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关于世界地球日的教案

2023-08-11

幼儿园关于世界地球日的教案 篇1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得出并记住地球自转的方向、周期,公转的轨道、方向和周期;通过观察讨论理解昼夜更替的原因;通过观察讨论知道地轴倾斜的方向和太阳直射点的移动及昼夜长短的变化。

  2.初步学会运用地球仪和太阳模型演示地球的自转,并说明昼夜更替现象;初步学会运用地球公转轨道仪演示地球的公转,太阳直射点的移动和昼夜长短的变化,了解四季变化的原因。

  3.通过观察地球的运动,初步了解许多地理现象都与地球的运动有关,说明物质是运动的,物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

  教学重点

  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方向及周期,公转的轨道。

  教学难点

  太阳直射点的移动及昼夜长短的变化。

  教学方法

  观察法、讨论法。

  教学媒体

  投影仪、地球公转轨道仪、计算机。

  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

  (1)南北半球的分界线是哪条纬线?

  (2)地球仪上连接南北两极、穿过地心的轴叫什么?

  学生回答。

  【导入新课】前几节课,我们从静态角度认识了地球。事实上,地球如同宇宙中的所有物质一样,一刻不停地运动着。你知道地球运动有哪两种基本形式吗?这节课我们就来通过观察和讨论,从动态龟度去认识地球。

  【板书】第二节地球的运动

  一、地球的自转和昼夜更替

  首先向同学们介绍每组桌前放置的地球仪和有支座的小红球。

  地球仪底座上有一运动开关。地球仪的外面有一个黑白两色玻璃罩,白色的代表昼半球,是向着太阳的;黑色的代表夜半球,是背着太阳的。比地球仪要小得多的小红球代表太阳,当然实际中的太阳要比地球大得多。

  【出示投影1】

  观察讨论一:

  1.地球沿什么方向绕地轴自转?自转一周是多长时间?在北极上空俯视,地球呈顺时针方向旋转,还是呈逆时针方向旋转?若在南极上空俯视呢?

  2.地球是不透明的球体,假定它是静止的,地球表面向着太阳的一面和背着太阳的一面各有什么现象?而地球自转又会产生什么地理现象呢?

  学生观察、讨论。

  【教师指导】使每个同学都亲自动手,学会操作、演示、使用,并得出结论。

  【教师小结】(边演示)地球自西向东绕地轴自转,自转一周是一天。在北极上空看,地球呈逆时针方向旋转;在南极上空看,地球呈顺时针方向旋转。地球自转时,地球表面转到向着太阳的一面就是白昼,转到背着太阳的一面就是黑夜,由此产生了昼夜更替现象。

  日复一日,日有昼夜更替,这是地球自转的结果。年复一年,年有春、夏、秋、冬四季变化,你能说出这又是什么原因吗?

  【板书】二、地球的公转和四季变化

  现在我继续向同学们介绍你们桌前的仪器——地球公转轨道仪。它由地球仪、公转轨道、小红球代表的太阳三部分组成。刚才我们已经介绍过一些,请同学们再看地球仪的底座上和公转轨道仪上都分别对应有春分、夏至、秋分、冬至四个节气的名称,地球仪上白色玻璃罩的中心有一个红点代表太阳直射点。

  【出示投影2】

  观察讨论二:

  1.地球公转和自转的方向一样吗?公转一周是多长时间?公转的轨道是什么形状?

  2.地球公转时,地轴是直着身子还是斜着身子?倾斜方向有无变化?地轴沿北极方向指向哪颗星学生演示、观察、讨论。

  【教师指导】

  【教师小结】(边演示)地球公转方向也是自西向东,公转一周为一年,公转轨道形状是近似正圆的椭圆形。无论是自转或公转,地轴总是倾斜的,且方向不变,永远指向北极星那么地球在绕太阳公转过程中会产生什么地理现象呢?我们一起看投影。

  【出示投影3】

  观察讨论三:

  1.春分、夏至、秋分、冬至时,太阳分别直射哪条纬线?

  2.太阳直射点是如何在南北半球之间移动的?

  请同学们根据上述要求认真观察和讨论,并完成下表的填写。

  学生演示、观察、讨论并填表。

  【出示投影4】

  【教师指导】

  教师分别请四位同学各完成一个节气的填表内容。

  【出示投影5】

  请一位同学到投影仪前用红笔画出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路线,并回答教师提问。

  【提问】太阳直射的最北界线是哪条纬线?那么最南界线呢?一年中太阳直射一次的纬线是哪两条纬线?那么直射两次的地区呢?

  学生讨论、回答。

  【小结并说明】太阳直射点在南北纬23.5°之间有规律地移动,所以称这两条纬线为回归线。23.5°n纬线叫北回归线,南纬23.5°s纬线叫南回归线,它们是太阳直射点能够到达的最北和最南界线,一年得到一次直射,而它们之间的地区一年可以得到两次直射。得到太阳直射,地面获热就多。

  教师讲解同时,演示自制的计算机软件1——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根据供图软件制作)。

  演示自制计算机软件2——地球绕日公转。提醒同学记二分二至的日期等。

  请同学们注意,在我们的实际生活中,例如暑假后,白天是越来越长了还是越来越短了呢?

