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渔歌子》教案

2023-08-15

小学语文《渔歌子》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理解《渔歌子》的词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背诵并默写这首词。

  3、想象“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这句话的画面,并描述出来。

  教学重点:

  学习词的内容,想象词中描写的情景。

  教学难点:

  结合词句展开想象,并能描述出来。

  教学时间:

  一课时

  课前准备:

  背诵课文查阅资料了解有关词的知识。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欣赏唐宋名家名词。

  二、自读《渔歌子》理解词意

  自读全词,整体感知。

  读《渔歌子》有什么感觉?这首词写了哪些景物?

  自读词,提出疑问。

  四、细读《渔歌子》理解词意

  1、《渔歌子》的作者是谁?哪个朝代的人?

  2、自学、对照注解或字典理解字词的意思。

  读生字:塞箬蓑

  斜风:微风归:回家、回去

  3、理解全首词的意思。

  在美丽的西塞山前,几只白鹭飞上天空。河边粉红色的桃花正在盛开,清澈见底的河水中有肥美的`鳜鱼在游动。在风景如画的河边,诗人头戴青箬笠;身穿绿蓑衣,沐浴着斜风细雨,久久不愿离去。

  五、总结升华

  1、请同学们自愿理解词意。

  2、全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大自然)

  3、有感情地朗读《词两首》。

小学语文《渔歌子》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认识词中的生字,掌握“箬笠、蓑衣”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首词。

  3、体会诗词内容,通过想象,由词到画,感受到乡村风光的画意诗情;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

  4、学生感受古诗词之魅力,培养学生对古诗词的热爱之情,养成课外主动积累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

  通过读文和想象,能由词到画,感受乡村的诗情画意;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

  教学难点:

  体会“斜风细雨不须归”的意境。

  教学过程:

  一 、诗词比较,引进课题

  1、出示柳宗元的《江雪》与白居易的《忆江南》请同学比较二者的区别,引入词的概念,初步了解词的特点。

  2、板书课题,读课题《渔歌子》,注意“子”的读音,因为这是词牌名,应读第三声。

  二、 初读课文,字字落实

  1、请学生自由朗读本首词三遍,要求:读第一遍时,把字音读准;读第二遍时,做到字字落实;读第三遍时,能把词的韵味读出来就更好了。

  2、指导读好“塞,鳜鱼,箬笠,蓑衣”的字音。

  3、理解“箬笠,蓑衣”的意思,教与学生识字辨义的方法。

  4、反馈读况。请几名同学读文,其他同学听听是否字字落实了。

  5、流利地,字正腔圆的齐读本词。

  6、在生读的基础上,师范读,指导学生读出《渔歌子》的节奏。

  三、走进文本,想象画面。

  师:有人说诗词能够传递一个人的情感,能够表达一个人的思想,其实,诗词在很多时候呈现给我们的是一幅幅画面。那么张志和的这首词中呈现给我们的是怎样的画面呢?也就是说:这首词中描写了哪些景物?请同学们边读边找出来。

  1、学生边读边找景物。

  2、交流汇报。

  3、伴随着音乐师读词,学生想象画面:看到什么,听到什么,嗅到什么还想到了什么,这些景物的颜色、姿态是怎样的。

  4、先交流感受到的美妙画面,再让学生把整个画面连起来具体生动地说一说,最后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四、深入文本,体会写法

  师:刚才我们似乎忘了什么?是画中的人,青箬笠,绿蓑衣,只留给我们一个背影,老师相信你们透过这个背影能想象出渔夫的神情。

  1、学生想象渔夫的神情。(悠然自乐)

  2、体会渔夫的心情。(愉快、兴奋)

  3、与《江雪》比较,体会借景抒情的表达方法。

  4、学生交流为什么渔夫“斜风细雨不须归”

  5、引入张志和的生平,进一步理解“不须归”含义。

  五、课堂小结,升华情感。

  1、回顾本节课所学,总结学习方法。

  2、在配乐中引导学生入情入境的诵读。

  3、在轻松欢快的《渔歌子》的歌曲中结束新课。

小学语文《渔歌子》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掌握生字词“鳜”、“箬笠”、“蓑衣”的音、形、义。

  2、理解《渔歌子》的词意,试着边读边想象,感受画面美,体会词人的思想感情。

  3、培养阅读,朗诵诗词的兴趣,养成课外主动欣赏、积累的好习惯。

  重点:

  理解《渔歌子》的词意,感受画面美。

  难点:

  体会词人所表达的情感,学会欣赏,诵读,养成积累古诗词的好习惯。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

  1、(音乐)人们常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江南风景一直被文人墨客所钟爱,许多诗词佳作流传至今。还记得吗?白居易曾在《忆江南》中写到: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那朝阳映照下的江景令诗人如此魂牵梦绕,那么烟雨蒙蒙的江南水乡又是一番怎样的情景呢?听————(歌曲)。歌中唱到的就是今天我们要学的一首词:《渔歌子》。

  2、《渔歌子》是这首词的词牌名,古人用汉字表示音乐的节拍、旋律,这就是词牌。比如:念奴娇、清平乐、忆江南。有些词牌还能表示词的内容,比如,渔歌子,看到这个词牌,你会想到什么?是啊,渔歌子作为词牌们,最早出自民间的渔歌。

  3、有谁知道这首词是谁写的?(板书张志和)(原名张龟龄,后赐名张志和,后因事被贬,隐居江湖间,自号“烟波钓徒”,能书善画,长于音乐。

  二、整体把握古诗:

  1、首先请听张老师把这首词读一遍。注意难读字的读音。

  抽读:鳜鱼青箬笠(竹子编成的像草帽一样的斗笠,所以是竹子头)绿蓑衣(草字头)

  2、请同学们自由读词,边读边在书上划出词的节奏。指名上台划节奏。请你读给大家听好吗?齐读。

  3、唐代书法家颜真卿是张志和的好朋友,夸他:词中有画,画中有词。读着这首词,你仿佛看到了什么?(西塞山、白鹭、桃花流水、鳜鱼、垂钓者)(评价语:你关注到了这画里的人。 乐而忘归,乐不思蜀,你关注到了画里的颜色,如梦如幻)

  大家都关注到了画面的美,雨中青山,江上渔舟,天空白鹭、两岸桃红。色泽鲜明但有显得柔和,气氛宁静但又充满活力。让我们看着这幅画面,一起诵读这首词。齐诵。

  5、这画面不仅有动人的颜色,还有动听的声音。(播放声音)还有迷人的味道(出示桃花图)你听到了吗?闻到了吗?请把你所看到的、听到的、闻到的用流畅优美的句子写下来,要写出画面的色、声、味。(出示无字图片)

  6、学生写话。5分钟。

  7、指名朗读学生所写的话。

  8、这样声色味俱全的美景就浓缩在张志和27个字里。让我们一起有感情诵读。

  三、体会中心

  1、你对张志和有什么了解?(原名张龟龄,后赐名张志和,后因事被贬,隐居江湖间,自号“烟波钓徒”,能书善画,长于音乐。)

  2、也有一位被贬的诗人写了一首诗。出示《江雪》指名朗读。这两位被贬诗人在诗词中抒发的情怀一样吗?

  《江雪》这首诗中你读到的是什么?(孤独、寂寞)诗人将冰冷的心融入了这一片冰冷苍茫的天地间,多凄凉啊!

  《渔歌子》里你读到的是什么?(恬静、悠闲、闲适、淡泊、自由、对自然的热爱)

  3、你从这首词中的哪里读出了悠闲、恬静?

