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门销烟》语文教案 篇1
教案内容:
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2、学会本课的生字,另有两个多音字要掌握,理解并熟记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认识虎门销烟的伟大意义,培养学生爱祖国、拒外侮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通过阅读末段,体会虎门销烟的伟大意义。
实验目标:
让学生回顾历史,了解旧中国的屈辱历史,激发学生的爱国之心,情动于中而发而外。
教具准备:
《战争》录像、《虎门销烟》挂图
课前准备:观看或读《战争》
教学时间: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观或读《战争》后感受自然导入
师:这是一部老电影了,但我却是看了一遍一遍了,因为作为一名中国人,这段历史是永远不能忘却的。你们看完了以后,想说些什么呢?
(生自由谈论。)
师:影片中谁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说说你的理由。
(可自由谈,只要说出理由就行,相机激发学生的爱国情,引出主人公林则徐)
师:你们了解林则徐吗?
先调动学生已知,大致说说对林则徐的认识,引导学生上网查询。然后师总结。
二、初读课文,自学生字词
1、 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提醒:不动笔墨不读书。掌握生字词。
出示要求:自读课文
(1) 借助拼音读准生字。
(2) 画出由生字组成的词语,想象它们在句子中的意思,并标出自己不理解的地方。
2、检查自学效果。
(3) 出示词语。
欺侮盐巴虎门销烟
历史装点顿时伟大壮举
(4) 指名读词,重点读准翘舌音、后鼻音。
(5) 解释词义,了解词语掌握情况。
(6) 分自然段指名试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四、练习巩固
1、描红。
2、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二、精读课文
1.虎门销烟是个怎样的事件?从课文中找一两个词语来说明。(引导学生读读文章的第一、第六自然段,首尾联系,理解“值得纪念”是不同寻常的意思,“伟大壮举”是指伟大的举动)(板书:伟大壮举)
过渡:课文中说虎门销烟是“伟大壮举”,在“壮”下加“△”,“壮”在这个词中是什么意思?(雄壮、气势盛大)读读全文,找一找哪些句子能表现“壮”,将这些地方画下来、读一读,是不是能感悟到“虎门销烟”是一次“伟大壮举”。
2.学习第二自然段。
(1)你能从哪些地方体会到这一事件的“壮”?
(2)读后。引导学生体会这一段以销烟前场面的隆重、壮观体现了事件之“壮”。①前来观看的人多而广,“男男女女”,“老老少少”,宽阔的海滩挤得“水泄不通”;除了百姓还有文武官员、外国商人。②隆重,虎门寨装点得“分外壮丽”,新搭起的礼台上“彩旗林立”;官员“身着朝服”。(板书:场面:壮观、隆重)
(3)指导朗读。
这一段我们应该怎样读?先让学生自读感悟,然后试读,教师根据学生读的情况,组织评议,教师适时点拨,然后再读,要求学生读出场面的壮观、隆重,特别提示要把描写人多、场面隆重的词语读好。
3.学习第三至五自然段。
(1)过渡:销烟前的场面是这样的`壮观、隆重,可见虎门销烟是一次“伟大壮举”。接下来第三、四、五自然段写了这个“伟大壮举”的经过。默读第三至五自然段,用自己的话概括地说一说这三个自然段主要讲什么?(虎门销烟的经过)(板书:经过)让学生概括说说主要经过:下令、销烟、结果。
(2)从“虎门销烟”的经过中,哪里看出“壮”?
①指名读第三自然段中描写下令销烟情景的句子。让学生说一说哪些词句写出了事件的“壮”?从中能体会到什么?
:“群情沸腾”、“礼炮轰鸣”反映人民禁烟的强烈愿望,林则徐“一声令下”,说明了中国人民禁烟的坚强决心,这些词语都写出了事件之“壮”。
指导诵读:抓住上面这些词语进行诵读,让学生读出中国人民激昂奋发之情,读出气势,显示出“壮”来。先学生试读,再指名读,评价,指点,最后齐读。②指名读描写销烟方法的句子,边听边想:是分几步销烟的?
(第一步:撒盐巴 教师为主概括)(第二、第三步:抛、倒石灰 让学生自己概括)(板书:撒盐巴抛 倒石灰)
自由读描写销烟方法的句子,看看课文用什么词表示这三步的先后顺序,并用“先……再……然后……”这几个词语复述工人是怎样销烟的。(板书:先 再 然后)
指导朗读;这样的销烟方法真是简易、独特,而且有效。教师引读。师:“随着林则徐一声令下,震惊中外的虎门销烟开始了……只见……,先向……,再把……,然后又把……顿时,……”然后,自由练读,结合插图在头脑产生图像,通过销烟的过程感悟这是一次“伟大壮举”。然后,指名读。最后齐读第三自然段。
(3)老百姓的反映怎么样呢?自读第四自然段,读时你想到什么?想想应该怎么读?
教师点拨:①从“跳哇、叫哇”想到销烟大得人心、大快人心。②从“成千上万”、“欢呼声”想到销烟的声势撼天动地,爱国拒侮的志气、力量震惊中外。你能把这一段读得更好吗?把欢天喜地的“壮情”
和撼人的力量读出来。
(4)想不想来看看当时的情景?师播放虎门销烟的课件,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5)结果如何?请自读第五自然段,再通过朗读告诉大家。引导学生抓住“整整”、“23天”、“二百多万斤”朗读体会“伟大壮举”战果之大。
三、拓展练说
(1)教师引导看图:看看咆哮的大海,看看林则徐指挥销烟的场景,再看看林则徐的塑像,你想说些什么?可以结合现实总结出:中国人民不可侮。(板书)指导朗读。
(2)出示第六自然段。练读,最后齐读。
(3)说说你们读完这句话后有什么想说的?
(4)师总结,激发孩子们为了中国的强大而努力学习。
(5)齐读课文。引读:让我们永远记住这一天——1839年6月3日。
四、学法练笔
1、齐读第三自然段
2、师出示“……先……再……然后……”及练笔要求。
3、小组合作练说,并互评。
4、推荐或自荐说,师生共评。
5、怎么说就怎么写。
五、练习巩固
1、小练笔
2、同桌互相复述课文。
《虎门销烟》语文教案 篇2
一、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2、学会本课的生字,另有两个多音字要掌握,理解并熟记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认识虎门销烟的伟大意义,培养学生爱祖国、拒外侮的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
通过阅读末段,体会虎门销烟的伟大意义。
三、实验目标:
让学生回顾历史,了解旧中国的屈辱历史,激发学生的爱国之心,情动于中而发而外。
四、教具准备:
《鸦片战争》录像、《虎门销烟》课件、网络
五、课时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1、掌握本课的生字词,理解相配的词语。2、初读课文,了解大意。3、通过上网搜集和处理资料,了解林则徐以及虎门销烟的背离景资料。
一、课前准备:观看《鸦片战争》
二、谈观后感受自然导入
师:这是一部老电影了,但我却是看了一遍一遍了,因为作为一名中国人,这段历史是永远不能忘却的。你们看完了以后,想说些什么呢?
(生自由谈论。)
师:影片中谁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说说你的理由。
(可自由谈,只要说出理由就行,相机激发学生的爱国情,引出主人公林则徐)
师:你们了解林则徐吗?