  【出示投影6】

  观察讨论四:

  1.春分、夏至、秋分、冬至日时,南北半球昼夜长短的变化状况。

  2.夏至、冬至日时,极昼(只有白昼)、极夜(只有黑夜)现象出现的地区。

  请同学们根据要求观察讨论并完成下表。

  学生演示、观察、讨论并填表。

  【教师指导】

  请一位同学到前面来,在投影仪上完成自己填写的表格并说明。

  【出示投影7】

  【小结并说明】赤道地区终年昼夜平分,春分、秋分日全球昼夜平分。此外,夏至日北半球昼最长,夜最短,北极圈及以内地区出现极昼;冬至日北半球夜最长,昼最短,北极圈及以内地区出现极夜。南北纬66.5°是出现极昼极夜现象的界线,所以称为极圈。66.5°n纬线称为北极圈,66.5°s纬线称为南极圈。

  刚才,同学们动手演示,观察的都是立体模型,在投影图上如何反映太阳直射点的移动及昼夜长短的变化呢?

  【出示复合投影片8】

  教师在投影仪前边转动投影片,边请同学回答一些提问。

  【教师说明】3月21日前后,太阳直射赤道附近,全球昼夜长短相当,南北半球获热相当,这时为北半球的春季;6月22日前后,太阳直射北回归线附近,北半球昼长夜短,获得热量多,这时正是北半球的夏季;9月23日前后,太阳又直射赤道附近,全球昼夜平分,南北半球获热相当,此时是北半球的秋季;12月22日前后,太阳直射南回归线附近,北半球昼短夜长,获得热量少,因此这时正是北半球的冬季。而南半球情况与北半球相反,故季节正好相反。当太阳直射点又回到赤道时,地球就已绕太阳公转了一周,地球就是这样不停地公转,四季变化,循环往复。

  北半球的人们通常将3、4、5月作为春季,6、7、8月作为夏季,9、10、11月作为秋季,12月及次年1、2月作为冬季。由于回归线与极圈之间的中纬度地区,终年既无阳光直射、又无极昼极夜现象,所以四季变化最为明显。

  【出示投影9】归纳本课要点及知识结构。

  【出示投影10】做课堂练习。

幼儿园关于世界地球日的教案 篇2

  活动内容:综合活动“地球的故事”

  活动目的:

  1、了解地球的大致概况,知道地球是由陆地和海洋组成。

  2、知道国旗是代表一个国家

  3、培养幼儿探索问题、独立思考的能力。

  活动准备:地球仪、地图 国旗 地球课件

  活动过程:

  (一)、运用中国国旗引出话题:

  1、这是什么?你们还见过哪些国旗?在哪里见到的?

  2、为什么这些地方要挂国旗?是什么意思?(国旗代表国家)

  3、你们还知道哪些国家?

  4、在我们的地球上有许许多多的国家,这些国家在什么地方呢?

  (二)、了解地球的概况。

  1、出示地球仪,幼儿观察并说出,地球由陆地和海洋组成。

  2、尝试说出这些陆地的名称。(七大洲)

  (三)故事

  梗概:地球有七个孩子,其中欧洲和亚洲是一对双胞胎兄妹,大家亲密地住在一起,有一天,七个孩子决定分家,欧洲和亚洲首先分开,然后是非洲、北美洲、南美洲、澳洲和南极洲。然后这些洲都有了自己的孩子——国家,这些国家都是地球的孩子,但是因为南极洲太冷,所以没有国家。

  (四)了解陆地的概况(高山、湖泊等)和海洋的概况(海岛、火山等),尝试用橡皮泥表示。

  (五)延伸活动:请幼儿回家调查有关地球的问题“地球上有什么?我们应该怎样保护地球?”

幼儿园关于世界地球日的教案 篇3

  教学内容

  第二单元我们地球的形状

  教学内容分析

  本课以历史发展的轨迹为线索,展示了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说明地球的形状。内容安排了:介绍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历史。了解地球的大小情况。希望引导学生认识到人类探索真理的过程是曲折漫长的。

  预期教学效果

  1、知道人类探索地球形状经历了漫长而曲折的过程。

  2、知道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知道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曲折过程。

  难点:

  比较观察船体在球面上和平面上航行的差异。

  教时

  1课时

  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课件、地球仪

  学生准备:玩具小船

  教学活动设计

  教学体流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情况分析

  一、导入

  二、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

  三、认识地球的大小

  1、出示课件:地球

  2、谈话:这是我们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家园,我们人类自从在这个星球上诞生起就在不断的探寻它的真面目,有一首诗写到: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古时候的人们是如何认识地球的呢?

  3、教师补充介绍古代中国人对地球形状的认识。“天圆地方说”和“擎天柱补充说”。

  4、张衡有着怎样的大胆认识?他的认识根据是什么?

  5、教师补充介绍,强调:张衡能够认识到地如鸡卵是很了不起的。

  6、普通百姓对于地球又有着怎样的认识?

  7、师做演示实验。

  8、介绍麦哲伦的环球航行。

  9、总结:麦哲伦经历了重重困难,牺牲了生命终于证明了地球是球形的认识,这种勇于献身的精神是值得学习的。

  10、地球是个球体为什么古时候的人们没有认识到呢?还出现了哪些荒唐的想法呢?

  11、地球到底有多大呢?

  1、观察地球

  2、阅读资料。说说自己的想法:古人愚昧。古人落后,古人充满幻想,古人也在不断探索。

  3、学生质疑。

  4、进一步阅读资料,张衡和亚里士多德的大胆推论。

  5、普通百姓通过出航与归航的船只认识到地球的形状。

  6、学生配合实验的完成。

  7、生阅读相关材料,并介绍自己所查找到的资料,全班交流。

  8、地球很大。

  9、根据资料测量绕地球行走一圈所需的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