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北京的春节》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能够将课文中生字的字音读准确并在此基础上,将课文读流利。2.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感知老北京过春节的风俗习惯,感受春节的热闹气氛。3.有感情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热爱北京,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4.指导学生深入感知课文内容,在不断的思考交流过程中,感受读书的乐趣。教学重难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热爱北京、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教学过程:一、复习检测。1、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老北京的春节》。2、检查词语规矩 放假 除夕 鞭炮 长龙 逛街 恰好 预示 拜年 吉祥 翡翠 差不多 彻夜不绝 截然不同 通宵灯火 张灯结彩 明月当空 灯火通明3、请学生分段朗读课文,师生共议,正音。二、研读课文,深入探究(一)整体感知自己默读课文,边读边想,老北京的春节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热闹)快速浏览一遍课文,看看作者都写了哪些重要日子?按顺序说一说。(腊月初八、腊月十九、除夕、大年初一、正月十五、正月十九)说出“开始”、“高潮”和“结束”的日子。(二)细读感悟同学们,老北京的春节时间长、活动丰富,你想去体验吗?这6个重要的日子,你喜欢哪个日子,就读读那个自然段。 1、学习第四自然段。(1)谁喜欢除夕?来读一读这个自然段。(指名读课文)(2)除夕有什么特点?(热闹)从哪句话里看出来的?(到了除夕可真热闹。)(3)除夕的“热闹”表现在哪些方面?(读句)生:“家家……”师:还从哪儿可以看出除夕很热闹呢?生:鞭炮声彻夜不绝。师:什么是“彻夜不绝”?(除夕那天各种鞭炮声从十二点开始,一直到天亮,响个不停,这就是“彻夜不绝”。)师:除了鞭炮声,还有什么热闹之处?(这一天,出门在外的人——)师:这一夜人们还要(守岁)。其实,我们这儿也有守岁的习俗。师:老北京除夕这天,人们做年菜、穿新衣、贴对联、守岁等,热闹不热闹?孩子们,拿起书来,让我们把热闹的除夕展现在大家的面前。(齐读)小结:老北京的除夕真热闹!2、学习第五自然段。过渡:过了除夕,就到哪个日子啦?大年初一与除夕有哪些不同呢?(出示课件)自读课文,边读边想:(1)比较大年初一与除夕的不同之处?(地点、内容)(2)人们在初一都有哪些活动?(拜年、逛庙会)让我们一起去看看老北京的大年初一吧!师:(配乐插图)这就是老北京的大年初一。你看到了什么呢?请你用“有的……有的……还有的……人们可真……!”把你看到的和想到的说出来。(师指导有顺序地看图)师:你们不仅说话完整,而且想象力也很丰富。师:大年初一时,老北京的人们走出家门,有的逛庙会,有的看美景,还有的去拜年,到处都是热闹的景象。这就是老北京春节的味道。师:让我们一起来感受一下。(齐读课文)师:孩子们,你们用朗读把我和在座的老师带进了热闹的大年初一,谢谢你们!师:同学们,大年初一人们高高兴兴地走出家门逛庙会,除夕时人们忙碌而热闹地准备着,这让我们感受到大年初一的景象与除夕真是——(生)截然不同3、学习第六自然段。师:领略了热闹的除夕和大年初一,还有哪个日子吸引你?为什么?(生读句)师:让我们也一起到元宵节去逛逛:各种各样的彩灯都挂起来了,处处喜气洋洋。赶快到文中找一找,都有哪些灯?谁来告诉我?(指名读课文)你们想去看看吗?走!(课件)师:完了吗?从哪儿知道的?(省略号)师:除了课文里说到的灯,想像一下还会有什么形状的灯呢?师:同学们知道的可真多啊。元宵节处处张灯结彩,灯火通明,置身于五彩缤纷的灯海可真舒服。此时,我们虽然不能做灯,但我们能用朗读来体现灯的美丽。生:(想想怎样读才能体现出灯的美丽)自由读、分组读(4个组),引读。(看课件)师:从你们的朗读中我体会到了老北京的元宵节是如此热闹,难怪老舍爷爷说“元宵一上市,春节的_____就到了。”(生读中心句)师:除了看灯,人们还会?(生答)元宵节时我们也要吃元宵,因为预示着……(快乐吉祥)师:同学们读书的热情这么高,连老师也被感染了,我们一起来读。(引读)4、学习第7自然段。师:时间过得真快,转眼……(生接读课文)师:一年之计在于春,人们只有辛勤的工作才能换来快乐的生活。过年了,你们又张大了一岁,希望你们在新的一年里努力学习,学到更多的知识。师:孩子们,让我们带着快乐的心情去迎接新的一年吧。生读该段。5、回顾全文。课文学完了,让我们再回过头来看一下,老北京春节的“开始”、“高潮”和“结束”各有什么特点?三、课堂检测1、填空2、对老北京的春节,你印象最深的是哪一天?为什么?四、作业超市1.写一写你们家是怎样过春节的。2.画一画你们家过春节的情景。五、总结全文师:老北京的春节结束了,同学们可别遗憾,再过一个多月,2009年的春节就要来到了,到那时同学们可一定要好好感受一下我们灵宝的春节。板书设计: 开始:腊八、腊月十九、除夕、初一 繁忙、喜悦老北京的春节高潮:元宵节(正月十五) 热闹、喜气 结束;正月十九 忙碌
《老北京的春节》教案 篇2
一、导入
师:同学们,咱们中国的传统节日形式多样、内容丰富。谁能说说你所知道的传统节日都有哪些?生:……春节(板书)师:其实在众多的节日里,春节是最为隆重的一个节日。然而不同的地方人们过春节的方式却不尽相同。今天,咱们就走进老北京,去看看那里的人是如何过春节的。(板书“老北京的”)好,同学们咱们一块齐读课文题目。二、教学过程师:下面大家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自读课文,在读的时候要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生:读文师:下面咱们请一组同学以开火车的形式读读大屏幕上的词语。 (大屏幕出示词语:腊月 热闹 鞭炮 守岁 拜年 预示 截然不同 张灯结彩 灯火通明)生:读词师:恩,大家读得很准确,可见预习得非常认真。现在大家快速浏览全文,看看作者一共描述了老北京春节里的哪几个重要节日。生:浏览并回答:腊八、腊月十九、除夕、大年初一、元宵节、正月十九(出示课件)师:按照北京的老规矩,过春节差不多从腊月初就开始了。那么,是哪个节日拉开了春节的序幕呢?生:腊八(板书“腊八”)师:在腊八节老北京人都干些什么?生:喝腊八粥,泡腊八蒜。师:老北京的腊八蒜有什么特点?生:色如翡翠,醋也有了些辣味。(出示课件)师:“色如翡翠”(强调)这是什么修辞手法?生:比喻(板书)师:这有什么好处呢?生:形象生动师:老北京的蒜不仅颜色好看,而且味道也很有特色,谁来读读这句话,读出它的色味双全。生:读,师:味道真美其实一说起过年,我想最开心的就是你们这些孩子了。老北京的孩子们也不例外,他们也是盼望着春节,盼望着年假早点到来。老北京的年假一般从什么时候开始?生:腊月十九(板书)师:同学们,老北京的孩子们一放假做的第一件事是什么?生:上街买爆竹和玩具,赶集买年画。(出示课件)师:你从哪些词能够看出孩子们兴冲冲渴望过年的心情?生:第一件事,贴近年底。(强调)师:是啊,孩子们期盼了一年,腊月十九终于到了,他们再也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与兴奋,兴冲冲的准备过年。来,孩子们,拿起课本,齐读前三自然段,让我们和老北京的孩子一起拉开春节的序幕吧。(课件)师:年味是越来越浓了,那么在这几个节日中你最喜欢哪个节日?(出示课件)下面,请大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4-6自然段。简单的做下批注。生:读师:同学们,谁能说说你喜欢哪个节日?生:……除夕(板书)师:为什么?你读读描写除夕的这个自然段。(出示4自然段课件)其他同学边听边想:本段是围绕哪一句写的?生:读,师提问生:到了除夕可真热闹,(点红)师:下文都是紧紧围绕这一句写的,这在结构上叫做——总分(板书)师:文中哪些语句围绕着中心句体现出老北京的除夕节是热闹的? 生:家家敢做年菜……(课件强调)。师:谁来读?读出除夕的热闹,生:读师:真是太热闹了。除夕之夜,人们欢笑着、忙碌着、热闹着,呈现出了普天同庆、热闹非凡的景象。多热闹啊,谁还想试试再读读这句话。(生再读再评价),你已经把我们带进了热闹的除夕。(出示组图),此时,咱们似乎听到了那一声声彻夜不绝的鞭炮声,似乎看到了红红的对联、各色的年画,不时还能闻见从远处飘来的扑鼻饭香,说不定大家还能看见急冲冲赶着回家的行人呢!这些人为什么要“必定”(强调)赶着回家呢?生:吃团圆饭,守岁师:是啊。