陋室铭教案设计

2023-09-19

陋室铭教案设计 篇1

  教学目标 

  背诵默写,理解课文内容及其寓意。

  了解托物言志的写法。

  认识作品的现实意义,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熟读成颂。

  理解课文内容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

  课时安排

  二课时

  第一课时

  新课导入  

  同学们,在上课以前,我想先请大家做一 道选择题。一间王公大厦,装饰华美,金碧辉煌,你想要得到它,必须说很多违背良心的话,做许多丧尽天良的事;有一间斗室,非常简陋,但是有青山绿水,知音相伴,你想得到它,它就在你身边。如果是你,你会选择什么?(学生答选后者)恭喜你,你的选择居然和唐代大诗人刘禹锡的选择一样。相信你会成为新时代的刘禹锡。

  一、 以多种方式熟读课文。

  1、 齐读(课件2)

  2、 听录音范读

  3、 引导断句(课件3)

  4、 请同学读

  5、 再齐读

  6、 跟读录音

  二、 解决生字词,疏通大意。(课件)

  三、作者简介,欣赏他的作品。(“陋室”的名字是谁取的?他是何许人也?)课件

  四、文体简介(课件)

  五、问题探究:

  1、粗课文生,同学们对陋室总的印象如何?(陋室不陋)

  2、 “陋室”为什么“不陋”?(斯是陋室,惟吾德馨——主旨)(课件11)

  3、 这八个字中哪两个字最为关键?(德馨)

  4、 作者是一开篇就写自己“德馨”的吗?他是怎样引出“德馨”的呢?

  明确:前两句以山水引出陋室,从而写到“惟吾德馨”。

  5、前两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其作用是什么?

  明确:对偶、类比起兴。以虚衬实,以山水引出陋室。

  简介类比与兴的有关知识。(课件12)

  6、作者的“德馨”表现在何处?(“苔痕上阶绿”至“无案牍之劳形”五句)课件13

  “苔痕”两句 ——清幽宁静,不染浮华。 环境之雅

  到这里来的人多不多?(不多。从“苔痕上阶绿”可以看出)

  到陋室来的人不多,到底是些什么人呢?(鸿儒)

  写鸿儒是为了说明什么?

  “谈笑”两句 —— 交往高雅脱俗 交往之雅

  朋友来了做些什么?可以看出室主人的志趣如何?(高雅)

  “可以调素琴……劳形”四句——生活情趣高雅 情趣之雅

  托物言志:借助某事某物,阐发道理 、抒发感情的一种写作手法。

  7、 作者明明在颂自己的陋室,为什么又写“诸葛庐”、“子云亭”?(以“庐”、“亭”比“陋室”,以“诸葛、子云”自此)

  8、 作者自比“诸葛”、“子云”的目的何在?(表明作者想从政治上和文学上都干出一番事业。)

  9、 那么,可以看出作者是个什么样的人?(有远大的抱负)

  10、 由此看来,这一句在表意上是“画蛇添足”还是更进一层?(更进一层,是“德馨”的深化)

  小 结

  略。

  第二课时

  一、 检查旧课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陋室铭》,谁能告诉我什么叫做“托物言志”。

  以图片引导回忆旧课。(板书)

  二、 导入  新课

  全文结局“何陋之有?”照应了文中哪一句?(惟吾德馨)

  “孔子云:何陋之有?(课件15)”

  此处引用孔子的话证\"陋室\"说明\"有德者居之,则陋室不陋。\"与前文\"斯是陋室,惟吾德馨\"遥相呼应。把个\"陋\"字彻底翻了过来,达到\"不陋\"的最完美的境界,这是全文的点睛之笔。突出表明了作者高洁傲岸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三、 品一品,你认为哪一句才是本文的主旨。为什么?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课件)

  七、文言知识归纳。(课件16)

  八、总结拓展

  为你的家取个好听的名字。

陋室铭教案设计 篇2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1)了解“铭”这种古代文体及其特点

  (2)积累文言词汇,理解文章内容,品味“片言明百意”的语言

  2、过程与方法目标

  诵读法、批注法、“知人论文”探究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感受并理解作者高洁的品质、安贫乐道的情趣和豪迈的气概

  重点:朗读并分析文章的内容

  难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理解文章的主旨

  二、教学过程:

  (一)课前交谈

  话题:来到嘉兴,就不能不说南湖,谁给我介绍一下南湖?(红船,南湖菱)南湖还有一种特产,就是“南湖菱”谁来介绍一下?

