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蝙蝠与雷达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正确书写12个生字极其词语。
2.朗读课文,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理解飞机夜间飞行与蝙蝠探路的联系。
3.激发学生热爱科学、乐于观察和探究的兴趣。
4.搜集并能与同学交流有关仿生学的资料,提高信息搜集与处理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蝙蝠在夜里飞行的秘密是怎样探索出来。
教学难点:蝙蝠利用超生波导飞行,飞机利用雷达导航的原理。
教学准备:蝙蝠、雷达的资料,仿生学资料,小黑板、多媒体课件。
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法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同学们,在漆黑的夜里走路,会是一种什么情形呢?有一种动物,它不仅善于夜间飞行,而且还能捕捉飞蛾和蚊子,同学们知道是什么动物吗?(课件展示蝙蝠)板书:蝙蝠
谁来给大家介绍一下它的情况?从以上介绍中看出蝙蝠有什么特殊本领?(夜行本领高。)
二、了解蝙蝠
(一)学习第三自然段
1.过渡:大家快速浏览一遍课文,看书上哪些语句是介绍蝙蝠这个特殊本领的?(指名读)
2.指导朗读。读出对蝙蝠佩服的语气。
(二)学习第四、五、六自然段
1.过渡:针对蝙蝠的这些情况,你有什么疑问吗?(学生质疑)为了弄清这些问题,一百多年前,科学家做了一个试验。课文哪几个自然段讲这个试验?
2.请同学们帮助科学家完成这个试验报告。(小黑板出示报告单)
3.小组交流。
4.指名回答,全班交流。(课件演示试验过程,验证学生自学情况)
5.三次不同的试验证明了什么?用--在课文中画出。(课件出示结论:三次不同的试验证明,蝙蝠夜间飞行靠的不是眼睛,而是嘴和耳朵。)结合课文内容理解“配合”是什么意思?
(三)学习第七自然段
1.过渡:针对以上结论,你有什么疑问吗?(蝙蝠是怎样用嘴和耳朵配合起来探路的?)
2.全班交流,共同释疑。(课件出示蝙蝠探路方法)
3.科学家为了揭开这个秘密,经过了怎样的研究?“反复”是什么意思?说明了什么?
三、了解雷达
1.(课件出示雷达图)这又是什么事物?板书:雷达
谁来介绍一下雷达?(学生交流资料)针对雷达的这些情况,你有什么疑问吗?
2.学生质疑。
3.指名回答,全班交流。(课件演示雷达探路过程,请学生看课件叙述雷达探路过程。)
四、弄清蝙蝠和雷达之间的关系
1.通过以上的学习,你认为蝙蝠和雷达之间有什么关系?
2.比较蝙蝠和雷达相似处。(课件出示填空内容,指名填空。)
雷达的天线就像是蝙蝠的( )。
雷达发出的无线电波就像蝙蝠( )。
雷达的荧光屏就像是蝙蝠的( )。
3.编演童话故事、整合课文内容。
(1)创设情境。
一天晚上,蝙蝠飞出来找吃的。突然,它发现了一架飞机在空中飞翔,蝙蝠非常奇怪,在漆黑的夜里,飞机怎么能安全飞行的呢?蝙蝠决定去拜访飞机。见面时,他们俩会说些什么呢?(小组讨论准备)
(2)学生表演。
五、总结、升华
1.学习了本文,你有什么收获?人们的哪些发明来自生物的启发?(课件出示生物引起的发明)
2.阅读资料袋,补充交流仿生学的资料。
3.同学们是不是也想用科学知识进行发明创造?那么,我们该怎么做呢?
