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模板

2023-08-27

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模板 篇1

  一、汉字解读,动画激趣。

  1.了解女娲造福人类,引出人类的第一次大灾难。(火、水)

  出示:人—大—天(字理图示)火——水(字理图示)

  2.解读“人类始祖”——女娲

  观看动画片《女娲补天》

  出示灯片:我看了动画片认识女娲了

  女娲有神奇的本领:

  女娲是这样的一个人:

  【设计意图:通过看动画片,让学生对神话故事有一定的了解,但是对女娲补天这个神话故事的了解是不多的。教学时,先把几个简单的汉字简笔画图象投入,再把《女娲补天》动画片播放,一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二是让学生初步了解女娲的神奇,从而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精神。】

  二、自主互动,感知文意。

  1.一读认字词:用画出不认识的字,用画出好词,用画出好句。

  2.二读解疑惑:(方法是教师范读、小组读、学生个人读、全班读,让学生在读中遇疑,了解一些有价值性的问题)注意读准字音,了解课文每部分内容,提出有价值的问题。

  3.三读知其意:读了这篇课文,你读懂了什么?

  【设计意图:“以读为本”,有层次地让学生全员参与读书、全员自主地学习,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这是符合“自主探究”的课标理念,是“以读代讲”“自读自悟”教学的前奏曲。学生通过自读,不但能读准字音,学习新词,积累字词句,了解课文内容,还能略知主人翁的`品质。】

  三、积累生字、词语。(出示生字,词语。)

  1.生字排队:左右结构;上下结构。注意“火”字旁的写法;注意“炼”字的写法。(出示灯片:读读想想,我发现了……)

  炼熄燃

  隆塌挣喷缺纯冶

  熊露盆

  师:请你仔细观察,这些字有什么规律?

  生:第一排是:

  生:都是与火有关的字。

  师:谁还发现什么?

  生:第二排

  生:第三排是

  师:善于发现问题和敢于提出问题的同学都是智慧同学。

  2.词语跳舞:轰隆隆、塌下……等13个词语跳舞着出来,让学生认识。

  3.积累词语:抄写“挣扎、围困、冶炼”等词语。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观察发现的能力,用学生的眼睛去发现这些字的结构和规律,加深理解,教师进一步地指导,反复训练,利于学生积累运用。】

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模板 篇2

  教学要求:

  1、学习课学,了解课文主要内容,体会女娲为人们解除痛苦的勇敢精神。

  2、引导学生根据课文展开想象,训练学生合理想象的能力。

  3、联系臭氧层对环保教育。

  4、自学课文生字词。

  5、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重难点、关健:

  1.学习课文,了解课学主要内容,体会女娲为人们解除痛苦的勇敢精神。

  2.引导学生根据课文展开想象,训练学生合理想象的能力。

  教学目的:

  1、学习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2、学习课文生字词。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具准备:

  1.课文插图投影。

  2.生字词卡片。

  3.有关”五彩石”的实物(如雨花石)

  课时划分:两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

  同学们,你们爱听神话故事吗?你们都读过哪些神话故事?说说看。

  《西游记》、《封神榜》、《宝莲灯》……

  师:今天,我们再来读一个神话故事。

  二、出示插图投影,指导看图。

  图上是谁?她在干什么?

  三、揭题,释题。

  1.板书题目:12.女娲补天

  2.引导学生据题质疑。

  3.学生讲自己知道的女娲补天的故事。

  四、录音朗读,学生自由读。

  五、检查学生自学生字词情况。

  1.出示生字卡片,指名拼读。

  (1)读准”窟隆冶”的读音。

  (2)指导书写生字。

  注意以下字形。

  娲:右下部是”内”。隆:右边中间的一横别漏写。

  窟窿:两个字都是穴宝盖。

  冶炼:冶字是”两点水”不是”三点水”

  炼:是火字旁,右边不是东。

  六、读生字,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字意。

  轰隆隆:像声词。

  塌下:倒,下陷。

  窟窿:洞,小孔。

  山冈:地面形成高低不平的山脊.

