冀教版小学六年级上册数学《比的应用》教案 篇1
教学内容:
冀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二单元第5课时 (比的应用)
教学目标:
1、在合作探究和解决问题过程中使学生理解按一定比例来分配一个数量的意义,掌握按比例分配应用题的特征和解题方法;
2、培养学生应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3、通过实例使学生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离不开数学。
教学重点:
1、正确理解按比例分配的意义。
2、掌握按比例分配应用题的特征和解题方法。
教学难点:
能正确、熟练地解答按比例分配的实际问题。
课前准备:
布置学生预习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回顾以前学习过的平均分,由平均分的“公平”引出今天的题目如果还按照平均分,反而不公平。(两人共同合作劳动,完成份额不同,所得分配问题)
2、小结:刚才两位如果劳动资额相同,所以他们获得的报酬要按1:1来分配,这种分配方式也就叫平均分。如果完成劳动份额不相同,所以他们获得的报酬要按1:1来分配就不公平,怎么办?
(组织交流)
师:这里的报酬要完成份额的比进行分配比较合理。像这样,把一个数量按一定的比来进行分配,通常叫做按比例分配。(揭示课题:按比例分配)
二、初步感知
1、想一想,两位应该按怎样的比来分配劳动所得?(板书:按完成的比3:2进行分配)
2、谁能用自己的语言说说3:2的具体含义。
3、谁能用算式表示两位各应分得多少元?
4、小结:通过刚才的生活实例,你认识了什么?(什么是按比例分配)
三、自主探究,合作研习
1、谈话:其实,在生活中,像这样的按比例分配的例子是很多的,你有没有遇到过?说一个给大家听听,今天,我们学习第19页内容,由于我们昨天已经布置了预习,所以我们按以下提纲进行交流。
2、 此时用PPT出示“学习内容”“学习目标”和“导学提纲”
学习内容:冀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第19页。
学习目标
1、认识按比例分配的实际问题,掌握这类实际问题的解答方法。
2、认识连比,理解三个数量连比的意义。
导学提纲
1、例1中“紫色与红色方块数的比是3:5”的含义是什么?
2、与同学说说例题中每种方法的解题思路。
3、你能画图理解这两种解题方法与同学交流吗?
4、你怎样理解例2“按照2:3:5配置混凝土”这句话的含义?
5、“练一练”第3题是把1200千克培养料按怎样的比来分配?
学生根据导学提纲进行下列活动,教师巡视,深入各小组交流,关注学困生。
(1)独立思考,尝试解答。
(2)小组交流,说说想法。
(3)组织交流,形成思路。
(4)选好内容,进行预展示。
四、集中展示
1、例1中“紫色与红色块数的比是3:5”的含义是什么?
预设:(1)这里的3:5,也就是在8个方块,紫色占3份,红色占5份,一共有8份,紫色占了方块总数的83,红色占方块总数的85。求紫色(茄子)有多少平方米,就是求984平方米的83是多少,求红色(西红柿)有多少平方米,就是求984的85是多少。
(2)把984平方米平均分成5份,3份是茄子,5份西红柿。总份数3+5=8,
茄子为984÷8×3=369(平方米),西红柿为984÷8×5=615(平方米)。
2、展示例2的解题思路及方法……
3、展示“练一练3”的解题方法
小结:通过刚才的生活实例,你又有什么新的收获?你觉得按比例分配应用题的解答关键是什么?
预设:(1)关键是根据已知的比表示的份数关系,找出各种数量占总数量的几分之几,也就是把比转化成分数,再按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乘法计算。(2)根据份数先求总份数,再求每份数,最后求几份数。
五、反馈检测
1、本次校运动会上共有644人报名参加各项目比赛,其中男女运动员人数的比是4 :3,你知道参加各项比赛的女运动员有多少名吗?
2、低年级老师用一根长40厘米的铁丝围成一个三条边的比是4 : 7 : 9的三角形,请你帮低年级老师算算三条边的长度各是多少?
3、六(1)班有学生35人,六(2)班有学生36人,六(3)班有学生34人。在第十二届田径运动会入场式上需要制作210面彩旗,按照六年级各班学生人数的比,六年级三个班各需要做多少面彩旗?
4、一个标准的篮球场是长方形,它的周长是86米。长与宽的比是28:15。求这个标准的篮球场的面积。
六、课堂小结
学了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七、课堂作业
20页,1、2、4、5。
板书设计:
按比例分配的解题方法
一要知道分配的数量,二要知道按怎样的比分配
冀教版小学六年级上册数学《比的应用》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使学生认识分数除法应用题的特点,能根据应用题的特点理解解题思路和解题方法,学会解答基本的分数除法应用题。
进一步培养学生自主探索问题解决的能力和分析、推理和判断等思维能力,提高解答应用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分数除法应用题的特点及解题思路和解题方法。
教学准备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内容
师生活动
备注
一、 复习引新
二、教学新课
三、巩固练习
四、课堂小结
五、作业
1、先说出单位1,再说出数量关系式
(见课件)
2、做43页复习题
问:这道题怎样想?
3、引入新课
解答分数应用题,要先确定单位1,再找出题目中的数量关系式,然后列式。这节课就继续按照这样的思路来学习分数应用题。
1、教学例1
(1)出示例1,学生读题,说明条件和问题。
问:关键句是哪一句?谁占果树总棵数的2/5?
单位1是谁?
(2)让学生画出线段图
(3)学生独立列式解答。
(4)讨论:哪种方法比较简单?
指出:求单位1的应用题一般来说用方程解。
2、比较解法
请同学们比较例1和复习题。
问:在条件、问题上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在解法上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小结:解答分数应用题,要先确定单位1,再找出题目的数量关系再解答。
1、做练一练
让学生先写出数量关系式再解答。
2、做练习十第4题
问:要怎样想?根据什么来列方程?
今天学了什么?解答此类应用题要怎样思考、分析?
练习十第2、3题
课后感受
本节课的内容比较简单,学生有一定的基础,所以花一定的时间让学生画线段图,让学生提高解题的能力,这对学习较复杂应用题有一定的帮助!
