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上册的音乐教案优秀

2023-08-08

五年级上册的音乐教案优秀 篇1

  教学目标:

  1。通过乐曲欣赏,感受圆舞曲的风格,广泛了解异国文化,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提高舞曲音乐的鉴赏能力。

  2。记忆第一圆舞曲主题旋律,模唱主题旋律,了解圆舞曲的速度、旋律特点,体验乐曲充满活力的、抒情优美的情绪特点。

  教学重、难点:

  1。介绍奥地利作曲家约翰?施特劳斯,了解作曲家创作的其他代表作品。

  2。感受圆舞曲的。节奏速度特点,能够区分乐曲的`段落,记忆乐曲中第一圆舞曲的旋律主题。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教师讲解:

  每年在维也纳金色大厅举办的新年音乐会的返场节目里都会有一曲蓝色多瑙河。这充分说明

  了蓝色多瑙河在奥地利人们的心中,乃至全世界人们的心中占有相当高的位置,是世界流传的经典名曲。

  2。教师讲解乐曲的作者(约翰?施特劳斯简介),并对乐曲进行全面地分析,使学生对乐曲有一定的了解。

  3。播放一段维也纳新年音乐会演奏《蓝色多瑙河圆舞曲》视频。

  二、欣赏圆舞曲

  1。初次聆听乐曲童声合唱《蓝色多瑙河圆舞曲》。

  教学要求:听辨五个圆舞曲主题旋律,能够分辨乐曲的段落。感受每首圆舞曲的情绪特点。(圆舞曲旋律听辨)

  2。复听乐曲《蓝色多瑙河圆舞曲》。

  师:歌曲是几拍子的?

  学生听后自由回答。

  3。听赏第一圆舞曲。教师出示第一圆舞曲主题谱例,并播放第一圆舞曲音频。

  教学要求:记忆第一圆舞曲的旋律,感受圆舞曲节奏、速度、旋律的特点。

  师:请同学们模唱第一圆舞曲的旋律,说说圆舞曲的速度、节奏和旋律有什么特点?

  生:旋律优美抒情,节奏舒展,速度轻快……

  师:乐曲轻盈优美,描写了在多瑙河畔,陶醉在大自然中的人们翩翩起舞时的情景。这么的旋律我们来视唱旋律乐谱。

  (1)学生随老师琴声轻声歌唱,反复多次,记忆第一主题旋律。

  (2)学生也可以用口风琴演奏,熟悉这一主题旋律。感受圆舞曲速度、节奏、旋律特点。

  4。听赏第二圆舞曲。

  教师出示第二主题谱例,并播放第二圆舞曲音频。

  教学要求:感受圆舞曲三拍子动作轻快、优美,情绪热烈、欢快的特点,感受弱起小节的特点。

  师:听辨这段旋律在速度、节奏上有什么特点,表现的是怎样的一幅场景?

  生:情绪热烈、欢快,速度较快。表现了人们在欢快地跳着舞。师指导学生用拍手的方式找出音乐的强拍,讲解弱起小节的特点。

  老师指导学生哼唱这段旋律,注意弱拍和连线的拍子要准确,空拍时要做到声断气不断。学生体会演唱

  三、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我们欣赏了蓝色多瑙河圆舞曲,它是约翰?施特劳斯的最作品。请同学们下课利用网络

五年级上册的音乐教案优秀 篇2

  课时: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能学会演唱《祖国印象》。用深情的歌声表达对祖国的热爱;在听赏合唱《我爱我的祖国》时,感受、体验“我”和祖国之间永不分割的真挚情感。

  2、能积极参与二部轮唱,体验轮唱的乐趣;能在音乐活动中将曲子按拍号分类存档。

  教学重难点:了解二部轮唱、体验二部轮唱的乐趣;通过各项活动,培养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操。

  一、导入新课

  1、谈话导入

  你们知道我们为什么在每周都要进行升旗活动吗?每当举行升旗仪式的时候你都想到了什么?

