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美术社团教案

2023-08-07

初中美术社团教案 篇1

  一、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印象派产生的时期、画派的主要画家及作品的特点。

  2.通过作品欣赏、知识讲解、笔法体验等一系列活动,感悟印象派作品光与色的关系,尝试运用丰富的笔触表现景物的色彩变化。

  3.激发对自然、对生活的热情与理想

  二、教材分析

  1.教材编写思路。

  本课是“欣赏·评述"课,教学内容安排一课时来完成。教科书通过对印象派画家及作品的介绍、分析,了解印象派的产生时间、背景,画派的主要画家及作品的特点。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四个层面:(1)印象派的概念;(2)印象派的主要画家;(3)印象派对自然光与色的感受;(4)印象派对自然光与色的表现技法。教学中,让学生领略到印象派探索的原则和表现形式,分析光与色千变万化的依据,以及各个艺术家的作品风格特色。

  2.重点、难点。

  重点:了解印象派的绘画风格,体会印象派作品对光与色的感受。

  难点:掌握印象派的表现技法。

  三、教学课时

  1课时

  四、教学设计

  课前准备

  (学生)收集相关作品,准备好画油画的材料。

  (教师)多媒体课件、印象派画家的相关画册。

  教学过程

  1.尝试表现,新课导入。

  (1)今天天气如何?(阴天,下雨?···)有没有关注上学途中的景色?(太阳很好,朝霞很漂亮;阴天,暗沉沉.的;有雾,景色看不清)能不能用一分钟时间把印象最深刻的一处景色用色彩表现来?展示学生的画作,让学生讲讲他看到的景色以及对色彩的感受

  (2)l9世纪下半叶在法国有一批画家,他们的绘画也注重对景物光和色的视觉感受,你们知道这个画派吗?引出课题:《印象派的画家们》。

  2.引导欣赏,分析深人。

  (1)出示莫奈《卢昂大教堂》系列作品,这几幅画在色调上有什么变化?画家画的是同一座教堂吗?那为什么色彩上会有这么大的变化呢?

  学生讨论。

  (2)出示三棱镜的展示图,师生分析,光通过三棱镜后,由白光分解成彩色光谱。

  (3)教师总结:

  莫奈根据这一原理,研究出光线与色彩的关系。画家为了更真实地表现自然界中光与色的变化,探索了同一对象在不同时间、不同光线下所呈现的光色变化。

  (4)出示作品《日出·印象》:你觉得这幅画画得好吗?如果你是评论家,请你评一评这幅画。教师从表现方法上进一步引导(这幅作品描绘的是什么时间?天气如何?你是怎么看出来的?引导学生从作品的光与色的关系人手,了解作品对光与色的客观表现。

  (5)教师总结:《日出。印象》描绘的是法国北部勒阿佛尔港口一个多雾的早晨的印象,它采用速写的方法,与传统风景画细腻的画法显然不同。当它公开展出时,当时的艺术批评家勒鲁瓦发表文章,以这幅画的名称来讽刺与莫奈作品相同风格的绘画为“印象派"这一本意为嘲讽的名称,恰好符合立志革新的莫奈等画家强调真实地表现客观对象瞬间印象的艺术主张。

  3.欣赏作品,加深体会。

  (1)出示西斯莱的作品《马利港的洪水》。作品描绘了什么景色?给你什么感受?画家是如何表现的?

  (2)出示德加的作品《舞台上的舞女》。作品的光源来自哪里?给画面带来了怎样的色彩感受?

  (3)出示雷诺阿的作品《拿喷壶的女孩》。画面中哪个地方最吸引你?画家是怎样表现的?

  (4)雪给你什么感受?描述一下下雪时的情景。雪给印象派的画家毕沙罗什么感受呢?展示毕沙罗的作晶《歌剧院大街:清晨雪景》。请学生说说画家是用了什么色调来表现清晨雪景的,飘飘扬扬的雪又是如何表现的?(5)将几幅作品的局部放大,让学生找找作品中用笔、用色的共同点,并进行总结。教师总结:印象派在色彩运用上采用了色彩并列的画法,画面中出现了明照的笔触,欣赏印象派绘画时需要在一定距离J't、去观看,这样才能将并列的色彩通过观者的视觉融合,使色彩,短得和特丽明亮,-

  4.尝试表现,技法体验。

  (1)展示莫奈的《睡莲》,让学生分析画中不同的笔触,并说说这些笔触用在了画面的什么地方?

