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住关键词语,体会科普文章的语言特点
——《蝙蝠与雷达》说课 各位专家、评委、老师们!大家上午好!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实验教材四年级下册第11课《蝙蝠和雷达》。一、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蝙蝠和雷达》是一篇科普知识短文,这篇文章叙述思路清晰,逻辑性强,语言精练,用词准确。所以本文最大的教学价值,以课文为载体,通过品读语言文字,体会科学小品文的表达方式,体味科学的魅力,感受作家语言的精确;同时,激发学生阅读课科普文章的兴趣,扩宽视野。 二、教学背景分析《蝙蝠和雷达》是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第八册第三组的一篇精读课文,本组课文以“大自然的启示”为主题。《蝙蝠和雷达》是一篇科普知识短文,课文主要讲科学家通过反复试验,揭开了蝙蝠能在夜间飞行的原因,并从中受到启发,给飞机装上雷达,解决了飞机在夜间安全飞行的问题。文中结构层次清晰,虽然没有华美的词句,但是语言精练、用词准确。所以在教学中,我力求让学生通过品读语言文字,感受科普文章的特点。现在学生的已有经验又是什么呢?根据本课的需要,我对学生进行了课前调研。通过四年的学习,本班学生能够通过工具书、查找资料,扫清阅读的障碍,初步感知文章的内容,具有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针对这篇文章,学生也提出了一些问题。根据对学生提问的整理,发现学生通过初读,学生能够读懂三次试验的方式、结果。但学生的问题主要集中在对于蝙蝠与雷达之间的关系不理解,对于文章语言文字的准确性认识不到位。通过对问题的整理,可以看出,除了对于文章难点内容的不理解外,在对文字的品读上,尤其是对于科学小品文语言文字特点的感悟上,存在不足。根据这些问题,我在教学策略方面,采取了让学生自读、批注、根据提示填空、在交流中整理,训练学生去有目的的读课文,领会语言的准确,初步掌握学习科学小品文的方法,并能够初步体会此类文章的语言特点。 三、教学目标,重、难点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同时考虑到本课教学的需要。因此在教学目标的制定上,我围绕着“突出教材特点”、“体会语言文字”的两个原则。本课按照两课时完成教学任务。第一课时完成了这样的任务:1、学生初读课文,学习生字新词。2、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的主要内容。针对课标对本学段的要求以及对学情的分析,第二课时主要完成以下几个目标:1、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蝙蝠夜间飞行的秘密和飞机夜间安全飞行与蝙蝠探路之间的联系。2、通过体会关键词语表情达意的作用,体会科普文章的遣词造句的准确性。3、激发学生阅读科普文章的兴趣,拓宽视野。通过对比品读,体会科普文章用词的准确性是本课的教学重点。通过联系上文,理解飞机夜间安全飞行与蝙蝠探路之间的联系则是本文的教学难点。教学流程示意图 发现问题,抓住重点词语,体会蝙蝠飞行的特点。 整体感知,导入新课 提出问题,用朗读激发阅读兴趣 总结升华,激趣拓展 品读课文,深入体会 解决问题,理解三次试验的过程及意义 得到启示,理解蝙蝠与雷达之间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