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小衔接班数学公开课教案范文

2023-09-24

幼小衔接班数学公开课教案范文 篇1

  教学内容:

  1~5的分解与组成

  教学目标:

  1、让幼儿感知数字的组成和分解,了解数与数之间存在一定的逻辑关系。

  2、能学会1~5的多种分法。

  3、培养幼儿参与数学活动的兴趣,并能从其中得到快乐

  教学重难点:

  能通过观察、分析一个数多种分法,掌握1~5的组成

  教学过程:

  师:小朋友们,喜欢笑脸吗?看看老师手中有好多笑脸,咱们一块用笑脸玩个游戏好不好?

  生:好

  师:首先,老师先拿出2个来,我找一个小朋友把这两个笑脸分别放到两个碟子上。

  学生放笑脸

  师:瞧,这位小朋友把笑脸分开了,分成了两份,每一份有一个笑脸,也就是说,2分成了1和1,(幻灯片演示)

  师:我再找一个同学将这两个碟子里的笑脸放到一块儿。

  学生放笑脸

  师:他把红色碟子里的一个笑脸和蓝色碟子的一个笑脸放在一块,就变成了2个笑脸,也就是说,1和1组成了2(幻灯片演示)

  学生动手写一写,练一练

  做游戏,老师手里拿着三个笑脸(两手都有),展示一只手,另一只手里多少笑脸让小朋友们去猜。从中体会3的分解。老师再将自己两手中的笑脸都放在黑板上,同上引导小朋友们去理解3的组成。(幻灯片演示)

  学生动手写一写,练一练

  师:2和3会分解了,小朋友们会不会分解4呢?在按照前面的方法将4个笑脸放到2个碟子里面。(连续找三个小朋友)

  学生尝试的放,老师对每一种方法进行解释。幻灯片展示。

  再让三个小朋友将分好的笑脸分别放在一起,幻灯片展示

  学生动手练一练

  师:接下来,我们要将老师手中的五个笑脸分发到两个盘子里面,那个小朋友自告奋勇,主动来发一发。

  学生发(四种方法)

  老师如上强调5的分解与组成。

  小结:

  数与数之间都是有逻辑关系的。1~5可以分解,也可以由其他数组成。

幼小衔接班数学公开课教案范文 篇2

  教学目标

  1.能够观察发现物体的排序规律,体验递增、递减的规律。

  2.尝试用有规律的方法进行排序,体验规律排序的乐趣。

  3.回归生活,体验有规律排序在生活中的运用,增强幼儿的审美情趣。

  教学准备

  ppt课件、幼儿操作材料。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让幼儿探索发现物体有规律的排序,体验排序的乐趣。

  难点:用递增、递减的规律进行排序。

  教学过程

  1.创设情景,引发幼儿探索物体的排序规律。

  (1)出示课件,引导幼儿观察彩旗、灯笼、地板格的排序规律,把不完整的规律补充完整。

  师:我们一起为新家挂上漂亮的彩旗,请问彩旗都有什么颜色?按照这个规律,最后一面旗是什么颜色?

  (2)让幼儿通过操作材料,合作运用不同的规律进行排序。

  师:小朋友们开始动手操作,一起布置新家。

  2.进一步找寻规律,体验递增、递减的排序规律。

  (1)请幼儿观察玩具橱中积木的递增递减排列顺序。

  师:玩具橱的第四层是积木,观看排序。

  总结:这是按照递增的规律排序的。

  (2)玩递增递减排序的游戏。

  3.回归自然,回归生活,发现规律。

  师:有规律排序在大自然中、生活中到处可见,应用非常的广泛,比如,大自然中的动物——斑马,生活中斑马线、床单、雨伞、地板,一年四季的轮回,就连锣鼓的声音都可以是有规律的。

  4.活动结束,跟老师去探索大自然中、生活中的排序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