冀教版小学六年级上册数学《比的应用》教案 篇3
我说课的内容是:新世纪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比的应用》一课。
【教材分析】《比的应用》是在学生理解了比的意义、比的化简、比与分数的联系、以及掌握用分数乘、除法解决简单问题的基础上,把比的知识应用于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的一个课例。教材有两部分内容:分一分和算一算。分一分:鼓励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分橘子,体会到1:1分配的不合理性,产生按比分配的需要,同时体会按比分配在生活当中的实际应用,构建解决按比分配问题的模型;算一算:在有了实际操作的基础上,解决把140个橘子按3:2分给两个班,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出不同的解决问题的策略,鼓励学生运用合理的解题策略解决实际问题。研究比的应用,也为以后学习“比例”、“比例尺”的知识奠定基础。
【学生分析】学生在二年级上册学习了除法的意义,了解了“平均分”,在五年级上册学过分数的意义,本单元学习了比的意义和比的化简。比的很多基础知识与除法、分数的知识具有明显的、可供利用的内在联系,这些对于学生学习比的应用奠定了良好的知识基础。
比的知识在生活中有着很广泛的应用,因此,学生有一定的经验基础,但是他们对按比分配的实际意义理解并不清楚。因此,教学这部分内容时,应当充分利用学生原有的知识基础,创设有利于学生动手操作的实践活动,引导学生联系相关的已学知识,进行类比和推理,尽可能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推出新结论,解决新问题。
【教学目标】根据以上的分析,我设定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1、能运用比的意义解决按照一定的比进行分配的实际问题,进一步体会比的实际意义;
2、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解题策略的过程,体验策略的多样性,并选择合适的方法;
3、使学生在探索未知、寻求成果的过程中品味学习的乐趣,并养成积极、主动的探究精神。
本课的教学重点:能运用比的意义解决按照一定的比进行分配的实际问题。因为这是本课的重要的知识目标,因此也是本课的教学重点。
本课的教学难点:通过实际操作理解按比分配的实际意义。因为在分的过程中,孩子会有不同的表现,这也是学生学习新知识的生长点,是他们面对一个新的数学问题最自然最真实的感受,这一环节为后面寻找解决问题的策略奠定良好的基础。因此,我把理解按比分配的实际意义定为本课的教学难点。
【实践与反思】
本课我没有使用教材提供的分橘子的情境,而是对教材做了较大的改动,设计了以调配绿色为主题的配色活动。
一、导入
我以感受家乡的美,描绘大连的绿来导入新课。这种直观的图片不仅会激发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更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自然地引入到“绿色是怎么调配出来的”这一主题。
二、实验操作
学生进行两次配色活动。第一次的配色活动没有给学生规定统一的数据,目的是让学生在自由活动的过程去观察和发现不同的结果,从而得出结论。学生在观察自己调配出的绿色后惊奇地发现同样都是用黄色与蓝色颜料配,调出来的绿色却不一样。这一矛盾极大的刺激学生各种感官,引起学生的探究欲望,学生通过观察、猜测并结合数据推断出“只有各组所用黄色与蓝色的体积比相同,各组才能配出完全一样的绿色来”这一结论。根据学生的经验,知道用黄色和蓝色可以根据需要配成不同的绿色,但并不清楚原因是什么。如果弄清楚原因,比的实用价值就会在他脑海里打下烙印,学生会对比的实用价值有初步地感悟。
第二次的配色活动是根据需要调配黄色与蓝色的比为3:2的绿色。这一环节是经过网上研课,在与专家网友交流的过程我逐步体会到“分一分”的重要性,从而加入的一个环节。按比分是平均分问题的发展,当我要调配出不同的绿色来时,按比分的需要就产生了。这一活动设计的主要目的有五,一是复习旧知,沟通比与分数、除法的关系;二是通过实际操作,在不断调整一次量取数量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数感;三是通过学生交流各自不同的分法,使学生体会到黄色占了3份,蓝色占了2份,这为后面解决问题奠定了基础;四是在观察记录的过程中,巩固比的化简内容,同时为学生今后学习正比例积累经验;五是让学生体会到按比分的必要性,对比的应用价值有了更进一步的体验。而这一环节的设置也正是本课的亮点之一。当让学生按黄与蓝的体积比为3:2来调配绿色,有一个组调配的绿色与其它组有明显的不同。 这个组的学生说:“因为黄色与蓝色的比为3:2,所以我们取了40ml的蓝色和60ml的黄色....... ”立刻就有学生提出:“反了,你们组把黄与蓝搞反了,你们组黄与蓝的比是2:3。”这个错例使得学生对按比分的价值有了进一步的体验。在调配的过程中,各组呈献了不同的分法。我们组黄色与蓝色的体积比是3:2,我们就先假设一份是10ml,那么黄色就占3份也就是30ml,蓝色占2份,也就是20ml,黄与蓝的比是3:2。还有的组是这样一看黄与蓝的比是3:2,就想到了黄色是30ml,蓝色是20ml。取了之后,觉得太少了,于是又取了30 ml的黄色和20ml的蓝色两次,一共是90ml的黄色,60ml蓝色,黄与蓝的比仍然是3:2。这时我及时引导:“同学们发现了吗,当取的黄色颜料扩大为原来的3倍,相应的蓝色颜料也要扩大为——”学生齐说:原来的3倍。师:“比仍然是——”生:“3:2。”
在量取的过程中,学生将体会到黄色占了3份,蓝色占了2份,这为后面解决问题奠定了基础;在观察记录的过程中,学生会发现不管黄色与蓝色的量是多少,黄色与蓝色的体积比都是3:2,不仅可以巩固比的化简内容,还会使学生体会到黄色颜料扩大到原来的几倍,蓝色颜料也要扩大为原来的几倍,为学生今后学习正比例积累了经验。
三、算一算
在实际操作的基础上,解决“绿色是200ml,黄色与蓝色的体积比为3:2,黄、蓝色各是多少ml?这一实际问题。”学生出现了多种解决问题的策略,在学生探索出不同的解决问题的策略之后,我组织学生将不同的策略进行比较,发现用分数的方法和用整数方法的共同点,有效地沟通了比与分数的关系。
四、交流资料,出示课题
交流课前查找的一些事物各组成部分的比。此环节第一个目的是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按比分配在生活中的实际意义,另一个目的是还可以利用学生搜集的资料,改编成练习题,使学真实地感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五、巩固应用
巩固应用部分的两个练习的设计,充分体现了“学生活中的数学、学有用的数学”这一理念。首先,利用孩子搜集到的资料编题,生活中应用按比分配的例子很多,孩子搜集到的有关资料都是可利用的资源,直接用孩子的资料编题,寻找解决问题的策略,可以让孩子进一步感受到这样的知识在生活中应用十分广泛,体会到学习数学的价值;第二个练习是利用人身体各部分的比来算一算、量一量身高与头部的长度。课堂上,孩子对于这一练习有着浓厚的兴趣,学生在学习时兴趣盎然,有一种成就感与满足感,这样“身临其境”地学数学,学生不会有一种陌生感,反之具备了一种似曾相识的接纳心理。
本节课学生的学习热情很高,每个学生都积极参与到教学过程之中,可见这样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喜闻乐见并乐于尝试的。通过网络研课,许多老师在细节上给予了详尽的指导,使我在预设时考虑了大量的细节问题,因此,本课较为圆满地完成了任务。出现的问题是书中出现的图示法并没有出现在班级学生的做法中。应该说图示法是解决问题的一个很重要策略,也是最直接的一种策略,当我们步入社会中,还经常会用这一策略解决很多现实问题。但是学生中却没有出现这一方法的。我思考了一下,主要原因有二:一是这道题的数量关系比较清晰,对本班学生来说比较容易理解,学生认为不需要借助图形理解题意;另一个原因也是显现了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对于计算的方法和结果关注较多,对于图示法、列表法等策略渗透不够,所以使得学生没有利用图示法来解决问题的习惯,这也是老师在以后的教学中需要注意的。
冀教版小学六年级上册数学《比的应用》教案 篇4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使学生能结合实际情境选择合适的计算策略,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培养估算意识和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精算和估算的区别与联系。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让学生体会到面对不同的问题可以选择不同的计算策略,提高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和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难点:使学生能结合实际情境选择合适的计算策略。
三、教学准备
课件等。
四、教学过程
(一)呈现情境,引入新课
1.呈现情境。
2.观察清单,提出问题。
预设1:买空调扇和学习机一共要多少钱?
