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教案优秀 篇1
教学目标:
1.会认5个字和1个多音字,会写6个字,自主积累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通过朗读感悟,让学生懂得做任何事都要精益求精,任何一点疏忽、不负责任都可能造成彻底失败。
4.继续学习结合课文内容查找课外资料,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
教学重点:
抓重点词句理解感悟,懂得做任何事都要精益求精,懂得一个小疏忽会带来大灾难的道理。
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所蕴含的深刻的道理。
教学准备:
1.课文录音、生字卡片。
2.学生在老师或家长帮助下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查找有关《一个马掌钉》的课外资料。在网上可搜索关键词,如理查三世、亨利伯爵、一个马掌钉、波斯沃斯战役等。
教学时数:
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了解故事背景。
1.教师板书,学生齐读课题:24一个马掌钉
马掌钉是什么样的钉子?
2.一个普普通通的马掌钉到底有什么有趣的故事呢?你在预习中了解了什么?查到了哪些资料?交流,使学生初步了解故事的背景及大致内容。(由于少了一个马掌钉,扭伤了马腿,摔伤了骑马的理查三世,输掉了一场战争,灭亡了一个国家。这个著名的传奇故事来自英国国王理查三世逊位的史实。1485年在英国爆发了一场争夺统治地位的战争。国王理查三世准备拼死一战,但由于少了一个马掌钉而使他在波斯沃斯战役中被击败。莎士比亚的名句“马,马,马,一马失社稷”使这一战役永载史册。)
3.来听听课文是怎样写这个传奇故事的?听课文朗读录音。
二、自学课文。
1.自由轻声地读课文,读准生字词,模仿录音,把课文读通顺。
2.小组合作用自己喜爱的方式朗读课文,互相正音,并在组内交流读懂了什么?
三、学习生字词。
1.你在课文中找到了哪些生字?你都会读了吗?
出示生字卡片:烦钉砸则率掀
2.多种形式读生字,指名读,开火车读,打乱顺序读。注意:“钉”是多音字,马掌钉dīnɡ。它还有一个读音是什么?(dìnɡ)找到书上带有这个字的词:钉(dìnɡ)上。让学生对比读,明白“钉”作动词时读第四声,作名词时读第一声。
3.给生字口头组词,进一步巩固认读。
4.本课有哪些好词语?说说你怎么理解的?不懂的向同学或老师请教。可以用查词典、联系上下文、找近义词等多种方法理解词语。
决一死战 冲锋陷阵 不耐烦 环顾四周 鼓舞
耐烦(耐心) 鼓舞(鼓励)
四、再读课文。
1.课文中的生字和新词大家都已经认识了,把它们放到课文的句子中,同学们都会读了吗?请再读课文,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
2.开火车朗读各段,引导学生评价,注意正音,朗读有困难的地方,集体帮助。
3.课文中主要讲了几个人?分角色读一读对话。(旁白、马夫、铁匠、理查三世)
4.因为一个马掌钉,导致了什么后果?学生齐读最后两段。(少了一个钉子,掉了一个马掌;掉了一个马掌,倒了一匹战马;倒了一匹战马,败了一场战役;败了一场战役,丢了一个国家。)
五、作业设计:
1.把喜欢的词语摘抄在语言积累本上。
2.练习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学习第一段:
1.齐读。
2.读了这段你知道了什么?(理查三世和亨利伯爵为了争夺王位准备决一死战。)
结合课内外知识理解“决一死战”。
3.课文哪几个自然段写了战斗前钉马掌的事?(2—12)哪几个自然段写了战斗的经过?(13—15)
二、学习2—12自然段:
1.听这几段课文朗读录音。
2.如果要你扮演马夫和铁匠,你打算怎么读?和小组同学分角色练练。
3.请一组三人分角色读。学生评价,你觉得他们读得怎样?好在哪里?有哪些不足之处需要改进?使学生在评价中明白读马夫的话应
采用急不可耐、怕受罚就敷衍了事的语气。找到马夫说话时的提示语“不耐烦”,“喊”等词。读铁匠的话时要读出开始还很坚持原则,后来也因为害怕国王的惩罚变得又急又怕的语气。
4.再请三位同学读一读,再评。男女生和老师一起分角色读,让学生在反复朗读中感悟到马夫和铁匠的特点,读出感情。
三、学习13—15自然段:
1.战斗打响了,让我们来看看这场激烈的你死我活的战斗吧!
2.自由读一读。用自己的话说说战斗的经过。
3.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战斗的经过?(理查率领军队冲向敌军,鼓舞将士击退敌人,突然理查的马掌掉了,马也跌倒了,理查摔倒在地,士兵们见理查这样,也纷纷掉头逃跑,军队瓦解,理查被抓了,输给了亨利。)
4.指导朗读。该怎样读这段?(整段读出战斗的激烈紧张,理查指挥战斗鼓舞战士的话读得有气势些。后来理查失败了,读出很绝望、很气愤的语气。)指名读。教师范读。评价。
5.投影出示理查的话:他挥舞着手中的宝剑,绝望地喊道:“一匹马!一匹马!一匹马毁了我的国家!”全班再读这句话。
过渡:理查说的话对吗?他到底为什么会失败?
四、学习最后两段:
1.学生齐读短诗。
2.讨论:理查的话对吗?理查为什么会失败?现在我们在座的各位都是诸葛亮,请你们发表高见。鼓励学生发表不同见解。(马夫太急躁,国王信任他,他却敷衍了事,没有把马掌钉牢就离开;铁匠不坚持原则,也疏忽大意,没有认真地钉好最后一个马掌钉。)也有学生可能会责怪国王不该对下属残暴,否则马夫和铁匠也不会那么害怕受到惩罚。
3.师生合作读最后两段。
五、总结拓展。
1.学习了这篇课文,你得到了什么启示?允许学生发表不同的见解。(一个小小的疏忽会带来多大的灾难哪!)(做任何事情都要精益求精,任何一点失误、不负责任都可能导致彻底失败!)(各行各业都应该发扬严谨务实、一丝不苟、高度负责的工作作风!)
2.联系实际谈一谈自己的感受。例如我们的学习要认真细致,做数学题时丢掉一个小数点答案就会出错。医生给病人动手术,如果疏忽大意,病人就会有生命危险。
六、拓展延伸。
1.建议阅读《小虫和大船》。
2.把《一个马掌钉》这个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听。
第三课时
一、回顾课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讨论:铁匠、马夫、国王各有什么优缺点?如果是你,你会怎么做?引导学生争论,发展学生思维的求异性。(学生可能会说铁匠的优点是开始干活还挺认真,缺点是他不坚持原则,后来敷衍了事。他也很粗心,他的工具不齐全,连现成的马掌钉都不齐全。)(马夫的优点是时间观念强,怕因为耽误国王打仗而受罚。缺点是对国王不忠,国王把自己最心爱的马都交给他了,那么信任他,可他却敷衍了事,性格急躁。)
二、复习生字,指导书写。
1.出示生字卡片,开火车认读。齐读。
2.出示会写字,小组讨论用什么方法最容易记住。
3.全班交流。
比较法:掌 堂 裳 尝 常
换偏旁:“须”去掉偏旁加火字旁是“烦”。
“副”去掉偏旁加走之儿是“逼”。
4.指导书写。
①仔细观察每个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和间架结构。
②谈谈写字时要注意什么?
