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小班社会教案:你帮我来我帮你 篇1
一、活动目标
(一)引导幼儿学习关心身边的人。
(二)感受互帮互助,体验助人的快乐。
二、活动准备
《蒲公英妈妈和小蚂蚁》的故事。
三、活动过程
(一)欣赏故事《蒲公英妈妈和小蚂蚁》。
(二)师生共同讨论:
1.教师:小蚂蚁和蒲公英为什么会成为好朋友?
2.教师:当你遇到困难的时候,是谁帮助了你?你得到别人帮助高兴不高兴?
3.教师:你帮助过别人吗?你帮助别人后心里感觉怎么样?
(三)引导幼儿表演互相帮助的场景。
教师:你能把互相帮助的场景表演一下吗?
(四)完成幼儿用书中的相关操作内容。
教师:看一看,说一说这些小朋友在做什么,你能学他们这样做吗?
使用彩色贴纸中的小红花,引导幼儿学习判断对错。
(五)教师小结:只有乐于关心、帮助别人的人,才会得到别人的帮助,才会有更多的朋友。这样我们的身边才能到处充满爱。
四、活动建议
鼓励幼儿用绘画等多种方式表现幼儿之间互相帮助。
活动资料[故事]
蒲公英妈妈和小蚂蚁在小河的对岸住着一群可爱的小蚂蚁。一天,小蚂蚁们爬到树叶小船上玩。一阵大风吹过来,把树叶小船吹到了河中。树叶小船载着小蚂蚁们漂来漂去,他们好不容易才爬上了岸。
野地里长着一棵蒲公英,翠绿的叶子,淡黄的花朵,美丽极了。夜里,她听到附近传来哭声,仔细一看,是十几只又冷又饿的小蚂蚁。蒲公英召唤小蚂蚁来到身边,她用叶子为他们搭起小房子,用奶一般的叶汁喂饱他们,哄他们睡觉。天亮了,小蚂蚁们快活地喊:"谢谢您救了我们,蒲公英妈妈。"蒲公英妈妈笑盈盈地说:"我会想办法送你们回家的。"他们在蒲公英的叶子下高兴地生活着。
一天,小蚂蚁们听到了蒲公英妈妈的叫声,他们看到有条大青虫正在咬她的叶子呢。小蚂蚁们向大青虫发起进攻。大青虫又痒又疼,掉下来死去了。蒲公英妈妈感动极了。
蒲公英妈妈的黄花谢了,长出了洁白的绒球。她告诉小蚂蚁们:这就是我的娃娃们。你们赶快爬上绒球,一人抱住一把小伞。小蚂蚁们急忙爬了上去。这时一阵大风刮来,小伞带着小蚂蚁飞呀飞呀,又飞到了小河对面,飞到了他们自己的家。
小伞在小蚂蚁的家园里生根发芽,这下小蚂蚁和蒲公英可以永远在一起了。
幼儿园小班社会教案:你帮我来我帮你 篇2
主题目标:
1.获得尊敬他人、关心他人、包容、友爱、相互帮助等体验学会关心老人,能同情残疾人,会表达自己的爱,促进良好的人格形成。
2.学习用简单的绘画、手工、音乐等方式表达自己的情感。
3.掌握一些简单的交往技能。
资源与环境:
1.将与活动有关的物品、图片、照片展示在教室。
2.活动区摆放各种打击乐器,幼儿自由模仿。
活动名称:数学:帮助娃娃
活动材料:数字卡片,玩具娃娃,娃娃的衣服,梳子。
活动与指导:
一、帮助娃娃。出示玩具娃娃。
1、穿衣服;娃娃起床后,我们一起帮它穿衣服。
一件衣服加一件是两件。
2、扣纽扣。
3、梳辫子。
二、认识数字6;
6像什么?6还可以代表什么?