除夕之夜,合家团圆、欢声笑语,来,孩子们,看着大屏幕齐读本段。让我们共同期盼新的一年的到来。(生读)师:听, 12点的钟声已经响起,辞旧迎新的炮竹声也响起了,日历又翻开了新的一页,我们迎来了新的节日——,生:大年初一(出示课件)师:哪位同学喜欢大年初一这个节日,能不能给大家介绍介绍老北京的大年初一?生:……师:大年初一的景象与除夕截然不同。“截然不同”是什么意思?(变红)生:一点也不相同 师:作者为什么说大年初一的景象与除夕截然不同呢?生:除夕人们在家而大年初一走出家门拜年;师:除夕人们忙着做年夜饭,赶着回家而大年初一人们则悠闲的逛庙会、看美景……多自在。来,喜欢过大年初一的孩子们咱们拿起课本来一起读。师:有的同学喜欢热闹的除夕,有的同学喜欢悠闲的大年初一,那么同学们你们还喜欢哪个节日?生:元宵节(板书)师:同学们,你们是怎么过元宵节的?谁能用一两句话说说老北京的元宵节又是一番怎样的景象?生:……师:是啊,天上明月当空,地上灯火通明。各种花灯也是千姿百态,令人耳目一新。谁来介绍一下老北京的元宵节上都有什么样的花灯?生:……师:(出示课件)有名的老铺都要挂出几百盏灯来,有的是玻璃的,有的是牛角的,有的是纱灯,有的是冰灯,还有用麦苗做成一两条碧绿的长龙……家中也有灯,走马灯、宫灯、纸灯,有的灯里面还有叮咚作响的小铃铛呢……(课件图)同学们,元宵节上就只有这几种灯吗?还有么?细心的同学咱们可以看看标点符号。生:还有。因为有两个省略号。(弹出省略号)师:省略号说明——还有很多灯(课件补充)。可见抓住标点符号也是理解文章的好方法。作者在介绍花灯时说有的是玻璃的,有的是牛角的,有的是纱灯,有的是冰灯,还有的是长龙灯。“有的……有的……有的”这是什么句式?生:排比句(板书)师:(课件)谁能用“有的…有的…还有的”这个句式说说元宵节上还有什么灯?生:……师:经过你们这一描述。此时的老北京已经变成了灯的海洋!(走进学生)现在你就置身在这灯的海洋,你的心情如何呢?生:开心师:读出你的开心。生:读师:元宵佳节处处张灯结彩,整条大街都是灯火通明。再试试,边读边想象画面生:读师:真美。师:孩子,你的心情如何?生:激动师:读出你的激动?生:读师:经这位同学一读,我仿佛看到了各式各样的花灯。师:哎,大家可别光顾着看灯,千万别忘了在元宵节吃一碗——元宵。老北京吃元宵可是讲究好兆头的,这预示着新的一年快乐吉祥。 除夕是热闹的,可是没有月光;元宵节呢,恰好是明月当空。处处张灯结彩,整条大街都是灯火通明。所以,老舍先生说元宵节是春节的高潮。(手势)下面让我们回到这灯的海洋中,再次感受老北京的春节带给我们的欢乐与喜悦吧!齐读第六自然段。生:读师:时间过得真快,一转眼正月十九到了,春节也就接近尾声了。“一年之计在于春”人们又开始忙碌的生活了。下面大家统揽全篇,看看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描写老北京的春节的?生:时间顺序三、课堂总结师:今天咱们随着老舍先生从腊八一直走到了正月十九,感受了老北京特有的风情,我国民族风情各异,你还知道哪些地方的风土人情,(讨论)在课下查查资料,咱们在下节课共同交流。
《老北京的春节》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正确读写本课的生字新词。
2.默读课文,了解老北京春节的风俗习惯,感受老北京的年味儿。
重点
了解老北京春节的风俗习惯,感受传统年文化的独特魅力。
难点
感受老北京的年味儿,体味民俗。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揭示课题
1.同学们,你们喜欢过春节吗?说说理由。(唤起学生对过春节时热闹、喜庆气氛的回忆)
2.让我们来看看老北京的孩子是怎样过春节的。(播放动漫童谣:小孩儿小孩儿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粥,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二十三,糖瓜黏;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冻豆腐;二十六,去买肉;二十七,宰只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宿;初一初二满街走。)说说你的感受。
3.现在,我们就跟随作家老舍,走进老北京,过一个京味儿十足的春节,感受独特的民风民俗和魅力十足的年文化。
二、整体感知,理清脉络
1.自由读通课文,把生字读正确、句子读通顺,同桌间互读检查。
2.请13名学生按自然段轮读课文,其他同学边听边画出:作者写了春节中哪些重要日子的活动。
3.小组合作,完成表格。时间风俗习惯4.交流汇报,老师板书:腊月初旬→除夕→正月初一→正月十五→正月十九结束(明确老北京的春节从腊月初旬开始,到正月十九结束。)
5.说说老北京的春节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引导学生结合阅读说出“热闹、忙乱、喜庆、团圆”等初步感受。)
三、交流探讨,感受年味儿
1.春节是我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北京人过得这样热闹、开心,字里行间都弥漫着浓浓的年味。选择春节中你印象最深的一个日子,反复读一读,能品出年的什么味道?在空白处做批注。
2.小组内交流。
3.全班交流汇报。
(1)年的味道是爆竹的味道。
①爆竹的声音,是春节特有的声音,文中都有哪些地方写到?(孩子们准备过年,第二件事就是买爆竹;腊月二十三过小年,天一擦黑,鞭炮就响起来;除夕鞭炮声日夜不绝;正月初一,门前堆着昨夜燃放的爆竹纸皮;正月十五元宵节,小孩子们买各种花炮燃放,在家中有声有光地玩耍。)
②整个春节都弥漫着爆竹的味道、烟火的味道,过年的热闹、火爆气氛尽在其中,已经与传说中用来恐吓叫“年”的怪兽无关了。
(2)年的味道是香甜的味道。
①找出文中描写有关饮食的语句。(腊八粥、腊八蒜;杂拌儿;二十三前几天,街上就有好多卖麦芽糖与江米糖的;除夕以前,把肉、鸡、鱼、青菜、年糕什么的都预备充足;除夕家家赶做年菜,到处是酒肉的香味;在北京,过年时,家家吃饺子;正月十五,大家还必须吃元宵啊。)说说自己的体会。(充足、丰盛。)
②人们一年辛苦劳动之后,对自己劳动所得的展示与享用,洋溢着幸福感与满足感。在香味四溢中,将年过得有滋有味。
(3)年的味道是开心的味道。
①初一逛庙会,元宵节逛灯会。体会人们清闲、娱乐、高兴的心态。
②结合自己的实际,说说文中大人、小孩的快乐。
(4)总结,在整个春节的系列活动中,虽然有些繁文缛节,但地道的民俗中所包括的五味杂陈,蕴涵着最丰富的传统,是耐得住咀嚼的味道。
四、品读体味,感受民俗
1.快速浏览课文,找出春节中最热闹、喜庆的日子。(除夕和正月十五)
2.认真读第8自然段,联系你过年时的感受,说说怎样理解“除夕真热闹”。
(是一种普天同庆的热闹——家家赶做年菜,到处是酒肉的香味。老少男女都穿起新衣,门外贴好红红的对联,屋里贴好各色的年画;是一种通宵达旦的热闹——哪一家都灯火通宵,不许间断,鞭炮声日夜不绝。除了很小的孩子,没有什么人睡觉,都要守岁;是一种团团圆圆的热闹——在外边做事的人,除非万不得已,必定赶回家来,吃团圆饭,祭祖。)
3.除夕夜可以说是春节中的高潮,在热闹、喜庆、团圆的气氛中,有多少人彻夜无眠。试着用你的朗读来把它表现出来。
4.配《恭喜》乐曲朗读,体现“除夕真热闹”。
五、布置作业
1.抄写“词语表”中的本课词语。
2.收集各地春节习俗。
《老北京的春节》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12个生字,知道多音字“假”的用法。会写本课9个生字。
2、了解老北京春节的风俗习惯,感受春节的热闹气氛。知道春节“开始、高潮、结束”的日子。
3、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积累词汇,培养语感,能仿照课文说说自己家乡过年的习俗。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
了解老北京春节的风俗习惯,感受春节的热闹气氛。知道春节“开始、高潮、结束”的日子。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时间: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出示歌谣,激趣导课:
同学们,我在网上下载了一首歌谣,是关于老北京过春节的习俗的。你们想读吗?(孩子孩子你别馋,过了喇叭就是年。腊八粥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二十三,糖瓜儿粘,二十四,扫房日,二十五,炸豆腐,二十六,炖羊肉,二十七,杀只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宿,大年初一扭一扭。)
读了这首儿歌,你有什么感受?