  2、揭示课题

  二、用歌声表达对祖国的'热爱

  1、全班有感情的朗诵歌词;

  2、听录音范唱,整体感受歌曲的情境及节拍特点;

  3、复习3/8拍子的含义及强弱规律;

  4、引导学生说出6/8拍子的含义及强弱规律,并讨论歌曲中几种典型节奏

  5、全班随着范唱音乐轻轻划拍,加深对音乐的印象;

  6、随琴跟唱歌词三遍,第一遍用“|a”模唱,第二、三遍带词演唱;

  7、突破难点,分组划拍演唱;

  8、艺术处理:

  学生讨论,老师归纳。

  三、感受《我和我的祖国》

  1、初听全曲,感受歌曲的情绪和节拍特点;

  2、复听全曲,体验“我”和祖国永不分割的情感;

  3、再听全曲,表现情感,可跟唱,身势律动等。

  四、课堂小结

  第四课祖国在我心中

  课时: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复习演唱歌曲《祖国印象》,并随机评价。

  二、读谱学唱《美妙的歌声》

  1、介绍各种演唱形式;

  2、随琴识读乐谱;

  3、熟唱歌曲;

  4、将全班分成两个轮唱组,并进行轮唱练习

  (1)要求:轮唱是不同时开始,但同时结束的演唱形式,结束时两个声部一定要整齐。

  (2)方法:当第一声部唱到回时,第二声部从处进入,第一声部将反复一次,以便两个声部同时结束。

  5、说说轮唱与齐唱的气份是否一样,轮唱有何特点。

  三、给下载的音乐存档

  1、学生回忆2/4,3/4拍子的含义及其规律;

  2、教师弹奏谱例,学生随及轻轻划拍,辨别拍子;

  3、请学生为教师弹奏的谱例存档,将相应的拍子写上序号。

  四、课堂小结

五年级上册的音乐教案优秀 篇3

  教学内容:

  1、表演《雪花带来冬天的梦》

  2、欣赏《踏雪寻梅》

  教具准备:

  多媒体、钢琴、打击乐器等。

  教学过程:

  一、组织上课

  (1)、师生问好

  (2)、课前热身

  二、情境导入

  (1)、谈话:

  师:一年有几个季节?生:四个

  现在是什么季节?生:冬季

  喜欢么?为什么?生:各种答......

  (导出冬天里有雪,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老师也喜欢那么我们一起来一次冬之旅吧!

  (2)、播放冬景

  师:老师本人非常喜欢冬季,冬季里的美景吸引了我,特别是雪,因为雪花不仅能带来快乐还能带给我一个梦,怎样的梦呢?你们听!!!!

  三、教唱歌曲《雪花带来冬天的梦》

  (1)、播放音乐

  (2)、初听歌曲

  带着问题聆听:

  1、歌曲中有几种小动物?

  2、歌曲的情绪是怎样的'?

  听后回答问题

  歌曲的情绪(欢快)

  1、播放歌曲中小动物的图片(让学生模仿小动物的声音以及其他冬眠的动物名称,为下面环节做铺垫)

  (3)、初读歌词(加上动作)

  (4)、再次聆听

  带着歌词,简谱聆听,听一下或者看一下歌曲中出现了什么音乐符号

  找出升号#指出难点讲解2和#2的区别(教唱时解决)

  (5)、再次聆听

  带着找出的难点重点聆听

  (6)、教唱歌曲

  1、教师范唱

  2、跟琴模唱用“啦”模唱

  3、学生填词

  4、解决重点

五年级上册的音乐教案优秀 篇4

  教学目标

  情感目标:有感情的演唱歌曲《外婆的澎湖湾》,体验歌曲中主人公对美丽的外婆澎湖湾可爱家园的赞美之情和对童年美好时光的怀想。

  能力目标:在学唱歌曲中,使学生对中国台湾校园歌曲有初步的了解,并感受其清新、轻松、亲切的特点。

  知识目标:了解歌曲的不同演唱形式,初步感受和声的美妙。

  教学重点

  准确有感情的演唱歌曲《外婆的澎湖湾》,感受和声的美妙。

  歌曲分析

  本课是由中国台湾著名的民谣创始人叶佳修创作的一首民谣歌曲。歌曲以充满激情的抒怀笔调,表达了对美丽的外婆澎湖湾可爱家园的赞美之情,同时也勾起了对美好童年时光的怀想。歌曲为4/4拍,宫调式,两段体结构。歌曲的第一部分从低音区缓缓进入,曲调平稳,节奏跳跃富有动感,即刻使人联想到,漫步在童年时熟悉的沙滩上,留下一步一个脚印的生动情景,心潮起伏,浮想联翩,抒发了对美丽家园的赞美之情。

