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总复习数与代数,数的认识教案

2023-08-13

六年级总复习数与代数,数的认识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在整理与复习中回顾整个第一学段的相关知识。

  2.结合生活中的实际运用复习有关万以内数的数的读写法,比较大小等,培养学生的数感。

  3.会计算万以内有加减法,小数和分数的加减法,会计算一位数乘三位数、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运算,会一位数除三位数的除法运算。以及两步运算为主的四则混合运算和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

  巩固万以内数的读写法,会比较数的大小;结合生活实际,会估一估。准确地进行计算。

  教学难点:

  比较数的大小,掌握数的基本计算。

  教学过程:

  一、我的成长足迹。

  1.师:同学们,三年的学习生活不知不觉已经过去了,我相信你们肯定有很多话要对同伴和老师说一说吧,谁愿意说一说三年来你在数学上有了哪些收获?

  2.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和意见。

  3.作品欣赏。

  将上学期在数学活动周中获奖的优秀学生作品《数学小报》进行展示。

  学生的优秀作业本进行展示。

  4.学生自评、互评。

  自我评价:说一说自己三年来在课堂上、作业方面、数学兴趣等等方面的优点与不足,以及说一说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体会与进步。

  同桌互评:同桌之间或者比较了解的同学之间进行互相评价。

  二、计算。

  1.简单地复习有关加减乘除的有关计算方法,进行简单的练习。

  2.让学生说一说在计算过程中应注意的地方或者说有什么地方要提醒其他同学的。

  学生发言

  教师小结,把学生作业中错误率比较高的题目和类型进行讲解。

  3.完成书本上课后习题:要求直接写出下面各题的得数。

  学生独立完成,完成后教师要求学生进行检查,完成后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么检查的。从而提高学生检查的意识和能力。

  二、基本练习。

  1.在你认为正确的答案下画钩。

  (1)两个数相乘,积比1000大一些,比20__少得多,可能是( );

  3270 4819 2151

  (2)38与23的积可能是:

  863 874 594

  这题可以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么判断的?然后老师进行概括。如第二题,可以先判断积是个位是几,因为两个乘数的个数是8和3,所以积的个位肯定是4,因此排除863,再进行估算选出合适的答案。

  2.找规律填数。

  (1)2085 2090 2095 ( ) ( )

  (2)1200 1100 1000 ( ) ( )

  先找到一组数之间的关系,然后根据规律填写下一个数。

  3.在括号内填上>、<或=。

  认识符号>、<、=的意义,能够用符号和词语来描述万以内数的大小;对于常见的量的单位,能进行简单的换算。

  4.复习克、千克质量单位。

  让学生回顾所学的有关质量单位之间的关系。

  让学生回想一下:哪些物体大约重1克、1千克。

  在具体生活情境中,感受并认识克、千克。

  5. 1200张纸大约有多厚?1200名学生大约能组成多少个班级?1200步大约多长?

  解决这类问题,一般先确定一个标准,再估算。

  第一个问题:100张纸大约厚1厘米,1200张纸大约厚12厘米;

  第二个问题:一个班大约40人,1200名学生大约能组成30个班。

  第三个问题:10步大约7米,1200步大约1207=840米。

  不同的纸张厚度不同,不同的人步长也不一样,实际教学时可请学生选实际量一量,再估算。

  总结:

  比较分数大小:

  同分母分数,分子大的分数就大,分子小的分数就小;

  同分子分数,分母大的分数反而小,分母小的分数反而大。

  代数运算法则:

  加法交换律;A+B=B+A

  乘法交换律:AB=BA

  加法结合律:A+(B+C)=(A+B)+C

  乘法结合律:A(BC)=(AB)C

  分配律:A(B+C)=AB+AC

  作业:

  1.直接写出得数。

  1028+998= 20__-619= 1830= 96060= 0.37+0.73=

  1.4-0.5= 0.30.04= 80.01= 2.29229= 82+62=

  + = 20-1 = = 1 = 9.1 =

  0 = 12.2+8%= 812.5%= 50%= 1010%=

  2.脱式计算,能简算的要简算。

  800-(287+365) 71799+717 20__-172832

  88434+1721 1593-[(4419+44)5] 125208050

  139+159+179 1040.25 0.32+11.7+4.68

六年级总复习数与代数,数的认识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使学生加深理解和掌握分数、百分数应用题的解题思路和解答方法,进一步提高分析数量关系,运用分数、百分数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分数百分数应用题的解题思路和 解答方法。

  教学设计

  一、复习解题思路:

  1、选择其中一个条件,编出三道不同的应用题

  (1)松树有30棵 (2)杨树有50棵 (3)松树的棵树是杨树的3/5

  根据学生回答,相机出示编好的应用题

  (1)杨树有50棵,松树有30棵,松树的棵树是杨树的几分之几?

  (2)杨树有50棵,松树的棵树是杨树的3/5,松树有几棵?

  (3)松树有30棵,松树的棵树是杨树的3/5,杨树有几棵?

  指名学生口答列式,教师板书,并请学生说说解题思路。

  归纳基本思路:

  解答分数、百分数应用题的关键是确定单位“1”的量。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用除法,单位“1”的量作除数。单位“1”的量已知,根据数量关系列式解答。单位“1”的量未知,根据数量关系列方程或除法算式解答。

  二、稍复杂的分数百分数应用题

  1、谁来根据“杨树有50棵,松树有30棵”这两个条件,提出用两步计算的问题?

  引导学生可以提谁比谁多或少几分之几?解题思路是用多或少的量除以单位“1”的量。

  2、出示“杨树有50棵,松树的棵树是杨树的3/5,松树有几棵?”将中间条件改成上一题结论“松树的棵树比杨树少2/5”怎样解答?

