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脊轩志》语文教案

2023-08-02

《项脊轩志》语文教案 篇1

  知识目标

  1、学习作者选取生活琐事、平常景物表现人的音容笑貌,以朴素简洁的语言寄托自己深情的写作风格。

  2、准确理解“当、洞、胜、凡、兹、过、竟、比、殆”9个实词,并归纳积累“顾、稍、置、归、去”5个实词的义项。

  能力目标

  1、在熟读的基础上理清思路,把握脉络,体味作者思路清晰、语言流畅的特点。

  2、根据上下文辨析实词和活用词的义项,做到熟练翻译课文,提高文言阅读能力。

  德育目标

  体会作者在日常琐事的记叙中所蕴含的浓浓深情,感受亲情。

  教学重点

  1、理解作者对家道衰落的伤感和对故居亲人的眷恋深情。

  2、研习三、五、六段,体味“多可喜亦多可悲”的内涵。

  教学难点

  1、通过细节描写感悟作者在叙事中营造出来的抒情氛围。

  2、在诵读的基础上熟练背诵全文。

  教学方法

  1、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提高学生的文言阅读能力,巩固文言知识。

  2、讨论法。通过广泛讨论,培养学生的解析能力。

  3、延伸法。通过延伸练习,提高学生鉴赏文言的能力。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一、课文题解:

  项脊轩是归有光的"书斋名。一说其远祖归道隆曾居住在太仓项脊烃,作者以项脊轩来命名自己的书斋,有追念祖先的意思。一说,言其窄小,如颈背之间,故名。轩,这里指小屋,即书斋。

  志——古代一种文体,主要是记载事物,并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

  二、走近作者

  归有光(1506—1571):字熙甫,号震川,明代昆山人,明代著名古文家。他自幼苦读,9岁能文,但仕途不利,35岁才中举人,后连续8次考进士不第。于是迁居嘉定安亭江上,在那里讲学二十余年。他的学生很多,称他为“震川先生”。到60岁才中进士,授县令职,一生郁郁不得志。

  归有光虽仕途不得意,但他博览群书,是明代杰出的散文家。在文学上,他和王慎中、茅坤、唐顺之合称唐宋派。他的散文源出于《史记》,取法于唐宋八大家,风格朴实,被誉为“明文第一”。当时人称他为“今之欧阳修”。清桐城派代表人物之一的姚鼐(nài)视之为唐宋八大家和桐城派之间的一座桥梁。

  三、诵读课文

  四、预习检测

《项脊轩志》语文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认识散文《项脊轩志》“文无定格,贵在鲜活”的特点,体会这类文章的写法,感受其生活气息和情趣,提高鉴赏能力。

  2.感受作者对物在人亡、三世变迁的感慨,表达怀念祖母、母亲、妻子的深厚感情。

  3.积累整理重要的文言知识。

  【教学重、难点】

  1.认识散文《项脊轩志》“文无定格,贵在鲜活”的特点。

  2.体会这类文章的写法,感受其生活气息和情趣,提高鉴赏能力。

  【教学方法】朗读法、合作探究法。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略)

  二、解题:

  志:名词,记;

  轩:本指前面高有帷幕的车子,因而把像轩车的屋子、走廊都叫轩,今天轩用来指有窗的廊子或小屋,多用于书斋茶馆;

  项脊:因江苏太仓项脊泾得名,因为他远祖归道隆曾居住于此,把它用来作书斋名有纪念远祖的意思。

  三、知人论世:

  归有光:明代著名古文家,号震川,世称震川先生。九岁能文,但科考坎坷,三十五岁才中举;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六十岁终中进士。以儒生而为县令,为政清廉,不为豪门大吏所容,仕途不利,转徙五年而终。归的文章“不事雕琢而自有风味”,时人有“明文第一”“今之欧阳修”的赞誉。

  四、整体感知:

  1、全班齐读全文,注意字词:

  脊jǐ渗漉shēnlù葺qì垣yuán楯shǔn偃yǎn兀wù

  籁lài迨dài爨cuàn庖páo妪yù

  婢bì妣bǐ姊zǐ呱gǔ比bì阖hé顷qǐng笏hù号háo扃牖jiōng yǒu几jī

  2、在预习的基础上梳理文言字词。

  五、具体研习文本:

  (一)用文中的一句话概括作者的感情。

  “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亦多可悲”-承上启下的过渡句,也表明了文章的感情基调,总领全文。(中心句)

  (二)请思考:在作者眼中,“可喜”的是什么,“可悲”的又有哪些事呢?简要概括。

  第1节修缮前后的项脊轩多可喜第2~5段,作者写了几件可悲的事?

  A.诸父分家,家族衰败B.悼亡母C.忆祖母D.忆亡妻

  (三)具体研习:

  1、可喜:小阁子的变化

  修葺前:狭小(室仅方丈,可容一人)、破漏(百年老屋,尘泥渗漉,雨泽下注)、阴暗(又向北,不能得日,日过午已昏)

  修葺后:明亮:(日影反照,室始洞然)幽雅宁静(借书满架,桂影斑驳,万籁有声,庭阶寂寂)

  作者陶醉于“借书满架,偃仰啸天”的读书生活;

  陶醉于“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的寂寂庭阶;

  陶醉于“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的清幽月景。主人公的精神世界和小屋的客观环境融为一体,表达了作者“可喜”的情感。

  作者在这里得到的是读书乐(板书),感受到的是环境美(板书)。小小书斋,给作者带来无限乐趣,借书满架,可见作者是好学之人,作者自幼苦读,9岁能文,20岁通读五经三史,用五种颜色笔圈点《史记》。作者在项脊轩中冥然兀坐,静静地思考,“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殆”,希望在学业上有新的收获。

  作者所记叙的读书画面,体现的是一种静态美,哪个词语体现了这种静:“万籁有声”指的是“自然界的一切声响”,与“万籁俱寂”相比,这是以动写静,诗词中哪些诗句体现了这种手法:

  “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 “美丽的夜色多沉静,草原上只留下我的琴声”

  “房间静静的,连一根针掉在地上都能听见” “房间里静极了,只有墙上的时钟在滴滴滴地走着”

  作者在这里以动写静,收到此时无声胜有声之效,白天小鸟啄食、静,夜晚、“明月”“半墙”烘托。“桂树”“班驳”描绘,表现作者心境的恬静,闲适。

  小结:

  第一部分,作者着意写自己在轩中读书怡然自乐的情景,幽静的环境,快乐的读书生活,给作者带来无限的乐趣。这种可喜与下文的可悲之事,形成鲜明的对比。

  2、早慧能文的作者,悲的`又是什么?

  可悲:①大家庭的衰败(叔伯分家,大家庭崩溃)②幼年(8岁)丧母的悲痛(妪忆母亲,触动失母之悲)③去世祖母的企盼(追忆祖母,长号不自禁)作者8岁丧母,作为一个文人,读书走上仕途才能振兴大家庭。35岁中举,60中进士,无法改变现实。④妻子早亡。(伉俪情深,阴阳永隔。35岁中举,迁徙,发现旧文,悼亡情切。)

  小结:“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归有光追忆往事,惘然,凭吊个人遭遇的不幸,写出了对家道中落身世的惋惜和哀鸣,也写出了对亲人的深切怀恋。

  六、品细节:

  (一)姚鼐说:《项脊轩志》是“太仆最胜之文”。这主要得力于作者善于捕捉生活细节以表达深挚的感情。

  初中我们学过朱自清先生的散文名篇《背影》,其中有一段精彩典型的细节描写,我们一起来回顾一遍吧:“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

  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

  作者抓住生活中买橘子这一十分平常的小事精雕细刻,成功刻画了父亲的背影,使我们感到父亲的真实、可敬、可亲,从而写得情透纸背,泪透纸背,力透纸背。

  (二)那么什么是细节描写呢?