  (1)不须归:想象自己就是张志和,一行白鹭飞上天空,空气里弥漫着桃花的芬芳,清脆的鸟鸣,溪流的叮咚是大自然演奏的天籁之音。风来了,雨来了,你回去吗?(连指数名)不想回到哪里去?(家、官场里)远离世俗,寄情于山水间。

  (2)据他的好朋友颜真卿记载:张志和的鱼钩是没有鱼饵的,有鱼饵,鱼才会上钩,没有鱼饵,会钓到鱼吗?可是张志和却说他钓到很多很多,在这里,张志和钓到了什么?(快乐、悠闲、自由、风光、愉快?)

  是啊,现在我们知道张志和志不在鱼,而在于山水也。

  预设:肥?(壮、大、胖)有什么感觉?(鲜、嫩、好吃)

  美景衬托美好的心情。

  这才有了千古名篇《渔歌子》让我们再次朗读,要读出味儿来。

  4、刚才我们了解到张志和本不叫张志和,而叫张龟龄,龟的寿命是很长的,张志和的父亲是希望他健康长寿。但我们从他后来的名字看,张志和的志向是什么?

  志和这两个字就是“心志平和”。这就是张志和毕生的追求

  心志平和就是张志和,心志平和就是渔歌子。

  老师带读:全诗。

  5、小结:这是一首清丽婉转的词,更是一幅意境淡远的山水画!

  6、此词吟成后,便在民间传唱开来,而且还流传海外。就让我们再次聆听着千古绝唱。(播放歌曲)

  学生学唱

  四、拓展

  1、让我们带着对春天春景的向往和张志和的这份淡薄宁静,一起来欣赏两首描写春天的诗。出示:《钱塘湖春行》《春日》

  自由读一读,指名读一读。

  课后,我们可以像今天一样对这两首诗进行深入的理解。还可以收集更多描写春天的诗歌。

小学语文《渔歌子》教案 篇4

  《词两首》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3个生字。

  2.朗读课文。背诵《忆江南》。

  3.理解两首词的意思,陶冶爱美的情趣。

  4.能对两首词描写的景象展开想象。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朗读《忆江南》,理解词的意思。

  2.能对《忆江南》描写的景象展开想象。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以前同学们学过很多古诗,今天我们来学习两首词。(板书:3 词两首)

  2.同学们知道什么是词吗?(学生可根据“预习”或搜集到的有关词的资料自由谈。)

  3.读读这两首词,想想词和学过的古诗有什么区别?

  二、学习《忆江南》

  1.介绍作者。

  (1)你知道这首词的作者是谁吗?以前我们曾学过他写的诗,你还记得吗?你能为大家介绍一下白居易吗?(让学生自由说,可根据以前知道的或课前搜集到的资料知道多少就说多少。)

  (2)播放视频资料“白居易简介”。小结:白居易是早期词人中的佼佼者,所作对后世影响甚大。

  2.简介时代背景

  3.解题: “忆江南”是词牌名,它与音乐曲谱有关,而与词的内容一般没有什么联系,作词者只是依谱填词。而白居易的这首词,内容恰与词牌相吻合。此时他身在洛阳,写的又是自己对江南春色的记忆,或许这正是作者选此词牌来抒写自己江南情结的用意所在吧。

  4.自学

  (1)自由读,说说这首词主要讲的是什么?

  (2)再读这首词,通过查找资料,借助注释,理解词的意思,遇到不懂的地方作上记号。

  (3)小组内讨论交流:你读懂了什么?你认为这首词的哪些地方写得好,好在哪里?小组内不能解决的问题记下来,待全班交流时共同解决。

  (4)全班汇报交流。 教师注意指导学生反复朗读、仔细体会诗句,想象画面,用自己的话描述词的意思,然后可欣赏插图。

  (5)有感情地朗读并练习背诵这首词,进一步感受词中所描绘的优美景色,感受作者写法之妙。

  三、布置作业 背诵并抄写《忆江南》。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 检查《忆江南》背诵情况。

  二、学习《渔歌子》

  1.简介作者。(可以播放视频)

  2.解题。渔歌子,词牌名。

  3.自学。

  (1)自由读,说说这首词主要讲的是什么?

  (2)再读这首词,通过查找资料,借助注释理解这首词的意思,遇到不懂的地方作上记号。

  (3)小组内交流,说说你读懂了什么.还有哪些不懂的地方。

  (4)全班交流。

  ①指名讲解对这首词的理解,其他同学可以问难质疑,可以补充、更正,教师给予适当点拨。

  ②学生看图描绘这首词所描写的景物。

  ③教师小结:这是一幅垂钓的画面,白色的鹭和红色的桃花点缀其间,色彩本来极其鲜明,而由于斜风细雨的笼罩,却又呈现出迷迷蒙蒙的意境。同柳宗元《江雪》中的“独钓寒江雪”的孤寂与冷峭相比,这首词所表现的平和与怡悦,自然别有一番韵致。

  (5)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词。

  三、学习生字

  1.小组内交流:你是怎样读准本课生字的字音,记住字形的。

  2.教师指导书写,重点指导“蓑”字。

  四、布置作业

  1.朗读全文,能够背诵的就把两首词都背下来。

  2.请你为其中的一首词配上一幅彩色画,可以画图画、水彩画、油画棒画、彩笔画,爱好画画的同学,请用你的画来向人们展示江南的美景吧!

小学语文《渔歌子》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韵味地朗读《渔歌子》。

  2、想像词中的画面,并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出来。

  3、借助拓展延伸,进一步感受作者悠闲自在的生活情趣。

  教学重点学会词的吟诵,根据词所描绘的画面,想象意境。

  教学难点读出词的韵味,感受作者悠闲自在的生活情趣。

  教学准备:1、学生课前收集了解有关唐代诗人张志和的资料。2、课件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结合课件,欣赏歌曲《渔歌子》。

  2、启发谈话:在这首歌曲中,蕴含着一首流传千古的词,这首词就是我们这节课学习的内容。

  3、出示课题,强调“渔歌子”是词牌名及读法。

  二、初读《渔歌子》。

  1、自由读,

  (要求:a、注意每个字的读音。b、多读几遍,读通顺。)

  2、指名展示读(纠正读音,强调节奏、韵律)。

  3、师生配合读。

  4、齐读。

  三、细读《渔歌子》,理解词意。

  1、读了这首词,你看到了哪些景物?(学生用笔圈出)

  2、如果让你用彩笔把这些景物画出来,你会用上哪些颜色呢?

  3、学生汇报,老师随机简笔画板书。

  4、那么,看着、想着,这青山、这绿水就成了一幅画,就成了一首绝美的词——《渔歌子》

  5、用自己喜欢的词语描绘这些景物。

  6、按一定的顺序用几句话描述画面上的景物。

  7、借助课件让学生欣赏词中美景。

  小结:是的,置身在这美景中,也难怪词人张志和会情不自禁的吟诵到——西塞山前白鹭飞……(学生接下去)

  四、拓展延伸,体会情感。

  1、如果你是这位渔翁,在这美景中,你舍得离开吗?是的,张志和也不愿意离开这儿。可他的哥哥张松龄却担心弟弟常年在外不归家,也写了一首词劝张志和尽快回家。

  2、补充《和答弟志和渔父歌》。

  (1)哪两句是劝弟弟回家的?

