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化学《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教案

2023-08-07

初中化学《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教案 篇1

  生1:由于CO2与NaOH反应生成Na2CO3,我设计的方案是:将CO2与NaOH反应,在反应后的溶液里滴加HCl,如果有气泡产生,证明CO2与NaOH发生了反应。

  师:大家同意他的说法吗?

  生:同意。

  师:我有一个问题:CO2也能与H2O反应生成H2CO3,同样含有CO32-,你怎么知道到底是Na2CO3中的CO32-与酸反应放出的CO2,还是H2CO3中的CO32-与酸反应放出的CO2?怎么消除H2CO3的影响?

  生1:先将反应后的溶液加热,使H2CO3分解,再滴加HCl。

  师:经过改进,这个实验方案变得完整,设计的方案能否成功?我们用实验说明。

  (老师根据学生的设计进行实验,方案一获得成功)

  师:实验证明,有气泡产生,证明CO2与NaOH确实发生了反应,这位同学的设计获得了成功,我们向他表示祝贺!

初中化学《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教案 篇2

  生5:我想到了我们曾经做过的一道题,用气球来做实验。在一个瓶子里收集一瓶CO2,迅速倒入NaOH,然后用一个带有导管的塞子塞紧,导管的一端套上一个气球,我预计能看到气球鼓起。

  师:这位同学很有心,联想到我们曾做过的题,如果能成功,是一个很有趣的设计。

  (老师演示方案四,成功)

  生:(发出赞叹声,露出惊喜的表情)

初中化学《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教案 篇3

  生6:我设计的方案是:在一个烧杯里放入NaOH溶液,用一个集气瓶收集满一试管CO2,倒扣在烧杯里,如果CO2能与NaOH反应,集气瓶里的气体减少,水会上升到试管里。

  师:这位同学应用的原理与前两位同学一样,反应的现象和我们曾经做过的哪个实验相似?

  生: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大部分同学齐声回答)。

  (老师演示方案五,成功)

  师:同学们设计出了一些实验,成功地证明了CO2与NaOH能反应,在同学们的设计中都用到了两种以上的化学仪器,能不能将实验装置简化,应用生活中的常见用品来完成实验?

初中化学《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教案 篇4

  生2:由于NaOH是碱性的,生成的是盐,应该是中性的,我设计的方案是在NaOH中滴几滴酚酞,这时酚酞显红色,再通入CO2,如果CO2能与NaOH反应,酚酞会褪色。

  师:这位同学采用指示剂的方法,大家有异议吗?

  生3:我认为不行,因为Na2CO3显碱性,同样会使酚酞显红色。

  师:两位同学产生了分歧,到底谁对?我们也用实验来检验。

  (老师演示方案二,酚酞没有褪色,方案失败)

  师:虽然这位同学的设计没有获得成功,但他考虑到了用指示剂,

  这也是思考的一个途径,的确有一些反应可以用指示剂来检验,

  如:酸碱的中和反应。

初中化学《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教案 篇5

  生4:CO2与NaOH的反应,是气体被吸收进溶液的反应,气体减少了,会使气压减小,因此我设计的方案是:在集气瓶中收集满CO2,迅速地倒入NaOH,用一个带有U型管的橡皮塞塞紧,如果U型管中的液面发生变化,证明CO2与NaOH发生了反应。

  师:他的分析有没有道理?大家认同吗?

  生:认同(学生相互讨论)。

  师:这位同学的物理学得很好,他从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状态变化入手,注意到反应引起气压的'变化,将化学和物理结合起来,想法很好,能不能达到预想的效果?实验是最好的证明。

  (老师演示方案三,实验成功)

  师:现象很明显,这位同学同样获得了成功,而且创意新颖。

初中化学《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教案 篇6

  生7:(迅速反应)用矿泉水瓶!在矿泉水瓶中收集满CO2,迅速倒入NaOH,盖上瓶盖,矿泉水瓶会变瘪。

  (老师演示方案六,现象明显)

  师:我们应用生活用品做化学实验,设计出装置简单、现象明显的实验方案。同学们设计出了许多方案,我也思考了这个问题,也设计了一个实验方案,请同学们帮我检验一下,看看我的方案是否可行。

初中化学《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教案 篇7

  师:我设计的方案是在一个干燥的烧瓶里收集满CO2,迅速地倒入NaOH,用一个带有导管的橡皮塞塞紧,导管的中间用止水夹夹住,导管的下端伸入水中,打开止水夹,会有水上升到烧瓶里,形成美丽的景象。

  (老师演示方案七,形成喷泉)

  生:(一片惊叹声)

  师:这个实验能否证明CO2与NaOH发生了反应?

  生:能(齐声回答)。

  教师:同学们的设计都成功地证明了CO2能与NaOH反应,设计都具有异曲同工之妙,那么同学们主要是从哪些方面考虑的?

  生8:从两个方面:一个是从检验产物,一个是从反应物状态的变化引起气压的变化考虑的。

  师:好,总结得很好。通过这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和感受?你获得了哪些启示?

  生9:通过这堂课的学习,让我感觉到化学和生活联系很紧密,生活中的用品也能用于化学实验。

  生10:我感觉到化学不是一门单独存在的学科,化学和物理是相互联系的,解决化学问题可以应用物理知识。

  师:两位同学谈了他们的感受,我相信每一位同学都有自己的所得所获。书中还有很多的实验都是没有明显现象的,我们在平时的学习中可以继续进行探究。

  教学反思

  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溶液的反应由于实验现象不明显,使学生在学习这一反应时没有感性认识,掌握较难。本节课把学生在课堂学习中遇到的问题作为课题,引导学生从检验生成物和生成物状态变化引起气压变化两方面思考,设计实验进行探究,验证二氧化碳确实与氢氧化钠溶液发生了反应。该课以点带面,用一个探究问题带动了许多知识的综合巩固应用,涉及的知识面较广,包括酸的性质、二氧化碳的性质、质量守恒定律及相关的物理知识等,进行了学科综合训练。课堂上学生积极性高,思维活跃,设计出了许多精彩的实验方案。通过这一探究活动,既培养了学生知识应用能力,发展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又使学生明确了探究的一般过程和方法,培养了学生尊重事实的科学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