刻舟求剑教案 篇1
学习内容
刻舟求剑
学习目标
1、掌握相关文学常识;
2、疏通课文,掌握重点字词的解释和句子翻译;
3、了解寓言的寓意,熟读成诵。
学习重难点
1、深入理解文意,掌握字词解释和句子翻译;
2、领会寓意。
导学过程
一、导学:
1、导入。
2、简介作者。
3、检查预习情况。
(1)文学常识。
本文选自 (亦称 ),是 国末期秦国的宰相 组织编写的论文集。
(2)疏通字词。
shè( )江者 zhuì( )于水
jù qì( )其舟 不亦hu( )乎
(3)断句,划分朗读节奏。
1、是吾剑之所从坠。
2、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二、自学:
解释词语,翻译句子。
1、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
涉: 者: 其:
自: 遽: 契:
其: 是: 之:
译:
2、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其: 所契者:
求: 之:
译:
3、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行: 矣: 而:
若此: 亦: 惑:
译:
4、主题探讨。
渡江的楚国人刻舟求剑,最终会有什么结果?想想看,这则寓言讽刺的是什么样的人?
三、交流:
四、展示:
五、反馈:
1、一词多义。
之:是吾剑之所从坠( )
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
其:其剑自舟中坠于水( )
遽契其舟( )
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
2、郑人和楚人错误的共同点在哪里?
刻舟求剑教案 篇2
教材分析:
本课选编了两则古代寓言,这两则寓言都是以短小有趣的故事,讽刺了生活中的某些荒唐可笑的现象,揭示了一些深刻的道理。《刻舟求剑》讲的是一个坐船过江的人,不慎把宝剑掉入江中,他一点儿也不着急,只在船舷上刻了个记号,准备船靠岸以后,从刻记号的地方跳下去捞宝剑。《郑人买履》则借一个宁可相信自己脚的尺码而不相信自己的脚的人,讽刺墨守成规、迷信教条而不尊重客观事实的人。两则寓言故事生动有趣,言简意赅,都是用“蠢人蠢事”——可笑的事,从反面给人启迪,耐人寻味。
学情分析:
经过几年的语文学习和实践,学生已经掌握了一些学习语文的方法,具备了一定的独立学习语文的能力,这两则寓言虽然是文言文,但是有译文可供借助,学生学起来就容易多了。因此,和现代文的教学一样,仍坚持以自读为主,重在感悟、积累的策略。教学中,尽量让学生自主、合作和探究学习,让他们自己质疑、释疑,教师适当点拨、扶助,必要时精当讲解,但是不讲语法。
设计理念:
引导学生学习、总结学习寓言故事的一般方法:读故事—明道理—受教育
学习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和译文对照(或查字典验证)弄懂字义。
2、让学生初步接触文言文,为以后的学习打一点基础,同时,引导学生从这两则寓言中领悟一些生活中的道理。
3、继续了解古今汉语词义和表达上的不同,弄懂每则寓言的寓意,并用自己的话表达出来。
4、指导学生正确朗读文言文。
5、讲这两则寓言故事。
重、难点与关键:
能借助释文理解古文,初步领悟寓言所讲的道理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划分: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前谈话,引入课文(课件)
我们生活中常常会发生一些荒唐、可笑的事,比如自己手里拿着笤帚却去放笤帚的地方找笤帚;正在玩电脑时突然停电了,心想既然玩不成电脑就看电视吧等等。今天,我们来读两个故事,其中的人所做的事更荒唐。(板书:刻舟求剑)
二、学习《刻舟求剑》
1、自由朗读寓言后指名朗读。
