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教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动物的远游》教案

2023-08-05

鄂教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动物的远游》教案 篇1

  [教材依据]

  鄂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17课。

  [教学设计思想]

  《动物的远游》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鄂教版)三年级上册第17课。本课是一篇科普知识性较强的课文,课文通过生动有趣的语言,介绍了动物具有一种超越人类的本领分辨方向,认路回家。对于三年级的孩子而言,本篇课文篇幅较长,知识性较强,并且涉及动物的知识较多,为了避免上成自然科学课,必须在指导学生朗读上下功夫。为了把更多的时间给学生去读通、读懂,在设计上必须紧扣教材、文本,加强朗读指导,让学生读中感悟,感悟后再读,在读中体会作者是怎样运用语言文字来阐述动物远游的本领的,使学生既学到知识,又读出文字的精彩。

  [教学目标]

  1、学会12个字,会认12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通过学习,了解动物远游的本领,激发学生了解动物、探究自然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1、通过读文,知道动物具有的超越人类的本领,激发学生阅读科普文章的兴趣,拓展学生的视野。

  2、引导学生感受动物世界的神气,学习动物们惊人的耐性、毅力和坚忍不拔的品质。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同学们,王老师今天给你们带来了几位可爱动物朋友。它们都是谁呀?(学生看图)

  2、这些动物朋友都有一种非常特殊的本领,甚至超越了聪明的人类,今天就让我们来了解一下吧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有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读这篇课文,注意把生字读准确,课文读流利。

  2.同桌自学生字。

  3.看到大家学得这么认真,我也忍不住想考考大家了。

  (CAI出示一类词语 开火车读、齐读)

  4.同学们这么棒!相信这些字也难不倒大家了。(CAI出示二类词)来一起读一遍吧。

  5.真不错,生字连成词语了,能读好吗。(CAI出示课内词语)(自由读、指名读、齐读)

  三、品读课文,理解感悟:

  1.学习第一段

  同学们预习过课文,这种特殊的本领究竟是什么呢?(学生回答)

  你是从哪里知道的?

  评:对,这就是动物远游的本领。(板书远游)

  请同学们再读第一自然段。

  2、学习课文第2、3自然段

  (1)请同学们浏览课文的2-6自然段,看看课文介绍了哪些动物远游的本领?

  学生回答(蜜蜂、鲈鱼、鸽子、燕子、三文鱼、夜莺)

  能用书的一句话来概括,看了它们的本领后你的感受吗?

  (CAI出示句子:“这真是令人惊讶啊!”)

  小结:是呀,这些动物即使到遥远的地方,也可以认路回家。比我们人类的本领还要强。这真是令人惊讶啊!

  (“惊讶”)体会朗读(指名)

  (2)我们先来看看蜜蜂和鱼的远游本领吧,自由读课文第2、3自然段,你对谁最感兴趣,就读哪一段,勾画下让你惊讶的地方画波浪线,好好读一读,

  (3)今天咱们先来看看小小的蜜蜂远游的本领吧。谁来说说看蜜蜂远游的本领怎么令你惊讶了?从哪里看出来的?能读一读吗?

  A 生谈第一句:最远去过哪些地方?你们一个人去过解放公园?说说你的感受。来联系一下自己的生活来谈谈(惊讶)带着你的感受来读一读。真是了不起呀,我们一起把这句话读读吧。(齐读)

  还从哪里体会到蜜蜂远游的本领强的?

  B 生谈第二句:关于这个方面的知识 我找了一些相关的资料,了解到蜜蜂他是靠眼睛来认路的,而他的记忆力是非常强的,只要是沿路上有的一些事物,他都能记住,因此把他们放到盒子里,带到较远的地方也能很快飞回来。读到这里你又有什么感受呢?(惊讶)带着你的感受来读一读。真是令人惊讶呀,女生一起把这句话读读吧。(女生齐读)

  (4)蜜蜂远游的能力已经很强了,还有比蜜蜂还强的呢!(出示鲈鱼的图片)

  (出示第三自然段的第一句话)来咱们一起来读读这句话。

  (5)从课文的哪一个部分看出鱼的远游的能力比蜜蜂还强呢?