先调动学生已知,大致说说对林则徐的认识,引导学生上网查询。然后师总结。
三、初读课文,自学生字词
1、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提醒:不动笔墨不读书。掌握生字词。
出示要求:自读课文
(1)借助拼音读准生字。
(2)画出由生字组成的词语,想象它们在句子中的意思,并标出自己不理解的地方。
2、检查自学效果。
(3)出示词语。
鸦片欺侮盐巴虎门销烟
历史装点顿时伟大壮举
(4)指名读词,重点读准翘舌音、后鼻音。
(5)解释词义,了解词语掌握情况。
(6)分自然段指名试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四、练习巩固
1、描红。
2、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1、精读课文第二至六自然段。2、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
一、复习导入
二、精读课文
1。虎门销烟是个怎样的事件?从课文中找一两个词语来说明。(引导学生读读文章的第一、第六自然段,首尾联系,理解“值得纪念”是不同寻常的意思,“伟大壮举”是指伟大的举动)(板书:伟大壮举)
过渡:课文中说虎门销烟是“伟大壮举”,在“壮”下加“△”,“壮”在这个词中是什么意思?(雄壮、气势盛大)读读全文,找一找哪些句子能表现“壮”,将这些地方画下来、读一读,是不是能感悟到“虎门销烟”是一次“伟大壮举”。
2。学习第二自然段。
(1)你能从哪些地方体会到这一事件的“壮”?
(2)读后交流。引导学生体会这一段以销烟前场面的隆重、壮观体现了事件之“壮”。①前来观看的人多而广,“男男女女”,“老老少少”,宽阔的海滩挤得“水泄不通”;除了百姓还有文武官员、外国商人。②隆重,虎门寨装点得“分外壮丽”,新搭起的礼台上“彩旗林立”;官员“身着朝服”。(板书:场面:壮观、隆重)
(3)指导朗读。
这一段我们应该怎样读?先让学生自读感悟,然后试读,教师根据学生读的情况,组织评议,教师适时点拨,然后再读,要求学生读出场面的壮观、隆重,特别提示要把描写人多、场面隆重的词语读好。
3。学习第三至五自然段。
(1)过渡:销烟前的场面是这样的壮观、隆重,可见虎门销烟是一次“伟大壮举”。接下来第三、四、五自然段写了这个“伟大壮举”的经过。默读第三至五自然段,用自己的话概括地说一说这三个自然段主要讲什么?(虎门销烟的经过)(板书:经过)让学生概括说说主要经过:下令、销烟、结果。
(2)从“虎门销烟”的经过中,哪里看出“壮”?
①指名读第三自然段中描写下令销烟情景的句子。让学生说一说哪些词句写出了事件的“壮”?从中能体会到什么?
交流:“群情沸腾”、“礼炮轰鸣”反映人民禁烟的强烈愿望,林则徐“一声令下”,说明了中国人民禁烟的坚强决心,这些词语都写出了事件之“壮”。
指导诵读:抓住上面这些词语进行诵读,让学生读出中国人民激昂奋发之情,读出气势,显示出“壮”来。先学生试读,再指名读,评价,指点,最后齐读。②指名读描写销烟方法的句子,边听边想:是分几步销烟的?
(第一步:撒盐巴教师为主概括)(第二、第三步:抛鸦片、倒石灰让学生自己概括)(板书:撒盐巴抛鸦片倒石灰)
自由读描写销烟方法的句子,看看课文用什么词表示这三步的先后顺序,并用“先……再……然后……”这几个词语复述工人是怎样销烟的。(板书:先再然后)
指导朗读;这样的销烟方法真是简易、独特,而且有效。教师引读。师:“随着林则徐一声令下,震惊中外的虎门销烟开始了……只见……,先向……,再把……,然后又把……顿时,……”然后,自由练读,结合插图在头脑产生图像,通过销烟的过程感悟这是一次“伟大壮举”。然后,指名读。最后齐读第三自然段。
(3)老百姓的反映怎么样呢?自读第四自然段,读时你想到什么?想想应该怎么读?
教师点拨:①从“跳哇、叫哇”想到销烟大得人心、大快人心。②从“成千上万”、“欢呼声”想到销烟的声势撼天动地,爱国拒侮的志气、力量震惊中外。你能把这一段读得更好吗?把欢天喜地的“壮情”和撼人的力量读出来。
(4)想不想来看看当时的情景?师播放虎门销烟的课件,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5)结果如何?请自读第五自然段,再通过朗读告诉大家。引导学生抓住“整整”、“23天”、“二百多万斤”朗读体会“伟大壮举”战果之大。
三、拓展练说
(1)教师引导看图:看看咆哮的大海,看看林则徐指挥销烟的场景,再看看林则徐的塑像,你想说些什么?可以结合现实总结出:中国人民不可侮。(板书)指导朗读。
(2)出示第六自然段。练读,最后齐读。
(3)说说你们读完这句话后有什么想说的?
(4)师总结,激发孩子们为了中国的强大而努力学习。
(5)齐读课文。引读:让我们永远记住这一天——1839年6月3日。
四、学法练笔
1、齐读第三自然段
2、师出示“……先……再……然后……”及练笔要求。
3、小组合作练说,并互评。
4、推荐或自荐说,师生共评。
5、怎么说就怎么写。
五、练习巩固
1、小练笔
2、同桌互相复述课文。
4、《秋天》
5、《天安门广场》
6、《徐悲鸿励志学画》
《习作2·小制作》
8、《泉城》
9、《九寨沟》
10、《田园诗情》
《虎门销烟》语文教案 篇3
教学重、难点:
通过阅读末段,体会虎门销烟的伟大意义。
实验目标:
让学生回顾历史,了解旧中国的屈辱历史,激发学生的爱国之心,情动于中而发而外。
教具准备:
《鸦*战争》录像、《虎门销烟》课件、网络
课时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掌握本课的生字词,理解相配的词语。
2、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3、通过上网搜集和处理资料,了解林则徐以及虎门销烟的背离景资料。
一、课前准备:观看《鸦*战争》
二、谈观后感受自然导入
师:这是一部老电影了,但我却是看了一遍一遍了,因为作为一名中国人,这段历史是永远不能忘却的。你们看完了以后,想说些什么呢?
(生自由谈论。)
师:影片中谁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说说你的理由。
(可自由谈,只要说出理由就行,相机激发学生的爱国情,引出主人公林则徐)
师:你们了解林则徐吗?
先调动学生已知,大致说说对林则徐的认识,引导学生上网查询。然后师总结。
三、初读课文,自学生字词
1、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提醒:不动笔墨不读书。掌握生字词。
出示要求:自读课文
(1)借助拼音读准生字。
(2)画出由生字组成的词语,想象它们在句子中的意思,并标出自己不理解的地方。
2、检查自学效果。
(3)出示词语。
鸦*欺侮盐巴虎门销烟
历史装点顿时伟大壮举
(4)指名读词,重点读准翘舌音、后鼻音。
(5)解释词义,了解词语掌握情况。
(6)分自然段指名试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四、练习巩固
1、描红。
2、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精读课文第二至六自然段。
2、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
一、复习导入
二、精读课文
1.虎门销烟是个怎样的事件?从课文中找一两个词语来说明。(引导学生读读文章的第一、第六自然段,首尾联系,理解“值得纪念”是不同寻常的意思,“伟大壮举”是指伟大的举动)(板书:伟大壮举)
过渡:课文中说虎门销烟是“伟大壮举”,在“壮”下加“△”,“壮”在这个词中是什么意思?(雄壮、气势盛大)读读全文,找一找哪些句子能表现“壮”,将这些地方画下来、读一读,是不是能感悟到“虎门销烟”是一次“伟大壮举”,小学四年级语文教案《《虎门销烟》教学设计》。
2.学习第二自然段。
(1)你能从哪些地方体会到这一事件的“壮”?
