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东七年级上册历史教案

2023-10-17

华东七年级上册历史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了解宋朝社会生活大概的风貌,包括当时流行的穿着打扮、饮食的主要特点,居住条件和房屋建筑的样式;交通旅行的条件;文化娱乐活动、节庆风俗等方面。

  通过了解过去的社会生活史,提高认识和改进现代社会生活的能力。了解历物质文化生活的条件和特点,有助于更好地认识我们现在的物质文化生活,提高创造性地改进物质文化生活的能力。

  通过对于过去日常生活的了解,使学生对于历史有更加生动直观的`认识,拉近学生与历史之间的距离,加深学生与中华民族的历史和文化的亲和力。

  【教材分析】

  本课的教学内容,可以分为两个方面:一是物质生活方面,包括衣、食、住、行四项内容,一是精神生活方面,包括娱乐活动和节庆活动两项内容。

  从教材叙述展开的程度来看,服饰和瓦子可以视为重点内容。同时,服饰问题涉及到国内各民族间在文化上和生活方式上的相互影响;瓦子属城市商业繁荣的问题,也可以视为本课的难点。

  【教学过程】

  导入:提问和引导学生回顾和概括已经学过的宋朝农业生产、手工业生产发展和商业发展的史实,导入本课的教学内容,阐释社会生产的进步促使人民的日常生活发生新的变化,使学生认识到宋朝的物质和文化生活的进步基础。

  一、衣食住行等习俗的变化

  1、衣:小袖狭身的短衣;妇女缠足。

  欣赏《清明上河图》等宋代的插图,描述画面中人物的服饰,或者通过不同的服饰分析人物的身份地位。

  注意三个问题:

  第一,宋朝服饰特点的历史变化,从王朝初年的简朴到王朝末年的奢侈,一方面表明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也说明了统治阶级的日渐腐朽。

  第二,宋代的服饰中明显地反映了少数民族的影响,朱熹说:“今世之服,大抵皆胡服,如上领衫,靴鞋之类,先王冠服扫地尽矣。”这是长期以来民族交往和民族融合的结果,使学生认识到,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起到了丰富人们的物质和文化生活的作用。

  第三,在宋朝出现的缠足陋俗,说明当时统治阶级价值观念的腐朽和妇女地位的低下,引导学生批判性地认识这些历史现象。

  2、食:北方以面食为主,南方以稻米为主;北宋肉食以羊肉为多,南宋吃鱼多;

  导学生思考当时南北方饮食习俗的差异和少数民族对于中原地区饮食习惯的影响。

  4、住:茅屋、瓦房、宅第。

  展示各类住房的图片,要求学生指出宋代的民居有哪几类?各类的民居各有什么特点?引导学生比较城市和乡村住房的不同,便于学生认识和比较。

  4、行:牛车,驴车;乘轿,骑驴骡。

  引导学生认识宋朝主要有哪几类交通工具,不同社会地位的人在使用的交通工具方面有何差异?除了交通工具以外,宋朝时便利人们出门旅行的条件还有哪些?

  二、热闹的瓦子和欢乐的节日

  1、瓦子:娱乐兼营商业的场所。

  引导学生分析在瓦子里面都有哪些方面的活动?再加以概括,使学生认识在瓦子中有文艺、体育等娱乐活动,有商品、饮食等买卖交易活动,有服务类的活动等等,表现了大都市的繁华。

  2、节日:春节、元宵、端午节、中秋节。

  要求学生指出宋朝都有哪些重要的节庆活动?流传至今的重要传统节日有哪些在宋朝已经出现了?要求学生指出当时的人们是如何欢度这些节庆日的?哪些活动今天已经不多见了?哪些活动与今天还有类似之处?