  细节描写就是把细小事物,如一个动作、一种表情、一个特点用特写镜头把它放大,通过准确、生动、细致的描绘,使读者“如见其人”“如睹其物”。

  或者说所谓细节描写,就是对某些细小而又能很好地表现人物思想性格的环节和情节,加以具体描写。好的细节描写,能使人物性格丰满、活灵活现、惟妙惟肖,增强文章的形象性、生动性和真实性。

  示例1:室西连于中闺,先妣尝一至。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妪又曰:“汝秭在吾怀,呱呱而泣;

  娘以指扣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吾从板外相为应答。”语未毕,余泣,妪亦泣。

  一个动作、一句话,刻画了一个慈母形象,这一细节准确传达了母亲对子女的深切关怀和厚爱,同时我对母亲的无比崇敬和怀念之情也不言而喻。典型的细节可以刻画人物性格,可以传达人物微妙而深邃的感情。

  (三)小组讨论:文章多处描写生活细节、平凡场景,你最喜欢哪一处细节描写,请谈谈你的理由。

  1.第1处、“借书满架姗姗可爱”。

  课文第1段,写项脊轩修葺前后的不同景象,略前而详后。项脊轩原是陈年旧屋,又小,又破,又漏,又暗,简直不堪人居。但作者对它却很有感情。首先,修葺之时,不但“使不上漏”,而且“杂植兰佳竹木于庭,旧时栏媚,亦遂增胜”,着意对书斋周围的环境加以美化。其次,修葺之后,作者“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籁有声”。满架的书都是“借”来的,说明作者当时处境之清寒,但他寒窗苦读,似有无穷乐趣。正因为作者具有高洁的情操,所以他能够从朴素的环境中看到无穷诗意。白天,“庭阶寂寂,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在他笔下的庭院显得多么幽静,多么迷人!如是“三五之夜”,则“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正是诗一样的语言,画一样的意境。皓月当空,月色如水,桂枝的倩影投落在粉墙上,错落有致,别具情味。微风过处,顿见光影摇动,但闻幽香阵阵,更觉心旷神怡。这里作者写的是景,但景中含情。从作者笔下那“珊珊可爱”之景,读后可以感受到作者对项脊轩那种深挚的眷恋之情。

  2.第2段里还叙述了作者束发读书轩中,祖母前来探望的一件佚事。说说祖母的言语举止表露了她怎样的心情?

  这件事情是作者亲身经历的。一次,作者在轩中读书,祖母前来探望。一见面,祖母就说:“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话语中既含疼宠之情,又有赞许之意。“比去,以手阔门,自语曰:‘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这一段描写,细致入微地写出了老祖母复杂的内心活动。临走的时候,轻轻阖门,生怕屋外有什么动静会干扰孙儿读书。一个小小的动作,表露了祖母对孙儿的关切之情。同时,看到孙儿如此发愤,想见将来必有成就,喜悦之情不能自已,因此喃喃自语,又想到自己年岁大了,怕等不到孙儿获取功名那一天,激动之中,又稍带有几分伤感。“顷之,持一象笏至,曰:‘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希望孙儿取得功名,荣宗耀祖,这无疑有其庸俗的一面,但通过一个细节,几句话语,就把祖母对孙儿的勉励、期待之情摹写得十分真切。

  3.“吾妻来归,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吾妻归宁,述诸小妹语曰:“闻姊家有阁子,且何谓阁子也?”其后六年,吾妻死,室坏不修”。恩爱补记在35岁后,一个早早失去母爱,在功名科举上又屡遭打击的年轻读书人在结婚后获得了精神上的抚慰。然而妻子也不幸早逝,项脊轩虽经修葺,却已物是人非,简短的文字里蕴含着多少今昔对比的沧桑感叹!

  4.课文第4段通过哪几个生活片断来抒写作者当年与其妻的亲密感情的?