六、我想做:
1.课后阅读有关创造发明的读物。
2.办一份有关创造发明的手抄报。
板书设计:蝙蝠和雷达
(启发)
嘴天线
障碍物
耳朵荧光屏
语文蝙蝠与雷达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5个生字。理解“启示、证明”等词语的意思。正确区分近义词“敏锐、灵敏”。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并能说说蝙蝠和雷达之间的科学联系。
3.继续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通过各种途径查阅有关资料。
4.了解飞机靠雷达在夜间飞行是人们从蝙蝠身上受到的启示,知道事物之间有着普遍联系,激发学生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
【教学重点】
抓住重点词句,理解科学家怎样从蝙蝠身上得到启示,使飞机能够安全夜航。
【教学难点】
蝙蝠飞行与飞机夜航之间的内在联系。
【课前准备】
组织学生从百科全书、词典辞海、互联网络等各种途径查阅、收集有关蝙蝠、雷达的信息资料。
【教学过程】
一、交流资料,揭示课题。
1.出示“蝙蝠”图,板书:蝙蝠
请学生介绍自己课前了解的有关蝙蝠资料。
2.出示“雷达”图,板书:雷达。
请学生介绍自己课前了解的有关雷达资料。
3.板书,齐读课题。
师:这两者毫不相干,课题却用“和”字连接。这是为什么呢?学习课文后,我们就明白了。
二、自学课文,整体感知。
1.提出自学要求:
(1)读一读: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2)说一说:读了课文,你知道了些什么?
(3)想一想:你有什么问题?
2.小组交流学习。
3.集体汇报学习成果。
(1)字词学习
重点指导“辨析组词”:摹 幕 墓 暮 慕
(2)开火车分节朗读课文,注意字字音准,句句通顺。
(3)说说你知道了些什么。
(学生的回答是多方面的,师注意适当点评,引出重点;同时进行语言规范表达的训练。
(4)提出不懂的问题。
(可能有关于试验方面;关于研究方面;关于仿生学方面;关于语言文字方面等等。师对学生的问题归类,简单的问题当场予以解决,有的则留待深入学习课文时解决。)
三、深入学习,突破难点。
1.了解三次不同的试验,理解“证明”一词并运用说话。
(1)指读有关句子,理解“证明”一词意思。(用可靠的事实来表明结论的真实性。)
(2)三次试验怎样进行的?证明什么结论?轻读课文相关小节,完成表格。
试验次数试验方法试验结果试验结论
(3)根据三次试验内容,分别用“证明”一词说一句话。
2.学习科学家反复研究的内容,理解蝙蝠用嘴和耳朵探路的原理,并进行说话训练。
(1)读读课文有关内容,边读边思考,动手画画蝙蝠探路示意图。
(2)看着示意图,练习说话:蝙蝠用嘴和耳朵配合起来探路的经过。
3.学习科学家发明雷达的内容,理解雷达在飞机夜航中的作用,并进行说话训练。
(1)读读课文,用文具摆摆雷达使飞机安全夜航的示意图。
(2)看着示意图,练习说话:雷达使飞机安全夜航的过程。
4.理解并说说蝙蝠和雷达之间的科学联系。
(1)小组讨论,给句式:
雷达的 ( ) 相当于蝙蝠的 ( )。
雷达的 ( ) 相当于蝙蝠的 ( )。
雷达的 ( ) 相当于蝙蝠的 ( )。
(2)默读课文,思考:蝙蝠和雷达之间有什么科学关系?用“因为……又因为……所以”练习说说它们的科学联系及其依据。
小结:科学家从蝙蝠探路的试验和研究得到启示,发明了雷达,这就是蝙蝠与雷达的联系,所以课题要用“和”来连接。
四、课后质疑,总结全文。
学了课文,你们还有什么问题?
