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制教育第一课班会教案模板 篇1
一、活动目标:
通过这次班会活动,使学生了解各种法律及安全常识,知道运用法律武器保护自身的权利和利益,同时教育学生懂得什么是犯罪,什么是违法,养成自觉遵守和维护法律,增强青少年同违法犯罪行为进行斗争的意识,培养他们运用法律的能力。
二、活动准备
1、搜集法制案例
2、准备法制小品3个备用
3、准备竞赛用的资料
4、主持人串词
三、活动过程:
主持人甲:青少年是祖国的花朵,是新世纪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未来,提高青少年的法制安全意识,尤其是对即将踏入社会的我们而言是十分重要的。
主持人乙:为了加强我班的法制意识,故以法制知识作为本次班会的主要内容,《法制安全在我心》主题班会现在正式开始。
主持人甲:首先,让我们来听一则案例。(由同学读)
略(同学讨论、发言)
主持人乙:下面请同学们听一则案例《中专生遭抢劫》。(由同学讲读)
王某,15岁,某中学高二学生,一天放学后,和几个同学一起骑车回家。为显示自己车技高人一筹,于是他在机动车道上飞速骑行,遇红灯也不停,因而受到交通警察的处罚。他对此很不满,就带着他的同学去与交通警察“评理”。当他们来到交通岗时,交通警察因忙于疏导交通就告诉王某,有不同意见去找交通队的领导解决,王某却认为,“是你处罚我的,就得找你。”于是他们几个人继续与交通警察纠缠,并多次推搡交通警察。当警察说服教育他们时,他们有无中生有大声喊叫:“警察打人啦!!”引来众多路人围观。由于王某的行为致使交通警察无法执行指挥交通的任务,交通堵塞达数小时,后来王某等人被带到公安局,公安局请来了他们的家长,当着家长的面对王某等几个学生进行了训诫,并处以150元罚款。
主持人甲:听了这则案例,你是否还会有一种疑惑,那些不良少年为什么经常在这家娱乐城附近实施抢劫呢?好了不多说了,请听下一则案例《他们都不愿回家》(由同学为全班讲读)
略
主持人乙:他们为什么不愿意回家呢?难道没有家么?现在我们听听办理此案检查官是怎么说的(由同学为全班讲读)
略
主持人乙:听了又讨论了这么多的法制案例,同学们应该有所收获了吧!现在就让我们来轻松一下吧,请看小品《钱财外露》。(人物:小钱——张青饰,大林——廖叶平饰,小二——金涛饰,大哥——张亮饰,艾艾——陈静饰,旁白——吴莹)
看完小品同学有什么启发呢?
主持人甲:现在,我们也了解了一些法律安全常识,不如让我来考考大家吧。(出几道竞赛题,由全班同学举手回答,答对发奖品)
竞赛资料略
主持人合:最后,让我们用一首诗来结束今天的班会。(由同学朗诵)
义务教育九年制,有法可依不能搪;
待到年满七岁时,读书求知上学堂。
四有新人一代代,祖国江山成年长。
适龄儿童上学校,法定权利有保障;
社会学校和家长,同样义务莫彷徨。
合理布局设学校,资源整合实力强;
学习环境营造好,人才辈出兴家乡。
学校校舍和场地,国有资产莫乱占;
未经审定教科书,不准教学进课堂。
适龄儿童应入学,不可做工或经商;
雇用童工与法抗,惩处严厉自遭殃。
尊师重教理应当,学校秩序要保障;
惹事生非校园闯,酿成苦果自己尝。
以文育人品高尚,书报影戏宽带网;
扫黄打非不松懈,抵制诱惑别上当。
班主任发言。
主持人宣布班会结束。(仪式略)
法制教育第一课班会教案模板 篇2
1.教学分析
【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激发学生对法律知识的学习热情,增强学生的法律信仰,学会依法办事。
能力目标
通过理解依法办事的原因,知道依法办事的定义及怎样依法办事;明白道德与法治的关系,懂得树立法律信仰的原因,知道作为青少年也是法治中国的推动者;通过用法律知识分析简单的案例,培养学生判断思维能力和概括问题的能力。
知识目标
知道依法办事的原因、定义以及怎样依法办事;懂得要树立法律信仰的原因、定义及作为青少年应怎样推进法治中国的建设;知道道德与法治的关系。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学会依法办事。
教学难点:树立法律信仰。
2.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法律是治国之重器。国无法不治,民无法不立。法治昌明则国泰民安,法治废弛则国乱民怨。”
想一想:法治的主要功能是什么?