③学生练习写字。教师巡视指导。优秀作业展评。
三、作业设计
1.比较组词:
掌( ) 烦( ) 要( ) 逼( )
常( ) 须( ) 腰( ) 福( )
2.马夫和铁匠听说了理查战败的消息后,会怎样想呢?在这次战役后,又发生了什么事呢?续写《一个马掌钉》的故事。
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教案优秀 篇2
教学目标:
1.认识11个生字。
2.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3.懂得什么样的人才能算是知音。
教学重点:
了解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
懂得什么样的人才能算是知音。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古筝曲《高山流水》、《知音》
教学流程:
一、设疑板书“知音”
1.同学们,走进课文之前,让我们闭上眼睛进入音乐殿堂,仔细聆听来自高山流水的天籁之音。
请同学们谈一谈你从乐曲中听懂了什么?
我们从曲子中没有听懂什么,可是有一个人却能听懂。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快乐读书屋《知音》,感受这优美旋律背后的动人故事。
2.板书课题《知音》学生齐读课题。
二、初读感知“知音”
1.请同学们把书打开71页,在我们读课文之前,请同学们朗读阅读提示,明确本课的学习任务。
(1)怎样的人才能算是知音呢?
(2)你有知音吗?
了解了学习任务,就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一遍,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指名读文,检查学生是否把句子读通顺了,并及时纠正字音。
3.同学们,课文我们读了两遍了,相信你们已经与文中的生字成为了朋友,谁愿意领同学们一起读一读。(大屏出示生字)
4 。我们已经与生字成为了朋友,相信这次你再读课文,一定会通顺、流利、有感情的。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是的知音。
你对俞伯牙和钟子期有什么了解?
俞伯牙:晋国的上大夫,是著名的琴师。
钟子期:是一名戴斗笠、披蓑衣、背冲担、拿板斧的樵夫。
三、再读领悟“知音
1.他们是怎样成为知音的?学生学习第二自然段寻找问题答案,
2.学生朗读相关的段落、语句。
3.根据句子学生展开想像,教师适时指导重点句子的朗读。
(①真好啊!雄伟而庄重,好像高耸入云的泰山一样!②真美啊!宽广浩荡,好像看见滚滚的流水,无边的大海一般!
既然又好又美,就请你美美地读出来吧!
师:正是由于钟子期听懂了俞伯牙的琴声,所以俞伯牙高兴地说:(“知音,你真是我的知音。”)
师:俞伯牙终于找到了让他等三十多年,也寻觅了三十多年的人,此时俞伯牙激动地说:“知音,你真是我的知音。”)
师:俞伯牙十分兴奋地说:(“知音,你真是我的知音。”)
师:看着这个不起眼的樵夫,俞伯牙百感交集地说:“知音,你真是我的知音。”)
4.其实,同学们想一想,听俞伯牙弹琴的人还少吗?为什么他见到钟子期会这样激动啊?
师:请同学们默读第一自然段,寻找俞伯牙遇到钟子期无比激动的原因。用笔圈画出问题的答案。
生汇报
蕴藏在琴声中的心情被谁听出来了?(钟子期)
师:是啊!钟子期不仅能听懂俞伯牙的琴声,更能听出他琴声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同学们试想一下,如果俞伯牙的琴声是哀婉的,那钟子期就能知道他现在的心情是什么样的?(悲伤难过忧伤)
师:如果俞伯牙的琴声是欢快的的,那钟子期就能知道他现在的心情是什么样的?(开心、高兴、兴奋、快乐)
师:钟子期是最了解俞伯牙的人,他才是俞伯牙的(知音)。
师:同学们,你们说一说什么样的人能被称为知音呢?
(喻意:懂得你的心意,最了解你的朋友、知己就是你的知音。)
师:刚才我们说的不仅是这个词的由来,也是这个词的表达的意义。在钟子期之前,俞伯牙有没有遇到能听懂琴声心意的人呢?你从哪里看出来的?
师:一个“从来没有”让我们感受到了一代琴仙的孤独寂寞。
根据资料记载:37岁时俞伯牙遇到钟子期,试想一想,当他遇到既能听懂琴声,又能懂得他的心意的人。他的心情是怎么样的?
四、升华体会“知音”
1.来之不易才更显珍贵,所以俞伯牙无比激动地说:(“知音!你真是我的知音!”)正所谓“相识满天下,知音能几人”,虽然伯牙当时已是一位朝廷官员,而子期只是一个砍柴的樵夫,但是凭着对音乐的心有灵犀,凭着志趣的情投意合,他们结为了知已并结拜为兄弟。当俞伯牙得知钟子期去世的噩耗时,他是怎么做的,又是怎么说的。请同学们自由朗读第三自然段,圈画相关的语句。
2.你感受到俞伯牙的悲痛了吗?从哪儿感受到的?读一读。
这种场面让我们也忍不住要落泪了,同学们,除了悲痛,我们从俞伯牙摔琴的动作、和他再也不弹琴的语言中还能感受到什么?
(绝望)
师:再也找不到这样的知音了,这是何等的绝望呀!让我们一起读一读“出示课件”正是这样才留下了“千金易得,知音难求”的千古的慨叹。
师:同学们,你有知音吗?