(2)读后交流。引导学生体会这一段以销烟前场面的隆重、壮观体现了事件之“壮”。①前来观看的人多而广,“男男女女”,“老老少少”,宽阔的海滩挤得“水泄不通”;除了百姓还有文武官员、外国商人。②隆重,虎门寨装点得“分外壮丽”,新搭起的礼台上“彩旗林立”;官员“身着朝服”。(板书:场面:壮观、隆重)
(3)指导朗读。
这一段我们应该怎样读?先让学生自读感悟,然后试读,教师根据学生读的情况,组织评议,教师适时点拨,然后再读,要求学生读出场面的壮观、隆重,特别提示要把描写人多、场面隆重的词语读好。
3.学习第三至五自然段。
(1)过渡:销烟前的场面是这样的壮观、隆重,可见虎门销烟是一次“伟大壮举”。接下来第三、四、五自然段写了这个“伟大壮举”的经过。默读第三至五自然段,用自己的话概括地说一说这三个自然段主要讲什么?(虎门销烟的经过)(板书:经过)让学生概括说说主要经过:下令、销烟、结果。
(2)从“虎门销烟”的经过中,哪里看出“壮”?
①指名读第三自然段中描写下令销烟情景的句子。让学生说一说哪些词句写出了事件的“壮”?从中能体会到什么?
交流:“群情沸腾”、“礼炮轰鸣”反映人民禁烟的强烈愿望,林则徐“一声令下”,说明了中国人民禁烟的坚强决心,这些词语都写出了事件之“壮”。
指导诵读:抓住上面这些词语进行诵读,让学生读出中国人民激昂奋发之情,读出气势,显示出“壮”来。先学生试读,再指名读,评价,指点,最后齐读。②指名读描写销烟方法的句子,边听边想:是分几步销烟的?
(第一步:撒盐巴教师为主概括)(第二、第三步:抛鸦*、倒石灰让学生自己概括)(板书:撒盐巴抛鸦*倒石灰)
自由读描写销烟方法的句子,看看课文用什么词表示这三步的先后顺序,并用“先……再……然后……”这几个词语复述工人是怎样销烟的。(板书:先再然后)
指导朗读;这样的销烟方法真是简易、独特,而且有效。教师引读。师:“随着林则徐一声令下,震惊中外的虎门销烟开始了……只见……,先向……,再把……,然后又把……顿时,……”然后,自由练读,结合插图在头脑产生图像,通过销烟的过程感悟这是一次“伟大壮举”。然后,指名读。最后齐读第三自然段。
(3)老百姓的反映怎么样呢?自读第四自然段,读时你想到什么?想想应该怎么读?
教师点拨:①从“跳哇、叫哇”想到销烟大得人心、大快人心。②从“成千上万”、“欢呼声”想到销烟的声势撼天动地,爱国拒侮的志气、力量震惊中外。你能把这一段读得更好吗?把欢天喜地的“壮情”和撼人的力量读出来。
(4)想不想来看看当时的情景?师播放虎门销烟的课件,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5)结果如何?请自读第五自然段,再通过朗读告诉大家。引导学生抓住“整整”、“23天”、“二百多万斤”朗读体会“伟大壮举”战果之大。
三、拓展练说
(1)教师引导看图:看看咆哮的大海,看看林则徐指挥销烟的场景,再看看林则徐的塑像,你想说些什么?可以结合现实总结出:中国人民不可侮。(板书)指导朗读。
(2)出示第六自然段。练读,最后齐读。
(3)说说你们读完这句话后有什么想说的?
(4)师总结,激发孩子们为了中国的强大而努力学习。
(5)齐读课文。引读:让我们永远记住这一天——1839年6月3日。
四、学法练笔
1、齐读第三自然段
2、师出示“……先……再……然后……”及练笔要求。
3、小组合作练说,并互评。
4、推荐或自荐说,师生共评。
5、怎么说就怎么写。
五、练习巩固
1、小练笔
2、同桌互相复述课文。
《虎门销烟》语文教案 篇4
一, 说教材
《虎门销烟》是苏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第一学期第二单元的第一篇课文.本文记叙了1839年6月3日震惊中外的虎门销烟的全过程,揭示了虎门销烟的伟大历史意义,讴歌了中国人民爱国御侮的斗争精神,是一篇爱国主义教育的好教材.
课文共6个自然段,是按事情发展顺序记叙的,第一自然段讲述虎门销烟的时间,第二至五自然段具体叙述了虎门销烟的全过程,并用生动的语言描写了群情激奋,大快人心的销烟场面;最后一个自然段揭示了虎门销烟的伟大历史意义.
二, 说目标
1,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复述课文.
2,感受虎门销烟是一次伟大的壮举,并通过朗读来表现;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抗拒毒品的意识.
三, 教学重难点
1,指导学生精读感悟,真正领会到"虎门销烟"这一伟大壮举的历史意义,激起情感上的共鸣.
2,在指导朗读时,引导学生入情入境,读出昂扬奋发之情,读出豪壮气势.
四,说教法
抓住课文第六小节中的中心句,引导学生自读自悟,感受这次销烟的伟大和壮观,并通过朗读指导来进一步的体会.
五, 说教学过程
1,让学生用简单的语言说说虎门销烟的时间,地点和意义,引出1,6自然段,再让学生用"因为······所以······"的句式把这两个自然段连起来说说.随后向学生发问:文中是用什么词来形容虎门销烟的 根据学生回答相机板书:值得纪念 伟大壮举
2,接下来是本节课学习的重点内容,紧扣"壮"引导学生去体会虎门销烟之壮.
3,先来读第二小节.
(1)自读,思考:你从哪些地方感受到这是一次"伟大壮举",画出有关句子,圈出关键词语,也可以写上自己的感受或理解.
(2)交流.
学生能感受到虎门的人多,从"水泄不通"可以体会出来,引导学生说说其他表示人多的词语.老百姓,文武百官,外国商人他们的到来分别说明了什么 引导学生朗读体会老百姓对虎门销烟的关心,朝廷对禁烟的重视,以及想打击外国商人嚣张气焰的决心.
今天的虎门寨人特别多,场面非常壮观,隆重.还有哪些地方看出场面隆重壮观 引出对虎门寨环境的描写,理解"彩旗林立",然后指导学生分层次朗读,读出场面的壮观.
销烟前的场面是这样的壮观,隆重(板书:场面隆重壮观),可见虎门销烟是一次"伟大壮举",再读体会"伟大壮举".
4. 出示林则徐的画像,板书:林则徐.你能用一些词语来形容他吗 引读第三小节,说说你从哪里感受到这是一次伟大的壮举
(1)交流出示写销烟过程的一段话,引导学生读好这段过程后带他们了解具体的销烟方法,从而让学生感受到这种方法非常方便,让他们自己乐意说说这种方便的销烟方法.出示填空,复述这段话.
在"民工们把一箱箱鸦片抛入了销烟池中,同时抛去仇恨,抛去耻辱"的语言的渲染下学生情不自禁地再读这段话,感受现场大快人心,扬眉吐气的气氛.
(2)此时销烟池里像开了锅一样,而人们的心中也乐开了花,你能从课文的哪里知道此时人们非常高兴呢 如:"群情沸腾,激动得跳啊,叫啊,欢呼声响彻虎门上空".然后学生自读,思考人们为什么这么高兴 根据学生回答相机补充背景资料,学生在听了介绍后对鸦片的痛恨,对侵略者的仇恨和爱国的情感就更加强烈了,能与当时的老百姓产生情感共鸣,体会到他们的激动和兴奋,这时再让他们说说老百姓会叫些什么,会有什么动作,表情,再去表演表演就水到渠成了.随即带领学生去虎门寨看看礼炮轰鸣,群情激奋的现场,他们的情绪也达到了高潮.
