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开课教案《母亲的恩情》

2023-08-14

公开课教案《母亲的恩情》 篇1

  一,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母亲对孩子的爱护之情,从而产生热爱母亲,孝敬母亲的情感.

  2,练习用忙着写一句话.

  3,背诵《游子吟》.

  二,教具准备:教学挂图

  三,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课,导入新课

  1,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学习了本课的生字,下面我来选几个生字考考你们怎么样

  ①出示:针,根,寸,读你能从字音上提醒大家注意的吗

  抚摸:你能从字形上猜猜它的意思吗

  寸,永:怎么记住这两个字的

  ②出示生字词,集体读一遍.

  2,今天,我们就来看一看围绕着《游子吟》这首诗发生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

  (二)精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1,这篇课文的题目叫《母亲的恩情》.课文写了母亲的哪些做法呢自读课文1-3自然段,画出描写母亲的语言,动作的句子,读一读,读后你想说什么

  (1)母亲的恩情表现在她的行动加,出示

  夜深了,母亲还在油灯下一针针一线线地缝着.

  ①从哪些词语中可以体会到母亲的恩情夜深了的深是什么意思,让学生抓住一针针一线线体会母亲对儿子的爱.

  ②读好这句话,看谁能把母亲缝衣的认真仔细给读出来(个别读,齐读).

  (2)母亲的恩情还表现在语言上,她望着儿子说:郊儿,你可要早点回来呀!

  ①指导看图,从母亲送儿子说的话当中可以看出他们离别后,母亲每天都在挂念儿子,盼望儿子回来.母亲的恩情多么感人啊!

  ②指导读,读出母亲对孩子的担心,想念,盼望.(指名读,齐读)

  2,刚才,我们体会了母亲对孟郊的那种爱护,关心的情感.那孟郊对母亲又是怎样的一种情感呢

  分组学习:找一找描写孟郊的句子读一读,说说感受,交流汇报.

  (1)孟郊听了不住地点头.他看到母亲头上又多了几根白发,眼睛湿润了.以不住地这个词看出什么(孟郊向母亲保证,一定会早点儿回来,不让母亲担心)他看到母亲的白发,眼睛就湿润了,他会想些什么呢(启发想像,感受母亲无私的爱)

  (2)图三,图上这个人是谁,他看到了什么读课文

  ①他看到了什么(太阳出来了,小草生机勃勃)

  ②抚摸着自己的衣服,他想到了什么【母亲的慈爱,不就像这春天里太阳的'光辉吗这是一个反问句,意思十分肯定(指名读).】

  ③出示沐浴着阳光的小草,无论怎样都报答不了太阳的恩情啊!这句话是什么意思,我无论怎样也报答不了母亲的恩情啊!,是啊,母亲的恩情孟郊永远铭记在心.

  (1)指名读第四,五自然段.

  (2)这首诗是什么时候写的(50岁时写的,从50岁中你能想到些什么

  (3)这首诗写出了诗人对母亲的敬爱和怀念,作者用吟诵诗歌的方式去赞美母亲,就叫《游子吟》.

  (4)谁想来吟诵这首诗(指名读诗句)

  (5)这首诗很好懂,前面的文章读懂了,这首诗就基本弄懂了.

  (出示:意恐迟迟归)读一读,课文中的哪一句可以帮助理解这句诗

  出示:她想,孩儿这次外出还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回来……

  (6)出示诗歌的最后一句,什么意思书中有没有帮助你理解的句子

  (7)齐读全诗.看三幅图,试背古诗.

  (三)扩展--联系生活实际体会

  1,孟郊从母亲为自己缝衣服这样的小事中体会到了母亲对自己深深的爱.而在我们的生活中,母亲为我们做了很多,可同学体会到了母亲为我们无私地付出了吗

  谁愿意给大家讲一讲自己的母亲.

  2,看,我们每位同学的妈妈都那么伟大.一个人的一生可能没有朋友,没有兄妹,但每个人都有母亲,母亲为我们付出了那么多,难道我们真的无法回报吗

  (不是,也许我们就是为母亲做得再多,也无法和母亲为我们付出的相提并论,但我们必须尽自己的力量去孝敬母亲,让她少为我们操心.)

  3,看小黑板上的一句话:母亲忙着为孟郊缝补衣裳.你能不能也从自己的生活出发,说说母亲忙着为你做什么.

  4,练一练,抒发真情.

  母爱是世界上最伟大的爱,你想用什么方式来表达自己对母亲的情感呢

  (四)板书设计

  9母亲的恩情

  母亲缝衣送儿

  孟郊铭记在心《游子吟》

公开课教案《母亲的恩情》 篇2

  作者:佚名    转贴自:本站原创    点击数:3

  公开课教案《母亲的恩情》

  第一课时 (简)

  (一)质疑,导入新课

  (二)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三)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四)指导本课生字的书写

  第 二 课 时

  一,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母亲对孩子的爱护之情,从而产生热爱母亲,孝敬母亲的情感.

  2,练习用忙着写一句话.

  3,背诵《游子吟》.

  二,教具准备:教学挂图

  三,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课,导入新课

  1,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学习了本课的生字,下面我来选几个生字考考你们怎么样

  ①出示:针,根,寸,读你能从字音上提醒大家注意的吗

  抚摸:你能从字形上猜猜它的意思吗

  寸,永:怎么记住这两个字的

  ②出示生字词,集体读一遍.

  2,今天,我们就来看一看围绕着《游子吟》这首诗发生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

  (二)精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1,这篇课文的题目叫《母亲的恩情》.课文写了母亲的哪些做法呢 自读课文1-3自然段,画出描写母亲的语言,动作的句子,读一读,读后你想说什么

  (1)母亲的恩情表现在她的行动加,出示

  夜深了,母亲还在油灯下一针针一线线地缝着.

  ①从哪些词语中可以体会到母亲的恩情 夜深了的深是什么意思,让学生抓住一针针一线线体会母亲对儿子的爱.

  ②读好这句话,看谁能把母亲缝衣的认真仔细给读出来(个别读,齐读).

  (2)母亲的恩情还表现在语言上,出示

  她望着儿子说:郊儿,你可要早点回来呀!

  ①指导看图,从母亲送儿子说的话当中可以看出他们离别后,母亲每天都在挂念儿子,盼望儿子回来.母亲的恩情多么感人啊!

  ②指导读,读出母亲对孩子的担心,想念,盼望.(指名读,齐读)

  2,刚才,我们体会了母亲对孟郊的那种爱护,关心的情感.那孟郊对母亲又是怎样的一种情感呢

  分组学习:找一找描写孟郊的句子读一读,说说感受,交流汇报.

  (1)出示

  孟郊听了不住地点头.他看到母亲头上又多了几根白发,眼睛湿润了.

  以不住地这个词看出什么 (孟郊向母亲保证,一定会早点儿回来,不让母亲担心)他看到母亲的白发,眼睛就湿润了,他会想些什么呢 (启发想像,感受母亲无私的爱)

  (2)出示图三,图上这个人是谁,他看到了什么 读课文

  ①他看到了什么 (太阳出来了,小草生机勃勃)

  ②抚摸着自己的衣服,他想到了什么 【母亲的慈爱,不就像这春天里太阳的光辉吗 这是一个反问句,意思十分肯定(指名读).】

  ③出示

  沐浴着阳光的小草,无论怎样都报答不了太阳的恩情啊!这句话是什么意思,我无论怎样也报答不了母亲的恩情啊!

  3,是啊,母亲的恩情孟郊永远铭记在心.

  (1)指名读第四,五自然段.

  (2)这首诗是什么时候写的 (50岁时写的,从50岁中你能想到些什么

  (3)这首诗写出了诗人对母亲的敬爱和怀念,作者用吟诵诗歌的方式去赞美母亲,就叫《游子吟》.

  (4)谁想来吟诵这首诗 (指名读诗句)

  (5)这首诗很好懂,前面的文章读懂了,这首诗就基本弄懂了.

  (出示:意恐迟迟归)读一读,课文中的哪一句可以帮助理解这句诗

  出示:她想,孩儿这次外出还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回来……

  (6)出示诗歌的最后一句,什么意思 书中有没有帮助你理解的句子

  (7)齐读全诗.看三幅图,试背古诗.

  (三)扩展--联系生活实际体会

  1,孟郊从母亲为自己缝衣服这样的小事中体会到了母亲对自己深深的爱.而在我们的生活中,母亲为我们做了很多,可同学体会到了母亲为我们无私地付出了吗

  谁愿意给大家讲一讲自己的母亲.

  2,看,我们每位同学的妈妈都那么伟大.一个人的一生可能没有朋友,没有兄妹,但每个人都有母亲,母亲为我们付出了那么多,难道我们真的无法回报吗

  (不是,也许我们就是为母亲做得再多,也无法和母亲为我们付出的相提并论,但我们必须尽自己的力量去孝敬母亲,让她少为我们操心.)

  3,看小黑板上的一句话:母亲忙着为孟郊缝补衣裳.你能不能也从自己的生活出发,说说母亲忙着为你做什么.

  4,练一练,抒发真情.

  母爱是世界上最伟大的爱,你想用什么方式来表达自己对母亲的情感呢

  (四)板书设计

  9 母亲的恩情

  母亲 缝衣送儿

  孟郊 铭记在心 《游子吟》

公开课教案《母亲的恩情》 篇3

  一、教学要求:

  1、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游子吟》。

  2、理解《游子吟》的意思,体会母亲对子女的关怀之情,教育学生从小体贴、孝敬父母,懂得要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

  3、学会运用课文中的语句表达,如“忙着”。继续学习运用“文包诗”的特点和学习方法来学习本课。

  二、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词卡

  三、教学过程:

  一、配乐读诗《游子吟》

  下面听老师来读这首诗,一边听,一边在脑海中想象,你好象看到了怎样的情景。

  2、交流反馈。

  二、诗文结合,学习课文

  1、出示图,说说图中的内容。

  2、出示:夜深了,母亲还在油灯下一针针一线线的缝着。

  诗中哪句话让你看到了这样的场景?“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1)、丰富“夜深了”的内涵:这时人们都在干什么?母亲不想睡吗?劳累了一天的母亲,非常疲倦,多么想躺在床上美美的睡上一大觉。缝着缝着,眼睛竟……指导朗读“夜深了”

  (2)、丰富“一针针一线线”的内涵:此时此刻,母亲忍着疲倦,一针针一线线缝进去还仅仅是针线吗?还把什么缝进去了?

