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六年级上册数学《比的应用》教案

2023-08-07

北师大版六年级上册数学《比的应用》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加深理解和掌握的数量关系和解题思路,能正确地分析、解答分数,百分数应用题。

  2.使学生进一步明确简单的和稍复杂的之间的联系,以及不同类型的的结构特征和解题规律;进一步提高分析、推理和判断等思维能力。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1.口答算式或方程.

  (1)20米是50米的百分之几?

  (2)50米的 是多少?

  (3)多少米的 是20米?

  学生口答后提问:第(1)题的40%是怎样求的,表示什么意义?第(2)、(3)题是按怎样的数量关系列式的,这两个式子都表示什么意义?

  2.引入课题。

  我们根据分数的意义和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或百分之几)是多少用乘法的数量关系,学习过。这节课就复习。(板书课题)我们学过的,分为简单的和稍复杂的两种情况。通过复习,要能进一步理解井掌握它们的数量关系、解题思路,更加明确它们的结构特征和解题规律,提高分析、解答的能力。

  二、复习解题思路

  1.选择下面三个条件里的一个条件作问题,编出三道不同的应用题。

  (1)松树30棵 (2)杨树50棵

  (3)松树棵数是杨树的

  学生回答时,分别出示三道应用题

  (1)松树30棵,杨树50棵,松树棵数是杨树的几分之几?

  (2)杨树50棵,松树棵数是杨树的 ,松树多少棵?

  (3)松树30棵,正好是杨树棵数的 ,杨树多少棵?

  指名学生口答算式或方程,老师板书。提问:第(1)题为什么用杨树棵树做除数?第(2)、(3)题为什么都用杨数棵数乘言?你认为解答的关键是什么?(板书:关键:确定单位1的数量)追问:上面题里与对应的数量是什么?求一个量是另一个量的几分之几要怎样算?第(2)、(3)题都是技怎样的数量关系列式子的?

  2.归纳基本思路。

  从上面的题可以看出,解答的关键是确定单位1的数量,并且找出与几分之几(百分之几)对应的量,然后联系分数、百分数的意义,或者一个数乘分数 (或百分数)可以表示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或百分之几)是多少的意义列出数量关系式,再列出式子解答。如果要求一个量是另一个量的几分之几,就用几分之几对应的数量除以单位1的数量;当几分之几是已知条件时,就要根据单位1的量乘几分之几等于与几分之几对应的数量来列算式或方程解答。

  3.组织练习。

  (1)做练一练第1题。

  提问各把哪个数量看做单位1。让学生填写数量关系式,然后口答。结合提问学生第(2)题的数量关系式里为什么是节约的数量,强调数量对应关系。提问:从上面可以看出的基本数量关系是怎样的?找数量关系时要注意什么?

  【板书:基本关系:对应数量单位1的量=几分之几(百分之几)

  单位1的量几分之几(百分之几)=对应数量】

  指出:我们解答,一般根据含有几分之几或百分之几这句话确定单位1的量和题里的数量关系,这样就可以根据数量关系式来列式解答。

  (2)做练一练第2题。

  让学生默读题目,提问学生两个问题有什么不同。学生做在练习本上。指名学生口答算式,老师板书。提问:求这两个问题有什么相同的地方?【都用除法算,都用单位1的量做除数】有什么不同的地方?为什么不同? 指出:解答一个数量是另一个数量的几分之几或百分之几的应用题,要先确定好单位1的量.再根据问题里数量间的对应关系找准需要的数量,然后列式解答。

  (3)做练一练第3题第(1)、(2)题。

  学生默读题目。提问:这两题哪个数量是单位1的数量?指名两人板演,其余学生做在练习本上。集体订正。提问:这两题都是按怎样的数量关系式列式的?为什么第(1)题用算术方法直接列乘法算式解答,第(2)题用方程解答?指出,这两题都是已知谁是单位1的几分之几这个条件,解答时也是看这个条件先确定好单位1的数量,再根据单位1的数量乘几分之几,等于几分之几的对应数量列式解答。当单位1的量已知时,就可以按数量关系式直接列算式解答;当单位1的量未知时,就要按数量关系式列出方程解答。

  (板书:单位1已知算术方法解答单位1未知列出方程解答)

  (4)做练一练第3题第{3}题。

  学生改编应用题,老师依次出示。提问:你能从改变后的条件看出求小麦面积的数量关系各是怎样的吗?指名两人板演,其余学生做在练习本上。集体订正,结合让学生说一说怎样想的。提问:为什么这两题的式子都是两步计算的?解题方法为什么不一样?指出:解答,要注意数量之间的对应关系,(板书:注意:数量的对应关系)当题里的数量与题里的几分之几、百分之几不对应时,就是稍复杂的。解答时,要根据条件和问题的联系确定数量关系式,并按照单位1已知还是未知确定解题方法,然后对照数量关系列算式或方程解答。

  三、综合练习

  1.做练习十六第7题。

  提问:这两题有什么相同?让学生在练习本上列出算式,然后提问怎样列式的,老师板书。提问:这两题的数量关系式是不是相同?数量关系式相同,为什么列出的算式不同?指出:根据数量关系式列式时,要找准相应的数量。

  2.做练习十六第8题。

  让学生在练习本上解答。指名口答算式和方程,老师板书。提问:这两题有怎样的数量关系?为什么所用的解题方法不一样?