5,虎门销烟惊天动地,震撼了所有中国人的心灵,粉碎了外国侵略者的美梦,所以,虎门销烟,是一次震惊中外的伟大壮举,它沉重地打击了···再读&6后引读&5,感受虎门销烟时间之久,销毁的鸦片数量之多,再次体会这个伟大壮举的战果之大,之壮.并相机板书:销烟时间之久 销烟数量之大
虎门销烟至此结束了,离我们远去了.它销去的仅仅是害人的鸦片吗 学生会坚决地回答:不!它销去了外国侵略者的嚣张气焰,销去了加在我们身上的耻辱,留下的只有中国人的决心,中国人的坚强!再次读&6,体会"壮".
6,接下来,创设情境,让孩子们看林则徐的像,尽情倾诉对林则徐的情感.然后交流点评,通过这样的教学设计,可以了解到学生本节课的学习情况,也能再次激发学生的情感.
7,最后总结林则徐成功禁烟的伟大意义, 让大家永远记住记住一个令中国人扬眉吐气,终生难忘的日子:1939年6月3日.永远记住一个销毁鸦片,为民造福的人:林则徐,永远记住一个伟大壮举:虎门销烟.再次齐读课题后布置作业.
《虎门销烟》语文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其中田字格前面的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用“先……再……然后……”表示顺序的词语写一段表示动作的话。
4.认识虎门硝烟的伟大意义,培养学生爱祖国、拒外侮的精神。
教学难点:
认识虎门硝烟的伟大意义,培养学生爱祖国、拒外侮的精神。
教法学法:
自主探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
1、扣图引题。
(1)出示雕像图。
(2)讨论下面问题:这幅图上画的是谁?谁知道林则徐是什么人?他曾经做过一件什么了不起的事?
(课前可让学生搜集资料,接下来可交流搜集到的有关林则徐或虎门硝烟的资料,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2、板书课题,解题。
3、读了课文后你想知道什么?
二、初读课文
1、范读讨论。
(1)录音范读课文。
思考:事情发生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事情的大致经过怎样?
(2)读后讨论上述思考题。
2.自读课文。
要求
(1)轻声练读生字表上的字,读准字音。
(2)边读课文边画出生字组成的词语。(联系上下文或查字典理解词语的意思。)
(3)逐段读顺句子,读通课文。
3.试读课文
指名分段试读课文,师生共同纠正读错的地方。
三、指导写字
1、“泄、侮”按笔顺描红。
2、“寨”结构要匀称,笔画要紧凑。
四、作业
抄写本课生字词。
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查
1、指名正确流利地读课文。
2、指读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二、细读课文
1、细读第一自然段。
(1)指名读第一自然段
(2)说说这一自然段告诉我们什么。
(3)什么样的日子才“值得纪念”?(板书:值得纪念)
(4)读了这一段你想知道什么?
2、细读第六自然段
(1)自读第六自然段,理解有关词语。
(2)说说这一段告诉我们什么。(板书:打击嚣张气焰,表明不可欺侮)
(3)读了这一段你想知道什么?
3、细读第二自然段。
(1)自读课文。
(2)指名说说从哪儿看出虎门寨这一天不同寻常。(板书:水泄不通彩旗林立)
(3)有感情地朗读,体会壮观场面。
(4)讨论
为什么来到海滩的人这么多?文武官员到场说明什么?为什么邀请外国商人到场观看?
(4)齐读第二自然段。
一和六自然段由于时间关系,可在第一课时就教完,不必放入第二课时。
4、细读第3~5自然段。
(1)指名读第三自然段。
说说哪几句写下令禁烟,哪几句写硝烟经过?
①学习第一至三句
自读体会哪些词句最能突出中国人的气势。
齐读这三句话。
指名说说读了这三句话你们仿佛看到了什么?
②学习第四、五句。
指名读第四句话,用自己的话说说硝烟是分几步进行的。
③有感情地自由练读第三自然段。
(2)有感情地读第四自然段。
(3)细读第五自然段。
①指读第五自然段。
②硝烟持续了二十三天说明了什么?销毁了二百多万斤说明了什么?烟渣被卷进咆哮的大海暗示着什么?
③想象在中国人民强大的硝烟气势面前,外国侵略者垂头丧气的样子。
④指导读课文。
5、再读第六自然段和第一自然段。
(1)引读
虎门硝烟大得人心,大快人心,震惊中外所以这件事被称为——伟大的壮举;它沉重的打击了——外国侵略者的嚣张气焰;它向全世界表明——中国人民是不可欺侮的。这件事情意义重大,而它发生在1839年的6月3日,因此我们说这一天是——中国历值得纪念的日子。
(2)齐读第1、6自然段。
三、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抄写句子,体会虎门硝烟的伟大意义。
板书设计:
虎门硝烟
水泄不通 彩旗林立 打击 嚣张气焰
礼炮轰鸣 群情沸腾 表明 不可欺侮
震惊中外 伟大壮举
《虎门销烟》语文教案 篇6
《虎门销烟》教学反思
这堂课的成功之处就在于,我是一直充满激情的去上课的,孩子们的朗读也很有水准,整堂课的氛围一直不错,对于文本细节的理解也比较到位。《虎门销烟》是一篇历史题材的文章。历史事件离学生们的生活比较远,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困难。我的设计理念是通过创设情景将学生带回到当时的场景中,让学生能够深切感受当时的情景,这样理解起来就容易多了。所以我假设孩子们和广州老百姓一起,作为销烟的见证者,一起观看销烟,效果不错,达到了这节课的教学目的。
但还是有些遗憾产生的。
我想,如果没有前期铺垫,学生们是不会很快入境 ,但是,大量的铺垫的话,30分钟又远远不够。最后我决定重点放在销烟时和销烟后去讲,前边两段选择回忆导入。可这样一来,整篇文章便有些断开的感觉,衔接的不是很好,影响了文本的整体效果。显得过渡不自然。一堂课应该是一个整体。课堂设计的每个环节之间应该是环环相扣,紧凑而一体。这就需要有一个很好的过渡。生涩的过渡会割裂两个环节之间的联系!因此,过渡一定要自然,要做到水到渠成。这样才能让课堂浑然一体,一气呵成。
另外我对课堂的预设不够。孩子们回答问题时冷场了一下,虽然我用了一句话:“看,你激动的都说不出话来了。”掩饰过去,但自己知道,孩子是因为理解的不到位才没有回答出来的。
每一节课都是不可复制的。课堂的生成性是很大的。因此教案当中必须对教学设计以及学生的表现做多种预设。这样才能够保证遇到特殊情况或是偶发事件能够不慌不忙,沉着应对。
还有,我对学生的评价缺乏针对性。课堂评价是教学不可忽视的一部分。好的评价能让学生体验成功感,获得学习的自信心。同时,也能体现一个教师的教学机智与随机应变的能力。评价语注重学生个体间的差异性,要针对不同的学生,不同的表现,做到细、准、精。要做到因材施评。只要有了针对性,评价的多样化自然就有了。
总之,这堂课结束了,我想,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吸取教训,发扬长处,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素养的。
《虎门销烟》教学反思
《虎门销烟》是一篇形象生动、条理清晰又不乏结构严谨的记叙文。课文以历史上震惊中外的“虎门销烟”为题材,用简练的笔触、生动的语言描述了1839年6月3日虎门销烟的经过,揭示了它的伟大历史意义。