三、唱游_复习6以内的数字。
你数1我数1,1辆小车推推;你数2我数2,2只车轮溜溜;你数3我数3,3只气球圆圆;你数4我数3,4只蝴蝶飞飞;你数5我数5,5朵花儿开开;你数6我数6,6只蜜蜂嗡嗡
活动反思:通过帮助娃娃穿衣服的过程,认识数量6,认识数字6,理解6的实际意义,小朋友们很快就掌握了。
幼儿园小班社会教案:你帮我来我帮你 篇3
活动目标:
1、启发幼儿设计各种形状的鸡舍。
2、让幼儿练习用线条组画的技能。
3、培养幼儿爱护小动物的情感。
活动准备:
1、3平方米的鸡栏、10只小鸡、8张桌子、狐狸面具、音乐磁带、纸、笔若干。
2、幼儿有参观动物园和园内鸡舍的感性经验。
活动过程:
1、引导幼儿观察小鸡并和小鸡说说悄悄话。突然,音乐响起,“狐狸”(配班教师扮演)出现。“狐狸”想乘天黑来偷吃小鸡。教师启发幼儿说说怎样帮助小鸡。大家经过讨论,决定给小鸡建家,引出绘画主题。
2、教师以小鸡的口吻请幼儿设计不同形状的家,并引导幼儿把自己想好的样式告诉小鸡。
3、将桌子围成鸡栏摆好,幼儿绘画。教师根据幼儿的实际水平,启发他们设计不同形状的房子,用线条组画,并及时表扬大胆想象的幼儿,引导他们相互欣赏。
4、请幼儿把建好的房子给小鸡讲讲、看看。
5、“狐狸”又来了,见吃不到小鸡,气得溜走了。
6、教师以小鸡的口吻进行讲评,幼儿相互欣赏作品。
评析:
这是一次在户外进行的绘画活动。在宽敞的活动空间里,在轻松的音乐中,幼儿看小鸡吃食、喝水、和小鸡说着悄悄话。“狐狸”的出现及教师以游戏的口吻提出的为小鸡建家的绘画主题,较好的激发了幼儿作画的情感动机。而此后教师对绘画的指导,无不蕴涵在游戏情景之中。在这样自然、流畅的活动里,孩子们得到的是快乐和成功。
幼儿园小班社会教案:你帮我来我帮你 篇4
活动内容:
《我来帮助你》
活动目标:
1、能够发现别人明显高兴与不高兴的表情,并在老师的渲染下,会用简单的语言和动作给予他人关心和帮助。
2、激发幼儿同情关心他人的情感,并学会说:“我来帮助你”。
活动准备:
1、老师排练表演。道具:头饰(红花姐姐、青蛙、小山羊)
纸撕面条、棉签、纱布。
2、图片、积木、报纸、篮子。
活动过程:
一、教师扮演红花姐姐出场,与幼儿谈话,引起幼儿对红花姐姐的认识。
“小朋友好,我是红花姐姐,我最喜欢关心和帮助别人,还喜欢做好事,所以我每天都很快乐。”
二、情景表演,幼儿与情景互动。
1、小青蛙出场。(手受伤了)
红花姐姐:小青蛙,你怎么啦?
小青蛙:森林里发大水,把树冲到了,树倒下来压到了我的手,现在我的手好痛呀!
红花姐姐:你别着急,我来帮助你。(涂药、包扎)
2、小山羊出场。(伤心的哭)
红花姐姐:小山羊你怎么啦?
小山羊:森林里发大水,把吃的都冲走了,现在我又冷又饿。
红花姐姐:你别着急,我来帮助你。(披上衣服、吃面条)
三、教师与幼儿进行交谈。
提问:
1、小朋友们在幼儿园,老师是怎样帮助你的?
2、在家爸爸、妈妈是怎样帮助你的?
3、小朋友们,平时都是老师和爸爸、妈妈帮助你们,那你们帮助过别人吗?
四、小青蛙敲门进来:“红花姐姐,森林里还有许多小动物也遇到了困难,他们也需要帮助,你快跟我来看看。
五、拉开幕布,出示图片
红花姐姐:“哎呀!小动物们都怎么啦?”请个别幼儿起来回答(小猫被树压着,小鸡落在水中,小熊的房子倒了,小兔饿得在哭)。
小动物们遇到了困难,都很伤心小朋友们快来想办法帮帮小动物们,请幼儿说出怎样关心、帮助小动物们。
根据幼儿说的办法,教师将小动物解救出来。
六、延伸活动
让幼儿们自由选择帮助小兔做吃的(用报纸剪面条)或是到结构角为小熊搭房子。
幼儿园小班社会教案:你帮我来我帮你 篇5
一、活动名称:
帮小熊整理衣柜
二、活动目标:
通过帮助小熊整理衣柜,引导幼儿尝试将衣服、裤子、鞋子进行分类,并有序的摆放,养成好习惯。
三、活动准备:
小熊头饰、每名幼儿自备上衣、裤子和鞋。
四、活动过程:
1、玩活动区:收玩具时,大家看到娃娃家里有一只小熊,发现它有一些不高兴,询问:小熊,你怎么不高兴?需要我们帮助吗?(自己的衣柜很乱,找不到要穿的衣服,不能出去玩了,谁能帮帮我呀?)
2、小朋友帮助小熊收拾衣柜:
(1)请幼儿大胆说出自己的好办法
(2)幼儿整理小熊柜子里的衣服、裤子、鞋子
提问:你是怎样整理的?
3、摆放衣服:
请幼儿把整理好的衣服放到衣柜里,请小熊来看一看。
小熊:这件上衣怎么去了别人的家呀?它的家在哪里呀?