  其他地方的菱都有角,故称“菱角”,南湖菱与其他地方的菱角不一样,是无角菱据说其他地方的菱角秧苗放到南湖,也会变成无角菱,南湖真是太神奇了

  “菱”与“灵”相通,据说,吃了南湖菱会让人有灵气,南湖菱养育了充满灵气的嘉兴人我看不假,在座的同学眼睛都水灵灵的,个个都充满了灵气啊

  远在唐朝的时候,嘉兴就孕育了一个充满灵气的青年才俊他就是刘禹锡他出生在嘉兴,吃了不少南湖菱,很有灵气他在老师的指引下,在自己的努力下,满腹经纶19岁时游学当时的京城长安22岁就进士及第,后来年纪轻轻就成了朝廷里的重要官员,深得朝廷重用另外,他写的诗与白居易齐名,他写的文与柳宗元齐名

  我们小学里就学过他的一首诗《望洞庭》: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只有内心宁静的人,才能写出如此富有诗情画意的月色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他的一篇文章——《陋室铭》

  (二)初读课文,感受音乐美

  1、检查预习情况:注音、句读

  2、请同学读没有句读的课文,指出“德馨、案牍”的读音

  (三)走进陋室,再读课文,把握主旨1——“高洁”

  1、题目是《陋室铭》,了解铭文特点

  2、师:陋室铭,陋室铭,刘禹锡想要借这陋室,让自己铭记什么呢?让我能走进陋室,去看个究竟

  刘禹锡说:片言可以明百意在《陋室铭》81字的片言中,刘禹锡的百意是什么?下面请自读课文4—7句,根据注释翻译,在翻译的基础上为这几句话做批注

  ①“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环境幽雅)

  ②“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交友儒雅)

  ③“可以调素琴,阅金经”它给人一种闲适的感觉(生活高雅)(板书:贫乐调素琴阅金经)

  4、在这样简陋的条件下,也能如此自得其乐,我们不禁要与刘禹锡对话一番——

  示例:问:你这房子都长青苔、长青草了,你还说不陋?

  刘:“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这是多么幽雅,怎么能说陋呢?

  问:看你这穷酸样,估计不会有人与你为友吧?

  答:……

  问:你既没有丝竹,又没有案牍,你,你还有什么好乐的呢?

  答:……

  5、由此可见,刘禹锡是一个怎样的人?(不与世俗同流合污,高洁脱俗)(板书:高洁)

  板书:调素琴阅金经高洁

  6、请大家用快乐、舒缓、愉悦的语气读读“可以调素琴,阅金经……劳形”

  (四)走近作者,深读课文,把握主旨2——“豪气”

  师:刘禹锡为什么能做到安贫乐道呢?文章仅仅表达安贫乐道的主旨吗?要想从“片言”中明白“百意”,我们还要去了解一下作者的经历,这叫做“知人论文”请看资料(出示资料)

  “永贞革新”失败后,原在朝廷为官的刘禹锡一贬再贬,断断续续在外漂泊几十年直到65岁才回到洛阳《陋室铭》是他被贬至安徽和州时所作(请同学朗读)

  问:上面说他一贬再贬,直到65岁才回到洛阳,一般的人会有怎样的心理?(悲伤、郁闷……)

  刘禹锡会怎样去面对呢?