  自由读一、二自然段,体会其中母亲对儿子远行的担忧、期盼、不舍、牵挂之情……

  指导朗读句子:“她想,孩儿这次外出,还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回来……”、“第二天清早,母亲把孟郊送到村外。他望着儿子说:‘郊儿,你可要早点回来呀!’”

  3、紧密联系诗句,朗读一、二两句。

  4、再读“夜深了,母亲还在油灯下一针针一线线的缝着。”,读出深情。

  5、出示“恩情”,这就是母亲的恩情呀!面对母亲如此深沉的爱,孟郊的眼睛湿润了。

  我们来读读此时孟郊的表现。出示:孟郊听了不住地点头。他看到母亲的头上有多了几根白发,眼睛湿润了。

  6、小结:男儿有泪不轻弹,只是未到情深处。是啊,正如诗中所说“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这其中的深意,你读懂了吗?

  7、自读课文第三段。

  8、交流小结:“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就是说“沐浴着阳光的小草,无论如何都报答不了太阳的恩情啊!”

  9、讨论:为什么小草无论如何都报答不了太阳的恩情?

  小结:太阳赋予了小草生命,在太阳的光辉下,小草才能生机勃勃,这份恩情,小草无论怎样都报答不了呀!母亲赋予了我们生命,在母亲的精心照料和庇护下,我们才能健康地成长,这样的恩情,我们无论怎样报答都是应该的呀!

  10、联系课文读诗、背诗。

  11、过渡,母亲这样的恩情,孟郊永远铭记在心,怎能忘记呀?

  孟郊无论何时,身处何地,只要抚摸着身上的衣服,注视着那又细又密的针脚,总会想起夜深了,母亲还在油灯下一针针一线线的缝着。总会永远铭记母亲的慈爱就象春天里太阳的光辉一样关怀着他,永远铭记母亲的恩情。板书“铭记”。这里的铭记换个词就是——能不能换掉?

  12、播放录象

  13、再次吟诵全诗。

  三、拓展

  1、过渡:读到这里,不由得让我想起我的妈妈,我们的妈妈。想起了日夜为我们忙碌的妈妈。(出示)孟郊要远行,母亲忙着给孟郊缝补衣裳。

  我生病时时,妈妈忙着——;

  天冷时,妈妈忙着——;

  肚子饿时,妈妈忙着——;

  2、如果马上我们回到家中,见到我们的妈妈,你要对她说什么?还要对她做什么?

  五、写诗献妈妈。

  千言万语都融入这首小诗中,让我们一起怀着感恩之心把这首诗写下来,献给我们伟大的妈妈!

  (学生写诗)

  板书设计:

  游子吟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铭记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公开课教案《母亲的恩情》 篇4

  一、教学设想

  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三册《母亲的恩情》,是以讲故事的形式,在文中巧妙自然地引出了古诗《游子吟》,并提供了相关的背景知识,展现了本诗的具体情境。有助于学生理解古诗,体会诗人热爱母亲,不忘母恩的思想感情。全文共有5个自然段,第一至第三自然段具体描述了诗歌的背景和内容。第四自然段,即古诗《游子吟》。第五自然段交代了《游子吟》的写成。本文语言朴实,意境纯美,感情真挚,适合学生阅读。课文所配三副彩图,可以帮助学生形象地领悟课文和古诗,同时还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应指导学生认真观察,从而增强对诗句的感受。

  《课程标准》强调: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

  苏霍姆林斯基在他的学校大门口写上“爱你的妈妈”来教育学生,激发学生固有的爱心。而对于本课的教学,我想要通过引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让他们走进文本,感悟母亲伟大无私的爱。

  感悟品味,美读移情,是实现学生与文本对话的关键。低年级学生的思维处于感性思维阶段,学习语言习惯直觉体验、整体接收、综合感受,教学中我根据学生的这一思维特点采用多种方法,让学生在直接地、全方位地、整体触摸语言现象中,有所感悟,并在“悟”中自得。同时充分挖掘文本的情感因素,让学生反复品味,体会表达的精妙及语言的内在情感,以激发学生的内心感受,从而引导学生“披文-入情-入境”,用“心理视线”去读书去领悟语言文字,让学生得到情的激发、智的启迪、美的熏陶。

  二、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游子吟》。

  2、学会本课10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5个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会用“忙着”造句。

  3、理解《游子吟》的意思,体会母亲对子女的关爱之情,教育学生从小体贴、孝敬父母,懂得要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

  三、教学重点

  如何让孩子将《游子吟》这首古诗中的诗句在问中找到对应的句子,以及引导孩子感受体会这些句子所表达的母亲对儿子的慈爱、关心,儿子对母亲的感激之情。对学生有感情朗读指导整和在一个情境中,运用何种手段激发孩子阅读兴趣,提高阅读效率,

  四、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歌曲引入

  齐唱《世上只有妈妈好》

  唱完这首歌,小朋友们想到了谁呢?

  (我们的妈妈)

  2、看图揭题

  是啊,自古以来,人们都说母爱是伟大的。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位母亲,与她给予她孩子的爱的事情。

  [板书:母亲的恩情]

  恩,读ēn领读。教“恩”,前鼻音,上下结构,上“因”下“心”。恩情,深厚的情意、恩惠。

  3、人物出场

  (1)出示孟郊母亲图。

  请小朋友们仔细观察这幅图,说说图上画了什么?

  (一位老妈妈左手拿着衣服,右手拿着针线在一针针一线线地缝补衣裳)

  这位老妈妈是谁的母亲呢?

  (2)相机出示孟郊图。

  [板书:孟mèng郊jiào]领读。简介孟郊,唐代著名诗人。40岁时才考中进士。中进士后,他到江苏溧阳当县尉,立即回家迎侍老母亲。想起母亲对自己的慈爱和关心,50岁的诗人禁不住心潮澎湃,激动地吟出《游子吟》,这首小诗千百年来一直为人们所吟诵。

  <二>学习生字

  1、过渡:这首小诗千百年来一直为人们所吟诵,想知道诗人母亲怎样的慈爱和关心,使得诗人写出这首小诗的吗?(想)那就请打开课本读一读吧!遇到不认识的生字词,怎么办呢?(用笔圈画出来)

  2、检查自学情况

  3、学习生字

  <三>理解课文

  1、配乐欣赏《游子吟》

  [板书:《游子吟》]

  引导生看文第四段

  范读,领读,生齐读,分组读,个别读

  2、设疑引读

  (1)第一自然段

  请小朋友们从文中找出与“临行密密缝”相关联的段落句子。

  (第一自然段,夜深了,母亲还在油灯下一针针一线线地缝着。)

  借助插图让学生想象当时的场景,引导学生反复诵读,让他们体会母亲不辞劳苦,对儿子的一片关爱之情。

  (2)第二自然段

  再请小朋友们从文中找出“意恐迟迟归”相关的段落句子。

  (第二自然段;她望着儿子说:“郊儿,你可要早点回来呀!”)

  这句话中为什么不用孟郊而是用儿子呢?

  (因为文中这句话前一句“母亲把孟郊送到村外。”已经有了一个孟郊,后面这句若在用,就重复了吧。)

  说的很好,作者是为了避免重复用词呢。

  让学生借助插图所描绘的情境,联系上下文体会母亲对儿子的惦念牵挂之情,指导学生读好母亲说的话及儿子感恩母亲的句子。

  (3)第三自然段

  请小朋友们从文中找出与“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相关的段落句子。

公开课教案《母亲的恩情》 篇5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情感地诵读课文,背诵《游子吟》。

  2、理解《游子吟》的意思,领会母亲对子女的眷注之情,教育门生从小体谅、孝敬父母,晓得答谢怙恃的养育之恩。

  教学过程

  一、运用词语,整体把握

  1.复习导入。出示下列词语,请学生读一读。

  缝补  湿润  抚摸  注视  恩情

  慈爱  沐浴  报答  铭记  著名

  2.指名学生分自然段读课文,从整体上感知课文内容。

  3.请学生用用上述词语说说课文主要内容。

  【阅读教学要遵循“整体——部分——整体”的原则。学生读词、读文、用词,使词语复习经历了“认读——理解——运用”的过程,将语言文字训练与整体把握课文内容巧妙结合。】

  二、抓住重点,反复训练

  (一)深夜缝衣图

  1.学生自由读课文第一自然段,画出最能反映母亲对孟郊爱的句子。

  2.组织交流,出示:夜深了,母亲还在油灯下一针针一线线地缝着。

  (1)从“夜深了”、“还”你体会到什么?(体会母亲缝补衣服的时间很长。)

  (2)从“油灯”你体会到什么?(体会到光线不好。)

  (3)从“一针针一线线”你体会到什么?(体会到母亲缝补衣服的认真。)

  设计情境,指导感情朗读。出示:

  夜晚,母亲在                  。一个小时候过去了,母亲还在                 ,又一个小时过去了。母亲仍然在                    。(油灯下一针针一线线地缝着。)

  油灯光线昏暗,时间长了,母亲的眼睛疼起来了,她还在                ;她手酸了,腰痛了,她还在                  。(油灯下一针针一线线地缝着。)

  3.师:母亲缝补衣服时间长,光线暗,眼睛花,手酸腰痛,母亲是怎么想的?(课文中的原句:“她想,孩儿这次外出,还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回来……”)师:省略号表示什么意思?(想得很多,很多。)

  师:母亲还会想些什么呢?(让学生发挥想象进行补充。)

  4.指导朗读第一自然段。

  【朗读是阅读教学中最经常最重要的训练手段,对于低年级儿童,朗读指导方法最忌单调。上述设计,紧紧抓住最能反映“母亲的恩情”的句子,强化对重点词语的推敲打磨,让学生深深地体会到母亲为儿子缝补衣服的劳苦,并在反复朗读中增强了体验。】

  (二)清晨送别图

  1.师:读一读第二自然段,说说母亲对儿子说了什么?(“郊儿,你可要早点儿回来呀!”)