2、教师范读,让学生对比一下,看有什么不同。
(这个教学环节是为了让学生明白文言文的读法与现代文不同,因为学生不是初次接触文言文,所以在读法上需要纠正的.地方不多。如朗读这课中的“遽契其舟”时,其中的“遽”和“契”是两个词,朗读时要当作两个词语来读。)
3、师再次朗读,要求学生画出课文中停顿分隔符号“/”。
4、学生按照分隔符号再次朗读寓言。
(这个教学环节是为了让学生通过正确的朗读整体感知这则故事的意思,文言文的理解必须在正确朗读的基础上进行。)
5、用自己的话讲讲这则寓言故事。
生:有个楚国人过江把剑掉入江里了,他在船边做了个记号,等到船停了,他去捞剑,没有捞上。
生:我认为他没有把做记号的地方讲清楚。(教师立即表扬他听地认真并鼓励他讲一讲。)
生:有个楚国人过江的时候把剑掉入江里了,他就在掉剑的船边做了个记号,等船停了,他去捞剑,没有捞上。
生:我再补充一点:他这样做是捞不到剑的,因为船走了但是剑没有动。
师:同学们讲的很好,看来下面的译文对我们学习这则寓言故事帮助很大。如果没有译文怎么办?我们先来看看句子中主要字的意思,理解了主要字的意思,理解句子、理解全文就容易了。
6、对照译文说说你如何理解下列字的意思:涉、自、坠、遽、契、止、求、行、若此、惑。(这个教学环节是为了引导学生掌握学习文言文的方法,只有理解了句子中主要字的意思,才能理解句子的意思,也就能通顺地理解整个故事的意思了。)
7、共同交流以上字在句子中的意思。
8、根据对句子中重点字的理解说说寓言中每句话的意思。
9、每一位同学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则寓言故事,然后讲给同桌听。
10、讨论问题:求剑的人为什么求不到剑?(鼓励学生积极发言,用文言文中的话说或者是用自己的话说都行。)
11、有语气的指导朗读练习。
12、朗读后说说这则寓言揭示了一个什么道理?
生:我认为这则寓言是告诉我们做事不能太死板。
生:这则寓言中的那个人做事不动脑子,他就不想想剑是在哪里掉的?他却在另一个地方捞,肯定是捞不到的。说明我们平时做事要多动动脑筋。
生:我认为这则寓言是告诉我们做事要看到事情的变化,然后根据事情的变化来选择做事的方法。
师小结:这则寓言故事讽刺了那种办事愚蠢、不知事物会变化的人。假如你的剑掉入江里你怎么办?
生:我会立即跳下江里把它捞上来。
生:我会在掉剑的地方插一根长杆子,然后再下去捞。
生:如果你不会游泳怎么办?江水很深呢?
生:如果是一把宝剑,我就想办法去捞,如果是一般的剑,我又不会游泳,我就不捞了。
三、拓展思考:结合生活实际谈谈你有没有做过类似的事情?
板书设计:
刻舟求剑
从刻记号的地方
楚人: 跳
找不到
找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巩固
说说通过《刻舟求剑》说明了以什么道理。
二、导入新知
1、过度:楚认刻州求不到剑,而这位郑人上市却买不到履,让我们来看看这到底是什么。
2、板书课题:郑人买履。
三、学习《郑人买履》
1、请学生先读这则寓言的译文。
2、学生根据译文试读文言文,看看读寓言时哪里应该停顿。(教师纠正个别停顿不对的地方。)
3、再次朗读寓言故事,并说说这则寓言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4、画出自己不懂的字,并对照译文试着理解。
5、相互交流。
6、试着说说每句话的意思,并进行交流。
7、用自己的话讲讲这则寓言故事。
8、买履的郑人为什么买不到履?
9、有语气的指导朗读练习。
10、朗读后说说这则寓言揭示了一个什么道理?
生:我觉得那个人太死板了,他不会用他的脚去试,用自己的脚去试买到的鞋不是更合适吗?这个故事说明我们做事要灵活一些。
生:我认为这则寓言是想让我们明白做事情不一定只用一种方法。
生:我补充:我们做事时要根据事情的变化选择方法。
(这个寓言故事讽刺了那种墨守成规、迷信教条而不尊重客观事实的人。)
四、拓展思考:结合生活实际谈谈你有没有做过类似的事情?