  “永贞革新”失败后,刘禹锡被贬到朗州当司马,十年之后才好不容易被召回京师,他却写了一首诗以桃花讽刺那些权贵,结果再度被贬,十四年后才再度回京十四年啊,世事变迁,沧海桑田不过,刘禹锡还是不改那种桀骜不屈的脾气,他又一次来到玄都观,又写了一首《再游玄都观》:

  百亩庭中半是苔,桃花开尽菜花开

  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

  附小序:……因再题二十八字,以俟后游

  师:他甚至做好了再次被贬的准备这是何等的豪情!这就是有着铮铮铁骨的刘禹锡

  刘禹锡回朝如此,那他身处“巴山楚水凄凉地”时又是如何的表现呢?我们来看他写于朗州任上的《秋词》在朗州,回京城遥遥无期,妻子不幸去世,可是我们看看他的这首诗: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学生读)

  问:诗中透着一股什么气?(豪气)

  师:难怪白居易说:彭城刘梦得,诗豪者也板书:写“豪”

  1、你能从《陋室铭》字缝间看出刘禹锡暗含的“豪气”吗?(仙、龙,诸葛庐、子云亭)(提示:从文章的开头和结尾几句去读读)

  ★让我们一起读一读开头三句,看看有没有隐含在其中的“豪气”根据ppt改第三句话,快速了解“比兴”

  2、★让我们一起读一读结尾两句,看看这里有没有隐含在其中的“豪气”“诸葛庐、子云亭”的典故说说作者为什么要写这两个典故

  (板书:思诸葛比子云)

  ①是为了说明自己的陋室不陋②说明自己也要像诸葛亮遇到明君,在政治上有所作为,和子云一样在文学上名扬天下

  3、可见刘禹锡具有怎样的气概?(豪迈)

  板书:思诸葛比子云豪迈

  4、这样一个大诗豪住在这里,这陋室还会陋吗?

  所以他在结尾写道:何陋之有?加横批:陋室不陋

  5、现在,让我们怀着对刘禹锡更加深刻的理解和崇敬,充满豪情地读最后2句注意,最后一句“何陋之有”读两遍

  其实,刘禹锡写《陋室铭》还有一个故事(愤然写作)

  据说刘禹锡被贬至安徽和州县当一名小小的通判,和州知县见他是从上面贬下来的,就故意刁难他半年时间,强迫他搬了三次家,面积一次比一次小,最后只给他一间只能容下一床、一桌、一椅的陋室刘禹锡愤然提笔写下这篇铭文。

  师(小结):看来,从这篇仅仅81字的铭文中,不仅可以看出刘禹锡的安贫乐道的高洁志趣,可以读懂他的豪迈的斗志,而且也可以读到他对那知县老儿的愤怒与不屑这真是“片言可以明百意”啊

  同学们,你们看,那知县老儿带着随从大摇大摆地过来看刘禹锡的笑话了,我们怎么办?赶紧拿起《陋室铭》,大声的读起来,为刘禹锡出出气,注意,最后的“何陋之有”连读两遍,语气要一遍比一遍强会背的最好背出来

  (五)结束语

  刘禹锡一生坚持自己的政治理想,为此,他屡遭贬谪,历经坎坷

  但是……

  一间陋室哪里困得住你的铁骨,一片青苔哪里遮得住你的壮志,一本金经哪里掩饰得住你心中的豪情?

  我清晰的听到,从那间陋室里,传来一个不羁声音——生活可以贫困,精神不可潦倒

  (六)作业:

  1、背诵全文

  2、搜集欣赏刘禹锡的诗

陋室铭教案设计 篇3

  一、教学目标:

  1.学习托物言志的写作技巧。

  2.让学生了解押韵及其作用,朗读、背诵全文。

  3.体会作者安贫乐道、淡泊名利的高尚品质。

  教学重点:

  1.疏通文言语句,分析文章内容。

  2.朗读、背诵文言课文。

  教学难点:

  1.理解作者在文中所寄寓的思想感情。

  2.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

  课时安排——1课时

  二、课文字词(分发,不然教学进度来不及)(按其在课文中出现的顺序)(板书出字词)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在:在于。 名:著名、出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则:就。 灵:灵异,神奇。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斯:这。 是:判断动词。 惟:只,只是。吾:陋室主人。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上:长到。 入:映入。苔痕碧绿,长到阶上,草色青葱,映入帘中。正常语序应为:苔痕绿上阶,草色青入帘。

  谈笑有鸿儒。 鸿:大。鸿儒:博学的人。

  往来无白丁:指没有什么学问的人。

  可以调素琴:弹奏。素:不加修饰的。

  阅金经:这里指佛经

  无丝竹之乱耳:指琴瑟、箫管等乐器,这里借代奏乐的声音。

  无案牍之劳形:案牍:官府的公文。劳形:使身体劳累。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诸葛庐和子云亭都很简陋,却因为居住的人有名而受到人们的敬仰。

  孔子云:“何陋之有?” 云:说。 之:宾语前置的标志,无义。“何陋”是“有”的宾语,前置了。正常语序应为:有何陋?有什么简陋的呢?