孔子说:“益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让我们多与正直、诚实、博学的人交朋友吧!最后祝你们都能找到与自己知心的朋友。
五、拓展珍惜“知音”
1.出示拓展短文《李白与杜甫的友情》,生自由阅读回答课后问题。
关于知音的故事太多太多,唐代诗人李白与杜甫的友情,可能是中国文化史上除了俞伯牙和钟子期之外最被推崇的了。请同学们读一读阅读材料《李白与杜甫的友情》读后把文章补充完整。
2.出示《如梦令》学生读后谈感受。
同学们说得可真好。老师送给同学们一小令。(大屏出示)
3 。推荐“八拜之交”的故事。
古代有“八拜之交”。一般人都认为八拜之交是行八次下拜之礼,但其实这八拜,拜的是八份感天动地的友情典故。(大屏出示)
在这些典故中,有我们敬重的十七位古人,更有舍得我们去深思的情谊与诺言;最重要的是它让我们懂得了该如何对待自己亲密的朋友。请同学们课下认真阅读,有时间的时候我们再做交流。
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教案优秀 篇3
文本细读:
这精读课文讲的是“我们村”的乡亲们怎样从古井里取水,又从中受到教育的事,赞美了古井无私奉献的,表达了对故乡的热爱和怀念之情。
课文先写古井的位置和作用,接着写到古井挑水的人很多。文章的后半部分写村里的人对一对挑不动水的老人的帮助以及古井带给“我”的启发。文章感情真挚,文辞朴实,内容深刻,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感情,学习作者借物喻人的写法。
知识与技能目标:
1.做到正确认读、书写本课的生字、生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二自然段。
3.理解课文内容,了解作者从古井受到启迪,懂得了应该怎样做人。
过程与方法目标:
1、继续进行独立自主识字,提高学生多种形式理解词语的能力,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2、通过品读文本,学习作者借物喻人的写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阅读学习懂得古井为人们作出了贡献而不要报酬,从而体会乡亲们对别人无所求、无私奉献的高尚品格,并从中受到启迪。
策略与方法:
读中感悟,抓住重点词语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预习课文,自学生字,遇到不认识的生字记下来。
教师准备:生字卡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师:太阳奉献给我们温暖,大树奉献给我们清凉。
小草奉献给我们绿色……自然界的万物呀无时无刻在奉献着自己。我们村东头的那口古井又奉献给我们了什么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10课《古井》。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想一想课文先讲了什么,再讲了什么,接着讲什么,最后讲什么,理清文章顺序。
2、交流初读感受
课文按村东头有一口古井——村里的人每天都到古井取水——乡亲们帮助老人挑水——古井给人的启示来叙述的。
三、小组合作,自学生字词。
1、出示生词卡片,指名读、轮读,纠正字音,注意“哺”“酬”“络绎”的读音。
2、在小组内合作记忆字形。
利用形声字的特点采用比较形近字的方式加强记忆,注意“暮”与“幕”“治”与“冶”的区别。
3、多种形式理解词语。
(1)借助词典理解:哺育、熹徽、络绎不绝、六旬、报酬、陶冶。
(2)联系上下文结合生活经验理解
叮叮当当、湿漉漉、单薄。
4、指导书写。
把字写漂亮、写规范。
四、熟读课文
检查读文。
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听者可习惯性的,纠正错误。
把文章读准确,读通顺,并读出感情。
第二课时
一、回忆导入
今天继续学习第十课《古井》,回忆一下这课文主要写了些教给学生阅读的什么?方法,通过反复读
二、细读课文,感悟理解。文理解文本
1、课文题目是《古井》,文中都写了古井的什么?
哪些地方写到了古井?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请同学们默读课文勾画出有关的语句。
2、交流读后所得。
(1)第1段古井的位置及它对村里人的贡献。
课件出示:“古井像一位温情的母亲用她的甜美的乳汁哺育着她的儿女。
读一读,你体会到了什么?
说一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引导学生体会这句话运用了比喻,赞美了古井的无私奉献。
(2)第2段写来古井挑水的人多。
①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挑水的人多?引导学生抓住“晨光熹徽,暮色降临、络绎不绝、湿漉漉、老是”来表现挑水的人多。
②还可以感受到什么?抓住“叮叮当当、吱悠吱悠、快乐的乡间小曲”挑水的人知足、快乐。
③有感情的朗读这人多注意读出挑水人的快乐。
④试背诵这一段。
(3)第5段“那口古井给人们出了多少力气?可它从来没根人们要过报酬”古井的无私奉献。
(4)第6段,作者对古井的赞美。
3、文章题目是《古井》作者仅仅是为了写古井赞美古井吗?还写到了什么?请同学们再读课文3-6段看你又读懂了什么?
(1)3、4、5段写乡亲们年年帮助两位老人挑水不要报酬。
指名读4、5段对话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老人及村民的淳朴、善良。
(2)乡亲们的行和古井有什么关系?
揭示作者借物喻人的写法。
(3)课件出示最后一段。
读读联系上下文体会一下句子的含义。
引导学生说出古井无私奉献,赞美了古井更赞美了人们,借物喻人。
(3)你喜欢文章这直抒胸臆的写法吗?
如果让你给文章作结,你会怎样写?
三、感情朗读,升华理解。
分小组有感情的朗读全文,有不懂的地方说出来。
四、拓展延伸,积累实践。
1、你从古井到乡亲们身上受到什么启迪?在生活中你准备怎样做人?
2、找一些借物喻人的文章来读,学习这种写法。
五、板书设计
古井 无私奉献
哺育 陶冶
乡亲们 别无所求
帮助
老人
教学反思:
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教案优秀 篇4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抓描写景物特点的词语、课外搜集的资料)想象的方法,把书中的文字变为头脑中想象的画面,再把头脑中的画面通过读表达出来,感受北海公园的美丽。
2、体会2、3、4自然段的段落结构,了解作者的写作方法。
3、积累文中优美的词语或精彩的句段。
4、知道北海公园闻名世界,从而为北京有这样的地方感到自豪。
教学重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体会2、3、4自然段的段落结构,了解作者的写作方法。
3、积累文中优美的词语或精彩的句段。
教学难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抓描写景物特点的词语、课外搜集的资料)想象的方法,把书中的文字变为头脑中想象的画面,再把头脑中的画面通过读表达出来,感受北海公园的美丽。
2、体会2、3、4自然段的段落结构,了解作者的写作方法。
教学准备:
课件、资料
教学过程:
课前谈话:上课前咱们先来聊一聊。老师啊特别喜欢出去玩。远的不说,就说近处,我去过桃源仙谷,那里的山美极了,就像是神仙住的地方。还去过黑龙潭,那潭中的水无比清澈。同学们,你们喜欢出去玩吗?看来大家都喜欢到处去逛一逛。你们都去过哪?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些照片,请同学们猜一猜这是哪?找一位同学来给大家说说你看到的景物。可别说出这是哪,看谁能通过他说的猜出这是哪?你为什么猜是这里啊?奥林匹克公园,法制公园,北海公园。看,这就是北海公园,我们今天就一起走进生接读:美丽的北海公园。
一、读题导入
1、这个词带给你什么感受?谁来带着你的感受读读?(指读)
2、北海公园怎么美?我们先来读一读描写北海公园美丽景色的词语。
(1)皇家园林
这不同于普通的园林呀,那是带有皇家气派的园林!你再读读。指读。
秀丽的湖光山色各式各样的建筑
在这皇家园林中有什么呢?指读。谁能用上这三个词语介绍一下北海公园怎么美丽?(预设:你介绍的非常好,课文是怎么写的呢?你再来读读)它那秀丽的湖光山色和各式各样的建筑什么样子呢?我们来读第二组词:
(2)苍松翠柏怪石奇洞宫殿庙宇
这些景物都在哪里?说具体点。板书琼岛
高大雄伟造型别致这两个词语分别描写了北海公园中的什么景物啊?读一读,想一想。(哪个词是描写什么景物的?)。板书:白塔五龙亭
二、细读课文,体会写法
(一)逐段读文,整体感知:
北海公园怎么美丽呢?我请5名同学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分自然段读。
其他同学边听边感受琼岛、白塔、五龙亭是怎样的美丽。
(二)学习2自然段,感受琼岛的美丽。
1、琼岛怎么美丽呢!请同学们默读第2自然段,用曲线画出展现琼岛美丽景象的句子。
2、画完后轻声读读,用心感受琼岛那美丽的景色。
3、谁能用朗读的方式为我们展现琼岛那美丽的景色!指读。他读的语句中有这么一句话:
(1)那里到处是苍松翠柏,绿树鲜花,还有高大的宫殿庙宇,精巧的亭台楼阁,以及长廊短桥,怪石奇洞,如同仙境一般。(刚才你读的句子中包含这个句子)
①都谁也画了这个句子?大家都来读读想想岛上到底有什么景物?