  3.做练习十六第9题。

  提问:这两题有什么不同的地方?指名两人板演,其余学生做在练习本上。集体订正。提问:为什么问题相同,而解题方法不一样?这两题各是按怎样的数量关系式列式子的?

  指出:解答,一般先确定单位1的量,(板书:定1)再根据单位1已知还是未知确定解题方法,明确用算术方法还是用方程解答,然后对照数量关系式列出式子解答。

  四、课堂小结

  通过复习,对于解答,你进一步明确了些什么?

  五、课堂作业

  完成练习十六第7题的计算;练习十六第10、11题。

北师大版六年级上册数学《比的应用》教案 篇2

  一、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掌握稍复杂的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分数应用题的基础上,利用其数量关系列方程解答稍复杂的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应用题。

  2、在分析解答的过程中拓宽学生的思维空间,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

  确定单位,理清题中的数量关系。利用题中的等量关系用方程解答。

  三、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1、找出单位。

  2、(1)画图分析并列式解答。

  (2)说说你是怎样思考和解答的.?

  (3)学生分析教师板演线段图。

  3、导入。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分数应用题。

  (二)学习新课。

  现在老师把这道题改动一下。分析解答。

  (1)读题,找出已知条件和问题。

  (2)提问:这两道题有没有相同的条件?(有,都已知吃了这袋大米的不同的地方在哪儿?(前者已知一袋大米的重量,求还剩的重量,后者已知还剩的重量,求这袋米的重量。)

  (3)我们把这道题也用线段图表示出来,应从哪个条件入手找单位

  (4)谁来分析这个条件?

  学生分析的同时教师板演线段图。

  (5)上道题是已知单位1的重量,求还剩的重量,这道题呢?谁能把条件和问题标在图上?

  生在黑板上画出。

  (6)对比两道题的线段图说一说是怎样变化的。(条件和问题互相转化了。)

  (7)无论谁为条件,谁为问题,题中所涉及的数量关系变了吗?(没变)

  (8)说一说上题在解答的过程中涉及到哪些数量关系?

  (9)现在买来大米的重量是未知的,根据这个等量关系可以用什么方法解答?(列方程)

  (10)试着在练习本上列方程解答。

  (11)谁能说说你是怎样解答的?

  ①生口述:

  答:买来大米40千克。

  ②买来的重量还剩几分之几=还剩的重量。

  ③小结:

  通过刚才的分析解答,你认为这两道题实际上什么相同。

  数量关系相同。

  ④解答方法相同吗?为什么?

  解答方法不同。单位已知,可根据数量关系用算术方法解答;单位未知,可用x代替,运用数量关系式列方程解答。

  ⑤出示例7。读题,找出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

  画图分析解答。

  a、从这个条件可以看出题中是几个数量相比?

  两个数量相比。

  追问:哪两个?

  四月份实际烧煤量和四月份计划烧煤量。

  我们应把哪个数量看作单位?为什么?

  把原计划烧煤量看作单位。因为和它相比,以它为标准,所以把它看作单位。

  ②画图时我们要用两条线段表示两个数量,先画谁呢?

  先画原计划烧煤吨数。

  下一步画什么?

  实际烧煤吨数。

  指名回答:把计划烧煤量看作单位,平均分成9份,实际比计划节约的烧煤量相当于这样的1份,即节约的烧煤量占计划烧煤量。

  这两条线段谁为已知?谁为未知?

  ③指图提问:计划烧煤量与实际烧煤量之间有什么样的等量关系?

  计划烧煤吨数-节约吨数=实际烧煤吨数。

  计划烧煤吨数未知怎么办?

  设计划烧煤吨数为x,用方程解答。

  ④试做在练习本上。

  ⑤反馈:说说你的解答方法及依据。

  a、学生独立画图分析并列式解答。

  b、反馈提问

  c、你用什么方法解答的?依据的等量关系式是什么?

  (三)课堂总结。

  今天我们学习的例6、例7与前边学过的分数应用题相比有什么相同点?有什么不同点?

  数量间的等量关系相同,解答方法不同。

  (四)巩固反馈。

  (1)课本第74页1题。

  (2)根据列式补充条件。

  (五)布置作业。

北师大版六年级上册数学《比的应用》教案 篇3

  设计说明

  根据本节课的内容进行如下设计:

  1、创设有效情境,自然引入新课。

  首先利用教材中的情境,让学生交流分橘子的方法,从而引出平均分的方法不公平,而按照学生人数的比来分橘子比较合理,将学生的思路自然而然地引入到本节课,即按一定的比进行分配的问题的探讨中来。

  2、给学生提供了充分思考和活动的空间。

  在新知的探究过程中,给学生提供充分的体验空间。让学生利用手中的小棒代替橘子,鼓励他们实际分配,并做好分配的记录,使学生在这一操作过程中进一步体会比的意义。有了上面的实际操作经验,在解决把140个橘子按3∶2进行分配时,给学生提供了充分的探究和交流的空间。在学生探究出不同的解决问题的策略后,组织他们将不同的策略进行比较,发现其中的共同点,让学生在比较的基础上选择自己认为合理的策略解决问题。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PPT课件

  学生准备小棒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1、观察情境图,获取图中的信息。(课件出示)

  从这幅图中你知道了哪些信息?(指名回答)

  2、提出问题。

  把这些橘子分给1班和2班,怎样分合理?