  分析:找单位“1”的量是谁?分析数量关系。确定解答方法。

  追问:如果将中间条件改成“杨树的.棵树比松树多2/3”呢?

  按刚才方法分析解答。

  3、两题进行对比:为什么上一题可以直接列式计算而第2题要列方程解呢?

  三、拓展练习

  1、一根绳子长6米,第一次用去1/4,第二次用去1/4米,还剩下多少米?

  2、一根绳子,第一次用去1/4,第二次用去1/2米,两次共用去这根绳子的1/3,这根绳子长多少米?

  3、一根绳子长6米,用去1/4米后,又用去余下的1/4,又用去了多少米?

  四、作业指导

  1、教材上第11题:读题理解表中数据意思,认识“峰时”“谷时”时间段意义以及价格变化,分析条件与问题。如何计算安装分时电表前的用电费?如何计算安装分时电表后的用电费?重点指导学生如何计算安装分时电表后的电费计算方法。

  2、教材上第12题:默读题目,看懂题意。分题回答,重点引导学生分析第3题。

  五、独立完成作业:第90-91页上第8、9、10题。

  课前思考:

  这节课复习内容包括了求分(百分)率?求单位“1”的百分之几是多少?求单位“1”的量?这几类的知识点的复习,一是让学生弄清每一类的数量关系,以及三类之间的联系与区别,二是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并能让学生体会到分数、百分数在生活的运用是十分的广泛的。

  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分数、百分数应用题的结构.让学生讨论对比题的异同点,使学生自己总结出分数百分数应用题的解题方法及关键.从而让学生明白分数应用题和百分数应用题的联系和区别.

  复习要突出数量关系的转化,沟通分数与比例应用题的内在联系,使学生的知识系统化,解法多样化。

  课前思考:

  这节课主要让学生掌握百分数应用题的一些解题方法和思路。关键是找准单位“1”的量。针对我班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将补充一些习题让学生练习。由于之前学生对这类题目练习的较多,总得来说,学生掌握的不错。

  课后反思:

  百分数应用题有个别学生就是不太理解,数量关系式掌握的不牢固,因此,关键还是要找到数量之间的关系。尽管一直强调,单位“1”的量是已知的用乘法计算,单位“1”的量是未知的用除法计算或列方程解答,可是个别学生还是会混淆。在做练习十一题时,在和学生一起分析了“峰时”和“谷时”的含义后,一些学习困难生还是需要老师的指导才能完成。

  拓展练习有一定的对比性,关键是要找准题目中相对应的量和相对应的分率,这样学生就容易解答了。

  课后反思:

  对于教材上的练习我是这样处理的:

  第8、9题:要先让学生说出每一题的数量关系,然后再解答。集体订正时,要指名说出思考过程。

  第10题:先让学生独立解答,然后比较这三道题目,使学生认识到:这三道题目都是用十月份的水电费与九月份进行比较。其中,要求“十月份比九月份节约了百分之几”就是求节约的水电费相当于九月份的百分之几;而“十月份的水电费比九月份节约了15%”,是指节约的水电费是九月份的15%。

  第11题:要先向学生介绍有关“谷时电”.“峰时电”的规定。然后再引导学生计算出谷时电和峰时电的用电量,最后再对照标准算出谷时电和峰时电的电费各是多少,并求出它们的和。

  第12题:要让学生知道硬座票上浮15%是指春运期间的硬座票比平时的票价贵15%,软座票上浮20%是指春运期间的软座票比平时贵20%。下浮10%就是比平时的票价便宜10%。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独立进行解答。

  课前思考

  高教导设计的教案中有几组对比题,明天的教学中,我想可以好好利用这些题目,在练习的过程中要突出对数量关系的分析,还可以选几道题让学生画线段图。结合以往学生的学习情况,我发现如果真正对数量关系理解的学生,他一定会正确画出线段图,而那些不理解数量关系的学生也就不会画线段图或是看不懂线段图。有必要让学生掌握利用画图来帮助理解数量关系的方法。

  补充以下题目:

  1.2/5千克煤可以发电2/3千瓦时,照这样计算,30千克煤可以发电多少千瓦时?要发电15千瓦时需要多少千克煤?

  2.青山小学五年级有学生76人,占全校总人数的2/15,六年级的人数是全校总人数的4/19,六年级有多少人?

  3.食堂运来一批煤,烧了一部分后,还剩3/8,正好还剩240千克。如果每天烧40千克,这批煤一共能烧多少天?

  4.某机械厂生产一种产品的成本,去年是168元,今年比去年下降了20%。今年这种产品的成本是多少元?

  5.小明从东城到西城,走了全程的37.5%后,距离终点还有3.5千米。东西两城之间的距离是多少千米?

  课后反思:

  由于本课时内容较多,而且有关分数、百分数的实际问题又是学生学习中的难点,所以今天的数学复习课上,我根据高教导设计的教学过程先帮助学生复习分数的乘、除法的实际问题,这一环节中引导学生要认真读题,然后抓住关键句寻找单位“1”并正确分析数量关系式,最后确定解题方法。第二环节是复习稍复杂的百分数实际问题,借助“杨树50棵,松树30棵,松树比杨树少40%”,我让学生自己改编为稍复杂的百分数实际问题,然后在分析解题思路时突出利用画线段图来帮助分析数量关系的方法,并将改编后的两个实际问题进行对比,使学生理解这两类不同类型的实际问题的基本数量关系和解题思路。

  和其他老师有同感的是,复习中仍发现还有一部分学生在解决分数或百分数的实际问题时他们没有真正理解题意,所以往往时凭自己的直觉在解题,这部分学生的解题能力该如何提高成为我们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