②谁来读,让我们听清岛上到底有什么景物?
③是啊,岛上有那么多的景物呢。教师引读,那里到处是……还有……以及……
④自己读读一边读一边想象每种景物的样子。
⑤你眼前出现了哪种景物的样子?选择一两处说给我们听听。(你真会学习,你抓住了景物的特点进行想象。看看,结合我们搜集的资料,你还想到了什么景物的样子?)
学生说苍松翠柏:同样是绿却绿的这么不同呢!
学生说绿树鲜花是啊,这就是岛上的绿树鲜花!
学生说高大教师评具有皇家园林的气派!
学生说精巧教师评真是巧夺天工啊!
学生说长短教师评一长一短对照的美啊!
学生说怪奇充满了神秘色彩!
⑥我们先抓住景物特点的词语想象,然后再融入搜集的资料丰富想象就想象出了琼岛那美丽的样子,我们利用这样的方法来想象一下其它景物的样子。
⑦快把我们的想象融进朗读中去吧!自读。指名读。
⑧这美丽的景象已经浮现在我们眼前了。这些都是岛上的景物。(板书:岛上)刚才那个同学还读了这个句子。(除此以外,你还画了哪些语句?)
(2)岛的周围水面开阔,湖水平静得像一面大镜子,映出了蓝天白云的影子,也映出了琼岛那美丽的倒影。
①都谁也画了这个句子?大家都来读读这个句子。你想象到了什么?
②把你想象到的融进朗读中去吧!
③水面也映出了琼岛那美丽的倒影。还会映出哪些景物的倒影?你能试着说说吗?岛的周围水面开阔,湖水平静得像一面大镜子,映出了的影子,也映出了的倒影。(先轻声说一说再指名说。结合生活实际说说,结合岛上的句子来说说。课件出示岛上的句子)
④是啊,岛上的景物和湖水中的倒影相互映衬着,真是湖光山色两相和啊!
⑤咱们把岛上和岛周围(板书:周围)的景色连起来读读,读出你自己的想象!
⑥想一想这段话是围绕哪些语句写的?用直线画出来。预设:如果画的不完整,就说它是谁,两句话连起来表达的意思就完整了。
⑦这两个句子概括的写出了琼岛的景色十分美丽,后面这些语句具体写出了琼岛怎样美丽。板书:具体。我来读这两句,同学们来读描写琼岛怎么美丽的语句。
⑧咱们一起去欣赏欣赏吧!推荐一名同学朗读,其他同学边听边静静地欣赏。
(三)学习第三自然段
过渡:琼岛那美丽的身影仿佛印在我们心中了,接着作者又向我们介绍了白塔。
1、默读第三自然段,哪句话概括地写出了白塔美丽的样子用直线画下来,哪些语句具体写出白塔美丽的样子用曲线画出来。
2、生汇报,板书:高大雄伟
3、你从哪体会到白塔高大雄伟呢?再读第三自然段。生汇报
(1)塔基(生:塔基有三层,每层都有一人多高。)
把前后两个分句联系起来想一想塔基到底有多高?原来塔基这么高呢,快把你的感受读出来!(作者用我们熟悉的事物表现塔基高大雄伟。)读句子。
(2)塔身(塔身高30多米,处直径有14米。)
老师告诉你们我们的教室高三米多,我想这对你理解塔身的高度有帮助吧!那么塔身就有十层教室那么高呢!塔身最粗的地方有14米呢,相当于40多名同学手拉手围成一个大圈那么粗呢。读出你的感受。
(3)想一想,我们是怎么感受到白塔高大雄伟的?(列数字,除此以外,在描写塔基时作者还用了人的身高做了比较,让我们感受到读:白塔的高大雄伟。)
(4)过度语—指读。
高高的塔顶上覆盖着镏金宝盖。宝盖上悬挂着一只只铜铃,微风吹过,铜铃摇动,发出悦耳的声音。
(我们再来看看塔顶,想象一下,当我们仰望那高大雄伟的白塔时,忽然一阵微风拂过,传来了一阵阵铃声,那声音清脆悦耳,如跳动的音符一般,那是多么的灵动啊!)
(5)变红:塔基、塔身、塔顶,连起来读读,注意老师变红的词语你能发现什么?(自下而上)作者就是按照自下而上的顺序介绍了白塔的三个部分,板书部分。
(6)由此看出作者是站在哪里观察白塔的?那你再读读这个句子,想一想作者又是站在哪观察?
(7)作者从远处整体观察,然后走近自下而上分部分观察让我们感受到读:琼岛上的白塔,高大雄伟。
(四)学习第四自然段(4段)
1、告别了白塔咱们一起去观赏一下五龙亭吧。想一想,和2、3自然段进行一下比较,在写法上有什么相同之处?汇报:作者先概括的介绍,在具体的介绍。那五龙亭怎么样?(板书:造型别致)
2、读读第四自然段,想一想五龙亭又是怎样造型别致呢?
3、教师出示图片:边出示图片边问学生:哪个是大亭?
看来大亭和小亭还各不相同,真是造型别致。
是啊,无论大亭小亭都是刻着龙画着龙,这是五座亭子的相同之处,这五龙亭真是造型别致。
是啊,五座亭子首尾相连,犹如一条正在戏水的巨龙,真是造型别致。
4、小结:作者从不同的位置描写五龙亭大小亭的相同和不同,让我们感受到了五龙亭的造型别致。
三、总结全文,好句积累(板书):
1、除了琼岛、白塔、五龙亭以外,北海公园还有很多景点呢!看,这是北海公园的旅游图。这是永安寺,这是九龙壁,这些密密麻麻的黑字都是景点名称。你有什么感受?用文中的词来说(数不胜数)把你的感受读出来!(齐读)
2、北海公园美不美啊,北海公园美,作者笔下的北海公园更美,咱们把这课中优美的词语或精彩的句段积累下来吧!
五、布置作业:
1、摘录课文中优美的词句。(必做)
2、从2—4段中选择自己喜欢的一段背下来。(必做)
3、运用课文2—4自然段先概括再具体的写法写一写你身边的景物的特点。例如:的奥林匹克公园的法制公园。
孩子们,有机会一定要到北海公园去游一游,去亲身感受一下北海公园的美!