生:有一次妈妈让我去买一斤辣子,给了我两元钱。我来到菜摊一问一斤辣子要两元六角,我只好回去问妈妈再要六角钱。回到家妈妈听后说:你不 会 先买 来回来,还要再跑一趟。
教学反思:
1、教学中要突出以读代讲的特点。文言文的教学和现代文一样,仍然要坚以读为主,重在感悟,尤其是课本中提供了译文,对照译文学生学习起来并不困
难。但是,文言文的读法与现代文略有不同,如果读句过程中停顿的地方有错误,
会给理解句子的意思带来困难。因此,教学中我在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之前,首先带领学生解决朗读问题。
2、教给学生学习文言文的方法。。教学中我先让学生结合译文理解重点字的
意思,再尝试着理解句子的意思,直到将整个故事连成一段通顺的话。特别是在
教学第二则寓言时,我基本上是放手让学生自己学习的。
3、我认为教学寓言时,总会出现这样的问题当学生能用自己的话讲出寓
言故事的内容,讲故事中揭示的道理,教师会以为他们已经理解的很好了,可是,
结合生活实际举例、谈感受时,却常常说的那么牵强。这是因为他们不理解故事的寓意呢?还是因为他们的生活经历太少呢?而难以恰当地表述相对应的实例呢这需要教师们进一步思考。
自问自答:
这两个成语故事,说的是生活中的那种人?
这两个故事都讽刺了不讲究方法的人,讽刺他们愚蠢。不只事物会变化的人,从而给人启迪,耐人寻味。
刻舟求剑教案 篇3
一、素质教育目标:
1、背诵、默写《刻舟求剑》
2、掌握一些常用文言实词、虚词的翻译
3、分析课文,提示寓意
4、培养学生联系客观实际分析问题的方法
二、教学设想:
1、重点、难点、疑点
重点:掌握课文中的常用的实词、虚词的翻译
难点:对寓意的理解
疑点:通顺流畅地用白话表达
2、课型及基本教学思路:阅读讨论课
三、媒体平台:
1、教具、学具准备:投影仪、录音机
2、多媒体课件撷英:
(1)课件资讯
(2)素材储备
初中语文朗读磁盘
四、课时安排:
一课时
五、教学过程:
1、情境导入
我国古代有许多寓言故事,它通过简单的故事寄托深刻的道理,今天老师和同学们一起学习《刻舟求剑》这篇寓言故事。
2、课前热身
我国寓言故事有很多,请同学选择一两个讲给同学们听听(如:掩耳盗铃、拔苗助长、智子疑邻等)
3、查字典,读准下面字
遽契其舟 坠于水 涉江 六、合作探究:
1、整体感知
(1)听朗读磁带读课文,听清语气语调、节奏、句子的停顿。
(2)运用勾画圈点的读书方法朗读课文。
(3)采用生疑发问的读书方法,进一步深入课文内容,发现疑问和问题,准备讨论。
2、四边互动
(1)请同学齐声朗读课文。
明确: 把“求剑若此,不亦惑乎?”反问语气读出来。
(2)现在请同学看课文,利用书下注释,查工具书,四人一组用白话文说,教师巡回释疑。最后由一名学生翻译,同学教师指正。
(3)请完成下面练习。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
吾忘持度 反归取之 遽契其舟 不亦惑乎
2。辨别“其”和“之”在不同语境中的意思
自度其足 至之市
其: 之: 何不度之以足
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是吾剑之所从坠
4、请思考“探究·练习”
明确渡江的楚人根据在船边的记号下水求剑,除白费力气之外,是不会有其它结果的。如果在静水中不动,他刻的记号还有帮助记忆的作用;但他搭乘的船在江中横渡,船靠岸之后,原来刻的记号早已不是剑坠之处,他仍然从此处下水找剑,不是很糊涂吗?很显然,这则寓言讽刺的是那些固守陈规陋习,不懂得根据变化的情况改变看法或办法的蠢人。
语文教案-刻舟求剑
标签: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人教版七年级语文教案, 语文教案-刻舟求剑,
5、请背诵《刻舟求剑》
明确两个人一组,一人背,另一人提示或纠正,直到流畅无误,背得烂熟为止。教师抽查学生。
七、学习小结:
1、内容小结
文章通过“刻舟求剑”的故事说明不懂得随着情势的变化而变更自己的观念和方法,就不会获得预期的结果。
2、方法归纳
(1)学生质疑,教师点拨。
(2)联系实际,提示寓意。
3、延伸拓展
八、链结生活
链结:你是怎样看待“刻舟求剑”?请联系生活加以讨论。