  (第二句话:路程远、时间长)

  蜜蜂喜欢早出晚归,但是很多鱼远游却有季节性和规律性。比如大马哈鱼 、小黄鱼 、胭脂鱼,他们都有这个能力。有人研究过鳜鱼的旅行。鳜鱼在河里长到2岁游入海洋 ,张大以后又回到河里产卵,而且总是回到幼年所在的地方。这样远的路,鳜鱼即使只走过一次,也决不会走错。并且一路上,他常常要越过很大的障碍物。

  我国的鲈鱼也有这个本领(CAI出示图片)自己去读读课文吧。(指名读)读到这里又给你什么感受呢?(惊讶)谁再来读一读?(指名读)

  (6)我们学习了蜜蜂和鱼远游的本领有什么感想呀?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来谈谈。(学生自由谈感想)

  带着这种感觉来读读2、3自然段吧。

  四、小结本课学习,布置课外学习活动

  1、教师小结:今天我们一起去动物王国里了解了蜜蜂和鲈鱼令人惊讶的远游本领,其实还有比它们更加令人惊叹的小动物呢,我们下节课再去探寻它们的奥秘吧。

  2、查询有关动物的知识,办一份有关动物知识的小报。

  五、教学生字

  [板书设计]

  17、动物的远游

  蜜蜂

  鲈鱼

  鸽子

  燕子

  三文鱼

  夜莺

鄂教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动物的远游》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 学会12个字,认识14个字。

  2、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 通过学习,了解动物远游的本领,激发学生了解动物,探究自然的兴趣。

  重点难点:

  理解文章内容,激发学生了解动物,探究自然的兴趣。

  教学准备:

  生字卡片、图片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 谈话导入

  许多动物都有自己独特的本领,可以分辨方向,可以用来保护自己,甚至还超过了人类呢!想去看看吗?

  二、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 抽读生字卡片,开火车,指名读。

  2、 指名读课文,纠正读音。

  3、 《动物的远游》这篇课文介绍了哪些动物远游的本领?(根据回答贴出动物图片)

  4、 现在请打开书,快速读课文,看看对于课文你还有哪些问题?

  三、 复习巩固

  去掉拼音的生字词

  四、 指导书写

  1、 看看今天要写的生字,说说,最难写的字是哪几个?应该注意什么?

  2、 老师范写,学生练习,师辅导,强调写字姿势。

  第二课时

  一、复习回顾

  请回忆一下,这篇课文介绍了哪几种动物远游的本领。

  二、感情朗读,理解课文内容

  1、现在请同学们拿出笔来,默读课文,边读边把文章中给你印象最深的介绍动物远游本领的词句画下来。

  2、再读课文,想想你为什么画这些句子?

  3、 师出示表格,学生答后填表,了解不同动物的本领。

  4、 同学们说的很好,请在小组内表演,展示不同动物的本领。

  5、 小组派代表上台来表演,进行比赛,看看哪组介绍的动物多?

  6、 看来同学们对这些动物远游有了很多了解,那能读读吗?

  7、 表演读:谁能戴上头饰来读?

  三、拓展延伸

  1、小小的蜜蜂,鸟类,三文鱼等这些动物认路的本领确实令人惊诧,你还知道哪些?

  2、上网查询有关动物的知识,办一个关于动物的小报。

  板书设计:

  动物的远游

  蜜蜂 回家从不迷路

  鲈鱼 有一定季节性和归路性

  鸽子 燕子 认路本领惊人

  三文鱼 耐性和毅力

  夜莺 认路本领

鄂教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动物的远游》教案 篇3

  教学内容:

  这是一篇科普知识性的文章,课文通过生动有趣的语言,向我们介绍了动物具有一种超越人类的本领——分辨方向,认路回家。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学会12个生字,认识12个字。

  能力目标: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情感目标:通过学习课文,了解动物远游的本领,激发学生了解动物,探究自然的兴趣。

  教学重点:

  体会作者是怎样运用语言文字来阐述动物远游的本领。

  教学难点:

  了解不同动物远游的本领,激发学生探究自然的兴趣。

  教学准备:

  师生共同收集动物远游的资料。

  教学时数: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学习内容:

  读顺文章,认识生字,了解文章的大体内容。

  学习过程:

  一、谈话导入。

  1. 板书课题:动物的远游

  知道“远游”是什么意思吗?你知道那些动物要远游,它们为什要远游?

  2.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文章。

  二、读顺课文,了解文章的大体内容。

  1. 汇报自学预习的情况。

  认读生词:

  分辨规律逆流欧洲伦敦附近障碍佩服痕迹例如

  同类曾经较强程度陌生饲养训练伦敦迁徙案例

  2. 指名读课文,了解文章大体内容。

  A. 读课文,疏通语句。

  B. 思考文章写了哪些动物的远游?

  填空:课文主要介绍了昆虫类、( )和( )三类,( )( )( )( )( )和( )六种动物远游的本领。

  C. 读了文章之后,你有哪些困惑?

  3. 识记生字。完成小字作业。

  第二课时

  学习内容: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通过学习课文,了解动物远游的本领,激发学生了解动物,探究自然的兴趣。

  学习过程:

  一、回顾课文。

  说说课文记叙了哪些动物的远游?