老舍先生有一篇文章,也写了老北京过春节的情景,题目就叫:老北京的春节。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指导预习。
1、出示预习要求:
(1)自读课文,划出生字,想办法认识。
(2)老北京的春节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三年级学生年龄小,自学能力较差。在课前预习,教师看不到学生预习的过程,不能保证人人参与预习。把预习纳入课堂,重在指导预习的方法,培养预习的习惯。)
2、小组内检查生字。
3、教师抽查“规矩、亲戚、预示、放假”的读法。指导“规矩”的写法。(读写结合,分散了写字的难点。)
三、再读课文,理清思路。
1、同学们,你们能把课文通顺的读下来吗?谁愿意读给大家听?其余同学一边听一边想,作者写了哪些天中人们的活动?春节的开始、高潮、结束分别在哪一天?你可以用笔画下来,用你喜欢的符号标出来。(培养学生边听边想,读书动笔的习惯。)
2、交流汇报,教师随机板书。
腊八-----十九-----除夕-----大年初一-----元宵节-----正月十九
(开始)(高潮)(结束)
3、你觉得哪些段落写得最有趣?自己找出来读一读。
四、创设情景,精读品味。
1、我看到很多同学都在读课文的第四自然段,你能画出这一段的的总起句吗?(到了除夕可真热闹。)我为同学们带来了一段录像,也体现了除夕的热闹情景,愿意欣赏吗?
2、放映录像,请同学们边看边想:你从这段录像上看到了或者联想到了课文中哪些句子,请你自己在座位上轻轻地有感情地读一读。
(生按照自己的体会读相关句子。)
(这个环节看似简单,实际上颇为巧妙。学生在读“根据录像所联想到的句子”的过程中,实际上是在理解课文,而且这种理解是个性化的,是“感悟性”的,而不是机械的。)
4、你能用你的声音和表情把除夕的热闹情景表现出来吗?(学生比较辨析三段音乐,认为其中一段活泼欢快,较为合适。然后学生在此背景音乐中朗读课文。)
5、刚才的录像非常有趣,你们想不想自己做导演,拍摄一段录象?请同学们自读第六自然段,小组之间讨论,要拍摄这样的录像需要做哪些准备。
6、现在,你们就是导演了,请把你们的.计划告诉大家,好吗?(有趣的情境,亲切的话语,调动了学生学习的欲望。)
生1:我需要准备各种各样的灯。
师:什么样的,请具体说说。
生1:这些灯有玻璃的的,有牛角的,有的是纱灯,有的是冰灯,还有的用麦苗做成一两条碧绿的长龙。
生2:还要准备走马灯、纸灯、宫灯、带有小铃铛的灯。
师:每样的准备一盏,准备九盏够吗?
生(激动地):不够不够。课本上说,有名的老铺都要挂出几百盏灯来,应该准备很多很多这样的灯。
生2:还应该准备荷花灯、猴子灯等。
师:哦,我怎么没见书上写这样的灯?
生3:书上有个省略号,省略了很多种形状
《老北京的春节》教案 篇5
1、认识13个生字,会写9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热爱北京,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3、通过阅读,能找出春节“开始”“高潮”和“结束”的日子。
4、了解老北京春节的风俗习惯,感受春节的热闹气氛。
建议本课教学2—3课时。
拓展习题
1、读记词语,再按要求写几个吧!
截然不同 张灯结彩灯火通明 快乐吉祥
你还知道哪些描写气氛热闹的词语?请再写出几个。
3、请搜集几幅春联和同学们交流一下,还可以办一期春联展览。
老北京的春节
(一)
教学准备:
1、搜集关于老北京过年习俗及其由来的资料。
2、查找自己家乡过年习俗的有关资料。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从《元日》中,我们知道了中国人过春节的很多习俗,今天,老师将和大家一起来了解老北京过春节时的风俗习惯。
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独立识字。
2、检查识字情况,重点指导“逛”。
3、检查读课文,正音。
4、默读课文,说说老北京的春节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三、研读课文,朗读感悟。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找出老北京过春节有哪些习俗。
2、同桌读一读,再在全班交流。
3、默读课文,找出老北京春节“开始”“高潮”和“结束”的日子并划出每个时间,人们都在干什么。
4、讨论交流,指导朗读。
1)春节开始是什么日子,人们在干什么?
a、指名回答。
b、出示小黑板,“腊八这天,人们要喝腊八粥,还要泡腊八蒜。”读一读,说说自己的理解,并用“要……还要……”造句。
2)老北京的除夕有哪些风俗?从哪些地方看出除夕的热闹。
a、说一说。
b、怎样读出除夕热闹喜庆。
3)春节的“高潮”是什么日子,人们都在干什么。
a、指名回答讨论。
b、从哪些地方看出元宵灯会的灯多?
学生回答,教师出示句子“有的……有的……有的……还有的……”
c、指导朗读。
d、练习用“有的……有的……有的……还有的……”说话。
4)春节“结束”是什么日子?
5、联系实际,交流感受
从老北京春节这么多的风俗习惯中,我们感受到了什么?学生谈自己的感受,
过渡:老北京过春节的热闹喜庆,真是“火树银花不夜天,兄弟姊妹舞翩跹”。
四、交流资料、练习表达。
1、把课前查找的关于老北京过年习俗由来的资料拿出来,全班交流。
2、仿照课文说说自己家乡过年的习俗。
先以四人为一小组讨论,整理后,选代表在全班发言。
五、学习生字,积累词语。
重点指导:“截”“拜”
2、积累词语。抄写语文天地“抄一抄”中的部分词语:
规距、通宵、高潮、结束、截然不同。
六、课外实践、培养能力。
通过各种文法搜集资料,了解各国各民族过年的习俗。
(二)
课前准备: 课件学生搜集家乡过年的风俗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一、激趣导入1.过年是我国人民的传统习俗,历代诗人墨客总以最美的诗句来赞颂新年的到来。你能背诵首这类诗吗?
2.你想了解老北京春节的热闹特色吗?
背王安石的《元日》复习本单元首篇古诗。
即将年底,此导入贴近生活,激趣自然。
二、初读课文自读感知1.请同学们小声读课文,读准字音,说一说老北京的春节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2.再读课文,分段默读,用自己喜欢的符号画出重点词,标出疑问。
3.集体汇报,你了解了什么?生1:有趣、热闹
生2:刺激、好玩
生3:喜庆、团圆
……
生1:了解了春节“开始”“高潮”“结束 ”的 日子。
生2:了解了庆祝春节有很长的时间。
生3:我结合图画,了解了 春节期间庆祝活动很多,热闹非凡。
……学生各自的印象不同,学习中互相影响、补充。
尊重学生自主读书的愿望,并能从多角度来了解。
三、细读课文质疑讨论1、实物投影 出示春节“开始”的有关段落。
2、“除夕”和“初一”有什么截然不同?
(教师相机介绍“过年”的 传说)
3、用同学们刚才的学习方法共同研讨“元宵节”一段。
①课件出示第六自然段。
②请同学们小组讨论并个别汇报。
③回顾“除夕”、“初一”和“元宵节”对比。
4、春节一转眼就过去了,那份快乐和吉祥永留在心间,让我们再读课文,感受老北京的欢喜和美好的同时,给自己的家人和朋友送去一份祝福。a生边读边想,画出预示春节“开始”的重点词语:腊月初 腊八粥 腊八蒜
买爆竹、玩具 赶集买年画
b用“……要……还要……”口头造句。
小组讨论、汇报
a除夕:准备年饭、穿新衣、贴对联、放爆竹、吃团圆饭、守岁
b初一:拜年 逛庙会
c读有关的段落,体会除夕、初一兴奋、欢喜的心情。
a轻声读全段。
b一句一句的读,边读边想,从每句话中知道了什么?