  (2)师生互动对读《渔歌子》和《和答弟志和渔父歌》。

  3、讨论:张志和为何不归?感受作者悠闲自在的生活情趣。

  (1)顺势引读“斜风细雨不须归”。

  (2)拓展延伸:补充张志和弃官归隐资料。进一步理解词人“不须归”的深意。

  五、想像画面,感受意境。

  1、是的,张志和不仅喜欢这里美丽的风景,更留恋这种悠闲自在的生活。让我们闭上眼睛,像张志和那样,独坐着,任清风拂面,任桃花的芬芳扑鼻而来,感受他沉醉自然,悠闲自在的生活。(课件播放词朗诵,学生想象画面。)

  2、你可以摇头晃脑的吟诵,感受大自然的美:也可以加上自己的动作,尽情地抒发自己的感情;还可以用歌声唱出来……

  3、同学们,假如你来到浙江湖州,你一定会去哪座山?(西塞山)来到西塞山,你一定会想起千古词人?(张志和)想起张志和,你一定会吟诵他的?(渔歌子)

  学生吟诵《渔歌子》。

小学语文《渔歌子》教案 篇6

  [教学内容]人教课标版四年级下册第23课《古诗词三首——渔歌子》。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能诵读。

  2、通过想象、描述词的画面,理解词意,体会作者寄情山水、心志平和的情操,培养学生热爱自然山水的感情。

  [教学理念]张志和作为一名诗词书画大家,他的作品是词中有画,画中有词。本设计以画词的形式,想象理解词的意境,同时链接相关资料,丰满对词人张志和的认识,达到对《渔歌子》的理解更加饱满的目的。

  [教学重点]想象词中描绘的情景,读出词的韵味。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寄情山水、心志平和的情操。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师生自我介绍姓名及姓名来历,导入

  2、介绍张志和。

  刚才我们聊了一个和名字有关的话题,现在老师在黑板上写一个名字,你对这个名字了解吗?(板书:张志和)

  咱们来做个有趣的游戏,猜猜“张志和”这个名字是谁起的?

  师介绍。3、揭示课题。

  张志和是唐代著名的词人,今天我们要学习他的一首词叫《渔歌子》。(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首先来了解一下什么叫词,以前接触过吗?

  谁知道什么是词?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一首张志和写的《渔歌子》。

  二.诵读词文,初步感知。

  1、生自由读词,把生字读准,把词念通顺,注意停顿。

  2、指名读诗,教师评价后全班齐读。

  3、同学们,读了之后,发现词和我们以前学过的古诗有什么区别?

  4、张志和这个词人是非常了不起的,他不仅词写得好,还是一位大画家,他把画画的技巧融入到写词当中。大书法家颜真卿是他的好朋友,颜真卿说:张志和写的词是“词中有画,画中有词”。默读《渔歌子》,看看你能发现张志和在这首词中画了什么?把它圈出来。

  5、学生圈画,交流。

  你找到了几种景物?(西塞山、白鹭、桃花、流水、鳜鱼、箬笠、蓑衣、斜风细雨共九种)

  (相机理解“箬笠、蓑衣”)学诗词的时候,咱们千万别忘了书上的注释,它可是咱们学习古诗文的好帮手。

  6、老师在黑板上画了一个框,如果这就是一张画纸,老师要把这九种景物工整地写到这个框里,使它看上去像一幅画。比如说:鳜鱼,是游在水里的,所以我把它写在画面的最下方。

  (师板书“鳜鱼、蓑衣、箬笠”,边写边提示生字“笠”的写法)

  7、生仿照教师板书完成九种景物的填写,师巡视指导。

  8、指名上台板演,师生评价(相机指导“鹭、塞”的写法)。

  三.词中赏画,品味意境。

  1、同学们,来, 一起看黑板上的九种景物, 看着看着 ,这九种景物仿佛成了一副画,就成了一首渔歌子,我们一起看这九种景物诵读这首词。(生齐读后试诵)

  2、同学们,你们发现词中描绘的是哪个季节的景色呢?(春季)

  3、张志和仅仅用了27个字,就为我们描绘了一个有声有色的画面,老师不仅看到了春天的美景,还听到了悦耳的声音,感受到了春的气息了,你们感受到了吗?

  请同学们闭上眼睛,听老师读这首词,然后告诉我,你仿佛看到什么?听到什么?闻到什么?你又想到什么?(师配乐范读)

  4、师生交流。

  词人向远方望去,他看到了什么?怎样的西塞山?怎样的白鹭?

  词人坐在船上,他的视线回到溪边,他看到了什么?怎样的桃花?怎样的流水和鳜鱼?

  词人张志和他头戴青竹笠,身披绿蓑衣,迎着斜风,冒着霏霏细雨,遨游在大自然的画卷里,如此美景,怎不令人陶醉,他情不自禁地吟诵起《渔歌子》来——

  5、读诗的时候,在头脑中想象诗中描绘的画面,就能进入诗的意境。

  四.走近山水,贴近词人。

  1、这么美的景色,你们想回去吗?(不想)

  你们真是张志和的知音啊。可是张志和的哥哥——张松龄怕弟弟流连山水不回家,就也用《渔歌子》的词牌写了一首《和答弟志和渔父歌》。

  出示词:乐是风波钓是闲,草堂松径已胜攀。太湖水,洞庭山,狂风浪起且须还。

  2、师生劝答,再品词意,再识词人。

  哥哥在叫弟弟干吗?你怎么知道的?现在,我就是哥哥张松龄,你们就是弟弟张志和,请你们用词来回答。

  3、讨论:为何不归?

  出示作者资料。

  从资料中你读到了什么?

  再读词,你明白什么了?

  学诗词的时候,了解作者的身世际遇,我们就不难与诗人的心相通。就让我们带着对张志和的了解,再一遍读《渔歌子》。(生齐读)

  五、补充拓展,总结升华

  1、张志和厌倦了朝廷的争斗,流连于山水之间,据他的好朋友颜真卿记载,张志和的鱼钩是没有鱼饵的。张志和却说,他钓着了很多很多。他钓着了什么呢?

  (生说话练习)

  2、引诵《渔歌子》。

  3、这就是张志和一生的追求。(板书:心志平和)

  4、齐诵全诗。

  5、词是可以配乐演唱的,咱们也来唱一唱吧。

  [板书设计]

  渔歌子

  (唐)张志和

  心志平和

小学语文《渔歌子》教案 篇7

  诗词讲究的是物象与情意的融和。意象一般是对文字所描写的物象的感受和体会,意境是在意象所烘托的氛围中达到的一种境界,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渔歌子》这首词,意境很美,雨中青山,江上渔舟,天空白鹭,两岸桃花,青笠绿蓑,色泽鲜明,但又显得柔和,气氛宁静但又充满活力。那么,课堂上,如何指导学生轻松愉悦学好古诗词,习得学习方法,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呢?

  教完这篇课文,觉得以下几点是比较成功的。

  一、激发兴趣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所谓“乐”,其实就是兴趣。鲁迅先生说:“没有兴趣的学习,无异于一种苦役;没有兴趣的地方,就没有智慧和灵感”。

  1、音乐激趣。于是,《渔歌子》开课时,我就播放动听的《渔歌子》歌曲,让学生猜歌名,学生兴趣很浓,一下子就精神抖擞。联系背景领悟诗人悠闲自在之后我又放吟诵《渔歌子》的曲子,并带着他们一起悠闲地吟诵,他们无比欢快。

  2、故事激趣。在学生学习古诗文时,适时地引入某段背景故事或诗人轶事,很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张志和曾被皇帝赐官、赐名,后来因一些事情被降官。他一不做二不休,干脆辞官,整天漫游在山水之间。他钓鱼又不设饵,他哥哥写词劝他回家等等。这些资料老师当作一个有趣的故事来介绍,令孩子们学得津津有味。