课文在叙事的过程中,还不惜笔墨地描述了老百姓对这件事的强烈反响,从侧面反映了虎门销烟是顺乎民意的正义之举,是显示中国人民伟大力量的爱国行动。
上课一开始,让学生用书上的词语来评价虎门销烟这一事件,学生很快就找到了“伟大壮举”。于是在教学时,时刻让学生把目光集中在在“壮”字上:
【预想】首先感受销烟前的隆重、壮观,让学生自己读了第二自然段之后从文中的“水泄不通”、“彩旗林立”看出场面的隆重、壮观,然后让学生读出这种场面;接着进一步引导从将要下令时的情景和销烟时的情景中发现“礼炮轰鸣”、“群情沸腾”,让学生边读边想像当时的情景,把气势读出来;最后让学生想像自己也在现场,自己也在欢呼,体会出销烟在老百姓的心中是大快人心的,体会出人民的那种爱国的感情。当学生们把自己的情感放在其中后再去读课文第四、五自然段时,更是一种感情的迸发,学生们读得气势磅礴,震撼人心。
【实况】在教学第二段时,由于我不敢放手让学生大胆阐述,当学生没有完全回答出我预设的答案时,我急于讲述,过于急躁,一段很生动的场面描写没有好好的运用,学生没有进入角色。再加上当天我自己情绪不够高昂,学生又过于紧张,大家的积极性未完全调动,课堂一度呈现僵化状态。好在后来利用多媒体课件让学生欣赏虎门销烟的壮举,并展示了受毒品惨害的人痛苦不堪的图片,课堂气氛才稍有回暖,渐渐活跃起来。在教学销烟步骤时,抓住表示顺序的“先……再……然后……”引导学生复述具体的过程,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得到了锻炼。
优点:思路清晰,紧抓“伟大壮举”组织教学;
带领学生从文本走向课外拓展,把课内阅读和拓展阅读有机地结合。
不足:课堂气氛不够活跃。
改进:以自己的情绪带动学生,消除其紧张不适感。
《虎门销烟》教学反思
正在教学《虎门销烟》一课的第5自然段:销烟整整持续了23天,二百多万斤鸦片化为烟渣,随着潮水卷进了咆哮的大海之中。这时候,听到了同学们的低声惊呼,没想到李磊高高地举起了手,屁股抬起,身子前倾,大叫一声:“老师!”我不知道他怎么了,但通过我对他的了解,肯定认真听讲了,所以才会积极举手,于是很期待的把他叫起。“老师,这不造成环境污染吗?”犹如炸弹一般的话语,使得班里议论纷纷:“对啊,二百多万斤烟渣都被冲入大海,会对海水造成多严重的污染呀……”。完了,看来我的准备太不充分,我低估了学生的水平。说实话,上学期这篇课文时,压根儿我就没想到过这个问题,但再次备课,我自己确实发现了这个问题,由于一时找不出答案,再想想这也不是这课教学的重点,也就忽略掉了。真是怕什么来什么,我一时慌了手脚,慌乱之中这样答到:“我想,鸦片是从罂粟这种植物的果实中提取出来的,它的残渣或许不会对环境造成什么污染吧!总而言之,林则徐主持的虎门销烟是一个伟大的壮举,它向全世界表明:中国人民是不可欺侮的!”只好含糊其词,赶快把学生拉到我认为的教学重点上来。
下课后我一直被自己的答案困扰着,上网查了查,其实可以这样教学:鼓励学生在课余时间研究林则徐的这种销烟方法是否真的会造成环境污染?由于我们的学生家里普遍没有电脑,我可以让他们做试验研究啊!比如在鱼缸中放入少量石灰和盐,观察对小鱼有什么影响……最后分析得出销烟的过程是否造成了环境污染。然后小组合作进行研究,看是否能设计出一种更合理的销烟方法。要求是:设计的方案不光要克服环境污染问题,还应考虑到销烟的彻底性和使用的合理性。
只有这样,才尊重了学生在阅读中的思考和发现,并给他们创造机会与条件去研究和探讨。无论学生研究的结果如何,哪怕有悖于教材和老师的意图,但那毕竟是学生阅读和研究的经历,对于他们形成乐于发现、勤于探索的学习品质都会起到很大的激励作用。
《虎门销烟》语文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1、精读课文,在读中感悟虎门销烟的伟大意义,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
2、用“先……再……然后……”表示顺序的词语写一段描写动作的话。
教学重点:在读中感悟虎门销烟的伟大意义。
教学难点:在感悟中培养学生爱祖国、拘外辱的精神。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7虎门销烟(齐读课题)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们知道这里的“烟”指什么吗?(没错,鸦片是一种危害生命极强的毒品。同学们请看,短短的几十年间,帝国主义向中国倾销的鸦片从最初的4千箱递增到4万多箱,在当时,我国吸毒人数达到200多万,使得大量白银外流。这是多么令人气愤!)让我们永记这一天----1839年6月3日,(课件出示 齐读)这是中国历史上值得纪念的日子。让我们来看看伟大的民族英雄林则徐在这一天是怎样禁烟的。
二、赏读课文
过渡:请同学们打开课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思考:虎门销烟是个怎样的壮举?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
(一)、品读“壮”
1、虎门销烟是个怎样的壮举?
生:伟大壮举。(板书)
过渡:在“壮”下加“△”,“壮”是什么意思?你是怎么理解的?(“壮”在这儿是雄壮、气势盛大的意思。)请同学们读读课文,找一找哪些句子能体现“壮”,同桌之间相互讨论,并说说你从中读懂什么?
2、生交流、汇报。
过渡:哪些句子体现了事件的“壮”,谁来说说。
生a:这一天,天气晴朗,碧海、蓝天、绿树,把古老的虎门寨装点得分外壮丽。(生谈自己的理解)
师:写出虎门寨景色的壮丽,暗示今天这里气氛特别。
指导朗读
生b:一大早从各地闻讯赶来的男男女女,老老少少把宽阔的海滩挤得水泄不通。(生谈自己的理解)
师:说得真好!水泄不通是什么意思?形容人多的词还有哪些?(人山人海人流如潮人如潮涌)
师小结:从这句话中我们体会到老百姓对此事十分关心,反映了销烟行动深得人心。
指导朗读
生c:新搭起的礼台上彩旗林立;礼台下,一侧是身着朝服的文武官员,另一侧是应邀前来观看的外国商人。(生谈自己的理解)
师:“彩旗林立”说明场面壮观;前来观看的有老百姓,官员,外国商人,说明此次销烟的隆重意义非同寻常。
3、指导朗读
生d:这时候,礼炮轰鸣,群情沸腾。随着林则徐一声令下,震惊中外的虎门销烟开始了。(生谈自己的理解)
师小结:“礼炮轰鸣”、“群情沸腾”也说明场面壮观、隆重,同时反映人民禁烟的强烈愿望,“林则徐一声令下”说明了中国人民禁烟的坚强决心。
4、指导朗读。
5、指导朗读第二自然段
(1)指名读
(2)小组赛读
(3)齐读
总结:这些词句都写出了事件之“壮”。
(二)、品读销烟的方法
1、哪些句子写销烟的经过。(指名读)
2、分几步销烟?
3、作者用哪些词表示这三步的先后顺序?
4、指导用“先……再……然后……”说话。
5、齐读第三自然段。
6、观看销烟的场景。
(三)品读人们的表现
1、老百姓有什么表现?
2、人们为什么这么高兴?
3、出示课件,师总结:正因为这些鸦片,使多少中国家庭卖儿卖女、妻离子散!正因为这些鸦片,给中华儿女戴上“东亚病夫“的帽子;正因为这些鸦片,使我们由一个强国变为一个弱国。今天,我们将这罪恶的鸦片销毁了,怎能不叫人兴奋,怎能不叫人欢欣鼓舞呢?请同学们带着高兴的语气自读第四段。
4、指导朗读
5、被毁的鸦片太多,从哪儿可以看出来?
