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化学教案

时间:2025-04-05

初中化学教案优秀(通用16篇)

初中化学教案优秀 篇1

  【教学目标】

  1、认识学习化学的一个重要途径是实验,初步学会对实验现象进行观察和描述的方法,初步学习书写探究活动(或实验)报告的方法。

  2质的性质、变化、变化过程及其现象。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激发学生探究的情趣。

  【实验准备】

  教师准备:烧杯、澄清的石灰水、火柴、蜡烛、水等。

  学生准备:蜡烛、火柴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设计】

  引入烛及其燃烧的探究来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

  实验探究:

  点燃蜡烛“前”

  入水里看是否沉入水底

  点燃蜡烛“中”

  教师巡回指导

  11s后取出,观察火柴梗燃烧的'情况。

  外焰最先碳化,内焰燃烧不充分,说明外焰温度最高,内焰温度较

  学生观察

  结论:石蜡可以气化〔可观察到的现象〕

  熄灭蜡烛“后”

  教师指导

  学生观察发生的现象。

  学生合作去点燃刚熄灭时的白烟,看能否燃烧。

初中化学教案优秀 篇2

  一、教学背景与定位

  课型:新授课一课时

  学生信息分析:经过一年的化学学习,学生对元素化合物方面的知识有了一定的了解,更重要的是掌握了学习方法,如:实验观察、归纳总结、宏观和微观相结合分析等等。其中实验探究方面的能力还需进一步加强,本单元酸和碱的知识实验较多,且现象比较明显,学生在实验探究方面的能力加强了,很多重要的知识就可以在老师的引导下,通过实验探究的方式加以解决。

  教学起点分析:在前两节的'学习中,学生已经知道盐酸能与大理石、碱反应,又知道酸溶液中存在H+,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酸还有哪些性质?如何探究这些性质?这些问题都从学生熟悉的事物和现象中逐步引出来,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教学过程中应通过学生熟悉的生活实例,如铁锈、水垢等的除去,让学生感知酸的其它化学性质,激发学生对酸的性质探究的兴趣。

查看全文

初中化学教案范文((通用12篇)

初中化学教案范文( 篇1

  一、教学背景与定位

  课型:新授课一课时

  学生信息分析:经过一年的化学学习,学生对元素化合物方面的知识有了一定的了解,更重要的是掌握了学习方法,如:实验观察、归纳总结、宏观和微观相结合分析等等。其中实验探究方面的能力还需进一步加强,本单元酸和碱的知识实验较多,且现象比较明显,学生在实验探究方面的能力加强了,很多重要的知识就可以在老师的引导下,通过实验探究的方式加以解决。

  教学起点分析:在前两节的'学习中,学生已经知道盐酸能与大理石、碱反应,又知道酸溶液中存在H+,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酸还有哪些性质?如何探究这些性质?这些问题都从学生熟悉的事物和现象中逐步引出来,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教学过程中应通过学生熟悉的生活实例,如铁锈、水垢等的除去,让学生感知酸的其它化学性质,激发学生对酸的性质探究的兴趣。

  教学方式:观察总结、实验探究、交流合作

  二、教学资源与设备

  仪器:试管、镊子、药匙、多媒体展示台

  药品:浓硫酸、浓盐酸、稀盐酸、镁条、铜丝、木炭、生锈铁钉、氧化铜、碳酸钙、氯化铜溶液、氯化钡溶液

  三、教学设计方案

  四、教学流程

  1、根据化学方程式归纳总结酸的化学性质。

  2、分析酸的化学性质的实质是H+参与反应,总结出酸相似的化学性质。

  操作探究

  通过蘸有浓硫酸的玻璃棒在空气中的温度变化,让学生设计稀释浓硫酸的方法,理解其原因。

  利用多媒体展台,把浓盐酸和浓硫酸的标签进行对比,学生通过交流归纳总结浓硫酸和浓盐酸的主要物理性质;使用浓酸应注意的问题。

查看全文

初中化学教案集锦(通用17篇)

初中化学教案集锦 篇1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初步了解原于核外的电子是分层排布的;

  (2)了解原于结构的表示方法;

  (3)了解原子结构与元素化学性质的关系;

  (4)了解离子的形成过程,认识离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粒子。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学生间相互讨论、交流,增强学生归纳知识、获取知识的能力;

  (2)运用多媒体动画片、课文插图等辅助手段,演示离子的形成过程,化抽象为直观,增强学习的效果。

  3.情感、态度与付值观

  (1)初步体会物质构成的奥秘,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想像力和分析推理能力;

  (2)树立“结构决定性质”、“物质的粒子性”等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离子的形成。

  难点:核外电子排布的规律。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与学互动设计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谈谈]原子的结构

  [体验]画出原子结构草图

  (二)复习回顾,课前热身

  1.构成原子的粒子有质子、中子、电子三种。

  2.质子和中子构成原子核,居于原子的中央,带正电,电子带负电,绕原子核作高速运动。

  3.指出下列原子核外电子数:

  H 1 ,O 8 ,Na 11 ,S 16 ,Mg 12 ,He 2 ,Ar 18 。

  (三)合作交流,解读探究

  二、核外电子的排布

  活动1:

  [讨论]核外电子的运动是否如同学们所画的?