  教师最后阐述节庆活动是一个民族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应该吸取传统节庆活动优秀的精华部分,丰富我们的生活。

  三、课堂小结(略)

  四、作业:课后作业

华东七年级上册历史教案 篇2

  课标内容:

  了解唐与吐蕃等民族交往的史实。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①唐朝疆域的四至;

  ②唐朝与东突厥的关系;

  ③唐太宗尊为“天可汗”;

  ④松赞干布统一吐蕃;

  ⑤文成公主入藏;

  ⑥金城公主入藏;

  ⑦唐蕃会盟。

  1、通过对唐太宗开明的民族政策及其作用的分析,培养学生全面辩证地认识历史问题的思维能力。

  2、通过对唐太宗、松赞干布、文成公主、金城公主为发展民族关系所做出贡献的分析,培养学生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唐朝与突厥、吐蕃等民族关系的了解,理解唐朝开明的民族政策对中华民族的发展所起的重要作用。

  2、运用阅读、讨论和联想比较法,探究唐朝民族关系发展的原因及其表现。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唐朝疆域广大,唐政府实行较开明的民族政策,各民族之间的友好交住空前频繁。唐朝是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重要发展时期。

  2、唐太宗开明的民族政策,受到北方各族的拥护,被尊为“天可汗”。

  3、松赞干布、文成公主、金城公主不发展唐蕃关系,促进汉藏交往做出了杰出贡献。

  4、突厥、吐蕃、回纥、南诏等民族都有悠久的历史,都对祖国边疆地区的开发和我国民族关系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重点和难点:

  一、重点:唐朝与吐蕃的关系。

  二、难点:唐朝与边疆各族的关系。

  教学方法:

  问题导学探究

  教学时间:

  2课时

  导学程序:

  导入新课:

  1、提问:“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的情况?

  2、指出:唐朝前期处于繁荣阶段,是我国历少有的封建盛世时期。这一时期,唐朝与边疆各族的关系得到发展。

  教学纲要:

  一、天可汗:

  1、唐朝的疆域

  2、边疆各族的分布

  3、唐朝与突厥的关系

  4、唐太宗被尊为“天可汗”

  二、唐蕃和亲与会盟:

  1、松赞干布统一吐蕃

  2、文成公主入藏

  3、金城公主入藏

  4、唐蕃会盟

  课后作业

  1、唐的疆域:东到,西达,东北至以北和,南及,是当时世界上的国家之一。

  2、唐太宗派兵攻打突厥,俘其首领,对他进行了优待。

  3、唐太宗受到北方各族的拥护,被尊为。

  4、唐朝对西域的管辖:在天山以南设立都护府,在天山以北设立都护府。这些是唐朝对西域地区的统治机构。

  5、吐蕃是的祖先,很早就居住在。7世纪前期,吐蕃首领统一各部,建立政权,以(今西藏的拉萨)为都城。

  6、派文成公主与松赞干布和亲的皇帝是。派金城公主与尺带珠丹和亲的皇帝是。

  7、尺带珠丹上书唐朝皇帝说,吐蕃同唐朝已经了。

  8、至今还屹立在拉萨大昭寺前,成为汉藏两族团结友好的象征。

  9、年,吐蕃与唐朝会盟。盟约里说:“患难相恤,暴掠不作”。

  教学反思

华东七年级上册历史教案 篇3

  一、教学目标

  1、知识能力目标

  (1)了解元谋人、北京人、山顶洞人的历史基础知识。

  (2)观察北京人、山顶洞人的头部特征,进行比较。增强观察力和比较能力。

  (3)认识中国史世界上发现远古人类遗址最早的国家。

  2、过程目标方法

  ①结合本课的图片,使学生感知人类早期生活的艰辛;同时体验到在适应自然与利用自然的过程中,劳动创造了人与世界,也创造了美。揭示人类的起源,引导学生科学地认知世界。

  ②通过卡通问答、课中题及畅想天地,要求学生在课后试着打制一些石器,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

  3、情感价值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认识中国是人类的起源地之一,周口店古人类遗址是的世界文化遗产;激发爱国主义情感,培养珍视人类文化遗产的意识。