元宵节明月当空
元宵节吃元宵
“处处、整条、都要……”说明灯多,声势浩大。
“有的……有的……有的……还有的……”说明各式各样的“走马灯、宫灯、纸灯、冰灯、纱灯……”说明灯多而美。
读全段,读出美妙、热闹、吉祥。
学生伴随《春节序曲》齐读课文。
锻炼口语表达能力。
听取学生的见解,赞扬学生,抓重点,理解课文的学习方法。
层层深入
对比学法
解决疑问
回归整体
四、课外拓展我们家乡过年有哪些习俗,仿照课文说一说。
(要求不宜过高、过全)
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谈。沟通课内外联系,培养口语交际能力。
五、实践作业1、查一查:
查资料,了解各国、各民族过年的习俗。并归类整理。
2、写一写:
春节快到了,自己家怎么过年?自己打算做什么?写下来。
培养学生搜集整理信息的兴趣和能力
《老北京的春节》教案 篇6
一.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14个生字,正确读写和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老北京春节的风俗习惯,感受春节的热闹、喜庆气氛。
3.学习课文有顺序、详略得当的写法。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了解老北京风俗习惯,感受传统年文化的独特魅力。
难点:品味老舍的语言风格,学习有顺序、详略得当的写作方法。
三.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新课
1、学生回忆刚刚过去的寒假里度过的节日——春节。从而引出老北京的春节,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简单了解作者——老舍
『设计意图』:以课堂为起点来实施生活化的教学,加强课堂教学与生活的沟通,让教学贴近生活,联系实际。
(二)检查预习
1、出示生字旬熬蒜醋饺翡拌榛栗筝鞭麦寺逛
(1)指名读,评议
(2)学生找出自己易错的字
(3)老师强调“熬”字,并用白板演示“熬”的笔顺
2、出示词语轻声:饺子榛子栗子风筝规矩掺和红火儿化:杂拌儿零七八碎儿玩意儿多音:万象更新正月间断分外(1)自己读(2)指名读,并评议(3)强调“间断”的“间”读四声
『设计意图』:词语是文本构建的基础,词语教学变得精彩,为阅读教学的创新与精彩夯实基础。
(三)初读课文,理清顺序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思考:
1、“照老北京的规矩”,作者在文中依次写了春节中哪些重要的日子。
2、北京的春节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3.交流汇报,老师相机板书:腊八--腊月二十三--除夕--正月初一--正月十五--正月十九(明确老北京的春节从腊月初旬开始,一直到正月十九结束)说说老北京的春节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引导学生结合阅读说出“热闹、忙乱、喜庆、团圆”等初步感受。)
『设计意图』:放手让学生找一找,画一画依次有哪些重要的日子,帮助学生感知课文的叙述顺序,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为学生理解课文做好准备。
(四)精读课文,理解感悟。
师:春节是我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北京人过得是这样热闹、开心,字里行间都弥漫着浓浓的年味。带着要求再大声朗读课文精读要求:1、标出自己最感兴趣的部分,抓住关键词语或句子反复朗读,理解感悟,并在书的空白处做批注。2、小组讨论交流
3、集体交流预设:
腊八:熬腊八粥,泡腊八蒜。
(1)熬腊八粥:“粥是用各种米,各种豆,与各种干果熬成的。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农业展览会。”体会到老舍先生语言的通俗和有趣。“农业展览会”是说粥里的各种豆、米、干干过非常多,多得好像聚在一起开展览会。(课件演示,腊八粥的图片)
(2)泡腊八蒜:“到年底,蒜泡得色如翡翠,醋也有了些辣味,色味双美,使人忍不住要多吃几个饺子。”着重突出“色如翡翠”和“色味双美”两个词,体会到老舍先生语言简练,给我们呈现出一幅鲜明的画面,这也是老舍先生语言的魅力。
除夕。抓住总起句“除夕真热闹”来体会。
(1)从人们活动的角度来体会。“家家赶做年菜”“男女老少都穿起新衣”“在外边做事的人,除非万不得已,必定赶回家来吃团圆饭”,还有“除了很小的孩子,没有什么人睡觉”,足以看出人们差不多全都在庆祝除夕,当然热闹了。
(2)从“味、色、音”的角度来体会。“到处是酒肉的香味”“红红的对联”“各色的年画”“家家灯火通宵”“鞭炮声日夜不绝”,老舍从香味,到色彩,到声音,进行了全方位描写,充分表现了除夕的“热闹”,足见老舍先生描写的细腻。
(3)理解“守岁”:一重意思,年长的人守岁,有珍惜光阴的意思;二重意思,年轻的人守岁,则是为了父母延寿。
(4)把自己的感受融入课文,用自己的朗读表现出来。
(5)创设情境:播放歌曲《春节序曲加放爆竹声》,听着这喜庆的乐声,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场景?
(6)花样读:I除夕是普天同庆的快乐,大声读,出示:除夕真热闹。家家赶做年菜,到处是酒肉的香味。男女老少都穿起新衣,门外贴上了红红的对联,屋里贴好了各色的年画。II除夕是通宵达旦的热闹,大声读,出示:除夕夜家家灯火通宵,不许间断,鞭炮声日夜不绝。III除夕是通宵达旦的热闹,大声读,出示:在外边做事的人,除非万不得已,必定赶回家来吃团圆饭。这一夜,除了很小的孩子,没有什么人睡觉,都要守岁。
正月初一。主要通过人们的活动来体会。
(1)与除夕“截然不同”:全城都在休息,多数铺户要到初六才开张。
(2)人们的活动:男人们在午前到亲戚家、朋友家拜年。女人们在家中接待客人。小贩们在寺庙外边摆摊,小孩子们则爱逛庙会,还有很多人参加赛马赛骆驼的比赛呢!总之,每个人都没闲着,或者走亲访友,或者逛街、比赛,可谓轻松自在。
元宵。主要通过对灯的描写来体会。
(1)勾画出写灯的语句,自由朗读体会。
(2)谈谈自己的体会。灯的数量多:从“处处张灯结彩”“整条大街像是办喜事”“有名的老铺子都要挂出几百盏灯来”“家中也有灯”等词句就可以感受到。灯的种类多:从“各形各色”“有的一律是玻璃的”“家中也有灯”可以感受到。抓住四个“有的”,并在理解的基础上正确运用“有的”说一句话
(3)老舍先生着力描写灯的数量多,种类多,目的是什么?为了突出“元宵是春节的又一个高潮”,出示:“元宵是春节的又一个高潮”这句话,让学生体会并感情朗读。抓住“又”,和前边的课文相联系。设计意图:“默读——思考——讨论——交流——朗读”这一阅读过程,让学生深切感受到北京春节的喜庆、热闹、祥和的气氛。给学生充分的时间默读、朗读,多次与文本交流,培养学生默读、朗读能力,对课文内容更加熟悉。
『设计意图』:通过以上学生之间的读书交流,我们可以看出:学生之间的评价已经不单纯去评价别人读书的好坏,而是伴随着自己对句子的理解和感悟来进行评价,把评价与交流阅读体会结合起来。
(五)联系实际,深化感受
师:过年最高兴的就是小朋友们,在过年的时候你觉得最有意思的是什么呢。『设计意图』:课堂教学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我们理应以课堂为起点来实施生活化的教学,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并真正受到启迪,才能赋予课文以生命和活力。
(六)作业设置结合《北京的春节》和自己所过的春节,写一篇500字左右的短文,谈谈自己的感受或希望。
