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语文六年级下册《北京的春节》教学设计

2023-11-13

人教版语文六年级下册《北京的春节》教学设计 篇1

  教学目标:

  1、会写14个生字,正确读写生字组成的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老北京春节的习俗,感受节日的热闹气氛,理解节日习俗中的民族文明和传统文化。

  3、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详写和略写的好处。

  重点难点:

  1、重点:引领学生随作者的描述,感受老北京过春节的隆重和热闹,领悟民俗文化的丰富内涵。

  2、难点:学习作者为突出北京春节的民俗特点所采用的表达方法。

  教学准备:

  1、师准备老北京过春节的有关图片,资料等

  2、学生搜集、整理并熟悉春节的来历、传说、习俗等图片,资料

  3、生认真预习并完成好本课的导学稿

  4、ppt课件。

  教学过程:

  一、课前三分钟:

  难忘的寒假生活

  二、学习“单元导读”,导入新课

  1、组织学习“单元导读”,了解本组主题、学习目标。

  2、师谈话导入:“锣鼓喧天辞旧岁,爆竹声中迎新春。”春节是我们中国人最隆重最传统的节日,相信大家对它再熟悉不过了。那么,关于春节的来历、传说、习俗,你又知道多少呢?

  3、生交流自己搜集到的有关春节的资料。

  4、师小结学生发言导入、揭示并板书课题。

  三、学习字词,整体感知

  1、课件出示文中重难点词语(含生字表中要掌握的生字新词),检查学生预习情况。

  (重点引导学生交流识记生字、理解新词的方法。)

  2、自由轻声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想想并说说北京的春节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引导学生整体感知北京的春节的“热闹、忙碌、喜庆、团圆……”)

  四、合作探究,品读课文

  1、出示自学要求,生默读课文,完善导学稿,做好小组内交流的准备。

  (自学内容以导学稿为蓝本,要求学生课前充分自学完成)

  2、小组内讨论、交流,确定中心发言人和汇报形式。

  3、小组代表全班展示交流:

  (1)、课文按怎样的顺序写老北京过春节的?重点写了哪些日子人们的活动?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引导归纳:点面结合,重点突出,详略得当,主次分明

  (2)、交流自己最感兴趣的段落描写,展示朗读。

  (重在引导学生谈出自己的体会和感受)

  五、拓展对比,感受写作特点

  1、认真阅读文后“阅读链接”,思考在写法上与《北京的春节》与何不同。

  2、小组内交流后全班汇报,相机点拨学生从文章的结构、表达的情感、语言的特色等方面来体会。

  3、师小结并对学生进行习作指导

  课堂小练笔:运用自己学到的表达方法,写一写自己过春节的情景。

  (若时间充足可展示部分学生已完成的练笔作业)

  布置作业:

  1、继续完成小练笔的作业

  2、读《理想的风筝》中第51到65页文章

  板书设计:

  北京的春节

  ——独特的民俗文化

  热闹、忙碌、喜庆、团圆……

  点面结合  重点突出  详略得当  主次分明

人教版语文六年级下册《北京的春节》教学设计 篇2

  进入六年级以来,感觉学生对知识的理解高了一个层次,拥有了比较强的语感,对文章的理解也不再局限于一个段落,学会了前后贯通的方法。在《北京的春节》这篇课文的教学中,我深深地感受到了这一点。

  教学“除夕”、“正月初一”、“元宵”三个节日时,发现我纠缠于一个个独立的段,没能进行整体的了解与梳理。其实三个部分的写作,是有着它们的共同点的。除夕重在一个“忙”字,正月初一重在一个“逛”字,元宵重在一个“闹”字或“灯”字,为什么分别选这个特点进行描写?因为这是它的显著特色,除夕也挂灯,可是这不是它的主要特色,正月初一也忙,但较之除夕自然比拟的了。正因为这样,在教学“元宵”这一部分的时候,我大可以把三个部分联系起来进行比较,让学生明白,老舍是选取了它们的典型特点进行描写的。而元宵的典型特点便是“灯”再来体会灯,效果就完全不一样了。之后再让学生来体会人山人海的情形,也就不会像我的现实课堂中那么淡而无味了。

  对于毕业班的教学,我对每篇课文的教学都做到精致细腻,唯恐漏掉一个知识点,纵观《北京的春节》这堂课,我终于感觉自己错了,一直指导学生详略得当,可自己的课堂却略而不略,详而不详,该舍的不舍,该抓的抓不牢,方法单一,学生学起来也索然无味。总感觉课文的每个方面都要学生掌握到,词语、重点句子、表达方法、语言特色等等,不舍得撇开,就讲解,结果却适得其反,一篇课文下来,虽然学生学习状态很好,兴致很高,但真的能把知识都学会的没几个,可见,教师在教学的时候更要抓住文章的详略,运用多而有效的方法,让自己的教学过程实而有效。

  以此为例,在以后的教学中,应该对学生放手,更要对自己放手,该舍的一定要舍,该详的一定要落实到位。

人教版语文六年级下册《北京的春节》教学设计 篇3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老北京春节的风俗习惯,感受节日的热闹气氛,体会作者对北京、对生活的热爱。

  2.了解文章的表达顺序,并体会文章详略得当的特点。

  教学重点:

  了解老北京风俗习惯,感受传统年文化的独特魅力。

  教学难点:

  品味老舍的语言风格,学习有顺序、详略得当的写作方法。

  教学准备

  课件、书写好的对联

  教学过程

  一、 歌曲激趣导入。

  1、 课件播放歌曲《恭喜》,回顾过年情景。

  师:从这首喜庆的歌曲中,你想起了什么?   生:(过年的有关事)

  这首歌是我们常在过年时唱到的一首歌。

  2、 课件出示关于北京春节的图片。

  师:瞧,这是哪在过春节呢?生:北京。板书:北京

  3、 引入:这节课,让我们继续在语言大师老舍的引领下,去细细品味北京的春节。板书:的春节 

  [意图:通过歌曲的导入,感受快乐喜庆的气氛,虽说是课堂刚出发,但希望学生能从歌曲图片中能有热流在沸腾了。]

  二、 复习课文,用童谣来回顾北京过年前的准备。

  1、 回顾课文1—7自然段。

  师:北京人过春节都会做些什么呢?

  2、 出示童谣,用韵律表现童谣。

  师:同学们,你们能用我们学过的一首歌谣来回答吗?

  [意图:练习与游戏结合,童谣是基础训练上的诵读题,韵律是下课自编的,在课堂上演练,体会成功的喜悦,也让学生感受到课堂也是快乐的。]

  三、 深入片段,品读课文

  <1>   除夕

  1、 引入片段学习。

  师:过年之前,北京人就已做好了精心的准备,做了这么多精心的准备,是为了迎接哪一天的到来?(除夕)

  师:你们喜欢这一天吗?

  2、品读除夕片段。

  1)同学们,老舍把除夕这一部分安排在哪一自然段?

  2)读第8自然段。

  师:同学们,你们都喜欢除夕,那就让我们高高兴兴地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第8自然段吧!

  师:从你们刚刚读的情况足以看出你们很兴奋,的确很喜欢除夕。那么,你为什么会中爱除夕了?你能用文中的一个词来形容吗?   板书:除夕    热闹

  师:从哪可以看出除夕很热闹呢?

  还从哪可以看出除夕很热闹呢?

  师:说得非常棒,能抓住关键词句来回答,回答也很完整。

  师:谁还能像刚刚这些同学那样表现得如此出色,再来说说。

  师:噢,除夕那天各种鞭炮从十二开始,一点、两点……直到天亮,响个不停,这就是日夜不绝,真是热闹呀!

  师:除了鞭炮声,还有什么热闹之处?  这天,出门在外的人……

  师:这一夜人们还要守岁,其实,我们现在也有守岁的习俗,让我们回到春节的现场一起来守岁,手拿出来,一起倒数迎接新年。5、4……(播放新年钟声)

  3 小结:对呀,从零点钟声开始一直到天亮,人们围坐在一起辞旧岁、迎接新年的到来。

  4 延伸:孩子们,除夕夜你们一家在做什么呀?

  师:是啊,我们的除夕和北京的除夕一样的热闹,也会做年菜、穿新衣、贴对联、守岁。真可谓是热热闹闹辞旧岁。(贴上联:热热闹闹辞旧岁)

  5、配乐有感情地朗读第8自然段。

  师:把书拿起来把热闹的除夕展现在大家的面前,来读第8自然段。(课件播放《春节序曲》

  师:这才叫读得有滋有味,老北京的除夕真热闹!

  [意图:抓住课文内容,深入分析,同时又让学生谈谈我们南方的年俗,所谓“语文即生活,生活即语文。”]

  <2> 元旦——初六

  1、自学9—11自然段。

  师:领略了热闹的除夕,还有哪些日子吸引你?