  二、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我国最早的人类北京人和山顶洞人的生活和生产状况。

  教学难点:归纳山顶洞人比北京人有哪项进步。

  三、课时安排

  1课时。

  四、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同学们,我们都知道,人类是万物的主宰,是地球的主人,有人类才有人类社会的历史,那么最早的人是怎么来的?上帝造人的传说(讲上帝造人的故事),盘古开天辟地、女娲造人的传说,反映了人类对自身的困惑。随着科学的发展,人们终于认识到,人类是生物进化的结果,是由古猿的一支发展来的。今天我们就带着这些问题去学习第一课。

  新课教学

  (一)人类的起源

  教师提问:你们知道哪些关于人类起源的说法?学生讲述后,教师再问:在这些说法中,你最赞同哪一种?为什么?学生讨论发言后,教师又问:科学家是根据什么知道人类是由古猿进化而来的呢?

  教师指导学生认真观看《从猿到人演化示意图》,并说明从左至右分别是古猿、能人、直立人、早期智人、晚期智人、现代人。教师提问:我们是怎样知道人类进化的过程的呢?学生思考后,教师指导学生看课本卡通问答,说明主要是根据对考古发掘出来的实物资料进行考察和研究才知道的。这些实物资料包括古猿和古人类骨骼化石等。

  教师提问:根据对考古资料的考察和研究,科学家们对人类的起源做了怎样的解释呢?我们来看一段录像。多媒体播放录像《人类的起源》,同时教师提出下面两个问题,要求学生边看边思考:人类是怎样由古猿进化而来的?什么标志着古猿演变成了真正的人?学生讨论后,教师提出如下答案供学生参考:

  ①首先是劳动促使了古猿的直立行走和手脚分工,手脚分工解放了上肢,能更好地满足劳动的需要。

  ②制造工具是人在劳动过程中的创举,动物会不会制造工具?不会。所以,会不会制造工具是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因此说,在从猿到人的演变过程中,劳动起了决定作用,劳动创造了人本身。

  教师提问:据科学家考证地球上最早出现人类大约是在什么时候?学生答出至少在300万年前,地球上就有了人类的活动。教师讲解:有了人,就有了人类历史。考古发掘证明,中国也是人类发源地之一。请同学们看书,看看我国境内有哪些重要的远古人类遗址。

  (二)我国境内的远古人类

  1、中国是世界上发现早期人类化石和遗物最多的国家。

  教师指导学生观看《中国早期人类主要遗址分布图》,找出元谋人、北京人的位置。

  教师讲解:从图中可以看出,我国远古人类遗址分布范围很广。北起辽宁,南及云南,西至陕西,东到安徽,遍布25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近百个县市,其中以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最多。说明我国远古人类遗址不仅仅局限在黄河流域,而是有若干文化源流,我国历史是各民族共同创造的。并且远古人类遗址数量多,在我国20多个地方发现有三四百处遗址,是世界上发现早期人类化石和遗物最多的国家。

  教师提问:谁是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人类?

  2、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人类——元谋人

  教师讲解:元谋人遗址在云南元谋县,元谋人距今约170万年,元谋人的活动揭开了中国历史的篇章,因此中国历史最早可以上溯到170万年前。究竟元谋人已经开始从事哪些活动了呢?今天的人们是怎么知道的?多媒体显示《元谋人遗址图》,教师讲解:他们已经会制造工具和用火。科学家在元谋人遗址发现了石器、灰烬。可惜考古资料有限,我们对他们的活动还所知不多。能比较全面地反映远古人类的生活的是北京人遗址。

  多媒体显示《中国早期人类主要遗址分布图》(全图)及两个提问:北京人遗址是在哪里发掘的?距今约多少万年?要求学生在课本上找到答案。

  3、北京人

  ①想像并描述北京人生活的环境。

  ②请一个同学上台做模特,下面的同学对照投影仪上的北京人站立像及复原头像,比较北京人的外貌特征与现代人有哪些不同。

  ③展示仿制的石器、木棒,让学生说说它们的用途。

  教师作一小结,强调劳动在从猿到人的转化过程中起了决定作用。会不会制造和使用工具是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火也是当时重要的工具之一,它的使用对人类的进化意义十分重大。然后说明:在发掘北京人洞穴时,考古学者又意外发现了山顶洞人遗址。

  4、山顶洞人

  多媒体显示《中国早期人类主要遗址分布图》、《山顶洞人复原胸像》。

  教师提问:山顶洞人生活在什么时候呢?(距今约30000年前。)经过几十万年的发展,山顶洞人与北京人相比,有哪些进步呢?