  师:从这句话,你体会到什么?(儿行千里母担忧。)师:母亲说这句话时,心里会怎么想?出示:

  儿啊,你在外                     。(如:①儿啊,你在外可不要太挂念母亲啊!②儿啊,你在外天冷了,要及时加衣服。③儿啊,你在外可不要饿着……)

  2.师:为什么课文只写了这一句“郊儿,你可要早点儿回来呀!”?(因为只有看到儿子平安回来了,妈妈才最放心。)师:从“早点儿”你体会到什么?(儿子早一点儿回来,母亲早一点儿放心!)指导朗读这一句。

  3.师:你从“母亲的头上又多了几根白发”体会到什么?(体会到母亲深夜里为儿子缝补衣服的“劳苦”,母亲为儿子外出远行的“担心”。)

  师:此情此景怎能不感动孟郊呢?所以,他眼睛湿润了。

  4.指导朗读第二自然段。

  【儿子离家,母亲总是千叮咛万嘱咐。这一点学生是有切身体验的。教学中,设计了“儿啊,你在外          。”的补充题,学生是有话可说的,说的过程就是体会孟郊母亲对儿子一片真情的过程。因为这样的理解是建立在学生体验的基础上,所以,学生的朗读也就能表达真情。】

  (三)路上感恩图

  1.自由读第三自然段。

  2.(学生读好后)师:孟郊抚摸着身上的衣服,心里会想到些什么情景?

  根据学生的发言,相机出示:

  想到——出发前的那个夜晚,母亲在光线昏暗的油灯下                ,一个小时过去了,两个小时过去了,母亲的眼睛疼起来了,手酸了,腰痛了,她仍在                     。

  想到——出发时的那天早上,母亲千言万语化作一句话“               

  !” 想到——母亲头上又                   。

  想到——离开家后,母亲天天                      。想到——现在母亲可能正在                   ,母亲头上                 。

  孟郊看到路边的小草长得生机勃勃,心里想                       。(母亲的慈爱,不就像这春天里太阳的光辉吗?沐浴着阳光的小草,无论怎样都报答不了太阳的恩情啊!)

  3.说说“母亲的慈爱,不就像这春天里太阳的光辉吗?”的意思。(母亲的慈爱,就像这春天里太阳的光辉。)师:为什么“母亲的慈爱”就像“春天里太阳的光辉”?(小草的生长离不开春天的太阳,孩子的成长离不开母亲的慈爱。)

  师:听了同学们的发言,我想起了《世上只有妈妈好》这首歌。指名唱唱这首歌。

  4.师:是啊,只有在母亲的关爱下才能幸福地成长。指导朗读第三自然段。

  【由“在外的孟郊抚摸着身上衣服会怎么想?”巩固前文的学习,既是语言文字的训练,又是进一步体验“母亲的恩情”。特别是在理解“母亲的慈爱,不就像这春天里太阳的光辉吗?”一句,通过唱《世上只有妈妈好》这首歌,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情感,使学生与文本、与作者产生共鸣,为学生读好这一自然段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四)学习古诗,深化情感

  1.指名学生读《游子吟》。

  2.联系前文,说说诗的意思。

  3.带着感情朗读这首诗。

  4.师:母亲的恩情孟郊永远铭记在心,就在他50岁那年,写成了这首著名的小诗《游子吟》。“铬记”是“刻在心里”的意思。在孟郊心里会刻在什么呢?

  学生自由说。(结合前文的学习,加以点拨。如:深夜缝补衣服的情景,送儿远行的话语,母亲头上的白发,母亲每天盼儿归来的情景……)

  【讲解诗句意思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复述前文内容的训练过程。“在孟郊心里会刻在什么呢?”这一问题的回答,既是学生口头的表达训练,又是情感的进一步深化,同时又有助于学生对诗句的理解。】

  三、联系生活,适度拓展

  1.师:是啊,母亲的恩情让孟郊永远也忘不了。在我们身上,你也一定会体会到“母亲的恩情”!谁举例说说。(学生自由表达)

  2.师:是啊,母亲的恩情是伟大的,我们无论走到哪里,我们无论怎样,都要将母亲的恩情铭记在心。让我们再次深情地朗读《游子吟》这首小诗。

  3.有感情地背诵这首小诗。

  4.课后作业:用笔写写自己母亲的恩情。

  【对学生进行思想、情感的教育贵在感染、熏陶,结合本文的学习,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说说自己母亲的恩情,学生就会从内心深处产生感动之情,从而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感恩之心。】

  【反思】

  《母亲的恩情》这篇课文以讲故事的形式,在文中巧妙自然地引出古诗《游子吟》,生动展现了创作本诗的具体情境,文章朴实的语言中蕴含了纯美的意境,真挚的感情。

  为了不让自己轻易成为教学参考的忠实演绎着,陷入“技术解读”的误区,我抛弃了教参,抛弃了电脑,细读文本,潜心会文,以一种最直接最纯粹的方式阅读教材。我在家里大声地朗诵,轻轻地低吟,当自己在文本里来来回回走了好多遍之后,我关注到了文中的三个画面:“夜缝图”、“惜别图”和“感恩图”。这三幅图与文本一一对应,又与文中古诗紧紧相连。因此,我有了初步的教学设想:品图入文,品文入诗。

  品“夜缝图”时,我让学生观察插图,说说图意。在学生对图有初步印象之时,布置学生自读课文第一部分,找找自己感动的句子。然后我和学生共同讨论交流,抓住“夜深了”和“一针针一线线”两处关键文字,反复品读,进而引发对母亲缝衣时所思的联想。让学生体会到,浓浓的母爱就藏在这细密的针脚里。

  品“惜别图”时,我先让学生给图取名,从学生的回答中,我提炼出“惜别情”三字。如何理解这名字呢?我引导学生再次细细读图:你们看,母亲的双眼凝视着儿子,她的双手紧紧地握着儿子的手臂,她似乎在说……在学生充分想象练说的基础上,引出母亲的叮嘱。让学生体会到,浓浓的母爱就藏在这亲切的话语中。爱不是单向的,通过对这幅图的第三次细读,我们把视线聚焦在孟郊的眼睛上,通过“湿润”悟出孟郊对母亲的不舍,此时引出诗句“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品图,读文,赏诗,三维一体。

  有了前两幅图的铺垫,品“感恩图”时,我由孟郊所见引发所思,抓住关键词语“抚摸”,通过动手演示,首先感知“抚摸”的轻柔,通过对生活实际的联想,再次感知“抚摸”的深情,最后引出孟郊为何抚摸衣服的思考,学生深深地体会到“抚摸”一词所传递的爱的温度!再吟“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学生的情感被深深地打动了。

  “书声朗朗”是语文课堂教学的生命。但朗读并不是仅仅靠传统的“读书百遍”就能取得良好的效果。本堂课的教学,我始终把图、文、诗三者紧密地结合在一起,把学生带入故事的情境。在宝贵的40分钟课堂教学中,我重视对学生朗读的指导与点拨,通过启发学生想象孟郊母亲的所思所说,及孟郊自己的所思所悟,让学生体会到母亲对孟郊的恩情和孟郊对母亲恩情的感念,进而通过自己的声音表达出来,真正地做到读中感悟,真正地让学生在朗读教学中具有了独特的内心体验。有了学生情感的投入,我们的课堂才真正充满活力。

公开课教案《母亲的恩情》 篇6

  教学内容:

  初读课文,学习生字。

  教学目标:

  学会本课生字,理解词语,掌握一个多音字的读音,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体会母亲对子女的关怀、爱护之心,不忘父母养育之恩。

  教学准备:

  投影片。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小朋友们,每个人都受到母亲的关怀和爱护,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就是说古代的一位诗人感受母爱而写诗的事。

  二、揭示课题。

  1、板书:母亲的恩情

  2、题目的意思是母亲对子女深厚的情谊。

  三、初读指导。

  1、课文有5个自然段,标上序号。

  2、借助拼音,自读课文。

  3、检查自读效果。

  指名读课文,引导学生读准平翘舌音和多音字。

  报答不了

  指名试读课文。

  四、描红指导。

  1、提示注意点。

  2、学生练习描红。

  五、布置作业。

  1、抄写词语。见文后练习3。

  2、读课文。

公开课教案《母亲的恩情》 篇7

  作者:佚名    转贴自:苏仪征市大巷中心小学论坛    点击数:118

  二年级语文《母亲的恩情》课堂实录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文包诗”形式的课文的一般学法,即通过诵读故事理解古诗内容。

  3、体会母亲对子女的关怀、爱护之心,教育学生不忘母亲的养育之恩,从小尊重、孝敬父母。  【感谢您浏览第一范文!您可以搜索课题关键字查找更多资料!本站网址是m.diyifanwen.com】

  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母亲对子女的关怀,爱护之心,进而激发学生热爱母亲的情感。

  教学难点:

  理解体会课文第3段“母亲的慈爱,不就像这春天里太阳的光辉吗?沐浴着阳光的小草,无论怎样都报答不了太阳的恩情啊!”这两句的意思。

  教学过程:

  一、动情——用音乐拨动学生心弦

  课前播放《烛光里的妈妈》,歌者饱含觉悟的演唱,镜头中白发苍苍,身体佝偻的母亲,营造浓厚的情感氛围。

  二、品情——用文本感染学生

  1、以插图引入课题

  师:同学们,你们认识这位母亲吗?(生:孟郊的母亲。)

  师:今天,我们再一起来追寻着这位母亲,体会她对孟郊深深的情感,来,齐读课题(生齐读)再深情些(生再读)

  2、诵读最后一段引出古诗,生自由朗读《游子吟》

  这篇文章,除了这首小诗,还有一个感人的故事,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一读,想一想,哪一段最令你感动。(师参与活动中)

  生自由练读

  3、明确学习目标及学法。

  4、引导学生探究课文,感悟文中情感。

  (1)自由朗读故事,选择最喜欢的一段默读、圈画出最令自己感动的地方,想一想让自己感动的原因。

  (2)小组交流,师深入学生之中,了解学情。

  (3)集体交流,师相机指导感情朗读,进而理解古诗。

  读完的同学默读你最喜欢的自然段,一出你最喜欢的句子,划好后再把你最感动的句子读给你的伙伴们听听。,没读完的继续读。

  出示“沐浴……恩情,小草……生机勃勃”

  师:你觉得小草长得好不好?(生高兴地说:好!)