《老北京的春节》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1、了解老北京春节的风俗习惯,感受春节的热闹气氛。 2、通过阅读,能找出春节“开始”“高潮”和“结束”的日子。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热爱北京、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了解老北京春节的风俗习惯,感受春节的热闹。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录像再现现在人过春节的情景,激发兴趣。 1、喜欢过春节吗?谈谈自己的想法。 2、老北京的春节是怎样的? 二、整体感知,初识大意。 1、自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不明白的地方圈出来。 2、检查生字读音情况:出示课件 (1)放鞭炮检查。 (2)对这些生字你有没有想提醒大家的地方?解决重点难点。 3、解决遇到的困难或问题。 你在读文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提出来。 4、小结。 三、精读课文,理解内容。 (一)自己默读课文,边读边想,老北京的春节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热闹) 快速读一读课文,看春节热闹,作者都写了哪些重要日子?按顺序说一说。 板书:腊月——正月十九 (二)学习过年这一节。 1、默读课文,找出喜欢的一个段,划出表现热闹的句子,谈谈为什么说这些句子能表现出热闹。 2、全班交流。根据学生喜欢的段落交流,喜欢同一个段落先交流。交流时注意抓住重点的词句说。 3、指导学生读出“热闹”来。读完之后,师生评议。 (三)学习元宵节这一节。 1、默读这一节,过元宵节热闹表现在哪些方面? 2、小组合作讨论。重点引导学生了解灯的数量多、种类多、亮等特点。“数量多”可引导学生抓住“处处、整条街、几百”“街上有灯,家中有灯”等;“种类多”可引导学生抓住“玻璃的、牛角的、纱灯、冰灯、长龙、走马灯、宫灯、纸灯”等等。 3、合班交流。出示录像——看灯,让学生感受灯的世界灯的美丽。 4、读出喜欢的心情。指名读。 5、合作读。 (四)感受咱的春节与老北京的春节有什么不同。 1、学生联系自己过春节的情况谈一谈。 2、交流自己搜集的与春节有关的不同资料。(图片、文字资料、录像、幻灯片等都可以) 教师小结。 四、作业超市(自选一个) 1、写一写自己过春节时最有意思的情景。 2、搜集不同地方的人过春节的不同习俗,办一期手抄报。
《老北京的春节》教案 篇8
一、激趣导入:
师:上课同学们,今天老师带给大家一段精彩的画面,快来看看吧! (课件播放:春节联欢晚会的钟声响起,大家一片欢腾的片断) 师:看万画面,你想到了什么,一起来说一下! 生:过年了,春节到了。 师:板书:春节春节你熟悉吗?来说说吧。 生1:春节可以放鞭炮 生2:春节要贴对联 生3:春节可以收到压岁钱 生4:春节有许多好玩的,春节还要回老家探亲,和老家的人一起过节。 师:提起春节,咱们有说不完的话题,今天我们跟老舍爷爷到老北京的春节去看看,看看那时候的人是怎样过春节的。 (课件:老北京过春节的几幅图片。板书课题:老北京的春节。齐读课题。) 师:这是哪里的春节? 生:老北京(再读课题) 师:想去看看吗?请同学们打开书,自己读读课文,遇到不明白的地方用笔圈出来,开始吧! (生自由读课文) 师:课文读完了,那位同学来说说你的问题? 生:色如翡翠是什么意思? 师:谁来帮帮他? 生:就是颜色像翡翠一样青绿 生:守岁是什么意思我不明白 师:(板书:守岁)还有问题吗? 生:冰灯是什么? 生:用冰做的一种灯,中间放上蜡烛或灯泡。 师:一会儿我们还要来看看到底什么是守岁? 二、生字 师:相信课文中生字的读音你们都认识了,一起来看看吧。(课件:出示生字) 师:一起来读一读 师:读得真好,看到“假”字,你想提醒同学什么? 生:有两种读法,一种是假,假如;一种是假,放假。 师:真了不起,知道这是一个多音字。生字读得这么好,送同学一串鞭炮,跟随鞭炮读生字,看谁读得又快又好。(课件:游戏——点爆竹) 生:(抢读生字) 三、初识课文 师:老北京的春节到底怎样呢?请同学来读读课文。 (一排同学按自然段接读,教师对朗读中的错误随时纠正) 师:刚才同学读得很认真,听得同学也很认真,学会倾听别人说话是一种美德,我们同学做得很好。 师:老北京的春节给你留下什么印象? 生:热闹 师:这么热闹的春节从腊月初就开始了(板书腊月),一直持续好长时间,到了正月十九,春节就怎样了? 生:结束了 (板书:腊月热闹正月初九) 师:请同学们快速默读一下课文,找一找,画一画,春节有哪些重要的日子? (腊月初八、腊月十九、除夕、大年初一、元宵节、正月十九) 师:老师把重要的日子做成了日历,咱们来看一下,齐读一下吧。 (课件:日历。学生齐读) 四、研读课文 师:春节有这么多重要的日子,请同学默读课文,找出你喜欢的部分,画画描写热闹的句子。 生:(默读课文) 师:画完了吗?把你画的场面推荐给大家。 生1:我喜欢除夕这个自然段,我觉得除夕很热闹。 师:把你认为热闹的句子读读吧。 生1:到了除夕可真热闹……这一夜,人们还要守岁。我觉得除夕的晚上大家都做年菜,穿漂亮的衣服,还放鞭炮,所以很热闹。 生2:我给她补充一下。到处是酒肉的地香味,出门在外的人都赶回家里来吃团圆饭,很热闹。(默许地点头) 生3:门外贴着红红的对联,屋里贴着年画,通宵灯火,鞭炮声日夜不绝,我觉得很热闹。 师:看来除夕的事情可真多,除夕的夜晚可真热闹。谁来把这个段落读一下? 生:读第4自然段 师:你认为他读得怎么样? 生a: 我觉得aaa读得不太好,他的句子读得不流利,没有读出除夕的热闹,还读得太快乐,那个“鞭炮声日夜不绝”他读成了“鞭炮声日夜不绝”,不好。我想读一读 生b:我觉得aaa读得还可以,但是他读得不够热闹。 生c:他还读错了一个字…… 师:老师认为aaa读得挺流利的,可没读出热情。你觉得应该读出什么样的热情? 生:我觉得出团圆饭应该读得很好吃,叫人很想吃才行。 生:我觉得应该读出男女老少都穿起漂亮的新衣,很喜欢新衣服的感情。因为过年的时候我穿上新衣服我就很喜欢。 生:我觉得应该读出酒肉的香味飘出来的感情,因为过年了,家家赶做年菜,到处是酒肉的香味。 师:你会读了吗?就象刚才我们说的那样读,,你自己试试吧。 生:(有感情朗读课文) 师:我们请一位同学来读一下,aaa 生:有感情读课文 师:谁想和她较量一下? 生:有声有色得读课文 师:这才叫读得有滋味,让我们一起读一遍。 生:齐读课文 师:刚才有同学不明白“守岁”是什么意思,现在你明白了吗? 生:举手,要求回答。守岁就是过年的晚上大家一起吃饭。 生:守岁就是除夕的晚上,出门在外的人赶回家里来,吃团圆饭。看联欢晚会,等着新一年的到来。 师:那么守岁你明白了吗?让我们重温守岁的情景。(vcd片 春节晚会,12点钟声响,人们欢庆新一年的到来。)看到了吗?随着新年钟声的敲响,新的一年来到了。(课件上日历翻到了大年初一)刚才谁选的这一段?请你来读一下你画的这段中热闹的句子。 生:大年初一的景象与除夕截然不同。人们走出家门,到亲戚朋友家去拜年。同时,城内城外的庙会也开放了,小孩子们特别热心去逛,为的是可以骑毛驴,看美景,还能买到春节特有的玩具。 师:你来看一下,为什么说大年初一的景象和除夕截然不同呢? 找到了吗?找到了你来读一下。 生:大年初一的景象与除夕截然不同。人们走出家门,到亲戚朋友家去拜年。同时,城内城外的庙会也开放了,小孩子们特别热心去逛,为的是可以骑毛驴,看美景,还能买到春节特有的玩具。 师:说得非常棒,回答得也很完整。谁还想说? 生1:人们走出家门,到亲戚家、朋友家去拜年。 生2:除夕的晚上没有月亮,黑乎乎的,大年初一明月当空,人们可以出去。(学生小声议论,教师未做表示) 师:你们俩说的都是除夕在家里,大年初一都走出门,还有补充的吗? 生3:除夕的晚上哪一家都是灯火通明,鞭炮声日夜不绝,人们都很忙,大年初一的早上,人们走出家门,到亲戚朋友家去拜年。庙会也开放了,可以看美景。 生4:大年初一的早上人们可以逛庙会,骑毛驴,看美景,很闲。除夕的晚上要赶做年菜,吃团圆饭。 师:除夕的晚上是热闹的,贴年画,穿新装,红红的对联,日夜不绝的鞭炮。而大年初一是比较悠闲的,人们可以逛庙会,骑毛驴,看美景,还可以买自己喜欢的玩具。所以说大年初一的景象和除夕截然不同。谁想来读一读除夕的热闹和大年初一的悠闲?好我们男女生各推荐一名同学来打擂台。男生推荐……? 生:aaa 师:女生推荐……? 生:bbb 师:你想读什么?(问男生) 生:除夕的热闹 师:(对女生)那你就来读读大年初一。对男生:好,开始 生:两人分别读课文4、5自然段。 师:谁读得好? 生1:我觉得aaa读得好,他读得很流畅,也很有感情。 生2:我觉得bbb读得好,她的声音很洪亮,而aaa的声音很小。 生3:我觉得他们读得都很好,aaa读得很有感情,bbb的声音很洪亮,他们都读得很流畅,但是aaa要是把日夜不绝读成“日夜不绝”就更好了。 师:也就是说各有特色,老师就送给他们一个“旗鼓相当,各有特色”的评价,好不好?大年初一过完了,同学们可别撇下脚步,更精彩的还在后面,更精彩的是…… 生:元宵节一学生读课文 师:除夕,大年初一过后,元宵节到了,春节的高潮到了。哎,同学们,除夕和大年初一就够热闹了,老舍爷爷却说更热闹的是元宵节,这是为什么呢?让我们四人一小组讨论一下这是为什么,画出描写元宵节热闹的句子。 生:讨论(教师下巡视) 师:好,哪个小组起来说一说,你们研究的结果是怎样的。(ss你们小组吧) 生1:我们小组的意见是元宵节的月光很明亮,处处张灯结彩,整条大街灯火通明,有名的老铺都要挂出几百盏灯来,所以说元宵节是最热闹的。 生2:我来给他们补充一下,元宵节还要吃元宵,所以很热闹。 生3:元宵节有很多的灯,有的是牛角的,有的是纱灯,有的是冰灯,还有用麦苗做成一两条碧绿的长龙,很好看。人们还会吃元宵,预示新的一年快乐吉祥。 生4:有名的老铺都要挂出几百盏灯来,家中也有灯,走马灯,宫灯,纸灯,有的等里还有丁动作想的小铃铛呢……灯很多,所以很热闹。 生5:街上有各种冰灯,小孩子们好奇,大人们就会带着他们去看,街上人很多,就会很热闹。 生6:我给hhh提一个问题,如果元宵节那天刮大风,灯笼不就全部刮跑了吗? 生5:不会,元宵节那天不会刮大风。 