九、实践探索
1、实践活动:把这个故事讲给小孩、爸、妈、爷爷奶奶听,让他们从中吸取教训。
2、巩固练习:回家搜集寓言故事,并能用白话讲出来,同时能说出它的寓意。
十、板书设计
人物:楚人
事件:求件
结果:没找到
寓意:不懂得随着情势的变化而变更自己观念和方法
刻舟求剑教案 篇4
《刻舟求剑》这篇课文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三年级下册,这是一篇寓言故事,讲的是一个坐船过江的人,不慎把宝剑掉进江中,他一点儿也不着急,只是在船上刻了一个记号,准备船靠岸以后,从刻记号的地方跳下去捞宝剑。这个寓言故事,讽刺那种办事愚蠢,不知事物变化的人。
课文共有四个自然段。第一段,讲述有个人过江时,把宝剑掉到江里去了。第一句话就点明了这个人是“坐船过江”,显然船不是静止的,实在行进着的。第二句话说他因为“不小心”,“挂在身上的宝剑掉进了江里”。第二段,那个人没有着急,在船舷上刻了个记号。“一点儿也不着急”,说明了他认为自己有找到宝剑的把握。第三段,讲有人劝丢剑人赶快捞,对他刻记号的做法不理解。“有人”指的是同船的人。第四段,讲那个丢剑人讲述自己的道理。他说“在船上刻记号”,船靠岸后按记号打捞,“准能”把宝剑捞上来。“准能”就是一定能的意思。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6个生字:刻、剑、舷、催、捞、掏;掌握“刻舟求剑、掏出、船舷、捞上来、准能”等词语。
2、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刻舟求剑”的含义,体会寓言故事中蕴含着的道理。
3、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用自己的话复述故事。
4、培养学生用发展的观点观察和思考问题。
教学重、难点:
重点: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难点:理解这则寓言的寓意。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和玩具宝剑。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揭题导入:
1、小朋友们喜欢寓言故事吗?你们知道哪些寓言故事呢?寓言都很简短有趣,又都告诉我们一个深刻的道理。今天老师将带着大家一起走进一个非常有趣的寓言故事——刻舟求剑。(齐读课题)
2、读了这个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现在我们就带着这些问题一起来探讨这篇课文吧。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文。
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课文,画出文中的生字、新词。
2、出示生字词语,多种方式认读生字及新词。
3、默读课文
要求:把文中读不懂的地方画下来或提出来。
三、精读课文,理解内容。
1、同桌互读课文
思考:通过读课文,你读懂了什么?
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2、看《刻舟求剑》的动画片,复述故事。
(1)、播放《刻舟求剑》的动画片,学生边听边想。
(2)、指导复述方法。
(3)、同桌互相复述。
(4)、全班交流。
3、指导朗读
(1)、小组分角色朗读课文。
(2)、全班交流,表演故事。
请4名同学表演故事,教师和其余同学朗读叙述部分。
4、思考:那个人准能把宝剑捞上来?为什么?
教师小结。
四、拓展想象。
小组讨论:
1、那个人没有捞到宝剑会说些什么?做些什么?
2、一起坐船过江的人看到他没有捞到宝剑会说些什么?
五、全课总结,揭示道理。
1、学习了这篇课文,你知道“刻舟求剑”是什么意思吗?
2、学习了这则寓言,你懂得了什么道理?
小结:你们学习了这篇课文,知道这个道理,在生活中还能犯“刻舟求剑”的错误吗?
六、作业
1、请同学们回家后,把这个道理告诉你的爸爸妈妈,跟你的弟弟妹妹讲一讲这个故事,让他们在生活中别犯“刻舟求剑”的错误,好吗?