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教案优秀 篇5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
2.一边读一边展开想象,能和同学们交流读后的体会。
3.仿照诗歌内容,补写几句诗文。
教学重点:
边读边想,能交流体会,自己创作诗歌。
教学难点:
创作诗歌
教学时间:
一课时
课前准备
1.各种声响(如风声、雨声、落叶声、蛐蛐声等)的录音带。
2.配套的课文朗读磁带。
3.旋律优美的轻音乐磁带。
教学过程:
一、游戏导入,展开想象
1.游戏导入:同学们,自然界中有许多美妙的声音,你们想欣赏一下吗?下面我们做一个听录音猜声音的游戏,请大家闭上眼睛静静地听,然后说一说你听到了哪些声音。(播放声响录音带)
2.展开想象:听着这些美妙的声音,你脑海里出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再次播放声响录音带,引导学生想象并交流。
3.有一位诗人在秋天里听到许多美妙的声音,就写下了这么一首诗,你们想听听吗?(揭题读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播放课文朗读录音或配乐范读课文。
2.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遍句子,生字可以多读几遍。
3.指名学生读,喜欢读哪一节就读哪一节。要求: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
三、品读想象,体会交流
1.品读第1—3节,选择自己最喜欢的一节,边读边展开想象:你眼前仿佛出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可以让学生从看到的、听到的这些方面来想象)。
2.指名学生进行描述,把自己想象的画面描述得美一点。
3.学生评议并补充画面,把画面说生动、说形象。
4.带着这种美好的感情朗读自己喜欢的一节。
5.加动作读自己喜欢的一节。
四、仿写诗歌,积淀语言
1.教师有感情地配乐诵读第4—5节。
2.读后引述:听听,秋的声音还有许多许多,让我们一起走近每一片叶,每一朵花……去听听他们的声音,并仿照课文第1.2节或第3节的样子,也来作一段诗,好吗?
3.播放声响录音带,说一说你听到哪种声音最美。
4.学生自由作诗,在小组交流,几个小伙伴可以合作一首诗。
5.选派代表诵读,给学生配上音乐。
五、品读体会,升华情感
1.指名诵读最后一节。
2.交流:从这一节感受到了什么?
3.带着这种情感齐读最后一节。
六、诵读回味,表现情感
1.有感情地朗诵这首诗,可以一个人诵读,也可以和其他同伴一起合作诵读。可以边诵读边加上动作。
2.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合作诵读自己编的诗。
七、作业
自编一首诗。
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教案优秀 篇6
学习目标:
1.会认6个生宇,会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名堂、浪费、镜片、看守、定时、清闲、放大镜、细微、阅读、随意、调节、简单、显微镜、挤来挤去、微生物、拜访、玩具”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列文虎克在玩放大镜的过程中,是怎样发明显微镜和发现微生物的,从而激发好奇心和求知欲,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增强创造意识。
4.写玩中的乐趣或收获。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了解列文虎克是怎样从玩中发明了显微镜和发现了微生物的,并交流从中受到的启发;写玩中的乐趣或收获。
课前准备
1.课前发动学生搜集有关在玩中获得的乐趣或收获。
2.了解显微镜的知识,收集有关微生物的资料。
3.词语卡片。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请同学们说说自己在游戏和在玩中会到了哪些乐趣。
2、同学们在自己的玩中体会到了乐趣,甚至有人在玩中出了名堂,同学们想知道是谁玩出了什么名堂吗?请听故事《玩出了名堂》。(教师生动地讲故事)
二、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 (学生采用自主识字的方式进行。)
会认的字:阅、固、调、皇、俄、拜
会写的字:堂、镜、闲、待、阅、腿、随、调、简、拜、访、具
1、其中“调”“待”是多音字,在课文中分别读tiao、dai;还可以读diao。(调动)dai(等待)。
2、注意引导学生区分形近字和同音字,比如,“堂”与“常”、“镜”与“境”、“访”与“坊”;
3、注意“拜”起笔是撇不是横,右边是四横不是三横,“具”的里面是三横,不要少写一横。
4、比较“闲” 与“阅”、“闭”,“腿” 与“随”,并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把他们分清楚。
5、同学们在玩中的发现能够谈谈吗?从玩中引导学生进入学习情境。
三、学生自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1、列文虎克是什么人?(职业是什么?)
2、他玩的是什么?
3、他玩出了什么名堂?
四、作业:
生字组词
第二课时
一、在充分朗读的基础上理解课文的内容。
1、课文有几个自然段?(五个自然段)
2、哪几自然段讲了列文虎克玩并且出了名堂?
3、“列文虎克是怎么玩的,玩出了哪些名堂?”
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三、四自然段)
4、分组讨论从哪几个方面写列文虎克是怎样玩出了名堂的?
从三个方面:
(1)一边看门,一边磨镜片,玩放大镜;
(2)玩放大镜,把两片放大镜放在一起,发明了显微镜;
(3)接下去写的是在玩显微镜的过程中发现了微生物。
5、课文中对小人国、居民、玩具三个词语加了引号,你认为这是为什么?(这是对微观世界和微生物的拟人说法和对显微镜的形象表述(借代),加上引号,不仅起到强调的作用,还使这些词语具有特殊的意味,避免了使用一些术语的枯燥,增强了所要表达意思的趣味性和可感性。)
6.引导学生简单归纳中心内容。
7、拓展练习
联系以前学过的课文,开拓学生的思路。课文虽然讲的是列文虎克的玩耍,而实质是讲观察、好奇心和求知欲,它们是科学创造和发明的出发点和原动力。如富兰克林就是由于好奇心而揭开雷电之谜的。还有爱迪生,他小时候常常对人类的各种奇异的创造惊喜万状。他曾悄悄把家里的钟表偷出来,一件件拆开,然后再装上,一心要了解它的秘密,相信学生会对这些事例有所了解,教学时可引导学生交流交流。
二、小练笔
有了前面所受到的启发和收获,让学生写一写玩中的乐趣和收获。要鼓励学生想怎么写就怎么写,写出自己在玩中的乐趣和收获,但要注意这是小练笔,不能拔高要求。
板书设计:
列文虎克——玩镜片——做放大镜——玩放大镜——做显微镜——发现微生物
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教案优秀 篇7
明确目标:
1、认读2个生字。能够借助注释、字典理解古文重点字词的意思,能说出古文的意思。
2、理解古文蕴含的教育意义,懂得学习应该诚实、有兴趣、善质疑。
3、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解析思路预设过程:
一、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二、精读内容
三、回归整体体会道理配乐朗读
一、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1、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
2、师配乐范读,学生自由学读。
3、师生同读。
4、展示朗读。
二、精读内容体会道理
(一)感受学习要有实事求是的态度
板书: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1、学生质疑,依疑导学。
2、理解意思,体会道理。
3、角色朗读,积累知识。
(二)感受学习要有浓厚的兴趣
出示: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1、运用学法自学
2、汇报、质疑。
3、讨论:为什么“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4、整合前两句,体会联系。
5、角色朗读。
(三)感受唐彪的论学习之教诲
出示:
“凡理不疑必不生悟,唯疑而后悟也。小疑则小悟,大疑则大悟。”
1、依法自主学习。
2、互相说说意思。
3、小结内容。
4、指导朗读。
三、回归整体配乐朗读
1、师:通过学习你有何收获?你知道该如何学习吗?