  3、绘画激趣。其实好的一首诗就是一幅绝佳的画,而《渔歌子》这首词更为明显。张志和既是诗人,又是画家,我根据诗词内容在黑板上绘其景,引导学生轻松说其美,悟其意。

  在这堂古诗词教学中,我还采用“配诗乐”、诵读比赛等多种方法来激发学生学古诗的兴趣。

  二、自主学习

  俗话说:“笨妈妈教出聪明孩子”。这句话应该这样理解:聪明的“笨妈妈”什么事情都让孩子做主,充分发挥孩子的自主性,所以孩子就越来越能干。同理,课堂上,聪明的老师应该是把充分的学习时间,把学习的自主权还给学生,这样学生的语文能力才会越来越强,语文素养自然就会提高。

  1、把诵读的时间还给学生。

  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于是,课堂上,充分让学生诵读,有范读,让学生齐读,分组读、个别读、交叉读、分角色朗读、比赛读等多种多样的形式。在教学《渔歌子》一课时,我让诵读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首先的初读,读准字音;带着节奏读,读出音乐美;然后读出韵脚“飞”、“肥”、“归”,读得有滋有味。诗词初步读懂了,接着在学生细细品味词的美丽画面时,学生边想象画面边有感情朗读,读得声情并茂,抑扬顿挫。最后在联系作者张志和被贬后,干脆辞官整日泛舟垂钓的背景资料,感悟他的悠闲自得时,孩子们还是把所有的一切都寄情于自己的声声诵读中。不仅读得量大,面广,层次分明,而且充分发挥了读的功能:通过品读语言、想象情境、体会人物心情来引导学生读出味道与感觉。此时,词中美丽如画的景、悠闲自在的人、兴奋舒畅的心都洋溢在那童声之中。

  2、把想和说的时间还给学生。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诗人往往在字数有限的诗句中容纳丰富的内容,或表现极富特征的生活场景,或表达真挚丰富的思想感情。教学中需要运用恰当的方法,为孩子们插上想象的翅膀,体味其中美好的情趣或深刻的思想感情。对诗人当时的动作、神情、内心、语言及所处的自然环境等细节展开了大胆的想象,并将想象内容大胆表述,内化成自己的感悟。

  《渔歌子》通过短短27个字,描绘了一片色彩明丽、画面清新的诗情画意。在背景音乐里,我用那柔美的声音,声情并茂地将学生引进这宁静而美好的`人间四月天。“孩子们,请闭上眼睛,让我们一起走进张志和的生活,走进他的世界。随着老师的朗读,你眼前仿佛出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然后,老师继续引导孩子们想象得更具体些,“这些景物有着怎样的颜色?怎样的姿态?在斜风细雨中,周围的景物又有着一番怎样的变化?”同学们在音乐和语言的感召下,展开想象,纷纷述说心中所想到的如仙境般的美景,通过形象再现,走进了这意境优美的春日中,走进了富有情趣的词人心中。

  为了让学生说得更具体些,更生动些,我在黑板上用简笔画画上了远处苍翠的西塞山,飞翔的白鹭鸟,近处飘飘悠悠的粉红桃花,慢慢流淌着的轻轻江水,淡黄色的肥美鳜鱼,更近处,渔翁头戴青色的斗笠,身披草绿的蓑衣,停舟于春波之上,悠闲地钓着鱼。一幅美景就这样呈现于眼前,这样变抽象为具体,学生看着、想着、说着,学得是那么主动,学得是那么积极。

  3、把问的时间还给学生。

  “学起于思,思起于疑”。敢问是创见的蓓蕾,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李政道在和中国科技大学少年班师生谈话时,特别强调要从小培养敢于提问的精神。

  我深知要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就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敢于提问。于是,在自学《渔歌子》诗意环节,我要学生拿出笔,静静地默读这首词,参照注释、插图,读懂了什么,在读懂的地方画个“!”还有什么不懂的,在不懂的地方画个“?”。刚开始时,大家都不敢提问,没人举手。我不慌不忙,面带微笑,积极鼓励、暗示:“学问,学问,就是要善于提问。你心中有任何疑惑都可以提,哪怕是一个字、一个词都好。”在我反复的激励之下,孩子们开始蠢蠢欲动了,由“什么是箬笠、蓑衣”的简单提问渐渐到 “渔翁为什么不回家?为什么要写桃花流水?”等有深度的问题了。学生有了自己的思维,敢于提出问题,一方面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大大提高,另一方面为学生创新和探索提供开放性的空间。在把问的时间还给学生时同时也把探究的时间还给了学生。

  三、方法指导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说的是传授给人既有知识,不如传授给人学习知识的方法。在课堂上,我不断渗透学生学习古诗词的方法:

  1、借助书中注释。在熟读古诗的基础上,可以借助书中注释来初步理解古诗大意。

  2、借助书中插图。小学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每首古诗都配以彩色的图画。如果能正确观察图画,了解图画的意境,那么对于这首诗的大意就能达到基本理解了。

  3、有感情地反复朗读。俗话说得好:“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琅琅出声地诵读,低唱慢吟地诵读,也可“不求甚解”地诵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读多了,自然成诵。

  4、边读边想象。古诗词语言精炼、意境深远,具有想象丰富的特点。把诗中的语言想象成一幅幅鲜活的画面,一幕幕立体的场景,让自己置身于其中,在想象中朗读,升华情感。这样,有助于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

  5、了解古诗的时代背景。在基本了解了古诗大意之后,要想更深一层领悟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还需要了解作者创作的时代背景。通过了解张志和的背景资料,同学们知道了他不是为了钓鱼,而是为了欣赏这里的美景,以一种平和的心态。

  不过,反思教学,也有不足的地方。首先,老师对学生在课堂上会出现的情况预设不够,所以出现问题不能很灵活的处理。如开课初,学生不知道词的特点,“塞”的几个读音也不清楚,纠结的时间比较长,导致课堂还有一个环节没时间了。再者,在让学生自学时,老师有开放性的题目,“你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懂的?”老师放任学生,但是没有很好的梳理、提炼。如果在此处很好的铺垫的话,接下来引导学生想象的环节应该会更精彩。

  课堂是遗憾的艺术,但是我应该在遗憾中反思、前进!

小学语文《渔歌子》教案 篇8

  知识目标:

  1、 学习“塞”、“笠”、“蓑”三个生字。

  2、 朗读课文,背诵《忆江南》。

  能力目标:

  1、 训练学生通过查找资料,看注释等方式读懂两首 词的意思。

  2、 过词中描绘的情景培养学生想像能力和形象思 维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1、 通过对两首词的理解,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2、 激发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化的情感。

  3、 学生感悟这两首词的魅力所在,培养学生欣赏 美、鉴赏美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了解两首词的意思,根据这两首词所描绘的景物,想像画面,并用自己的话描述出来。

  课前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课前,同学们为我们展示了你积累的这么多的古诗,

  让我们回到了古诗国度之中。诗和词都是我国古代诗歌发展的高峰,成为我国乃至全世界的宝贵的文学遗产,今天我们来学习唐代词人张志和的一首词《渔歌子》(板书)。

  我们学过词吗?一起背一背吧(《忆江南》)

  2、预习中同学们收集了很多资料,你对词了解多少?你知道词和诗的区别吗?(课件出示诗与词的区别)

  师小结:诗的格式整齐,每句字数相同,像我们课前背的,有五言的,有七言的,有四句的有八句的,而词句式长短不一。诗是脱离音乐的,而词和音乐曲调同了一炉的。

  3、太好了,我们又学习了一个新的语文知识。关于本课将要学习的词《渔歌子》你知道多少?它的作者是谁?哪个朝代的?你还知道有关他的什么情况?(把你收集的资料展示出来)

  生展示所收集整理的资料,师相机点拨。

  二、初读,感知韵律

  同学们收集和整理资料的能力非常强,这些都会帮助我们更深更好的学习这首词。现在就让我们来领略这首词的风采吧,(出示课件)师读词(配乐)。

  1、你们喜欢这首词吗?