2、预习《揠苗助长》。
板书设计:
《刻舟求剑》教学设计
船
————移动
记号
捞不到
剑 ———————→静止
刻舟求剑教案 篇5
教学思路
《刻舟求剑》是寓言两则的第一则,课文讲的是有个人照船上刻的记号去寻找落入江中的宝剑,批评他不按照情况的变化去处理问题。内容上讲比较简单,本人想利用这节课继续传授学习方法之“提问阅读法”,因此设计了这节课。提问阅读法是本人第一次引入课堂,为了让他们尽快地学习这种学习方法,因而所设计的问题偏简单。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读懂课文,认真体会语言故事中含着的道理,懂得做事一定要遵循事物的发展规律。
2.引导学生学习“提问阅读法”这种新的学习方法,并学会运用。
3.利用录音磁带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用自己的话讲述这个故事。
重难点
1.通过理解词句,懂得“刻舟求剑”的意思和含义。
2.学会运用“提问阅读法”。
3.用自己的话来讲述这则寓言。
教具
PPT课件,录音机,同步朗读磁带
课前准备
学生:课前熟读课文,于本节课前已经扫清生字障碍。
教师:
①制作PPT;
②准备录音机以及同步磁带。
教学过程
一、课前导入
同学们,请大家回忆下上学期大家学习的寓言故事是什么呢?(狐假虎威、鹬蚌相争) 提出思考引入课文:大家坐船过江,一不小心,身上有东西掉进江里去了,你该怎么办? (学生讨论) 请同学们跟着老师一起看看古时候的一个人如何做的。请翻开课本P41页
二、整体感知
(1).板书课题,引入学习方法“提问阅读法” 今天老师要教大家一种学习方法,名字叫提问阅读法。现在先听录音,然后我们一起边学习课文,边学习这种方法。
(2).播放录音,引导学生学习朗读节奏。
(3).学生朗读,初步感知课文
(4).教师简单点评朗读情况
三、课文讲解
(1).解释课题 刻:用小刀挖。 舟:小船。 求剑:找剑。
(2).从课题中提出问题 ①找得到剑吗? (明确:找不到。) ②如何找剑?用简洁的话概括回答。 (明确:掏出小刀——继续坐船——靠岸沿着刻痕找剑)
(3).分析第一自然段 ①学生先朗读,后在教师的帮助下提出相关问题。 ②这一段写了什么? (明确:写了时间、地点、发生的事。) ③船的状态如何? (明确:船向前航行。) ④掉进江的原因是什么? (明确:“一不小心”就把宝剑掉进了江里去了。)
(4).分析第二自然段
①学生先朗读,后教师辅助提出相关问题。
②这一段又写了什么内容呢? (明确:写的是丢剑人的表现。)
③丢剑人的表现如何呢? (明确:一点也不着急,掏出小刀在船舷上刻了一个记号。)
(5).分析第三自然段
①学生先朗读,后学生自主提出相关问题。
②这一段主要的内容是什么? (明确:主要写的是同船人的表现。)
③同船人的表现如何? (明确:催他快捞,对他的做法不理解。)
(6).分析第四自然段
①学生先朗读,后自主提出相关问题。
②这一段写了什么内容? (明确:写的是丢剑人解释刻舟的原因。提示学生注意:“不慌不忙”一词。)
③放手学生猜测结果 (明确:跳入水里去寻找宝剑,但他永远也求不到宝剑。)
(7).思考讨论
他找得到宝剑吗?为什么?
明确: A. 找不到剑的基本道理:宝剑掉进江后,他的位置已经固定,而船是行进 着的,人和船舷上的记号都在随着移动。等船靠了岸,记号所指的位置已经变化了,再按照记号下水捞取,是无法找到宝剑的。 B. 丢剑人的基本错误:他不注意根据变化的情况解决问题,还不虚心听取 别人的意见。)
四、总结
这个寓言讽刺了那些不用变化的眼光处理问题的人,告诉我们做事情一定要注意具体的实际情况,不要犯“刻舟求剑”这样的错误。
五、拓展
刻舟求剑的近义词和反义词 近义词:守株待兔、墨守成规 反义词:看风使舵、见机行事
六、作业
1.背诵《刻舟求剑》
2.写第11课会写字:字3、音3、词3
七、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