2、配乐朗读。
指名诵读。(古筝曲)
全体诵读。(配乐)
3、师小结
半部《论语》平天下,读《论语》不同之人会有不同的感受,希望同学们能多读,善思,勤学,把我国古典文学发扬光大。
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教案优秀 篇8
教材分析
本组课文是以“祖国河山”为专题编写的,选编的四篇课文以多样化的体裁、丰富多彩的语言描绘了大自然令人神往的景观。本次习作内容紧紧围绕本单元训练专题,以“这儿真美”为主题,围绕一个意思写一处美景。此设计重在引导学生去发现我们周围美丽的地方,并且把身边的美景介绍给别人。写的时候,试着运用从课文中学到的方法,围绕一个意思写。在介绍美景时能按照一定顺序,有选择地描写景物,说清楚这个地方有什么,是什么样子的,同时,表达对这个地方的喜爱之情。鼓励学生在习作中尽可能用上这学期新学的词语,写好后自己读一读,改正错别字,并把习作读给同学听,和同学分享你发现的美景。
教学目标
1.能够仔细观察一处景物,运用从课文中习得的方法,围绕一个意思用一段话写下来,并能主动运用平时积累的描写景物的词语。(重点)
2.能自己改正错别字,并乐于和同伴分享观察到的美景。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制作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观察身边的美景;准备身边美景的照片。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图片导入,激发情感
1.播放身边的优美风景图片,请学生谈一谈感受。
2.过渡:我们的身边有很多风景优美的地方,例如景色怡人的公园,清新淡雅的田野,缓缓流淌的清澈的小河,洋溢着丰收喜悦的果园……这节课,我们就向大家介绍自己身边的美景。
3.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通过图片的直观导入,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表达欲望。
二、围绕要求,确定内容
1.课件出示习作要求:指名读要求。
2.小组交流,说一说:你想把身边的哪处美景介绍给大家?
出示交流提示:
(1)可以介绍公园、田野、果园、小河、校园等我们周围美丽的地方。
(2)按顺序介绍身边的美景,说一说这个地方有什么,是什么样子的。
(3)你为什么喜欢这个地方?这个地方带给你什么感受?
(4)小组里的同学可以对成员介绍的美景进行补充或提问。
3.小组合作,根据交流提示说一说自己喜欢的一处美景。有相关照片的同学可以把照片拿出来请大家欣赏。
4.指名一边展示图片一边进行介绍,教师引导学生按顺序说清楚这个地方有什么,是什么样子的,这处美景带给自己什么感受。
设计意图:本单元伊始,就开始布置观察美景的任务,让学生逐级完善自己的观察所得。通过此时的相互交流,学生相互了解要介绍的美景,更开阔了习作思路,为下一步落笔行文打下了基础。
三、读写结合,指导习作
过渡:景物特点和观察方法不同,写作的顺序也会不同。本组课文中的几位作者就以不同的观察视角,生动形象地描绘出景物的鲜明特色,使人如临其境,如见其景。
1.“忆”顺序。
(1)回顾课文,说说本组中的四篇课文都分别运用了什么写作顺序。
预设:
《古诗三首》中分别按小船行进的顺序,按一天中天气变化——晴天和雨天的顺序,按照由近及远的顺序进行描述;《富饶的西沙群岛》是按“总—分—总”的顺序进行描述的;《海滨小城》整篇课文是按“分—总”的顺序进行描述的,第3~6自然段都是按“总—分”的顺序进行描述的;《美丽的小兴安岭》是按照春、夏、秋、冬的顺序或“总—分—总”的顺序进行描述的。
(2)小结:习作时安排好表达顺序,可以使内容有条理,联系更紧密。常用的顺序有:
①方位顺序。以景物的远近、上下、左右、前后等空间方位为序,层次清楚地加以描述。
②时间顺序。按春、夏、秋、冬,早上、中午、晚上等顺序写景。
2.抓住景物特点。
(1)出示课文《海滨小城》例段:小城的公园更美。这里栽着许许多多榕树。一棵棵榕树就像一顶顶撑开的绿绒大伞,树叶密不透风,可以遮太阳,挡风雨。
(2)说一说这几句话是抓住了榕树的什么特点进行描写的。(榕树的大、枝叶茂盛)
(3)小结:只有抓住特点,描写的景物才能活灵活现。
3.围绕一个意思写。
(1)出示课文范例:小城里每一个庭院都栽了很多树。有桉树、椰子树、橄榄树、凤凰树,还有别的许多亚热带树木。初夏,桉树叶子散发出来的香味,飘得满街满院都是。凤凰树开了花,开得那么热闹,小城好像笼罩在一片片红云中。
(2)指名说一说这段话是围绕哪一句话来写的。(小城里每一个庭院都栽了很多树。)
(3)出示句子,引导学生体会围绕中心句来进行描写的方法。
①操场后面的小花园真美……
②秋天的树林就像一幅色彩斑斓的图画……
③一到池塘边,我就被眼前的景色吸引住了……
4.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
(1)出示课文《富饶的西沙群岛》中的句子:
海底的岩石上生长着各种各样的珊瑚,有的像绽开的花朵,有的像分枝的鹿角。海参到处都是,在海底懒洋洋地蠕动。大龙虾全身披甲,划过来,划过去,样子挺威武。
(2)说一说作者运用了哪些修辞方法写出了景物的特点。(运用了比喻、拟人的修辞方法,写出了珊瑚的多种多样,写出了大龙虾的神气威武。)
(3)小结: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把所见的景物与自己的联想结合起来,这样写出来的景物更具体形象、生动活泼。
5.结尾抒发情感,表达喜爱之情。
设计意图:此环节通过回顾课文中的优秀片段,引导学生掌握描写景物的方法,从而抓住景物的特点,按照一定顺序进行介绍,运用多种修辞方法使表达更具体、生动。学生根据自己掌握的行文思路和写法,高效地完成本次习作。
四、动笔成文,互评互改
1.过渡:根据刚才讲解的思路和写法,相信同学们在头脑中都有了一定的行文思路,那就拿起你手中的笔,把你之前写的美景围绕一个意思,再用上积累的词语,写得更完美吧!
