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科学教案集合

2023-09-05

幼儿园科学教案集合 篇1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发现有趣的静电现象。

  2.使幼儿获得粗浅的静电知识。

  活动准备

  小纸片、塑料尺子、化纤制品。

  活动过程

  一、引发幼儿好奇心

  1.出示两个小盘(一个是空的,另一个有碎纸片。)

  教师:老师这里有两个小盘子,请小朋友想一想,不能用手拿纸片,

  用什么办法可以让小纸片跑到这个盘子里面呢?

  2.鼓励幼儿大胆想出各种办法,教师和幼儿一起讨论怎样实施想出的这些办法。

  二、引导幼儿发现静电现象

  1.引发兴趣

  教师:现在老师给小朋友们变一个魔术,不用手接触小纸片,就能把小纸片运到另一个盘子里,

  小朋友们想不想看?

  2.教师实验,幼儿观察。

  教师拿出塑料尺子和涤纶布

  --让幼儿观察,没有和涤纶布摩擦过的尺子吸不起小纸片。

  --然后再用尺子和涤纶布摩擦,能吸起小纸片。

  3.幼儿实验

  (1)教师告诉幼儿是怎么做的,然后让幼儿动手操作。

  右手拿着小尺子,左手拿着小布,左左右右来回擦,然后把尺子放到小纸片上方就可以把小纸片吸起来了,

  把吸起的小纸片运动另一个盘子里上就可以了。

  (2)给幼儿尺子人手一把,小纸片每人一小盒。

  (3)提问:小朋友知道,为什么尺子和涤纶布经过磨擦后能吸起小纸片吗?

  (4)教师:是因为,尺子和布经过摩擦后,会产生静电,所以就能把小纸片吸起来了。

  三、结束

  请几名小朋友到前面给大家表演。

  活动延伸

  把教具放到活动区,并且放些不同材料的东西,让幼儿找一找有哪些东西经过摩擦可以产生静电,哪些东西经过磨擦不能产生静电。

幼儿园科学教案集合 篇2

  活动目标:

  1、通过猜测、观察等活动,了解橘子的大小和橘内瓣数的关系。

  2、积极参与剥橘子、数橘瓣等活动,能大胆地进行猜测与讲述。

  3、激发关注生活中各种事物的兴趣。

  活动准备:

  1、大小不同的橘子每人两个。

  2、幼儿记录表人手一张,铅笔。

  3、毛巾、盘子。

  活动过程:

  1、创设问题情境,引发幼儿思考。

  2、观察各种橘子,猜测橘内的瓣数。

  (1)橘子是什么样的?

  (2)这些橘子一样吗?哪里不一样?

  (3)自由猜测橘内的瓣数。

  猜猜大橘子有几瓣?小橘子呢?

  (4)在观察记录表中,幼儿把自己的猜测记录下来。

  (5)交流自己的猜测,并进一步进行讨论。

  你是怎么猜的?你认为大橘子和小橘子的瓣数一样多吗?为什么?

  4、剥橘子,比较大、小橘子中橘肉的瓣数。

  (1)剥橘子,数瓣橘。

  (2)幼儿交流数的结果和计数的方法。

  你是怎么数的?结果怎样?

  (3)比较大小橘子的橘肉瓣数。

  (4)教师小结。

幼儿园科学教案集合 篇3

  活动过程:

  一、以邮包的形式揭示课题,初步感受根的外部特征。

  1、让幼儿去试一试,摸一摸,感受根的外部特征。

  师:今天老师收到了一份礼物,是什么礼物呢?请小朋友摸一摸、猜一猜,告诉老师你摸到的东西是什么样的?你觉得可能是什么东西?

  幼:我摸到的东西是毛茸茸的!……有点刺手……摸在手心里有点痒……可能是树枝……

  2、让幼儿通过视觉观察,用语言表达树根的外部特征。

  师:刚才大家猜了这么多,到底猜对了没有?主我们一起打开礼品盒看看。哦,原来是一个树根!你们看看树根是怎么样的?

  幼:我看到的树根是毛毛的……刺刺的……长的乱七八糟的……

  3、提问:你还知道什么植物有根?它们长在哪里?

  教师小结:原来植物都有根,都长在植物的最下面,都爱住在泥土里。

  二、幼儿通过尝试、初步认识一些植物的根

  1、幼儿动手试着寻找植物的根。

  师:(出示种在沙盘中的植物)今天老师为小朋友准备了许多的植物,请你们找一找它们的根在哪里。找到以后想一想:你找到的是什么植物,它的根在哪里?它的根是什么样的?