预设2:学习机比护眼灯贵多少钱?
预设3:买这三种商品应该付收银员多少钱?
预设4:买齐三种商品爸爸应该准备多少钱?
……
3.选择问题,引入新课。
【设计意图】让学生根据情境提出不同的问题,意在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
(二)分析问题,明确思路
1.理解题意。
(1)问题是什么?(①收银员应收多少钱?②小红的.爸爸应准备多少钱?)
(2)解决问题需要哪些信息?(每件商品的价钱)
2.讨论交流,明晰解决两个问题的异同点。
(1)收银员收钱需要精确地计算出结果。
(2)爸爸要准备多少钱,只要有个大致的估计结果就可以了。
【设计意图】在解决实际问题时,有时需要估算,没有必要精算。但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要体会估算与精算的区别和适用范围,有一定的难度。因此,在“独立计算,汇报交流”前安排了本环节。
(三)独立计算,汇报交流
1.交流“收银员应收多少钱?”
558+225+166=949(元)
2.交流“爸爸应准备多少钱?”
3.讨论:为什么估得的结果是960元或1000元就一定够了?
4.小结:学生估算的方法可以是多样的,只要“往大估”能满足购物需要即可。
【设计意图】通过独立计算、汇报交流、讨论比较,使学生明确在解决问题时,要认真分析具体情况,灵活选择计算的策略,掌握估算的方法。
(四)回顾反思,应用巩固
1.反思总结。
(1)讨论:在什么情况下用精算的方法,在什么情况下用估算的方法。
(2)总结:在解决问题时,要认真分析具体情况,在灵活选择解决问题的策略。
2.应用巩固。
(1)练习九的第12题。
(2)将上题的问题改为“准备700米长的网去围够吗?”
【设计意图】通过反思、练习,让学生体会灵活选择计算的策略必要性。
冀教版小学六年级上册数学《比的应用》教案 篇5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比的应用》
教学目标:
1、让学生了解比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使学生掌握按比分配应用题的结构特点和解题思路,能运用这个知识来解决一些日常工作、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2、培养学生运用已有知识进行分析、推理等思维能力,以及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
3、使学生树立用自己学来的知识解决问题的意识,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独立思考、自觉检验的好习惯,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
掌握按比分配应用题的结构特点和解题思路。
教学难点:
正确分析,灵活解决按比分配的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
教学课件卡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复习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实际问题。
2、由分卡片时所产生的问题设疑导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二、讲授新课
1、教师提出关于稀释液的实际问题,引导学生理解“稀释液”的意思。
2、利用课件出示例2。
(1)学生读题,弄清题意。
(2)引导学生找出题中所提供的数学信息。
(3)课件出示稀释液的配制过程,同时引导学生理解按比分配问题的结构特点。
(4)引导学生分析题中的数量关系,使学生理解按比分配问题的解题思路。
(5)小组讨论解题方法,然后进行汇报,并集体订正。
(6)引导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重点理解按比分配的方法。
(7)提示学生用多种方法进行检验,培养学生自觉检验的习惯。
3、 小结:按比分配的应用题有什么结构特点?怎样解答这样的`应用题?
三、巩固练习
1、解决课前分卡片时所产生的问题。
2、课件出示练习题1,在学生理解题意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比较练习题与例题的异同,并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解决,后集体订正。
3、课件出示练习题2,理解题意,引导学生比较本题与例题及练习1的异同,鼓励学生用不同的方法独立解决,并引导学生自行检验。
四、拓展延伸
利用课件出示教材第51页“你知道吗”,教师介绍“黄金比”的知识,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五、课堂总结
学生畅谈本节课的收获,教师鼓励学生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并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冀教版小学六年级上册数学《比的应用》教案 篇6
设计说明
根据本节课的内容进行如下设计:
1、创设有效情境,自然引入新课。
首先利用教材中的情境,让学生交流分橘子的方法,从而引出平均分的方法不公平,而按照学生人数的比来分橘子比较合理,将学生的思路自然而然地引入到本节课,即按一定的比进行分配的问题的探讨中来。
2、给学生提供了充分思考和活动的空间。
在新知的探究过程中,给学生提供充分的体验空间。让学生利用手中的小棒代替橘子,鼓励他们实际分配,并做好分配的记录,使学生在这一操作过程中进一步体会比的意义。有了上面的实际操作经验,在解决把140个橘子按3∶2进行分配时,给学生提供了充分的探究和交流的空间。在学生探究出不同的解决问题的策略后,组织他们将不同的策略进行比较,发现其中的共同点,让学生在比较的基础上选择自己认为合理的策略解决问题。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PPT课件
学生准备小棒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1、观察情境图,获取图中的信息。(课件出示)
从这幅图中你知道了哪些信息?(指名回答)
2、提出问题。
把这些橘子分给1班和2班,怎样分合理?
3、讨论分配方案。
请同学们想一想,说一说你的分法。
(1)学生思考,同桌交流。
(2)指名汇报,说明理由。
预设
生1:可以每个班各分一半。
生2:按1班和2班人数的比来分配。
引导学生说出两个班的人数不一样,平均分看似公平,其实并不公平,而根据两个班人数的比3∶2来分比较合理。
4、引入课题。
像这样,把一个数量按一定的比进行分配的问题在生活中常常会遇到,今天我们就来共同学习这类问题的解决方法。(板书课题:比的应用)
设计意图:通过具体情境,使学生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分析情境中的数学信息,为后面的动手操作、分析推导解题方法奠定基础。
探究新知
(一)初探新知。
要把这筐橘子按3∶2分给1班和2班的小朋友,应该怎样分?我们用小棒代替橘子分一分。
1、小组交流后学生动手分配。
引导学生明确1班占3份,2班占2份。
2、记录分配的过程。
引导学生在记录过程中发现6∶4,30∶20……都等于3∶2,为寻找解决问题的策略奠定基础。
3、各小组汇报,说说自己的分法。
引导学生不断调整每次分配的数量,明确1班占3份,2班占2份。
4、在这次分小棒的过程中,你有什么发现?说说感受。
(每次分的小棒的根数比都是3∶2)
设计意图:在分小棒的操作活动中,进一步体会比的意义,在观察记录的过程中发现6∶4,30∶20……都等于3∶2,巩固了化简比的内容。另外,学生不断地调整每次分配的数量,不断地产生新的解题策略,理解按一定的比进行分配的意义。
冀教版小学六年级上册数学《比的应用》教案 篇7
教学内容: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第八单元,教科书第100页例1及相应的内容。
学情分析:
1、在本单元前几课时的学习中,学生已经初步认识了几分之一和几分之几(基本上是真分数),知道了分数各部分的名称,会读、写简单的分数,会比较分子是1的分数,以及同分母分数的大小。还学习了简单的同分母分数加、减法。
2、学生已经学习了把一个物体平均分成若干份,这样的一份或几份可以用分数来表示。本节课是要理解把许多物体看作一个整体,平均分成若干份,也可以用分数来表示这样的一份或几份。学生在学习中可能对单位“1”的理解存在一定的困难,特别是对把许多物体组成的一个整体看作单位“1”难以理解。因此,教学中应把理解分数的意义,单位“1”,分数单位作为重点,并通过不同类型的习题帮助学生巩固掌握所学。在理解分数的意义时要通过学具操作,帮助学生建立单位“1”的概念。重点要放在单位“1”,平均分,平均分成几份分母就是几,取几份分子就是几,在理解的基础上使学生学会准确表达。
教学目标:
1、通过说一说,分一分,涂一涂,画一画等活动,让学生经历单位“1”由“1个”到“多个”的过程,知道把一些物体看做一个整体平均分成若干份,其中的一份或几份也可以用分数表示。
2、借助解决具体问题的活动,使学生能用简单的分数描述一些简单的生活现;发展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类比推理能力,发展学生的数感。
3、使学生在学习分数的意义的`基础上解决实际问题,感受分数与生活的联系,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
教学重难点:
重点:知道把一些物体看做一个整体平均分成若干份,其中的一份或几份也可以用分数表示。
难点:从分母和分子的意义这一角度理解“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答题纸,小棒。
教学过程:
师:你想到的这个数表示什么意思?