  3、讨论分配方案。

  请同学们想一想,说一说你的分法。

  (1)学生思考,同桌交流。

  (2)指名汇报,说明理由。

  预设

  生1:可以每个班各分一半。

  生2:按1班和2班人数的比来分配。

  引导学生说出两个班的人数不一样,平均分看似公平,其实并不公平,而根据两个班人数的比3∶2来分比较合理。

  4、引入课题。

  像这样,把一个数量按一定的比进行分配的问题在生活中常常会遇到,今天我们就来共同学习这类问题的解决方法。(板书课题:比的应用)

  设计意图:通过具体情境,使学生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分析情境中的数学信息,为后面的动手操作、分析推导解题方法奠定基础。

  探究新知

  (一)初探新知。

  要把这筐橘子按3∶2分给1班和2班的小朋友,应该怎样分?我们用小棒代替橘子分一分。

  1、小组交流后学生动手分配。

  引导学生明确1班占3份,2班占2份。

  2、记录分配的过程。

  引导学生在记录过程中发现6∶4,30∶20……都等于3∶2,为寻找解决问题的策略奠定基础。

  3、各小组汇报,说说自己的分法。

  引导学生不断调整每次分配的数量,明确1班占3份,2班占2份。

  4、在这次分小棒的过程中,你有什么发现?说说感受。

  (每次分的小棒的根数比都是3∶2)

  设计意图:在分小棒的操作活动中,进一步体会比的意义,在观察记录的过程中发现6∶4,30∶20……都等于3∶2,巩固了化简比的内容。另外,学生不断地调整每次分配的数量,不断地产生新的解题策略,理解按一定的比进行分配的意义。

北师大版六年级上册数学《比的应用》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使学生认识分数除法应用题的特点,能根据应用题的特点理解解题思路和解题方法,学会解答基本的分数除法应用题。

  进一步培养学生自主探索问题解决的能力和分析、推理和判断等思维能力,提高解答应用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分数除法应用题的特点及解题思路和解题方法。

  教学准备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内容

  师生活动

  备注

  一、 复习引新

  二、教学新课

  三、巩固练习

  四、课堂小结

  五、作业

  1、先说出单位1,再说出数量关系式

  (见课件)

  2、做43页复习题

  问:这道题怎样想?

  3、引入新课

  解答分数应用题,要先确定单位1,再找出题目中的数量关系式,然后列式。这节课就继续按照这样的思路来学习分数应用题。

  1、教学例1

  (1)出示例1,学生读题,说明条件和问题。

  问:关键句是哪一句?谁占果树总棵数的2/5?

  单位1是谁?

  (2)让学生画出线段图

  (3)学生独立列式解答。

  (4)讨论:哪种方法比较简单?

  指出:求单位1的应用题一般来说用方程解。

  2、比较解法

  请同学们比较例1和复习题。

  问:在条件、问题上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在解法上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小结:解答分数应用题,要先确定单位1,再找出题目的数量关系再解答。

  1、做练一练

  让学生先写出数量关系式再解答。

  2、做练习十第4题

  问:要怎样想?根据什么来列方程?

  今天学了什么?解答此类应用题要怎样思考、分析?

  练习十第2、3题

  课后感受

  本节课的内容比较简单,学生有一定的基础,所以花一定的时间让学生画线段图,让学生提高解题的能力,这对学习较复杂应用题有一定的帮助!

北师大版六年级上册数学《比的应用》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能运用比的意义解决按照一定的比进行分配的实际问题,进一步体会比的意义,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2.引导学生通过实际操作、画图、计算等方法探索新知。

  3.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比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4.在交流算法的过程中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重点难点:

  1.能运用比的意义解决按照一定的比进行分配的实际问题。

  2.引导学生通过操作、讨论和交流探索新知

  教学方法:

  操作

  小组合作交流

  自主探究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1、复习

  师:同学们,今天与我们平时上课有什么不同?

  紧张吗?(有的说紧张有的说不紧张)

  咱们来统计一下,紧张的同学请举手,(生举手)

  师数一数,并记录其数据(紧张的有15人,不紧张的有20人)。

  你能根据这15人和20人用比的知识或分数的知识说一句话吗?

  生可能会有以下几种说法:

  (1)紧张的人数与不紧张的人数比是3:4;

  (2)紧张的人数是不紧张的人数的3/4;

  (3)紧张的人数与全班总人数的比是3:7;

  (4)紧张的人数是全班总人数的3/7;

  (5)紧张的人数比不紧张的人少1/4;

  2、引入课题

  师:大家说的真好,可见数学在我们的生活中随处可见,以前我们体验过分数在生活中的应用,今天我们再来体会一下比在我们生活中的应用价值。板书课题:比的应用。

  二、探索新知

  (一)解决问题一:怎样分合理?