  我相信你们的学习能力一定很强,自学9—11自然段,做好自学笔记。

  2、 交流体会。

  (1) 学生做好笔记后交流。

  (2) 教师做小结词。

  师:这些活动可以看出北京人在这几天十分休闲,真是高高兴兴迎新年。  板书:(板书:休闲)贴下联:高高兴兴迎新年

  3、 小结:同学们你们用精美的语言把我和在座的老师带进了热闹的元旦,谢谢你们。

  [意图:对于六年级的学生而言,已经有一定的学习能力了,只*老师牵线去学不利于学生的个体发展,所以自学、交流是不必少的,这也需要在课堂上放手让学生去做。]

  <3> 元宵节

  1、配上音乐,让学生自由想象

  师:如果说除夕是家庭为单位的热闹,那么元宵节的灯会则是全民同庆的狂欢。现在,就让你们来做一回导演,请你精心为元宵节筹备一个灯会,你会做哪些准备?

  2、小组交流。

  师:小组讨论交流下,比比哪组最有创意。

  3、指名回答。

  师:同学们的点子真是多,让我们享受了如此美丽的元宵节。在老舍先生的笔下,北京的元宵节是怎样的?

  4、 默读12、13自然段。

  师指导用课文原句回答。

  (灯的数量多:处处张灯结彩,整条大街像办喜事;有名的老铺子要挂出几百盏灯来。老舍用上一连串的有的,这是一种什么修饰手法?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生:突出灯的种类多)

  5、过渡: 除夕是热闹的,可是(没有月光 );元宵节呢,恰好是(明月当空)。元旦是体面的,家家门前贴着春联,人人穿着新衣裳,可它们都没元宵节美好快乐。

  (板书:美好快乐)

  5) 配乐有感情的读这一片段。

  [意图:学生的想象力是无穷无尽的,多培养他们的想象能力,再来组织学生说,想、说结合,也能有效的提高口语能力。]

  <4> 春节结束

  1、师:时间过得真快,转眼,春节结束了。

  2、师:过了一年,你们又将长大一岁,希望你们在新的一年里努力学习,学到更多的知识。

  3、贴横联:新年快乐。

  [意图:让学生活生生的了解春联的特点。]

  四、领悟写法

  1、课文:从腊八到正月十九,一个多月的时间,课文却只记叙了六个时间段的主要活动,就为我们勾勒出了一个热闹喜庆、欢乐祥和的春节。让我们再次走进文本,去用心体会作者的表达方法。

  你从课文哪儿能体会到作者对年文化的热爱。

  [意图:品味老舍的语言风格,学习老舍的写作方法,再加以实践指导,以最快的速度提高学生的习作水平。]

  3、 假如此时再请你写春节,你打算怎样写?

  师:昨天,同学们写了一篇日记《我的春节》,如果此时再让你重写,你打算怎样写?

  五、自主小结,自主作业。

  1、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呢?

  [意图:引导学生从多方面进行总结,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2、你认为这堂课应做什么作业。

  [意图:引导学生结合课文特色进行巩固或延伸,真正做到尊重学生,让学生的主体性体现出来。]

  六、结束语:老北京的春节结束了,同学们可别遗憾,再过两过月,2009年的春节就要来到了,同学们到那时一定要好好感受一下我们资兴的春节。

  板书:

  北京的春节

  热   新年快乐    高

  热  除夕:热闹   高

  闹  元旦:休闲   兴

  闹  元宵:美好   兴

  辞               迎

  旧               新

  岁               年

人教版语文六年级下册《北京的春节》教学设计 篇4

  春节刚过,我们在家迎来了开学季。第一课就是老舍先生的《北京的春节》,针对本课授后的教学实际,我作出如下反思:

  1、 在教学过程中能贴近学生生活,注重以生为本,注重学生的生活体验。因为在讲授本节课时,我们的新年刚刚结束不久,学生对自己及家乡春节的习俗还记忆犹新,所以在课堂上我设计了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畅谈过年的感受,同学们争先恐后、滔滔不绝地发表着自己的见解,整堂课学生们自始至终保持着浓厚的兴趣,课堂气氛比较热烈、浓厚。这样的设计不仅加深了学生对课本知识学习的兴趣,通过他们彼此之间的交流还扩展了学生的知识面,有利于培养他们善于观察、留意生活的良好习惯。

  2、本课教学设计采用列图表的形式合理流畅,能全面把握教材。学生不仅理清了文章的脉络顺序,还一目了然的辨析出作者的写作方法。

  但是,每一节课都有值得反思的地方,在教学的过程中,这一节课,也有以下不足:

  1、在教学中,我努力地想让孩子们多说一点,把课堂还给他们,却忽视了教师的指导作用。在今后的授课中,我应该学会更好的把握教材,做到收放自如。

  2、指导学生整理资料不到位,学生课前收集了大量的资料,他们还没有学会处理资料,不知道可以去除一些关系不太紧密的内容,从一大堆资料中提炼一些有用的精华资料。因此,我还需要在平时的教学中注意启发学生、耐心地培养学生,让学生真正学会学习。

  3、对于生字的教学环节,我忽略了。问题即课题,立足于教学实际的研究必将有利的促进教育教学的发展。

人教版语文六年级下册《北京的春节》教学设计 篇5

  学习目标:

  1、会写14个生字,正确读写“翡翠、万象更新、灯火通宵、日夜不绝、截然不同、万不得已、张灯结彩、有声有光、各形各色”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老北京春节的习俗,感受节日的热闹气氛,理解节日习俗中的民族礼貌和传统文化。

  3、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详写、略写的好处。

  教学重点:引领学生随作者的描述,感受老北京过春节的隆重和热闹,领悟民俗文化的丰富内涵。

  教学难点:作者为突出北京春节的民俗特点所采用的表达方法。

  教学准备:查阅有关书籍或上网查找资料,收集古今文人描述春节的文章、诗词、童谣、春联等

  教学时间:2课时

  整体设计意图:

  透过第一节课的学习,让学生对课文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了解单元资料,导入新课

  1、了解单元导语。从这天开始,我们要进入第二组课文的学习了。请同学们读一读单元导语,看看这组课文安排了什么资料?

  (1)本组课文主要是讲不同地区的民风民俗。

  (2)我们能够结合课文的学习开展调查活动,去了解节日、服饰、饮食、民居等方面的民风民俗。

  2、了解课文安排。我们再看看课文的题目,看看围绕“民风民俗”,本组教材安排了哪些资料?

  3、学生回忆过春节的情景。

  能够让学生先回忆:我们是怎样过春节的?借此引导学生感受春节是喜庆的节日,是团圆的节日!从而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先让学生明确本单元的学习资料,再纵观将要学习的课文题目,看围绕“民风民俗”安排了哪些资料,学生对本单元的学习有了一个大致的了解,并会主动搜集相关资料的资料,为理解课文做好准备。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解答疑问

  请同学们自由地读一读《北京的春节》,把自然段标出来,同时想一想:北京的春节从整体上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如果有不理解的地方,等会儿提出来。

  1、整体感知。说说北京的春节从整体上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2、交流读懂的地方和不懂的地方。

  (1)在学习过程中,自己读懂了哪些地方?如:

  腊月:农历的十二月。腊月的最后一天,就是我们说的除夕。除夕的第二天就是正月初一,也就是我们说的过年。

  初旬:一个月分上中下三旬,一旬是十天。初旬就是一个月的开头十天。

  (2)还有哪些地方没有读懂,提出来,大家一齐解决。如:

  空竹:能够看看录像或图片,了解空竹有不同种类,玩法很多,还能发出哨声,很好玩。

  逛天桥:不是逛我们平常说的人行天桥。天桥是老北京一个十分热闹的地方,当时有河也有桥,所以叫天桥。天桥是一个十分大的市场,有很多民间艺人在卖艺,有很多北京小吃,还有很多说书的,还能够买卖各种东西等。

  残灯末庙:结合注释,联系课文资料,能够明白是指春节结束的时候。

  培养整体感知的潜力,解答疑问,为面的学习作好铺垫。

  三、默读填表,了解春节的时间和风俗习惯

  1、了解北京的春节有多长时间。

  北京的春节是从哪一天开始,到哪一天结束?(课文在第一自然段开头写了“照北京的老规矩,春节差不多从腊月初旬就开始了”,在最后一段又写了“春节在正月十九结束了”。可见北京的春节时间个性长,有一个多月。)

  2、默读课文,合作填表。

  在这一个多月的时间里,老舍先生写到了哪些天的事情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把老舍先生写到的时间画出来,填在表格的左边;再看看在这些时间里具体有哪些风俗习惯,填在表格的右边。填表的时候能够同桌合作,一会儿再向大家汇报。

  时间

  风俗习惯

  3、汇报交流,了解写作的顺序和春节的习俗。

  (1)请同学们一边听一边对照自己填写的表格看看,有哪些地方不一样,做上记号,等会儿一齐讨论讨论。(“风俗习惯”一栏不强求填得全面细致,表格资料供参考。)

  (2)根据表格的提示,同学们发现了课文是按怎样的顺序写的吗?(时间顺序)

  表格的形式把春节的时间和风俗习惯一目了然地呈此刻学生的眼前,学生也自然会发现课文的写作顺序,学到利用列表格的方法来学习课文。

  四、自由朗读,练习难读的句段

  1、自由练读:透过阅读填表,互相交流,我们对北京春节的习俗了解得更清楚了。此刻自由练习朗读课文。如果有觉得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争取读好。

  2、展示朗读:刚才自己着重练读了哪些难读的地方,读给大家听听。

  培养学生朗读潜力,为理解课文作准备。

  五、结束语与作业布置

  这节课,我们了解了北京春节的习俗,了解了课文的写作顺序,理解了不懂的地方,练习了难读的语句。这篇课文中有很多生字新词,下课后请同学们认真抄写,准备在下节课听写。

  让学生对本节课所学的资料加深印象。

  第二课时

  一、听写新词,对照课文,检查改错

  初旬、蒜瓣、翡翠、色味双美、饺子、杂拌儿、榛子、

  栗子、鞭炮、风筝、截然、寺院、逛庙会、张灯结彩。

  复习巩固所学生字。

  二、回顾写作顺序和主要资料

  上节课填写了表格,进行了汇报交流。此刻回忆回忆,同桌互相说说:老舍先生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主要写了什么?