  师:从哪里看得出来?生:“生机勃勃”这个词写出了小草在阳光的沐浴下长得很茂盛。

  师:你理解得真好!(相机画了个太阳:)

  师:一起读读这个句子,把“生机勃勃”这个词,读好行吗?(生齐读)

  师:如果没有太阳,小草会怎样?(生:没有太阳,小草就会枯萎。)

  师:所以说……(生接说:沐浴着……恩情)齐读上一句话

  师:看着沐浴着阳光的小草,孟郊想了什么?做了什么?

  生答,师相机出示句子。

  母亲的慈爱,就像这春天里太阳的光辉。

  母亲的慈爱,不就是春天里太阳的光辉吗?

  生自由读以下两句,想一想有什么区别?

  师:你从这两句话看出了什么?

  生:我觉得第二句话比第一句话要语气加重,强调了……

  生:第一句是陈述句,第二句是反问句,比第一句感情强烈。

  生:……

  师:同学们真聪明,理解真深刻,让我们再一起读读,体会体会。

  生齐读。

  师:如果说母亲的慈爱象太阳的光辉,那小草指什么呢?

  出示

  沐浴着阳光的小草……恩情啊!

  孩子无论怎样…………恩情!

  师:你体会到了哪句古诗的意思,想一想该怎样读,看看书,一起读第三自然段。指名读,齐读

  师:还有哪位同学喜欢这个自然段,站起来读

  指名读,师相机问,你体会到了什么?生的回答很令人感动

  哪一句最令你感动。

  生:读“夜深了,母亲……着”这一句最令我感动,

  师:为什么?

  生:我觉得母亲为了孩儿出门能穿上又好又暖的衣服而熬眼,她太疼爱自己的孩子。

  生:我读出了母亲对孩子的深表。

  生:我读出了母亲的辛苦。

  ……

  师出示母亲缝衣服的画面

  师引:真是:慈母手……就这样天不知不沉就亮了,儿子终于要走了,她有太多太多的不愿意,太多太多的话对儿子说,说什么?师引导读第2自然段。齐读

  师:有喜欢这一自然段的吗?(生举手,指名读)

  师:你最喜欢哪个句子?生读后并说出喜欢的原因

  师:千言万语只化作一个声音,那就是:郊儿,娘天天挂念着你,你可要早点回来呀!……

  生连读三遍后,师问:你体会到了什么?你能读出来吗?(担心、挂念、难过、着急、爱护)

  师:让我们带着你的感觉再一次读这句话。

  你体会到哪句诗的意思。(生回答,师相机指导)

  师:让我们再看一看这首诗吧,此时此刻孟郊就站在这儿他会怎么读?(指生读)

  师:你读古诗,我就知道你读懂了。

  师:我还想听听你们最动听的声音(指生读)

  师:你能让老师知道最震撼我的是什么吗?(指生读)

  师:骨肉相亲……恩重如山(相机出示画面让生配乐朗读全文)

  四、课外延伸

  师:小草尚且知道用长得更加生机勃勃来报答太阳的恩情,作为儿女应该如何报答母亲的恩情呢?(引导学生自己设计一份实践作业,送给妈妈一片爱)

  生:我们要好好学习

  生:我要帮妈妈做家务

  生:我以后一定要做个听话的好孩子,不再给父母添麻烦

  生:……

  作业设计

  必做:1、读《语文补充阅读》中《妈妈的爱》一文。

  2、收集有关母爱的古诗、名言、歌曲、散文等,准备下节课交流。

  选做:找伙伴表演这个故事。

  板书设计:

  母亲的恩情

  母亲

  恩 情

  孩子

  江

公开课教案《母亲的恩情》 篇8

  教学提示:阅读课(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苏教版二年级下册)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游子吟》;

  2.学会本课10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5个生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会用“忙着”造句。

  3.理解《游子吟》的意思,体会母亲对子女的关怀之情,教育学生从小体贴、孝敬父母,懂得要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

  教学流程:

  板块一:课前背诗,导入新课

  1.小朋友,今天我们利用课前2分钟进行一个“小小赛诗会”,好吗?哪位小朋友会背古诗,就自己站起来背,看谁背得多。(学生背古诗)

  课件出示:赛一赛

  2.镜头:老师曾经被一首古诗深深地打动过,你们想读一读这首诗吗?

  课件出示古诗全文注音:

  游子吟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请小朋友们自由读一读这首诗,注意读准字音。

  课件出示:读一读,读准字音。

  3.镜头:小朋友,你们知道这首古诗写谁吗?写她的什么呢?诗人怎么会想到写这首诗的呢?原来还有一个小故事呢,这个故事题目就叫——母亲的恩情。

  课件出示课题(“恩”注音):9.母亲的恩情  注意“恩”是前鼻音。

  “恩情”,深厚的情意。问:从题目我们可以看出文章写谁的恩情?

  板块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想知道这个故事吗?就请你们打开书自己读读这个故事吧。

  课件出示:自读课文,读准字音。

  2.指导生字读音,认读课后词语。

  课件出示注音生字

  孟 缝 沐 浴 铭

  恩 补 针 根 抚 摸 报 迟 寸 永

  课件字体变色:孟 缝  “孟”“缝”都是后鼻音。

  课件字体变色:恩 针 根   “恩”“针”“根”都是前鼻音,小朋友们读时要注意区别。

  3.下面,请小朋友们把这个故事先练读两边,再读给同桌听听,比比谁先把字音、句子读正确,读流利。

  课件出示:读正确,读流利。

  4.自由交流:读了故事,你知道了什么呢?能和大家交流一下吗?

  课件出示:说一说

  5.课件出示填空题:

  《游子吟》的作者叫(     ),是(   )朝的一位诗人。这首诗是他在(   )岁那年写成的,表现了诗人永远铭记着(              )。

  课文读熟练了吗?能把这道题填完整吗?

  6.课件出示孟郊图片  孟郊,唐朝著名诗人。40岁时才考中进士。中进士后,他到江苏溧阳当县尉,立即回家迎侍老母亲到溧阳。想起母亲对自己的慈爱和关心,50岁那年诗人禁不住心潮澎湃,激动地吟出《游子吟》,这首小诗千百年来一直为人们所吟诵。

  板块三:精读课文,体验情感

  1.诗人永远铭记的究竟是一种怎样的恩情呢?让我们走近诗人去探寻!请小朋友们自读第一、二自然段,想想母亲为孟郊做了什么?有什么地方让你特别感动的吗?课件出示:自读思考:母亲为孟郊做了什么?有什么地方让你特别感动的吗?

  2.交流感受。

  ⑴母亲的恩情体现在她的行动中

  课件出示相关语句和老母亲缝衣图:

  夜深了,母亲还在油灯下一针针一线线地缝着。

  从哪些词语中可以体会到母亲的恩情?

  课件字体变红:深 “夜深了”的“深”是什么意思?请小朋友们查一查字典。课件出示:查字典  在这个句子中,“深”应该表示时间长的意思。

  补充资料:在吴越乡间有这样一种习俗,家里有人出远门,母亲或妻子为出门人做衣服,必须做得针脚细密,要不然,出门人的归期就会延迟。

  课件字体变红:一针针一线线  “一针针一线线”,是什么意思?从“一针针一线线”你体会到了什么?

  ②课件 师动情小结:小朋友,你们看,夜深人静,这位头发花白、双眼模糊的老母亲,还在昏暗的油灯下一针针一线线地缝着、缝着……看着此情此景,你心动了吗?你能把母亲缝衣的认真仔细给读出来吗?

  请小朋友们再读读第1自然段,用心体会体会。课件 出示:读一读

  ⑵母亲的恩情体现在她的语言上,

  课件出示送别图:

公开课教案《母亲的恩情》 篇9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游子吟》。

  2、理解《游子吟》的意思,体会母亲对子女的关怀之情,教育学生从小体贴、孝敬父母,懂得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

  教学准备: 小黑板、随堂练习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初步学习了《母亲的恩情》这篇课文,想展示一下你们的学习成果吗?那么谁来读一下课文?

  2、课文读得真流利,老师相信这个练习也难不倒你们!

  (小黑板出示:《游子吟》的作者叫( ),是( )朝的一位诗人。这首诗是他在( )岁那年写成的,表现了诗人永远铭记着( )。) 

  二、初学古诗

  师:是啊,母亲的恩情孟郊一直铭记在心。他把对母亲的爱和思念都凝聚在了《游子吟》这首诗里,想读读这首诗吗?

  (小黑板出示古诗)

  (1)指名读。(2)对于这首诗,你已经读懂了多少呢?(大概说即可)

  三、学习第一自然段

  诗人永远铭记的究竟是一种怎样的恩情呢?让我们走近诗人去探寻!请大家自读第一、二自然段,想想母亲为孟郊做了什么。

  学生自读。

  训练一:观察人物外貌,学习规范表达

  师:这是怎样的一位母亲啊?让我们借助图片来仔细观察她。(文中第一幅图片)

  生:这位母亲的头发有的黑,有的白。

  师:母亲的头发已经花白了。这花白的头发是她为子女操心的标志呀!

  生:这位母亲脸上有很多皱纹。

  师:皱纹本是岁月的足迹,可对于这位实际年龄并不算大的母亲来说,分明是为儿女操心的结果!

  生:这位母亲的腰弓着,眼睛眯起来了。

  师:母亲白天劳作,晚上还要就着油灯微弱的光亮为儿子缝衣,太辛苦啦!过度的劳累使她背驼了,眼花了。(生读诗)

  训练二:想象符号内涵,诵读传达深情

  (继续研读句子“孩儿这次外出,还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回来……”)

  师:同学们,读书可得仔细了,连标点符号也不能放过。看看这句话中哪个标点符号引起你的注意?