2.学生动笔成文,教师巡视指导,着重从“是不是围绕一个意思写的”“是否用上了积累的词语”“是否改正了错别字”三方面指导点评。
3.小组内互读互改,提出修改建议。
4.学生完稿之后,挑选3~5名学生把习作读给同学听,大家共同评议,然后根据评议修改自己的习作。
5.学生把修改后的习作读给大家听,教师引导学生修改完善自己的习作。
设计意图:学生在互相评改的过程中,既可以检查自己习作中存在的不足,进行合理的修改,又可以提高自己的习作水平,为培养学生修改习作的习惯带来帮助。
范文引路
美丽的小河
离我家不远处有一条小河,我喜欢它四季美丽的景色。在每个季节里,小河岸边都留下了我快乐的身影。①
春天悄悄地来了,河面的冰融化了。②小河对岸,柳树的枝条长出了小芽,粉红色的桃花也从枝头探出了小脑袋,它们争先恐后地在河面上留下了自己的倒影。燕子从南方飞回来了,轻盈地掠过河面。每天放学后,我都会到铺满嫩草的河边嬉戏,参加鲜花的盛会。③玩累了,我就顺势躺在草地上,望着蓝蓝的天空想象未来……
夏天到了,小河的两岸早已是绿树成荫。②这时的我和小伙伴是最开心的,我们一会儿玩水,溅起朵朵水花;一会儿捉小鱼、小虾……妈妈来洗衣服了,我们便帮着晾晒……直到日落,河面送来凉爽的微风,我们才依依不舍地回家。
秋天来了,小河里的鱼虾变肥了。②每到这时,爸爸就会领着我去小河里捉鱼虾。爸爸可真厉害,不需要多长时间,他就能抓到几条大鱼和许多小虾。夕阳西下,我俩提着满满④一篮子战利品,高高兴兴地回家了。
冬天的时候,小河也并不孤单。②河面结了一层厚厚的冰,我和小伙伴们结伴去滑冰。冰车在冰面上飞驰,就连大人们也忍不住来参加。冬天的小河热闹极了。
我喜欢家乡的小河,喜欢它的一年四季,是它陪伴着我慢慢地长大。⑤
行文写法赏析
开头点明要写的景物及其特点,表达了小作者的喜爱之情。
第2~5自然段按照四季的顺序来写小河景色的不同特点,而且都用一句话来引领,醒目又清晰。
将鲜花盛开的场景称为“盛会”,比喻贴切,表达了小作者的喜爱之情。
“满满”说明小作者和爸爸收获不小,用词准确。
总结全文,照应开头。
总评:
1、习作通过对小河春、夏、秋、冬四季景色的描写,体现出了小河景色的不同特点,也让读者深刻地体会到了小作者的快乐和生活的美好。
2、小作者还能通过侧面描写,来表达自己和小伙伴们对这个小天地的喜爱之情,如,“直到日落,河面送来凉爽的微风,我们才依依不舍地回家”。
教学反思
课堂伊始,我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选取了学生比较熟悉的几处美景,有学校的小花园、公园里的美景等,学生兴趣盎然。同时,请学生课前准备了自己喜欢的一处美景的照片,学生介绍美景的兴趣较为浓厚。在指导学生介绍自己喜欢的一处美景时,以课文为例,引导学生按照一定顺序,抓住景物的特点来进行介绍,同时,引导学生围绕一个意思去写。鼓励学生积累优美的词句,在习作中巧妙使用修辞方法。
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教案优秀 篇9
【教学目标】
1、认识“县、济、匠”等10个生字。会写“县、设、参”等14个字。能正确读写“设计、参加、雄伟”等23个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3、了解赵州桥的结构特点和建筑特色,感受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
让学生了解赵州桥的建造特点,体会作者的表达方法。
【教学难点】
帮助学生理解赵州桥设计上的特点及其好处。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搜集有关桥的资料、
第一课时
一、看图导入新课
1、谈话:同学们,生活中我们经常见到桥,你们知道的桥有哪些呢?(学生交流自己搜集的资料)老师这也有一些桥的图片,你们知道它们吗?它们在什么地方?
2、请同学们看看下面这四幅图,谁知道它在什么地方?有什么特点?由谁建造的?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课文,要求学生认真听读,仔细看课文,用心记。教师读完后,请同学们不要看课文,说说你知道的有关赵州桥的知识,看谁记得准确又多。
2、同学们谈谈自己的观点。
3、朗读课文,自学生字新词。
(1)学生查字典自学生字,理解不懂的词语,同桌间可以小声的交流。
(2)教师检查学生学习情况。让同学们开火车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教师可以适时点击课件进行生字新词的教学。
(3)教师可以介绍同学们学习新字的一些方法:
①结合生活识记法,“县”是行政区划单位,由地区、自治州、直辖市领导。“县”字的上头是两横。
②比较识记法,“抵”字可以和“低”“底”进行比较识记。“雕”字则可以和“准”“堆”进行比较记忆。
③组词记忆法,“爪”是一个多音字,可以组词爪(zhǎo):张牙舞爪;爪(zhuǎ):爪子,鸡爪。
④看图记忆法,教师可指导学生通过看图理解“拱形、栏板、雕刻”这几个词语。
三、细读课文,梳理课文内容。
1、轻声朗读课文,说说各自然段的主要内容。
2、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归纳:
(1)赵州桥是世界闻名的石拱桥。
(2)赵州桥既非常雄伟,又十分坚固。
(3)赵州桥不但坚固,而且美观。
(4)赵州桥是我国宝贵的历史遗产。
3、教师点击课文朗读,学生听读课文,质疑,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
四、作业设计
1、抄写生字,并用生字组词。指导书写“慧”字。
2、读读课后第一题,想一想这些问题分别在哪些自然段。
第二课时
一、导语。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赵州桥》,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什么?
二、精读课文,理解内容,指导学习方法。
1、学习第1自然段。我们请一位同学为大家读一读。
(1)读了这一段,你明白了什么?
(2)请根据第1自然段的内容用一句话来赞美赵州桥。
(3)全班齐读第1自然段,以自豪、赞美的语气朗读课文。
2、学习第2自然段。
(1)先默读这一自然段,思考:这段话共有几句话?分别是什么意思?
(2)小组朗读,其他同学边听边画出文中描写赵州桥雄伟坚固的词语和句子。教师重点点拨:“这么长的桥,全部用石头砌成,”“下面没有桥墩,只有一个拱形的大桥洞,横跨在三十七米多宽的河面上”,引导学生看课文插图,理解课文内容。
(3)同桌讨论上述加横线的字词在说明赵州桥雄伟坚固的作用。
(4)练习用“因为……所以……”的句式向大家介绍赵州桥的雄伟坚固,以及其建筑结构在建桥史上的创举。
(5)“创举”是什么意思?这种设计在建桥史上是一个创举,是指怎样的设计?理解“既……又……”的句式。
(6)指导学生以赞美的感情朗读第2自然段。
(7)总结第2自然段的意思:赵州桥非常雄伟,十分坚固。
3、学习第3自然段。
(1)自学第三自然段,讨论:
①第3自然段主要写了什么?第3自然段和第2自段是怎样联系起来的?
②第3自然段是围绕哪句话展开的?
(2)点击课件中的“看一看”,通过动画和解说学习第3自然段。
(3)理解“不但……而且……”的句式。
(4)小结:赵州桥的栏板上雕刻着精美的图案。
4、学习第4自然段。
(1)思考:课文的题目是“赵州桥”,课文1—3自然段已经介绍了赵州桥建造的年代、外形特点和栏板上精美的图案,为什么还要写第4自然段?