  作者撰写(项脊轩志)一文之后,又有其妻来归一段情事。项脊轩中原是作者一人独居,或“啸歌”,或“兀坐”,以诗书自娱。“后五年,吾妻来归”,这时的项脊轩中完全是另一番景象:其妻“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有问即有答,有学即有教。从字里行间,我们似可以听得见项脊轩中传出来的欢声笑语。再说,作者安贫乐道,他的妻子问的是大事,学的是书法,志趣自然相近,伉俪间感情之融洽自可想见。这一层从正面写。接着,作者又指出一件琐事,“吾妻归宁,述诸小妹语曰:‘闻姊家有阁子,且何谓阁子也?’”表面看来,这一句话突然冒出,似与上文全不相关,然而细细体味,文脉似断而实连。“吾妻”转述的是诸小妹的话。诸小妹怎么会问起“阁子”的事呢?无疑是“吾妻”经常在她们面前提起的缘故。那么“吾妻”为什么会经常提起“阁子”呢?上面“时至轩中”那一句话就是答案。可以想见,“吾妻”经常在诸小妹面前提起的,不光是“阁子”,而且还有阁子中的人,他们在阁子中柔密无间的生活。这一层从侧面写,对前一层既是补充,又是深化。“其后六年其后二年”这一层,交待了妻子亡故之后的一些事情。句句记实,字字含情。第一句,说“其后六年,吾妻死,室坏不修”。项脊轩原先是既窄小,又破旧,作者“稍加修葺”,再作美化,独居陋室,自有无穷乐趣。现在呢?因为“吾妻死”,室坏也不想修了。作者没有说妻子亡故以后自己如何悲痛,如何怀念。但读者从前后的对比中自能体会到作者对妻子那种真挚的感情和深切的怀念。妻子亡故,已有时日:但复葺旧室,全然不见当年的热情,无限伤感溢于言外。

  5.这篇课文以记叙庭中那株枇杷树作结。这样的写法有什么好处?

  分析:文章结尾,贵有余味。这篇课文的结尾,可说是“言有尽而意无穷”。“庭有批把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看到树,就似乎看到妻子的音容笑貌,就似乎听到妻子的欢声笑语。“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何况这一番是永别呢!枇杷树“今已亭亭如盖矣”。由“亭亭如盖”的树,自然就会联想到当年亭亭玉立之人,可现在物虽在而人已去,占据着心头的只是一片怅惘之情。这一句话,托物寓情;

  同时又点到“庭”,与题目“项脊轩志”相照应。言简意丰情深,耐人寻味。

  小结:作者善于从生活中捕捉平淡的琐事,用典型的细节和场面,寥寥数笔,却抒发了深挚的感情的突出写法。正如明人王锡爵所评“无意于感人,而欢愉惨恻之思,溢于言语之外”。

  所以这些我们平常熟视但只有感觉而不怎么认识的事,一经作者真切再现,便具有很强的艺术魅力,便能以“小”、“琐”事令读者产生巨大的震撼。正如明人王锡爵所评“无意于感人,而欢愉惨恻之思,溢于言语之外”。

  七、齐读全文,再深深体会细节之中的深情。

  归有光的散文对清代影响很大,清代散文的主流是桐城派。桐城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姚鼐认为,归有光直承唐宋八大家之后,元明两代除归氏外别无他人,并把他视为唐宋八大家和桐城派之间的一座桥梁。这个评价是符合实际的。

  八、写作特色:

  1.第一节——以动衬静

  其他例子唐人王藉“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2.第二节——虚实结合

  老妪写母亲音容笑貌3.第四节——以喜衬悲

  以当年小夫妻在轩内唱和相随的欢乐来衬托今日丧偶的悲哀4.第五节——今昔对比

  “死之年”与“今”对比,暗寓“今不如昔”。这种手法是诗文中常用的如:“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唯有鹧鸪飞”。

  5.叠字

《项脊轩志》语文教案 篇3

  教学目的:1  学习常用实词和虚词“顾”“稍”“置”“去”“归”等的用法。2  学习文言文中词类现象(名词作状语)的一般规律。3  理解本文作者的思想感情,体会作者对亲人的思念之情以及对家庭变迁的感慨。4  分析归有光散文的一般特点。教学重点: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教学难点:归有光散文的特点教学课时:3课时教学方法:文言文教学三读法