  三、课文朗读:

  五、常识(分发)

  铭: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如:墓志铭、座右铭等。铭文一般都是押韵的,又讲究句式整齐,常用排比、对偶句。

  介绍:表现文体的字有说、记、序、铭……。

  本文选自《全唐文》。刘禹锡:唐代诗人、哲学家。字梦得,洛阳人。曾中进士,官至监察御史。他热心赞助王叔文的政治革新,反对宦官和藩镇割据势力。政治革新失败后,被贬官降职多次。他与柳宗元交情深厚。有《刘宾客集》。他一生创作了不少脍炙人口的诗词散文,受到同时代大诗人白居易的推崇。《陋室铭》就是一篇传世佳作。有研究者指出:当年刘禹锡被贬到安徽和州当通判,受到和州知县的百般刁难,让他在半年时间,连搬三次家,住房一次比一次小,最后仅是斗室(仅能容下一床一桌一椅的房子)。刘禹锡因此起笔写了《陋室铭》一文,并请人刻在石头上,立在门前,以此明志。

  六、课内问题--串讲:(含语言分析)(板书出题目)

  1、这里诗人用有仙之山,有龙之水具体比什么?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运用比喻、对偶起兴,以虚衬实,以山水引出陋室。这里,用山、水来比“室”,用“不在高”“不在深”比“陋”,用“仙”“龙”来比“德”,用“名”和“灵”来比“馨”。

  作者的目的是写陋室,却用山水作比喻,这种方法叫比兴。这种比兴的修辞,不仅构思新颖,文意通达,而且句句相连,使文意波澜起伏耐人寻味。既然山之名不在于高而在于仙,水之灵不在于深而在于龙,那么,室之陋与不陋,也就不在于它是否富丽堂皇,而在于主人之德是否高尚。看来“馨”字画龙点睛,统领全篇,是全文的文眼。

  2、“斯是陋堂,惟吾德馨。”这两句在文中起什么作用?深刻含义是什么?

  “陋室”二字扣题。“德馨”二字统领全篇,是全文的核心。用“惟”字加强语气。这两句包含两层意思,一层是由于人的品德高尚,就忘却了室陋,另一层意思是由于人的品德高尚为陋室增光添采。

  3、陋室不陋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呢?

  A、“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写环境的清幽、雅致。——景。反映出室主人淡泊名利的志趣。这是写陋室的环境,用的是对偶、拟人的修辞方法。

  对偶还用了什么方法呢?回答: 。

  上、入”采用拟人的方法,以动写静,采用拟人的手法,赋予苔藓、草色以人的灵性,“苔藓”也想从台阶爬到陋室,听听主人在说些什么;“草色”也想从窗户窥视主人在干些什么。这样把苔藓和青草写活了。既有精神又有韵味,我们已不觉陋室的环境凄凉、荒芜,而感觉春意正浓,生机盎然。用拟人的手法渲染了环境的幽雅,流露出了作者的喜悦之情。

  B、“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写朋友的贤良儒雅,反映出室主人高洁傲岸的情怀。除了对偶,还有衬托。作者没写自己是什么人,而是写与他交往的朋友。俗话说,欲知其人应知其友,知其友者必知其人。因此我们便得知主人必是高雅之士。主人德才兼备,表明主人高雅脱俗的情怀。

  C、“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写生活的高雅脱俗(陋室主人的情趣),反映出室主人不为琐事萦怀的心态。有正面描写即实写的句子,“可以调素琴,阅金经”;也有反面描写即虚写的句子,“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可以调素琴”与“无丝竹之乱耳”对应,“阅金经”与“无案牍之劳形”相对应。这样正反对照,虚实相生,表明了作者恬淡闲适、安贫乐道的情趣。

  陋室之景宜人,陋室之人高雅,陋室之事有趣。看来,陋室其实不陋,这一切又是为了陪衬“惟吾德馨”,呼应开头。正因为主人道德高尚,名声远扬,陋室才见其不陋。

  4、文章主旨至此已突出,意思似乎已写尽,为什么又写诸葛庐、子云亭呢?

