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春季开学第一课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两汉兴衰的基本脉络,掌握文景之治、汉武帝的大一统、光武中兴、东汉后期外戚和宦官交替专权等基本史实。
过程与方法:
本课以多媒体课件为载体,通过问题设置、历史情景再现、自学概括等多种方式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培养学生在小组活动中的合作学习的能力和良好习惯;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汉武帝的大一统不仅是西汉强盛的顶点,也是中国封建时代的第一个鼎盛局面;他对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对中华民族的形成过程,对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的形成与发展过程具备初步的认识。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汉武帝的大一统。
教学难点: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课件在以《大汉天子》主题曲《守业更比创业难》为背景音乐中开始。
师:为什么我们的华夏族会改称“汉族”?为什么我们中国人被称为“汉人”?我们的语言被称作“汉语”?中国文字又被称为“汉字”。
教师适当引导,学生各抒己见。教师总结:(实际上这一切都跟汉朝有密切关系,汉朝是我国封建社会的第一个高速发展期,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国际威望高。正因为汉朝的强大,不仅影响到世界,而且对中国后来的发展同样影响深远,因此,很多同中国有关的称呼被冠以“汉”字而固定下来。)本节课让我们一起来了解汉朝的强盛情况。
(三)讲授新课:
1.汉武帝大一统的措施:
展示史料:
材料一:“何言乎王正月?大一统也。”徐彦疏:“王者受命﹐制正月以统天下﹐令万物无不一一皆奉之以为始﹐故言大一统也。”――《公羊传·隐公元年》
材料二:“《春秋》所以大一统者,六合同风,九州共贯也。”――《汉书·王吉传》
材料二:“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董仲舒《天人三策》。
引出探究问题一:
你认为“大一统”的含义是什么?汉武帝在位时期如何实现汉朝的大一统的?
学生讨论后发言,教师总结:
这里所说的“大一统”不仅仅指领土的统一,它还包括政治的清明、社会的安定、经济的繁荣。
展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视频资料
引导学生回答工“汉武帝在位时期如何实现汉朝的大一统的?”并理解什么叫“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最后教师可归纳以下几点并板书:
(1)思想: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2)政治:加强中央集权,削弱诸侯国势力
(3)军事:北击匈奴,巩固边疆
(4)经济:统一铸币,盐铁经营权收归中央。(第3、第4点在后面的第13、第14课会祥细学习)
课堂练习1、2题,由一个小组作答,分值可由教师决定。
教师小结:
这种大一统局面是在汉武帝时期实现的,我们一起通过一个片断了解一些汉武帝。
2.汉武帝实现大一统的原因:
展示“汉武帝”视频材料引出。
探究问题二:为什么汉武帝在位时能实现这个大一统局面?(对于本问题估计同学们发言会比较踊跃,可让同学们畅所欲言,最后引导学生将实现大一统的条件归纳为两大类:主观条件和客观条件。)
主观条件:汉武帝本身的雄才大略,善于用人。
客观条件、物质基础:汉朝初年六七十年的休养生息为汉朝带来了经济繁荣的局面;
小结:这人问题提醒我们,分析问题要注意全面,要注意多角度思考问题。下面我们继续探究汉朝初年六七十年的休养生息为汉朝带来了经济繁荣的局面的具体情况。
3.文景之治:
展示史料:
材料一:民失作业,而大饱饥馑。……人相食,死者过半。自天子不能具醇驷,而将相或乘牛车。 ──《汉书·食货志》
材料二:海内安宁,家给人足。 ――《资治通鉴》卷15
材料三:都鄙廪庾尽满,而府库余财。 ――《汉书·食货志》
引出探究问题三:材料二、三描述的是怎样的社会状况,这种状况与材料一所描述的社会状况相比,有何变化?出现这种变化的原因是什么(这种变化是由汉朝政府推行的哪些具体措施来实现的)?学生讨论活动后各抒己见,教师总结:
良好局面出现的主要原因是:文帝景帝时期政府推行轻徭薄赋、注重发展农业生产的措施,具体措施有:(1)轻徭薄赋;
(2)奖励农桑;
(3)提倡节俭;
(4)重视以德化民。
课堂练习3、4题(由没能选题的小组作答,分值由教师决定)
课堂小结:
本节课是我们身边的一些缩影把我们带到了几千年前的繁荣安定的社会,围绕“繁荣安定的社会局面”这个中心,我们也知道了:这个繁荣安定的社会是怎样实现的?为什么在汉武帝时期能够实现?这个繁荣安定的社会不仅仅影响到当时的中国社会、影响到当时的中国普通老百姓,它同样影响到中国社会未来发展,影响到我们今天。在这个过程当中,我们也学如何会全面分析问题,客观辩证地评价一个历史人物。
初中历史春季开学第一课教案 篇2
一、课程目标
了解隋唐科举制的主要内容。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了解科举制度在隋唐时期产生和完善的主要情况,了解它给隋唐社会带来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通过讨论隋朝创立科举制度的原因、按考试成绩选拔人才带来的变化、科举制度的影响等问题,培养学生从具体历史事实引出结论的能力。通过采用小组讨论的方式,培养学生共同学习、互相促进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认识科举制度的出现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历史进步,是隋唐繁荣的因素之一,符合当时社会发展的需要。从而使学生认识制度创新是人类社会进步的组成部分。
三、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科举制创立和逐渐完善的过程。
教学难点:科举制的作用和影响。
四、教学过程
导入:
讨论:如果你是皇帝,你将如何选拔人才为你所用?
科举制的诞生:
学生对比学习:隋唐以前的选官制度和科举制
科举制的完善:
学生设计:科举制发展线索图
科举制的影响:
小组讨论:科举制的影响
方案一:讨论:在此之前的选官制度、科举制、现今的选官制度对比
方案二:课堂小论文:科举制度之我见
方案三:同学们了解了我国古代的考试制度以后,请你想一想:你对现在学校的考试制度和考试的形式有什么合理化的建议吗?能否以四人小组为单位,制作一份有关的建议书或计划书。
今天的内容就介绍到这里了。
初中历史春季开学第一课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知道在改革开放前后,人们在衣、食、住、行方面的不同,以及在就业制度、社会保障体系方面的变化。
【过程与方法】
通过本课学习认识到改革开放前后,人们在衣食住行用等方面的显著对比中知道是改革使人们在社会生活方式上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巨大变化,提高用数字、数据、图片、图像等资料分析对比的能力,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学习认识:改革开放后,人们在衣食住行用等方面都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巨大变化,从中理解这是社会的进步,也是改革开放政策的胜利。实行能者上岗,就业制度的改革,打破“铁饭碗”并不是社会就业制度的倒退,而是社会进步的要求,是人才竞争的需要。
教学重难点
【重点】在改革开放后,人们在衣、食、住、行方面的变化。
【难点】对改革开放后就业制度和社会保障体系的把握。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多媒体放成龙从小到大照片,请学生发现照片之间的区别和变化。
教师小结:你们想了解成龙小时候到现在这期间人们生活的变化和变迁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下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
(二)讲授新课
1、服饰的变化
幻灯片放映改革开放前后的服饰图片,让学生发现并总结改革开放前后的服饰特点,并进行对比。
教师总结:改革开放前颜色非常单调、单一,改革开放后名牌服装争奇斗艳,而且服装不但成为人们穿着、用的东西,还是显示人们个性、风格的一种亮丽的风景线。
2、饮食的变化
幻灯片放映改革开放前粮票、油票和厨房的图片,教师讲解粮票、油票的用途:油票和粮票就是当时改革开放前的那段时间的钱,只有用这个才能买到吃的、喝的,实行着统分统配的政策,规定了你一个人一个月能有多少规定量,油有多少斤,粮食有多少斤。学生总结改革开放前物资非常紧缺。
幻灯片放映改革开放后人们饮食的图片,让学生结合自己生活经验谈谈现在饮食的特点。
教师总结:改革开放之前匮乏单调,甚至温饱都困难,之后讲究营养均衡、绿色食品、粗细搭配。
3、居住条件的变化
幻灯片放映改革开放前、改革开放初和现在的居住条件图片,学生观察居住条件循序渐进的变化。教师引导学生从内部和外部两个角度进行对比。并引入“四大件”的知识。
教师总结:外部:改革开放前就是看看哪边的风水好就在哪边建,现在要整齐规划,粉刷漂亮。内部:从旧“四大件”(缝纫机、自行车、手表、收音机)到新“四大件”(汽车、手机、电脑、数码相机)。
4、出行方式的变化
询问学生的出行方式,引入改革开放前,人们是怎样出行的。幻灯片放改革开放前后交通工具的图片,通过蒸汽火车使学生联系已学过知识。对比改革开放前、改革开放初和现在的出行图片,学生总结变化趋势。教师总结:道路设施逐渐完善,出行方式多样化。
教师提问:从这些图片中能发现什么问题?应如何解决?