6、齐读最后一段。(读出中国人民是不可欺侮的气势。)
7、再齐读(师相机板书)
(二) 观看影片,升华情感
过渡:多么振奋人心啊!人们将这辉煌的篇章记录下来,请看!
1、观看影片
2、同学们,此时此刻,你想说些什么?
三、总结
同学们,毒品是万恶之首,曾给中华民族带来极其深重的灾难。新中国成立后,我国保持了三十年“无毒国”的声誉。但是,如今毒品死而复燃,时时刻刻在侵蚀人民的生命,同学们,让我们携起手来共同抵制毒品对人类的毒害!
四、 布置作业
请同学们回去查阅资料,以《珍爱生命,拒绝毒品》为主题,做一份手抄报。
板书设计:
8、虎门销烟
值得纪念 伟大壮举
中国人民是不可欺侮的!
《虎门销烟》语文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读本课的14个生字,会写9个生字。另有3个多音字要掌握,理解并熟记有生字组成的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3、能用表示顺序的词语“先……再……然后……”写一段话。
过程与方法
1、通过阅读、想象,体会虎门销烟的伟大意义。
2、学生回顾历史,了解林则徐虎门销烟的壮举,学习林则徐坚决抵御外敌,维护民族尊严的崇高品质,激发学生的爱国之心,情动于中而发于外。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爱祖国、拒外辱的精神。学生通过认识危害,激发学生远离毒品的思想。
课前准备:
学生查找一些背景资料。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师:同学们,老师课前布置大家搜集一些关于资料,还有战争时期中国的现实状况,你愿意与大家一起交谈吗?
学生对自己所收集的资料可以畅所欲言地与同学们进行交流。
二、初步感知
师:的确,外来的给中国人带来的是灾难,是痛苦,谁敢在当时挺身而出,救人们于水火之中,这个人的名字就是---林则徐,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这个伟大的禁烟英雄的事迹。
1、组织学生自主学习,读通课文。
学生自读课文,并圈出本课14个要求认读的生字,注意文中的三个多音字,遇到不认识的通过查字典解决。边读边注意把不懂的词语画出来。
2、组织学生小组合作,互助识字。(教师要注意巡视,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小组内互相拼读生字,解决不懂的词语。实在解决不了的全班共同解决。
3、组织学生朗读课文。
三、理解课文
师:生字都认识了,课文也读得流利了,再仔细地读读课文,边读边想,你读懂了什么?
学生自读课文,边读边想。
学生汇报:
林则徐销烟有深远的意义。
结合课外资料来谈。
林则徐禁烟斗争,不仅在当时给帝国主义以重创,震惊了世界,而且在人类禁毒史上也写下了辉煌的一章。
师:当你了解了虎门销烟后,你最想说的是什么?
学生畅所欲言。
教师相机指导朗读
朗读的重点应放在三和五自然段上,因为这两段充分的体现了林则徐销烟的决心和销烟给人们带来无限的喜悦。
师:下面我们再认真的读一读书,把你感受最深的段落读给你的好朋友,如果你能背过来那就更好了。
学生选择性的读,并试着背诵。
学生自由选择学习伙伴,选择段落读一读或背一背。
四、书写生字
《虎门销烟》语文教案 篇9
江苏名师 陈建先/执教 特级教师沈大安/评点
第一节
师:同学们,看过电影《战争》吗?
生:看过。
师:谈谈你的印象好吗?
生:洋人太坏了,把那些运到中国,不但残害中国人,而且赚取我们的钱财。
师:你的感受很深刻,太好了。不过要让现在的洋人听了不产生误会,好像再加上一个词更好些。
生:噢!应该是当时的一些洋人。
师:对了,这就准确了。
师:还有谁愿意谈谈?
生:我觉得林则徐真了不起,如果他是皇帝就好了。
生:我觉得那些抽大烟的人太可怜,太可气了。
【评:从学生感兴趣或较熟悉的生活场景入手,课堂导入不露痕迹;引导学生畅谈感受,又为后面的课文阅读埋下伏笔;抓住学生表述中的“小问题”,启发学生自我规范语言,语感培养细致入微。】
师:看来,同学们对这段历史有一些了解,今天咱们要学习的课文《虎门销烟》,讲的就是战争的事。
(板书课题:虎门销烟)
师:(边写边说)“销”是个生字,同学们可跟老师一起写。(学生写完后,齐读课题。)
师:知道这里的“烟”是指什么吗?
生:指大烟。
生:指,又叫毒品,它对人非常有害,吸“烟”严重,会导致死亡。
师:请同学们读读课文,看看虎门销烟究竟是怎么回事。可选择自己喜爱的方式读,怎么读都行。
【评:学生是学习的主体,阅读是一种个性化行为,应该把选择的权利还给学生。】
师:读了课文,你想说点什么呢?
【评:大巧若拙!看似平白的一问,实则生发了一个浩大的问题空间,比起“这篇课文主要告诉我们什么?”、“你读懂了什么?”更具活力,更加开放,更利于学生的自主探究。】
生:害人,早就应该销毁,虎门销烟为中国人争了光。
生:我想,当时成千上万的老百姓,看到这一情景,该是多么激动啊!
生:我觉得咱们中国人应该团结起来,让进不了中国。
生:林则徐是个功臣,要不是他,恐怕还不一定能被销毁。
师:说得好!林则徐功不可没,如果他还健在,一定会倍感欣慰的。
师:不知同学们注意到没有,文中并没有对林则徐展开描写,只是一句带过,为什么?(学生面面相觑,一时语塞。)
师:这个问题我们先放一放,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看看哪段话给你的印象最深,为什么?
【评:以疑促读,巧妙过渡。】
生:第三节给我的印象最深,因为
师:(笑笑)能请求暂停吗?
生:可以。
师:同学们看过“双簧”表演吗?
生:看过。
师:我们现在也来段“双簧”表演,(生笑)一个同学读你印象最深的段落,另一个同学马上说出印象深的原因,看谁读得声情并茂,看谁说得情真意切。
【评:以趣引读,读说并重。】
师:(指站起来的学生)你愿意先读吗?(该生读第三节)
师:快!谁来配音?
生:这一节是讲林则徐带领工人怎样销毁,所以给我的印象最深。
师:能再具体些吗?
生:这一节作者用了“先……再……然后”这些词语,把销烟的经过写得非常具体,给人的印象特别深刻。
生:还有“像开了锅一样,咕嘟咕嘟直冒泡,”非常形象,就像在我们的眼前一样。
师:说得多好啊!经你们这么一说,没有印象的恐怕也有很深的印象了吧。来,咱们一起读一读,看看头脑里有没有清晰形象的“销烟”图。
(生齐读第三节,读得声情并茂。)
【评:一个“说具体”,把学生引向纵深。】
师:谁能不看书,说说你头脑里的“销烟”图是怎样的?
生:随着林则徐一声令下,震惊中外的虎门销烟开始了。工人们先向销烟池里洒了许多盐,再把那些罪恶的抛入池内,然后又把生石灰倒下去。于是池子里像开了锅一样,咕嘟咕嘟直冒泡,散发出股股臭味。
师:呀,你说的不比书上写的差!你也用了“先……再……然后”这些表示顺序的词语,真不简单!谁能再用“先……再……然后”说一说?
(又有两生以“先……再……然后”的句式复述第三节。)
【评:找出规律,巧妙复述。】
师:第三节是一段动作描写,用上了“先……再……然后”就使文章更加的具体,更加的有条理,假如咱们也写一段表示动作的话,你能用上这些表示顺序的词语吗?
生:能!