  多媒体显示《北京人复原胸像》、《山顶洞人复原胸像》和《山顶洞人磨制的骨针》、《山顶洞人的装饰品》图。

  教师提问:人们是如何得知山顶洞人已掌握了磨制和钻孔的技术?

  学生得出如下结论:骨针、装饰品的发掘。骨针是用来缝制衣服的,这说明山顶洞人已有了羞耻之心;装饰品的发掘说明人类还有了原始的爱美意识、审美意识。这都是人类文明进步的标志,也说明劳动不仅创造了人本身,也创造了美。山顶洞人还掌握了人工取火的技术,这进一步增强了人类适应自然、利用自然的能力。

  所以,山顶洞人比北京人大大进步了,虽然这个进步还很缓慢。

  五、课堂练习

  1、你能说出北京人与猿类动物有哪些不同吗?

华东七年级上册历史教案 篇4

  《商鞅变法》

  教学目标:

  识记战国时期生产力发展的标志、商鞅变法开始变法的时间和变法的主要内容,理解商鞅变法的原因和意义。

  重点:

  商鞅变法的内容商鞅变法的评价

  难点:

  改革与保守派的观点分歧变法的某些措施含义及作用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看教材38页的简表,分析秦国在战国前期的形势,排在七雄的末位,但中后期秦国却强大起来,并通过一系列战争灭掉了六国,完成了国家的统一。那么,秦国是怎样走向强国之路的呢?——商鞅变法(这是一条主要途径)

  二、教学过程

  (一)秦孝公求贤(为什么要实行变法?)

  1、原因

  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社会原因):铁器的普遍使用和牛耕的推广(生产力发展的主要标志)。

  秦国相对落后(自身原因):会盟都不让参加,魏国侵略却无力还击。

  2、办法

  改革内政,变法图强,发布求贤令。(秦孝公深感落后就要挨打)

  商鞅来到秦国。

  理解“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礼。”

  (二)商鞅主持变法

  1、时间:公元前356年。

  2、背景:得到秦孝公的支持。

  3、主要内容:

  经济上:改革土地制度——废除“井田制”、实行土地私有;重农抑商——奖罚分明。

  政治上:奖励军功——论功行赏,不论贵贱;迁都咸阳,推行县制——强化国家管理,设31县;严明法令——实行连坐法。

  4、变法的影响:

  触犯了贵族利益——商鞅被车裂处死。

  取得成效——连妇女儿童都知道“商君之法”。

  (三)秦国的变化

  1、性质:是战国后期一次重要的政治和社会改革。

  2、成果:废除旧制度,建立新制度;秦军的战斗力大大提高;社会经济得到发展。

  3、兴修水利工程:都江堰和郑国渠。

  (四)小结

  秦国是怎样走上强国之路的呢?

  前期势弱——秦孝公决心变法图强——商鞅主持变法——取得显著成果(强大)

  思考:商鞅变法成功的原因?

  (五)板书设计

  1、秦国为什么要实行变法?

  2、变法前期秦孝公采取怎样的办法?

  社会进步(社会):铁器、牛耕(标志)改革内政、变法图强、发布求贤令(商鞅)

  秦国落后(自身):鄙视、挨打

  3、商鞅变法的具体内容?

  4、变法产生怎样的社会影响(见小字部分)?

  经济:改革土地制度—废除井田制触犯贵族的利益——商鞅被车裂处死

  重农抑商—奖罚分明取得成效——妇女儿童都知道商君之法

  政治:奖励军功—论功行赏、不论贵贱

  迁都咸阳,推行县制—强化国家管理

  严明法令——实行连坐法

  5、变法取得怎样的成果?

  6、变法成功与否?