学生自由讨论回答。
教师提问:人们生活方式变化有哪些原因?给学生2分钟讨论。
学生回答。
教师总结:改革开放前是由于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商品供应严重匮乏。改革开放后是由于经济迅速发展、物资丰富、城乡居民收入极大增加和人们思想观念的解放。
5.就业和社会保障制度
学生自主探究,看教材、互相讨论,完成改革开放前后就业和社会保障制度对比的表格。
教师最后总结。
教师提问:就业制度的变化给大家带来了什么变化?
学生回答。
教师提问:自主择业带来个问题是弱势群体,我们应该怎样帮助弱势群体呢?
学生思考,互相讨论回答。
(三)巩固提升
通过随堂练习,学生对本课的重难点尤其是就业和社会保障体系加深理解。
(四)小结作业
请学生总结本节课学到的知识,教师引导小结,感受改革开放给我们生活带来的变化。改革开放的实质就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
学生完成练习作业。
板书设计
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
1.衣食住行的变化
服饰;饮食;居住条件;出行方式。
2.就业和社会保障制度
初中历史春季开学第一课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要求学生掌握秦朝暴政;大泽乡起义的过程;张楚政权的建立;项羽的巨鹿之战;刘邦进逼咸阳和秦的灭亡;楚汉之争及其后果。
2.能力与过程:从众多的史实中分析战争发生的原因以及分析战争胜败的原因。
3情感、态度价值观:进行爱国、爱民的教育,体会到“得民心者得天下”的道理。
教学重点:陈胜、吴广起义和秦末农民战争推翻秦统治的经过。
教学难点:秦亡前后项羽、刘邦所领导的战争性质的变化。
教法:阅读指导法
学法:自主、合作、探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公元前209年7月的淮北平原,突然下了一场罕见的大暴雨,这场雨一连下了十几天,淹没了道路,雨刚停歇,就有许多人聚集在大泽乡的山坡上,因为这场雨延误了他们去渔阳守边的行期,按秦法规定,误期当斩,面对着死亡的威胁……(他们最终做出了怎样的抉择?结果如何?同学们想知道吗?)下面我们就一起去研究秦朝末期的那段历史。
二、新课探究:
1、引导同学们自主阅读导入框的文字和图片。(媒体显示图片)
学生思考:这些都说明了什么?学生们自然会想起一个非常简单的问题,在古代修建这样庞大豪华的宫殿群,需要怎样的艰辛劳动?
2、分组讨论(四人为一组)
话题:秦的暴政表现在哪些方面?
各小组讨论后派一名代表发言,(教师引导)收集归纳整理。(媒体显示)
秦的暴政表现在:徭役和赋税很重,刑法残酷,秦始皇死后,秦二世的统治更加残暴。(举例说明)不仅如此,宦官赵高掌权,政治变得更加黑暗。秦朝暴政在人民心中埋下了仇恨的种子。
3、学生自主思索:
在这种情况下,你知道人民会怎么样?最初点燃战争的“导火线”呢?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媒体显示)
战争的直接原因:(遇雨误期)
战争的根本原因:(秦的暴政)
4、分组学习:“陈胜、吴广起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