师:好,闭起眼睛想一想要写的动作,看谁写得具体、形象,又有条理。
(生练写,师巡视。)
【评:学以致用,及时迁移,在运用中理解语言,巩固语言,发展思维。】
师:大部分同学都写好了,现在我们来交流一下。
(投影学生动作描写片段,评议,略。)
第二节
师:上节课,我们重点阅读了工人们怎样销烟的,下面请同学们再浏览一下课文,看看还有哪些地方是写销烟过程的?
生:课文的第二节也是写销烟过程的。
生:还有第四节。
生:第五节也是写销烟经过的。
师:谁能用一句话概括一下?
生:课文的第二、四、五节也是写虎门销烟的经过的。
师:请同学们读一读,比较一下,这三节在写法上和第三节有什么不同?
生:第三节是直接写怎样销烟的,二、四、五三节主要是写看销烟的男女老少的心情的。
师:说得好,第三节是直接写的,那么二、四、五三节呢?
生:这三节是从侧面写的。
师:同意吗?
生:同意。
师:好,请你读一下第五节。(一生读第五节)
师:这一节是从侧面写的,那么它是从哪个方面来写的呢?
(学生一时被问住了。稍后,一生回答。)
生:这一节写的是销烟的结果,不能说是从侧面写的。
师:同意他的说法吗?
生:同意。
师:现在总算搞清楚了,谁能对二→五节的写法做个小结?
生:课文的二→五节写了销烟的整个过程,其中三、五两节是直接写的,二、四两节是从侧面写的。
【评:面对学生的认知冲突,师故意不动声色,然后再“请君入瓮”,巧丢“包袱”,使学生“跌倒了”自己“爬起来”。这种注重过程的做法,值得提倡学习。】
师:概括得很正确!二、四两节描写了当时人们的心情,他们的心情怎么样?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
生:当时,人们真是太激动了,太高兴了。我从“激动地跳哇、叫哇,欢呼声响彻虎门上空”看出来的。
生:人们很关心销烟这件事,巴不得一下子就把它销毁掉,因为他们一大早就从各地赶来,把海滩都挤得水泄不通了。
师:咱们一起读一读,体会一下人们的激动之情。
(生读2、4两节)
【评:此处一读带过,略得好!】
师:课文还剩下首尾两节,谁愿意读给大家听?(一生读)
师:读了这两节,你想说点什么呢?
【评:再次以“说点什么”发问,给学生回忆和思考的空间,让学生说真话,抒真情,人文情怀得以释放,自我个性得以张扬。】
生:我想说,虎门销烟像一面镜子,照出了外国侵略者的丑恶嘴脸,他们真是太可恶了!
生:我要说,我们中华民族是不可辱的。
生;我要感谢虎门销烟,我要感谢林则徐,是他让人们擦亮了眼睛。
师:是啊!虎门销烟这一伟大壮举,粉碎了外国侵略者的美梦,唤醒了沉睡中的人们,也给了那些醉生梦死、意志薄弱的吸“烟”鬼一记响亮的耳光,罪恶实在是太大了!回忆过去,看看今天,你还想说点什么?
生:我们要牢记这个教训,不能再让这样的悲剧发生。
生:现在,仍有人在吸“烟”,多么不应该啊!
师:对!一百六十多年过去了,现在仍有人在造毒、贩毒、吸毒,请看图片。
(师逐一映示禁毒宣传图片,给学生以教育。)
师:看了图片,你还想说点什么呢?
【评:由课文联系到现实生活,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水到渠成。】
生:为了你和家人的幸福,请远离毒品吧!
生:造毒者害人也害已,请不要再制造悲剧了!
生:一份毒品该是多少座坟墓啊!(还有几人发言,略。)
师:同学们说得真好,毒品就像洪水猛兽,摧残着人的身体,腐蚀着人的精神,全世界都应该联合起来,铲除毒品,还世界一份幸福和安宁!
我建议同学们课后到戒毒所做个调查,再从网上或其它地方搜集一些资料,搞一次禁毒宣传中队主题会,届时,我愿意做你们的特邀嘉宾!欢迎吗?
生:欢迎!
(下课)
【总评:“自主、合作、探究,”它到底是什么?我认为,自读,自悟,说真话,抒真情,选择自己喜爱的方式学习,这就是自主;各抒已见,解人以困,虚心请教,平等对话,这就是合作;声情并茂地读,情真意切地说,设身处地地想,身体力行地做,这就是探究。《虎门销烟》的思想内涵较为深刻,离学生生活也较遥远,要想引导学生读懂课文,感悟到其中的道理,确非易事。教学中,陈老师立足于“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这一“战略”高度,整个教学以“你想说点什么?”这一平白的问语串联起来,为学生生发了浩大的思维空间,学生才得以说真话,抒真情。使学生自主经历了一个“生活→读文→感受→实践”的过程,教师的举手投足之间,无不流露出科学的教学理念、高超的语言素养,课堂始终充溢着浓浓的人文馨香。】
片断赏析
林则徐没有环保意识吗?
我正在教学《虎门销烟》一课的第5自然段:销烟整整持续了23天,二百多万斤化为烟渣,随着潮水卷进了咆哮的大海之中。 师:请同学们默读这段文字,读后说说你知道了什么?
(一个学生高高地举起了手)
生1(迫不及待地):老师,这不造成环境污染了吗?
生2(也快速地站起来):是啊,几百万斤烟渣都被冲入大海,会对海水造成多严重的污染呀!
生3:老师,看来林则徐根本没有环保意识。……
师(拦住了学生的话):我想,是从罂粟这种植物的果实中提取出来的,它的残渣或许不会造成环境污染!总而言之,林则徐主持的虎门销烟是一个伟大的壮举,它向全世界表明:中国人民是不可欺侮的……
问题:这位教师的做法有什么不妥,如果你是这位教师,应该如何处理。
[参考答案]
鼓励学生在课余时间研究林则徐的这种销烟方法是否真的会造成环境污染?大家可以查阅资料、调查询问,也可以通过做试验研究(如在鱼缸中放入少量石灰和盐,观察对小鱼有什么影响)……最后分析得出销烟的过程是否造成了环境污染。接着大家研究讨论一下,作为一名高级官员,林则徐为什么会没有环保意识呢?(引导学生查阅资料,了解保护人类生存环境的倡导是什么时候提出的?一百多年前的自然环境怎样?当时的人们是否有保护环境的意识?)然后小组合作进行研究,看是否能设计出一种更合理的销烟方法。要求是:设计的方案不光要克服环境污染问题,还应考虑到销烟的彻底性和使用的合理性。
只有这样,才是尊重学生在阅读中的思考和发现,并给他们创造机会与条件去研究和探讨。无论学生研究的结果如何,哪怕有悖于教材和老师的意图,但它毕竟是学生阅读和研究的经历,对于他们形成乐于发现、勤于探索的学习品质都会起到莫大的激励作用的。
《虎门销烟》语文教案 篇10
1、“这一天,天气晴朗,碧海、蓝天、绿树,把古老的虎门寨装点得分外壮丽。”句中“这一天”指( )
a.虎门销烟结束的日子,即1939年6月26日。
b.虎门销烟开始的那天,即1839年6月3日。
c.虎门销烟开始的那天,即1939年6月3日。
d.虎门销烟结束的日子,即1839年6月26日。
2、销烟的地点是哪里?指挥者是谁?( )
a.虎门海滩、义律。
b.虎门海滩、林则徐。
c.虎门海滩、关天培。
d.广州城内、林则徐。
3、虎门销烟,销毁的是鸦片,俗名大烟。你知道鸦片这种毒品的危害吗?知道几点写几点。
4、文中介绍销烟的程序是怎样的? 课文中用哪些词语表示它们的先后顺序的?