  1.提出问题。

  师:其实只要有心,随时都可以发现一些数学问题,今天,我们的好朋友笑笑就遇到了一些问题,我们一起来看看她遇到了什么问题。(多媒体出示教学情境图。)

  师:根据这幅情境图,你能获得哪些信息?

  指名回答,引导学生找出图中所提供的信息,明确所提出的问题:把这些橘子分给一班和二班,怎样分合理?

  学生独立思考

  2.组织讨论。

  让学生先在小组内进行讨论。然后,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全班交流。

  全班交流时,学生可能会提供以下两种分配方案。

  方案一:每个班分这筐橘子的一半。

  方案二:按一班和二班的人数比来进行分配。

  启发学生明确:平均分就是按1:1的比例来分的;在实际生活中有时并不是把一个量平均分,而是要按不同的份量(一定的比例)来进行分配,像这样把一个量按一定的比例进行分配,就叫按比例分配。

  师:这节课,我们来学习怎样解决按一定的比进行分配的实际问题。板书:按比例分配

  (二)解决问题二:怎样分才是按3:2的比例来分的?

  1、提出问题。

  师:我们帮笑笑想出了分配的方法,笑笑又问:怎样分才是按3:2的比例来分的呢?

  2、操作感知。

  让学生用小棒代替橘子,4人—组分一分。[教师给每组相同数量的小棒,但没有告诉学生小棒的根数。(小棒的根数是5的倍数)学生按3:2分小棒,教师巡视,及时了解学生中典型的分法]

  3、让学生说一说分的过程中的发现和自己的体会。

  学生可能会说出不同的发现,

  ①发现6:4,9:6、15:10、30:20……的结果都是3:2。

  ②发现无论怎么分都是按3:2分。

  (三)解决问题三:如果有140个橘子,按3:2该怎么分?

  1、提出问题。

  师:现在有140个橘子,按3:2又应该怎么分?

  2、小组讨论。

  让学生针对问题把自己的想法在小组内说一说,

  教师巡视时,从中了解学生中典型的想法和做法。

  3、全班交流。

  指名汇报,学生可能会提供以下三种不同的方法。

  方法1:通过实际操作解决问题。如下表所示:

  一班

  二班

  30个

  20个

  30个

  20个

  方法2:用画图的方法解决问题,如下图所示:

  140个

  3+2=5?

  28×3=84(个)

  140÷5=28?

  28×2=56(个)

  (答略)

  方法3:根据分数的意义解决问题,

  思考过程如下:

  先求分的总份数:3+2=5

  因为:一班分5份中的3份,即分到140个的3/5。

  二班分到5份中的2份,即分到140个的2/5。

  所以:一班分的个数是140×3/5=84(个)

  二班分的个数是140×2/5=56(个)

  方法4:方程

  解设每一份有x个橘子,则一班分3x个,二班分2x个,根据:3份(3x)+2份(2x)=140列出方程:3x+2x=140并解出方程x=28,一班分3×28=84(个),二班分2×28=56(个)。

  让学生说一说以上三种方法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4、引导检验

  生思考,小组交流检验方法。

  5、小结:

  师:说的真好!我们今天遇到的问题是按一定的比例进行分配的问题,请你们思考:

  A这类问题有什么特点?

  B解决这类问题的方法是什么?

  c解决这类问题的关键是什么?

  三、巩固练习

  指导学生完成教材第75~76页中“练一练”的第1、7、8题。

  四、课堂小结

  师:通过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和体会与大家分享?

  还有什么疑问要和大家商讨商讨?

  六、布置作业

  课本第75页练一练的第二题和课本76页的第6题。

  教学反思

  本节课在谈话中引出问题复习旧知,为新授做铺垫,同时也让学生切身实地的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从而很自然地引出课题。

  整节课紧紧围绕三个问题展开,共分两大部分:一、分一分:创设情境,鼓励学生通过操作,在交流不同分法的过程中体会1:1分配的不合理性,产生按比分配的必要性,同时体会按比分配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二、算一算:再有了实际操作的基础上,解决把140个橘子按3:2分给两个班,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出不同的解决问题的策略,鼓励学生运用合理的解决问题的策略解决实际问题。

  由于按比分配在生活中的运用很广泛,所以在练习的设计上,主要通过有层次、有坡度的一组问题,让学生用今天所学的知识来解决这些生活上的问题。

  存在问题:由于学生个体差异较大,教学在短暂的课堂要面对全体学生,还有个别学生不能顺利准确的解决问题,造成教学效果的不足。为了提高教学效果,加强学生全面发展,在课余时间进行个别辅导,做到有的放矢,因材施教,在课堂上关注学困生,培养学习兴趣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北师大版六年级上册数学《比的应用》教案 篇6

  教学内容:人教版54页例2

  教学目标:

  1、在合作探究和解决问题过程中使学生理解按一定比例来分配一个数量的意义,掌握按比例分配应用题的特征和解题方法;

  2、培养学生应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3、通过实例使学生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离不开数学。

  教学重点:

  1、正确理解按比例分配的意义。

  2、掌握按比例分配应用题的特征和解题方法。

  教学难点:能正确、熟练地解答按比例分配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课前组织复习旧知

  同学们,通过前几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认识了什么是“比”,那么,如果我现在告诉你“某兴趣小组男生和女生的人数比是5:4,从这组比中,你能推断出什么信息呢?”(课件出示题目)

  学生自由发言,预设推断如下:

  1、全班人数是9份,男生占其中的5份,女生占其中的4份。

  2、以全班为单位“1”,男生是全班的,女生是全班的。

  3、以男生为单位“1”,女生是男生的,全班是男生的。

  4、以女生为单位“1”,男生是女生的,全班是女生的。

  5、女生比男生少(或20%)。

  6、男生比女生多(或25%)。

  追问:你还可以从中推断出这个兴趣小组的男生和女生可能各有多少人吗?(请3个学生说说,把握总人数比是5:4就可以了。)

  二、探索方法,建立模型

  1.理解题意

  (1)什么是稀释液?怎样配置的?

  (2)什么是按比例分配?

  2.自主探究,合作学习

  自学数学书p49例题2,思考:

  (1)你从例题2中得哪些信息?

  (2) 1:4表示什么?你从中得到哪些信息?

  (3)你能用画图的方法给同位讲解吗?

  (4)方法一先求什么?再求什么?方法二先求什么?再求什么的?

  3.小组展讲

  小结:方法一把各部分数的比看作份数关系,先求每一份,然后再求各部分的量;方法二把各部分的比转化成分别占总数的几分之几,根据分数乘法的意义,直接求总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

  三、巩固练习

  1.一个三角形三条边的长度比是3∶5∶4.这个三角形的周长是36厘米,三条边的长度分别是多少厘米?

  2.填空

  3.一个长方形的周长是28cm,长与宽的比是5:2,长与宽各是多少cm?

  4.一个班,男生比女生人数多10人,男生与女生人数的比是3:2,全班有多少人?

北师大版六年级上册数学《比的应用》教案 篇7

  教学内容: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第54页例2和练习十二第1~4题。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掌握按比例分配应用题的结构特征以及解题方法,能正确运用按比例分配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意识。并能提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让学生感悟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

  教学重点:

  运用按比分配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提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如果妈妈的菜地里的白菜长虫子了,妈妈会怎么办呢?肯定要买杀虫剂(浓缩剂)进行杀虫。那浓缩剂能不能用来杀虫呢?你们想不想解决这类有关的问题呢?根据学生的回答,那好,我们今天就一起来学习这方面的知识比的应用。

  板书:比的应用。

  二、探索新知。

  请同学们打开教科书的54页。

  出示教材54页例2

  阅读与理解:

  (1)、了解情境中的生活信息。

  (2)、已知条件:500mL是配好后的稀释液的体积,1: 4表示的是浓缩液与水的体积的比。

  分析与解答:

  (1)、稀释液:500ml 总分数:1+ 4=5

  1 : 4表示什么意思呢?

  浓缩液 : 水

  (2)、浓缩液和水的体积比是1: 4 。

  浓缩液的体积是稀释液的1/5。

  水的体积是稀释液的4/5。

  方法一:

  总体积平均分成5份。先算出总分数,再求每份是多少,最后分别求出浓缩液和水的体积。

  把每份是:500(1+4)=100(mL)

  浓缩液:1001=100(mL)

  水:1004=400(mL)

  方法二:

  先求总份数,再求各部分占总量的几分之几(浓缩液占总体积的1/5;水占总体积的4/5。),最后用总量乘各部分占总数的`几分之几,求出各部分量。

  浓缩液有:5001/5=100(mL)

  水有:5004/5=400(mL)

  回顾与反思:

  浓缩液体积:水的体积

  =( ):( )

  =( ):( )

  答:浓缩液有100mL,水的体积有400mL。

  三、巩固练习

  练习十二第1、2题。

  四、小结:

  1、今天我们应用比解决了一些实际问题。你有什么收获?

  2、按比的配制应用题的解题方法是: a、先算出总分数,再求每份是多少,最后分别求出浓缩液和水的体积。b、先求总份数,再求各部分占总量的几分之几,最后用总量乘各部分占总数的几分之几,求出各部分量。

  五、作业:

  练习十二第3、4题。

  六、板书设计:

  比的应用

  方法一 方法二

  总分数1+4=5

  每份数: 500(1+4)=100(mL) 浓缩液占总体积的1/5

  水占总体积的4/5

  浓缩液:1100=100(mL) 浓缩液有:5001/5=100(mL) 水:4100=400(mL ) 水有:1004/5=400(mL)

  答:浓缩液有100mL,水的体积有400mL。

  课后反思:

  按比的配制稀释液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在这一节课中我的做法是:首先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体会按比的配制的合理性,理解什么是按比配制。按比的配制是一种分配思想,在生活、生产中是很常见的已学过的平均分,其实是按比的配制是比例的一种特例。教学中要通过解决实际生活的问题。让学生了解在生活、生产中常常要把一个数量按照数量的多少来进行配制,去感悟按比的配制存在的价值。以生活实际例子入手,让学生思考实际生活中所面临的问题,是自己生活中的问题。由此激发学生产生解决问题的兴趣,让学生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去。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让每学生都能体会到数学的存在,其实就在他们的身边,因为数学源自于生活。其次充分展示学生的思考过程,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让学生体会到同一问题可以从不同角度去思考,同时能得到不同的解决问题的方法,有利于学生多向思维的发展,也凸现出学生个性化的学习。