  1、写作顺序:时间顺序。

  2、主要资料:主要介绍了北京的春节从腊月初旬开始,直到正月十九才结束。人们在腊八那天要熬腊八粥和泡腊八蒜,腊月二十三过小年,除夕十分热闹,初一的光景却截然不同,到元宵节是春节的又一个高潮。直到正月十九,春节结束。

  回顾写作顺序和主要资料,对这节课的学习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三、分清详略,练习朗读

  1、分清详略:文中哪些部分写得详细,哪些部分写得简略?

  (1)默读思考: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把详写的部分做上记号。

  (2)群众交流:明确作者详写的是“腊八、除夕、正月初一、元宵”四个部分。

  2、练习朗读:朗读详写的四个部分,注意读得正确、流利。

  (1)自由练读。

  (2)展示朗读:你觉得自己哪部分读得好,就读哪个部分。在朗读、评价、群众练习中到达把课文读得正确流利的目标。

  给学生充分的时间默读、朗读,多次与文本交流,培养学生默读、朗读潜力,对课文资料更加熟悉。

  四、深入详写片段,感受北京春节的热闹,体会作者的表达方法

  在老舍先生详写的四天中,你最喜欢的是哪天呢?深入地读一读,勾画出自己印象最深的地方,结合自己过年的感受,做一些批注,准备和大家交流交流。

  整个交流过程要注意读悟结合,在深入了解北京春节的习俗的同时,感受北京春节的热闹氛围,体会老舍先生语言的魅力。交流重点如:

  1、腊八:熬腊八粥,泡腊八蒜。

  (1)熬腊八粥:“粥是用各种米,各种豆,与各种干果熬成的。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农业展览会。”体会到老舍先生语言的通俗和搞笑。

  (2)泡腊八蒜:“到年底,蒜泡得色如翡翠,醋也有了些辣味,色味双美,使人忍不住要多吃几个饺子。”着重突出“色如翡翠”和“色味双美”两个词,体会到老舍先生语言简练,给我们呈现出一幅鲜明的画面,这也是老舍先生语言的魅力。

  2、除夕。抓住总起句“除夕真热闹”来体会。

  (1)从人们活动的角度来体会。“家家赶做年菜”“男女老少都穿起新衣”“在外边做事的人,除非万不得已,必定赶回家来吃团圆饭”,还有“除了很小的孩子,没有什么人睡觉”,足以看出人们差不多全都在庆祝除夕,当然热闹了。

  (2)从“味、色、音”的角度来体会。“到处是酒肉的.香味”“红红的对联”“各色的年画”“家家灯火通宵”“鞭炮声日夜不绝”,老舍从香味,到色彩,到声音,进行了全方位描述,充分表现了除夕的“热闹”,足见老舍先生描述的细腻。

  3、正月初一。主要透过人们的活动来体会。

  (1)与除夕“截然不同”:全城都在休息,多数铺户要到初六才开张。

  (2)人们的活动:男人们在午前到亲戚家、朋友家拜年。女人们在家中接待客人。小贩们在寺庙外边摆摊,小孩子们则爱逛庙会,还有很多人参加赛马赛骆驼的比赛呢!总之,每个人都没闲着,或者走亲访友,或者逛街、比赛,可谓简单自在。

  4、元宵。主要透过对灯的描述来体会。

  (1)勾画出写灯的语句,自由朗读体会。

  (2)谈谈自己的体会。

  灯的数量多:从“处处张灯结彩”“整条大街像是办喜事”“有名的老铺子都要挂出几百盏灯来”“家中也有灯”等词句就能够感受到。

  灯的种类多:从“各形各色”“有的一律是玻璃的”“家中也有灯”能够感受到。

  (3)老舍先生着力描述灯的数量多,种类多,目的是什么?

  为了突出“元宵是春节的又一个高潮”,突出“元宵的确是完美快乐的日子”。这也是写元宵的总起句和总结句,作者采用的是总―分―总的段落结构。

  “默读――思考――讨论――交流――朗读”这一阅读过程,让学生深切感受到北京春节的喜庆、热闹、祥和的气氛。从中领悟到作者的表达方法。

  五、回顾全文,体会详写略写的好处

  引导学生经过讨论懂得:老舍在整体介绍春节习俗的同时,着力突出“腊八、除夕、正月初一和元宵”这四天,让春节的风俗习惯给我们留下更深刻的印象!这也是详略得当写法的好处。

  体会详写略写的好处,作文时才会做到详略得当。

  六、学习“阅读链接

  引导学生体会到老舍爷爷在《北京的春节》里写“做年饭”和“吃团圆饭”都只写了一句话。但梁实秋和斯妤却写得很详细。同时懂得,同样写除夕,能够有不同的写法。在以后的习作中,我们也要善于灵活运用不同的写法,写出个性,写出特色。

  板书设计:

  北京的春节

  北京的春节―独特的民俗文化

  腊八-—腊月二十三-—除夕-—正月初一-—正月十五-—正月十九

  热闹,喜庆,团圆,祥和

人教版语文六年级下册《北京的春节》教学设计 篇6

  一、回顾全文,情境导入

  1、唱歌谣想春节,和老舍先生一齐初步感受了京味十足的北京春节。

  2、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北京春节的呢都是什么时间你能不能按照时间顺序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呢

  (课文主要介绍了北京的春节从腊月初旬开始,直到正月十九结束。人们在腊八那天熬腊八粥、泡腊八蒜,腊月二十三过小年。除夕十分热闹,初一的光景截然不同,到元宵,春节的又一个高潮到了。直到正月十九,春节结束。)

  3、北京的春节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热闹、忙碌、喜庆、团圆)

  4、出示本节的课的学习目标。

  二、分清详略

  1、在这些日子的描述当中,老舍先生把什么资料写得比较详细,又把什么资料写的比较简略呢快速默读课文,把详写的资料用括号括起来。

  2、学生汇报,板书:(腊八、除夕、正月初一、元宵)

  三、深入详写片断,品读课文,感受节日气氛

  1、在详写的这些资料中,你最喜欢哪一个部分呢深入的读读,勾画出你自己印象最深的语句,结合自己过年的感受,谈谈自己的体会。课件出示学习要求

  2、学生自由读

  3、学生交流:

  (一)腊八:(课件出示句子)

  “在腊八那天,家家都熬腊八粥……农业展览会。”

  从“家家都”都能够看出节前人们的忙碌,对春节的重视。

  “农业展览会”是说粥里的各种豆、米、干干过十分多,多得好像聚在一齐开展览会。(课件演示,腊八粥的图片)

  多么有意思啊!作者用形象生动的比方,把腊八这天人们的忙碌描述得如此风趣。板书:忙碌

  “把蒜瓣放进醋里…..忍不住要多吃几个饺子。”

  一个“翡翠”写出了蒜瓣的形、色;一个“辣”字写出了醋的味道,这样的色味双美当然让人忍不住流口水了,更让人感受到了老舍用词的简洁、巧妙。

  (二)除夕

  1、知名读第七自然段。课件出示:第七自然段

  除夕给你什么感觉呢板书:热闹

  3、你们从哪些地方感受到“除夕真热闹”呢

  ★人们的活动“家家赶”“到处”“男女老少都”“万不得已”“必定”“除了”“都”

  理解“守岁”:一重意思,年长的人守岁,有珍惜光阴的意思;二重意思,年轻的人守岁,则是为了父母延寿。

  师:从这些词语当中,我们能够看到人们是多么重视除夕夜的团圆啊,差不多所有的人都在欢度除夕,当然热闹了。

  ★从味、色、声的描述

  “到处是酒肉的香味”“红红的对联”“各色的年华”“鞭炮声日夜不绝”