  学生讨论。

  师生总结:点的笔触一一睡莲;竖的笔触——水面;横。的笔触——远处莲叶;醢线的笔触——近处莲叶。笔触变化丰富,因表现对象的不同而变化

  (2)将课前对早晨印象习作进行再创作,尝试运用不同的`笔触,表现出不同物体在光照下的色彩变化。

  5.知识拓展

  印象派作品欣赏。

初中美术社团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中国瓷器发展的基本情况,能够大致说出瓷器的种类以及特点。

  过程与方法目标:学习欣赏瓷器艺术的基本方法,能够从器形、袖色以及装饰等方面进行赏析和描述。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能够运用比较、归纳等方法分析彩陶,青铜器,瓷器并运用相关美术知识和历史知识。

  教学重难点

  了解中国工艺瓷器发展不同时期的现象、历史源流以及审美特点,培养学生学习祖国传统文化艺术的兴趣,增强弘扬民族文化的意识。在学习活动中获得初步的审美经验和鉴赏能力。

  教法学法

  欣赏、讲解、评述、临写、展示

  教师教学活动设计

  学生学习活动设计

  一、导入

  同学们收集了许多关于瓷器的资料,下面请两位同学向大家介绍两个有关瓷器的基本知识:

  1、瓷器是由陶器发展而来,瓷器和陶器有什么不同?

  2、瓷器有哪些种类?它们分别产生于什么时代?

  二、图片欣赏、分析归纳

  1、青花瓷:青轴弦纹瓷尊商代瓷器出现的时代。瓷器与陶器的区别;原始瓷给你的印象和感受。青瓷:我国传统瓷器的一种,在坯体上施以青袖烧制而成。青花瓷又称白地青花瓷,常简称青花,是中国瓷器的主流品种之一,属釉下彩瓷。青花瓷于唐宋已见端倪,成熟的青花瓷则出现在元代景德镇的湖田窑,明代青花成为瓷器的主流,清康熙时发展到了顶峰。

  2、斗彩、五彩在青花的基础上发展丰富。斗彩指袖下青花和轴上彩色相结合的彩瓷工艺。五彩瓷在明清两代逐渐发展、兴盛,其配方经过不断的创新,并进行了多次重大的改革之后,才出现以红、黄、绿、蓝、黑、紫等为主的彩瓷。

  3、宋代的五大名窑即:

  官窑、哥窑、汝窑、定窑、钧窑。

  4、景德镇窑青花瓷。《萧何月下追韩信》图瓶。

  三、总结:略

  四、拓展

  了解敦煌瓷器,我国文物的保护现状。

  欣赏活动在学生收集资料的基础上选出要点以议论、交流为主要方式,以学生讲解为主。

  学生听讲、欣赏。

  引导学生从器形、装饰、袖色等方面进行描述。

  欣赏、分析与总结归纳。

  学生比较不同瓷器的结构特点。

  欣赏五大名窑瓷器,归纳各自的特点。

  学生欣赏,适当穿插相应历史故事讲解。

初中美术社团教案 篇3

  一、教学案例

  教学背景:

  (1)工艺性。在初中美术教学中绘画作业不像小学美术教学那样突出,而工艺性作业的效果较有特点。这主要是因为初中生的动手能力(力量性、协调性、精确性等)迅速发展,有可能在各种工艺课业中做出较好的作业;同时也由于初中生的兴趣转向现实,对某些创意、设计类的课程比较感兴趣。

  (2)知识性。初中生的求知欲非常强,所以,知识性较强的美术常识、美术欣赏课越来越受到初中生的欢迎;同时由于初中生的理性分析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日益发展,也希望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指导自己的美术作业。

  (3)创造性。美术课都应成为有意义的创造性活动,教师要启发、引导学生的想象和形象思维,为学生有意识地进行创造提供机会。

  (4)个性化。初中生的个性差别日益明显,使美术作品呈现出风格各异的景象。

  (5)动机作用。小学生“无意性”的心理特点决定了他们的学习动机主要来自于兴趣。初中生的学习也需要激发兴趣,但动机的作用越来越占主导地位。

  二、教学过程:

  1、揭示课题。

  今天我们画一画人。板书课题。

  2、讲解“速写”。什么是速写呢?

  速写,是以简单而迅速的笔调表现一种动态形象的图画,即在短时间内用简炼的线条扼要的画出对象的形体、动作和神态。

  它的目的是记录生活,为创作积累素材,培养敏锐的观察力及迅速表现对象(描绘)的能力。要画好速写,必须坚持勤奋练习。

  3、欣赏:

  欣赏课本4、5页的画,以加深对速写的理解。

  讲明简单的线条表现动态、神态。

  4、写生前的准备:

  教师挑选四位特征明显的四位同学,摆出看书的姿势,讲明模特的要求。

  5、教师示范:

  (1)抓大形,大构架,大比例。(2)用简单的长线表现特征,省略繁琐的。(3)细描。

  6、指导练习:

  记住:“站七坐五盘三半”,也就是说,坐着看书时,人高是五个头高。站的时候,人高是七个头高;坐在地上时,人高是三个半头高。

  我们在画人物速写的时候,抓住人物头、手与书本的微妙关系,才能画出动态。注意线条越简单能体现动态越好。

  7、学生练习,教师巡视。

  8、讲评:

  对作业中线条简练、概括的表扬,鼓励学生在课外、课间休息的时候多画画人物速写,提高自己的绘画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