销烟的程序:( ) ( ) ( )
表示先后顺序的词语: 、 、
5、看到害人的鸦片被销毁了,老百姓欢呼雀跃。他们会呼喊什么呢?
曾经沾染鸦片的年轻人会说 :“ ”
家中亲人深受鸦片毒害的人会说 :“ ”
正直明理的读书人会说 :“ ”
6、虎门销烟共持续了多少天,销毁了多少鸦片?( )
a.26天、三百多万斤
b.23天、二百多斤
c.20天、二百多万斤
d.23天、二百多万斤
7、林则徐邀请外国商人前来观看的目的是( )
a.林则徐尊重国际友人,所以邀请他们出席如此盛大的销烟仪式。
b.林则徐喜欢热闹,多邀请些人来他会特别高兴。
c.林则徐是为了告诉那些外国人,中国人是不可欺侮的。他这样做沉重打击了外国侵略者的嚣张气焰。
d.林则徐想当着老百姓的面消灭这些欺负中国人民的洋鬼子。
8、站在林则徐塑像前,你会对他说什么?
9、学了这篇课文,请编一则教育人们远离毒品的宣传标语:
《虎门销烟》语文教案 篇11
一、 谈话导入
这节课让我们再随着课文的描述回到一百多年前,感受虎门销烟那惊心动魄的时刻。
二、 精读课文
1.虎门销烟是个怎样的事件?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从文中找出一个或一句话来说明。
过渡:课文说虎门销烟是“壮举”,那么“壮”在这个词中是什么意思?(请看大屏幕)这个伟大、有气魄的举动张了中国人民的志气,灭了外国侵略者的威风。
2.下面请同学们请同学们轻声读课文,边读边找一找哪些句子体现了这是一个壮举,用“—”画出来,并多读几遍,看看你有什么体会?
3.学习一~三自然段。
(1)谁能说一说你从哪些语句中体会到了这是一个壮举。
(2)学生汇报交流。
①学习第一自然段。
②你从哪儿体会到这是一个壮举。
a.你体会到了什么?
b.人们为什么这么高兴?
过渡:可以看出虎门销烟这一壮举真是大快人心。
③文中还有两个词说明人多,看谁找到了。
4.学习四、五自然段
(1)过渡:销烟前的场面是这样的热闹、壮观,可见虎门销烟是一次壮举。那么销毁鸦片时的场面又是怎样壮观的呢?谁找到了给大家读一读。
(2)是用什么方法销烟的,分几个步骤呢?
(3)自由读描写销烟方法的句子,看看课文用什么词表示这几步的先后顺序。
(4)你能用这几个词说一句话吗?
(5)那么老百姓的反映怎样呢?你体会到了什么?(激动、兴奋)
(6)想不想来看看当时的情景?(播放视频)
5.外国商人看到这惊心动魄的销烟场面后的表现怎样?从他们的表现中你体会到了什么?(威风扫地、狼狈)
三.加深感悟
1.师引读:经过二十三天,近两万箱的鸦片被全部销毁了,让我们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2.放下书,我们来欣赏几张图片,猜一猜,这是什么花?
3.下面我们再来看一组英国向中国输入鸦片的数据。(观看课件)
4.让我们再次齐读最后一自然段。
5.读完后你们有什么话想说。
四.总结。
虎门销烟这件事被称为壮举,它沉重地打击了外国侵略者的嚣张气焰,让我们永远记住1839年的6月3日。永远记住一个人物——林则徐。
板书:
虎门销烟 长中国人志气
壮举
灭外国侵略者的威风
自我反思:
《虎门销烟》一课记叙了1839年6月震惊中外的虎门销烟的经过,揭示了虎门销烟的伟大历史意义,讴歌了中国人民爱国御侮的斗争精神,是一篇爱国主义教育的好教材。
这是一个大快人心的壮举,因此我在教学时,时刻把学生的情绪集中在“壮”这个字眼上。首先感受销烟前的隆重、壮观,让学生自己读了第二自然段之后从文中的“水泄不通”、“彩旗林立”看出场面的隆重、壮观,然后让学生读出这种场面;接着进一步引导从将要下令时的情景和销烟时的情景中发现“礼炮轰鸣”、“群情沸腾”,让学生边读边想像当时的情景,把气势读出来;最后让学生想像自己也在现场,自己也在欢呼,体会出销烟在老百姓的心中是大快人心的,体会出人民的那种爱国的感情,当学生们把自己的情感放在其中后再去读课文第四、五自然段时,更是一种感情的迸发,学生们读得气势磅礴,震撼人心。
为了让学生更深层次地体会这是一个壮举,我让他们了解鸦片是怎么制成的和它的危害及英国向中国输入鸦片的数据,让学生感受到虎门销烟的原因及它的历史意义,激发了学生的爱国热情。
但从这节课,我感觉对学生的评价缺乏针对性。如在观看完英国向中国输入的数据之后,有的学生发自内心的感受到我们的国家要强大,我觉得学生说得太好了,但只是对全班同学说:“给他掌声”,连我自己觉得还应该说点什么,但却没有了。可以看出课堂评价是教学不可忽视的一部分。好的评价能让学生体验成功感,获得学习的自信心。同时,也能体现一个教师的教学机智与随机应变的能力。评价语注重学生个体间的差异性,要针对不同的学生,不同的表现,做到细、准、精。要做到因材施评。只要有了针对性,评价的多样化自然就有了。今后我一定在这方面多加努力。
《虎门销烟》语文教案 篇12
作者:佚名 转贴自:转载 点击数:96
同协部 杭福兵
《虎门销烟》是一篇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文章,讲述了爱国英雄林则徐顶住内外上下的重重压力,将帝国主义列强的侵略品——鸦片集中销毁在古老的虎门寨的事情。
在第二课时的教学中,我先组织学生听写一组比较重要的词语,并出示这些词语,让同桌互相批改,再指名学生用上述几个词语说几句话。这样的教学,既可以复习生字词,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又能降低坡度,帮助学生回忆课文内容,一举两得。
精读课文时,抓住第一小节和最后一小节,通过读,让学生明白虎门销烟这一举措是伟大的壮举,不仅打击了帝国主义的嚣张气焰,更向全世界表明中国人民是不可欺侮的。在教学中,紧紧抓住“壮举”这个词语,让学生精读课文,披文入境,感悟课文,找出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这件事确实是壮举,并把它们划出来,反复诵读,通过朗读把这种“壮举”读出来。大多数的学生找得还比较正确,认为从销烟场面的壮丽和销烟过程的壮观看出这是一件壮举。接下来让学生从销烟的场面和过程两方面来研究课文就是顺水推舟、水到渠成了。在这段的教学中,我觉得一方面让学生把握住了课文的脉络,另一方面,也为学生指明了研究的方向。
研究结束后,我又补充了一些资料,让学生明白,林则徐禁烟其实是顶着很大阻力,冒着生命危险来进行的,这些阻力不仅来自朝廷上下接受鸦片贿赂的各级官员,更来自靠走私鸦片而谋取暴利的帝国主义势力。让学生对林则徐这位英雄不禁肃然起敬。最后,我还安排了一段说话训练,当我们透过历史的硝烟,穿过辽阔的海滩,来到这位英雄面前,对着他的铜像,说上几句话。当学生充分了解了这位英雄时,肯定有许多话想说,安排这个说话训练,可以让学生尽情发挥,把对英雄人物的尊敬、崇拜、感激之情娓娓道出。
美中不足的地方就是自己在教学中,教学时间的分配有一些不妥,导致后面的说话训练不充分,没到位,留下了一些遗憾。
(第一范文 www.第一范文.com友情提醒:查找本课更多资料,请在站内搜索关键字:虎门)
此问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