  生:老师,我觉得这里的省略号最重要。它提示我们,母亲想的还有许多许多。

  师:是啊!让我们来想象一下,母亲还会担忧什么呢?

  生:我的儿子在路上能不能吃得饱呀?

  生:但愿儿子一路上身体健健康康,不要生病!……

  师:同学们真了不起,通过想象,把省略的许多内容都说出来了,对这位母亲的了解也加深了。现在你一定能读好“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诗句。谁来试一试?

  师总结:想着读着,读着想着,我们就能把书读懂了。再一起读一读,你会有更深地体会。

  四、学习第二自然段

  真是儿行千里母担忧啊!请你轻声读一读第二自然段,你能读出母亲的担忧吗?边读边用“——”画一画。

  1、指名读这一段。

  2、出示第一句。

  母亲送了一程又一程,一直送到村外,母亲是多么地不舍呀,想一想这句该怎么读?

  3、一句话一颗心,母亲的恩情还表现在她的语言上。

  出示第二句:她望着儿子说:“郊儿,你可要早点回来呀!

  (一生读)师:这就是娘的叮咛呀!

  (一生读)师:这就是娘的嘱托呀!

  (齐读)师:这就是母亲的恩情啊!

  4、出示:他看到母亲……

  同学们,你们现在就是即将远行的孟郊,看到满头白发的母亲,你不想说些什么吗?

  出示:母亲呀,您的白发就是为我的结果啊!

  学生说。

  师:读到这里,你对母亲是否有了更深地了解?母爱是伟大的,又是平凡的,他的爱就体现在那些细微的事情上。教师引读一二段。

  师:孟郊回忆着这一幕幕,不由地写下了下面的诗句: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五、教学第三自然段

  孟郊告别了母亲,独自一人上路了。一路上,孟郊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自己读一读第三自然段,读后用上这样的句式说说你的理解。

  (小黑板出示: 

  孟郊看到太阳,觉得它就像                     

  而路上生机勃勃的小草就像                    

  我们这些孩子,无论怎样,都                   啊!)

  1、学生自由练习。

  2、指生说。

  这就是“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学生齐读)

  师:是啊,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那么谁言游子心呢?

  生:报得母亲情

  生:报得母亲恩,更好!

  生:还有父亲呢?

  生:那就“报得父母恩”吧!

  师:对,谁言游子心,报得父母恩。(边说边板书)

  全班齐读

  同学们,《游子吟》记录着母亲对儿子的关爱,寄托着儿女对母亲的恩情,轻轻地读这首诗。(配乐朗读)

  六、感情升华

  师:同学们,刚才随着诗人孟郊,我们感受了一番日常生活中无时不在,无处不在的母爱。此时,你心里是不是也有话要对母亲倾诉?一句问候,一声抱歉,一个祝福……都可以。

  生:妈妈,您辛苦了!

  生:妈妈,我真不该给您心爱的荣莉花浇上太多的水,让它活活淹死。在这里,我真诚地对您说声“对不起”。

  ……

  (生齐诵《游子吟》表达内心感受)

  最后,让我们一起用心来感受这样一首赞美妈妈的歌曲!

  播放歌曲《烛光里的妈妈》。

  相信我们班的小朋友也会永远记住“母亲的恩情”,从今天起,做一个体贴妈妈,孝敬妈妈的好孩子,是不是呢?

  七、随堂练习。

公开课教案《母亲的恩情》 篇10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初读课文,学习生字。

  教学目标 :学会本课生字,理解词语,掌握一个多音字的读音,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体会母亲对子女的关怀、爱护之心,不忘父母养育之恩。

  教学准备:投影片。

  教学过程 :

  一、导入  

  小朋友们,每个人都受到母亲的关怀和爱护,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就是说古代的一位诗人感受母爱而写诗的事。

  二、揭示课题。

  1、板书:母亲的恩情

  2、题目的意思是母亲对子女深厚的情谊。

  三、初读指导。

  1、课文有5个自然段,标上序号。

  2、借助拼音,自读课文。

  3、检查自读效果。

  指名读课文,引导学生读准平翘舌音和多音字。

  报答不了

  指名试读课文。

  四、描红指导。

  1、提示注意点。

  2、学生练习描红。

  五、布置作业 。

  1、抄写词语。见文后练习3。

  2、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细读课文。

  教学目标 :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游子吟》这首诗。

  能体会母亲对子女的关怀、爱护之心,不忘父母养育之恩。

  教学准备:图片。

  教学过程 :

  一、细读课文。

  学习第一自然段

  1、看图,说说图上画了什么?

  孟郊要出远门,他母亲是怎么想的?从哪儿看出母亲是在深夜缝衣,从母亲手中的针线和衣服上的针脚可以看出一针针一线线地缝。

  2、指名读。

  3、这一自然段讲了孟郊要出远门,母亲忙着给他缝补衣服。

  学习第二自然段。

  1、母亲送儿子,会说些什么?板书:送儿天天挂念早点回来

  2、提示:从母亲送儿子说的话当中可以看出他们离别以后母亲每天要承受挂念儿子,盼望儿子的痛苦,母亲的恩情是多么感人啊!那孟郊听了有什么反应呢?他会想些什么呢?(孟郊会想:母亲年纪大了,我出门后谁来服侍她?所以伤心得要流泪,眼睛湿润了)

  3、看图,谁能说说自己对第2自然段内容的体会。

  看母子两个人你一言,我一语,多么难舍难分!他们的深厚感情太令人感动了。

  4、指名读。

  学习第三自然段。

  1、出示挂图,问图上这个人是谁,他看到了什么?

  2、指名读,孟郊眼中看到了什么?孟郊把太阳看作什么,把小草比作什么?

  3、“抚摸着身上的衣服,注视这着那又细又密的针脚”这两个动作和想到母亲的慈爱有什么关系?

  4、这一节写了孟郊上路时所见所感。

  学习四、五自然段。

  1、这首诗是孟郊在什么时候写的?诗题是什么?孟郊为什么要写诗?(他不能忘记母亲的恩情)

  2、谁能读读《游子吟》。

  3、理解诗歌。

  二、总结。

  这篇课文写孟郊要出远门,母亲深夜给他缝补衣服,天明送别的情景,引出孟郊50多岁写的《游子吟》这首诗,反映诗人不忘母亲的恩情。

  学生谈体会。

  三、布置作业 。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指导背诵,课堂练习。

  教学目标 :背诵《游子吟》,体会母亲对子女的关怀、爱护之心,不忘父母养育之恩。

  教学准备:课堂练习

  教学过程 :

  一、指名朗读课文。

  二、指导背诵。

  1、利用板书,引导背诵。

  2、分两个大组,一个背,另一组听,再交换一次。

  3、同桌交替背、听、互评。

  4、指名背诵。

  三、课堂练习。

  1、读句子,写话。

  各人自读句子,注意“忙着、看到”用在句中的什么位置。

  造句,先仿说,再写下来。

  忙着——

  看到——

  2、比一比,组词。

  补摸恩

  扑漠思

  3、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孟郊身上的衣服,那又又的针脚,心里想,母亲对我的不就像这吗?沐浴着的小草,无论怎样都不了太阳的啊!

公开课教案《母亲的恩情》 篇11

  篇一

  在“三八妇女节”之际,我们学习了《母亲的恩情》这篇课文。在上这课之前,我让同学们观察母亲一天中做了那些事。哪些是为你做的。

  在教学时,我决定抓住“恩情”入手。恩情,字典上的解释是深厚的情义。这对二年级的学生来说,太深奥了,不能理解,还得放到具体的情境中去。母亲的恩情,体现在哪儿?体现在母亲的行动中、母亲的心理活动中,母亲的语言上。教学时,我引导学生观察图画,然后读课文,感悟母亲的恩情。 “夜深了,母亲还在油灯下一针针一线线的缝着。她想,孩子这次外出,还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回来……”接着我请学生说说可以从哪些词句中具体感受到母亲对儿子的爱呢?学生通过读课文,有了自己的理解,找到了“夜深了”“一针针一线线”这些关键的词语。 然后让学生说说这些词句说明了什么? 通过逐步引导,学生终于领悟到这就是母亲的恩情,母亲的恩情就体现在深夜为儿缝衣这一行动中,体现在对儿子的深深担忧中,这就叫恩情。这时再出示“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学生便很容易感悟到古诗中母亲对儿子的恩情了。

  在学生感悟文章情感的基础上我重点引导学生联系生活感悟深深的母爱。首先我引导学生说说自己的妈妈是个什么样的人。大家发言热烈 ,看来他们对自己妈妈的了解还是很深的;其次,我让学生说说你观察了一天妈妈后有哪些发现呢?“早上洗衣、做饭、送我上学,然后上班。下班回家,辅导我作业、煮晚饭、洗碗筷。晚上织毛衣……”我引导学生说说妈妈的一天过得怎样?大家不约而同地说“辛苦!”