(小熊拿起那件衣服请大家帮忙)
4、给小衣柜贴标志:
5、小熊非常满意,感谢小朋友帮她把衣服分层整理,表扬小朋友摆放的东西整齐。
小熊知道以后按照衣柜标志摆放物品,养成好习惯。
幼儿园小班社会教案:你帮我来我帮你 篇6
活动目标
⒈尝试用波浪线和弹簧线画出头发。
⒉进一步熟悉特征,体验打扮快乐心情。活动准备:脸型图、范例两张。
活动过程
一、谈话导入——说说自己头发。
小朋友,老师发现我们小朋友的妈妈,她们的头发也都很漂亮,那你来说说你头发是什么样的?从头发的颜色、发型上讲述。(如:我的妈妈是直发,还染了红颜色的;我头发是卷卷的、长长的。)
二、认识波浪线和弹簧线
1、(出示ppt1)观察图片上阿头发的特征,认识波浪线。
(1)师:阿姨头发什么样的?像什么呢?幼儿说说,师给予补充,象面条、象小蛇、象蚯蚓。
(2)这个长长的、弯弯的线叫波浪线。让幼儿说说。波浪线怎么画呢?我们一起来看着图画一画。我们一起来画一画,幼儿书空练习画象波浪线一样的曲线。
2、(出示ppt2)观察图片上阿姨头发的特征,认识弹簧线。
(1)发现波浪线和弹簧线的不同。
(2)介绍弹簧线的画法,一圈接着一圈的画。
小结:这两个阿姨烫了好看的卷发,我们今天也来帮妈妈设计一个好看的卷发好吗?
三、教师示范帮妈妈设计卷发
1、(出示没有头发的妈妈图片)请幼儿选择一种曲线帮妈妈设计发型。
2、重点指导从一侧的头皮开始,沿着头一曲一曲往下画曲线,可以画到下巴这里,也可以画到脖子这里,画完一条后,再从头皮这里往下画,两条曲线不能碰到一起,一侧画后,再画另一侧的头发。师介绍另外一种发型,一层一层往外画曲线。
四、幼儿操作——设计头发
1、现在老师为每位小朋友都准备好了头像,那我们赶快帮妈妈设计头发吧!你们先想好你要帮妈妈设计什么样的头发,然后从头皮出开始画头发。
2、幼儿为作画,教师巡回指导,提醒幼儿画的头发要和头皮连住。鼓励幼儿大胆作画。
五、评价活动。
1、(展示幼儿的作品)这是谁的妈妈?她的头发是不是曲线的?你给妈妈烫了波浪线还是弹簧线的发型?有没有跟头皮连起来?
2、你觉得他头发画得好看吗?为什么说他画得不好?说说你的理由?
幼儿园小班社会教案:你帮我来我帮你 篇7
设计意图:
结合本单元“惊奇一线”的主题活动,让幼儿进一步了解“线”的多种用途。通过认识蜘蛛及了解蜘蛛吐丝结网的特性,感受生活中的“线”。同时,尝试用各种材料制成的线,如:皱纹纸搓成的线、玻璃丝绳、及时贴剪成的线条等,进行富有想象力的创作,为后面一系列的活动打好基础。
活动目标:
1、认识蜘蛛,知道蜘蛛吐丝结网的特性。
2、在活动中培养幼儿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活动准备:
1、挂图《好忙好忙的蜘蛛》
2、及时贴纸条,塑料绳,碎纸,纸绳
活动过程:
一、谜语导题
(1)今天老师带来了一个谜语,我们一起来猜一下。小小诸葛亮,独坐军中帐,摆起八卦阵,专捉飞来将。
(2)你们知道谜语中的“八卦阵”指的是什么?蜘蛛为什么要吐丝结网?
二、蜘蛛是用身体的哪一部分吐丝的?老师带来了一张图片,我们一起来看一下。(蜘蛛是用肚子后面的纺织器吐丝的)
蜘蛛吐出来的丝织成的网为什么会捉住小虫子呢?
蜘蛛在网上走,它自己会不会被粘住呢?