  师:从味道到色彩到声音,除夕这一夜,作者进行了全方位的描述,无不体现出除夕的热闹,也让你我感受到了老舍观察的细腻。

  3、除夕这天,你是怎样过的呢打开记忆的闸门,让我们分享你的快乐吧生自由说

  小结:是啊,热闹的除夕,处处洋溢着喜庆,诉说着团圆的故事。

  4、指导朗读:想象着这热闹的场面,有滋有味地把这一段读读。

  (三)正月初一:

  1、指名读第八自然段课件出示:

  “正月初一”的光景怎样与除夕截然不同

  “截然不同”什么意思形容两种食物毫无共同之处。

  “正月初一”与“除夕”又什么截然不同的呢

  课件演示:“铺户……全城都在休息。”

  这样的“截然不同”让我们感受到了什么呢板书:悠闲

  2、你们还从哪些地方感受到正月初一,人们的游戏自在

  人们的活动:男人们,女人们,小孩们,铺户们,伙计们。

  小结:不同年龄,不同身份的人,每个人都在拜年,走亲访友、或者逛街、比赛。总之都没有闲着的,分明都是那么快乐简单自在。

  3、指导朗读:谁愿意读出这简单自在的感觉。

  (四)元宵节

  1、谁喜欢写元宵的这一部分。咱们先不着急说,读读这部分,看看作者写的最多的是什么(灯)

  2、再读课文,把描述灯的语句画出来,读一读,看看能体会到什么

  3、学生汇报交流:

  “正月十五……红火而美丽。”板书:红火而美丽

  “有名的老铺子……故事。”一连串的排比,让我们感受到了“灯”的数量多、种类多。

  “家中也有灯…….叮叮地响”完全走进了灯的世界,这是一种怎样的美丽啊!

  师:让我们也进入这灯的世界里遨游,感受这份红火而美丽吧!

  课件演示:各种灯的.图片。

  4、想象:假如你在这灯的世界里畅游,你还会看到怎样的花灯呢

  小结:是呀,在这五光十色的灯的世界里畅游,让人情不自禁,让人流连忘返,难怪老舍先生说课件演示:——“元宵上市,春节的有一个高潮到了”

  ——“这的确是完美而快乐的日子”

  四、比较阅读、领悟写法

  1、刚才,我们深入的感悟了老舍先生详细描述的四个部分资料,感受了北京春节的温馨而完美,那么好还又那些部分写得比较简略呢再回顾课文看看。

  2、学生讨论。为什么这样写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吗抓住主要特点来描述。突出了北京春节的民俗特点,让北京春节的风俗习惯在我们的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3、在我们的习作中也能够运用这种详略得当,抓主要特点描述的方法。使自己的作文更具特色。

人教版语文六年级下册《北京的春节》教学设计 篇7

  按照北京的老规矩,春节差不多在腊月的初旬就开始了。“腊七腊八,冻死寒鸦,”这是一年里最冷的时候。在腊八那天,家家都熬腊八粥。粥是用各种米,各种豆,与各种的干果熬成的。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农业展览会。

  除此之外,这一天还要泡腊八蒜。把蒜瓣放进醋里,封起来,为过年吃饺子用。到年底,蒜泡得色如翡翠,而醋也有了些辣味,色味双美,使人忍不住要多吃几个饺子。在北京,过年时,家家吃饺子。

  孩子们准备过年,第一件大事就是买杂拌儿。这是用花生、胶枣、榛子、栗子等干果与蜜饯搀合成的。孩子们喜吃这些零七八碎儿。第二件大事是买爆竹,特别是男孩子们。恐怕第三件事才是买各种玩意儿——风筝、空竹、口琴等。

  孩子们欢喜,大人们也忙乱。他们必须预备过年吃的、喝的、穿的、用的,好在新年时显出万象更新的气象。

  腊月二十三日过小年,差不多就是过春节的“彩排”。天一擦黑,鞭炮响起来,便有了过年的味道。这一天,是要吃糖的,街上早有好多卖麦芽糖与江米糖的,糖形或为长方块或为瓜形,又甜又黏,小孩子们最喜欢。

  过了二十三,大家更忙。必须大扫除一次,还要把肉、鸡、鱼、青菜、年糕什么的都预备充足——铺户多数正月初一到初五关门,到正月初六才开张‖年前

  1、这个片断主要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作者写了年前的哪些日子,有哪些活动或习俗,从中感受如何,请完成下表:

  时间

  习俗或活动

  感受

  3、请在片断中找出一个谚语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个谚语说明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为什么说“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农业展览会”呢?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腊八这天,还要泡腊八蒜,腊八蒜的做法是这样的: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色味双美”的意思是颜色和味道都很好。说明腊八蒜色味双美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孩子们准备过年,有哪几件事是喜欢做的呢?

  答:(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零七八碎儿”在文中具体指什么?找出来画上“——”线。

  9、找出一个过渡句,画上“=====”。它起____________________作用。

  10、哪个话说明了“大人们也忙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老北京的春节,年前的腊八要熬腊八粥,泡腊八蒜,腊月二十三过小年,吃糖,还要大扫除,一片繁忙的景象。同学们想想,你们的年前都有哪些准备或活动呢?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文段的写作顺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课时堂堂清

  除夕真热闹。家家赶作年菜,到处是酒肉的香味。老少男女都穿起新衣,门外贴上了红红的对联,屋里贴好各色的年画。除夕夜家家灯火通宵,不许间断,鞭炮声日夜不绝。在外边做事的人,除非万不得已,必定赶回家来吃团圆饭。这一夜,除了很小的孩子,没有什么人睡觉,都要守岁。

  正月初一的光景与除夕截然不同:铺户都上着板子,门前堆着昨夜燃放的爆竹纸皮,全城都在休息。

  男人们在午前到亲戚家,朋友家去拜年。女人们在家中接待客人。城内城外有许多寺院举办庙会,小贩们在庙外摆摊卖茶、食品、和各种玩具。小孩子们特别爱逛庙会,为的是有机会到城外看看野景,可以骑毛驴,还能买到那些新年特有的玩具。庙会上有赛马的,还有赛骆驼的。这些比赛并不为争谁第一谁第二,而是在观众面前表演马,骆驼与骑者的美好姿态与娴熟技能。

  多数的铺户在正月初六开张,不过并不很忙,铺中的伙计们还可以轮流着去逛庙会、逛天桥和听戏。

  1、片断的第一自然段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摘录文中的句子,写下来: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除夕真正体现了出了过年的喜庆气氛,可以用热闹来概括,请找出表示“热闹”的句子,画上“﹏﹏﹏”。

  3、除夕真热闹,主要的活动有:做(       )、穿(      )、贴(      )和

  (       )、放(      )、吃(      )饭,还要(      )。

  4、文中说“正月初一的光景与除夕截然不同”,表现在哪里?找出相关语句,写下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逛”字是(      )结构,部首是(     ),音序是(     ),它的意思是(           )。

  6、“光景”这个词在文中指(       );“截然不同”的意思是:;用这个词造一句体现某一个人或某一个地方变化大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热闹(       )  间断(      )  光景(     )  接待(       )

  特有(       )  姿态(      )  娴熟(     )  技能(       )

  8、片断的第三自然段写了哪些人?他们进行什么活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作者选择这些人物来进行描写,说明了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            这里写了除夕和正月初一的热闹光景,是属于(详写,略写)。

  第三课时堂堂清

  元宵上市,春节的又一个高潮到了。正月十五,到处张灯结彩,整条大街像是办喜事,红火而美丽。有名的老铺子都要挂出几百盏灯来,各形各色,有的一律是玻璃的,有的清一色是牛角的,有的都是纱灯;有的通通彩绘全部《红楼梦》或《水浒传》故事。这在当年,也是一种广告。灯一悬起,任何人都可以进到铺中参观。晚间灯中都点上烛,观者就更多。

  小孩子们买各种花炮燃放,即使不跑到街上去淘气,在家中照样能有声有光的玩耍。家中也有灯:走马灯、宫灯、各形各色的纸灯,还有纱灯,里面有小铃,到时候就叮叮的响。这一天大家还必须吃汤圆呀!这的确是美好快乐的日子。

  一眨眼,到了残灯末庙,春节在正月十九结束了。学生该去上学,大人又去照常作事。腊月和正月,在农村正是大家最闲的时候。过了灯节,天气转暖,大家就又去忙着干活了。北京虽是城市,可是它也跟着农村一齐过年,而且过得分外热闹。

  1、“悬”字的部首是(     ),音序是(     );“悬”的意思有:①挂  ②公开揭示  ③抬  ④无着落;无结果  ⑤距离大;差别大。文中的“悬”取第(    )种解释;“实力悬殊”取第(    )种解释。

  2、找出一个夸张句画上“————”,这样写是为了说明_________________

  3、说明灯的数量多的词语是:________说明灯的种类多的词语是:_________

  4、用“________”划出说明灯的数量多的句子;用“======”划出说明灯的种类多的句子。

  5、根据你的课外阅读理解,把下面人物分类。

  林冲、贾宝玉、宋江、武松、林黛玉、薛宝钗、

  属于《水浒传》的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属于《红楼梦》的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文中最能说明“有声有光”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作者喜欢北京的元宵节吗?你从哪句话看出来的?读这句话要读出什么感情呢?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综合题:理解填空