  然后,我乘机问:“妈妈那么辛苦,可你为妈妈做了什么呢?”好多学生都沉默不语。看来好多学生心里产生了惭愧。接着我再问,“你知道妈妈平时最喜欢什么?”。“你的妈妈知道你平时最喜欢什么吗?”通过回答,同学们明白了自己平时对妈妈的关心较少。纷纷表明自己今后要多关心妈妈,让妈妈少操心。那怎么关心呢?我让同学们谈了一些具体做法:妈妈下班回家,给她递上一杯茶,作业自己独立完成,给妈妈做小帮手,帮妈妈捶捶背。吃饭时,给妈妈夹菜。平时认真学习,让妈妈少操心……

  通过学习本文,同学们明白自己的成长离不开母亲的培育,作为子女对待长辈应该尊敬、孝顺。而且体现在每天每时每刻。

  篇二

  我在教学这篇课文最大的成功之处是让学生通过读古诗,再深情的朗读古诗中去体会课文要告诉我们的故事。我让学生好好想想在平时的生活中,你是怎样感受到母亲的爱,你能举一些小事例来说一说吗?通过我这么一问,课堂一下子就变得活跃,更让人想继续讲下去。学生通过这一环节学生都能深深的感受到母亲的爱是伟大的。

  《母亲的恩情》这篇课文的亮点是这首古诗。在教学时,我不断的贯穿古诗的内容,让学生学得更轻松、更易懂。我利用古诗作为突破口,让学生产生急于想知道作者创作此诗的原因,为下面学文做好情感的铺垫。

  课堂不仅仅是预设的,而且还是生成的。教材中蕴涵着丰富的创造性因素,在学生与文本对话的过程中,教师应该时时留心,敏锐地捕捉住生成的契机,挖掘教育因素,及时引燃,巧为点拨,让教材“增值”。

  在课堂上,我让学生来思考“眼泪”之中,也就是“省略号”中蕴含着什么,引导学生用“心”去思考语言文字的内涵,去咀嚼语言文字的滋味,去体验语言文字中蕴含着的思想感情,通过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对话有效地解决了问题,学生能联系课文情境体味、联系生活经历体验,感受到慈母的满腔关爱。

  篇三

  《母亲的恩情》是一首文包诗的课文。文包诗这种课文类型是苏教版的特色,也是古诗教学的新课型。它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巧妙的把一首诗包含在一篇简短的文章里,生动地介绍了与古诗相关的背景知识及创作本诗的具体情境。可以说:“诗”是“文”的中心与升华。在教学时,我主要围绕“文与诗”的联系来进行教学,引导学生通过深入文本故事,联系自己的生活感受,激发情感、想象,从而体会母爱子、子念母的一片真情。在细节上,我是这样处理的:

  第一自然段主要抓“夜深了……一针针……她想……”这句话,通过看课文插图,理解“一针针”“一线线”的意思,引导学生品味:从母亲在灯下一针针一线线的缝补衣服,你知道了什么?再联系上句中“忙着”一词,体会出母亲为儿日夜操劳的辛苦,然后通过想象:母亲会在心里想什么?进一步感受母亲对儿子的牵挂疼爱,最后通过朗读表现母亲把对儿子的爱缝进了衣服里的无私关爱之情。

  第二自然段围绕想象孟郊和母亲分别时的情景,说一说母亲怎样叮嘱儿子,儿子心里怎样想的,体会母子间的深情,为下面解决难点铺路。

  第三自然段处理好比喻句:母亲就像太阳,母爱就像春天里的光辉。我这样引导:回想平时妈妈照顾你的事情,从而体母爱就像阳光,无处不在,细致入微地温暖着小草。并抓住“抚摸”一句,让学生模仿做一做动作,激发学生的情感,体会母爱无法回报,从而懂得:“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的意思。

  最后一段,我设问:虽然母亲的恩情,我们无以回报,但是我们要报答吗?你怎么报答?学生们说了很多:给父母端茶送水递拖鞋,陪父母聊天,给父母表演节目,帮父母做小家务之类的小事,教师的适时引导,帮学生把道德认识与具体的道德生活联系起来,指明了学生道德活动目标。

  课后,我让学生给母亲做一件事,把想对妈妈说的心里话写下来。

公开课教案《母亲的恩情》 篇12

  德国的教育家斯普朗格说过:教育的核心是人格心灵的唤醒,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传授已有的东西,而是要把人的创造力量诱导出来,将生命感、价值感唤醒。《母亲的恩情》是苏教版第四册教材中的课文。笔者教学这一课时,有几个细节,越是回味,越感芳醇。

  细节一:

  师:母亲,多么亲切的字眼,小朋友们,你们平常怎么喊自己的母亲?你们还知道哪些喊法?

  生:妈妈!

  生:娘!

  生:香港人叫妈咪,我在家里也这样喊。

  生:英语中叫mother。

  师:对母亲,我们有不同的称呼,但天下的母亲都有一个共同特征,那就是对自己孩子的无私的爱,谁来说说,在你心中,你的母亲是什么样的母亲?

  (学生用的修饰词语有:善良、勤劳、含辛茹苦、不知疲倦、和蔼可亲、劳累、平易近人、爱帮助人、美丽、伟大、温柔……)

  师:我们真想把世界上最美丽的词语送给母亲,母爱伟大,母爱无私,让我们永远记住“母亲的恩情”,深情地读好课题。

  细节二:学生读通课文,师范读课文。

  师:课文哪些地方让你感动?

  生:我听了课题“母亲的恩情”就让我感动。

  ……(学生基本上把课文中每个句子都说了)

  师:是啊,每个词语,每个句子都饱含着母子浓浓的深情,所以整篇文章读来那样动人。

  细节三:教学“孟郊使劲地点头”一句,师板“?”

  师:为什么使劲地点头?

  生:他虽然没有说话,其实他已经说了。

  生:他点头,就表示答应妈妈了。

  师:那他为什么不说呢?还要使劲地点头?再读课文。

  生:他看见母亲的白发,快要哭了,他不敢说话,一说话,眼泪就会流下来。

  生:……

  生:孟郊心里非常激动,所以使劲点头,他怕说舍不得母亲的话,会使母亲更加伤心。

  师:千言万语,满腔激qing都在这“使劲地点头”中了,来读好这两个句子。

  细节四:教学“扶摸”一句。

  师:谁曾经抚摸过你,抚摸你时,你有什么感受?

  生:奶奶,曾经抚摸过我,抚摸过我的时候,我心里就暖洋洋的。

  生:妈妈抚摸过我,抚摸我时,我感到很幸福。

  师:妈妈抚摸我是因为一一

  生:妈妈抚摸我是因为妈妈爱我。

  生:到我家来的客人也抚摸我,是因为他喜欢我。

  师:老师也常抚摸你们的头(师动作),那是老师爱你们。我们小朋友也曾经抚摸过什么?

  师:孟郊又为什么抚摸身上的衣服?

  生:因为这是母亲做的衣服。

  生:这是母亲一针针,一线线缝补起来的。

  生:这衣服里包含着母亲对儿子的爱。

  生,母亲虽然不在孩子身边,可是母亲的爱却永远陪伴着孩子。

  师:“注视”,谁也来“注视”一下?

  师:盂郊怎样注视这母亲一针针,一线线缝补的衣服?

  生:他深情地注视着。

  生:他一边想着母亲慈祥的脸,一边注视。

  生:他是一边想着母亲缝补衣服的情景,耳边好像还有妈妈说的话,一边注视着的。

  ……

  师:想像这样的情景,体会此刻的心情,读好这些句子。

  细节五:教学古诗部分。

  师:夜深了,万家灯火渐已熄,可是母亲还在为儿子缝衣,让我们动情地叫一声(师,手指“慈母”)一一

  师:母亲送儿到村口,殷切嘱咐(师引):儿子一一(生齐)你可要早点回来呀!声声叮咛,震颤着我们的心,让我们动情地喊一声(手指“慈母”)一一

  师:母亲的恩情就像生生不灭的一一(生齐)太阳,而我们就像一一(生齐)小草,面对

  操劳一生,如今满头白发的母亲,我们动情地再一次呼唤一一

  师:慈母!慈母!!慈母!!!慈母(师引学生读古诗)一一

  师:闭上眼睛,想像你母亲的带着微笑的慈祥的脸。

  师:轻轻地睁开眼,把这首古诗有感情地朗读,送给你自己的母亲。

  师:再一次读读古诗,细细读每一句,然后读读前面的课文,哪些句子直接描写了古诗的内容?

  一、是语言同语言的对接

  课前,我让学生搜集描写妈妈的诗文,让学生和自己的妈妈回忆一件使母女都感动的事情。上课一开始,首先从“妈妈”这个亲切的词语人手,然后再让学生说说,自己的妈妈是怎样的妈妈。

  学生通过原生态的课外阅读,陶冶情感,积淀语言。生活中“母女回忆”是一个亲子活动。在母女对话中,让爱的暖流再次升温。课堂上,“你的母亲是什么样的母亲?”给了学生表达的机会。学生说的热情被激发后,一个个饱含赞美之情的词语就在课堂上精彩纷呈,每一位学生都举了手。

  从课外阅读的“书面语言”到“生活感悟”,再到课堂上学生的“口头语言”;从积累,到内化,再到表达,唤起了学生已有的知识、情感经验,最后一句“让我们永远地记住‘母亲的恩情’”又把学生引入教材文本的语言。

  二、是情感与情感的交融

  “课文哪些地方让你感动?”通过朗读,初步触摸文本所流露的思想感情。有前面的铺垫,再加上文字本身的情感和语言的魅力,字里行间,无一处不拨动着学生内心深处的那根爱的琴弦。就连“母亲的恩情”这五个字,读来也让学生润湿了眼眸。

  “孟郊使劲地点了点头”。一句教学中,学生三个层次的回答(一是点头就是回答;二是不敢回答,怕自己的眼泪留下;三是不敢回答,怕自己说舍不得的话让妈妈更加心伤。)让我也惊讶了。细细想来,这种对爱的感悟得益于平时的感恩教育:让学生留心观察身边的人,每天对他们说一句感谢的话,并说出原因。这一处的教学,正是唤醒了学生平日里的点滴感悟。让学生用真挚细腻的情感与作者以及主人公孟郊的心灵交融,思想在课堂里闪光。一学生说,他不敢说,他怕说了让妈妈更伤心。此时,教室里一片静,所有的表白都不需要了,惟有读!对,惟有读!用心叩击文字,用读传递情深,宣泄情感。

  “抚摸”一句的教学中,他人对我的情感,我对他物的感情,再融合到孟郊对衣服、对母亲的情感,通过“抚摸”一词链接在一起,念之深,爱之浓,尽在这情感交融中了。惟有再读,惟有再读来传递情深。

  三、是心灵对心灵的告白

  三声“慈母”是对文中孟郊母亲的声声呼唤,也是声声赞叹。老师的三声告白,把课堂推向了高潮。孟郊把他的全部情感抒发在诗中了。这首诗是盂郊写给自己的母亲的,也是为天下母亲写的。

  闭上眼睛,再次与自己的母亲对话,想像母亲带着微笑的慈祥的脸。此时教室里是静的,不平静的是学生的心。孩子们,就用这一首诗作为对你妈妈的心灵告白吧!