  洪水:指可能酿成灾害的大水。

  熄灭:停止燃烧。

  纯青石:指颜色只有青色的石头。

  五彩石:传说中用来补天的各种颜色的石头。

  冶炼:用高温熔炼或电解等方法将矿石中的有用成分提取出来。

  七、指名读文,正音。

  八、齐读课文,边读边想:课文讲的是一件什么事?

  九、生讨论后汇报,师小结。

  课文讲的是传说中女娲看到天塌了一大块,便冒着生命危险把天补好的事。

  十、指导熟读全文。

  十一、作业。

  1.抄写生字词。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板书:12.女娲补天

  1.女娲为什么补天?

  2.女娲怎么补天?

  3.女娲补好天后,会是什么样的情形呢?

  第二课时

  一、复习。

  1、看卡片读生字词。

  2、读后说说课文主要内容。

  二、学习课文,解决上节课学生提出的三个问题。

  1、女娲为什么补天?

  2、女娲怎么补天?

  3、女娲补好天后,会是什么样的情形呢?

  三、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解决第一个问题。

  1、默读,想哪些段分别写补天的起因,经过。

  2、小组讨论以上三个问题后,汇报学习收获。

  学生A:因为天塌地裂、烧起大火、发洪水,给人们带来痛苦。

  学生B:女娲见此情景,很难过,求雨神熄灭大火。造船救出人们。

  学生C:女娲去找五彩石,回来冶炼成水,把天补好。

  学生D:女娲把天补好后,人们又过上安居乐业的幸福生活。

  学生E:人们还记得………

  3、指导学生从内容想开去:

  如果你当时在场,看到这样的情景,你会是怎样的一种心情呢?

  (一方面教育孩子要了解人民的痛苦,一方面体会女娲看到这场面的心情)

  四、指名读第二自然段,体会女娲的心情,了解她的所作所为及原因。

  1.女娲难过极了。

  联系课文第一句来体会。”创造了人类”人类都是她的子女,她的子民,看到自己的孩子受苦受难,心情当然难过。

  2.从立刻,求等词中进一步体会女娲焦急、难过的心情

  3.小结,为救人们,先做了两件事:求雨灭火;造船救人。

  五、学习课文第三、四自然段,了解女娲补天的经过,解决第二个问题。

  1.大声自由读文。

  2.找出文中具体补天的句子读一读,体会女娲的精神。

  “她跑到山上,去寻找补天用的五彩石。她原以为这种石头很多,用不着费多大力气。到山上一看,全是一些零零星星的碎块。她忙了几天几夜,找到了红、黄、蓝、白四种颜色的石头,还缺少一种纯青石。于是,她又找啊找啊,终于在一眼清清的泉水中找到了。”

  生:我从她原以为……费多大力气这儿看出她原来找石头费了很大力气。

  生:她忙了几天几夜这句话中也看出女娲是一个很有耐心的人。

  生:有她找啊找啊这句话也可以看出。

  “五彩石找齐了,女娲在地上挖个圆坑,把五彩石放在里面,用神火进行冶炼。炼了五天五夜,五彩石化成了很稠的液体。把它装在一个大盆里,端到天边,对准那个大黑窟窿,往上一泼,只见金光四射,大窟窿立刻被补好了。”

  (1)结合挂图理解这段话,进一步体会女娲为补天所付出的艰辛。理解第三自然段中的”女娲决定冒着生命危险,把天补上”。

  (2)引导生用自己的话说说天的经过。

  3导朗读这两段话。

  六、齐读第五自然段,了解大自然的美丽,解决第三个问题。

  后来,女娲补好了天,没有了危胁人们的大火,人们又可以安居乐业,过上幸福

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模板 篇3

  金色的草地

  谢家湾小学

  教学目标:

  1. 会认2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正确读写“盛开、玩耍、一本正经、使劲、假装、引人注目”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 读懂课文内容,进一步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感情,感受大自然带来的乐趣。

  4 初步体会课文中一些句子表情达意的作用。

  教学重难:

  初步体会课文中一些句子表情达意的作用,感受大自然带来的乐趣。

  教学时数:2课时

  第一课时

  一、 导入新课

  1.齐读课题:金色的草地

  2.课前置疑:读了课题,你想问什么问题吗?