  二、细读课文,读懂文章内容。

  1. 语句体会。

  *很多鱼远游的能力比蜜蜂还强。

  *鸟类远游的本领更加惊人。

  思考:

  A. 从这两句话,我们能推算出很多鱼、蜜蜂、鸟类本领的大小,它们一次是:( )>( )>( )。

  B. 这两句话分别是第三、第四自然段的第一句话,它们的作用是。课文种还有这样的句子,如( )。

  2. 你最喜欢课文的哪个部分?有感情的朗读给大家听。

  三、完成课堂作业。

  1. 教师指导学生完成语段阅读。

  2. 学生独立完成基础练习。

  四、小结。

  说说你还知道的有关动物远游的知识。

鄂教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动物的远游》教案 篇4

  一、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1、会比较植物和动物的相似和不同。

  2、会比较人与黑猩猩的相似和不同。

  3、能通过文字、语言交流比较结果。

  知识与技能:

  1、知道动物、植物、人等生命的基本需求和共同特征,要有一定的空间、能生长、能繁殖后代、会死亡等。

  2、知道人是生物界中的一员,人和动物、植物都享有生存的权利。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意识到人是自然的一部分,要与其它生物和谐共处。

  2、意识到要为自己及其它生物保持一个健康的生存环境。

  3、养成爱惜生命、爱小动物、爱护花草树木的好品质。

  二、教学准备:

  各种动植物、人的图片。

  三、教学课时

  一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复习

  1、你知道哪些动植物?

  2、每种动植物都一样吗?

  3、人是不是动物?

  4、人与动物有何关系?

  二、新课

  1、揭题:“植物 动物 人”

  2、动物与植物有什么相同之处与不同之处。

  (以兔子和萝卜为例作比较)

  相同点:

  (1)都是生物。

  (2)都会生长。

  (3)都需要水、阳光。

  (4)都需要营养……

  不同点:

  (1)兔子会运动。

  (2)兔子有血、肉、骨。

  (3)它们的生活环境不一样。

  (4)各自的味道也不一样……

  3、 观察书本上第18页。

  (1)这些是动物还是植物?

  (2)这样有什么好处?

  (3)教师小结:有些动物在某些时候与植物几乎一模一样,有些植物在某些时候与动物十分相似,简直是真假难辩!怎么会出现这样奇怪的现象的呢?它们这样是为了更好的伪装自己,防止被敌人发现,有时也为了捕捉猎物。

  4、这些动物和植物之间有什么不同与相同之处?

  (1)老虎和松树

  (2)鱼和水草

  (3)袋鼠和树叶

  (学生讨论、汇报、交流,完成在自备本上)

  5、人

  (1)人是动物吗?

  (2)为什么?

  (3)人与黑猩猩比较,完成表格。

鄂教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动物的远游》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9个;能积累“成团成簇、蠕动、三五成群、寒气逼人”等词语;能根据媒体演示理解“成团成簇、蠕动”等词语的意思。

  2、能流利地朗读课文。

  3、能了解课文的层次;了解课文介绍的两种动物休眠的特点,并用流畅的语言向大家介绍。

  教学重点:

  继续学习静心阅读,边默读边思考,了解课文的主要层次,及蝙蝠和海参休眠的特点。

  教学难点:

  在学文的基础上能用流畅的语言作介绍。

  教学准备:

  预习要求:

  1、通读课文,读准字音。

  2、思考“阅读芳草地1”课文哪部份写蝙蝠,哪部份写海参。

  3、查找蝙蝠和海参的有关资料

  4、根据“语言直播厅”,自由查找冬眠或夏眠动物的资料。

  准备蝙蝠休眠的媒体。

  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文:

  1、导语导入:通过前两篇课文的学习我们了解了一些奇异的自然现象,今天让我们走进动物世界,去看看。

  板书:动物

  2、补齐课题:

  课前预习我们知道课文介绍了哪两种动物?

  板书:蝙蝠、海参(读准字音,特别注意“参”是多音字)

  3、这两种动物都有一个什么共同的习性?(都需要睡眠,理解此处的“睡眠”不同于平时所说的“睡觉”,是某些动物的一种生理现象,在一个较长时间内不动不吃)。

  蝙蝠在冬天睡觉。板书:冬眠。读准“眠”说说眠是什么意思。还知道哪些动物会冬眠?