(2)联系课文说说你对“赵州桥表现了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的理解,对“赵州桥是我国宝贵的历史遗产”又是怎么理解的。
(3)大声朗读最后一个自然段,要读出自豪的感情。
三、朗读课文,回顾体会。
1、朗读课文,把自己喜欢的句子画下来。
2、试着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抄写自己喜欢的语句。
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教案优秀 篇10
一、创设情境,整体感知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课文《五彩池》。我们学校许多教师都没去过五彩池,我想请同学们为老师设计几条宣传五彩池的广告语,为了写好广告语,我们必须通过学习课文来了解五彩池的特点。同学们有兴趣完成这个任务吗?现在老师先带领同学们去看看五彩池。
1、播放五彩池录像或。课件(也可用挂图、投影),出示精美的图像,配上优美抒情式的音乐,老师以课文第二、三两段的内容作解说。
2、讨论观看五彩池景色后的心情或感受(让学生从整体上感知五彩池美丽与神奇)。
二、朗读体会,观赏五彩池
引言:通过上节课学习,我们知道要想深入了解五彩池的美丽与神奇,就得认真学习课文。我们先自学第二自然段。
1、读读、画画重点词句,了解五彩池的特点。
(1)交流学习所得
从“各种不同颜色”“光辉”“宝石”“闪耀”等词语体会五彩池的美。理解打比方的句子的意思,想象它所描写的美景。
从“漫山遍野”“大大小小”“无数”等词语体会五彩池数量众多。
从“大的……”“小的……”,体会水池大小、深浅不一。
从四个“有像”,体会五彩池形状各异。
(2)讨论这段话中的省略号所省略的内容,“水池还有像什么的?”让同学们闭上眼睛,大胆想象。(可以配乐想象)
(3)小结。五彩池的美丽与神奇,我们一时也说不尽,让我们用朗读来表达对它的喜爱之情吧!
2.朗读训练。自愿试读,齐读,启发学生读出美感,读出赞美之情。
三、欣赏五彩池水的美丽与神奇
1、先自学,后讨论。五彩池的水为什么会令人更惊奇?重点感悟水色变化的美丽与神奇。
从第一句领会五彩池的美丽。水源相同,各个池水颜色却不同。
从第二句话中“上层、下层、右丰边、右半边”的不同颜色,体会五彩池池水的变化多端。
从第三话句“水舀起来看,又跟普通的清水一个样”,体会五彩池水的神奇:看起来,水色丰富多变;舀起来,“什么颜色也没有”。
2、想想为什么课题叫《五彩池》?
因为色彩五颜六色,变化多端,所以叫《五彩池》。
3、朗读训练。可范读,自己练读,自愿报名读,配乐听读,齐读。尤其要读好转折语气“却”“可是”。要指导学生读出惊奇的心情、神奇的感觉。
四、探究原因,了解大自然的奥秘
1、学生质疑。
2、小组讨论
3、启发汇报(老师报据学生的回答,进行板画演示。)
4、看着板画,介绍池水呈现不同颜色的原因。
(1)同桌介绍
(2)请一位同学到讲台前当导游员,给大家介绍。
5、小结:欣赏了五彩池美丽、神奇的景色,又听了导游员的介绍,我们每个人都会情不自禁地发出赞叹——“原来五彩的瑶池就在人间,不在天上”。
师生齐读最后一段话。
五、回应开头,写广告词
引言:学习到这儿,大家一定了解了五彩池的特点,现在能写出吸引游客的广告语吗?
1、学生动笔写广告语
2、汇报交流广告语,师生评价。
六、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第二、三自然段。
2.推荐阅读《中国名胜经典》等介绍祖国山河的课外读物,了解祖国还有许多像五彩池这样美丽、神奇的地方。
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教案优秀 篇11
学习目标:
1、有感情朗读课文;
2、读懂课文内容,引导学生从小树立热爱劳动的观念;
3、培养独立阅读能力,体会一些词句表情达意的作用;
学习重难点:
引导学生自己读懂课文内容,陪阿姨能够自读能力,并是学生感到劳动是快乐的。
学习时间:
1~2课时
学习准备:
1、学生自己读熟课文,利用的方法学习词语,并提出疑问;
2、教师准备站;
学习过程:
一、引导认识略读课文,略知学习方法;
1、从“*”认识略读课文
2、略知学习方法:通过朗读、质疑、思考、讨论,读懂课文。
二、引导自己读懂课文
1、默读课文,借助拼音和字典认识生字,了解重点词语意思;
2、再读课文。思考:
(1)课文主要讲了什么事?
(2)槐乡的孩子可爱吗?你从课文哪些描写重体会到的?
(3)自己还有什么不动的地方?记下来,和同桌讨论一下;
三、利用网站,交流反馈:
1、打开网站:
(1)积累词语;
(2)在网站提示下理解:满载而归、耷拉
(3)利用网站学习解疑,然后组内交流;
2、反馈学习情况:
从课文词句体会课文内容:槐乡孩子的可爱体现在:勤劳懂事、吃苦耐劳、以苦为乐;
3、读出劳动的欢快、轻松、活泼。
四、巩固练习
1、完成网上练习:交流学习体会。
2、积累自己喜欢的句子;
3、说说自己课余所从事过的劳动内容;
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教案优秀 篇12
教学目标
1.训练学生有顺序的说话,有条理的把制作过程写清楚。
2.鼓励学生乐于实践,乐于表达,增强习作的自信心。
重难点
训练学生有顺序的说话并写清楚制作过程。
乐学善思办法
抓住学生最感兴趣的事来说一说自己的制作过程,激发了学生在组内制作的积极性,使学生积极投入到学习中来。
教学流程
一、创设意境,激发兴趣。
1.展示一个小制作:用辣椒做成的玩具鞭炮。
2.师述:同学们,这是老师用红辣椒做成的玩具鞭炮,你们说做的怎么样?
3.学生争先发言。
4.师述:老师相信,你们的小制作一定会更出色。
5.学生情绪高涨,兴趣大增。
二、分工合作,展示交流。
1.提出要求:(1)四人小组合作完成一个小制作,以组为单位开展比赛,看哪组做的又快又好,就能赢得最佳巧手奖。
(2)每组推一人介绍本组的作品,先说作品的名称及需要准备的材料和工具,再说说是怎么做的,最后还可以说说在制作过程中得到的乐趣或收获。看哪组介绍的最好,就能赢得最佳口才奖。
2.展示作品,互相交流。
(1)展示做成的小制作,每组推一个人介绍本组作品,大家提问或补充。
(2)评选最佳口才奖,并发奖章。
(3)同学互相观看,展示出来的小制作,自由交谈,选出自己喜欢的作品。
(4)评选最佳巧手奖,并发奖章。
(5)请获奖小组另推一人,介绍获奖作品,注意讲清制作过程。
三、由说到写,实现迁移。
师述:刚刚那些小制作,是小组同学共同努力合作完成的,其实,有很多同学独立完成的小制作也做的很好,同学们也来讲讲,由于时间有限,把要说的内容写下来,可以写自己的小制作,也可以写合作完成的小制作。
1.自主命题。教师指导命题方式:
(1)直接以小制作的名字来命题:如《小小储蓄罐》。
(2)可以以自己的感受或收获为题:如《我成功啦》,《布娃娃真可爱》。
2.自主作文。
写的时候,一般先说明需要准备的材料和工具;接着写制作的过程,这
是主要部分,可以分步骤写;最后,可写在制作过程中得到的乐趣或收获。
四、互批互改,共同进步。
1.最先完成的前五名同学的习作,评最佳习作奖,颁奖。
2.同桌之间交换习作,互批互改,教师参与讨论。
3学生自己再次修改文章。
板书设计:我们的小制作
1.以名字为题
材料工具
2.以感受或收获为题
感受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