  运用类比,以“庐”、“亭”比“陋室”,以“诸葛、子云”自此,意在以古代名贤自比,表明自己也具有古代名贤的志趣和抱负。

  ▲、历史上或现实生活中有哪些陋室不陋的例子?请举例。

  床头屋漏,雨脚如麻的杜甫草堂。

  5.提问:文章结尾引孔子的话“何陋之有”,有什么含义?

  教师点拨:孔子这句话是个典故,孔子打算搬到九夷山去住,有人对他说:“那个地方十分简陋,你怎么能去住呢?”孔子回答说:“君子居之,何陋之有?”孔子的话很坦率,而刘禹锡只引后一句,那是因为前一句的意思已包含在文章中了,其意却正在前一句,言外之意、弦外之音。自己就是和孔子一类的君子,这样更突出了作者高洁伟岸、不随世俗的志趣和抱负。陋室不陋,关键在于“君子居之”“惟吾德馨”。文章结尾引经据典,力发千钧,把作者的思想推到了高峰。

  6、赏析诵读——欣赏形式美

  本文是一篇骈文。字数相同、意思相对的两个相接的句子,叫做骈句。骈句不仅讲究对偶,而且讲究声律。本文中的押韵就是讲究声律的表现之一。押韵指在句末或联句之末用韵母、声调相同的字。

  文中名、灵、馨、青、丁、经、形、亭押韵。骈文押韵使人加深了印象;同时便于吟诵和记忆,有声调和节奏之美。

  7、“托物言志”:

  是指通过描写客观事物,寄托、传达作者的某种感情、抱负和志趣。即将个人之“志”依托在某个具体之“物”上。于是,这个“物”便具有了某种象征意义,成为作者的志趣、意愿或理想的寄托者。如“松、竹、梅”岁寒三友,常用于表示高洁的志向;“泥土”常用于抒发谦逊的情怀;“蜡烛”常用于颂扬无私奉献的精神。

  8、仿写:

  分不在高,及格就行;学不在深,作弊则灵。斯是教室,唯我闲情。小说传得快,杂志翻得勤,琢磨打篮球,寻思游戏厅,可以打瞌睡,观窗景。无书声之乱耳,无复习之劳心,自习说闲话,讲课听不进。心里说,混张文凭。

  分不在高,及格就行。学不在深,作弊则灵。斯是教室,唯吾闲情。小说传的快,漫画翻得勤。琢磨追星去,寻思看电影。可以睡大觉,作鼾声。无书声之乱耳,无复习之劳形。虽非篮球场,好似游戏场。心里云:“混张文凭。”

  七、中心思想:

  这篇铭文通过赞美简陋的居室,表达了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怀。

  八、课文引申:——名言

  九、扩展资料(分发)——课外阅读

  刘禹锡的诗《乌衣巷》,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乌衣巷地处金陵南门朱雀桥附近,为东晋王导、谢安等世家巨族聚居之处。

  夕阳斜矣,暮气逼人,在这种冷情调中,野草撒野地开花,似乎在以鲜丽的颜色和蓬勃的生机,反讽着世事的变迁。又似乎在以自由的生命,暗示着曾经繁华盖世的这片地方,已是门庭冷落,车马稀疏,荒草没径了。诗人一点灵感,借一只燕子阅尽世事沧桑。它奇思独具地以一只燕子的飞翔,把王谢巨族聚居之处,及唐朝已变成平常百姓杂居之处,进行了双时空的叠印,从而对如此名门望族的烟消云散发出了充满命运感和废墟感的深长叹息。

  十、习题讲解:

  十一、作业设计:

  1、抄写解释字词及摘句(造句)

  2、背诵《陋室铭》。

  3、文意理解:

  A、能概括《陋室铭》一文中心的句子是: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B、描写陋室的自然环境的句子是: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C、表现陋室主人生活情趣的句子有: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D、与“时人莫小池中水,浅处无妨有卧龙”意思相近的句子是: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E、文章写“孔子云:何陋之有?”的目的是什么?