总结:法律保障人们的幸福生活。法律保障功能的实现依靠每个人对法律的尊崇和遵守。作为现代公民要树立法律意识,并自觉以法律来规范自己的行为。怎样依法办事、怎样树立法律信仰就是我们这节课所要探讨的问题。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学会依法办事
活动一:遵守法规
情景一:共享单车的出现,给市民的出行带来了极大便利,有效解决了城市交通“最后1公里”的难题,但随之而来的问题也不少!图为小学生骑行共享单车。
问题:你怎么看待这一行为?
提示:这是不安全的行为,也是违反法律的行为。
结论:因为没有遵守法律,得不到幸福的保障,将自己置身于危险之中。
相关法律:《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实施条例》第72条之规定:驾驶自行车、三轮车必须年满12周岁。
情景二:近来,针对共享单车的破坏、私占、诈骗等各种不端行为频出。
思考:这些行为会带来哪些后果?
结论:受到道德的谴责,法律的惩罚等。
问题:这两则案例给我们哪些共同的启示?
教师总结:共享单车目前面临的最大问题是使用者的守法意识和守法行为。法律是一切行为的底线。依法办事,要树立法律意识,遵守各种法律法规。
相关法律:《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第49条之规定:故意损毁公私财物的,处5日以上10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500元以下罚款;情节较重的,处10日以上15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1000元以下罚款;破坏更加严重者,宜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275条的“故意毁坏公私财物罪”予以定性。
活动二:你说我说
网友言论:共享单车余额不能退款,要怎么维权?
引导:遇到问题需要解决时,既不能忍气吞声,也不能以恶治暴,必要时通过法治的方式,表达自身合法的诉求和愿望。在实现自身利益的过程中,还要自觉维护他人和集体的合法利益。
教师总结:培养习惯
依法办事要养成学法尊法守法用法的习惯,逐步成长为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坚定捍卫者。
目标导学二:树立法律信仰
活动三:谈古论今——孝公之问
20__多年前,秦孝公励精图治,任用商鞅进行变法。有一天,秦孝公问商鞅:这些制定出来的法律,如何让老百姓遵守呢?这一问被当代学者称为“孝公难题”或“孝公之问”。要解决“孝公难题”,让“纸上的法”变成“现实的法”,治本之策、当务之急就是培育人们的法律信仰。
(教材P102第一个“探究与分享”)
思考:国家工作人员在就职时公开进行宪法宣誓有什么意义?
提示:有利于宣扬宪法的权威,有利于维护法律的尊严。
教师讲述:树立法律信仰,就是发自内心地尊崇法律、信赖法律、遵守法律和捍卫法律。
特别强调:法律至上。
活动四:漫画解读
问题:这两幅讽刺漫画揭示了什么现象?
提示:漫画反映了一些人法律至上意识明显不足,遇事信权不信法、信钱不信法的现象还比较严重。这是缺乏法律信仰的现象。
活动五:法治与道德
(教材P102第二个“探究与分享”)
思考:法治与道德的关系是什么?
提示:法治时代,并不否认道德的重要性。人们道德水平的提高,有利于增强尊法守法的意识和自觉性,有利于促进法治生活方式的形成。
教师归纳:增强法治意识,依法办事,是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基本要求。青少年不仅是法治中国建设的受益者,更应该成为参与者和推动者。
三、课堂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要学会依法办事;认识了要树立法律信仰;明白了法治与道德的关系。我们今后要认真学法、懂法、守法,做一个遵纪守法的合法小公民。
3.板书设计
4.教学反思
本节课内容多、理论性强,问题都比较抽象、难懂,很多法律用语是学生第一次见到。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列举材料、案例分析等形式特点,帮助学生认识和理解;同时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进行思考、讨论和交流,在探究发现中理解知识、提高能力,培养学生对法律的情感。本节课教学内容多,知识点杂,设计的活动多,可能与课堂的有限时间冲突,这就要求老师能够合理地分配各个环节的时间,避免前松后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