  第一课时目标:解题,介绍作者,认读课文,讲解第一段。教学过程:一.教学导入:本课是一篇抒情性很强的散文佳作。作者在写景叙事中,把“喜”和“悲”的感情抒发得委婉动人,感人至深。二.介绍作者:归有光(1507~1571年),字熙甫,明朝昆山人,著名散文家。作者自幼苦读,9岁能文,20岁通读五经(《诗经》《尚书》《周易》《礼记》《春秋》)和三史(《史记》《汉书》《后汉书》,加《三国志》称“四史”),但考试不利,35岁才中举,后8次考进士落第,于是迁居到嘉定(今上海市)安亭江上,讲学20余年,学生颇多,称之为“震川先生”。他直到60岁才中进士当县令。由于为官正直,不与上级官吏和地方豪绅同流合污,3年后明升实降为顺德通判,专管马政,颇受委屈。后由大学士高拱保荐为南京太仆寺丞,留掌内阁制敕房,修《世宗实录》,上任一年后,病故。在文学上,因作者仕途多舛,但他博览群书,在散文创作上造诣很深,是明代杰出散文家。他的散文源出《史记》,取法于唐宋八大家,风格朴实,感情真挚,一反当时“文必秦汉”的理论和只求貌似的形式主义风尚。归有光与王填中、唐顺之、茅坤并称为“唐宋派”。他的散文朴素简洁,自然真挚,以神味见长,尤善以家庭琐事寄托真情。《项脊轩》《先妣事略》《寒花葬志》为代表,他的作品对清代桐城派散文影响很大,本单元的《登泰山记》(姚鼐)与本文有很多相似之处。三.解题:项脊,地名,是作者九世祖归道隆所居之处;轩,小屋,作者将自己的书斋题为“项脊轩”含有怀宗追远之意;志,记也,古代记叙事物,抒发感情的一种文体。四.听录音,正音正句读:1.下列注音正确的一项是:a  渗漉(shenlu)    栏楯(shun)   兀(wu)坐    修葺(qi)b  斑驳(bo)          异爨(cuan)   老妪(yu)     汝姊(zi)c  阖(he)门          长号(hao)     偃(yan)仰   婢(bi)女d  扃牖(jiongyou)    呱呱(gu)   门扉(fei)    象笏(hu).断句练习:判断下列各句断句是否准确。1.日过午/已昏                                  2.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3.鸡/栖于厅                                      4.吾家/读书久不效5.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6.述诸/小妹语                                    7.然/自后/余多在外正确的是:1.3.5.7五.讲解第一段1.“项脊轩,旧南阁子也”一句是什么句式?答:判断句,用来判断主语所指的人或事物是什么,具有什么属性或属于什么范围的句子。译文中,能翻译出“是”,相关内容一定做谓语。如“宫中府中,俱为一体”,“当立者,乃公子扶苏”,“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表判断的词有:①也,用“……,……也”的句式,如“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②用“者”“也”表示,其句式为“……者,……也”,如“陈胜者,阳城人也”;③用“者”表示,句式为“……者,……”,如“陈轸者,游说之士”;④用“是、乃、为、即、则、非、亦、必、诚、皆、本”等词语表示,如“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⑤不用标志,直接用主语和宾语组合,如“七略四库,天子之书”。2.“室仅方丈”中“方丈”一词是何意思?答:“方丈”是一丈见方的意思,也就是平方丈。这个词也另外用来指佛寺或道观中主持住的房间,并借以指寺院的住持。3.“使不上漏”、“雨泽下注”和“以当南日”中“上”“下”“南”几个方位词的用法是否相同?答:“上”“下”是名词做状语,意思是“从上面”“向下”;而“南”还是名词,做定语。4.指出下列词语在各句中的用法。①以    a  以当南日             b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c  臣是以无请也           d  以啮人,无御之者            ②胜     a  旧时栏楯,亦遂增胜                         b  予观乎巴陵胜状            c  何可胜道也哉                                     d  沛公不胜桮杓,不能辞                         e  胜负之数,或未易量               ③时      a  旧时栏楯,亦遂增胜                          b  小鸟时来啄食    c  秦时与臣游                          d  谨食之,时而献焉    5.“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包含什么文化常识?答:“三五”表示“十五”。古人记时,往往以两个数字的乘积表示应有的数量。再如“年方二八”,表示为十六岁。“桂影”指月影,神话传说,月中有桂花树,所以用桂代月。六.朗读本段,边读边翻译。      七.分析与板书      