  (性质:是一次重要的政治和社会改革)分析秦孝公变法的目的—变法图强,

  建立了新制度,军队战斗力提高,经济得到发展。实现没有?结论——是一次成功的

  兴修水利工程——都江堰和郑国渠改革。

华东七年级上册历史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了解远古传说时代中华文明起源:黄帝其人及他对华夏族的形成所做的贡献;尧舜禹的“禅让”和原始社会走向终结的有关史实。

  过程与方法目标:

  培养感知历史的形象思维能力;全面、系统地思考问题和追踪历史发展线索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树立正确的社会发展观,激发爱国之情,增强民族意识。

  【教学重难点】

  了解黄帝──“人文初祖”是全课的重点。

  正确认识尧舜禹的“禅让”的含义是难点。

  【导学过程】

  教师讲解与学生分析讨论相结合。

  【情景导入】

  以江丙坤郁慕明清明祭拜黄帝陵冢的视频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黄帝是什么样的人呢?为什么清明节会有那么多人祭拜黄帝陵呢?今天我们就带着这些问题去学习第3课,远古的'传说

  【自主预习】

  1、读课文结合课件图片了解本文内容。

  2、小组讨论华夏族的由来,人文初祖,禅让制等知识。

  (一)炎黄战蚩尤

  结合课文内容及课件图画归纳出华夏族,炎黄子孙名称的由来,知道涿鹿之战。明确黄帝所进行的战争打破了氏族之间狭隘的界限,促进了相互间的交流和融合为华夏族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因而被尊为华夏族的祖先。

  (二)黄帝--人文初祖

  结合课文内容及课件图画知道黄帝对于人类的贡献。明白他被人们称为人文初祖的原因。

  (三)尧舜禹的“禅让”

  了解什么是禅让以及禅让的本质,尧舜禹的事迹。了解大禹治水的故事及夏王朝的建立等有关知识。

  【合作探究】

  1、你对神话(即黄帝时期有关发明的各种神话传说)有什么看法?认为哪些是可信的?哪些带有神话色彩?怎样看才更为科学?

  2、中华文明上下五千年,是从什么时候算起?后世为什么称黄帝为人文初祖?

  3、你还听过哪些有关炎帝、黄帝、和尧舜禹的传说?什么样的人才能被选为部落首领?

  学生小组之间合作探究交流解决上述问题,加深对课文的认识。

华东七年级上册历史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识记与理解:

  记住河姆渡原始居民生活的时代、地域和种植的粮食作物,记住半坡原始居民生活的时代、地域和种植的粮食作物。理解自然条件对河姆渡原始居民和半坡原始居民农耕生活的影响。

  能力与方法:

  1.通过识图培养观察能力;通过观察原始农耕时代的器物(主要是陶器),培养理解当时人们生活状况的能力,发现当时人们的审美特点;

  2.通过河姆渡遗址和半坡遗址、旧石器和新石器的比较,帮助学生掌握和运用比较方法。

  3.通过北京人与猿类、现代人的比较,以及北京人与山顶洞人的比较,帮助学生初步掌握并运用比较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中国对世界农业起源的贡献,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体验原始农耕劳动的甘苦及其创造的价值,认识劳动的价值和意义。通过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适应、利用和改造自然的典型史实,启发学生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

  教学重点

  南方地区学校以河姆渡遗址为第一重点,半坡遗址次之。

  教学重点

  1.“新石器”的含义。

  2.河姆渡原始居民工具、房屋的特点及其与生活环境的关系。

  3.大汶口文化中晚期所反映的社会情况。

  授课类型

  新授课

  【教学准备】

  教师研读课标、教材,撰写教案;学生收集感兴趣的原始农耕文化的文字和图片资料。

  教学方法

  讲述法、讨论法、问题探究法多法结合教学手段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原始人类起初靠采集和渔猎获取食物。随着适应、利用和改造自然的能力的提高原始人类学会了种植庄稼、饲养牲畜、制作淘气、建造房屋,开始了原始农耕生活。在祖国辽阔的大地上,分布着许多原始农耕文化遗址。让我们走进具有代表性的遗址,体验一下原始农耕生活的甘与苦吧!