  现在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两遍词

  第一遍,希望你注意诗中的三个生字,把词读准(课件出示生字)。

  第二遍希望把词读顺,读出词的节奏

  2、指名读

  第一名读,请其他同学听他的读音是否准确。

  第二名读,请其它同学听他的节奏,是否有韵律,他读的是哪种韵律?(其他同学修正)

  师指导,首词可以用不同的节奏来读,多读几个速度和停顿时间可以不一样,但一句话中的节奏必须一样。还要注意断词时要音断而意不绝。

  3、让我们用自己喜欢的节奏,自由的将这首词再读一遍。

  师:谁愿意展示你对词的初步掌握。

  生自愿组合读词。

  三、品诗,体会情感

  1、同学们读得真好,节奏掌握得恰到好处,我们常说诗情画意,读词,不但要把它诗正确读好节奏,更重要的是读“情”读出诗中的“情”,作者的“情”更要读出你的“情”你的感受。

  2、你觉得诗中哪句话最能表达出作者的情感,最能打开你情感的闸门,放飞你多姿的想象?

  3、指名答,齐读“斜风细雨不须归”。这一句寓情于景,也是全词的中心句。

  4、这句话什么意思?你体会出作者的什么感受?

  (头戴青斗笠,身披绿衰衣,斜风细雨中垂钓的人儿不想回家。写出了悠闲自得之情。)

  四、精读,想象意境

  1、古人说:感知于外而受之于心,作者是看到了什么景物让他如此的留连不返呢?

  (白鹭、桃花、鳜鱼、微风、细雨)是呀,这是一幅多生动的自然的春天的景象,你有感受吗?(美)是呀,此景只应天上有,人间哪得几回闻,难怪词人——

  齐:斜风细雨不须归。

  除了身外景物之外,还有作者生活中的原因,使他流连不归,请同学们结合,张志和的资料来想一想。

  (因为他年少就步入仕途后又遭免职便流浪隐居于江湖,所以他不爱官场爱自由,更爱祖国的壮丽河山。)

  这美丽的画面,闲适的情怀你能想象吗?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出示课件)。

  教师配合课件中的画面和音乐有感情的加入旁白:

  (词人张志和,隐居江湖自称“烟波钓徒”,他对江南春景深情赞助以及淡泊功名,流连山水的人性情怀,在词中表露无遗。你看,江乡二月,桃花汛期间春江水涨,初春的西塞山刚蒙上几分绿色,远远望显得更加柔美,从水田里飞来的白色鹭鸳在山上低徊,引来了成群的鹭鸳轻盈的飞翔于山间、江上,也轻轻落于船头,与渔人一共荡舟江面,淡黄的鳜鱼时而跃出水面,时而潜入江中,粉红色的桃花开得正盛,花瓣落在春水碧波之上,悠闲的渔翁头戴青色的斗笠,身披草绿的蓑衣,停舟于春波之上,色彩多么明丽,画面多么清新,气氛宁静又充满活力,可有心的作者又为它染上一层斜风细雨,整个天地浸在了一片朦朦的烟雨之中,如此宁静又美好的画面,)难怪——齐:斜风细雨不须归。

  师:这样一幅超凡绝尘的美景,词人张志和用他的千古绝唱将它释怀。

  我相信现在很多感想一定充满了你的不脑袋,你想怎样来理解这一首词中的意境呢?回忆一下,我们都用过什么方法来理解诗文呢?

  生踊跃回答,教师出示课件,(有感情的朗读、有独特的理解诗词、准确的概括中心、色彩明丽的绘画、优美的填词演唱、编成朗朗上口的拍手谣。)

  学生讨论5秒钟,找出喜欢的方式,要求尽量与其它组不重复。

  师:在小组活动对老师希望你一定要抓住对诗的理解,出示(课件)。那么好了,快点行动吧。

  重点抓好词的理解,反复说透。

  汇报的顺序:一读,要求加入理解和情感;二解;三概括;四画;五歌谣;六唱。

  师小结:这么美的图画,这么悦耳歌谣,这么动听的歌曲,老师相信,对这首词你一定有新的感受了,让我们尽情的把你的情感读出来吧!

  齐,老师也读

  师总结做情感的升华:你们的诗声让我仿佛再一次观看了绝美的画面,祖国万里山河美景不胜收,希望同学们继续收集写景的诗篇作为积累。

  在朗朗的诗声中,我们即将结束今天的学习,我要祝贺每一们同学,你们不仅学习了《渔歌子》,还掌握了学习古诗词的方法。虽然词人已作古,但是你们让他的情,在我们这一方小小的空间中粒粒再现,你们继承了他博大的情怀。古人云:“腹有诗书气自华”,同学们,学诗吧,爱诗吧,我相信,我们中华民族的这一颗瑰宝只有在你们的身上才能尽显光华。

小学语文《渔歌子》教案 篇9

  教学目标:

  1、认识词中的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词。

  3、体会到诗中画面的美丽,并从这美丽景色中体悟到作者悠闲自在的情感。

  4、培养阅读古诗词的兴趣和对古诗词的热爱之情,养成课外主动积累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体会到诗中画面的美丽,并从这美丽景色中体悟到作者悠闲自在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1、知道姜太公钓鱼的故事吗?来说两句。(姜太公钓鱼的钩子是直的,而且不放鱼饵。他的钩离水面三尺,这能钓到鱼吗?他是在钓个人——周文王。后来周文王果然来了。姜太公是钓来周文王对他的重用,果然帮助周文王推翻了暴政,建立周王朝。)

  2、唐代词人张志和钓鱼与姜太公钓鱼有几他相似之处,也是直钩垂钓,不放鱼饵。今天我们就走进他的词——《渔歌子》感受他的钓鱼世界。(读课题)

  二、初读感知,读出“词”味

  1、读这首词,每人最少读三次,第一次,注意生字,把每个字读准。第二次,要读出节奏,读得有板有眼,第三次,如果能读出点儿词的味道来,那你很了不起。

  2、指名朗读。

  3、结合进行生字教学。

  三、精读感悟,悟出“词”画

  1、什么叫“不须归”?为什么“不须归”?

  2、找出景物:

  (1)导言:张志和这个人啊,非常了不起。他不仅是著名的词人,还是有名的大画家。他常常把画画的技巧融入到写词当中,他的好朋友大书法家颜真卿是这样夸他的“词中有画,画中有词”。意思就是说,他写的词就像一幅画。里边藏着很多的景物和很多的色彩。读一读书,看看他为我们描画了哪些景物?拿上笔,做上记号。可以默读,也可以小声地读。

  (2)生标画,师巡堂。

  (3)、交流:现在请同学来汇报一下发现了哪些景物?

  3、想象色彩:如果你们把这些景物画出来,你们会用上那些色彩呢?为什么?

  假如这黑板就是一张画纸,老师想让同学们把这些景物用彩色粉笔画下来,使这幅画看起来更美。怎么画呢?(生板演)

  4、想象画面:

  (1)短短的27个字,就让我们读出了这么多景物,这么多的色彩,想一想,这是一幅怎样的画?你能用什么词来形容它?

  (2)想像,此刻的你,正漫步在西塞山脚下,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又闻到了什么?

  5、体会心情:你的心情怎么样啊?当你置身在这样的美景中,你有什么想说的?(读全词)

  四、拓展延伸,品出“钓”情:

  1、这么美的景象,你愿意归去吗?张志和呢?你们怎么知道的?“青箬笠,绿蓑衣”留给我们的只是背影而已,你猜他是怎样的神情呢?