生6:那要是刮呢? 生7:老铺的灯笼会刮得很牢的。不会刮跑。 生8:元宵节那天的风会很小。就是刮大风,老铺的灯笼会挂得很牢的,不会刮跑。 师:老铺的灯会挂得很牢。即使有风也不要紧。元宵节除了灯还有什么? 生:还有月光 师:刚才同学说除夕是热闹的,但没有月光,而元宵节呢,恰好是明月当空。月光是很好的。元宵节到处是灯,太美了,怎能不说春节的高潮是元宵节呢?老北京的灯会我们是看不到了,但我们这里也有灯会,来,看看去。(放花灯图片:宫灯 花灯冰灯龙灯) 师:各种各样的花灯,令人耳目一新,谁能不喜欢呢?这么热闹的灯会,你们想不想读一下呢? 生:(结合各种图片齐读图片下成语) 灯张灯结彩灯伙通明灯红酒绿 师:老北京的春节就要结束了,谁来读一读最后一段? 生:读课文的最后一段。 师:同学们读书的热情这么高,连老师也被感染了,我们一起读一下最后两段。元宵一上市, 生:春节的高潮就到了。 师:除夕是 生:热闹的 师:可没有 生:月光 师:元宵节呢, 生:恰好是明月当空。 师:处处 生:张灯结彩 师:整条大街 生:灯火通明 师:有名的老铺都要挂出几百盏灯来, 生:有的是牛角的,有的是纱灯,有的是冰灯,还有用麦苗做成一两条碧绿的长龙, 师:家中也有灯, 生:走马灯,宫灯,纸灯,有的等里还有丁动作想的小铃铛呢…… 师:除了看灯, 生:人们还会吃元宵 师:预示着 生:新的一年快乐吉祥 师:时间过得真快啊,一转眼,到了 生:正月十九 师:春节 生:就结束了 师:人们 生:又开始了忙碌的生活。 师:老北京的春节结束了,可再过几十天,我们的春节就要来到了,同学们到时好好看看我们的春节是怎样过的,我们的春节又有那些习俗呢? 下面进入我们的作业超市: 大屏幕作业 1、写写你们家是怎样过春节的 2、…… 3、…… 4、…… 5、…… 生:一生读作业 师:下课
《老北京的春节》教案 篇9
北师大版三年级上册《老北京的春节》教学反思
《老北京的春节》是老舍先生的作品,语言真挚感人,字里行间蕴涵了对北京浓浓的热爱之情。这篇课文按时间顺序介绍了老北京过春节的一系列习俗,语言简洁生动,字里行间透出人人欢欢喜喜过年的的心情,反映出老北京人热爱生活,追求美好生活的心愿。文中列举了大量的习俗,情趣盎然,学生喜闻乐见。教学时,我主要以读为主,辅以灵活多变的教学方式,使学生乐读。使学生在读中感悟,读中生情。了解老北京春节的风俗习惯,感受春节的热闹气氛。通过阅读,找出春节“开始”“高潮”和“结束”的日子。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热爱北京,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在教学中我重视“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让学生接触丰富的语文学习资源,重视各种语文学习实践机会。”课前搜集相关资料,开阔眼界;课上实施开放性教学,创造自主学习的课堂空间;课后延伸,资源共享,引导学生自主参与语文学习。让学生通过各种途径查找有关老北京过年的每个习俗的来历,查找各国、各族过年的习俗的有关资料。找有关作者的生平简介,主要作品。本课进行了扎扎实实的读的训练,让学生初读读通,再读感知,精读品味,读的质量逐步提高。并在读的训练中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积极利用课外的语文学习资源,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安排了搜集资料、资料交流、编辑成册共享等,增强了学生语文的综合实践能力。 《老北京的春节》教学反思《老北京的春节》这篇文章对老北京过春节的热闹景象和风俗习惯进行了介绍,是一篇散发着浓郁乡土气息的散文。全文共7个自然段。依次介绍了老北京过春节开始的日子腊月初、腊八节、腊月十九、除夕、大年初一、元宵节、正月十九几个特别的日子。文章按时间顺序介绍了老北京过春节的一系列习俗,语言简洁而生动,字里行间透出人们欢欢喜喜过新年的心情,反映出北京人热爱生活、追求美好的心愿。文中列举了大量的习俗,情趣盎然,又使人读后增长见识。在教学这篇课文时,我以交流课前收集到的各国、各民族过年的习俗,从而导入对老北京的春节都有哪些热闹景象和风俗习惯的学习;然后引导学生在默读课文的基础上,初步了解课文内容,说一说老北京的春节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之后细读课文,抓住“开始”“高潮” “结束”的日子,体会从哪些句子中感受到老北京过春节的热闹,用笔画出每个时间人们都在干什么。在这个过程中,让学生通过初读读通,再读感知,精读品味等环节来体会文章的内容和感情;春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是一年中最隆重、最热闹的一个节日,也是学生们最喜欢、最企盼的一个节日,他们对这节课的兴趣,远远超出了我的想象。他们的情绪也极大地感染了我,大家学得很投入。最后,我安排了一个拓展延伸的环节,让同学们畅谈一下自己过年的感受。平日里一些沉默的孩子们,一反常态,同学们争先恐后、滔滔不绝地发表着自己的见解。整堂课学生们自始至终保持着浓厚的兴趣,思维在交流中碰撞,智慧在交流中闪光。“老北京过春节,要在腊八这一天泡腊八蒜。到年底,蒜就泡得色如翡翠,而醋也有了些辣味,色味双美”这一习俗,让我这半个西安人颇费了一番周折的同时,却也使我欣喜地感受到课堂教学中生命的涌动和成长。在备课时,我从教参中得知,腊八蒜色味双美,蒜色——如翡翠般绿,醋味——微辣。单从“如翡翠般绿”中一“绿”字,我知道了腊八蒜不光湛青透亮,而且呈翠绿色。办公室的刘老师是位老西安,她也提出了自己的异议:腌蒜有谁见过翠绿色的?要是看到一盘这样的蒜,人的第一反应会是不可思异,是不是腌蒜的水平太差劲,接着可能会猜想这蒜会不会有毒?我听了,琢磨琢磨,觉得是挺有道理的。可教参上这又如何解释呢?刘老师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如翡翠般绿”在这里只是说腌出来的蒜到了晶莹透亮的地步。25年的生活阅历告诉我:腌蒜不可能是湛青翠绿的。正当课堂有条不紊进行时,意想不到的环节出现了。在初读课文,解决疑难过程中,王世豪同学说到了“翡翠”这一词不明白,我让会的同学帮他解决。刘真羽同学回答到:“我妈妈在暑假买了一个翡翠玉镯。”我追问她这个手镯有何特点?她只答到是绿色的。杜笑宇告诉我们:字典上“翡翠”的解释为:绿色的硬玉,半透明,有光泽,很珍贵。我告诉同学们,翡翠是玉中的极品,它用在这里,是想说明什么呢?同学们把手举得老高,机灵的梁畅宇第一个站起来开机关枪似的告诉我:“蒜泡得色如翡翠,‘翡翠’用在这里是说蒜的颜色是绿色的。”我赞赏地点点头,夸奖他会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理解词语的意思。看的出大家都赞同这一观点。这时,腼腆秀气的张晶站起来,但掩饰不住一脸的疑惑,声音细细的说:“老师,我没见过绿色的腌蒜。”我及时表扬了她的大胆质疑,刚要抛出我的理解时,早已按捺不住的王潇忽地站起来,大声说:“我姥姥家就在北京,她腌出来的蒜就是绿色的,我还吃过呢!”有几个同学也纷纷表示他们也都吃过绿色的腌蒜。这种结果是我所未料想到的。我就此收住了这一话题,让有兴趣的同学查找相关的资料,看看老北京的腊八蒜,和我们老西安的糖蒜有何区别。下来,我查找了相关资料,才知道腊八蒜和我们所熟知的糖蒜,制作方法有很大的差异。泡腊八蒜得用紫皮蒜,外加米醋,将蒜瓣去老皮,浸入米醋中,装入小坛封严,放冰箱冷藏,至启封,那蒜瓣湛青翠绿,蒜辣醋酸香溶在一起,色味双收。为什么得用紫皮蒜呢?原来,紫皮蒜瓣小,泡得透,蒜瓣又硬崩瓷实,泡出的蒜脆香。用米醋原因是:米醋色淡,泡过蒜色泽如初,橙黄翠绿,口感酸辣适度,香气浓而微甜。如今您要是到老北京风味的餐馆用饭,吃炸酱面,一年四季都给您上一小盘翠绿的腊八蒜。我把这一资料及时的与同学们进行了交流,在与他们一同憧憬2008年去北京看奥运会,顺便尝尝腊八蒜的同时,我越发深深的体会到:课堂教学是一个在教师引导下学生主动参与、独立思考、自主发现和不断创新的过程,而不是简单、被动地接受教师和教材所提供的现成观点与结论的过程。这也诚如古罗马教育家普鲁塔克所说:儿童的心灵不是一个需要填满的罐子,而是一颗需要点燃的火种。是啊,只有给学生一个畅所欲言课堂,让他们欲罢不能,思维才能在交流中碰撞,智慧才能在交流中闪光。 《老北京的春节》教学反思——结合习作教学本文是说明文,但是又富有生活气息,课文中讲到了很多孩子们不是很熟悉的内容如腊八粥、泡蒜等等,可以由这些内容入手激发孩子学习的热情。文章的重点就是引导学生指出文章的写作顺序——时间顺序,并且学会作者使用的写作方法,例如举例子、作比较等,找出相应的句子勾画。但是,这堂课还要和习作教学结合起来,引导学生活学活用,把课文中好的东西用到写作中去。孩子对这种习作指导是比较感兴趣的,比起枯燥无味的形式化习作教学,这种范文的作用更大。只是如何有效的加入习作教学,使两者互相不会很独立,这还有待解决。
《老北京的春节》教案 篇10
一、激趣导入
(师:课前放课件。)
师:你看到了什么?感受到什么?