  学习新课:

  学生阅读课前导入框:大家回想一下,我国境内的远古人类——元谋人、北京人、山顶洞人,他们是靠什么获得食物的?(采集、打猎、捕鱼)他们这种靠“采集”获得食物的方式有哪些不便?(受季节变化和天灾的影响;采集的食物量有限等条件的限制)。大家分析的有道理,原始人要改变这种这些,关键要解决什么问题?开始一种什么样的新生活?我国原始的农耕是怎样出现的?本节课将了解到这些内容。利用教材《重要原始农耕文化遗址分布图》指出河姆渡、半坡、大汶口原始居民的具体位置。

  一、河姆渡遗址

  提问:河姆渡原始居民生活在距今什么时间的什么地点?生产工具怎样?他们种植什么作物?住什么样的房子?主要饲养何种家禽?手工业制造有哪些?学生阅读第一目,观察教材《重要原始农耕文化遗址分布图》,第8页《骨耜》《炭化稻谷》,然后回答。

  讨论:河姆渡原始居民比北京人、山顶洞人在生产生活上有哪些进步?

  引导学生从生产工具、农作物种植、居住房屋、原始的饲养业和手工业等方面思考。河姆渡人使用磨制石器,用耒耜耕地、种植水稻,住干栏式的房子,过定居的生活,已会挖掘水井、饲养家禽、会制陶器,并能制作简单的玉器和原始的乐器。

  填表:自然条件对河姆渡原始居民的影响。

  生存的自然环境特点生产生活突出特点

  气候温暖湿润

  雨量充沛原始农业:种植水稻

  原始畜牧业:饲养水牛等

  湖泊沼泽密布采集业:利用舟船,采集水生植物

  捕捞业:捕捞鱼蚌

  居住:建干栏式房屋

  其他:挖水井、制陶器

  河姆渡原始居民的生活情况是这样的。那么,半坡原始居民生活情况如何呢?请大家仿照第一目学习第二目——半坡原始居民的生活。学生阅读第二子目后回答。

  二、半坡遗址

  提问:半坡原始居民生活在距今什么时间的什么地点?生产工具怎样?他们种植什么作物?住什么样的房子?主要饲养何种家禽?手工业制造有哪些?学生阅读第二目后回答。

  填表:自然条件对半坡原始居民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生存的自然环境特点生产生活突出特点

  气候冬季寒冷干燥

  夏季炎热少雨原始农业:粟、麻、蔬菜

  原始畜牧业:猪狗牛羊鸡等

  采集业:植物种子果实

  加工业:把粟加工成小米,用麻纺织麻布,加工彩淘

  居住:建半地穴式房屋

  比较:河姆渡原始居民为什么要建造干栏式的房屋?而半坡原始居民却建造半地穴式的房屋?

  主要是地理环境的影响长江流域地势低洼,潮湿温热;而黄河流域干旱、风沙大,气候比较寒冷。所以,我们在改造大自然的过程中要因地制宜、科学合理。

  想象:我国原始的农耕时代的居民有怎样的分工?

  引导学生结合现实想象。妇女:采集、纺织;男子:耕作、打猎、制陶;老人:做家务、看小孩。

  三、大汶口遗址

  请大家自学第三目——大汶口遗址。思考:大汶口墓葬里,为什么有了随葬品多少悬殊的现象?

  由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私有财产和贫富分化出现了,大汶口晚期的墓葬里出现了贫富悬殊。

  小结:指导学生填表对今天所学知识进行归类:

  原始居民时间地区原始农耕情况原始饲养业原始手工业

  河姆渡

  原始居民

  半坡

  原始居民

  大汶口

  原始居民

华东七年级上册历史教案 篇7

  贞观之治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唐朝建立、贞观之治和武则天的统治等基本史实。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贞观之治局面形成的原因”,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评价唐太宗和武则天的统治,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多媒体播放影视片断及文献资料,学生查找唐太宗、武则天相关资料,采用合作探究式学习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唐太宗、武则天的开明思想及开明政策,促进了唐朝的繁荣,从中体会杰出人物对历史发展所起的一定推动作用。

  二、教材简析

  本课的主题是唐朝第一个盛世—“贞观之治”本课重点是“贞观之治”、“女皇武则天”

  本课难点是如何帮助学生对唐太宗、武则天等历史人物作出恰当的评价。

  三、课前准备

  学生查找与唐太宗、武则天统治相关的资料。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学生漫谈“你所熟悉的武则天是一位怎样的皇帝?”