北师大版六年级上册数学《比的应用》教案 篇8

  教学片段: 

  师:同学们,昨天老师要求大家调查生活中哪些地方应用到比的知识,请给大家讲一讲,另外还要说一说你每是怎样获得这些知识的(生汇报,师适当摘录,板书) 

  生甲:冲调多美滋配方奶粉的一般情况,奶粉和水的比为1:7。 

  生乙:‘地球上的淡水含量与地球上水总量的比为3:100。 

  生丙:安利洗涤剂与水的正常比为1:8。 

  生丁:市场上出售的一种咖啡奶,咖啡和奶的比为2:9。 

  师:同学们从咖啡奶的这个比中,你可以知道哪些知识呢?独立思考一下,看谁得到的知识多。 

  教学反思: 

  "比的应用"一课是按比例分配应用题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长期以来,应用题教学在教材和课堂教学等方面,其应用性未能引起足够的重视,使得教学流于简单的解题训练,这种现状必须改变。我在设计此课时,力求改变以往的教学模式和方法,体现应用性。由于按比例分配计算应用较广,学生有很多应用机会,因此,课前让每一个学生到生活中调查生活中的比,并且说一说你是怎么获得这些比的。以此引人新课,使学生感受到按比例分配的计算就来源于自己的生活实际。通过从生活实际引人按比例分配的计算,并应用所学知识解决了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使学生真切地感受到数学知识和生活实际的紧密联系,数学来源于生活,并能解决实际问题,充分体现了应用题教学的应用性。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生活经验基础之上,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

北师大版六年级上册数学《比的应用》教案 篇9

  【教学内容】

  小学数学实验教材(北师大版)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P23-24内容

  【教学目标】

  1、在具体情景中理解增加百分之几或减少百分之几的意义,加深对百分数意义的理解。

  2、能解决有关增加百分之几或减少百分之几的实际问题,提高运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体会百分数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

  理解增加百分之几或减少百分之几的意义,能解决有关增加百分之几或减少百分之几的实际问题。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学具准备】

  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教学过程说明

  一、准备

  线段图是把握数量关系的重要方法之一

  你能用线段图表示下面的数量关系吗?

  在学校开展的第二课堂活动中,参加围棋班的有32人,参加航模班的人数比参加围棋班的多25%

  1.学生独立完成线段图

  2.展示学生成果

  3、教师对学生的作品进行评价

  25%=1/432人

  围棋班比围棋班25%

  航模班

  二、百分数的应用

  1、出示教科书P23上面的问题

  2、思考:增产百分之几是什么意思?

  ※学生自由发表自己的见解

  ※教师评价

  杂交水稻比普通水稻增加的产量是普通水稻产量的百分之几

  3、学生独立解答问题

  4、班内交流

  方法一:7-5.6=1.4(吨)

  1.45.6

  =0.25

  =25%

  方法二:75.6

  =1.25

  =125%

  125%-100%=25%

  三、试一试

  1、出示教科书P23下面的问题

  2、几成是什么意思?

  ※成数主要用于农业收成

  ※几成就是十分之几。

  ※一成就是1/10,也就是10%

  二成五就是2.5%,也就是25%

  3、学生独立解决问题

  ※(2.61-2.25)2.25

  =0.362.25

  =0.16

  =16%

  四、练一练

  1.教科书P24练一练第1题

  2.科书P24练一练第2题

  3.教科书P24练一练第3题

  五、课堂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从复习中引导学生分析数量关系。

  通过介绍某实验田普通水稻与杂交的产量,引出增产百分之几的实际问题。

  引导学生分析数量关系,再一次体会百分数的意义。

  引导学生用两种不同的方法解答,开拓学生的思路,发展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重点理解几成的意思。让学生独立完成再交流,发展学生的思维。

北师大版六年级上册数学《比的应用》教案 篇10

  使用教材:人教版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十一册

  教学目的:1、感受百分率源于生活,理解常用百分率的含义及计算方法。

  2、让学生动手实验,培养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能力。

  3、渗透统计思想,培养学生用数学眼光观察生活的意识,在应用中体验数学的价值。

  教学过程:

  一、开展活动,产生问题。

  1 学生实验。

  教师准备好一桶盐水、一桶淡水,让学生拿出准备好的杯子,随便在哪一只桶里去装一杯水,再把鸡蛋放入杯中,观察发现了什么?(有的杯中的鸡蛋能浮起来、有的杯中的鸡蛋沉下去了)

  1、猜测原因。

  2、如果没发现原因,教师可以带学生尝一尝杯子里的水,发现鸡蛋能否浮起来与水的咸淡有关。

  二、探究学习,初步感知

  1、演示实验

  一号杯中:倒入200克清水中放入5克盐。

  二号杯中:倒入200克清水中放入10克盐。

  三号杯中:倒入200克清水中放入20克盐。

  观察:发生了什么变化?(盐溶化在水中了)

  2、计算,三杯盐水中盐各占盐水的百分之几?