师:今天我们将跟随老舍爷爷一起到许多年前的老北京过春节,体会老北京的传统习俗。(补充课题:老北京的春节。)
生:齐读课题。
师:这是哪儿的春节?(指课件)
生:老北京(引导学生再读课题,突出“老北京的”几个字。)
师:是现在的北京吗?不是,是许多年前的北京,所以叫它“老北京”。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师:想去老北京的春节看看吗?请同学们翻开书P118小声的读全文,注意读准字音,遇到不认识的字借助课后注音,并且把生字多读几遍。
生:自由小声的读文。
师:在读的过程中有哪些字的读音,你要提醒大家呢?
生:提醒大家“色如翡翠”的读音。
师:小老师提醒的好,跟着读/谢谢你对大家的提醒。
生:全班读。
师:课文中的词语带上音节,你们会读吗?注意看清音节,读准字音(课件)
生:自由读、齐读。
师:去掉音节,能读准确吗?
生:开火车读。
三、初读课文
师:认识了新词,那就高高兴兴去看看老北京的春节到底怎样,哪个小组愿意带我们去看看呢?请同学来读读课文。(师随时纠正读音错误)
生:开火车读文。
师:其他的同学认真听,看他是否读准字音,读通课文,听的过程中有问题请举手。
生:读文,倾听。
师:刚才同学读得很认真,听的同学也很认真,认真倾听别人说话是一种美德,我们同学做得真好。
随文指导朗读:2段---
师:从腊八开始,经过一个月后,蒜就泡的?醋也有?
快流口水了吧,我们品品它的色和味吧。 (生齐读该句)
3段--- “年假”相当于我们这里的什么假期呢? “年根”是什么时间呢?
师:(生读后)读得真好,听的也认真,鼓励他们和自己!
师:听了六位同学的朗读后,老北京的春节给你留下什么印象?(板书“热闹无比” )
师:让我们走进春节去热闹一番。这么热闹的春节从腊月初就开始了,持续的时间长,到了正月十九,春节才结束。(课件)在这期间,还有许多重要的日子和特殊的活动。请同学们快速默读课文,边读边找,用横线勾出还有哪些日子和活动。
生:勾画。
师:同桌交流一下你找到了哪些日子和活动。
生:汇报(师:像老师这样用简洁的话勾出来)
四、研读课文深入探究
师:(指课件)同学们,看,老北京的春节时间长、活动丰富,你想去体验吗?这6个重要的日子里,你喜欢哪一天呢?就读哪个自然段,边读边勾句子。
生:读勾画
〈4自然段〉
师:你为什么喜欢除夕?你能用文中的一个词来形容吗?哪个段在描写除夕呢?(4自然段)
师:从哪儿可以看出除夕很热闹呢?
生:“家家、”(生想:春节的这个时候,我们每家也都在准备——腊肉香肠,有什么味? )
师:还从从哪儿可以看出除夕很热闹呢?
生:那鞭炮声彻夜不绝。 (生想:有鞭炮、冲天炮。)
师:说得非常棒,回答得也很完整。谁还能分别说说?
师:哦,除夕哪天各种鞭炮声从十二点开始,一点、直到天亮,响个不停,这就是彻夜不绝,真热闹啊!
生:读该句“鞭炮声彻夜不绝”。
师:除了鞭炮声,还有什么热闹之处?(这一天,出门在外的人?)
师:这一夜人们还要(守岁)?其实,我们现在也有守岁的习俗,让我们回到春节的现场一起来守岁,手拿出来,一起倒数迎接新年。(课件,生倒数)
师:对呀,从零点钟声开始一直到天亮,人们围坐在一起辞旧岁、迎接新年的到来。
师:孩子们,除夕夜你们一家在做什么?
师:老北京除夕这天,人们做年菜、穿新衣、贴对联、看庙会、守岁等等〈板书:热热闹闹辞旧岁〉。把书拿起来把热闹的除夕展现在大家的面前,来,读第四自然段。(齐读)
师:这才叫读得有滋有味。
(小结)老北京的除夕真热闹!
〈5自然段〉
师:除夕过了,谁再来说说你喜欢什么日子?为什么?老北京的大年处一,你们喜欢吗?
师:(配乐插图)这就是老北京的大年初一。你看到了什么呢?请你用“有的。。。有的。。。还有的。。。。人们可真、!”把你看到的和想到的说出来。(师指导有顺序的看图)
师:你们不仅说话完整,而且想象力也很丰富。
师:大年初一时,老北京的人们走出家门,有的逛庙会,有的看美景,还有的去拜年,到处都是热闹的味道,老北京春节的味道。
师:那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生:读五自然段。
师:孩子们,你们用朗读把我和在座的老师带进了热闹的大年初一,谢谢你们。
师:同学们,大年初一的人们高高兴兴的逛庙会。除夕时人们忙碌而热闹的准备着,这让我们感受到大年初一的景象与除夕?
生:截然不同
师:真能干!你们的感受和老舍爷爷一样的,让我们把自己和老舍爷爷的想法说出来。(生读句)大年初一,人们(板书:高高兴兴迎新春)
〈6自然段〉
师:领略了热闹的除夕和大年初一,还有哪个日子吸引你?为什么?
生:读句。
师:同学们可别停下脚步,一起到元宵节逛逛,
各种各样的彩灯都挂起来了,处处喜气洋洋,你们想去看看吗?走!(课件)
生:看灯。
师:你们想用哪些词语形容热闹的灯景呢?
生:说词。
师:你们真是积累好词的能手。
师:除了课文里说到的灯,想像一下还有什么形状的灯呢?
生:想象。
师:同学们知道的可真多啊。元宵节处处张灯结彩,灯火通明,置身五彩缤纷的灯海可真舒服。
此时,我们虽然不能做灯,但我们能用朗读来体现灯的美丽。
生:自由读、分组读(4个组),引读。(看课件)
师:从你们的朗读中我体会到了老北京的元宵节是如此热闹,难怪老舍爷爷说“元宵一上市,春节的?就到了。
生:读中心句。
师:除了看灯,人们还会?(生答)元宵节时我们也要吃元宵,因为预示着......