  (二)师生互动探究新知

  Ⅰ、女皇武则天

  1、在课前谈话基础上展示武则天画像,简介武则天经历,强调

  唐朝的武则天是我国历的女皇帝。

  2、教师出示探究问题:郭沫若评价武则天的统治“政启开元,治宏贞观”,为什么如此评价?学生小组合作学习,概括出武则天的统治体现在两方面:一是重视发展农业生产,二是破格提拔有才能的人。教师简评并衔接新知识:武则天的统治,上承“贞观之治”,下启“开元盛世”,她确实是个治国之才,不失为一位有作为的皇帝、女政治家。“贞观之治”的局面出现在谁统治时期,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治世局面呢?

  Ⅱ、贞观之治

  1、唐朝的建立和李世民即位

  引导学生回忆隋朝的繁盛,思考“为什么如此繁盛的隋朝会二世而亡呢?”学生自读课文,理解隋炀帝的残暴统治,激化了社会各种矛盾,导致隋末农民大起义。618年,隋炀帝在江都被部将杀死,隋朝灭亡。同年,在太原起兵反隋的李渊攻占长安,建立唐朝。学生自读楷体字辅助文,了解在唐朝的建立和统一战争中李世民功勋显赫,教师补充“玄武门之变”后,李世民即皇帝位,是为唐太宗,年号贞观。

  2、贞观之治

  (1)展示唐太宗画像,简介唐太宗其人,讲清“贞观之治”这一概念。

  (2)出示探究问题:你认为贞观之治局面形成的原因有哪些?学生先阅读课文,分小组合作,讨论学习,再推选发言人全班交流。

  教师在学生探究学习的基础上,因势归纳出四个方面:

  A、唐太宗开明的治国思想

  多媒体展示文献资料: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学生讨论这段话的含义,教师小结:唐太宗亲历隋末的社会大动荡,亲睹隋朝的覆亡,他以史为鉴,居安思危,深刻认识到君民关系有如舟水,贞观年间的许多治国政策和措施就是依据这一开明思想而制定的。

  B、唐太宗开明的治国政策

  学生从政治经济两方面归纳唐太宗的治国政策,经济上轻徭薄赋发展生产,戒奢从简;政治上合并州县减轻人民负担。教师简述:这些开明的治国政策,有利于社会的发展,符合历史发展的趋势,促成了“贞观之治”的出现。

  C、唐太宗善于任贤纳谏学生解释“房谋杜断”。

  有关最的谏臣魏征,由学生表演一段课本剧,加深印象,增强趣味性。

  教师简述:这些贤才谏臣为唐朝发挥了自己的聪明才智,保证唐朝政治稳定和各种政策的施行,对治世局面的形成起了重要的作用。

  D、治世局面的形成

  学生观察敦煌壁画“唐朝雨中耕作图”,感受经济繁荣景象,认识到治世局面的形成离不开人民的辛勤劳作。

  Ⅲ、试评价唐太宗、武则天的统治。

  在学生自由发言的基础上,强调评价历史人物,要遵循实事求是的原则,看他对历史发展尤其经济发展所起的作用。唐太宗、武则天的开明思想及开明政策,促进了唐朝的繁荣,为唐朝进入鼎盛时期——“开元盛世”奠定了基础。

  (三)练习与探究设计表格,列出并比较汉武帝与唐太宗的历史功绩。

  (四)巩固与小结

  1、复习巩固本课重要知识点。2、学生谈学完本课,知道了什么?懂得了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