  《北京的春节》是按_____________顺序写的。春节差不多在________就开始了,在___________这天,家家都要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____过小年,差不多是春节的彩排。__________真热闹:要做_________、穿_________、贴________、放_______、吃_________,还要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男人们外出________,女人们在家___________。___________张灯结彩,吃元宵。__________春节结束。

人教版语文六年级下册《北京的春节》教学设计 篇8

  教材简析:

  本课是人教课标版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第一篇课文,第二单元的专题是“民风民俗”。作家老舍以时间为经线,以人们的活动为纬线结构全文,描绘了一幅幅北京春节的民风民俗画卷。课文朴实的语言中处处透出人们欢欢喜喜过春节的心情,反映出老北京人热爱生活,追求美好生活的心愿。

  教学理念:以学生已有的学习和生活经验为教学的切入点,激发学生自主阅读的兴趣,利用网络优势将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整合起来,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教学思路:充分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激发学生阅读课文的兴趣,引导学生运用网络优势自学生字词语,就掌握的信息质疑问难,继而主动探究,悟读课文。在提高学生信息素养的同时,理解课文,发展思维,提高语言概括能力。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利用网络课件自学本课生字、词语,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老北京春节的习俗。

  2、培养学生就掌握的材料分析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上网阅读、归纳整理信息的能力,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

  过程与方法:调动已有的知识经验,提倡自主学习,能就掌握的材料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品读北京的年味,充分感受北京的年俗,体会作者详略得当的描写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感受北京春节的热闹气氛,了解北京春节的习俗。

  2、激发学生了解节日习俗中的民族文明和传统文化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重点:感受老北京过春节的隆重和热闹,领悟民俗文化的丰富内涵。

  难点:作者为突出北京春节的民俗特点所采用的表达方法。

  教学准备:设计并制作相关知识的教学网站。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学习文中生字词语,了解北京春节的习俗,重点研读三个高潮部分。

  教学步骤:

  一、童谣激趣,共话春节。

  1、欣赏童谣,激趣导入。

  2、回忆春节,揭示课题。

  设计意图:以富有夸张意味的动漫童谣,勾起学生对自己春节生活的回忆。

  二、检查预习,整体感知,解疑问难。

  1、字词认读。

  2、整体感知。

  3、结合预习,质疑问难,自读解疑。

  设计意图:检查预习的设计一方面是对课前预习的检查,另一方面是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质疑问难,自读解疑是让学生结合课前的预习提出自己尚未读懂的地方,既是自主探究学习方式的体现,也便于教师以学定教,调整教学设计。

  三、品读年味,感受民俗。

  1、欣赏年俗,感受年味。

  2、概括习俗,了解年俗。

  设计意图:充分利用网络优势,学生自主地欣赏感受北京的年俗,在引导学生了解北京春节的一些风俗习惯后,让学生概括自己最喜欢的一天的风俗习惯并通过网络展示,既训练了学生的语言概括能力,又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信息技术素养,体现了语文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整合的特点。

  四、细读感悟,体味高潮。

  1、了解北京春节的高潮日是除夕、正月初一和正月十五。

  2、品读高潮。

  结合自己过年的感受,勾画批注,然后全班交流。

  设计意图:本环节在学生整体感受北京春节的风俗习惯后,深入地体味北京春节的特点,学生联系自己的经历,有感情的朗读便会水到渠成,体现了语文以读为本的教学特点。让学生选择最难忘的一个高潮日来交流,这也是本课教学中选择性学习方式的又一体现。

  五、分清详略,对比阅读。

  1、分清详写和略写的部分。

  2、对比阅读。

  设计意图:本环节是对课文详略得当的写作方法的明确,同时让学生明白同样写过年,可以有不同的写法。

  六、课堂总结,课外延伸。

  总结:同学们,“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北京的春节是这样的,其他地方的春节呢?请大家课后登录“中国民风民俗网”,去了解各地的春节习俗,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写一写,也可以写我们这里的春节。

  设计意图:此环节旨在拓宽学生的阅读视野,进一步培养学生了解节日习俗中的民族文明和传统文化的兴趣。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学习“腊八”节,进一步感受北京的春节习俗。交流自己收集的春节习俗,完成课后作业。

  教学过程:略

  我的教学体会:

  著名语言大师老舍先生,用他那“俗白”又有趣的语言,为我们描绘了北京春节的民风民俗,展示了中国节日习俗的温馨与美好,表达了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和喜爱。文中所列举的大量老北京的春节习俗是学生喜闻乐见的,也是贴近学生生活的。因此在教学这篇课文时,我以学生的已有经验为切入点,顺应学生的心理需要。比如,在导入新课时,我播放《过大年》的动漫童谣,有趣的童谣让学生仿佛又回到了春节的日子里,心里忽然就涌起了许多有关春节的回忆,学生交流自己是怎样过春节的,了解北京的孩子是怎样过春节的,便是一种心理需要的。再如,学生在感受北京春节的高潮时,让学生结合自己过年时的感受勾画批注实际上是让学生表达自己过年时的感受。

  充分运用网络环境和色彩明亮的多媒体课件,把学生带入课文描写的意境,接近了学生与教材间的距离,唤起了学生主动阅读的兴趣。学生在读中生疑,又在读中解疑。学生在这种情感的支配下,始终处于积极主动的学习状态,他们自主地阅读课文,自主地合作交流,感受到探究的有趣和阅读的快乐。这种积极的情感使这节语文课充满了人文色彩。

  怎样最好地将语文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起来,这节课也做了一点尝试。如:发挥学生的自学能力,有效地组织学生的预习,课前让学生利用网络课件自学生字词,这让学生的自学能力得以展示和锻炼。又如:在学生充分感受了北京春节的年味后,让学生选择自己最喜欢的一天,深入阅读概括习俗,并填入表格。

  当然,值得自己反思的地方也很多,如何将网络环境下的语文教学设计得更科学,更合理,还有待进一步探索。

人教版语文六年级下册《北京的春节》教学设计 篇9

  一位教师教授的《北京的春节》一课的片段,给我留下深刻印象。

  精彩片段

  1.同学们,你们喜欢过春节吗?说说理由。(唤起学生对春节时热闹喜庆气氛的回忆。)

  2.让我们来看看老北京的孩子是怎样过春节的。(播放童谣:小孩儿小孩儿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粥,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冻豆腐;二十六,去买肉;二十七,宰公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宿;初一、初二满街走。)

  3.说说老北京的春节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

  4.春节是我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北京人过得是这样热闹、开心,字里行间都弥漫着浓浓的年味。选择春节中你印象最深的一个日子,反复读一读,能品出年的什么味道,在空白中批注。

  5.小组内交流。

  6.全班交流汇报

  (1)年的味道是爆竹的味道

  a.爆竹的声音,是春节特有的声音,文中都有哪些地方写到?(孩子们准备过年,第二件大事就是买爆竹;腊月二十三过小年,天一擦黑,鞭炮就响起来;除夕鞭炮声日夜不绝;正月初一,门前堆着昨夜燃放的爆竹纸皮;正月初一元宵节,小孩子们买各种花炮燃放,在家有声有光地玩耍。)

  b.整个春节都弥漫着爆竹的味道、烟火的味道,过年的热闹。

  (2)年的味道是香甜的味道

  a.找读文中描写有关饮食的语句(腊八粥、腊八蒜;杂拦儿;二十三,把肉、鸡、鱼、青菜、年糕什么的都准备充足;除夕家家赶做年菜,到处是酒肉的香味;在北京,家家过年时都吃饺子;正月十五,这一天,大家必须吃元宵啊。),说说你的体会(充足、丰盛)。

  b.人们一年辛苦劳动之后,对自己劳动所得的展示与享用,洋溢着幸福感与满足感。在香味四溢中,将年过得有滋有味。

  (3)年的味道是开心的味道

  a.正月初一逛庙会,元宵节的灯会。体会人们的轻闲、娱乐、高兴的心态。

  b.结合自己的实际,说说文中大人、小孩的快乐。

  7.请试着用你的朗读来把热闹、喜庆、团圆的春节氛围表现出来。

  推荐理由:

  以上是小学语文第十二册第六课《北京的春节》中的一个教学片段。在这一片段的教学过程中,我们看到了师生角色的变换,看到了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老师不再是“教”,而是“导”,学生不再是一味地“听”,而是自主地“学”,学生成了课堂的主人。北京的春节到底有着怎样的年味呢?这是需要学生自己感悟的,任何分析和讲解都会显得空洞。所以,教师安排了充分的时间让学生去读,读完以后,把自己的想法和小组同学交流、和全班交流。在交流中,学生互相启发,提高了认识。这一“读”一“说”,使学生的情、作者的情、教师的情不断地产生碰撞,产生灵感,从而很好地理解了课文,也学会了合作。最后,教师在学生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使学生的情感得到了进一步的升华,对北京的春节有了更深的感悟。