五、课后拓展。
1.初了解“仿生学”。
2.语言直播厅:你还知道哪些东西是受到动物的一些特点的启发而发明的?查阅有关资料,然后向同学介绍。
(例如:鱼类和舰船;苍蝇和宇宙飞船;水母和风暴预测仪等。)
【参考书籍】
《妙趣横生的仿生学》(《高科技启蒙文库》第二辑)
【参考资料】
蝙蝠:哺乳动物,头部和躯干像老鼠,有黑褐色细毛,四肢和尾部之间有皮质的膜,夜间在空中飞翔,捕食蚊、蛾等昆虫。视力很弱,靠本身发出的超声波来引导飞行。休息时用爪倒挂在屋檐下或树上,冬季在隐蔽的地方冬眠。
蝙蝠飞行时,每秒钟发出20-30次超声信号,甚至可达60次。当这种超声发出之后,碰到前面的物体,会立即折回来,传进耳朵里。于是蝙蝠就知道前面是什么东西,如果是障碍物,它就迅速避开;如果是食物,它便扑过去。蝙蝠就凭这种回波,来决定要前进还是转弯。因此,即使在夜间它也能飞行自如。
雷达:利用无线电波进行探测的装置。用来测定目标的方向、距离、大小等,接受的电波映在指示器上可以得到探测目标的影象。雷达广泛应用于军事、天文、气象、航海、航空等各方面。
超声:超过人类能听见的最高频率的振动波,每秒钟振动两万次以上,这种声音沿直线传播,有方向性。(人能听到的声音,每秒钟振动16-20__次)
荧光屏:示波器和电视机上显示图像的部分。
仿生学:模仿生物系统的原理来建造技术系统,或者使人造系统具有或类似于生物系统特征的科学。
许多研究仿生学的科学工作者选择了一些生物原型,通过大量的观察、试验、分忻和研究,从中探索它们可资模仿或借鉴的原理,用来发展新的科学技术,取得了大量成果。
语文蝙蝠与雷达教案 篇3
素质教学目标
1、认识“蝙、蝠、蛾、铛、碍”等5个生字,会写“ 蝙、蝠、捕、蛾、蚊”等12个生字,能正确读写“蝙蝠、飞蛾、蚊子、避开、敏锐、横七竖八、铃铛、苍蝇、揭开、障碍物、荧光屏”等词语。
2、弄清飞机夜间安全飞行和蝙蝠飞行之间有什么联系。
3、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
4、通过学习,让学生了解飞机能在夜间安全飞行是从蝙蝠身上得到的启示 。激发学生爱科学,从小就有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
教学重点
让学生了解飞机能在夜间安全飞行是从蝙蝠身上得到的启示。激发学生爱科学,从小就有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
教学难点
弄清飞机夜间安全飞行和蝙蝠飞行之间有什么联系。
课前准备:
1、师生收集有关蝙蝠的资料。
2、阅读文后的“小链接”,查找相关的资料。
教学时数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题、审题(约3分钟)
1.出示蝙蝠图片,问:这是什么?师板书:蝙蝠,学生书空。谁来介绍一下蝙蝠?
2.出示雷达图片,问:这是什么?(师板书:雷达)谁知道雷达是什么? (学生如不知,教师可做简单介绍。)
3.蝙蝠是一种动物,雷达是一种仪器,为什么在这两者中间加个“和”字?师板书:和。
4.学生齐读课题--蝙蝠和雷达。 看了题目,你想到了什么问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注意读准字音。(10分钟)
1.请大家打开课文读一读,注意把生字读准。
2、学生互用用生字词卡片检查生字读音。(特别注意“钟、障、荧”都是后鼻音,要读准。读准翅舌音“竖、钟、超、障”;多音字“系着许多铃铛”的“系”;字形难点:“配”的左边不能写成“西”,右边是“己”不是“已”或“巳”。)
3、谁愿意把自己落的最好的读段落读给大家听?(读后评议纠正读错字音及读破句的地方。)
(三)再读课文,学生质疑、理清层次(5~8分钟)
1.认真默读课文:边读边想:哪几个自然段是写科学家探索蝙蝠夜间飞行的奥秘?哪几个自然段是讲蝙蝠与雷达之间的联系的?疑难之处做上记号。
2.学生按要求默读课文,学生思考后,4人小组讨论得出:课文第4至第7自然段写了科学家探索蝙蝠夜间飞行的奥秘。1、2、8段写蝙蝠与雷达之间的联系的。
3、学生质疑。
(四)、探究问题,寻求答案(15分钟)
1.指名读第3自然段。思考:这一自然段写的什么内容?