  整堂课,都被浓得化不开的情感包围着。记得曾在一本书上看到这样的一段话:“人的生活其实包括了智力生活,心灵生活,前者面对世界,后者面对人生、两者可以合称为心智生活。”然而,谁也不会天生拥有这样的心智生活,活跃的智力需要得到鼓励,教育的意义就是通过那些使他品尝到了智力快乐和心灵愉悦的学习,呼唤焕发学生的生命活力,以此构建生动而又扎实的语文课堂。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通市鹤涛小学)

公开课教案《母亲的恩情》 篇13

  一、教材分析

  《母亲的恩情》是一篇文包诗的课文。课题中的“恩情”在本文中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母亲对儿女的恩情,再就是儿女对母亲的感恩。文包诗这种课文类型是苏教版的特色,也是古诗教学的新课型。它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巧妙地把一首诗包含在一篇简短的文章里,生动地介绍了与古诗相关的背景知识、作者情况及创作本诗的具体情境。可以说:“诗”是“文”的中心与升华。本课围绕“游子吟”展开,生动地展现了孟郊远行,母亲为他操心、送行的情景。表达了作者对母亲养育之恩的感激之情。本文语言朴实,感情真挚,是训练学生朗读,进行情感熏陶的好教材。课文还配备了3幅插图,可以形象地帮助学生更好的领悟课文和古诗。

  二、学情分析

  在平时的教学中,我很注重学生的朗读与积累。大部分孩子古诗能背到七八十首,并略知大意,知道名句,早自习时也能模仿老师有模有样地配乐朗读。这首《游子吟》孩子早已熟悉。母亲节的贺卡上有的小朋友甚至用过“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一句。每日一句孩子们积累过“香九龄,能温席,首孝悌,次见闻。”“事父母能竭其力”“鸦有反哺之孝,羊知跪乳之恩”。这是有利的一方面。但仅仅是纸上谈兵,从知恩,到感恩还有一段距离。要让孩子在简单而富有诗意的情境中积淀一份情感,收获一份思考,化作一种行动,任重而道远。

  三、教学目标

  基于以上对教材,学情的分析,根据新课程标准对二年级阅读教学的要求,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10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会用“忙着”造句。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理解《游子吟》,体会母亲对子女的关爱之情,教育学生从小体贴、孝敬父母,懂得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

  其中目标1、2是教学重点,目标3既是重点又是难点。

  四、教学设计

  为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准备安排两课时来引导学生达到预设的教学目标。主要说第二课时的教学设计。

  1、导入部分:通过赞美母亲、读课题、读诗歌奠定情感的基调。“对母亲,我们有不同的称呼,但天下的母亲都有一个共同特征,那就是对自己孩子的无私的爱,谁来说说,在你心中,你的母亲是什么样的母亲?”学生用的修饰词语可能有:善良、勤劳、起早贪黑、不知疲倦、和蔼可亲、劳累、爱帮助人、美丽、伟大、温柔…… 接着老师说我们真想把世界上最美丽的词语送给母亲,母爱伟大,母爱无私,让我们永远记住“母亲的恩情”,深情地读好课题。唐朝有个诗人孟郊他也有一个伟大的妈妈,而孟郊,也像你们一样,从小把母亲的恩情铭记在心,到50岁时写了的小诗《游子吟》,谁愿意饱含深情地朗读?出示古诗后指名读、齐读。

  这首千古传诵的名诗蕴涵着浓浓的感情,在它的背后还有一个动人的故事。

  2、品读课文:这一部分的教学主要想让孩子通过朗读、想象、表演在头脑中留住三幅画面,即“深夜缝衣图”、“依依惜别图”和“太阳与小草图”,其中前两幅是重点,

  (1)出示“深夜缝衣图” ,说说大意。学生会说到“谁在干什么”。

  自读第一自然段后找出最感动的句子。读后交流要注意文图对照。学生会找到“夜深了,母亲还在油灯下一针针一线线地缝着。”夜已经很深很深了,她还在一针针一线线地缝着,请同学们想一想:在昏暗的油灯下这么长时间的缝呀缝,中间母亲可能会有些什么动作?(揉眼、捶背)从揉眼、捶背里你体会到了什么?指导学生体会母亲的不辞劳苦以及对孩子的一片关爱。接着指名读,齐读。

  学生还会找到“她想,孩儿这次外出,还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回来……”从这句话里,你读懂了什么。学生会体会到母亲“盼儿早日归”的心情。这时再指导看图,观察又细又密的针脚,老师介绍民间风俗,家里有人出远门,为出门人做衣服,必须做得针脚细密,要不然,出门人的回来的日子就会延迟。母亲把针脚缝得细密,是为了让儿子早日归来。这密密针脚承载着母亲深深的期盼,谁能读好这句话?可以配乐朗读。

  再指导看图说图意,应该有了提高,时间、地点、情感要说具体。实际是语言内化的过程。

  此时如果用两句诗来概括这一段的意思你选哪一句?

  慈母手中线 , 游子身上衣 。

  临行密密缝 , 意恐迟迟归 。

  (2)出示“依依惜别图”。启发学生想象人物对话、动作进行朗读表演。

  就这样天不知不觉就亮了,儿子终于要走了,母亲一直送到村口的大路旁,这一路有千言万语想对孩子说,同学们想一想:母亲可能会说什么呢?学生可能答到早点回来、注意冷暖、好好学习等。老师接着说真是儿行千里母担忧呀!可是此刻母亲望着儿子,千言万语只汇成了一句话,那就是:出示:郊儿,你可要早点回来呀! 这句话中包含着母亲的担心母亲的期盼,谁能读好这句话。

  听了母亲的话,望着母亲头上新生的白发,孩子的眼睛湿润了,此时此刻,孩子会说什么话?肯定是让娘多保重、放心的话。

  表演这一小节。

  (3)出示“太阳与小草图”。

  母子俩难舍难分,但千里相送终有一别,孟郊穿着母亲缝制的衣服,带着母亲的期盼走向远方。他一路走啊走,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呢?默读第三小节思考。诗人看到了什么?(绿色的小草、和太阳)你觉得小草长得怎么样?我们可以用什么词语来形容呢?小草为什么能长的这样生机勃勃呢?(有太阳的照耀)诗人想到了什么?孟郊觉得什么是太阳的光辉?那么谁是小草?

  拿起书来跟老师读。引读:

  师:孟郊抚摩着 生:身上的衣服,

  师:注视着 生:那又细又密的针脚,

  师:心里想 生:母亲的慈爱,不就像 这春天里太阳的光辉吗?沐浴着阳光的小草,无论怎样都报答不了太阳的恩情啊!

  母亲为我们所做的一切,我们永远无法报答, 用一句诗来概括你选哪一句?生齐诵: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指导读好!

  3、总结部分:亲爱的孩子们,我们一生一世都注定无法走出母爱的怀抱,我们一生一世都报答不完------(指着课题)母亲的恩情。现在,让我们深情地诵读这首千古流传的《游子吟》吧。

  板书:

  9 母亲的恩情

  深夜缝衣

  依依惜别

  太阳 小草

公开课教案《母亲的恩情》 篇14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游子吟》。

  2、理解《游子吟》的意思,体会母亲对子女的关怀之情,教育学生从小体贴、孝敬父母,懂得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你正在浏览《老百晓在线》提供的文章〗

  (一)复习导入

  上节课,同学们都认真自读了《母亲的恩情》这篇课文,想展示一下你们的学习成果吗?那么请你再读读课文,待会儿用你喜欢的方式来展示自己的读书成果。

  出示:

  n 我想读书

  n 我想说话

  n 我想提问

  二、初学古诗

  师:是啊,母亲的恩情孟郊一直铭记在心。他把对母亲的爱和思念都凝聚在了《游子吟》这首诗里,想读读这首诗吗?

  出示古诗

  (1)指名读。(2)请学生说说对这首诗的理解。

  三、学习第一自然段

  首先请同学们自读第一自然段,边读边想,孟郊的母亲对孟郊好不好,好在哪里?

  (1)抓住“忙着”、“夜深了”、“一针针一线线”体会母亲的恩情,指导朗读。

  (2)出示:她想,孩儿这次出远门还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回来……

  母亲边缝衣边会想些什么呢?谁能用上下面的句式说一说。

  她想,孩儿这次出远门还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回来,我得给他

  总结:想着读着,读着想着,我们就能把书读懂了。再一起读一读,你会有更深地体会。

  四、学习第二自然段

  真是儿行千里母担忧啊?请你轻声读一读第二自然段,你能读出母亲的担忧吗?边读边画一画。

  1、指名读这一段。。

  2、出示第一句。

  母亲送了一程又一程,一直送到村外,母亲是多么地不舍呀,想一想这句该怎么读?

  3、一句话一颗心,母亲的恩情还表现在她的语言上。出示第二句:她望着儿子说:“郊儿,你可要早点回来呀!

  (一生读)师:这就是娘的叮咛呀!

  (一生读)师:这就是娘的嘱托呀!

  (齐读)师:这就是母亲的恩情啊!

  4、出示:他看到母亲……

  同学们,你们现在就是即将远行的孟郊,看到满头白发的母亲,你不想说些什么吗?

  出示:母亲呀,您的白发就是为我的结果啊!

  学生说。

  师:读到这里,你对母亲是否有了更深地了解?母爱是伟大的,又是平凡的,他的爱就体现在那些细微的事情上。教师引读一二段。

  孟郊回忆着这一幕幕,不由地写下了下面的诗句: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五、教学第三自然段

  孟郊告别了母亲,独自一人上路了。一路上,孟郊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自己读一读第三自然段,读后用上这样的句式说说你的理解。

  孟郊看到太阳,觉得它就象

  而路上生机勃勃的小草就象

  我们这些孩子,无论怎样,都啊!