  歌曲的第二部分,节奏顿时拉宽,旋律舒展,情绪亲切热情,切分音的运用,较强的表达了对家乡充满着激情的抒发,在“阳光”和“沙滩”的句中出现一拍休止符,更近一步的表达了对童年时美好时光的怀想,句末的旋律在变拍子中有高音,下行结束,表现了那时的童年回忆还是那么记忆犹新,历历在目。

  教学方法

  听唱法,练习法,启发引导式,对比法,分组合作式

  教学准备

  手风琴,课件

  养成教育训练点

  引导学生在课堂上要养成认真倾听,勇于发言的好习惯。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复习中国台湾校园歌曲《蜗牛与黄鹂鸟》,师生一起唱。

  (目的:为后面引出民谣这种歌曲的形势做铺垫,同时也是为了活跃气氛。)

  2、师:你对中国台湾有哪些了解?

  学生自由发言。

  师小结:

  师:台湾省是由中国台湾岛及其周围的绿岛、澎湖列岛等几十座岛屿组成,是我国第一大岛。还有很多自然景观象日月潭,北投温泉风景区,台北故宫博物馆,号称世界第二大断崖的清水断崖。主要民族有汉族、高山族。(米仓,水果之乡,蝴蝶王国,珊瑚王国,鱼仓)使用的语言有普通话、闽南方言和客家方言。

  中国台湾所特有的地理环境,塑造了一批正直、朴实、真挚、爽朗的中国台湾人,正是中国台湾人的这种性格特点,孕育了具有中国台湾风格的艺术形式。如中国台湾的民歌、中国台湾的校园歌曲等。

  师:今天我们将继续学唱一首中国台湾校园歌曲《外婆的澎湖湾》

  播放歌曲,谈感受

  歌曲背景

  《外婆的澎湖湾》是由中国台湾着园歌谣的创始人叶佳修写的。他说,其实这首歌是为着名音乐人潘安邦写的,而且是真的完全为他写的,里头的外婆就是潘安邦的外婆,澎湖是他外婆住的地方,他告诉叶佳修自己小时候的风景,当叶佳修写《外婆的澎湖湾》的时候还没去过澎湖,但因为他们的生活背景比较接近,都是乡下的.孩子,所以叶佳修把潘安邦的外婆想成自己的外婆。很快创作出了这首脍炙人口的歌谣。

  潘安邦在唱完这首歌曲之后,一曲成名。澎湖湾也跟着闻名起来,而且更有趣的是,潘安邦的外婆也如澎湖的景点一样,成了游客们拍摄的对象,慈祥的外婆从来不会拒绝游客们的要求,因为她知道,是孙子的歌把他们带到了澎湖。老师下载了一些澎湖美景的图片,想不想欣赏一下?

  (课件:播放澎湖flash由潘安邦演唱)

  二、学唱歌曲:

  师:看了这么动人的澎湖美景,是不是也激起了你们对澎湖的向往?现在咱们到中国台湾旅游也很方便,合适的机会时和爸妈一起到澎湖湾游玩了。

  1、初听:这首歌曲的情绪、速度……

  2、复听:

  思考:歌曲分为几个乐段。

  3、诵读歌词(放伴奏音乐)

  4、师弹琴

  捕捉学生演唱不准的地方,进行纠正,解决难点,并对学生的演唱进行鼓励性的评价。

  5、难点突破:切分节奏,用对比的方法练习

  6、启发学生用不同的方式练习歌曲

  7、有感情地演唱:

  歌曲表达了对美丽的外婆澎湖湾可爱家园的赞美之情,同时也勾起了对童年美好时光的怀想。演唱时要强调声音和情感,不能喊唱。

  8、抽查练习

  9、欣赏名家演唱

  欣赏着名歌唱家谢莉斯王洁实演唱的二重唱《外婆的澎湖湾》让我们仔细的听一听他们是如何为歌曲进行合唱处理的。(课件)