(预设:平均分、分数线、分子、分母、分数的意义。师选择板书)
二、探究新知。
1、初步感受整体由“1个”变“多个”
(1)、用课件展示教材第100页的例1右侧图,让学生观察,说说看到了什么?
(2)、现在你又想到了哪个数?它表示什么意思?
(3)、师:涂色部分是四个正方形中的几份?这样的一份还能用分数表示吗?
(4)教师对学生的回答给与评价。根据学生的回答讲解:在这里,我们可以把这样的2份是这4个小正方形的几分之几呢?3份呢?
2.理解部分与整体的关系。
(1)课件出示六个苹果,动态演示平均分的过程。
学生观察图后集体交流(一共有6个苹果;平均分成了3份;每份有2个苹果)
(2)提出问题:如果把这6个苹果看成一个整体,的意思吗?(说清楚分母3表示什么?分子1表示什么?)
3、回顾建模。
课件出示:
引导学生回顾总
结:我们不仅可以把一个完整的物体
或者图形看成一个整体平均分,也可以把几个物体看成一个整体平均分。
三、动手操作,加深认识。
1、“均匀地分”。
(1)提出要求:老师给大家准备了12个苹果,
请你也来平均分一分,想一想可以用哪个分数,表示其中的1份或几份。拿出答题纸,分一分。
(2)生独立思考,动手操作。
(3)、汇报交流。
(4)对比提升。
课件出示所有的分法,追问:“都是1份,为什么用不同的分数来表示? 预设:因为平均分的份数不一样。
2、“创新地画”。
(2)生独立思考,动手操作。
(3)、汇报交流,展示学生作品。
预设:因为都是把整体平均分成了2份,取其中的1份。
师:哪儿不同?
预设:总数不同,每份数也不同。
四、闯关游戏,加深理解。
第一关:“准确地拿”。
第二关:“独具慧眼”。
五、回顾反思,结束全课。
1、引导学生回顾反思:今天你有什么收获?
2、师给与评价
冀教版小学六年级上册数学《比的应用》教案 篇8
教学内容:
科书第107页的“用数学”及“做一做”中的习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会用学过的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培养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解决同一个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观察、口头表达能力。
3.初步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的美好情感。
教学重点难点:
收集解决问题的数据;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教学关键:
能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用具:
多媒体 、投影仪、课件。
教学过程:
一、出示口算卡:
8 + 3= 9 + 4 = 9 + 5 = 8 + 3 =
9 + 6 = 8 + 7 = 10 + 8 = 7 + 5 =
二、创设情景,引入新知
1.同学们,你们家养了什么动物?(学生说:小狗、小猫、小马、牛、兔等)。今天老师把我们最好的朋友小兔子请来了。出示课件1。它们是带着问题来的。请同学们读题。“一共有多少只兔?”
2.分组讨论解决问题的方法。
4人一组,每个学生都参与讨论。教室巡视,及时和学生交流看法,给予点拨。
3.交流解决问题的方法。
(1)请各组代表发言。
根据学生的发言,教师板书出每种解决问题的方法。比如:
(a)点数出小兔的总只数。1,2,3,……;一共15只。
(b)按左右两群记数,用加法算。列出算式8 + 7 =____(只),然后算出得数。
(c)如果学生没有按颜色把小兔分成两类,再计算。引导学生:看一看图中有几种颜色的小兔?想一想还可以怎样把小兔分成两部分?使学生明白:可以把小兔分成白兔和灰兔两部分。
接着,让学生数出白兔的只数(10只)和灰兔的只数(5只)。然后,由学生口述算式和得数,
教师板书:
10 + 5 = 1 5
4.小结。
让学生评议哪一种解决问题的方法好。
教师结合解决“一共有多少只兔”问题的情况,肯定学生探索的解决方法,同时特别强调:把小兔按群分成两部分,用8+7计算出结果,按白色、灰色分成两部分可以用10+5解决问题。显然,这两种算法比较好。同学们你们真的太聪明了,你们真棒!要学生明白,对于同一个问题,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分析、寻找出不同的解决方法。
三、独立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1.同学们,你们还愿意帮助小动物解决问题吗?(学生:愿意)。出示课件2。图中有小鸟、小松鼠,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这道题比较难,既有加法又有减法。做完指名说题意和算法。学生评价谁说得清楚、合理、正确。
2.同学们,还想做吗?接着出示课件3。树上有9只小猴,又跑来了3只。现在有几只?先让学生提出问题,自己解答。学生汇报。其他学生评价。
3.同学们还想做。出示课件4。是一道减法题。先看有( )条鱼,再看游走了几只,问还剩几只?指名汇报,想法、做法。其他学生评价。
4.同学们还想做呀?出示课件5鸡图。上面有公鸡和母鸡,有白鸡和红鸡。是根据所学知识来安排的。看学生能不能根据所学例题的方法,找出本题的不同解法。学生自己列出算式,并解答。学生评价方法是否合理。
5.同学们想一想你在实际生活中那些地方用到数学了?
四、课堂小结
今天这节课,同学们上的非常好,我们帮助小动物们解决了这么多问题,都是用什么知识?(生:数学知识)用数学知识来解决问题是一种很好的办法。(出示课题:用数学)数学知识可重要了呀!我们一定要学好它、用好它。
冀教版小学六年级上册数学《比的应用》教案 篇9
一、教材分析
《比例的应用》为全日制聋校数学第十五册第一单元的第三部分内容,这一部分的教学内容从构建上更注重学生技能的养成和知识的运用。把通过三个相关联的量求第四个量的运算,用方程的方法呈现为比例的形式,这样从视觉上更附和了聋生的认识特点,同时也把复杂的等量关系更清晰的更简单的体现在比例的内容里。让学生轻松的理解比例就是在等号两边表示两组相等的比。这样的方法也是比例应用题的一大特点。同时更有助于学生从理论知识到技能操作的转变,使新课程理念融入于特教课堂。
二、教学方法
情趣导入法、总结法、问题导入法及指导法。
三、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理解应用题中比例的意义,并根据比例的性质解决应用问题。
2、能力目标:
①通过对应用题中已知条件与未知条件的分析并确定数量关系,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②通过求解的过程,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的数学兴趣,激发自主探索的'求知欲。
4、缺陷补偿:通过对问题的分析,积累语言发展思维。重点:利用比例的意义确定等量关系。难点:数量间的运算关系。
四、教学流程:
1、兴趣入题
“同学们有没有想过毕业后未来的生活呢?现在我请大家为自己的将来设想一下,你准备做什么呢?”。
2、初探新知
出示根据学生的理想加工的题例。
董健昕同学经营一服装店,卖3件衣服可以盈利150元,按这样的收入计算,每月卖出80件可以盈利多少元?