  第二教时教学目标:第二、三自然段教学过程:一.第二段:1.“然余居于此”中“然”和“居”应怎样理解?答:然,但是,表转折;居的用法是居住,作动词,它的其它用法还有:①     居十日,扁鹊望桓侯而还走            ②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③居官守法                                                     ④二者必居其                                                   ⑤昂其值,居为奇货                                   ⑥令女居其上,浮之河中 意思:①经过   ②处于   ③当,任   ④占据   ⑤存储   ⑥坐2.本段在文中起何作用?答:起承上启下的过度作用;“多可喜”转景入画,“多可悲”点人事兴衰。二.分析第三段(一)分析第一层1.释义:①先是:即“先于是”,在此以前。②……为一:成为整体,“一”是数词作名词。③“而”的用法:a  墙往往而是                              b  客逾庖而宴                             c  呱呱而泣                                d  而庭阶寂寂                        e  某所,而母立于兹                        f  余扃牖而居                  释义:a修饰连词,“地”  b顺接连词   c修饰连词   d转折连词  e“尔”,你  f修饰连词④东犬西吠:西,名词作状语,向西。2.“鸡栖于庭”是什么句式?状语后置句式。栖,读音同“期”,居住,停留。3.本层写什么内容?表现了怎样的感情基调?答:写与诸父饮,后庭院一再变迁,家境没落,表现一个“悲”字。(二)分析第二层1.妪:老妇人。2.乳二世:乳,名词做动词,喂乳。3.“厚”的用法:①先妣抚之甚厚                     ②水之积不厚                ③皆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                       ④遂厚葬之                       意思:①好   ②深   ③忠厚   ④优厚4.“先”的用法:①争先恐后                              ②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                                ③先天下之忧而忧                        ④先妣尝一至                               ⑤先达德隆望重                                 意思:①前面   ②率先   ③在……之前   ④逝世的   ⑤前辈5.“所”的用法;①某所,而母立于兹                         ②鱼我所欲也                   ③若属皆且为所虏                          ④所以动心忍性             意思:①地方   ②……的东西   ③被   ④用来……的方法6.分析:试概括本层的主要内容。答:本层简间接追述往事,表达对母亲的怀念。(三)分析第三层1.束发:古人男子十五岁要把头发束起来,表示成丁。2.“过”的用法:①大母过余                 ②非寡人之过也                         ③过故人庄                 ④有过之,无不及                              ⑤过而能改,善莫大焉                               ⑥从轩前过意思:①看望   ②过失   ③拜访   ④超过   ⑤犯错误  ⑥经过3.“若”的用法①久不见若影                          ②仿佛若有光              ③噤若寒蝉                           ④若夫乘天地之正                                               ⑤不思而言,童子不若                   意思:①你   ②像   ③像……一样   ④至于   ⑤比得上4.“效”的用法①吾家读书久不效                  ②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③斯用兵之效也                    ④东施效颦意思:①成功  ②任务   ③效果   ④效仿5.“当”的用法:①他日汝当用之                      ②以当南日         ③木兰当户织                         ④今当远离                    ⑤旗鼓相当                           ⑥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⑦安步当车                          ⑧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意思:①一定②“挡”,遮挡③对着④将要⑤对等⑥把守⑦当作⑧如果6.分析:本层写什么内容?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答:写自己怀才不遇,表现了愧对亲人的思想感情。四.读本段文句,指译难句,板书总结。(略) 