人教版语文六年级下册《北京的春节》教学设计 篇10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老北京春节的习俗,感受节日的热闹气氛,理解节日习俗中的民族文明和传统文化。

  2.体会详略得当、总分结构、准确用词等写法的好处。

  3、以文带代文,学习《除夕》《本命年的回想》《青玉案·元夕》。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学习文中描写的“除夕”“十五”这两个日子,通过朗读感悟体会详略得当、总分结构、准确用词等写法的好处。

  教学难点:领悟作者的写作方法。

  教学过程:

  一、课前诵读、引入新课

  美好古老的传统节日,各具特色的地方节日中蕴含着一份份美好动人的情感,一种种支撑民族脊背的精神,凝聚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

  本节课老师要带着大家再次走进《北京的春节》一课,去体验我国最隆重、最热闹的传统节日。

  二、回顾课文,总结写法

  1、这一课作者按照时间顺序写了“腊八、小年、除夕、初一、十五、十九”六个日子,在这六个日子里,作者详写了“腊八、除夕、初一、十五”四个日子。这样写详略得当,条理清晰,让人读了感觉清楚明了,重点突出,如果面面俱到,会让人感觉文章非常臃肿,让人读着不够轻快明了。

  2、复习回顾课文内容3、总结写作法宝一:有详有略,详略得当。

  三、在美读中悟情,在悦写中提升

  1、现在就请同学们选择作者描写最详细的四个日子中你印象最深的一个,反复读读,体会写法,加以批注。

  2、反馈交流:

  (1)学习“除夕”部分

  ①教师总结读。

  ②围绕中心句强调读。

  ③本段中心句:除夕真热闹。在作家老舍的笔下除夕夜是热闹的,那在不同的作家,不同的地区除夕夜又是怎样的呢?

  ④以文带文:

  A、斯妤《除夕》 B、刘绍棠《本命年的回想》

  ⑤比较三两位作家笔下的除夕的异同之处。

  相同点:都写出了除夕夜的红火喜庆,都采用了总分的写法。

  不同点是描写的侧重点不同,描写的角度不同,一个抓住了热闹、一个抓住了忙碌,一个抓住了欢乐而又庄严,然后从各方面围绕重点去写。

  ⑥总结写作法宝二:总分结构,条理清晰。

  ⑦朗读地方节日特色范文。

  ⑧学生课堂练写。

  ⑨分享交流、评价。

  以上是我们交流学习的除夕部分,现在我们来学习“十五”部分,如果说元宵节是春节的高潮,那什么又是元宵节的高潮就是灯了。

  3、学习元宵节部分。

  (1)换词朗读:

  有名的老铺子都要挂出几百盏灯来,各形各色,有的都是玻璃的,有的一律是玻璃的,有的都是牛角的,有的清一色是牛角的,有的都彩绘全部《红楼梦》或《水浒传》故事。

  有的通通彩绘全部《红楼梦》或《水浒传》故事。

  文中的一律、清一色、通通表示什么意思?我们把它们都换成“都”,感觉怎么样?

  (2)比较换词的'效果,总结写作法宝三:准确用词,生动表达。

  汉语是一种非常奇妙的语言。同一个意思可以用不同的字或词语来表达。这样可以避免言语呆板枯燥,也可以使语言生动形象,当然文中妙不可言的美文表达还有很多呢。

  (3)朗读感悟

  这妙不可言的是回环反复的美——大人赏灯:灯一悬起,任何人都可以进到铺中参观。晚上灯中点上烛,观者就更多。

  这妙不可言的是简洁流畅的美——小孩玩灯:家中也有灯:走马灯、宫灯、各形各色的纸灯,还有纱灯,里面有小铃,到时候就叮叮地响。

  这妙不可言的是留白遐想的美——吃元宵:这一天大家还必须吃元宵呀!这的确是美好快乐的日子。

  在现代作家的笔下元宵节是这么的美好快乐,那么在南宋词人辛弃疾的笔下元宵节又是一番怎样的景象呢?

  (4)以文带文:《青玉案·元夕》南宋辛弃疾?教师诵读译文,学生读原文。

  简析助理解:在这首词中的元宵佳节之日作者都描写了些什么呢?有马、有车、有灯、有人。那马、那车、那灯、那人、何其美哉!绘声、绘色、绘形、绘神,让人回味无穷·······一切的美好都会让人回味无穷,最后请同学们带着这份回味无穷和本堂课学到的三大写作法宝完成课后的学习。

  四、布置作业,巩固拓展延伸

  1、小练笔:写写你印象最深的一个节日。

  2、背诵《九月十日即事》和《鹊桥仙》。

  板书:

  北京的春节

  腊八有详有略详略得当小年除夕总分写法条理清晰初一十五准确用词生动表达十九

人教版语文六年级下册《北京的春节》教学设计 篇11

  《北京的春节》是六年级语文上第二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作者老舍先生,用他那如椽的大笔、“俗白”的风格、京味的语言,描绘了一幅幅北京春节的民风民俗画卷,展示了中国节日习俗的温馨和美好,表达了自己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和喜爱。针对本课的教学,我作如下反思:

  一、在教学这篇课文时,首先用童谣引入,让学生从童谣的内容中初步了解北京春节的时间及风俗习惯。接着引导学生在预习课文的基础上,初步了解课文内容,说一说老北京的春节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然后浏览课文,画出北京春节的时间段,并找出详写部分。重点放在学生自主研读“腊八、除夕、正月初一、元宵”这四部分。引导学生通过竞赛,边读边思,提出问题,展开讨论。在读书讨论中,师生共同参与评价,融入其中,感悟腊八的忙碌、除夕的热闹、大年初一与除夕景象的截然不同和正月十五的高潮。最后,还是用童谣来概括本文主要内容,让学生加深对文本的理解。

  二、有详有略地处理讲读,引导学生体悟作者写作手法的精妙。在课文中,老舍先生选择了春节中的九个时段来介绍北京春节的习俗。其中,腊八、除夕、初一和十五四个时段为详写,其它为略写。要是在学习时处处点到,胡子眉毛一把抓,只能达到囫囵吞枣的效果,所以,我主要引导学生抓住四个重点时段来品读、讨论,从而感受到北京春节的隆重与热闹,喜庆与欢乐,体会本文表达方法的精妙之处。

  这一节课,有以下不足:

  1、在教学中,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机会少,教师讲解成了主导,没有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

  2、感悟老舍淳朴、风趣、通俗的语言程度不够,老舍先生的语言是很有风格的,对作者京腔京韵语言的体会应该结合具体的语句和语境来感悟,本课的感悟程度不深,不能达到学生理解语言和积累语言的目的。

  3、读是培养学生语感和语言素养的最佳途径之一,也是学生与文本对话的最有效的途径之一。所以,以读为主的教学才是真正的教学。本节课教学缺乏对学生读的训练,学生读的方法少,读的形式少,学生感悟理解就很肤浅。为此在今后的教学中要下大力气进行扎扎实实的读的训练,让学生初读读通,再读感知,精读品味,在读的训练中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

人教版语文六年级下册《北京的春节》教学设计 篇12

  (三)全班交流,教师相机指导。

  1.体会年前的忙碌。

  ①交流节前的年味主要表现在哪?重点交流节前都有哪些重要的日子,在这些日子里人们的主要活动、讲究及人们的心态。

  ②指名朗读自己喜欢的段落,读后谈谈自己的感受。

  ③引导学生找出文中关键的词语,读中体会人们忙碌中洋溢着的喜悦和希望:你是从哪些具体的词句中体会到的。

  ④指导学生抓住学生反馈的.词语进行感情朗读。

  ⑤联系生活实际,说说你在过春节的这段时间都干些什么呢?

  2.体会过节的热闹

  交流过节时重点写了哪几个日子?过节最大的特点是什么?(热闹)

  ②同是热闹,但闹中各有不同,默读思考:除夕、初一、正月十五这三个日子各自的特点是什么?抓住文中关键词句反复读一读,想一想。

  交流各自的体会,教师相机引导:

  除夕:喜庆、团圆;初一:悠闲、快乐;十五:红火、美丽。

  ④再读一读,讨论、交流:这些感受你们是从哪些语句体会到的?

  ⑤交流反馈除夕一段,师相机指导朗读,进一步体会喜庆、团圆。

  抓关键词赶、到处、都穿起、贴上感受除夕的喜庆、热烈;

  抓除非,必定体会春节在人们心目中的位置,感受团圆的氛围。

  ⑥阅读阅读链接中的第二篇短文,比较:同是写除夕,作者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

  生自由交流,教师及时梳理:老舍笔下的除夕为我们展现的是全景图,抓住除夕人们主要的活动简单勾勒,语言简洁明快;而阅读链接短文二由回忆外婆入手,重点写了一家人怎么过除夕的情景,其中细致描写了准备过程和围炉情景。

  ⑦交流反馈初一一段,师相机指导朗读,进一步体会初一的悠闲、快乐。

  重点指导朗读逛庙会时人们的表现来体会悠闲与快乐。

  ⑧交流反馈十五一段,师相机指导朗读,进一步体会十五的红火、美丽。

  找出文中描写花灯的句子,指导感情朗读,体会排比句的作用。

  引导想像:还会有哪些花灯呢?除了灯,还有什么?