  整理问题:草地怎么会是金色的呢?我们一起到课文中间去找答案吧!

  二、 检查预习

  1. 开火车读生字。

  2. 小老师教读:多音字:“假”“朝”

  字形:“绒” “耍”

  3. 交流课前收集的关于蒲公英的资料、并展示图片。

  4. 抽读课文。

  三、 初读课文,感知全文。

  课文主要写了两件事情,你能找出来吗?

  归纳总结:1 哥俩在草地上玩耍。

  2 草地会变色的原因。

  四、 理解课文

  1、 齐读一自然段:思考:我们窗前有一个什么样的草地?由“长满”“盛开后变为金色”体会蒲公英的多。

  2、 朗读。

  第二课时

  一 复习导入:齐读第一自然段

  草地这么美,我和弟弟常去玩,他们怎么玩呢?

  二.感知第二自然段

  1 自读第二自然段.

  2 演一演:根据第二自然段的内容,同桌分角色进行表演.

  3.汇报表演.

  4.想像自己的脚下就是那片长满了蒲公英的草地,说一说,在这样一个地方,你的感觉怎么样?

  5朗读:读出欢乐的气氛.

  三.理解第三自然段.

  1 自读第三自然段.思考:忽然有一天,我们发现了什么?对了,]金色的草地在悄悄的变化,说一说,它是怎么变的?

  早上:绿色 白天:金色 晚上:绿色

  2 它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小组讨论,在书上勾出句子,读一读,再说一说,自己读懂了什么.

  3 汇报:

  4蒲公英的花瓣可以张开,合上,所以草地也就跟着变色了.

  5 朗读:体会草地的变化的原因.

  6、齐读4自然段:从这里,你体会到小作者对草地和蒲公英充满了一种什么样的感情。

  五、 完成课后练习二:回顾全文:从课文哪些地方,你感受到草地的有趣和蒲公英的可爱。

  六、 有感情地朗读。

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模板 篇4

  爬天都峰

  谢家湾小学

  一、学习目标

  1.认识“陡、链”等6个生字。会写“爬、峰”等11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峰顶、似乎、忽然”等12个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重点读好对话,读出不同人物的语气和心情。

  3.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我”和老爷爷如何在相互鼓舞下,坚定信心战胜困难的过程。

  4.懂得善于从别人身上汲取力量,培养学生从小不怕困难、奋发向上的品格。

  二.教学重、难点:

  1. 通过对词句的理解,弄清“我”登天都峰后的思想变化。

  2. 读懂课文结尾的一句话。

  三. 课前准备:

  1.生字卡片。

  2.教学挂图。

  3.收集有关黄山天都峰的VCD、图片、文字介绍等。

  四.教法设计:边读边想法。

  五.教学时间:2课时

  第 一 课 时

  教学目的:初读课文,学习生字词,了解课文大意。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揭题导入

  1.初步了解天都峰及“鲫鱼背”

  看天都峰的风光片或图片,由学生展示自己找到的天都峰的资料并作介绍。说说“鲫鱼背”名称的来历。

  2.导语激情,揭示课题

  天都峰是如此的高,如此的险,登山的小路像天梯似的挂在陡峭的山岩上,使许多游客望而生畏,能够登上山顶的人,真可称得上是“勇士”了!我们认真地阅读课文,勇攀高峰,一定觉得大有收获。让我们一起去“爬天都峰”吧。(出示课题,齐读课题)

  二、自读课文,学习生字

  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如:自由朗读、圈点生字,同桌互听互读等。要求把字音读正确,把课文读通顺。