三、蜘蛛织的网有很多种形状,你看到了哪些形状的。(幼儿讨论后回答)
四、了解一些不织网的蜘蛛丝怎样捕食的。
五、幼儿运用各种材料操作。
今天我们一起来帮蜘蛛结网好吗?提出操作要求:两人合作,选择合适的材料,先设计再制作。
活动效果与反思:
此次活动内容与孩子们感兴趣的动物有关,因此在活动中,他们始终表现出了浓厚的活动热情。活动中,我先和孩子们一起探索了解了蜘蛛吐丝秘密,知道了蜘蛛吐丝是为了捕捉食物和保护自己,还了解了蜘蛛吐丝的身体器官。随后,孩子们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和好朋友一起选择自己喜爱的材料,共同制作出一张张形态各异的蜘蛛网,满足了孩子们动脑、动手的需求。
本次活动将科学活动和艺术活动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孩子们用美劳的方式表现、交流、分享探索的结果,体验发现的乐趣,使科学的获得真正内化为幼儿的知识和经验。
幼儿园小班社会教案:你帮我来我帮你 篇8
活动目标:
1.具有一定的同情心。
2.掌握帮助和安慰同伴的简单方法。
3.学会关心、帮助同伴。
4.探索、发现生活中的多样性及特征。
5.能在集体面前大胆发言,积极想象,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活动准备:
1.排练情境表演“我扶你起来”。
2.幼儿用书:《我来帮助你》。
活动过程:
1.观察情境表演,学会关心同伴。
教师:演出中有哪些角色?在干什么?
教师:小玲摔疼了吗?你是怎么看出来的?
教师:小明对小玲说了什么?他是怎么帮助小玲的?
幼儿学习表演中的对话,模仿帮助别人的动作。
2.通过讨论,学会关心、帮助别人。
教师:你觉得小朋友吗?他好在什么地方?
教师:你关心过同伴吗?你是怎样关心同伴的?
教师:你帮助过别人以后,心里感觉怎样?
教师小结:当别人遇到困难时应该及时提供帮助,帮助别人也会给自己带来快乐。
3.引导幼儿观察幼儿用书画面。
教师:请小朋友讲一讲,图上的小朋友是怎么样助人为乐的?
活动反思:
经常听到家长说,现在的孩子不知怎么了,都不太懂事。尤其在关心别人方面,孩子做得很不好,不管是在家里还是在幼儿园,看到父母或者小朋友生病或者受伤什么的,孩子没有一点同情心,更不会去关心他人,觉得很难过,要怎样才能让孩子学会去关心他人呢?所以这次上课选了社会《我来帮助你》这节课,目的让幼儿学会关心、帮助同伴,能够用简单的语句去帮助和安慰同伴。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曾经说过:“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学习,将会扼杀幼儿探索的欲望。”所以活动一开始,我就出示了图片一只流血的小青蛙,让幼儿们看到受伤的青蛙有点怜悯之心。师:那小青蛙为什么会流血呢?带着疑问,幼儿跟着我的思路一起欣赏了故事《小青蛙和小黄鸭》,通过故事幼儿知道了小黄鸭是如何帮助小青蛙的。我们都要向小黄鸭学习帮助别人的精神,帮助别人会给别人带来快乐,也会给自己带来快乐。为了能让幼儿更进一步的把帮助别人的精神运用到生活当中去。我搜集了一些孩子们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困难,请幼儿来帮助他们解决,引导幼儿形成正确的认知。如:翟康馨走路时摔倒了?常海鑫玩的积木掉地上了?黄若子美的拉链拉不上去?等等,当他们遇到这些困难时,我们小朋友该如何帮助他们呢?孩子们都能学故事中的小黄鸭说:“让我来帮助你……”课堂上得到了很好的反响。培养了幼儿的移情能力来引导幼儿学会关心他人。让幼儿积极地想办法解决问题。
我觉得本次活动的亮点:
1.适当运用了生活中的一些例子让幼儿参与进来,便于理解。通过画面体会到:原来帮助他人就是那么简单。在课堂上,幼儿的表现的确让人刮目相看,我想,给幼儿提供了开放的空间,让他们回到了现实生活中,他们的感触一定很深。这样扩展教材,增强了活动的实效性。
2.精选的课件能很好地吸引孩子们的眼球,让他们懂得了得到别人帮助和帮助别人时应说的话。
但也存在很多问题,如:
1.在第二次观看课件时能分段观看,让孩子们集中练习对话。
2.在活动中能让幼儿亲自去体验一下帮助别人的感觉会更好
3.最后环节教师通过幼儿身边事让幼儿感受帮助别人是件快乐的事情,同时还可以问一下有谁遇到过困难的,别人是怎么帮助他的,让幼儿感受被别人帮助也是一件快乐的事情。
4.可以设计一个实例情境,如老师突然捂住肚子说肚子疼,进一步检测和培养一下幼儿的反应能力和实际帮助能力情况(幼儿无反应可让配班老师提示幼儿给老师倒杯水、让老师到旁边休息、帮老师揉揉等)。
人常说,好文不厌千回改。其实,好课就要千回练。通过对课后反思的认识,我就能找到实现教育实践的创造性与探究性的途径,从而,不断更新教学观念、改变教学行为,形成自己对教学现象、教学问题的独立思考和创造性的见解,做一名懂理论,敢实践的的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