  和声效果

  三、拓展延伸:

  师: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中国台湾校园歌曲“点歌台”,一起去欣赏、品味中国台湾校园歌曲。

  四、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一起吟唱了优美的中国台湾校园歌曲,还了解中国台湾其他方面的知识。中国台湾自古以来就是我国的一部分,中国台湾和大陆人民有着同根同源、血脉相连的关系。他们也深深地思念着祖国,思念着亲人,盼望着相聚。汶川大地震、玉树地震,台湾同胞都在第一时间里捐款捐物,让我们深深感受到在大灾面前福祸同当的血浓于水的亲情。让我们深深地期望他们早日回到母亲的怀抱吧。

五年级上册的音乐教案优秀 篇5

  告诉小刺猬(吱吱)

  分组模仿

  设计意图:让孩子们更直观的感受空拍,用动物

  的声音来替代使学生更直观更准备的把握空拍。

  5、集体跟唱

  6、表演歌曲《雪花带来冬天的梦》

  圣诞老人看见我们表现的好给我们送来了礼物。(发放打击乐)

  (1)、用各自的打击乐为歌曲伴奏

  (2)、分组表演:舞蹈组、演奏组、演唱组

  7、编创乐园

  为歌曲编创歌词

  三、欣赏《踏雪寻梅》

  1、新课导入

  有古诗《梅花》导入

  2、播放梅花图片

  踏着冬雪去寻找魅力的梅花

  3、播放歌曲

  四、拓展提高,完美结课

  雪景非常美,但很少能看到了,因为人类的破坏导致空气中二氧化碳增加使全球变暖。所以我呼吁大家保护环境,从自我做起。谢谢!

  教学反思

  《雪花带来冬天的梦》是一首比较富有童真童趣的歌曲,内容中涉及到附点节奏,弱起小节和升记号三个主要的乐理知识点,旋律还是比较朗朗上口的,因此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我将目光主要是聚集到了如何将课堂上得更加有趣,即让学生在有趣的活动中学习掌握歌曲。因此教学设计主要就是从目标入手,从关注学生的参与和关注音乐的聆听两个点展开设想:在导入部分,我以语言讲述四季更替,直接导入冬天的主题,在图片转换过程中以歌曲《雪花带来冬天的梦》的伴奏音乐作为背景音乐,作此设计主要是希望在无意识中让学生对歌曲旋律有一个初步的感受,然后在学唱歌曲过程中涉及到的按节奏朗读歌词,配合伴奏音乐朗读歌词,在听音乐过程中寻找变化音,并跟琴演唱变化音等环节都是为了完成歌曲《雪花带来冬天的梦》,准确掌握升号、弱起小节和附点节奏等乐理知识这两个课时教学重点而开展的;在基本完成学唱歌曲的任务之后,引导学生们为歌曲加入动作进行表演,则是希望通过这样的活动巩固歌曲,增加课堂学习的趣味性,同时充分调动学生的`课堂参与性。

  在创编和拓展环节中,我希望可以尽可能的充分发挥学生的丰富想象力和创编能力,所以将创编由刚开始设想的改变冬眠小动物的名称,扩展到了对整首作品进行创编,当然愿望是美好的,但是否可以实现这个美好愿望,达到这个目标,还需在教学实践中加以检验;拓展欣赏的部分,以动物找到了温暖的窝冬眠,对比延伸到依然挺立在凛冽寒风中的植物梅花,进而聆听《踏雪寻梅》,为下节课进行欣赏介绍做好一个提前的听力准备,另外我也准备了日常生活中较为熟悉的几首与雪花和冬季相联系的作品:《雪绒花》、《铃儿响叮当》、《我像雪花天上来》与同学们一起分享,希望以此拓宽孩子们的聆听范畴,具体赏析几首作品则根据教学实践的开展加以取舍。

  这节课应该说是比较顺利的按照自己所设计的教学环节上完了,学生的氛围也算是比较活跃,尤其是一起为歌曲加入动作,以及创编新歌曲的环节,学生还是给予了一定的正面积极的反馈,让我看到了五年级孩子非常可爱的一面,这一点让我十分欣喜。但整个教学还是存在许多问题的:主要的一个问题应该算是自己的老问题的,那就是备课的内容依然太多,从而导致课堂教学无法深入,而本课在设计时所设定的教学目标中涉及到了要巩固附点节奏、弱起节奏,但在实践过程中,自己还是太急了,没有展开切实的帮助学生掌握这些知识点的操作练习;另外对于歌曲的掌握和熟悉,其实做的也还不够,演唱的部分如果安排更多的时间进行反复巩固会更好一些。

  每一次的教学实践都是一次非常好的自我锤炼,再接再厉吧!