  出示老舍的原文,创设情境:除夕是热闹的,可是没有月光;元宵节呢,恰好是明月当空。元旦是体面的,家家门前贴着鲜红的春联,人们穿着新衣裳,可是它还不够美。元宵节,处处悬灯结彩,整条的大街像是办喜事,火炽而美丽,有感情的朗读体会十五的红火、美丽。

  ⑨总结:从腊八到正月十九,将近一个月的时间,却被作家仅仅用了一千多字就呈现在读者的眼前,作者正是抓住每个节日最突出的特点,用极其凝练的语言为我们勾勒出了一幅幅热闹喜庆,欢乐祥和的春节画卷。让我们再次走进文本,去用心体会作者的表达方法。

  四、比较阅读,领悟写法。

  1.先默读课文,独立思考,再小组讨论:

  ①课文哪些部分写得详细,哪些部分写得简略,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②再读腊八一段,思考:腊八的活动很多,为什么单写腊八粥、腊八蒜,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这种抓主要特点描写的方法文中还有很多,你能再举一例吗?

  2.自主阅读阅读链接中的第一篇短文,比较:同是写过年,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

  3.假如此时再请你写春节,你打算怎样写?

  引导学生借鉴学到的写法谈,如:选材要详略得当、描写节日要抓最主要的特点、可以加入自己的感受夹叙夹议等。

  五、布置作业,课外拓展。

  以春节为主题,办一期手抄报。内容如下:

  1.春节印象:自己修改或写一篇关于春节的习作。

  2.春节花絮:从搜集到的关于春节的传说、习俗中选择编写。

  3.精彩再现:摘抄自己认为描写好的关于春节的诗词佳句或优美片段。

  4.春节建议:春节怎么过,提出自己的想法和建议。

  5.节日集锦:除了春节,我国的传统节日还有哪些,把你调查的结果记录下来。

人教版语文六年级下册《北京的春节》教学设计 篇13

  教学目标:

  知识与潜力

  1、掌握本课生字词,积累词语“翡翠”、“万象更新”、“灯火通宵”、“日夜不绝”、“截然不同”、“万不得已”、“张灯结彩”、“有声有色”、“各形各色”等。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详略得当的好处。

  过程与方法

  感情朗读法、读议结合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了解老北京春节的习俗,感受节日的热闹气氛,理解节日习俗中的民族礼貌和传统文化。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热爱北京、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及突破

  重难点:引导学生跟随作者的描述,感受老北京过春节的隆重和热闹,领悟民俗文化的丰富内涵。

  突破:通过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对场景的描述,想象画面,领悟表达方法;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真切感受北京的春节不一样的民风民俗,理解课文所展示的民俗的内涵――春节代表的亲情、乡情、祝愿、期盼等,以及由此反映的中华民族的心理特征和文化传统。

  教学准备:

  1、有关老舍的资料。

  2、描述春节的文章、诗词、童谣、春联等。

  教学过程:

  一、交流资料,畅谈春节,导入课文

  1、同学们,春节是中华民族最重要的节日。我们是怎样过春节的呢?谁能说一说,在春节里,我们都要做些什么呢?

  2、童谣一:小孩儿小孩儿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粥,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

  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冻豆腐;二十六,去买肉;二十七,宰公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宿;初一初二满街走。

  童谣二:新年到,穿新衣,戴新帽;舞龙灯,踩高跷,迎财神;合家欢,乐淘淘,大家齐迎新年到,新年到!

  诗歌:元日(宋)王安石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3、同学们,这天,让我们跟随老舍先生,一起走进老北京的春节,感受一下京味十足的、独特的民风民俗的年文化。我们已经学习了老舍先生的一些作品,谁能说一说?

  介绍老舍:老舍(1899~1966)现代作家。原名舒庆春,字舍予,满族,北京人。出生于一个贫民家庭。1937年,他的代表作《骆驼祥子》问世,被译成十几种文字,产生了较大的国际影响。老舍一生写了约计800万字的作品。代表作有:《骆驼样貌》,中篇小说《《我这一辈子》,短篇小说集《赶集》,剧本《龙须沟》、《茶馆》等,另有《老舍剧作全集》,《老舍散文集》、《老舍诗选》、《老舍文艺评论集》和《老舍文集》等。老舍以长篇小说和剧作著称于世。他的作品大都取材于市民生活,为中国现代文学开拓了重要的题材领域。优秀长篇小说《骆驼样貌》、《四世同堂》便是描述北京市民生活的代表作。他的作品已被译成20余种文字出版,以具有独的幽默风格和浓郁的民族色彩,以及从资料到形式的雅俗共赏而赢得了广大的读者。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布置先生自读课文。

  要求:(1)、借助课文注音和工具书解决课文生字词,将课文读准确,读流利。

  (2)、作者写了春节期间哪些重要的日子?

  2、指名读课文,每人读一个自然段。(相机正音)

  (1)读下列词语:

  初旬腊八粥蒜瓣翡翠醋腊月杂拌儿榛子蜜饯麦芽糖鞭炮通宵

  守岁水浒传小贩除夕黏娴熟走马灯宫灯分外逛街元宵天桥

  (2)说出下列词语的意思:

  初旬

  腊月

  除夕

  守岁

  天桥

  3、读完课文,老北京的春节给你留下的整体印象是怎样的?

  热闹、忙乱、喜庆、团圆、祥和等

  4、讨论交流:课文描述了春节中哪些重要的日子?

  三、再读课文,感受过年的味道。

  1、北京人的春节过得又热闹又喜庆。此刻请同学们再读课文,看能不能找到年的味道,能找到哪些年的味道?

  2、从描述爆竹的文字中感受年的'味道。

  儿童们准备过年,第二件大事是买爆竹;腊月二十三日过小年,天一擦黑儿鞭炮就响起来;随着炮声把灶王的纸像焚化,美其名叫送灶王上天。除夕鞭炮声日夜不绝;正月初一,门前堆着昨夜燃放的爆竹纸皮;元宵节小孩子们买各种花炮燃放,在家中照样能有声有光的玩耍。

  3、从空气中到处飘荡着食品的香味感受过年的味道。

  熬腊八粥;泡腊八蒜;买杂拌儿;吃又甜又粘的糖;腊月二十三那天,还要把肉、鱼、鸡、青菜、年糕什么的准备充足;除夕夜,家家做年菜,到处都是酒肉的香味;家家都要吃饺子;正月十五吃元宵。

  4、人们过年的时候快乐吗?从哪些地方能够看出来?

  春节对于孩子们来说是大事,对于大人们来说也是大事。家家忙过年,人人都欢喜。孩子们能够尽情地吃、玩、乐,大人们也是忙着准备过年吃的、穿的、用的,还有逛天桥、逛庙会、听戏、做灯笼等丰富多彩的活动。由此能够看出人们过年时的情绪是多么快乐。

  四、展示读课文

  把你认为最优美的部分读出来与大家共赏。

  五、布置作业

  文中有许多描述春节热闹、喜庆的场面,找出来并有感情地朗读。

人教版语文六年级下册《北京的春节》教学设计 篇14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14个生字,正确读写和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老北京春节的风俗习惯,感受春节的热闹、喜庆气氛。

  3.学习课文有顺序、详略得当的写法。

  教学重难点:

  了解老北京风俗习惯,感受传统年文化的独特魅力。品味老舍的语言风格,学习有顺序、详略得当的写作方法。

  教学准备:

  关于童谣的课件;歌曲《恭喜》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提示课题:

  1.同学们,你们喜欢过春节吗?说说理由。

  2.让我们来看看老北京的孩子是怎样过春节的。(播放动漫童谣)说说你的感受。

  二、整体感知,理清脉络:

  1.自由读通课文,把生字读正确、句子读通顺,并同桌间互读检查。

  2.请13名学生按自然段轮读课文,其他同学边听边画出:作者写了春节中哪些重要日子的活动。

  3.交流汇报,老师相机板书:腊八--腊月二十三--除夕--正月初一--正月十五--正月十九

  4.说说老北京的春节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引导学生结合阅读说出“热闹、忙乱、喜庆、团圆”等初步感受。)

  三、交流探讨,感受年味:

  1.春节是我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北京人过得是这样热闹、开心,字里行间都弥漫着浓浓的年味。选择春节中你印象最深的一个日子,反复读一读,能品出年的什么味道,在空白中批注。

  2.全班交流汇报:

  1)年的味道是爆竹的味道。

  2)年的味道是香甜的味道。

  3)年的味道是开心的味道。

  4)总结,在整个春节的系列活动中,虽然有些繁文缛节,但地道的民俗中所包括的五味杂陈,蕴涵着最丰富的传统,是耐得住咀嚼的味道。

  四、品读体味,感受民俗:

  1.快速浏览课文,找出春节中最热闹、喜庆的日子。

  2.认真读第七自然段,联系你过年时的感觉,说说怎样理解“除夕真热闹”。

  3.除夕夜可以说是春节中的高潮,在喜庆、团圆的气氛中,有多少人今夜无眠。试着配《恭喜》乐曲朗读,体现“除夕真热闹”。

  五、总结评价:

  春节是我国重要的传统节日,北京人过得这样开心热闹,字里行间里流露浓浓的年味。

  六、课后延伸:

  搜集不同地方的人过春节的习俗,了解自己家乡的春节风俗。

  板书设计:

  14、北京的春节

  /  除夕灯火不断,吃团圆饭,守岁

  春节的三次高潮—初一拜年,逛庙会

  \  正月十五放鞭炮,吃元宵

  教后记: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重温过年的热闹气氛。

  1.听歌曲《恭喜》,回顾除夕。

  2.除夕过后,春节的又一个高潮元宵节到了。元宵节最主要的活动,当然是赏灯。正如一首诗中所写的那样:满城灯火耀街红,弦管笙歌到处同。真是升平良夜景,万家楼阁月明中。

  二、走进元宵节,赏万家灯火。

  1.如果说除夕是以家庭为单位的热闹,那么元宵节的灯会则是全民同庆的狂欢。认真默读第11.12自然段,你能从哪些词句中感受到灯特别的多。

  2.想象一下如果你走进了老北京的元宵灯市,都会看到什么灯。(请学生结合已有经验,尽可能展开想像,如牛角灯、纱灯、玻璃灯、彩绘灯、走马灯、纸灯、冰灯等,来体会老北京处处张灯结彩,灯市如昼的热闹景象。)

  3.通过朗读,把灯的多和人的高兴表现出来。

  三、领悟表达特点。

  1.快速浏览课文,从哪儿能体会到作者对年文化的热爱。

  2.作者是怎样使春节这一民俗给我们留下深刻印象的?

  (一是按时间顺序来有条理地写春节,二是有详有略)

  3.对比写法。

  阅读《阅读链接》中两段关于春节习俗的描写,与课文的相关部分比较一下,看看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对你的习作有什么启发。

  四、拓展总结,布置作业。

  1.拓展阅读:

  阅读春节各地的习俗 。  

  春节是我国人民最重视的传统节日,人们相信在此时吃些传统饮食,能给自己和家人带来好运:  

  2、以“春节”为主题办一期手抄报。

  板书设计:

  北京的春节—独特的民俗文化

  腊八--腊月二十三--除夕--正月初一--正月十五-正月十九

  热闹 喜庆 团圆 祥和

  《北京的春节》教案

  教学要求:

  1、学习记叙文常用的表达方式

  2、了解文章的写作顺序

  3、了解民俗风情

  教学重点:着重体会文章的叙事和组织材料的方法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课:

  (孩子孩子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粥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二十三,糖瓜儿粘,二十四,扫房日,二十五,炸豆腐,二十六,炖羊肉,二十七,杀只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宿,大年初一扭一扭。)

  读了这首儿歌,你有什么感受?

  老舍先生有一篇文章,也写了北京过春节的情景,题目就叫:北京的春节。

  二.作者介绍老舍(1899~1966)

  现、当代作家。原名舒庆春,字舍予,满族,北京人。出生于一个贫民家庭。1918年北京师范学校毕业后任小学校长和中学教员。1924年赴英国任伦敦大学东方学院汉语讲师,阅读了大量英文作品,并从事小说创作,1926年加入文学研究会。1930年回国后任济南齐鲁大学、青岛山东大学教授。抗日战争爆发后南下赴汉口和重庆。1938年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成立,他被选为理事兼总务部主任,主持文协日常工作。在创作上,以抗战救国为主题,写了各种形式的文艺作品。1946年应邀赴美国讲学1年,期满后旅居美国从事创作。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不久应召回国,曾任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副主席等职。参加政治、社会、文化和对外友好交流等活动,注意对青年文学工作者的培养和辅导,曾因创作优秀话剧《龙须沟》而被授予“人民艺术家”称号。“文化大革命”初期因被迫害而弃世。

  老舍一生写了约计800万字的作品。主要著作有:长篇小说《老张的哲学》、《赵子曰》,《二马》、《猫城记》、《离婚》、《牛天赐传》、《文博士》、《骆驼样子》、《火葬》、《四世同堂》,《鼓书艺人》、《正红旗下》(未完),中篇小说《月牙儿》,《我这一辈子》,短篇小说集《赶集》、《樱海集》,《蛤藻集》、《火车集》、《贫血集》,剧本《龙须沟》、《茶馆》,另有《老舍剧作全集》,《老舍散文集》、《老舍诗选》、《老舍文艺评论集》和《老舍文集》等。老舍以长篇小说和剧作著称于世。他的作品大都取材于市民生活,为中国现代文学开拓了重要的题材领域。他所描写的自然风光、世态人情、习俗时尚,运用的群众口语,都呈现出浓郁的“京味”。优秀长篇小说《骆驼样子》、《四世同堂》便是描写北京市民生活的代表作。他的短篇小说构思精致,取材较为宽广,其中的《柳家大院》、《上任》、《断魂枪》等篇各具特色,耐人咀嚼。他的作品已被译成20余种文字出版,以具有独特的幽默风格和浓郁的民族色彩,以及从内容到形式的雅俗共赏而赢得了广大的读者。

  三、初读课文,指导预习。

  1、出示预习要求:

  (1)自读课文,划出生字,想办法认识。

  (2)北京的春节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热闹、隆重、愉快、祥和)

  2、找出时间词

  腊八-----二十三-----除夕-----大年初一-----元宵节-----正月十九

  (开始) (准备)                 (高潮)             (结束)

  四、再读课文,理清思路。

  第一部分(1—2)春节的开始,腊八

  第二部分(3-7)春节前的准备,十九、二十三、除夕

  第三部分(8-15)春节的高潮,初一、元宵

  第四部分(16-17)春节结束

  1. 分清详略:文中哪些部分写得详细,哪些部分写得简略?

  明确:作者详写的是“腊八、腊月十九、二十三、正月初一、元宵”五个部分。其他的略写。抓住这几个特殊的日子来写,就使北京人过春节的习俗展现在读者眼前了。

  2、 下面我们具体研读某些部分:

  腊八:熬腊八粥,泡腊八蒜。(1)熬腊八粥:“粥是用各种米,各种豆,与各种干果熬成的。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农业展览会。”体会到老舍先生语言的通俗和有趣。(2)泡腊八蒜:“到年底,蒜泡得色如翡翠,醋也有了些辣味,色味双美,使人忍不住要多吃几个饺子。”着重突出“色如翡翠”和“色味双美”两个词,体会到老舍先生语言简练,给我们呈现出一幅鲜明的画面,这也是老舍先生语言的魅力。

  腊月十九:学校放假了。主要写儿童准备过年的三件事:买杂拌儿,买爆竹,买玩艺儿。

  腊月二十三:过小年,送灶王爷上天,要用糖粘住灶王的嘴。

  除夕。抓住总起句“除夕真热闹”来体会。(1)从人们活动的角度来体会。“家家赶做年菜”“男女老少都穿起新衣”“在外边做事的人,除非万不得已,必定赶回家来吃团圆饭”,还有“除了很小的孩子,没有什么人睡觉”,足以看出人们差不多全都在庆祝除夕,当然热闹了。(2)从“味、色、音”的角度来体会。“到处是酒肉的香味”“红红的对联”“各色的年画”“家家灯火通宵”“鞭炮声日夜不绝”,老舍从香味,到色彩,到声音,进行了全方位描写,充分表现了除夕的“热闹”,足见老舍先生描写的细腻。

  正月初一。主要通过人们的活动来体会。(1)与除夕“截然不同”:全城都在休息,多数铺户要到初六才开张。(2)人们的活动:男人们在午前到亲戚家、朋友家拜年。女人们在家中接待客人。小贩们在寺庙外边摆摊,小孩子们则爱逛庙会,还有很多人参加赛马赛骆驼的比赛呢!总之,每个人都没闲着,或者走亲访友,或者逛街、比赛,可谓轻松自在。

  元宵。街面灯展、放花盒、大人观灯、小孩放炮、吃汤圆。主要通过对灯的描写来体会。(1)勾画出写灯的语句,自由朗读体会。

  灯的数量多:从“处处张灯结彩”“整条大街像是办喜事”“有名的老铺子都要挂出几百盏灯来”“家中也有灯”等词句就可以感受到。

  灯的种类多:从“各形各色”“有的一律是玻璃的”“家中也有灯”可以感受到。(2)老舍先生着力描写灯的数量多,种类多,目的是什么?

  为了突出“元宵是春节的又一个高潮”,突出“元宵的确是美好快乐的日子”。这也是写元宵的总起句和总结句,作者采用的是总—分—总的段落结构。

  五.写作特点:

  1、叙述为主,描写和议论次之的表达方式         2、详略得当

  3、语言简洁流畅,平白朴实,活泼幽默,具有浓郁的京味儿

  六.作业:课后习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