  第三教时教学目标:分析最后三个自然段,并总结。教学过程:一.分析第四段:1.“故”的用法:①轩东故尝为厨                               ②公问其故③温故而知新                                   ④西出阳关无故人⑤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   ⑥此物故非西产⑦三日断五匹,大人故嫌迟意思:①从前②缘故③旧的④老交情⑤所以⑥本来⑦仍然,还2.“殆”的用法①殆有神护者                  ②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③思而不学则殆                ④丧失殆尽                           意思:①大概②危险③“怠”,懒惰④几乎,差不多3.分析:试概括本段内容。答:本段叙写自己闭门苦读和项脊轩四遭火灾未焚毁的往事。二.分析最后两段。1.“为”的用法:①余既为此志                          ②庭中始为篱③吾从板外相为答应                    ④轩东故尝为厨⑤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⑥窃为大王不取也⑦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           ⑧唯弈秋之为听⑨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⑩为富不仁①写②做③作④作为⑤被⑥认为⑦替⑧宾语前置的标志⑨是;呢⑩为了2.“吾妻归宁,述诸小妹语曰”包含什么文化常识?答:归宁,指出嫁的女子回娘家省亲。3.“书”的用法:①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②书非借不能读也③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                      ④得鱼腹中书⑤乃丹书帛曰“陈胜王”                    ⑥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⑦或凭几学书                              ⑧书曰:“满招损,谦得益。”意思:①信件②书籍③文书④字条⑤写⑥奏章⑦书法⑧《尚书》4.“余久卧病无聊”中“无聊”与现代汉语用法是否相同?答:相同。这里指没有精神寄托。现代汉语也是指因精神不好而烦闷。5.“制”的用法:①增其旧制                             ②其制稍异于前③其牙机巧制                        ④履至尊而制六合⑤因地制宜意思:①规模②式样③构造④控制⑤制定6.正文与附记写作时间大约隔多久?答:大约十六七年。35岁中举后即离开项脊轩定居嘉定;29岁时魏氏卒,故为文当在18岁,35-18=17。7.最后一句在文中有何表现作用?                                                                    答:作者回忆妻子手栽的枇杷,睹物思人,表现自己内心无限惆怅的心情。                                                                             三.齐读附文,分析板书:四.中心:作者以项脊轩为线索,追忆了许多可喜可悲之事,写出了对这座百年老屋的亲切感受,也写出了对亲人的深挚怀念,同时也寄寓了自己功业未就的忧愤心情。五.写作特色:文风朴实,感情真挚,叙事曲折,自然动人。1.景物描写富有诗意(第一段)2.细节描写真实感人(老妪与我的交谈)3.骈散结合的语言,收到了很好的抒情效果(如描写景物的句子)

《项脊轩志》语文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明了作者身世对本文感情基调的影响;

  2.疏通字词,正音并学习重点字词意义。

  重点难点:1.常用文言词语意义,用法

  2.对思想感情的理解。

  课型:新授。

  教法:朗读,讲解,提问,总结。

  教学过程 :

  一.              导入  新课

  明代有一位著名的散文家曾被当时的人们誉为“今之欧阳修”,他的散文被誉为“明文第一”,这位作家就是归有光。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下他的代表作。

  二. 作者介绍

  归有光,字熙甫,号震川,曾在嘉定(现上海嘉定)讲学二十余年,学生很多 ,称他为“震川先生”。唐宋散文以唐宋八大家成就最高,清代散文的主流则是桐城派。归有光的散文对清代影响很大,桐城派代表人物姚鼐将归有光视为唐宋八大家和桐城派之间的一座桥梁,元明两代除归氏外别无他人,由此可见归有光文学地位之高。