五年级上册的音乐教案优秀 篇6

  第一单元

  西部风情

  依马呀吉松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歌曲《依马呀吉松》体验西藏民族风情。

  2、通过歌曲练习表现质朴自然、高远深邃的感情。

  3、注意歌唱的发声和吐字。

  教学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1)复习演唱前面学习过的歌曲。注意引导表达歌曲的情绪,力求做到有感情地歌唱。

  (2)通过与以前学习过的歌曲情绪的联系或对比引入本课将要学习的歌曲。

  (3)听歌曲范唱录音(合唱)。在聆听之前,提示学生注意歌曲演唱形式和情绪。听

  后引导学生简单讨论。

  2、学习新歌

  (1)进一步体验歌曲的情感和了解歌曲的背景。

  A、学生朗诵歌词。教师纠正、解释歌词中的'个别字词。

  B、请学生谈这首歌曲的时代背景和对歌曲情感的理解。

  C、再听歌曲的范唱演唱(最好是教师范唱,也可听独唱录音)。

  D、调查了解学生对这首歌曲的熟悉程度(可用举手统计方法,也在可课前进行)。

  (2)随琴视唱歌曲歌词(为了体验歌曲的情感,也为了实际检验一下学生对歌曲的熟悉程度)。

  A、指导学生分析歌曲的节奏特点。

  B、学生读节奏(可用“哒”或其他读法)。提示读节奏时要注意节奏的乐句。

  C、在教师弹奏歌曲曲调的“伴奏”下,再读一遍节奏。

  (3)学习歌曲的曲调。

  A、学生随着教师的琴声试着视唱曲谱(只唱一遍,以便确定下面的练习方式)。

  B、请学生分析一下歌曲的“旋律线”(可用手势来表示,注意一个乐句用一个动作)。然后一边作“用手势表现旋律线”的动作,一边进行视唱曲谱练习。

  (4)学习歌曲的歌词。

  A、联系前面分析过的歌词和情绪唱歌词。

  B、在练习中提示要注意运用气息的控制唱好连音。

  (5)用乐器演奏整首歌曲的曲调或其中的几个乐句。

  3、小结

  (1)再听一遍歌曲录音,请学生对比一下,自己的演唱还有哪些不足。

  (2)了解一下用乐器演奏这首歌曲的情况。

  (3)指出下一节课的任务或课下的乐器练习任务。

  第二课时

  复习上节课所学内容

  1、随琴视唱歌曲歌词

  A、指导学生分析歌曲的节奏特点。

  B、学生读节奏。提示读节奏时要注意节奏的乐句。

  C、在教师弹奏歌曲曲调的“伴奏”下,再读一遍节奏。

  2复习歌曲的曲调。

  A、学生随着教师的琴声试着视唱曲谱

  B、请学生分析一下歌曲的“旋律线”进行视唱曲谱练习。

  3、复习歌曲的歌词。

  A、联系前面分析过的歌词和情绪唱歌词。

  B、在练习中提示要注意运用气息的控制唱好连音。

  (5)用乐器演奏整首歌曲的曲调或其中的几个乐句。

  4、小结

  (1)再听一遍歌曲录音,请学生对比一下,自己的演唱还有哪些不足。

  (2)指出下一节课的任务或课下的乐器练习任务。

五年级上册的音乐教案优秀 篇7

  第一课时

  一、教学内容

  欣赏《彼得与狼》

  二、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复习已有的乐器知识,对乐曲中的所有人物和动物进行介绍。为整首作品进行欣赏前的铺垫。