  5(200+5) 10(200+10) 20(200+20)

  =520 =10210 =20220

  2.4% 54.8% 9.1%

  3、揭示:盐占盐水的百分比就是含盐率。

  4、口述:①号、②号、③号杯中盐水的含盐率。

  三、深入探究,寻找规律。

  1、比一比三杯盐水的含盐水率的高低。

  (方法1:看计算出的数据。方法2:尝盐水的味道。等)

  2、含盐率的高低与什么有关。

  ① 猜测。(与盐的多少有关。与水的多少有关。)

  ② 讨论。

  ③ 验证。

  А、与盐的多少有关。

  在①号杯中在放入5克盐,计算出含盐率约为4.8%,与原来①号杯中含盐率约为2.4%比较:盐多起来了,含盐率高了。

  Б、与水的多少有关系:

  在②号杯中再放入20克水,计算出含盐率约为4.3%,与原来②杯含盐率约为4.8%比较:水多起来了,含盐率减低了。

  ④、结论:水不变,盐越多,含盐率越高。

  盐不变,水越多,含盐率越低。

  3、一杯水的含盐率是20%,要提高它的含盐率,该怎么办?(方法1、可以加盐。2、可以蒸发水分。等)

  四、知识迁移、完善揭题。

  1、种子发芽率的研究。

  ①课前同学们都做了种子发芽实验,请大家汇报试验情况。

  (如:我试验用的种子是黄豆,共20粒,发芽了17粒。)

  ②为了提高种子的利用率,需要计算发芽率。什么是发芽率?怎么求?

  ③计算后,学生交流自己的种子的发芽率。

  ④问题:种子的发芽率最高可达多少?

  2、除了含盐率、发芽率,在生活中还有很多百分率,请学生说一说你知道的百分率,并说一说你是怎样理解的?

  3、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谁来取个课题?(百分率应用)

  五、比赛、调查、应用延伸

  1、现场每人计算10道口算题,比一比谁的正确率高,然后再说一说有什么要提醒大家的?

  2、现场请学生调查近视情况,计算出近视率,然后再谈一谈有什么想法或建议?

  3、课后调查,填表我班共有 人,来自 个家庭

北师大版六年级上册数学《比的应用》教案 篇11

  教学内容:

  冀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二单元第5课时 (比的应用)

  教学目标:

  1、在合作探究和解决问题过程中使学生理解按一定比例来分配一个数量的意义,掌握按比例分配应用题的特征和解题方法;

  2、培养学生应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3、通过实例使学生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离不开数学。

  教学重点:

  1、正确理解按比例分配的意义。

  2、掌握按比例分配应用题的特征和解题方法。

  教学难点:

  能正确、熟练地解答按比例分配的实际问题。

  课前准备:

  布置学生预习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回顾以前学习过的平均分,由平均分的“公平”引出今天的题目如果还按照平均分,反而不公平。(两人共同合作劳动,完成份额不同,所得分配问题)

  2、小结:刚才两位如果劳动资额相同,所以他们获得的报酬要按1:1来分配,这种分配方式也就叫平均分。如果完成劳动份额不相同,所以他们获得的报酬要按1:1来分配就不公平,怎么办?

  (组织交流)

  师:这里的报酬要完成份额的比进行分配比较合理。像这样,把一个数量按一定的比来进行分配,通常叫做按比例分配。(揭示课题:按比例分配)

  二、初步感知

  1、想一想,两位应该按怎样的比来分配劳动所得?(板书:按完成的比3:2进行分配)

  2、谁能用自己的语言说说3:2的具体含义。

  3、谁能用算式表示两位各应分得多少元?

  4、小结:通过刚才的生活实例,你认识了什么?(什么是按比例分配)

  三、自主探究,合作研习

  1、谈话:其实,在生活中,像这样的按比例分配的例子是很多的,你有没有遇到过?说一个给大家听听,今天,我们学习第19页内容,由于我们昨天已经布置了预习,所以我们按以下提纲进行交流。

  2、 此时用PPT出示“学习内容”“学习目标”和“导学提纲”

  学习内容:冀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第19页。

  学习目标

  1、认识按比例分配的实际问题,掌握这类实际问题的解答方法。

  2、认识连比,理解三个数量连比的意义。

  导学提纲

  1、例1中“紫色与红色方块数的比是3:5”的含义是什么?

  2、与同学说说例题中每种方法的解题思路。

  3、你能画图理解这两种解题方法与同学交流吗?

  4、你怎样理解例2“按照2:3:5配置混凝土”这句话的含义?

  5、“练一练”第3题是把1200千克培养料按怎样的比来分配?

  学生根据导学提纲进行下列活动,教师巡视,深入各小组交流,关注学困生。

  (1)独立思考,尝试解答。

  (2)小组交流,说说想法。

  (3)组织交流,形成思路。

  (4)选好内容,进行预展示。

  四、集中展示

  1、例1中“紫色与红色块数的比是3:5”的含义是什么?