  语见《论语子罕》:“子欲居九夷,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孔子认为,九夷虽然简陋,但是有君子住在那里,就不简陋了。此处引用孔子的话证明“陋室”“有德者居之,则陋室不陋。”与前文“斯是陋室,惟吾德馨”遥相呼应。把个“陋”字彻底翻了过来,达到“不陋”的最完美的境界,这是全文的点睛之笔。突出表明了作者高洁做岸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F、作者的 “德馨”可以在他的诗作《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找出见证: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十二、文章总结:(有考内容总结)(知识点)

  托物言志、押韵、骈文、类比、正面描写、反面描写、对偶,衬托、拟人、比喻。

  十三、一个优美段(语言)

  十四、激趣内容(上课调整)

  十五、教学效果检查:(早读或自修课进行)

  字词检查、常识检查、朗读检查、课后问题检查、知识点检查、中心思想检查、

  十六、教学反思

  十七、提供的图片:

  十八、音频选择:

  十九、鸣谢单位:至诚感谢语文出版社、古田教育局网站、无忧无虑语文网等网站及相关人员。(若没有写古田教育局网站则说明该网站上没有材料)

  二十、教案订正:(已订正)

  二十一、练习册评讲:

  二十二、推荐背诵:——背中心思想、常识等。

  背课文。

  二十三、字音、字词订正。

  二十四、文言文翻译:

  山不一定要高,有了仙人就著名了。水不一定要深,有了龙就灵异了。这虽是简陋的房子,只是我的品德美好(就不感到简陋了)。青苔碧绿,长到台阶上,草色青葱,映入帘子中。与我谈笑的是博学的人,往来的没有不懂学问的人。可以弹奏朴素的古琴,阅读珍贵的佛经。没有嘈杂的音乐扰乱两耳,没有官府公文劳累身心。它好比南阳诸葛亮的茅庐,西蜀扬子云的玄亭。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

  二十五、佳作选登:

  推荐学生阅读以下篇目:陶渊明《饮酒》、梁实秋《雅舍》、李乐薇《我的空中楼阁》。

  二十六、课文附文选读。

  二十七、课文存疑。(论文材料)

  二十八、推荐讲解。

  学法指导:

  文言文是古代的书面语体。其特点:简洁、典雅。学习的意义在于继承文化、了解历史、丰富语言。翻译古文,主要有两个要求:正确、通顺。正确是指内容而言,要如实表达本意,不曲解、不缺漏、不滥增;通顺,是指表达而言,要使译文符合现代汉语的语法习惯。具体翻译古文时,我们要遵循两个基本原则。一:词不离句,句不离篇。文章的词、句都是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之中的。翻译古词、句,必须了解它们所处的语言环境,然后才能正确翻译。二:直译为重,意译为辅。直译,是依据原文的词语、句子,逐一翻译,还要求保持原句的句式和语气等。

  掌握六种技法:

  录:凡是人名、地名、朝代、年号、官名、书名等专有名词,都可照原文抄录。此外,古今词义一致,人们熟知的词,如“山”、“火”、“车”等,也无需翻译。

  释:这是用得最多的一种手段;运用现代汉语的双音节词语来解释古文中的单音节词语。对通假字、一词多义、词类的活用,用法多样的一些虚词等要特别注意,一定要联系上下文,选准它的确切解释。

  理:调整、理顺译文的词序。大多数文言词句的词语排列次序和现代汉语是一致,但也有一些文言句式,如“孔子曰‘苛政猛于虎也’”(《捕蛇者说》),原次序译作“苛酷的统治凶狠比老虎”,这不符合现代语习惯,应把“比老虎”调整到“凶狠”之前。

  添:在原文有省略的地方,增添必要的内容,使译文通顺、明确。如“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口技》),其中“抚尺”和“一下”之间缺一个动词“响”,翻译应加上。又如“尝贻余核舟一”(《核舟记》),译文时,句前应加主语“王叔远”,“一”字之后应加量词“枚”。