  三、教学重难点

  记住每种乐器的声音,认识乐器并马上说出乐器的形状。

  四、教具

  图片录音机

  五、教学过程

  1、导入

  西洋乐器可以分哪几大类?每一分类各举两种乐器。

  弓弦乐器:大提琴、中提琴、小提琴等。

  木管乐器:长笛、单簧管、双簧管、大管等。

  铜管乐器:小号、长号、圆号等。

  打击乐:定音鼓、大鼓、小军鼓等。

  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回答展示乐器的图片和音响,对已有乐器知识进行检验和复习。

  2、揭示课题。每一种乐器都具有独特的音色。今天,我们就来欣赏用各种乐器讲述的一个故事《彼得与狼>>。

  3、故事梗概。有谁知道这个故事的内容?

  4、人物介绍。

  (1)彼得

  播放彼得和老爷爷的主题。

  师:请听下面的两段旋律,哪一段描述的是彼得?为什么?

  小提琴演奏的音色柔和,节奏跳跃,似乎彼得是个活泼可爱的小孩。

  学生跟琴视唱主题。用有弹性的声音,表现彼得活泼的样子。

  (2)老爷爷

  这段旋律描述的是老爷爷。请问这是什么乐器演奏的?音色、速度如何?表现老爷爷什么特点。

  大管演奏的音色低沉。爷爷说话声音低,速度慢,说明是爷爷的年龄特点。节奏紧奏暗示老人絮叨的特点。

  (3动物

  在这个故事中,有许多的动物。每一种动物都是用一种乐器表现的。下面分别播放四段乐曲,请判断这段旋律用什么乐器演奏的?描述的是谁?为什么?

  播放小鸟的主题:长笛明亮的音色、流畅的旋律形象的描述了狼的凶狠和恶毒。

  分别播放燕鸭子和猫的主题:让学生判断。

  鸭子更笨拙,猫更狡猾。

  5、总结:每一个人物或动物都有自己的个性和特点,他们在故事中怎样表演?这个故事怎样用乐器表现的?我们下节课分段欣赏。

  第二课时

  一、教学内容

  继续欣赏《彼得与狼》

  二、教学目标

  在教师的指导下,进一步分段欣赏《彼得与狼》。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和发展学生的音乐听觉和想象力,提高学生对音乐理解的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

  1、培养和发展学生的音乐听觉和想象力。

  2、提高学生对音乐理解的能力。

  四、教具

  录音机录音带

  五、教学过程

  1、复习

  作品中每个人物或动物的主题是用什么乐器演奏的。

  2、分段欣赏

  (1)片段一:彼得出场。

  清晨,明媚的阳光透过树梢,洒下绿茵茵的草地上。是谁走在草地上?他的心情怎样?你能不能随着音乐得旋律,哼唱彼得的旋律,体会彼得此刻的心情?

  (2)片段二:小鸟出场。

  彼得走着走着,先后遇到了他的三个朋友。你听他先遇到的是谁?(小鸟)他们在做什么?(彼得和小鸟他们在互相问好、对话等等。)再听此段旋律。全班分成两组,一组听到弦乐演奏的彼得主题,请举红牌;另一组听到长笛演奏的小鸟主题,请举黄牌。

  (3)片段三:鸭子出场。

  彼得又遇到了谁?(鸭子)下面的旋律描述的是谁?它们在干什么?(鸭子与小鸟正吵得面红耳赤)怎样表现他们在吵架?(节奏紧张、速度快)再听此段旋律。全班分成两组,一组听到双簧管演奏的鸭子主题,请举红牌;另一组听到长笛演奏的小鸟主题,请举黄牌。

  (4)片段四:猫出场。

  这是谁?(猫)猫怎样出现的?为什么?(猫准备偷袭鸭子,是小心翼翼的。)

  (5)片段五:老爷爷出场。正在这时,谁出现了?(老爷爷)

  (6)片段六:狼出场了?从哪走过来?怎么听出来的?(狼从树林的深处慢慢走了出来。音乐力度渐强,表明狼越走越近。)

  (7)片段七:动物们的反应。

  猫见到狼怎样反应。怎么听出来的?(猫见到狼迅速爬到了树上。速度越来越快,旋律上行,表明猫快速爬到树的高处。)