  自学生字,读准字音,想办法记住字形。

  检查生字词自学情况。

  小组内拿出生字、词语卡片,互相认读、正音。

  全班开火车赛读,比一比哪一组读得既响亮又准确。 

  小组交流各自学习生字、巧记字形的方法。

  推选读得好的同学当小老师,领读生字词

  三.再读课文,了解大意

  边读边想,简要回答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暑假里,爸爸带我去爬天都峰,“我”与一位素不相识的老爷爷相互鼓励一起登上天都峰。)

  四、识记字形,指导书写

  1.认读要求写的11个字,并分别组词。

  2.与熟字比较,识记字形

  峰——蜂:“蜜蜂”是昆虫,所以“蜂”是“虫字旁”;“峰”指的是山的尖顶,跟“山”有关,所以是“山字旁”。

  辫——辩、辨:三个字的左右两边都是“辛”,关键要看中间。和言语说话有关的是“辩”;“辨”要用眼睛看,自然要加上“眉毛和眼睛”;“辫”和发丝有关,中间是条“丝”。

  3.练习书写。教师巡视,个别指导。

  第 二 课 时

  教学目的:边读边想,说出“我”和老爷爷是怎样爬上天都峰的。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 生朗读课文。

  2. 师引导:作者写爬天都峰,为什么要用“爬”而不用“登”字?

  讨论后使学生明白:因为天都峰高而陡,用“爬”更能准确反映出登山的费力、艰难。

  2.(出示天都峰的多媒体画面)读第二自然段,边读边想象,把文中的话变成自己脑中的“画”。

  学生练读后指名交流、教师评议,引导学生感受天都峰的险峻挺拔、高不可攀、令人生畏。

  二、深入读议,体会我们互相鼓励爬上峰顶

  1.在爬山之前,望着又高又陡的天都峰,“我”心里是怎么想的?默读课文,圈点勾画,想想从哪些词语、句子中看出“我”有害怕畏惧的心理。

  指名交流,出示并指导读好问句“我爬得上去吗?”、感叹句“真叫人发颤!”以及语气词“啊”“哩”等,读中体会“我”缺乏自信、畏惧退缩的心理。

  2.结果“我”爬上峰顶了吗?自由读文。

  3. 生根据课文内容质疑

  师筛选出问题:“我”看到了什么从而下定决心爬上峰顶呢?他们是怎样爬的,他们爬上去了吗?他们为什么能爬上去呢?

  4、读读议议,释疑。

  a. .“我”和老爷爷的第一次对话。他们所说的话中都带有一个“也”字,经过讨论,让学生体会到:天都峰这么高,又这么陡,你年纪这么小(这么大)怎么也来爬呀,表面上是双方都有怀疑,其实是对双方表示敬慕,说明这一老一小都有不怕困难,勇于攀登的精神。弄懂句意后,教师可再让学生讨论这两句对话应该用什么样的语气读出来,并指名做朗读练习。读出示第4段重点句,引导学生深入讨论交流,从中感受到“我”受老爷爷爬山鼓励而下定决心爬上峰顶的内心活动。

  b.我们是怎样爬天都峰的?读句子找出重点词语加以体会。

  自由读6、7自然段,画出描写爬山动作的词语。

  学生读书圈划。

  课文中用“奋力”“一会儿……一会儿”“手脚并用”“爬呀爬”“终于”等词语,既突出了爬天都峰的艰难,又表现了他们不怕困难的勇气。

  引读第7段,从“终于”二字上体会爬得辛苦、上山后的喜悦。明白他俩始终相互鼓励,老爷爷也是受到“我”的勇气鼓励爬上峰顶的。指导朗读。

  C.“我”和老爷爷的第二次对话。思考讨论:“我”和老爷爷为什么互相道谢?在讨论中应让学生注意到两个人的话中都有“勇气”一词。让学生认识到一个人只要有决心,有勇气,再大的困难也可以克服。

  三、总结课文,联系生活、实际谈感受

  1.读爸爸的话,讨论:“汲取”是什么意思,“我”和老爷爷是怎样互相“汲取”力量的?