  [归纳]核外电子运动是否像行星绕太阳旋转有固定的轨道,但却有经常出现的区域。

  [提示]核外电子运动经常出现的区域叫电子层。

  [设问]核外所有电子是杏都经常出现在同一区域?

查看全文

初中化学教案(精选17篇)

初中化学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了解什么是化学,认识到通过化学知识的学习进一步认识自然、适应自然、保护自然,认识到化学与人类进步和社会发展的关系非常密切。

  2习习惯和学习方法。

  3、激发学生亲近、热爱f

  教师准备:1的相关素材及提供给学生自主探究的Internet超级链接)2试管、烧杯、玻棒、白纸(用NaOH溶液、酚酞试液、澄清的石灰水、稀盐酸等。

  本课题是九年级学生系统地学习化学的第一课。

  谭老师在教学中充分展示了现代化教学手段的魅力,“视频导入”抓住了学生眼球,物质世界绚丽多彩的第一印象,浓缩了历史的变迁、拓展了求知的视野。

  教学中注意发挥教科书“图文并茂、以图代文”的特色,培养学生“解读图文”的自学能力,通过互动实践的探究突出化学学科的特点。

  教学中展示学生课前调查的信息,能较好达到

  资源共享的目的。

  如此坚持下去,其深层次的教学意义还在于让学生通过互动实践活动、资源共享展示等环节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

  整个教学过程体现了让学生“从生活走向化学,从化学走向社会”的理念。

  更可贵的是运用唯物辩证法、实践第一性的观点向学生推介出学习化学的基本方法————变化中学、探究中学。

  课题1 化学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B案)

  【教学目标】

  1、 知道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自然科学。

  2取的信息进行加工。

  3会问题,认识化学学习的价值。

  4、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如何让学生知道“化学是什么”。

查看全文

初中化学第一册实验基本操作教案(精选3篇)

初中化学第一册实验基本操作教案 篇1

  课题:物质的称量与加热

  教学目标:1.掌握称量化学物质的方法;了解物质加热应注意的事项,化学教案《化学实验基本操作 教案 —— 初中化学第一册教案》。

  2.培养学生认真、细致的良好习惯。

  3.培养学生实验操作能力.

  重点: 天平的使用。

  难点: 物质加热的注意事项。

  教学方法:演示实验、讲析法

  实验准备:托盘天平、试管、酒精灯、试管夹、蒸发皿、烧杯、石棉网

  教学过程:

  一.复习:1.使用量筒时,应怎样读数?

  2.浓硫酸不慎沾到皮肤上,应怎样处理?

  二.授新课:

  (一)物质的称量

  1.讲解托盘天平的结构。

  2.讲解托盘天平的使用方法:

  调节平衡;两盘垫纸;左物右码;读数;复位。

  (强调)加砝码的顺序:先大后小,最后移游码。

  对易潮解的药品,不能直接放在纸上称量,应放在玻璃器皿里称量。

  (二)物质的加热:

  1.讲解酒精灯的使用方法:

  点燃与熄灭的方法;

  添加酒精的方法;

  酒精在桌面上着火燃烧的处理方法;

  两个绝对禁止.

  2.加热的方法:

  使用外焰加热;

  正确选用仪器;

  防止加热过程中仪器的破裂;

  给固体物质加热的方法;

  给液体物质加热的方法.

  三、简要进行课堂小结。

  四、巩固练习:

  1.某同学在称量固体物质时,读数为9.4克,称量后发现错把物体与砝码的左右顺序放颠倒了,已知1克以下用游码,则被称量物的`实际质量为 克.

  2.在下列情况下,应怎样继续操作?

  (1)调节天平平衡的过程中,若发现指针偏左,. ;

查看全文

初中化学说课稿(精选17篇)

初中化学说课稿 篇1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本课题以人类认识水的组成的简要史实引入并展开,通过水的电解实验和对实验现象的讨论和分析介绍了水的组成,说明水是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的。在认识了水的组成的基础上,又学习了一种新的物质——氢气,并结合前一单元所学氧气的知识,从组成上的区别归纳出单质、化合物的概念。在课题之后还提供了稍详细些的资料——水的组成揭秘,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人类认识水的组成的系统知识。

  本节内容是为今后学习元素的概念埋下伏笔,对正确书写化学符号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2.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①了解水的物理性质。

  ②通过电解水的实验了解水是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的,它的化学式为H2O。

  ③了解氢气的性质。

  ④了解单质和化合物的概念及区别。

  (2)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推理、归纳和运用知识等能力

  (3)情感目标

  (1)通过电解水的实验对学生进行物质无限可分性教育,培养他们实事求是的态度。

  (2)在教学中渗透科学思想方法的教育,从而启发学生的思维。

  (3)保持对生活中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学习化学的兴趣。

  3. 教学重、难点

  实验探究认识水的组成及区分单质和化合物是本课题的重点;从了解人类认识物质世界的过程和方法是本课题的难点。

  4.教具准备

  直流电源、水电解器、电解用水、火柴,木条,酒精灯,小试管、投影仪。

  二、说教法

  创设学习情景→实验探究→验证实验→讲解总结

查看全文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