师:同学们读书的热情这么高,连老师也被感染了,我们一起来读。(引读)
师:在元宵节里,老北京的人们〈板书:快快乐乐逛元宵〉
〈7自然段〉
师:时间过得真快,转眼......(生答)
师:一年之计在于春,人们只有辛勤的工作才能换来快乐的生活。过年了,你们又张大了一岁,希望你们在新的一年里努力学习,学到更多的知识。
师:孩子们,让我们带着快乐的心情去迎接新的一年吧。
生:读该段。
小结:总结全文
师:老北京的`春节结束了,同学们可别遗憾,再过三个月,20xx年的春节就要来到了,同学们到那时一定要好好感受一下我们龙泉的春节。
《老北京的春节》教案 篇11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生自主识字,学认本课生字及相关词语。 3、读懂每一段,了解老北京过春节的热闹景象和风俗习惯。 教学重难点: 1、学生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习理解自然段,找出各段讲的什么。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同学们,过年高兴吗?最高兴的是事什么?2、那你们想知道老北京过春节是什么样吗?下面就让出生在北京,成长在北京的著名作家老舍先生带我们去感受《老北京的春节》。(板书课题作者) 二、初读课文,自学字词1、出示自读提示:标出自然段的顺序,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每一句话,遇到困难想办法解决。 2、小组内检查生字。3、检查字词掌握情况,点拨重点。(1)我会认。(出示认字表词语)请每组1号、4号同学起立领读,说说应注意什么。(2)我会写。(出示写字表词语)指名读,说说应注意什么。点拨字的音形义。给生字扩词。 你觉得还有那些字词应该提醒大家注意的?4、检查读文情况(1)同座之间交替读文,互相倾听,给予帮助。(2)你能把课文正确流利地读下来吗?谁愿意读给大家听?三、再读课文,了解主要内容1、再读课文,文中提到了哪些日子,画出来。春节的开始、高潮、结束分别在哪一天?。教师随机板书。2、老北京的春节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四、积累好词好句文中有你欣赏的语句吗?找出来,读一读。五、布置作业查找资料:我国各民族及外国过节的习俗。板书设计: 腊八(开始)――腊月十九――除夕――大年初一――元宵节(高潮)――正月十九(结束) 《老北京的春节》教学设计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感知老北京过春节的习俗,感受春节的热闹气氛。 2、有感情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热爱北京,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3、指导学生深入感知课文内容,在不断的思考交流中,感受读书的乐趣。 教学重点:通过阅读抓重点词句的理解来了解老北京的民俗,感受中华民族丰厚的文化底蕴。 教学难点:通过反复读书,从字里行间感受老北京春节的热闹。教学过程:一、回忆大意、导入新课1、老北京的春节给你留下什么印象?2、请同学们快速默读课文,看老北京的春节有哪些重要的日子?(板书:腊月 热闹 正月十九)提起春节,咱们有说不完的话题。这节课我们继续到老北京的春节去看看,看看那时候的人是怎样过春节的。 二、入境学文,精读品味(一)指名分自然段读文春节有这么多重要的日子,哪个日子给你留下的印象深呢呢?请同学们一边听,一边感受,把印象深的段落做出记号。(二)精读重点段1、把印象深的段落多读几遍,想想为什么,标注感受。 2、学生自读课文,画出相关词句,理解感悟。 3、读后在小组内交流 (二)点拨交流描写除夕的段落1、预设:我喜欢除夕这个自然段,启发,你为什么喜欢?(热闹) 2、还有哪些同学也喜欢除夕这一段,一起来看看这一段,看热闹表现在哪些方面?3、让我们再来有滋有味的读读这一段吧。4、指名读。倾听者想象着这热闹的景象。描写大年初一的段落1、刚才谁选的这一段?请你来读一下。2、大年初一的景象与除夕截然不同。“截然不同”什么意思?自己读一读,联系着上一段的内容,体会体会,大年初一与除夕的景象有什么不同。 3、学生交流。 4、师小结:大年初一过完了,同学们可别停下脚步,更精彩的还在后面,更精彩的是……描写元宵节的段落1、老舍爷爷说更热闹的是元宵节,这是为什么呢?让我们年用心读课文,画出描写元宵节热闹的句子,然后和同桌交流交流。 2、学生自读讨论 3、教师随机指导朗读, 4、小结:元宵节明月当空,天上月光是很好的,到处是灯,天上是灯,地上是灯,家里也是灯,太美了,怎能不说春节的高潮是元宵节呢?这么热闹的灯会,你们想不想读一下呢? 6、老北京的春节就要结束了,谁来读一读最后一段,学生读课文的最后一段。 四、总结全文老北京的春节结束了,可再过几十天,我们的春节就要来到了。我们的春节是怎样过的,我们的春节又有那些习俗呢?你还知道我国各民族或外国过年的习俗吗?板书设计:老北京的春节除 夕热闹 初 一 热爱生活 元宵节
《老北京的春节》教案 篇12
教学要求
1、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
2、了解老北京春节的风俗习惯,感受春节的热闹气氛。
3、通过阅读,能找出春节“开始”“高潮”和“结束”的日子。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热爱北京,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重难点、关键
能够通过阅读,找出各个时期人们的活动,体会作者热爱北京,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课时划分
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说春节,谈北京
1、引导学生说说自己家里过春节的情景,调动学生积极的情绪状态。
2、说说对北京的认识。
3、教师导入:是呀,北京是一座历史悠久的文化古城,是我们国家的首都,那里的人们是怎样过春节的呢?
二、自读课文,合作认字
1、教师提出要求,学生读课文。
(1)找出课文的生字词语。
(2)给每个自然段标上序号。
2、学习生字
(1)教师出示生字词语、卡片,学习认读。
(2)同桌互相检查认读生字。
(3)集体反馈生字在读音和书写上的注意要点。
(4)教师根据学生的反馈,进行生字读音及书写的再强调。
(5)读课文,感知内容,在读课文中巩固生字的认读。
三、整体感知,理清条理
1、指名分段读,其他评价。
2、学生自读。
3、学生齐读。
4、学生自由读,完成练习:找出描写春节“开始”“高潮”和“结束”的段落。
5、指名反馈。
6、讨论、交流每个部分的大概意思。
7、读课文。
四、激发兴趣,小组合作学习
1、教师:同学们,能说说你们读完课文后,对北京春节的感受吗?(学生自由地发表自己的见解:热闹、高兴、有趣等)
2、教师导入,激发兴趣:是啊,北京的春节可热闹、可有意思啦,他们都做了什么,春节里有什么特别有意思的活动呢?
3、教师出示表格,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合作学习,完成表格。
时间 活动 你的感受 开始 高潮 结束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新课
1、教师:通过上节的读文,我们能够感受到春节里北京城洋溢着怎样的氛围?(学生根据上节的感悟,自由发言)
2、作者从哪三方面具体介绍了北京过春节的情景?(开始、高潮、结束)
3、学生齐读课文。
二、反馈自学,理解课文,体会情感
(一)体会开始时的忙碌、快乐。
1、指导反馈:北京人开始过春节的时间是什么时候?(腊月初到元宵上市前)
2、集体反馈,人们都干什么呢?(学生自由反馈)
3、教师进行归纳、整理。(孩子们、大人们)
4、大家一起读一读课文2—5自然段。
5、自由地说一说自己的感受。(忙碌、快乐)
6、引导学生找出文中关键的词语,读中体会人们洋溢着的喜悦:你是从哪些具体的词句中体会到的。
7、指导学生抓住学生反馈的词语进行感情朗读。
8、联系生活实际,说说你们家过春节的这段时间又都干什么呢?
(二)体会高潮时热闹。
1、指名反馈:时间?
2、指名读一读,其他思考:高潮时最大的特点是什么?
3、指名反馈:热闹。
4、再读一读,讨论、交流:你们是从哪些地方感受到高潮时的热闹的?
5、学生自由反馈。
6、教师播放录像,让学生感知春节高潮的热闹,也让他们在录像中了解老北京春节一些特点活动。
7、读文,说说元宵一到,让老北京热闹起来的主要是什么节目?(灯展)
8、找出文中描写花灯的句子,指导感情朗读,体会排比句的作用。
9、引导想像,还会有哪些花灯呢?
10、拓展延伸,结合录像的内容或是收集到的资料,说说老北京春节还有哪些特点的活动?
(二)体会结束后的忙碌。
1、全班齐读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
2、引导学生想像春节过后,人们都干什么去了?
3、教师小结:所以说春节是每个人最休闲的时候,春节一结束,每个人都要回到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去,所以人们常说“一年之计在于春”。辛苦一年的人们,在欢度春节之后,又进入了新的一年的繁忙中。
三、总结全文,拓展延伸
1、感情朗读,读中体会情感。
2、仿照课文说说自己家乡过年的习俗。
3、鼓励学生查阅资料,深入了解家乡的风俗。
附板书设计
《老北京的春节》教案 篇13
【教材分析:】
《老北京的春节》对老北京过春节的热闹景象和风俗进行了介绍。全文共7个自然段。文章按时间顺序介绍了老北京的一系列习俗,语言简洁而生动,字里行间洋溢着人们欢欢喜喜过新年的心情,反映出老北京人热爱生活,追求美好的心愿。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学生自主识字,学认本课的生字及相关的词语
3.理清层次,了解文章主要内容。
【重难点、关键】
1.学生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理清层次,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课时划分】 两课时
【教学准备】:课件 生字卡片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激情导入
1.你家是怎样过春节的?(板书春节)老北京的春节有是怎样的呢?让我们一同随作者老舍去看看。(板书老北京解释“老”)
2.齐读课题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说说自己家里过春节的情景,调动学生积极的情绪状态。使学生尽快进入情境,为下文的学习做好铺垫。】
二、自读课文,合作认字
1、教师提出要求,学生读课文。
(1)找出课文的生字词语。
(2)给每个自然段标上序号。
2、学习生字
(1)教师出示生字词语、卡片,学习认读。
(2)同桌互相检查认读生字。
(3)集体反馈生字在读音和书写上的注意要点。
(4)教师根据学生的反馈,进行生字读音及书写的再强调。
(5)读课文,感知内容,在读课文中巩固生字的认读。
【设计意图:整体把握,重点讲解,个别强调。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同桌互查的方法培养学生独立识字的能力,同时发挥学习能力强的孩子的作用,为学习有困难的孩子创造学习的环境,通过生生互动,相互启发设计意图:设计意图:中加深印象。】
三、整体感知,理清条理
1、指名分段读,其他评价。
2、学生自读。
3、学生齐读。
4、学生自由读,完成练习:找出描写春节“开始”“高潮”和“结束”的段落。
5、指名反馈。
6、讨论、交流每个部分的大概意思。
7、读课文。说说本课主要讲了什么?
【设计意图:朗读的最高境界为有感情的朗读。因为是第一课时,通过各种形式的读,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是至关重要的。在理解的基础上,以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理清文章条理,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能力。】
四、课堂小结:学习了本课你有什么收获?
【设计意图:通过对所学的内容的回顾梳理,加深印象,也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和归纳总结的能力。】
五、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词。
2.出示表格读文后认真填写
时间 活动 感受
开始
高潮
结束
【设计意图:复习巩固生字词。预习下课内容,为第二课时做准备。】
板书设计: 老北京的春节 老舍
开始 腊月初
老北京的春节 高潮 正月十五
结束 正月十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