让学生运用“三步”解题法,分析问题。
1看
已知条件包括:3件、盈利150元、80件求知条件:盈利多少元?
2找
从名数看包括四种数量:件数、盈利总额、件数、盈利总额。且四种数量是两两重复的。
确定数量关系:总额与件数间的关系是除法,进一步确定比例关系,总额:件数=总额:件数。
等号左边的总额为150元,件数为3件,等号的右边总额为?,件数为80件。
3解
解:设盈利?元。 150:3=?:80 3?=150×80?=150×80÷3?=4000答:可以盈利4000元。
巩固方法:
出示文本中的例1:一辆汽车2小时行驶140千米,照这样的速度,从甲地到乙地共行驶5小时。甲乙两地之间的公路长多少千米?
让邻座的学生间进行比较分析,确定数量及数量间的关系并求解。
即时小结:
比例的形式就是:比=比,应用题中的比例即为:左边的数量关系等于右边数量关系。如何利用比例来解应用题就是看是否有两两相对的数量,并确定对应的数量间是否存在正、反比例关系。让学生从抽象到直观的掌握方法。
课业布置:
紧扣学生的理想出示题例二:职业课上,每天做8面国旗,要10天完成,如果每天做10面要几天完成呢?
板书设计:
比例的应用
1看:(已知:3件、盈利150元、80件)(未知:盈利?元?)2找:(总额:件数=总额:件数)3解
解:设盈利?元。 150:3=?:80 3?=150×80?=4000答:可以盈利4000元。
冀教版小学六年级上册数学《比的应用》教案 篇10
教学目标:
1.能运用比的意义解决按照一定的比进行分配的实际问题,进一步体会比的意义,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2.引导学生通过实际操作、画图、计算等方法探索新知。
3.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比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4.在交流算法的过程中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重点难点:
1.能运用比的意义解决按照一定的比进行分配的实际问题。
2.引导学生通过操作、讨论和交流探索新知
教学方法:
操作
小组合作交流
自主探究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1、复习
师:同学们,今天与我们平时上课有什么不同?
紧张吗?(有的说紧张有的说不紧张)
咱们来统计一下,紧张的同学请举手,(生举手)
师数一数,并记录其数据(紧张的有15人,不紧张的有20人)。
你能根据这15人和20人用比的知识或分数的知识说一句话吗?
生可能会有以下几种说法:
(1)紧张的人数与不紧张的人数比是3:4;
(2)紧张的人数是不紧张的人数的3/4;
(3)紧张的人数与全班总人数的比是3:7;
(4)紧张的人数是全班总人数的3/7;
(5)紧张的人数比不紧张的人少1/4;
2、引入课题
师:大家说的真好,可见数学在我们的生活中随处可见,以前我们体验过分数在生活中的应用,今天我们再来体会一下比在我们生活中的应用价值。板书课题:比的应用。
二、探索新知
(一)解决问题一:怎样分合理?
1.提出问题。
师:其实只要有心,随时都可以发现一些数学问题,今天,我们的好朋友笑笑就遇到了一些问题,我们一起来看看她遇到了什么问题。(多媒体出示教学情境图。)
师:根据这幅情境图,你能获得哪些信息?
指名回答,引导学生找出图中所提供的信息,明确所提出的问题:把这些橘子分给一班和二班,怎样分合理?
学生独立思考
2.组织讨论。
让学生先在小组内进行讨论。然后,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全班交流。
全班交流时,学生可能会提供以下两种分配方案。
方案一:每个班分这筐橘子的一半。
方案二:按一班和二班的人数比来进行分配。
启发学生明确:平均分就是按1:1的比例来分的;在实际生活中有时并不是把一个量平均分,而是要按不同的份量(一定的比例)来进行分配,像这样把一个量按一定的比例进行分配,就叫按比例分配。
师:这节课,我们来学习怎样解决按一定的比进行分配的实际问题。板书:按比例分配
(二)解决问题二:怎样分才是按3:2的比例来分的?
1、提出问题。
师:我们帮笑笑想出了分配的方法,笑笑又问:怎样分才是按3:2的比例来分的呢?
2、操作感知。
让学生用小棒代替橘子,4人—组分一分。[教师给每组相同数量的小棒,但没有告诉学生小棒的根数。(小棒的根数是5的倍数)学生按3:2分小棒,教师巡视,及时了解学生中典型的分法]
3、让学生说一说分的过程中的发现和自己的体会。
学生可能会说出不同的发现,
①发现6:4,9:6、15:10、30:20……的结果都是3:2。
②发现无论怎么分都是按3:2分。
(三)解决问题三:如果有140个橘子,按3:2该怎么分?
1、提出问题。
师:现在有140个橘子,按3:2又应该怎么分?
2、小组讨论。
让学生针对问题把自己的想法在小组内说一说,
教师巡视时,从中了解学生中典型的想法和做法。
3、全班交流。
指名汇报,学生可能会提供以下三种不同的方法。
方法1:通过实际操作解决问题。如下表所示:
一班
二班
30个
20个
30个
20个
方法2:用画图的方法解决问题,如下图所示:
140个
3+2=5?
28×3=84(个)
140÷5=28?
28×2=56(个)
(答略)
方法3:根据分数的意义解决问题,
思考过程如下:
先求分的总份数:3+2=5
因为:一班分5份中的3份,即分到140个的3/5。
二班分到5份中的2份,即分到140个的2/5。
所以:一班分的个数是140×3/5=84(个)
二班分的个数是140×2/5=56(个)
方法4:方程
解设每一份有x个橘子,则一班分3x个,二班分2x个,根据:3份(3x)+2份(2x)=140列出方程:3x+2x=140并解出方程x=28,一班分3×28=84(个),二班分2×28=56(个)。
让学生说一说以上三种方法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4、引导检验
生思考,小组交流检验方法。
5、小结:
师:说的真好!我们今天遇到的问题是按一定的比例进行分配的问题,请你们思考:
A这类问题有什么特点?
B解决这类问题的方法是什么?
c解决这类问题的关键是什么?
三、巩固练习
指导学生完成教材第75~76页中“练一练”的第1、7、8题。
四、课堂小结
师:通过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和体会与大家分享?
还有什么疑问要和大家商讨商讨?