  2、作诗和诗:他不愿意回去,他的哥哥却很担心他。担心他长期在外,怕他惹出麻烦来,于是出钱给他盖了一所草房,还写了一首词送给张志和,就是这首《和答弟志和渔父歌》。“乐是风波钓是闲,草堂松径已胜攀,太湖水,洞庭山,狂风浪起且须还。”来自由地读一读。

  哥哥这首词写什么?(哥哥在叫弟弟干什么呀?)你怎么知道的?

  你们就是张志和,我就是哥哥,看看你们能不能用词来回答我。

  3、读出词中画,还读出词中人,诗词就有这样无限的想象空间。读诗歌,想象还不够,如果我们了解词人的生平,会有更多的发现。了解张志和吗?

  (张志和不仅诗人,画家,还精通音律。16岁,写折子给皇帝,写的是治国良方,皇帝很喜欢,赐名“志和”,后来因事被贬官,从此再也不作官,隐居在太湖一带,扁舟垂钓,自称烟波钓徒)

  4、姜太公钓鱼钓的是周文王,那么张志和钓到了什么哪?(悠闲的生活、清闲飘逸的心,这也是他一生的追求,“心志平和”)

  5、我们像张志和那样,独坐着,任清风拂面,任桃花的芬芳扑鼻而来,一起读——(读全词)。

  五、回归主题,升华“词”情。

  1、假如你来到浙江你一定会看哪座山?(西塞山)

  来到西塞山你一定会想起一个人?(张志和)

  2、想到张志和你一定会情不自禁地想吟诵一首词(渔歌子)来,让我们深情地吟诵这首千古绝唱——渔歌子。

  3、欣赏唱词《渔歌子》

  六、作业:收集有关钓鱼的诗词。

  板书:       渔歌子

  简笔画(悠闲自在)

  词中景物 

小学语文《渔歌子》教案 篇10

  课前师生相互介绍自己的名字以及取名的含义.

  ……

  师:刚才我们聊了一些和名字有关系的话题,那么下面,老师写一个名字,大家看一看,你了解他吗 师板书:张志和

  师:叫一叫

  生叫

  师:热情一点

  生再叫

  师:谁有听说过他

  (大部分学生表示没有)

  师:好,你说

  生:他写过一首古诗

  师:你知道是哪一首吗

  (生说不出来)

  师:他在偷看,好的,不知道没有关系的,做个更有意思的游戏,猜一猜,他的名字是谁取的

  生:我觉得是他爸爸取的.

  师:可惜错了

  生:我觉得是他自己取的

  师:可惜还是错了

  生:我觉得是他叔叔取的

  师:完全错了.我告诉大家,这个名字是皇帝给他取的,想知道皇帝为什么给他取呢

  生:想

  师:他16岁的时候,中了举人,给皇帝写了一份折子,他列了许多治国的良方,于是皇帝封他做了大官,并且赐名张志和,希望他心志平和(课件出示)他的原名叫做张龟龄,(生叫)猜猜他爸爸为什么给他取张龟龄

  生:就是说,他能想乌龟那样生活得

  师:乌龟怎样

  生:好

  师:好这个好 应该是——

  生:乌龟一样长生不老.

  师:对啊,多好的一个名字.(学生大笑)

  师:同学们,张志和是唐代著名的词人,我们今天要学的他的一首词——(教师板书课题:渔歌子)

  生:(叫)渔歌子

  师:要读好这个题目可不容易,首先我们得了解一下,什么叫词以前有接触过吗

  生:以前我们接触过宋词,我觉得在宋朝很流行,不仅可以读,还可以唱.

  师:跟我们现在的歌词比较接近,那我们可以请你来读一下这个题目.

  生读(把"子"读成了轻声)

  师:他读得不对,所以读题目,可有学问,是古代懂音律的人写的曲子,文人填入词,是最早的词的形成.为了记住每一首词,给这些固定的曲子起了固定的名字,叫词牌.当我读渔歌子的时候不能读轻声,因为它是词牌,谁会读

  师:很好,谁来

  生:渔歌子

  生:渔歌子

  生:渔歌子

  师:来我们一起来

  生:渔歌子.(齐读)

  师:好的,从抽屉里拿出课文,请大家自由大声朗读《渔歌子》,一直读到你认为字正腔圆为止,开始……

  生自由读文

  师:好的,刚才有几个同学很好,他边读边思考,字怎么读,这可跟我们平时学的知识有什么不一样 等会儿再交流,首先,谁字正腔圆的朗读做到了

  生:渔歌子,唐,张志和

  师:待会儿,题目想清楚再读.

  生读整首词

  师:真的读得很标准,还有谁想读 你来……

  生读

  师:最后三个字再读.

  生:不须归.

  师:恩,有一点点紧张,没关系,好,你来读读,好,你来——

  生读

  师:恩,刚才很多同学在底下跟着他轻声地念,读到现在,你发现诗和现在学的词有什么不同了吗

  师:哦,举手说,你来——

  生:如果诗的话,每行前面有几个字,后面几行也有几个字,几句也有几个字,而词的话,当中几句字数不一样.

  师:也就是说诗每句都是比较工整,字数基本是相同的,而词呢,句子有长……

  生:有短.

  师:人们根据词的特点,给他取了个小名叫长短句,那么,我们一起来把这个长短句来诵一遍,预备齐——

  生齐读整首词.

  师:张志和这个词人非常了不起,他不仅词写得好,还是一位大画家,画画的技巧融入到写词中,大书法家颜真卿是他的朋友,颜真卿说张志和写的词是画中有词,词中有画,那么我们看一看,张志和的词中,给我们画的是什么,打上圆圈,他画的什么景物啊,用笔圈出来.

  生边默读边圈.

  师:好的,你发现哪些景物

  生:有白鹭

  师:他说的同时,他找到的,你发现了吗

  生齐答:发现了

  生继续:桃花,鳜鱼,蓑衣

  师:他找到四种,还有吗

  生:西塞山前,水,箬笠,风,雨

  师:找到了九种,你们都找到了吗 把9种景物,按照顺序来数一数,西塞山……

  生齐说:白鹭,桃花,流水,鳜鱼,箬笠,蓑衣,斜风,细雨

  师:老师在黑板上画了框,如果这是一幅画时,请你把这九种景物工整地写在这个框里,尽量使它看上去想一幅画.比如说鳜鱼是游在水里的,所以我把他写在画面的最下面,(师板书:鳜鱼)我在这个位置写蓑衣(师板书:蓑衣)的话,你觉得箬笠应该写在哪边

  生:上面

  师:为什么

  生:因为箬笠在上面.

  师:如果蓑衣在身上,箬笠一定戴在……

  生:头上.

  师:笠字是生字,大家看看.怎么写 谁到黑板上写,把这些景物补充完整,我请两位同学合作,其他同学写在课文后面.

  (两生上台合作,其他学生在书后完成)

  师:他很聪明,斜风细雨写在哪儿像一幅画呢 要写成什么样呢 有的同学背挺得很直,看上去很精神.

  师:他有话要说,

  生:下面多了一点,

  师:我给你十秒的时间,把它改过来,先看一下,自己先要记,其他同学检查一下,你的字写得对不对

  同学们,先看一下,全对了吗

  师:刚才这个同学这个斜风细雨写得怎么样

  生:好.

  师:一看到他,你就想到什么

  生:这雨是斜的,风把雨吹歪

  师:写得特别,老师要在它的旁边打上一个"☆".但这个(鹭)也是生字,写对了,但是不够好看.鹭字怎么写才能让他很漂亮,这个字有诀窍.上面小一些,宽一些——

  生:下面大一些,窄一些

  师:对,窄一些,长一些.

