会合起来。

  教师:非常好!生物体还有哪些特征呢?

  学生1:小鸟会生蛋,蛋可以孵化出新的生命,生物体可以繁殖的。

  学生2:还有生物体都可以长大的。

  教师:对,生物体能够由小长大,当生物体长到一定的时候,就开始繁殖下一代,但是不同的生物繁殖的方式不同。有的植物产生种子进行繁殖,而有的植物却利用根、茎、叶进行繁殖,鸟类产卵繁殖后代,哺乳动物通过产仔繁殖下一代。虽然方式不同,但是生物体生生不息地生存下来,正是生物体具有生长繁殖的特性。

  教师:接着启发学生思考:生物还有哪些书上没有说到的特征。

  学生讨论后回答。

  学生1:生物都有一定的寿命,都会死亡。

  学生2:生物还能够进化。

  学生3:生物还能够进行遗传变异。

  学生4:除病毒外生物体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教师:从同学们的叙述中我们看到了生物还有许多特征,只要我们留心观察,就会发现许多有趣的现象,就能提出许多的问题,我们就会从中受益无穷。

  三、总结反馈,提高能力

  教师:我们讨论了这么多生命现象,大家一定能够利用这些生物特征去判断一个物体是否是生物了吧。现在我们来做一下课后练习。

  学生:讨论后回答。

  珊瑚虫是生物,因为只有它具备了生物的特征,具有生命。而钟乳石和珊瑚是没有生命特征的,机器人也没有。

  教师:回答得非常好。学完这节课后你们知道什么是生命了吧?知道怎样区分生物和非生物吗?

  学生:生物体有共同的特征:需要营养,需要呼吸,进行新陈代谢,可以生长和繁殖,还有一定的寿命……

  课堂小结、盘点收获

  今天我们认识到这么多的生命现象。体会到观察对我们是多么的重要。认真的、全面的、实事求是的观察和记录为科学研究提供了第一手资料。引导我们做出正确的判断。热烈的讨论可以拓展我们的思路,激发我们的灵感,让你迸出思想的火花。积极的归纳总结让我们得到了正确的结论,使我们的知识系统化。今天我们每一位同学都或多或少地体验了科学探究的乐趣。希望每一位同学都积极的参与。用我们自然界中最聪慧的大脑学会学习,探索生物无穷无尽的奥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