  预设:(1)这里的3:5,也就是在8个方块,紫色占3份,红色占5份,一共有8份,紫色占了方块总数的83,红色占方块总数的85。求紫色(茄子)有多少平方米,就是求984平方米的83是多少,求红色(西红柿)有多少平方米,就是求984的85是多少。

  (2)把984平方米平均分成5份,3份是茄子,5份西红柿。总份数3+5=8,

  茄子为984÷8×3=369(平方米),西红柿为984÷8×5=615(平方米)。

  2、展示例2的解题思路及方法……

  3、展示“练一练3”的解题方法

  小结:通过刚才的生活实例,你又有什么新的收获?你觉得按比例分配应用题的解答关键是什么?

  预设:(1)关键是根据已知的比表示的份数关系,找出各种数量占总数量的几分之几,也就是把比转化成分数,再按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乘法计算。(2)根据份数先求总份数,再求每份数,最后求几份数。

  五、反馈检测

  1、本次校运动会上共有644人报名参加各项目比赛,其中男女运动员人数的比是4 :3,你知道参加各项比赛的女运动员有多少名吗?

  2、低年级老师用一根长40厘米的铁丝围成一个三条边的比是4 : 7 : 9的三角形,请你帮低年级老师算算三条边的长度各是多少?

  3、六(1)班有学生35人,六(2)班有学生36人,六(3)班有学生34人。在第十二届田径运动会入场式上需要制作210面彩旗,按照六年级各班学生人数的比,六年级三个班各需要做多少面彩旗?

  4、一个标准的篮球场是长方形,它的周长是86米。长与宽的比是28:15。求这个标准的篮球场的面积。

  六、课堂小结

  学了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七、课堂作业

  20页,1、2、4、5。

  板书设计:

  按比例分配的解题方法

  一要知道分配的数量,二要知道按怎样的比分配

北师大版六年级上册数学《比的应用》教案 篇12

  一、案例背景

  (一)分析

  1.教材分析:我校选用的教材是三年制四年制初级中学教科书,按照学校安排每学期十六课时的要求,初二学生下半学期只能在第四册几何画板与photoshop软件中选择其一,我选用的是第十二单元“用photoshop处理图像”。

  2.学情分析

  这届初二学生是从初一带上来的,这是第四个学期,学生学习能力差距较大,但多数学生能够主动学习,且一部分有能力完成自主学习。上一节课学生利用“填充”“描边”“自由变换”已经完成了“停”指示牌的制作。这节课用不同的知识完成相同的作品,从中让学生了解同一图形的多种制作方法,并区别从中优缺点。

  (二)教学目标

  1.掌握新建、删除、隐藏图层的方法。

  2.灵活掌握链接图层的方法。

  3.掌握填充、文字等工具与图层的完美结合;

  (三)重难点、问题预测及对策

  重难点:

  1.各种工具与图层的完美结合。

  2.灵活掌握链接图层的方法。

  问题预测:

  1.由于本节课是photoshop的第三节课,对于基本工具的运用要看学生对画图程序的熟悉度,更专业一些的工具更需要时间去练习才能熟悉掌握,因此学生在运用工具绘画时应该需要的时间较长。

  2.学生对图层的概念会很陌生,shift和ctrl组合键的运用不会很好。

  3.图像格式,学生会很难理解。

  对策:

  1.本节课示例图不需要太多的工具运用,因此可能有更多的时间,让学生进入自主学习环节。

  2.图层的介绍,可以用现实的纸张拼合为例帮助其理解;组合键的运用只能是强化练习。

  3.图像格式,只需要让学生在容量上有个对比概念就可以。

  (四)课前准备

  用填充、描边与图层不同的两种方法制作“停”指示牌的效果图。

  (五)教学流程

  1.情景导入:了解图层。

  2.自主学习:完成新建、删除、隐藏图层的学习。

  3.示范教学:学生摸仿制作本节课的关键制作过程。

  4.扩展思维:发挥学生的创造性,完善作品。

  (六)教学课时:1课时

  二、教学实录

  师:一直强调photoshop是专业的图像处理软件,它专业在哪儿?上节课的填充、描边,还是我们用过的磁性套索?在photoshop中,工具的`确非常强大,它的图层、路径以及通道功能,在创作图像和处理图像时,让其它软件鞭长莫及。什么是图层?简单的说:就是把几张图纸混合在一起,第一张可以是蓝天,第二张可以绿草,第三张可以若干只蝴蝶,第四张可以百花争艳……它们合在一起就是一张完美的图画,分开它们也是独立的一张美图,并可以任意修改。(下发课件包括示范效果图)

  师:根据下发的ppt,你能学会新建图层、删除图层以及隐藏图层的方法吗?

  生:(约五分钟)学生示范新建、删除以及隐藏图层的方法。

  注:隐藏图层时练习把示范效果图的汽车图层隐藏并显示。

  删除图层时练习把两个填充的圆形删除,引出窗口的使用技巧──历史记录。

  师:现在我们用图层,来制作可以随时修改的“停”指示牌。这个图形并不陌生,上节课做过了,用什么工具做的还记得吗?

  生:填充、描边、自由变换。

  师:根据ppt中的制作顺序,我们一起来制作。看看哪种方法更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