  4、引发兴趣:还有的动物要夏眠。

  板书:夏眠。

  5、课文既介绍了蝙蝠的冬眠又介绍了海参的夏眠因此课文题目为“动物的休眠”。

  补全课题。

  说明:三年级仍旧要重视拼音教学。通过“蝙蝠”“海参”两个词语的拼音练读,让学生读准字音。同时也复习了多音字的知识。“眠”是三拼音,通过拼读适时地滚动复习三拼音的音节,巩固汉语拼音。“冬眠”是学生已较为熟知的知识,已经能自行掌握,就不用反复强调,点出即可。而需要强调指出的是“夏眠”这是学生所不知的“新知”。而简单的板书也就已经将课文主干抓住。

  二、检查预习,初步感知课文。

  1、指名读课文,检查课前预习情况,板书读错的字词,纠正;读生字。

  2、思考:课文哪些部分写蝙蝠?哪些部分写海参?用“//”将课文分成两部分。

  3、齐读课文,交流

  说明:课前布置了预习作业,上课时要注意反馈预习情况。读课文,将课后“阅读芳草地”的练习内容穿插于本环节,让学生初步感知段落及分段的方法。

  三、深入研读课文,积累语言。

  1、根据自学要求,分组学习。

  (1)认真自读课文,根据课后格表,了解两种动物休眠的具体情况;然后小组交流。

  (2)讨论:两种动物的休眠有什么不同?它们睡眠的共同原因是什么?

  说明:给学生时间和空间读文,培养学生静心读文,边读边思考习惯;鼓励学生在小组主动与他人交流,自信地发表自己的意见,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能力。

  2、交流:

  (1)交流写蝙蝠休眠的部分。

  ●蝙蝠冬眠的地方:山洞、屋檐……这些地方用文中概括的语言表达就是——(僻静安全能避风寒的地方。注意“僻”与“避”字形)这里“……”还可以是哪些僻静安全能避风寒的地方?

  ●蝙蝠怎样冬眠:双脚抓住崖壁、房檐等,成团成簇地倒挂着睡觉。(通过媒体理解“成团成簇”,也即前文的“集体”一词的具体表现;抓住:“挂”交流课前收集的有关蝙蝠的资料)

  ●朗读1—3节

  (2)交流写海参休眠的部分

  ●海参怎样冬眠:睡觉(自问自答句子分别师生问读。知道:自己问自己回答;感受:一问一答,读来顺畅。“蠕”读音是卷舌音,抓住“蠕动”简要交流课前收集的有关海参的资料)

  ●朗读4—6节

  说明:在交流表格时,要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进行品读。例如在交流蝙蝠在什么地方冬眠时,可以让学生想想省略号还省略了什么地方,帮助学生理解这些地方有共同特点——僻静、避风寒,结合区分两个生字的字形。在交流蝙蝠冬眠时的样子时引导抓住动词,了解蝙蝠休眠的特点。

  (3)读读课文,参照表格,说说两种动物的休眠有什么不同?

  (4)读全文交流两种动物睡眠的共同原因。

  ●通过朗读和句子比较,体会句子:

  “等冬天来临,天气冷了,蚊子、夜蛾死的死,躲的躲,蝙蝠什么吃的也没有了。”

  “等冬天来临,天气冷了,蚊子、夜蛾死的死,躲的躲,蝙蝠吃的没有了。”

  ●出示:“蝙蝠什么吃的也没有了。怎么办?”

  “是躺着等死,还是像大雁、燕子那样千里跋涉,飞到温暖的南方去?”

  在文中找到回答这两个问题的句子,

  体会第2个设问句:为什么会想到大雁和燕子?这个问答说明什么?

  (蝙蝠也会飞行;和其他会飞的动物比较,它对付绝粮的办法很特别。)

  指导朗读,抓住“不”、“都”。

  ●通过比较,体会句子“夏天,海底再也没有海参吃的东西了。”

  完成“词句活动室”2。朗读句子,读出语气语调。

  3、总结:动物休眠是因为在一段时间内,找不到吃的东西,为了保持体能,便要休眠。

  4、有感情朗读全文。

  四、课外延伸:

  根据收集的资料说说你知道哪些动物也要“冬眠”(或者“夏眠”)?它们是怎样“冬眠”(或者“夏眠”)的?完成“语言直播厅”

  五、布置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