  2、介绍三种根的外部特征,与周围小朋友比较不同之处。

  师:(请一名幼儿上前)请你告诉小朋友,你找到的是什么植物?它的根在哪里?它们根是什么样的?

  幼:我找到的植物是葱,它的根长在泥土里,拔出来时都是泥,后来我把它放在水里洗了洗,根就变得白白的,一根一根的,细细长长的,像面条,像头发,像许多线,像老爷爷的胡须……

  师:刚才小朋友说的真好,这种根真的很像老爷爷的帮须,谁能用两个字说出,像胡须一样的根叫什么根?好,我们就把这种根叫须根。还原哪些小朋友找到的也是须根?

  幼儿抢着说:我找到的小麦的根是须根,我找到的芹菜的根是须根,我找到的水仙的根是须根……

  师:老师也找到一种根,你们瞧,这棵菠菜的根中间是直直的,哪些小朋友也找到了这种根请举起来。(师生共同检查是否正确)我们给这种直直的根起个什么名字?

  师:还有一些小朋友找到的根和我们的不一样,请你们把它们拿到上面来。大家看一看,这些是什么植物的根,它们长得有什么特别的地方,我们给它们起个什么名字?

  3、教师小结三种根的外形特征。

  三、给植物的根找家

  师:宝宝要回家了,请你们把这些须根、直根、块根送回它们自己的家。

  四、了解根的功能用途

  1、出示图片,幼儿观察后用语言表达根的作用。

  2、介绍根和人类的关系,教育幼儿爱护植物。幼儿根据生活经验指出根和人类的关系:可食用(请幼儿品尝萝卜片、山芋片)。可以做中药,可以制作根制工艺品。

  五、延伸活动:制作根制工艺品。

  活动目标:

  1、让幼儿在尝试活动中知道植物的根基本上可以分为直根、须根、块根三种。

  2、帮助幼儿了解根有储水、吸水、固水等作用,知道根和人类有密切的关系,从而激发幼儿对植物的探索兴趣。

  3、在活动中发展幼儿的观察力、想象力。

  活动准备:

  礼品盒(装有树根)、各种植物的根若干、图片若干、各类根雕的艺术品,切好的萝卜片、山芋片等。

  尝试准备:幼儿提前一天制作根吸水试验,在装有各色颜料的瓶中放入植物根进行观察。

  活动过程:

  1、以“猜礼物”引题,初步感受根的外部特征。

  (1)让幼儿摸一摸,感受根的外部特征。

  师:孩子们,今天凌老师带来了一份特别的礼物,请小朋友先来摸一摸,猜一猜,再告诉大家你摸到的东西是什么样的?你觉得可能是什么?

  (2)让幼儿通过视觉观察,用语言表达对番薯的已有经验的认识。

  师:刚才大家都猜了这么多,到底猜对没有?别急,闭上眼睛,让凌老师把它请出来让你们瞧瞧。(出示番薯)哦,原来是一个番薯。这可是凌老师上次带着幼儿社团的小朋友到大罗山挖来的番薯哦!很特别吧!

  A、你们吃过番薯吗?都是怎样吃的?

  B、番薯可以做起来这么多好吃的东西,听的凌老师都想尝尝了。可是,凌老师有一个问题想考考你们,番薯长在哪里?你们吃的是番薯的什么呢?(引:“给你两种选择:A、果实B、根)

  C、大家意见都不一样,这样吧!听听社团的小朋友是怎么说的?(播放PPT)师小结:原来我们吃的是番薯的根。

  D、那除了番薯之外,你还知道什么植物有根?它们长在哪里?小结:原来植物都有根,一般都长在植物的最下面,都住在泥土里。

  2、幼儿通过观察、分类、种植等尝试活动,初步认识植物的根的名称。

  (1)引导幼儿通过观察,用语言表达三种根的不同外部特征。

  师:今天,凌老师给小朋友准备了很多植物,请你们去看一看,找一找,找到了拿到自己的位置上坐好,可以先和旁边的小朋友说说。等会儿再告诉大家你找到的是什么植物?它的根是什么样的?

  A、教师带着孩子边看边说,逐一认识须根、直根、块根。

  (如:刚才小朋友说的真好,这种根长的可真像老爷爷的胡须,那我们可以用两个字给这个根取个名字,像胡须一样的根叫什么根好呢?谁来试试看。(须根,教师出示相应的字卡)

  B、我也找到一种根,你们瞧,这棵菠菜的根直直的,那我们也给这种根起个名字,叫什么好呢?(直根)有哪些小朋友也找到了这种根?

  C、有没有小朋友找到的根和我们刚刚找到的根都不一样的?请你把它拿到前面来,大家看一看,这些是什么植物?它们长得根特别在哪里?