  删:有些词语仅有语法作用而无法译出的,可删去不译。如“夫大国,难测也”(《曹刿论战》)中的“夫”,“何陋之有”(《陋室铭》)中的“之”,“学而时习之”(《论语》六则)中的“而”都属于这一类。

  缩:文言文有些句子,为了增强气势,故意用了繁笔,翻译时可将其意思凝缩。如:(秦)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现代汉语中很难找到四种不同说法来译“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四个短句,在翻译时可凝缩为“秦有并吞天下、统一四海的雄心”)

  二十九、教学建议:(教学灵感)

  三十、板书设计。

  三十一、下轮备课使用的材料——语文教参文

陋室铭教案设计 篇4

  教学目的

  1、知识:掌握文言常用实词,翻译全文。

  2、技能:学习本文托物言志的写法。

  3、感情:理解作者保持高尚节操的愿望和不求闻达、安贫乐道的情趣。学习古人的优秀品质。

  4、态度:用不同时代的眼光看待古代文化,客观的评价古人。

  设计理念:张扬师生个性,强调朗读品位、渗透学法指导,重视合作讨论、渗透时代观念--

  与时俱进。

  教学重点:目标1

  一、创设情景导入  新课    

  如果让你设计自己的家,你怎样设计呢?(学生自由发言)唐朝的刘禹锡他和部分同学一 样喜欢简陋的居室,今天,我们就一起去看看他的陋室究竟怎样?(板书:《陋室铭》刘禹锡)

  二、简介作者、解题(学生结合课文提示注解回答,教师适当补充)

  1、陋室:简陋的居室,是刘禹锡的室名。

  2、铭: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都用韵。(介绍表现文体的字:表、说、记、序。/押韵--刨根问底:立即让学生浏览课文找出韵脚和所押之韵。) 

  3、作者:刘禹锡,字梦得,唐朝著名诗人和文学家,颇得白居易推崇。

  三、初读课文,熟悉课文

  1、学生自由读(要求大声朗读,注意停顿,读正确、流利)。

  2、指名读(纠正错误读音,注意句读)。

  3、范读(听课文录音)。

  4、齐读。

  四、二读课文,疏通课文

  1、学生默读课文,参照注释,读懂课文。(遇到疑难,同桌讨论)

  2、学生质疑,师生共同解决。(鸿、白丁、馨等)

  3、指名翻译。

  五、三读课文,理解课文

  齐读课文,出示思考题,四人小组讨论。

  1、陋室,陋室,陋在何处?(从文中找出体现“陋”的语句)

  讨论并归纳:“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说明居住的环境荒凉、冷落,极为简陋。

  2、文末提出“何陋之有”,你认为作者这样说对吗?理由?

  讨论并归纳:人品高尚(斯是陋室,唯吴德馨)

  景色宜人(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幽雅、恬静)

  来人不俗(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生活高雅(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3、作者写陋室仅是为了告诉我们陋室的状况吗?

  讨论并归纳:通过赞美简陋的居室,表达了作者不愿追逐名利,不愿高官厚禄,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强调本文写法:托物言志)

  4、齐读,体会作者高尚的情操。

  六、课外拓展

  1、看材料,思考问题。

  教室铭 

  分不在高,及格就行;学不在深,作弊则灵。斯是教室,唯吾闲情。 小说传得快,杂志翻得勤;琢磨下围棋,寻思看电影。可以睡觉,打呼噜。无书声之乱耳,无复习之劳形。虽非跳舞场,堪比游乐场。心里云:“混张文凭。”

  思考:(1)材料是针对学生中的哪些现象而言的?

  (2)那么应该怎样对待我们的学习生活?

  2、之前已请同学设计过自己的家了,读了刘禹锡的《陋室铭》,你能不能学习刘禹锡,为你的家取个名,用来表达居住在家中的感受?

  七、谈谈你对刘禹锡的人生态度和生活情趣的看法。(学生自由讨论,自由发言)

  1、称颂:人品高尚。

  2、批评:逃避世俗,缺少为国为名的奉献精神。

  八、小结:学习古人的作品,要用现代人的眼光看待古人;要择善而从之,其不善而改之;要批判的学习和接受。

  九、布置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