  2.你从“爸爸”所说的话中懂得了什么道理?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看法。联系生活实际谈自己的收获。

  教师评点:在人与人相处中,要相互学习,相互鼓励,共同进步,不管多大的困难也能克服。

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模板 篇5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掌握文中生词。

  2、理解课文内容,认识香港。

  3、指导学生理解“东方之珠”的含义。

  二、过程与方法:

  在阅读中了解香港。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热爱香港。

  教学重点、难点

  认识香港,指导学生理解“东方之珠”的含义,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热爱香港。

  课前准备

  一、预习:

  1、收集有关香港的资料。

  2、通读全文,自学生字词,对字词、内容质疑。

  二、有关香港回归片段的资料片。

  三、地图、生字词卡片。

  四、紫荆花图案。

  课时计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板书课题,揭题激趣。

  2、引导学生汇报课前所收集的有关资料。

  3、观看有关香港回归片段的资料片。

  4、师结合地图导入:香港曾经被英国强行租用了99年,于1997年7月1日中国政府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成立香港特别行政区,其代表区花是紫荆花。

  二、初读感知

  1、出示生字词卡片,读词正音。

  2、自由读文,要求读得正确、较流利,并找出不理解的字词。

  3、小组合作探究学习。

  4、字词质疑,小组讨论共同答疑。

  5、教师巡视相机指导。

  师:请同学们说出无法解决的字词。

  生1:亚太地区。

  师:(结合地图理解)亚洲及太平洋地区。

  生2:贸易。

  师:进行商业活动。

  生3:琳琅满目。

  师:比喻各种美好的东西很多。

  生5:物美价廉。

  师:物品好,价格低廉。

  生6:粤。

  师:广东省的简称。

  生7:佳肴。

  师:精美的菜肴。

  生8:一应俱全。

  师:形容很齐全。

  生9:大饱口福。

  师:形容吃得很痛快,过瘾。

  生10:举世闻名。

  师:全世界都能听到名声。

  生11:奔流不息。

  师:来来往往不停息。

  生12:璀璨。

  师:形容珠玉等光彩鲜明。

  三、再读理解

  1、指名分节读文,思考:你读懂了什么?

  2、全班交流:通过自学,你了解到香港什么情况?

  生1:香港是个的港口,世界各地的商人都乐意来此做生意。

  生2:在香港有各地的美食,让人大饱口福。

  生3:香港是个旅游胜地,有举世闻名的海洋公园。

  生4:晚上,香港成了灯的海洋。

  生5:香港是亚太地区的航运,贸易和金融中心。

  四、细读加深

  1、自由读文,在通读的基础上,选择感兴趣的细读。

  2、分小组学习交流。

  3、全班交流。

  五、指导朗读

  1、同学们让我们带着对香港这颗东方之珠深深的感情一起朗读全文。

  2、喜欢的部分请站起来有感情地朗读。

  六、总结全文

  1、讨论:在你眼中,这是个( )的香港。

  2、师小结:香港作为,成为被称为,

  让我们为祖国有这么一个繁荣昌盛的特别行政区而自豪吧!

  七、布置作业

  1、朗读课文,积累好词佳句。

  2、有感情、仔细地再读一读课文,然后写一写。

  读了第2节,我觉得香港。

  读了第3节,我觉得香港。

  读了第4节,我觉得香港。

  读了第5节,我觉得香港。

  读了全文,我觉得。

  板书设计:

  24、香港,璀璨的明珠

  “万国市场”

  “美食天堂”

