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愚公移山教案设计 篇1
教学内容:
《愚公移山》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教科版)语文,四年级下册第十四课
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理解“直插云霄”“痴心妄想”等词语的意思。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人物特点分角色朗读课文。
3、能概括课文大意,体会愚公移山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理解愚公移山精神的深刻含义。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电脑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从课题入手,提出问题:
板书课题:《愚公移山》
(1)、同学们请齐读课题;这是一篇中国古代神话故事,也有人认为它是一篇寓言故事。师发问:“愚公”是什么意思?(启发学生说出:愚蠢的人)
(2)、读完这个课题你有什么疑问吗?(生答,师肯定)
2、那么愚公为什么要移山?他到底愚不愚呢?
二、初读课文,认识字理解词
1、初读课文
师:我们来学习这篇课文,相信大家的疑问,在课文中会找到答案。
请同学们打开书103页,自由读课文,老师要提朗读要求:读准字音,不丢字,不添字。遇到不理解的字词用笔圈出来查查字典,也可以同桌之间互相请教。
认识生字(出示课件)
师:这是本课的生字,谁来读一读。指名学生认读。
师:去掉拼音还能读出来吗?(出示课件)通过认读生字老师看出大家的自学能力都很强,这一点老师要表扬你们。真棒。
解决词语(课件)
师:现在同学们看这些词语,当中一定有你们已经解决的,还有你们不理解的。(理解词语)
体会人物特点,有感情朗读课文
2、师:课题叫愚公移山,他为什么要移山?(板书:出行不便)
师:想一想,课文当中都出现了那些人物?他们对愚公想要移山这件事都有什么不同的意见? 生回答课文中的人物:愚公、子孙们 、妻子、智叟、寡妇家的孩子、
3、重点(一):师问:愚公的妻子同意移山这件事吗?她是怎么说的。指学生读人物的话(出示课件)
师:听了妻子的话,你觉得他是不同意吗?(总结出妻子是在关心愚公)
师:愚公的妻子是个非常心细得人,把事情想得很周到,他说出了两个非常现实的问题?
(人少、石头土块多没地方放)
师:愚公是怎样回答妻子的?(生读课文),师说明:这说明愚公对移山这件事已是下定决心,移山不改。
师:同学们再读一遍注意读出愚公坚定信心语气。
师:两山高耸土石量十分大,不填入渤海就难以堆放。移山以填海是最好的选择。(板书:准备移山)
重点(二):师:课文里还有一个重要的人物他就是智叟,同学们,从智叟这个名字你想到什么?(智是智慧的意思)(聪明的老人)
这个聪明的老人他同意愚公移山这件事吗?生齐:不同意。(板书:困难重重)
师:从哪里能看出他不同意,他做了什么?又说了什么?(学生读智叟说的话)(出示课件)
分析重点字词,体会智叟的盛气凌人,和嘲笑愚公的做法。
学生读文字。读出智叟盛气凌人的感觉。
愚公是怎样回答智叟的,学生读文字。(板书:困难重重)
师:这句话是愚公对智叟嘲笑的回答,也是愚公决心移山不改的宣言,显现出他的信心与气势。愚公用“子”与“孙”的绵延,表明生生不息精神世代相传,我虽肉体不在,但我的'精神永远不灭。
4、愚公移山的坚定信念感到了谁?结果怎样,谁来读课文?(板书:成功移山)
5、有感情朗读整篇课文。
6、分角色朗读课文。提示学生注意人物对话的语气。
三、概括全文,体会精神:
1、师:回顾整篇课文想一想,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师:故事中的愚公具有怎样的精神?
生:不怕困难、为达目的努力奋斗、锲而不舍、努力克服困难(相机板书)
2、总结归纳:这则寓言题目为“愚公移山”,其中对愚公并没有讽刺的意味,看似愚,实则不愚,而是大智;智叟的智就是所谓的“小聪明”,自以为有智慧,实则愚笨,没有克服困难的智慧,目光短浅。老师希望同学们在学习上要有愚公移山那种不怕困难、锲而不舍、勇于探索的精神。
小学愚公移山教案设计 篇2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整体掌握文意,探究文章的内涵,培养文言文自读能力。
2、掌握愚公这一人物形象,体会对比、烘托手法的表达效果。
【教学重点】
1、积累文言文常用的词语,培养语感。
2、理解神话结尾的作用,体会文中细节的作用。
【教学方法】
1、诵读法:
通过诵读,培养同学学习文言文的语感。
2、理读法:
引导同学积累常见的文言词语,包括古今异义词、多义词、通假字和常用虚词。
【教学手段】
多媒体课件。
【课时布置】
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语
同学们从小就知道我们今天将要学习的故事——愚公移山。那就让我们在上课文之前,先回忆一下这个故事。请看 Flash《愚公移山》。
二、重点文常
1、作者:列子,名寇(又名御寇),郑国人,战国前期道家代表人物之一,他的作品已经散失,今本《列子》是东晋人搜集的有关古代资料编写的,里面保管了不少先秦时代的寓言故事和神话传说。
2、文体:寓言这种体裁的特点是寄托一定的道理在一种比喻性的虚构的短小故事中,往往带有讽喻或劝戒的意味。
三、读课文,理解文意
1、同学默读课文,根据课下注释解释全文,有问题的一会儿质疑。
2、同学质疑,教师提醒同学注意一些重点词语的解释。
四、理解全文
1、愚公家周围环境如何?他为何要移山?移山有什么好处?(尽量用原句回答。)
有“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移山则可“指通豫南,达于汉阴”。
2、移山有何困难?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困难有山高大、面积广、年老力衰、移山人少、运土石工具简陋,往返路途遥远。这样写的作用可以烘托出愚公移山的决心之大。
3、智叟与愚公在移山问题上的分歧在哪里?你认为谁的观点正确?
智叟:“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眼前的,停滞的观点。
愚公:“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久远的,发展的观点。
4、考虑:但也有人说愚公“有愚”,智叟“有智”,你的看法呢?
明确:这是一种形而上学的观点。寓言只是用假托的故事,就某一点来晓喻一个道理,决不能以今天的科学技术进步来看待愚公的“愚”和智叟的“智”,也不能以今天提倡的“巧干”来要求愚公。
5、考虑:这里用了什么写作手法来表示人物?
通过愚公和智叟的对比,再次表示出愚公坚定的意志和必胜的信心。智叟不智,愚公不愚,“愚公”实“智”,“智叟”实“愚”,这正是寓言给两人取名的用意。
6、不是智叟一个人对移山发生了质疑,还有愚公的妻子,那么,愚公妻子的态度和智叟的态度是一样的吗?请你找找文章中的描写,比较分析。
同学讨论,明确:
愚公妻:
称谓:妻称愚公“君”(尊敬愚公)
语气:“以君之力……何?”(担心)
“且焉置土石?”(献疑)
智叟:
称谓:智叟称“汝”(轻视愚公)
语气:“甚矣,汝之不惠”(倒装,轻蔑)
“以残年余力……土石何?”(嘲讽)
7、这则寓言有何寓意?
明确:告诉人们,只要下定决心,坚持不懈,任何困难都可战胜。
8、问:为什么用这个神话结尾?
讨论并明确:意在说明愚公移山的精神和行动惊天地、动鬼神,也反映古代劳动人民的美好愿望。
9、全班朗读课文。
五、总结全文
运用对比烘托手法,通过愚公的胜利,反映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说明要克服困难必需下定决心,坚持不懈奋斗的道理。
六、安排作业
1、积累相关的文言知识。
2、练习册上的相关作业。
七、教学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