六、布置作业
课本第75页练一练的第二题和课本76页的第6题。
教学反思:
本节课在谈话中引出问题复习旧知,为新授做铺垫,同时也让学生切身实地的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从而很自然地引出课题。
整节课紧紧围绕三个问题展开,共分两大部分:一、分一分:创设情境,鼓励学生通过操作,在交流不同分法的过程中体会1:1分配的不合理性,产生按比分配的必要性,同时体会按比分配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二、算一算:再有了实际操作的基础上,解决把140个橘子按3:2分给两个班,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出不同的解决问题的策略,鼓励学生运用合理的解决问题的策略解决实际问题。
由于按比分配在生活中的运用很广泛,所以在练习的设计上,主要通过有层次、有坡度的一组问题,让学生用今天所学的知识来解决这些生活上的问题。
存在问题:由于学生个体差异较大,教学在短暂的课堂要面对全体学生,还有个别学生不能顺利准确的解决问题,造成教学效果的不足。为了提高教学效果,加强学生全面发展,在课余时间进行个别辅导,做到有的放矢,因材施教,在课堂上关注学困生,培养学习兴趣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冀教版小学六年级上册数学《比的应用》教案 篇11
一、说教材
1、教材简析
本课时的教学内容主要是硝酸及其应用。本章的核心内容是元素化合物知识,而高中阶段学习的元素化合物主要有:碳及其化合物、硫及其化合物、氮及其化合物,镁、溴、碘等众多的物质。硝酸作为含氮物质在介绍元素化合物知识是必不可少的,且硝酸是中学化学中的三大强酸之一,掌握硝酸的性质及其应用是必要的。本节的教学在了解硝酸的氧化性的基础上让学生了解浓、稀硝酸与其他物质发生氧化还原反应时生成物不一样。
2、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学目标:使学生掌握硝酸的物理和化学性质,了解随着硝酸浓度的变化硝酸与其他物质反应生成物也发生变化。
(二)、能力目标:培养学生通过观察实验,记录实验现象,分析实验,得出结论的能力,同时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根据所学的氧化剂和还原剂的知识来了解硝酸的氧化性,掌握硝酸与其他物质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三)、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学生严肃认真、实事求是的实验习惯和科学态度,对学生进行辩证法教育,增强环保意识和创新意识。
3、教学的重点、难点:
硝酸的不稳定性、强氧化性是本节课的重点;
硝酸的强氧化性是本节课的难点。
二、说学情和教法
学生在前面的学习中,知道了硝酸是常见的氧化剂,而且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分析实验的能力。因此通过引导学生从硝酸的应用入手探讨硝酸的性质。根据教材内容和教学目标,运用化学研究的方法论为指导,采用提出问题——实验——观察分析——研究讨论——结论——应用的边讲边实验的实验探索方法进行施教,主要侧重于实验探索、对比分析、归纳概括。
三、说学法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学生通过直观生动的实验来学习,才能留下深刻的印象,也具有说服力。教学时,应该注意及时引导学生对实验现象进行分析。同时利用一些富于启发性的思考问题,活跃学生思维,增强分析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及时进行总结,寻找知识间的相互联系,掌握科学有效的记忆方法,提高记忆的效果。
四、说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简明扼要地从解释谚语雷雨发庄稼的道理引入。
(二)硝酸的性质:包括硝酸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1、硝酸的物理性质
让学生根据实验提纲进行实验操作,简单描述实验现象,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表达能力。
2、硝酸的化学性质:重点学习硝酸的不稳定性和强氧化性。
冀教版小学六年级上册数学《比的应用》教案 篇12
教学内容:人教版六年制教材第十一册P83例4。
教学目标:1、掌握解题思路。 2、会正确解答稍复杂的分数应用题。 3、培养探索精神与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稍复杂的'分数应用题的解题思路。
教学难点:寻找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
教学准备:教学软件(逐步演示的线段图及学生提供的知识)、贴纸(出示例4)、 投影片(提供练习题)、纸条(收集不同算法)
教学过程:一、谈话引入师:同学们,上新课前老师先提一个问题,大家先思考,然后抢答。如果要你们查找广州市市长热线电话,有什么办法呢?师:(汇报完)同学们想到了查114,找报纸等不少的办法,不管什么方法,我们都是通过联系一些能找到市长热线电话的有关资料去查找,同样,解决数学问题也要联系我们学过的有关知识。
二、教学
1、引出例4。下面同学们就利用这种解决问题要联系有关知识的方法,来解决今天学习的分数应用题(贴纸出示例4,后板书课题)例4:出示一个发电厂原有煤2500吨,用去3/5,还剩多少吨?
2、出示目标。解答应用题时,我们通常是怎样做的?(1理解题意;2联系学过的知识去分析数量关系;
3会解答。板书目标:会分析、会解答)3、理解题意。 那么下面大家就先默读题目,看一下你是怎样理解这道题的题意的,用自己的语言组织一下。(独立进行理解题意)汇报。(提问几个学生,教师边根据学生的回答边逐步计算机出示线段图)若学生不会答可补充问用去3/5表示什么意思?(表示用去的是原有的3/5)说明什么?(把把原有的2500吨看作单位“1”) 2500吨 还剩?吨 用去3/5
4、查找资源。 刚才大家都能比较准确地理解题意,那么看到题目的条件与问题,你想到什么知识对我们解决这个问题有帮助?(独立思考→小组交流、师参与引导→汇报→教师根据汇报计算机出示有关知识)1)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用乘法计算。2)总量-用去量=还剩量 3)用去3/5→用去?吨4)用去3/5→还剩2/5
5、主动探索,尝试解决。
(1)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同学们现在都学会了准确去寻找解决问题的有关知识,根据这些知识你们能解答例题了吗?如果能的就直接解答;不能的再重温这些有关知识,然后尝试解答,(如果确实有困难的可以和老师交流一下怎样解,做完的想一想还能有其他方法吗?有的就写出来)
(2)小组内互相说自己怎样想?怎样算?(组长组织,已经完成的先说,没做完的先听其他人说。交流过程中指名不同的同学出来板算两种不同的方法)
6、归纳思路,提炼方法。
(1)汇报:(指着算法)要求还剩多少吨,就要用原有的吨数减去用去的吨数,因为用去的吨数题目中没有直接告诉我们,所以要先用原有的2500吨乘以用去3/5求出用去的吨数,再求还剩的吨数;要求还剩多少吨,就是求2500吨的2/5是多少,因为题目没有直接告诉我们还剩2/5,所以要先用1-3/5求出还剩几分之几,再求还剩多少吨。(先由板算的同学说,再看其他同学有什么补充或象他们那样根据自己的算法说说自己是怎样想的。边汇报边计算机闪动线段图,如下图) 订正:你们认为他们算得怎样? 2500吨 (用去?吨) 还剩?吨 用去3/5 (还剩几分之几) 解法一:2500-2500×3/5 解法二:2500×(1-3/5) =2500-1500 =2500×2/5 =1000(吨) =1000(吨)
(2)还有其他不同的算法吗?(对可能的错误如2500×3/5要指出其错误的原因。对如这样的解法χ+2500×3/5=2500要加以肯定,但说明体现不了解题的优越性)
7、小结。
(1)(指着两种解法)比较一下:两种解法有什么区别?有什么联系?先别急,下面先由同学们带着问题看书P83例4,把例4补充完整后,先想一想,用自己的语言归纳出来。(稍后)下面大家把自己的想法在组内交流一下。汇报。 区别:两种方法解题思路不同,第一种主要用总量减去用去量得到还剩量,第二种用总量乘以还剩的占总量的几分之几得到还剩量。 联系:都把原有的吨数看作单位“1”,都要用到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用乘法计算。(边听边观察计算机)(2)回忆一下,我们刚才是怎样解答例4的?(理解题意,联想学过的知识帮助解决问题)师:所以以后遇到新的问题,我们要充分理解题意,然后联系有关知识去帮助解决。三、练习巩固,适当扩展。 下面我们就用这种解决问题的方法来做一些练习。1、P84:做一做1。(先说说自己是怎样想的,汇报。再用两种方法只列式不计算。订正:做的怎样?有什么评价?)2、一条公路全长240米,修路队第一天修了全长的1/4,还剩多少米没有修完?(先自己想一想,再用两种方法列式解答,全班订正) 师:我们说解决问题要联系学过的有关知识,那么刚才两道练习你用到了什么知识呢?(例4的知识)问题解决了,新的问题又来了,(出示第3(1)题练习)遇到新问题又怎么办呢?联系什么知识?下面就交给你们自己去想一想、做一做,只列式不计算。3、一条公路全长240米,修路队第一天修了全长的1/4,第二天修了全长的1/3。
(1)还剩多少米没有修完?