  同学们,哪里写得好,打个☆,哪里写得有创意,像斜风细雨,也打个☆.

  师:好,同学们,来一起把黑板上的几种景物 看着看着这几种景物,仿佛就成了一幅画,就成了一首渔歌子,我们看着这些景物读一下,(生边看黑板上的图边诵)

  师:老师跟这一位同学一样粗心,漏了一个——

  生:流水

  师:刚才,同学们读得拖腔拉调,一点都不美,西塞山前白鹭飞(师深情地领读)

  生读

  师:看着你们读景物,你能猜得到写的是什么季节

  师:看着有种景物,找到依据.

  生:春天

  师:为什么

  生:秋天,因为桃花开在秋天.

  师:对吗

  生:错.

  师:桃花开在

  生:春天

  师:春天开桃花,别人是一叶知秋,我们可以通过一花知

  生:春

  生:白鹭可以看出春天.但是,秋天的话,小鸟的话都望南方飞.

  师:那这个我还得去查一下,老师还不知道,你还有什么想说的吗 最后一位……

  生:春天才有细雨

  师:是的,茫茫碧野,春天才有细雨.

  师:好的,张志和的渔歌子描绘的是春天的景物,他不仅有景物,还有声音,我甚至于闻到春的气息,你们能闻到吗

  生:能

  师:到词中去闻一闻,你都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有闻到了什么 自己读一读.

  生自由读.

  师:同学们,不忙着寻找,请大家闭上眼睛,你现在就是一个悠然自得的张志和,在你眼前将展现怎样美妙的世界,师配乐范读(生不觉地跟着读)

  师:同学们,有感觉了吗 谁来说说 刚才你跟老师一起陶醉的样子,老师可喜欢了.

  生:我闻到了桃花的香,看到了西塞山,还有白鹭,还有在河里游的鳜鱼.

  生:我看到了叮叮咚咚的流水,还看到了蹦蹦乱跳的鳜鱼,还看到一些毛毛细雨,还看到一群白鹭在天上飞;我还听见流水的声音是哗啦哗啦的,听到鳜鱼蹦蹦跳跳的声音是扑通扑通的,我听到下雨的声音是沙,沙,沙的.

  师:她的耳朵特别灵,给我们展现流水的声音,斜风细雨的声音,还有听到鸟叫的声音.

  师:还有没有看到不同的景象吗

  生:还有一位白胡子老爷爷在钓鳜鱼.

  师:这位不想回家的白胡子老爷爷被他看到了,这就是作者为我们描绘的渔歌子,还有很多同学看到更多的东西,没关系,把你看到的通过朗诵表现出来,让白鹭飞得更高,让鱼更加欢腾,好不好

  好.

  师:自己练.

  师:好,同学们,你看让白鹭飞得更高,让我们闻到春天的花香.

  生读

  师:我看到了欢腾的自由自在的鳜鱼,可是听她的读,这个老人还是想回家.不想回家的感觉(师深情地范读不须归)

  生读

  师:好一个不须归的老人哪!来,你再来.

  生读.

  师:慢一点.

  生再读

  师:还太快一点,再留恋一点.

  生齐读

  师:老师有一个技巧全班齐读的时候,声音小一些,不然把白鹭吓走的,(师领读)

  生齐读

  师:这么没的景色,你们想回去吗

  生:不想

  师:想不想

  师:你们真是张志和的知音,张志和自封为烟波钓徒,他最喜欢这样垂钓的生活.于是他非常有盛情地写下了渔歌子.可是,他的哥哥叫张松龄,很担心他在外留连忘返,惹出麻烦.于是写了一首《和答弟志和于赋歌》(课件出示),这首词也是采用渔歌子的词牌写的.好,你来读.

  生读.(生不由地鼓掌.)

  师:会读不是本事,读得懂才是了不起.哥哥在叫弟弟干什么

  生:回来

  师:你怎么知道 生笑

  生:狂风暴雨且须还.

  师:一个字

  生:还

  师:哥哥在叫弟弟快些回来,我也来催催你们你们就是张志和,我就是哥哥,看生:看你们能不能用词来回答.

  师:贤弟啊,太湖水,洞庭山,狂风暴雨且须还.

  生: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师:狂风暴雨且须还.

  生:斜风细雨不须归.

  师:且须还.

  生:不须归.

  师:且须还.

  生:不须归.

  师:为何不归

  生:太美了!

  师:为何不归

  生:风景太美了.

  师:这么美的的风景,怎么舍得回来

  生:也是太美了让你不想回家吗

  生:我觉得是那边风景太美,让张志和留连忘返,

  师:好一个留连忘返,张志和厌倦朝廷的争斗,留连于山水之间,据他的好朋友颜真卿记载:张志和的鱼钩是没有鱼饵的,有鱼饵,鱼才会上钩,没有鱼饵,会钓到鱼吗

  生:钓不到.

  师:鳜鱼会上钩吗

  生:不会

  师:张志和却说他钓到很多很多,他钓着了什么

  生:他钓着了美丽的风景.

  师:好一个美丽的风景,被你钓着了,还钓着了什么

  生:他钓着那些很美很美的景象,他喜欢这些景象,不喜欢跟别的国家战斗.

  师:他不喜欢跟别的国家战斗,不喜欢官场上的明争暗斗.喜欢现在……

  生:自由自在的生活

  师:你说他钓找了什么 他钓到了美丽的风景,还有

  生:自由自在的生活.

  师:你的手举得那么高,最后一个发言的机会给你

  生:他钓到桃花的香味,这让他芬芳扑鼻

  师:让他的生活

  生:芬芳扑鼻

  师:你真是个有诗意的人哪!这就是张志和毕生的追求(出示:心志平和)

  师:你真是一个富有诗意的人啊!这就是张志和一生的追求.

  (板书:心志平和)

  生:心志平和.

  师: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了这首词.让我们记住这个了不起的词人——

  生:张志和.

  师:让我们记住这首千古名词——

  生:《渔歌子》.

  (下课)

  课堂评析:

  官正华老师是一个很有才华的老师,他的智慧,他的才情,他对新课标的体认和感悟,在他和学生共同建构的语文课堂中科学而艺术的诠释和演绎着他心中的语文.官正华老师的课堂语言舒缓,准确,诗意,深情,听他说话,你会自然地平和起来,优雅起来,高贵起来.官正华老师的底蕴深厚,课堂上旁征博引,纵横捭阖,课堂语言精确而传神.在这节课中,我认为至少有以下几处闪光点:

  1,关注和挖掘词中蕴涵的美好感情.

  此词在秀丽的水乡风光和理想化的渔人生活中,寄托了作者爱自由,爱自然的情怀.词中更吸引我们的不是一蓑风雨,从容自适的渔父,而是江乡二月桃花汛期间春江水涨,烟雨迷蒙的图景.雨中青山,江上渔舟,天空白鹭,两岸红桃,色泽鲜明但又显得柔和,气氛宁静但又充满活力.而这既体现了作者的艺术匠心,也反映了他高远,冲澹,悠然脱俗的意趣.

  张志和,是画家,是诗人,是词人是哲学家,他的作品词中有画,画中有词.官老师从厚厚的一沓资料中,筛选出了张志和的"心志平和"这个名字的来历.一堂课下来,留给学生的不仅仅是27个字,而是《渔歌子》背后整个美奂美仑的诗词意象.

  2,调动互动和交融.