  小鸟呢?(长笛高音区快速的演奏,表示小鸟飞到高处去。)

  鸭子见到狼怎样反应?怎么听出来的?(鸭子拼命地逃跑。音乐速度越来越快,表明鸭子着急得心情。)

  结果呢?(音乐出现了强音,像是鸭子的惨叫。最终还是被狼抓住了,一口吞了下去。)

  (8)片段八:智斗

  彼得在屋内看到了所发生的一切。他运用智慧与狼周旋。(听音乐)音乐描述了什么?乐器代表谁?音乐主题是谁?说明什么?(小鸟在狼的头上盘旋。乐器是代表小鸟的长笛,音乐主题是彼得。小鸟代表彼得的智慧与狼周旋。)

  (9)片段九:放绳

  彼得迅速从墙头顺着树枝爬到了大树上,他用手中的绳子拴了一个结,然后…

  彼得在做什么?怎么听出来的?(音阶下行表示绳子从树的高处顺了下来。)

  (10)片段十:捉狼

  彼得手中的绳子悄悄地套在狼的尾巴上,用力一拽。(狼拼命挣扎。)

  (11)片段十一:猎人出场。

  谁出现了?(定音鼓和大鼓代表的猎人)

  猎人是怎样从树林深处走来的?(力度由弱到强)

  3、总结

  同学们开动脑筋、积极参与,下节课我们完整欣赏这部交响童话《彼得与狼》。

  第三课时

  一、教学内容

  继续欣赏《彼得与狼》

  二、教学目标

  完整欣赏交响童话《彼得与狼》,能够真正了解各个人物的性格特征,培养和发展学生的音乐想象力,同时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

  三、教学重难点

  1、能够真正了解各个人物的性格特征。

  2、培养和发展学生的音乐想象力。

  3、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

  四、教具

  录音机

  五、教学过程

  完整欣赏交响童话《彼得与狼》。

  总结人物性格与音乐的关系:

  彼得--—弦乐四重奏----勇敢坚定

  小鸟----长笛-----灵巧活泼

  鸭子----双簧管----笨拙

  猫----单簧管-----狡猾的

  老爷爷----大管----絮叨

  狼----圆号----穷凶极恶的

  猎人----定音鼓和大鼓----枪声

  六、分解色进行表演。

  七、总结

  故事到了这里已经结束了。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呢?

  (遇事要沉着冷静。要勇敢、不怕困难。要善于动脑。)

  知识目标:

  1、认识认识打击乐器碰铃和响板。“ⅩⅩ”和“ⅩⅩⅩⅩ”,感受音的长短,并且学会正确的演奏方法。

  2、通过学习歌曲,理解歌曲所包括的小知识。

  能力目标

  1、学生通过学习歌曲,学会用正确的口形,姿势和呼吸方法歌唱。自然圆润的发声,清晰的咬字、吐字。

  2、通过学习本册教材,认识一些乐器,初步学习演奏方法。

  3、通过音乐游戏,引起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合作进取的精神,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

  4、通过声音创编的活动,激发学生对创造的兴趣,并从中获得成功的喜悦。

  情感目标:

  通过音乐教学,突出其学科的特点,把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的培养渗透到音色教育中,启迪智慧,培养合作意识和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使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全面发展的新人。

  质量目标:

  基本上能掌握教材规定的简单的音乐技能,掌握认识简单的乐谱的能力,能够完整的演唱歌曲,本学期新扩展了音乐创造和音乐与之相关的文化内容,发展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及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三、学生情况分析

  二年级的小朋友活泼好动,对一切新鲜事物都有着浓厚的兴趣,对音乐也不例外,因此,每周音乐课都被他们期待着。经过一年的学习,学生对于学校的规章制度,小学生守则都有了大概的了解。因此,在上课的时候他们都比刚来时做的更好了。在歌唱,舞蹈方面也许是以前经常锻炼,表现非常好。小朋友情况大同小异,有一小部分虽对乐理知识掌握的不够,但是模仿能力比较强,而且也能熟练掌握。大约占整体学生的30%—35%左右。50%的小朋友还可以,20%的小朋友唱歌时,五音不全,模仿能力又比较差。其中主要原因是没有接受过长期的训练,还不能很好的表现自己,性格内向也是原因之一。因此,利用音乐课及课外活动,培养他们良好的兴趣,打好基础是当前首要任务之一。