  旅游胜地

  夜景迷人

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模板 篇6

  一、说教材

  《科利亚的木匣》是六年制小语第七册第五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课文叙述在德国法西斯快要打来时,科利亚学着妈妈的样子,在离屋门口十步的地方埋下木匣子。四年以后,科利亚回到家里,在离屋门口十步远的地方没找到木匣子,经过思考,科利亚在离门口五步远的地方找到木匣子。课文通过叙述科利亚埋木匣、挖木匣的经过,说明随着时间的变化,周围一切都在不断地变化,无论做什么事,都不能用静止的眼光看,要随着情况的变化采取不同的做法。这篇课文叙述顺序比较清楚,是围绕着“埋木匣”、“挖木匣”和“从中得到的启示”来讲的,可以把课文分成三段。科利亚第一次挖不到木匣是怎么思考的,科利亚从这件事中受到什么启发是教材重点。科利亚冥思苦想后对小伙伴说的那段话是教学难点,要通过帮助学生在理清句群层次的基础上理解内容。根据本单元的训练项目和课文的重点难点,制定以下教学目的。

  1.学会本课7个生字,正确读写“木匣、冰鞋、小玩意儿、躲避”等词语;练习用“仍然、果然”造句;听写最后一个自然段。

  2.朗读课文,了解科利亚埋木匣和挖木匣的经过,懂得一切事物都在变化的道理,培养多动脑筋、勤于思考的好习惯。

  3.用比较阅读和读读画画的方法,读懂科利亚是怎样埋木匣、挖木匣的,练习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

  二、说教法

  我们强调一堂好的语言课应面向全体学生,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参与、主动获取。因为这是一篇精读课文,精读课文的教学,要注意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合作学习。要提倡在学生独立思考的基础上,通过老师的指导,围绕重点开展讨论和交流,鼓励学生发表不同的见解,让学生在阅读的实践中,逐步学会独立思考,学会读书。

  三、说学法

  根据以上教学方法,学生可采用“问一问,说一说,读一读”的方法完成本节课的学习任务。“问”自己不懂的地方,“说”自己理解地内容,“读”文中的重点词句。学生始终在教师的引导下动脑、动手、动口。通过自己的劳动获取知识,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体现“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原则。

  四、说教学过程

  (一)复习

  1.课文分几段?各段写什么内容?

  2.科利亚怎样埋木匣的?(什么时间埋的?怎么埋的?在哪里埋的?)

  (二)讲读课文二、三两段

  1.默读课文第二段,思考:

  (1)科利亚和他妈妈什么时候挖出埋藏的东西?从埋东西到挖东西这中间经过多长时间?

  (2)妈妈怎样挖箱子的?结果呢?

  (3)科利亚第一次怎么挖匣子的?结果怎样?

  (4)科利亚又是经过怎样的思考,一下子挖出木匣子?

  2.讨论思考题。

  (1)讨论思考题①

  四年以后,他们开始挖埋在地下的东西。理解“差不多”的意思是:将近、大约。

  (2)讨论思考题②

  引读:妈妈是怎么挖箱子的?学生接读:“妈妈从家门口朝菜园走了三十步,很快就挖出了箱子。”

  (3)妈妈说的话是什么意思?

  (如果当初把箱子随便埋了,现在就不好找了。由于当初妈妈计算好步子后才埋下箱子,现在一下子就找到箱子了。这说明算术确实有用。)

  (4)讨论思考题③

  教师引读:科利亚是怎样挖木匣子的?学生接读:“这时候,科利亚也拿来铲子,他从门口起量了十步,就动手挖起来。”

  教师引读:挖的结果怎样?学生接读:“他挖呀,挖呀,却没有找到匣子。坑已经挖得很深了,还是没有匣子。他朝左边挖了挖,又朝右边挖了挖,仍然没有。”

  (5)讨论用词。这里三次写到“没有”,“没有”前分别用了三个不同的词,请大家找出来,说说为什么要用这几个词?

  (“却”表示结果出乎意料之外,“还是”表示结果与前面一样,“仍然”也表示结果与前面一样。“还是”、“仍然”表示的意思是一样,但程度不同。这里连用这两个词,就强调了科利亚没有找到木匣子这一结果。)

  (6)妈妈的算术管用,而科利亚的算术为什么不管用?是敌人挖走了吗?科利亚,怎么回答小伙伴的猜测?