(2)两天一共修了多少米?
(3)第二天比第一天多修了多少米? (用纸条收集不同的算法对答案并重点汇报240×(1―1/4―1/3)怎样想。第二、三问独立完成,小组评价,全班订正)四、教学评价。这节课学习了什么?(分数应用题)有什么收获?(解决问题要联系学过的有关知识或方法)所以当我们日常生活中遇到问题时,要善于查找有关知识或方法来解决。
三、布置作业。1、机动练习或作业。已经知道朝天小学六年级学生人数占全校学生总数的4/25,问1—5年级一共有多少人?(请大家想办法解决)(时间允许让学生汇报想到的一些办法)P86:9。
冀教版小学六年级上册数学《比的应用》教案 篇13
教学片段:
师:同学们,昨天老师要求大家调查生活中哪些地方应用到比的知识,请给大家讲一讲,另外还要说一说你每是怎样获得这些知识的(生汇报,师适当摘录,板书)
生甲:冲调多美滋配方奶粉的一般情况,奶粉和水的比为1:7。
生乙:‘地球上的淡水含量与地球上水总量的比为3:100。
生丙:安利洗涤剂与水的正常比为1:8。
生丁:市场上出售的一种咖啡奶,咖啡和奶的比为2:9。
师:同学们从咖啡奶的这个比中,你可以知道哪些知识呢?独立思考一下,看谁得到的知识多。
教学反思:
"比的应用"一课是按比例分配应用题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长期以来,应用题教学在教材和课堂教学等方面,其应用性未能引起足够的重视,使得教学流于简单的解题训练,这种现状必须改变。我在设计此课时,力求改变以往的教学模式和方法,体现应用性。由于按比例分配计算应用较广,学生有很多应用机会,因此,课前让每一个学生到生活中调查生活中的比,并且说一说你是怎么获得这些比的。以此引人新课,使学生感受到按比例分配的计算就来源于自己的生活实际。通过从生活实际引人按比例分配的计算,并应用所学知识解决了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使学生真切地感受到数学知识和生活实际的紧密联系,数学来源于生活,并能解决实际问题,充分体现了应用题教学的应用性。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生活经验基础之上,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
冀教版小学六年级上册数学《比的应用》教案 篇14
一、教材分析
本节继第三节介绍四种传感器的应用实例之后,再进一步拓展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的认识和分析能力以及动手能力,并通过实验的方法,让学生在组装和调试中,更为深入地认识传感器的应用。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知道二极管的单向导电性和发光二极管的发光特性。
(2)、知道晶体三极管的放大特性。
(3)、掌握逻辑电路的基本知识和基本应用。
2.能力目标:
通过实验的方法,让学生在组装和调试中,更为深入地认识传感器的应用。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倡导以创新为主,实践为重的素质教育理念。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传感器的应用实例。
难点:由门电路控制的传感器的工作原理。
四、学情分析
我们的学生属于理解较差,动手能力不好,尽量让学生多动手,必要时需要教师指导并借助动画给予直观的认识。
五、教学方法
PPT课件,演示实验,讲授
六、课前准备
1.学生的学习准备:预习新课,初步把握实验原理及方法步骤。
2.教师的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制作,课前预习学案,课内探究学案,课后延伸拓展学案。3.教学环境的设计和布置:四人一组,课前准备好斯密特触发器或非门电路,二极管,三极管,蜂鸣器,滑线变阻器,热敏电阻,光敏电阻等材料用具。
七、课时安排:1课时
八、教学过程
(一)预习检查、总结疑惑
检查落实了学生的预习情况并了解了学生的疑惑,使教学具有了针对性。
(二)情景导入、展示目标。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温度传感器、光传感器及其工作原理。请大家回忆一下我们学了哪些具体的温度、光传感器?
学生思考后回答:电饭锅,测温仪,鼠标器,火灾报警器
这节课我们将结合简单逻辑电路中的知识学习由门电路以及传感器控制的电路问题。
(三)合作探究、精讲点拨。
探究一:(!)普通二极管和发光二极管
1、二极管具有单向导电性
2、发光二极管除了具有单向导电性外,导电时还能发光,普通发光二极管使用磷化镓或磷砷化镓等半导体材料制成,直接将电能转化为光能,该类发光二极管的正向导通电压大于1.8V。
(2)晶体三极管
1、三极管具有电流放大作用。
2、晶体三极管能够将微弱的信号放大,晶体三极管的三个极分别是发射极e,基极b和集电极c。
3、传感器输出的电流和电压很小,用一个三极管可以放大几十倍或几百倍,三极管的放大作用表现为基极b的电流对集电极c的电流起了控制作用。
(三)逻辑电路
逻辑门电路符号图包括与门,或门,非门,
1.与逻辑
对于与门电路,只要一个输入端输入为0,则输出端一定是0,只有当所有输入端输入都同为1时,输出才是1.
2.或逻辑
对于或门电路,只要一个输入端输入为1,则输出一定是1,反之,只有当所有输入端都为0时,输出端才是0.