  师小结:植物的根原来还这么有趣,有直直的直根,有像胡须一样的须根,有一块一块的块根。根必须生活在泥土里氏最高兴的,现在凌老师请你们来帮帮忙,请你将自己手里的植物种到属于它们的根的小田地里,好吗?

  D、幼儿洗手

  3、结合PPT,帮助幼儿了解根的用途。

  师:(1)每种植物都有自己的根,那你们知道根对植物有什么用吗?

  (2)植物的根对我们人类又有什么用呢?

  (3)刚刚你们说了这么多根的用处,一起来看PPT,看看根还有什么用?

  4、品尝根的零食和添画游戏,结束活动

  师:不看不知道,根的用处还真是奇妙。有一个粗心的摄影家,拍了好多照片把根都忘了拍进去,我们一起来帮帮忙,把这些植物的根把它画起来,画好了,可以奖励你一份根的零食哦!带回家和爸爸妈妈一起分享。

  (1)、幼儿添画,教师分零食

  (2)、离开活动室

幼儿园科学教案集合 篇4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通过实验,观察物体在透明容器装水前、后的影像变化。

  2、注意幼儿安全的操作,培养实验的安全意识。

  3、幼儿学习记录物体的影像变化。

  活动准备:各种各样的透明玻璃瓶,图片,毛巾,记录纸等。

  活动过程:

  1、幼儿观察瓶子,了解瓶子的形状,材料。

  提问:“小朋友们看,这些都是什么?”“你们看这些瓶子都一样吗?”“他们有什么不一样?”(注意引导幼儿从形状,大小,材料,等方面进行观察。)“刚才我们说了这么多不一样的地方,那么你们看看这些瓶子有什么一样的地方吗?”(注意引导幼儿说出瓶子的材料和透明的特点)

  “原来这些瓶子都是玻璃做的,透明的。那我们拿瓶子的时候应该注意些什么?”

  2、引导幼儿透过空的瓶子看物体,观察物体的变化并进行记录。

  (1)幼儿透过瓶子看周围的物体。

  提问:“你们有没有试着用空瓶看东西?”“请小朋友们每人拿一个瓶子去看一看周围的东西,看看他们和我们平时看到的一样不一样?”(注意引导幼儿分批拿瓶子,以免过于拥挤)

  (2)幼儿相互交流自己的发现。

  提问:“你刚才是怎么看的?看到了什么?有没有变化?”

  (3)幼儿透过瓶子看记录表上的图片并进行记录。

  (2)“刚才我们看了周围的东西,我们的记录纸上有漂亮的图片,你们可以找一张自己喜欢的图片,仔细的看一看,可以想各种不同的方法来看,把你看到的记录下来。”

  (4)幼儿相互进行交流。

  3.引导幼儿在瓶子里装上水,透过装水的瓶子看图片,并进行记录。

  (1)猜想:“刚才我们用空的瓶子看东西,请你们想一想,如果在瓶子里装上水,看东西会有什么变化?”

  幼儿操作验证:“刚才小朋友们猜得都不一样,到底谁说得对呢?让我们来试试好吗?装水的时候我们要注意些什么呢?”(注意引导幼儿分批装水并帮助幼儿将盖子拧紧,将瓶子和手擦干)

  (3)将观察结果记录在第二张记录纸上。

  (4)幼儿相互交流,教师评价总结。

  4.引导幼儿说说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也能使所照成像变形。

  小班科学:谁在水里不见了

幼儿园科学教案集合 篇5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观察小鸟,认识其外形特征及结构。

  2.萌发幼儿喜欢亲近小动物的情感。

  活动准备

  小鸟数只,课件

  活动过程

  1.听自然界鸟叫录音,引导幼儿进入鸟的世界,激发幼儿兴趣。

  猜谜语:身穿黑长袍,尾巴像剪刀,爱在屋檐下,捉虫喂宝宝。(燕子)

  有种鸟儿本领高,尖嘴会给树开刀,坏树皮全啄掉,勾出害虫一条条。(啄木鸟)

  2.组织幼儿观察小鸟,描述它的外形特征。

  (1)让孩子近距离观看小鸟,让幼儿说一说是什么样的感觉?(小巧可爱),小鸟是什么颜色的?

  (2)描述小鸟的样子:鸟儿有没有耳朵?是什么样子的?几只眼睛?嘴巴是什么样子?尾巴是什么样子?

  (3)幼儿讨论:你喜欢小鸟吗?为什么?