  特级教师袁瑢说,课堂上尽量少说老师跟你们一起干什么,多说让我们一起干什么,因为师生之间进行情感、思维、个性等交流互动时,教师就是学生的学习伙伴.在《渔歌子》的课堂对话当中,教师既是引导者、启迪者,又是组织者,聆听者,官老师时而与学生一起沉思,时而与学生一起感动,时而在学生疑惑处轻轻一拨,时而对学生的真切感悟会心一笑.在与学生的对话中,教师早已将自己的感受,感悟,感情,感动融于其中,不露痕迹却不忘引导.请看下面的片段:

  3以读为主,读有层次

  诵读是古诗词教学的生命,在诵读中整体感知,在诵读中悟情悟境,在诵读中欣赏抒情.诵读是诗词教学的手段,也是教学的目标.官老师能引导学生在多种朗读中品赏佳句,体味情感,进入情境.初读时让学生字正腔圆地读;找出次中蕴涵的景物和颜色后,让学生想象画面朗读;出示〈和答弟志和渔父歌〉师生对读.教师讲述哥哥为弟弟盖茅草屋后,感情引读;学生入情入境,熟读成诵.

  但是,为什么一堂课下来,总觉得欠缺点什么 是学生的感情没有淋漓尽致地表达 还是老师为了完成这深刻又冗长的脚步走得过于匆忙 亦或是学生真实的稍显水准的水平离老师的预设还有离

  叶澜教授曾经说过,我们的语文教学,只有充分激活原本凝固的语言文字,才能使其变成生命的涌动.

小学语文《渔歌子》教案 篇11

  教学目标:

  1、朗读《渔歌子》,理解《渔歌子》的意思,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陶冶爱美的情趣。

  2、能对《渔歌子》描写的景象展开想像。

  教学重点:学习词的内容,想像词中描写的情景。

  教学难点:结合词句展开想像,并能描述出来。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围绕人的名字聊天:谁取的名?什么意义?

  (老师名——学生名——《渔歌子》作者的名)

  二、了解作者,揭示课题。

  1、板书:张志和,猜猜谁给他取的名?有何意义?

  2、简单介绍张志和。

  3、出示词题:读题,认识诗和词的区别。

  三、解读词文,初感词义。

  1、学生自由读:要求“读到字正腔圆”。

  2、指名诵读。

  3、在读中感悟词的意思。

  四、词中赏画。

  1、张志和不仅是诗人,还是一位画家,他的词就是一幅画,默读,把你看到的景物圈出来。有哪些呢?

  2、谁能把这些景物填写在画面上,写出名字,画出画。

  3、多种形式读,读出词中的声色。说出看到什么?听到什么?

  (指名读——听录音——自由读——师生赛读——男女赛读)

  4、下鱼了,渔翁应回去了,如果你是这位渔翁,你想回去吗?

  五、总结升华。

  1、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谁能背一背这首词。

  3、谁能背一背关于春天的诗。

  六、板书设计:

  西赛山             白鹭

  桃花      流水     鱼厥鱼

  箬笠               衰衣

  斜风               细雨

  人:渔翁——————————垂钓

  抒情:—————爱大自然、爱自由

小学语文《渔歌子》教案 篇12

  教学目标:

  1、认识4个生字,会写3个生字

  2、了解词的基本特点,理解《渔歌子》的意思

  3、有感情朗读背诵《渔歌子》,体会乡村生活悠然自得乐的一面

  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朗读该词、理解词意,明白不须归的原因,体会诗人乡村生活的悠然自乐 教学难点:

  指导学生通过反复读词、观图想象等方法理解词意,明白白不须归的原因,体会诗人乡村生活的悠然自乐的愉悦心情,激发学生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对自然对生活的热爱 教学准备:

  《渔歌子》课件;学生用巜写字》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练习导入

  1、春天是个美丽的季节,你发现大屏幕上这些景物在春天的变化了吗?试着填一填。(学生填空,教师点拨评价)

  2、教师小结:如果把大家所形容的用画笔描绘出来,那将是一幅多么美丽的画卷!古人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正是这个意思。

  3、这节课,让我们继续走进23课《古诗词三首》,去寻找乡村生活的乐趣。(师板书课题)

  4、学生背诵回顾前两首诗

  二、初读《渔歌子》

  1、今天我们要读第三首,先默读,边读边观察它在形式上与前两首有何不同?

  2、引导学生结合《忆江南》,回顾词的特点(长短句,过去配乐唱,现曲己失传,只读,词牌名与内容大多无关,只限制格式和字数)

  3、了解词牌名《渔歌子》的`意思,本首词内容与词牌名有没有关系呢?我们来读一读。(师出示要求:自由读;第一遍读准字音,特别注意这几个词的读音;第二遍,边读边注意恰当停顿并划出来)

  4、检查自读效果

  a 检查词语,强调个“塞”的读音

  b 检查停顿

  c 这首词的内容与词牌名有关吗?主要讲什么时候,什么地方,谁干什么?

  5、引导学生结合插图、注释、和自己的经验,了解词中出现的三个词语“西塞山、箬笠、蓑衣”。

  a 西塞山在哪里?是个什么样的地方?

  b 箬笠、蓑衣是什么东西?有什么作用?怎么使用?组合起来类似于现在的什么东西?

  6、指导学习生字

  a 怎样快速准确记住“塞、箬笠、蓑”?(引导学生利用形声字特点记忆)

  b 学生描红:塞、箬、笠,边描边想怎样写美观

  c 独立写一写

  d 师生评价

  三、再读《渔歌子》

  1、引导学生质疑:刮风了,下雨了,一般情况下,你的第一反应是什么?而刮风下雨时,

  词人的反应却是什么?(随机指导学生了解“不须归”的字面意思)看到这儿,人们会产生什么疑惑?你理解词人的心意吗?请反复读词,想一想,和同学说一说。

  2、学生交流不须归的原因,教师指导并适时板书

  从以下几个方面引导学生

  a 景美(山青水秀、鸟白花红)

  b 鱼肥(色美味美)

  c 有备而来(箬笠,蓑衣)

  d 斜风细雨

  3、想象练习,加深对“不须归”的理解

  看来,你们都懂词人“不须归”的心思,假如你就是词人,此时此刻:

  a 如果有位牧童唤你:老爷爷,快回家吧!你怎样回答?

  b 如果有位老农问你:老先生,下雨了,怎么还不回家?你会怎样回答?

  c 如果你的老伴叫你:老头子,下雨了,快回家吧!你会怎样回答?

  4、激情朗读:

  a 在古诗《乡村四月》中乡亲们同是“斜风细雨不须归”,你觉得两首诗词中不须归的心情有什么不同?学生交流

  b 请用这首词,告诉古往今来的世人,张志和不须归的原因!(个人读、集体读)

  5、师介绍小结:张志和曾经是朝廷官员,深得皇帝喜爱,后因事被贬官,最后辞去官职,隐居西塞山,他的哥哥见他沉醉乡村生活,不愿返回朝廷,大为不解,于是,也写一首词劝他“且须还”。可他丝毫未改“不须归”的心意。据说,他的鱼钩是直的,也从来不放鱼饵,他能钓着鱼吗?看来他““不须归”的目的,不在钓着鱼,而在享受这样的风景这样的生活。

  四、总结拓展

  1、这样如画的美景,这样悠闲的生活,千百年来,引的无数人向往,很多名人把其中的诗句引用到自己的诗词文章之中。今天,喜爱它的人们又给它谱上了曲子,你们听!

  2、像这样的田园诗还有很多很多,请课下搜集,准备办一场“田园诗会”。

  五、板书设计

  渔歌子

  西塞山前白鹭飞

  桃花流水鳜鱼肥

  青箬笠 ,绿蓑衣

  斜风细雨不须归

  风景优美,生活悠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