  (学生读:“不会的,敌人连我们家的大箱子都没挖走,还能找到我的小木匣吗?这里面一定有原因”)

  思考:科利亚是什么原因挖不到木匣呢?他是怎么思考的?

  (学生读:“小伙伴们,我知道怎么回事啦!木匣是我四年前埋的,那时候我年龄小,步子也小。我现在九岁啦,步子比那时候大了一倍,所以应该量的不是十步而是五步。你们看,我马上会找到我的木匣子。”)

  问:科利亚的想法对吗?后来他挖到木匣子了吗?

  (这回科利亚量了五步。他一下子就挖到了匣子。证明科利亚的想法对了。)

  (7)教师出示幻灯片演示。

  ①科利亚量十步埋下木匣。

  ②来量十步挖不到木匣。

  ③利亚量五步挖到木匣。

  问:从幻灯演示中,你明白了什么?

  (五岁时量十步埋木匣,后来他经过四年已经是九岁了,人大了,步子也比四年前大了一倍,所以步数要减少一半,才能挖到。)

  板书:

  五岁量十步埋木匣步子小

  九岁量五步挖木匣步子大

  3.小结:科利亚挖木匣时量五步,这是科利亚冥思苦想的结果。事实也证明了科利亚的想法是正确的。

  4.学生自由读第二段课文。

  5.挖到木匣后,科利亚为什么那么高兴?

  6.学生带问题读第三段课文。

  (1)这一段有几层意思?哪层意思更为重要?

  (这段话有两层意思:第一层是找到了木匣子;第二层是知道了“周围一切都在起变化。”这两层意思第二层更为重要。)

  (2)为什么科利亚会说:“周围一切都在起变化?”

  (因为科利亚从自己挖木匣的过程中明白了四年过去了,自己从5岁长到9岁,人长大了,步子也在变大,开始照埋木匣时的十步去挖,当然挖不到木匣,后来改为五步去挖,结果一下子就挖到了。由此,他得出结论:“周围一切都在起变化。”)

  (3)“周围一切都在起变化”,告诉我们要怎样做事情呢?

  (我们做事情,要随着情况的变化采取不同的做法。)

  (4)小结:我们只有随着周围的变化而变化才能把事情做好。

  (三)深究课文,理解课文前后内客的内在联系

  1.科利亚从挖木匣中明白了“时间一天天过去,人一天天长大,步子也在渐渐变大。周围的一切,不是都在起变化么?”从文中哪些词语看出时间在变化?人在变化?周围的一切在变化?

  (1)“战争开始的时候,科利亚刚学数数,只会数到十”。这是说科利亚在埋木匣时年龄还小。

  (2)“在那儿住了差不多四个年头。”这里讲埋木匣和挖木匣之间经过了四年的时间。

  (3)“科利亚长大了,上了小学。数数能数到一百多了。”这是讲随着时间的推移,科利亚长大了,步子也变大了,算术也学得多了。

  (4)“科利亚也拿来铲子,从家门口起量了十步,动手挖起来,他挖呀,挖呀,坑已经挖得很深了,还没找到匣子。他又朝左边挖,朝右边挖,仍然没找到。”“科利亚量了五步,又动手挖起来,不多一会儿,他果然找到了木匣子。”

  科利亚两次挖木匣,第一次照原样量十步没挖到木匣,第二次改变了步数,量五步,挖到了木匣。这说明时间过去了,人长大了,步子也大了,当然只有改变步数才能挖到木匣子了。

  2.小结:我们读课文必须把文章的前后内容联系起来读,并边读边想,才能真正读懂课文。

  (四)布置作业

  说说学完这篇课文后,你明白了什么?

  附:板书设计

  15 科利亚的木匣

  (四年前)埋五岁 步子小 十步

  (四年后)挖九岁 步子大 五步

  懂得:一切都在起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