  (4)教师根据幼儿的交流介绍几种鸟,森林医生啄木鸟--捕鼠能手猫头鹰--学舌高手鹦鹉--预测天气燕子

  小结:鸟是人类的朋友,它对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有很大的益处。有的鸟能为庄稼除害虫,有的能够为树木治病,有的能准确预测天气的变化,有着漂亮的羽毛和动听叫声的鸟儿还能给我们带来快乐……我们小朋友要保护它们,千万不要伤害它们。

  3.了解小鸟的生活习性,亲近小鸟。

  (1)让幼儿自主学一学小鸟是怎样飞的。

  (2)请幼儿喂养小鸟,萌发幼儿对小鸟的喜爱之情。

幼儿园科学教案集合 篇6

  目的:

  1、对周围的事物、现象感兴趣,有好奇心和求知欲;

  2、能运用各种感官,动手动脑,研究问题;

  3、能用适当的方式表达、交流探索的过程和结果;

  4、能从生活和游戏中感受事物的数量关系并体验到数学的重要和有趣;

  5、爱护动植物,关心周围环境,亲近大自然,珍惜自然资源,有初步的环保意识。

  内容要求

  1、引导幼儿对身边常见事物和现象的特点、变化规律产生兴趣和探究的欲望。

  2、为幼儿的探究活动创造宽松的环境,让每个幼儿都有机会参与尝试,至此、鼓励他们大胆的提出问题,发表不同意见,学会尊重别人的观点和经验。

  3、提供丰富的可操作的材料,为每个幼儿都能运用多种感官、多种方式进行探究提供活动的条件。

  4、通过引导幼儿积极参加小组讨论、探索等方式,培养幼儿合作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学习用多种方式表现、交流、分享探究的过程和结果。

  5、引导幼儿对周围环境中的数、量、形、时间和空间等现象产生兴趣,建构初步的数概念,并学习用简单的数学方法解决生活和游戏中某些简单的问题。

  6、从生活或媒体中幼儿熟悉的科技成果入手,引导幼儿感受科学技术对生活的影响,培养他们对科学的兴趣和对科学家的崇敬。

  7、在幼儿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帮助幼儿了解自然、环境与人类生活的关系。从身边的小事入手,培养初步的环境意识和行为。

  指导要点

  1、幼儿的科学教育是科学启蒙教育,重在激发幼儿的认识兴趣和探究欲望。

  2、要尽量创造条件让幼儿实际参加探究活动,使他们感受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体验发现的乐趣。

  3、科学教育应密切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进行,利用身边的事物与现象作为科学探索的对象。

幼儿园科学教案集合 篇7

  前期准备:

  1、与家人一起放风筝2次(一次有风的时候放,一次没有风的时候放)并作记录。

  2、实物风筝若干

  活动准备:小记录卡人手一张、大记录卡一张、实物风筝若干。

  活动过程:

  一、幼儿手持小记录卡交流自己放风筝的感受

  1、幼儿介绍自己的记录卡

  2、老师根据幼儿的介绍汇总在大记录卡上,成功的用红色笔打∨,失败的用绿色笔打╳。

  二、交流讨论放风筝的三个成败因素

  1、观察大记录卡,统计全班幼儿放风筝的成功次数,了解放风筝与风的关系。

  (1)讨论:有风的日子里和没有风的日子里放风筝,成功和失败有什么不同?

  (2)用数数方法验证有风时成功机会多,没风时成功机会少。

  (3)师生共同小结:有风的时候成功的机会多,没有风的时候成功的机会比较少,原来风筝飞上天与什么有关?(风)

  2、放风筝与风筝构造、材料的关系。

  (1)讨论:没有风为什么风筝也飞上天了?

  (2)出示两只风筝:观察、比较、讨论它们的构造、式样、材料、尾巴等不同之处。

  (3)师生共同小结:原来风筝飞上天还与风筝的样子有关,与长长的尾巴有关,与制作用的材料有关……。

  3、放风筝与放飞技能的关系。

  (1)讨论:为什么有的风筝用的材料很好,尾巴也又轻又长,风也有,但没有飞上天呢?

  (2)观察大记录卡:比较同样有风或无风的情况下大人和小孩成功的机会多和少。(验证大人放风筝的技术高)

  (3)师生共同小结:原来想要风筝飞上天,不仅和风有关、和选择的风筝有关,还要掌握一定的放风筝技术,这样你的风筝就会在天上飞得又高又好。

  三、延伸区角为下次室外放风筝作准备

  1、出示幼儿收集的有关放风筝资料及尾巴材料,交待需要的幼儿可以在区角内学习并调整风筝的结构等。

  2、再次尝试到室外放风筝,并做好记录。

  活动目的:

  1、通过对放风筝记录卡的交流、统计,让幼儿了解风筝飞上天与风、材料、技能的关系。

  2、感受放风筝的愉快情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