3.非门电路
对于非门电路,当输入为0时,输出总是1,当输入为1时,输出反而是0,非门电路也称反相器。
4.斯密特电路:
斯密特触发器是特殊的非门电路,当加在它的输入端A的电压逐渐上升到某个值1.6V时,输出端Y会突然从高电平调到低电平0.25V,而当输入端A的电压下降到另一个值的时候0.8V,Y会从低电平跳到高电平3.4V。斯密特触发器可以将连续变化的模拟信号转换为突变的数字信号。而这正是进行光控所需要的。
探究点二:应用实例
1、光控开关
电路组成:斯密特触发器,光敏电阻,发光二极管LED模仿路灯,滑线变阻器,定值电阻,电路如图所示。
工作原理:天明时,RG变小,流过R1的电流变大,A端输入电压降低到0.8V,Y会从低电平跳到高电平3.4V,LED上的电压低于正向导通电压1.8V,LED不会发光,当天色暗到一定程度时,RG变大,输入端A的电压升高到某一个值1.6V时,输出端Y突然从高电平跳到低电平0.25V,此时加在LED上的正向电压大于导通电压1.8V,二极管LED发光。
特别提醒:要想在天暗时路灯才会亮,应该把R1的阻值调大一些,这样要使斯密特触发器的输入端A电压达到某个值1.6V,就需要RG的阻值达到更大,即天色更暗。
拓展:如果电路不用发光二极管来模拟,直接用在电路中,就必须用到电磁继电器。如下图。
2.温度报警器(热敏电阻式报警器)
结构组成:斯密特触发器,热敏电阻,蜂鸣器,变阻器,定值电阻,如图所示。
工作原理:常温下,调整R1的阻值使斯密特触发器的输入端A处于低电平,则输出端Y处于高电平,无电流通过蜂鸣器,蜂鸣器不发声,当温度升高时,热敏电阻RT阻值减小,斯密特触发器输入端A电势升高,当达到某一值(高电平),其输出端由高电平调到低电平,蜂鸣器通电,从而发出报警声,R1的阻值不同,则报警器温度不同。
特别提示:要使热敏电阻在感测到更高的温度时才报警,应该减小R1的阻值,R1阻值越小,要使斯密特触发器输入达到高电平,则热敏电阻阻值要求越小,即温度越高。
典型例题:
1.与门的输入端输入信号为何时,输出端输出“1”( )
A.0 0 B.0 1 C.1 0 D.1 1
答案:D
2.或门的输入端输入信号为何时,输出端输出“0”( )
A.0 0 B.1 0 C.0 1 D.1 1
答案:A
3.联合国安理会每个常任理事国都拥有否决权,假设设计一个表决器,常任理事国投反对票时输入“0”,投赞成或弃权时输入“1”,提案通过为“1”,通不过为“0”,则这个表决器应具有哪种逻辑关系( )
A.与门 B.非门 C.或门 D.与非门
答案:A
4.图是一个复合门电路,由一个x门电路与一个非门组成.若整个电路成为一个与门,则x电路应是( )
A.与门 B.或门 C.与非门 D.或非门
答案:C
5.“第4题”中的整个电路若成为一个或门,则x电路应是( )
答案:D
(四)反思总结,当堂检测。
教师组织学生反思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并进行当堂检测。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夯实基础并对所学内容进行简单的反馈纠正。(课堂实录)
(五)发导学案、布置预习。
我们已经学习了几种传感器的基本元件,这节课后大家可以课下先对本章内容做一个总结并构建知识网络。完成本节的课后练习及课后延伸拓展作业。
设计意图:总结本章知识。教师课后及时批阅本节的延伸拓展训练。
九、板书设计
第四节:传感器的应用实验教案
1、二极管的特点和作用:单向导电性,发光二极管不但能单向导电性,还能发光。
2、三极管的特点和作用,能放大微弱的电流
3、斯密特触发器的特点和作用:触发器其实由6个非门电路组成
4、斯密特触发器的应用:光控电路,温度报警器
十、教学反思
学以致用是学习的最终目的,将所学的知识用于实际生活和实际问题中,知识才有实用价值。
冀教版小学六年级上册数学《比的应用》教案 篇15
【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47页内容。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使学生认识并理解大括号和问号的意义,能借助图画正确分析题意。
2、技能目标:会用6的加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初步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
3、情感目标:通过本节课教学,向学生渗透热爱大自然、保护环境等方面的教育,从而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
【教学重、难点】:
重点:用6的加法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难点:让学生学会观察、分析,能提出合适的数学问题,正确理解大括号和问号的意义。
【教学准备】:卡片智慧星贴画(板书用)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1、同学们,你知道现在是什么季节吗?(秋天)对,是秋天,秋姑娘呀,正忙着给勤劳的人们送去丰收和喜悦呢!美丽的秋姑娘也给咱们每个小组送来了一份礼物呢?(出示水果图形算式卡片,算式的数分别和小组数相符)大家能根据算式猜一猜,这些礼物各属于哪个小组吗?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兴趣,复习6的加减法运算,为后面的学习应用做铺垫】
2、师:刚才我们解决了这些问题,都用到了哪些知识呢?(生齐:6的加减法)
师:利用这些知识,还可以解决哪些问题呢?好,现在咱们还是随秋姑娘一起去大自然中转一转,看一看吧!(出示插图,导入新课)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1、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图画,把看到的内容和同桌互相说一说。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初步的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的'意识。】
2、继续观察图画,把你看到的内容和发现的问题在小组内交流,组长把解决不了的问题做好记录,然后师生共同解决。
【设计意图:在相互交流中,给每位学生提供了锻炼语言表达能力的机会,同时做到知识共享,这观察、交流的过程,本身就是学生感悟体验的过程,可以使学生从中感悟到自然美、家乡美,进而激发起热爱自然、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
3、各小组代表分别说出本组的疑难问题。对这些问题,先由学生解决,教师做适当补充讲解。
4、教学大括号和问号:
①师:图中还有哪些你以前没见过的数学符号?你知道它们代表什么意思吗?
【设计意图:有选择的解决实际问题。】
②找几名同学结合图画内容试着说说看。
【设计意图:让学生大胆猜想,尝试解决问题,体验独立解决问题的过程,同时享受成功的喜悦。】
③师解释并验证学生的猜想:大括号表示把两部分合起来,问号表示要求的问题。接着出示几种开口方向不同的大括号,引导学生理解大括号和问号合在一起表示的意义。
5、看图完成算式:
引导学生分析第一幅插图
秋天到了,同学们走出校园,来到美丽的田野,准备捕捉几只昆虫做标本。画面上有几位同学正在捕捉蝴蝶?(生:4位)又来了几位同学?(生:2位)
我们要解决的问题是:画面上一共有几位同学呢?
学生独立完成图画下面的算式。然后指名回答,师板书:4+2=6
师问:根据这幅图画,你还可以提出哪些问题?
生1:图中有4个女生,2个男生,一共有几个同学?
生2:扎小辫的有3人,不扎辫子的有3人,一共有几人?
生答师板书:3+3=6
【设计意图:深挖教材,引导学生多角度分析问题,提倡算式多样化。】
引导学生分析第二幅图画
引导学生把第一幅图和第二幅图进行比较,发现不同之处,自己去表述图意,如有困难,可小组内交流。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学生独立完成“做一做”,然后说一说自己“想”的过程。
学生完成教材51页第13题:以小组为单位,让学生对着图画进行讲故事比赛,老师适当进行爱护动物,保护生态环境的教育,故事内容分别为:
图1:《天鹅湖》
图2:《小青蛙比本领》
图3:《小金鱼找朋友》
对优胜小组,每人奖励智慧星一颗。
【设计意图:巩固所学知识,同时教育学生保护生态环境,热爱大自然,通过奖励,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
四、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师: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收获了什么?
生:我认识了“大括号”,并且知道了它的意义,还学会了根据问号的位置来确定列式方法,同时还学会了从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
师: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希望你平时要留心观察,看周围还有哪些地方也隐藏着数学问题,比一比,看一看,做一个爱数学的小博士!
【板书设计】6和7的加减法的应用
(金色的秋天)贴画1贴画3
4+2=67-3=4
贴画2贴画4
3+3=67-4=3
教后反思:
本节课是在学习了1-5的加减法和6的组成的基础上,学习6的加法。在教学设计时以以美丽的秋天的情境引入,在情境中提出问题,发现问题,学习6的加减法。教学时我让学生充分动手操作,在写一写,说一说的环节中引导学生用3句话说说图的意思,为学习应用题做好铺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