  这就是“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同学们,《游子吟》记录着母亲对儿子的关爱,寄托着儿女对母亲的恩情,轻轻地读这首诗。(配乐朗读)

  孟郊到了50岁,还一直不忘母亲的恩情,同学们,你们的记忆里,一定也有感动着自己的事情吧。谁来说一说。

  六、感情升华

  最后,让我们一起用心来感受这样一首赞美妈妈的歌曲!

  课件播放《烛光里的妈妈》。

  希望我们班的小朋友永远记住“母亲的恩情”,从今天起,做一个体贴妈妈,孝敬妈妈的好孩子!(下课)

  附板书:

  9.母亲的恩情

  母亲缝衣送儿

  孟郊铭记在心

公开课教案《母亲的恩情》 篇15

  作者:佚名    转贴自:太仓市朱棣文小学    点击数:81

  《母亲的恩情》教学谈

  师:夜深了,母亲还在油灯下一针针一线线的缝着。小朋友们,什么时候,可以说是“夜深了”?

  生:天很晚了。 【感谢您浏览第一范文!您可以搜索课题关键字查找更多资料!本站网址是m.diyifanwen.com】

  生:三更半夜。

  生:其他人都已经睡了。

  师:这么晚了,母亲在做什么?

  生:一针针,一线线地缝衣裳。

  师:请小朋友们读读“一针针,一线线。”你知道了什么?

  生:我知道母亲缝得很认真。

  生:母亲缝得很仔细。

  师:那母亲是在什么环境下给自己的儿子缝补衣裳的呢?

  引导学生看插图。

  生:在油灯下缝补衣裳。

  师:小小的火苗,不够照亮屋子,母亲就在这昏暗的烛光下,缝补衣裳。看她的眼睛。

  生:眼睛眯缝起来。

  生:因为年纪大了,老花眼,所以眼睛眯了起来。

  生:她看不清针眼。

  师:这是一位怎样的母亲?

  生:这是一位年迈的母亲。

  师:这是一位怎样的母亲?

  生:这是一位在油灯下眯着眼睛缝补衣裳的母亲。

  师:这是一位怎样的母亲?

  生:这是一位疼爱自己的孩子,在深夜缝补衣裳的母亲。

  [借助插图让学生想象当时的场景,通过反复的诵读,让学生体会母亲不词劳苦,对儿子的一片关爱之情。]

  师:第二天清早,母亲把孟郊送到村外。小朋友们,清早是什么时候?

  生:早上天还没有完全亮。

  生:太阳还没有出来了。

  师:母亲缝补到深夜,一清早又起床了。你想到了什么?

  生:母亲着一夜没有睡好。

  师:为什么?

  生:因为她担心儿子,不知道什么时候回来。

  生:因为昨天太晚睡,就睡不着了。

  师:你还想到了什么?

  生:母亲睡得很少,年纪大了的她会吃不消的。

  师:一夜没有睡好的母亲,一清早又把儿子送到村外,你知道了什么。

  生:母亲把孩子送到了村外,走了很长路。

  生:母亲舍不得自己的孩子离开自己,送了很长时间。

  师:他看到母亲的头上又多了几根白发,眼睛湿润了。母亲在一夜之间,怎么又多了几根白发?

  生:因为担心儿子,昨天没有睡好。

  生:因为昨天晚上太累了。

  生:因为她年纪大了,又熬了夜。

  师:孟郊想到这一切,他的眼中泛起了------泪光。他的眼睛湿润了。

  [让学生结合插图所描绘的情境,联系上下文体会母亲对儿子的惦念牵挂之情,从而指导学生读好母亲说的话及儿子感念母恩的句子。]

  【感谢您浏览第一范文!您可以搜索课题关键字查找更多资料!本站网址是m.diyifanwen.com】

  太仓市朱棣文小学

公开课教案《母亲的恩情》 篇16

  一、复习导入。

  二、自由朗读第一自然段,画下让你最感动的句子,再好好读一读。

  1、学生交流,相机出示:夜深了,母亲还在油灯下一针针一线线地缝着。

  (1)指名读,说说从“还”、“一针针一线线”你体会到了什么?

  (2)教师介绍:在孟郊的家乡流传着这样一个风俗,每当家中有人要出远门,母亲或妻子总要为他缝补衣裳。据说,针脚越细越密,外出的人就能早点回来。

  (3)引读第一自然段。

  (4)指导朗读。多么动人的场景啊,谁再来读读这句话?

  (5)齐读。

  2、这就是母爱,这就是母亲对孟郊的恩情啊!让我们一齐读读第一自然段,读出母亲这份深深的爱。

  三、过渡:第二天清晨,孟郊要出发了,年迈的母亲拉着儿子的手送到小村口仍不愿松手。谁来读读第二自然段,其他同学思考:这一自然段讲的是什么?

  1、出示课文插图指导观察说话:这就是母子分别的情景,此时母亲会说些什么呢?

  2、出示:“郊儿,你可要早点回来呀!”

  ①指名读。

  ②指导朗读。谁还想读读这句话?

  3、引读:孟郊听了——。他看到——,眼睛——。

  孟郊眼睛湿润了,他会想些什么呢?

  4、母亲担心着儿子,儿子也牵挂着母亲。谁愿意再读读第二自然段?

  四、孟郊穿着母亲缝补的衣裳,带着母亲的牵挂出发了。一路上,他看到了什么,又想到了什么?自由朗读课文第三自然段。

  1、他看到了什么?

  ①学生交流,出示:太阳出来了,路边的小草更显得生机勃勃。

  ②“生机勃勃”说明小草长得怎样?小草长得这么茂盛是因为什么?读出小草的茂盛。

  2、他还看到什么?

  出示:孟郊抚摸着身上的衣服,注视着那又细又密的针脚。

  “这又细又密的针脚”让孟郊想到了什么?

  ①出示:母亲的慈爱,不就像这春天里太阳的光辉吗?沐浴着阳光的小草,无论怎么都报答不了太阳的恩情啊!

  ②指导朗读。我们一起怀着对母亲的感激之情读读这两句话。

  五、母亲的恩情,50岁的孟郊一直铭记在心,写下了著名的小诗。

  1、出示古诗《游子吟》,指名朗读。

  2、这首诗写出了诗人这个游子对母亲的敬爱和怀念,他用吟诵诗歌的方式去赞美母亲,就叫《游子吟》。师深情朗读。谁来读好它?要读出对母亲的一片感激之情。

  3、这首诗很好懂,前面的课文读懂了,这首诗基本上就懂了。出示:意恐迟迟归。说一说,课文中的哪一句可以帮助理解这句诗?出示: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书中有没有帮助你理解的句子?齐读全诗。

  4、指导背诵。这首诗千百年来打动了无数游子的心,成为千古传唱的佳句。谁能记住他?

  5、指导说话。在孟郊的心中,母亲的恩情是又细又密的针脚,是出门时的千叮咛万嘱咐……在你的心里,母亲的恩情又是什么呢?

  6、母亲的恩情是如此的平凡,又是如此的伟大。让我们再来读读这篇课文。

公开课教案《母亲的恩情》 篇17

  教材分析

  这篇课文是借唐代诗人孟郊一首诗演而成的一篇故事。故事是诗歌意境的展现,诗歌是故事的凝聚诗文交融,更让人体到母亲恩情的珍贵。课文前半部分是一个相对独立的故事,后半部分引出诗歌。第一至三自然段具体写母亲的恩情及孟郊对母亲的感念。从内容上说这是一个故事,有时间、地人物以及事情发生的过程。第四和第五自然段介绍《游子吟》一诗的内容及写作的情况一个感人的故事,一首动人的诗,歌颂了母爱的无私、伟大,激发起人们对母亲的感激和报答之情。

  学情分析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母亲,每个人对母亲的感受又是不同的。教师上课时可以让学生说说母亲关心自己事情而引出课文。学习课文时,重点让学生通过朗读来体会对母亲恩情的感念。反复吟诵,启发想象,有所意会。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游子吟》

  2、学会本课生字,两条绿线内的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会用“忙着”造句。

  3、体会母亲对子女的关怀、爱护之心,教育学生不忘母亲的养育之恩,从小尊重、孝敬父母。

  教学准备

  图片、生字卡片

  教学时间

  三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

  1、唱《世上只有妈妈好》,说说你的妈妈是怎样关心你的?

  2、小朋友们,我们现在经常用《世上只有妈妈好》这首歌来我们对妈妈的敬爱,而古代却与我们不一样,他们喜欢用诗来表达自己的感情,所以也就给我们留下了许多感人至深的好诗。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一篇课文,就写了古代诗人因为到感受到母亲的恩情而写诗的事。

  二、揭示课题,解题,结合学习题中生字

  1、板书课题:母亲的恩情。

  2、出示生字、教认。

  3、知道“母亲的恩情”这个题目的意思吗?

  4、齐读课题。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老师一边听学生的问题一边轻轻地在题旁打问号。)

  三、初读指导

  1、苹果精灵今天还给我们带来了两个小小的阅读提示,我们一起来看:

  (1)课文有5个自然段请同学们依次写上序号。

  (2)借助拼音自读课文,做到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带领学生一起读小提示。

  3、学生课文,一边读一边画出生字词和小节号。

  4、检查生字。

  出示:恩、孟、缝、补、针、根、抚、摸、浴、报、迟、寸、永

  (1)指名试读生字词卡

  说说你在生字的字形、字音、字义上,哪方面要提醒大家?

  (2)带读,开火车、读齐读

  5、把生字词带入课文再读课文,把课文读得正确、流利。

  四、学习课文

  1、读了课文,你们明白了什么?

  2、母亲对孩子的恩情主要表现在什么地方呢?

  3、在回答的过程中指导学生朗读第一、二小节。

  重点指导:

  夜深了,母亲还在油灯下一针针一线线地缝着。

  她望着儿子说:“郊儿,你可要早点儿回来呀!”

  (1)有一次,他要出远门了,母亲忙着给他缝补衣裳。

  你妈妈为你忙着干过什么吗?他们是怎么为你做的?你这时想说些什么呢?

  (2)你每天上学时,妈妈是怎样叮嘱你的?

  五、课堂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