(蝙蝠高超的飞行本领,引起了科学家的思考。)
从哪儿看出蝙蝠的飞行本领高超?划出有关句子,说说你的理解。
在讨论的基础上得出:夜间飞行能捕捉极小的飞虫,从来不跟什么东西相撞,即使一根极细的电线,也能灵巧地避开。
指导朗读有关句子,读出蝙蝠夜行的高超本领。(理解“无论……也……”和“即使……也……”两个句子。)
2.这些引起了科学家怎样的思考?提出问题:科学家是怎样从蝙蝠身上得到启示发明雷达的?他们怎样做试验的?做过几次?结果呢?
学生带着问题默读第4至第6自然段课文,并填表。
3.学生交流填表情况。
第一次试验第二次试验第三次试验
实验目的
实验方法
实验结论
4.这三次试验证明了什么?把能回答这个问题的句子找出来,用“~~”画出。(三次不同的试验证明,蝙蝠夜里飞行,靠的不是眼睛,它是用嘴和耳朵配合起来探路的。)
投影:
A“蝙蝠夜里飞行,靠的不是眼睛,它是用嘴和耳朵来探路的。”B“蝙蝠夜里飞行,靠的不是眼睛,它是用嘴和耳朵配合起来探路的。”
对比A句与B句的不同,理解“配合”在句中的作用。
5.读第7自然段,能否用最简单明了的方式表达蝙蝠夜里飞行的奥秘。( 学生整理思路,设计板书)
蝙蝠:嘴→发出超声波→障碍物→反射回来的超声波→耳朵。
6.科学家为什么会去研究蝙蝠用什么器官来探路呢?
小结:蝙蝠的飞行,引起科学家去探索研究,说明只要善于观察,才会有所发现。
第二课时
人类的许多创造发明,都是从动物身上得到启示的。善于夜间飞行的蝙蝠,给人们很多启示。
(一)探究发明原因,引思“和”
1.指名读第1自然段。思考:这一自然段主要讲的什么?
教师要抓住“夜航”这个词激发学生质疑——为什么飞机能在黑夜间安全飞行?
2.再让学生带着这个疑问继续看书,看看书中有这样的问话吗?有回答的话吗?学生通过阅读找到“在漆黑的夜里,飞机怎么能安全飞行呢?”“原来是人们从蝙蝠身上得到了启示。”(初步认识设问句)
上节课,我们研究了蝙蝠夜间飞行探路的工具是耳朵和嘴,并且揭示出其中奥秘。这节课又知道科学家根据这个启示,使飞机能安全飞行了。
(二)抓住联系,紧扣“和”
1.飞机为什么能在夜间飞行?(装有雷达)
2.读课文第8段,出示课后思考题2的小黑板,练习填空。
飞机上的雷达就像是蝙蝠的( )雷达发出的无线电波就像蝙蝠( )雷达的荧光屏就像是蝙蝠的( )
3.小结:
(1)雷达通过天线,发出无线电波,起到蝙蝠嘴的作用;
(2)无线电波遇到障碍物,反射回来,显示在荧光屏上,起到蝙蝠耳朵使用;
(3)飞行员是通过荧光屏了解情况,探明航线,在夜间飞行的。
4、理解“模仿”一词。
科学家模仿蝙蝠探路的方法,给飞机装上了雷达。科学家模仿 , 。 模仿 , 。
之所以雷达和蝙蝠有这些相似之处,因为它是科学家模仿蝙蝠而发明的。
(三)回归整体,总结升华, 练习表达
1、从哪些词中你可以看出科学家揭示出蝙蝠夜行的秘密是要付出艰苦的努力的?你们能想象出科学家是怎样一遍又一遍地反复研究的吗?
2.在蝙蝠和雷达之间加个“和”字,这是为什么呢?(人们从蝙蝠身上得到启示,发明了雷达。)
3、同学们,现在我们来到“仿生馆”。在这个“仿生馆”里有人类许多的重大发明。“仿生馆”中部分字迹被人遮住,你们猜猜,会有些什么呢?
蝙蝠 和 雷达 和 和
谁来作解说员,为我们讲解一下?
4、带着情感齐读全文。
同学们,希望你们从更多的生物中,得到更多的启示,有更多的发明创造,希望你们像一只只雄鹰展翅飞翔在科学的蓝天上,未来的科学家就在我们中间。
板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