五年级上册的音乐教案优秀 篇8

  一.教学要求

  (一)单元总要求

  要求学生初步了解我国西部地区有代表性的音乐特点及相关文化,如西藏的拉萨、长江三峡及三峡工程,西南地区苗族、彝族的音乐特点等,通过音乐抒发对家乡的热爱。进一步培养学生独立视谱演唱歌曲、分辨音乐结构和音乐情绪的能力,能为歌曲设计领唱与齐唱。

  (二)具体要求

  1.能用热爱家乡那样的情感演唱《拉萨谣》。

  2.能积极地参与“走进西藏”音乐会。

  3.能分辨管弦乐合奏《北京喜讯到边寨》的音乐结构,感受不同乐段的情绪,背唱其中的一段旋律。

  4.能用自豪的心情演唱《三峡的孩子爱三峡》。

  5.能了解一些有关西藏、三峡的相关知识。

  二、教学准备

  (一)教具

  布达拉宫的图片或录像;《阿姐鼓》《洗衣歌》《川江号子》等录音带。

  (二)资料

  有关西藏、三峡及三峡工程的资料和图片。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本单元重点:

  1.用热爱家乡的情感演唱《拉萨谣》。

  2.感受《北京喜讯到边寨》中苗、彝民族音乐的特点。

  本单元难点:

  1.启发学生用热爱自己家乡那样的情感演唱《拉萨谣》。

  2.分辨管弦乐合奏《北京喜讯到边寨》的音乐结构。

  3.感受《三峡的孩子爱三峡》川江号子的风格。

  四、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1、学唱歌曲:《拉萨谣》。

  2、了解西部地区的风土人情。

  教学目标

  1、能用热爱家乡一样的情感演唱歌曲:《拉萨谣》。

  3、了解西部地区的风土人情,开阔学生的音乐视野。

  教学重难点

  1、用热爱家乡的情感演唱歌曲。

  2、能随教师琴声视唱曲谱。

  教学准备

  风琴、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欣赏《走进西藏》

  教师:今天老师给同学们带来一首非常动听的歌曲,它会带领同学们来到一个神秘的地方,会给同学们带来美的享受,我们一起来听。(录音播放《走进西藏》学生静听)

  提问:听到这首优美的歌曲,你仿佛来到了什么地方?你仿佛看到什么美丽的景色?(生回答)

  教师出示布达拉宫的图片,请同学们边观看边总结:西藏位于我国西南部,那里有世界上最高的山脉,有最美丽的雪域风情,有勤劳勇敢的藏族同胞,也有那气势宏伟的布达拉宫,更有那风格独特优美、粗犷的音乐。让我们一起听一听。

  二、学习歌曲《拉萨谣》

  (一)学唱曲谱

  1、播放歌曲《拉萨谣》学生静听,并谈一谈听后的感觉,及歌曲的特点。

  2、教师总结:《拉萨谣》这首歌曲是我国当代作曲家何训田所作的曲子,乐曲优美独特,粗犷朴实,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演唱歌曲,《拉萨谣》吧!

  (教师出示曲谱,并播放乐曲旋律,请学生边听边找出组成旋律的'各音:)

  (1236)

  3、教师引导学生随琴演唱以上各音。

  4、随教师琴声轻声演唱歌谱(用啦的演唱方式进行练习、哼鸣演唱等)。

  (二)学唱歌词

  1、引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歌词。

  2、教师介绍歌词内容,使学生了解西部地区的风土人情。

  3、教师范唱(伴奏)。

  4、在理解了歌词的基础上,指导学生如何有感情的演唱歌曲。(分句指导、师领唱,生跟唱、师生合作演唱、男女生合作演唱、个人展示)

  5、在歌曲基本掌握的基础上,再次欣赏《拉萨谣》进一步感受乐曲的情绪

  6、让学生结合拉萨谣的歌词谈论一下自己家乡的风土人情,抒发自己对家乡的热爱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