  归有光是明代主要文学流派唐宋派的代表人物。唐宋派提倡学习唐宋文,推崇文从字顺的语言风格,针对复古派对前代散文的剽窃,提出“直抒胸臆”的创作主张,重视在文章中抒发自己的真情实感。唐宋派主要成就在散文方面,以归有光散文成就最高。

  归有光自幼苦读,9岁能文,可惜仕途不顺,35岁中举人,后连续8次考进士不第。8次!他直到60岁才中进士(活到老学到老),授县令职,一生郁郁不得志(悲哀可想而知)。归有光屡试不第的悲惨遭遇使得他在回忆书斋,回忆对自己期望值极高的亲人时,自然而然的带有一种悲凉的感情,这也是这篇文章“悲”的感情基调的来源,读文时须注意体会。

  三. 正音,正义,解题

  ㈠学生自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主要内容。

  ㈡题目解释:项脊轩”是作者的书斋名,“项脊”是作者九世祖道隆所居之所,作者把自己的书斋题为“项脊轩”既含有怀宗追远之意,又有表示书斋狭小之意。  志”就是“记”的意思,是古代记叙事物、抒发感情的一种文体。

  ㈢教师范读课文,学生注意字音及朗读节奏。要读出“悲”的感情,(设想我复读8年未中,然后回忆我的高中母校……)

  ㈣ 在朗读过程中正义。

  1、重要词语:得、然、凡/而、若、汝

  得:“又北向,不能得日。”/“轩凡四遭火,得不焚”

  “得”的基本义是得到、获得,前一句就是;“得”还有能够、可以的意思,表示情况允许,后一句就是。

  然:“室始洞然”,“冥然兀坐”/“然余居於此”

  “然”字在文言文中的使用率很高,常常用作形容词的词尾,表示“……的样子”,前两句就是;“然”字还可以表示转折,可以译为“然而”、“但是”,后一句就是;此外,它还可以用作代词,当这样、那样讲;用作动词,表示对的意思。

  凡:“凡再变矣”,“轩凡四遭火”

  “凡”字是总共、一共的意思。

  “而”、“若”、“汝”、“尔”、“乃”都可以用作第二人称代词,课文中用了前三个,可以让学生收集归类,文中句子是“某所而母立於兹”/“吾儿,久不见若影”/“他日汝当用之。”

  2、数词的用法

  文言文中,数词常常直接修饰名词或动,而不需要加量词;

  现代汉语中则需要结合量词,构成数量短语。

  课文例句如下:

  “室仅方丈,可容一人居。”

  “顷之,持一象笏至。”

  这两例中,数词和名词之间没有量词。“一人”就是一个人,“一象笏”就是一个象笏。

  “先妣尝一至”/“轩凡四遭火”/“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

  这里的前两个句子中的数词与动词之间没有量词,“一至”是到过一次,“四遭火”是遭受四次大火。后一句的“再”字是两次变化的意思,这个“再”字是古汉语的特殊词语,意思是“二”,但不用“二”,其意是“一举而二也”,如“再鞠躬”。

  3、词类活用

  A、名词作状语--百年老屋,尘泥渗漉,雨泽下注。(下)/余稍为修葺,使不上漏。(上)/东犬西吠。(西)/妻死之年所手植也。(手)

  B、名词用作动词--妪,先大母婢也,乳二世。(乳)

  4、句式

  判断句--项脊轩,旧南阁子也。/妪,先大母婢也。(用“……也”表示判断。)

  疑问句--儿寒乎?欲食乎?(用“乎”表示疑问)/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用“何……也?”表示疑问。)

  四.理解本文的感情基调,提问找出本文文眼。

  明确: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

  再读课文体味感情。

  附:板书设计 

  项脊轩志

  一.作者

  归有光:今之欧阳修,明文第一。  唐宋派代表。

  二 解题

  怀宗追远   

  项脊轩 书斋狭小

  三正义

  1.  得 然 凡/而 若 汝

  2.  数词用法:无量词

  3.  词类活用:名作状

  名作动

  4.  句式:判断

  疑问

  四.      文眼:喜,悲。

《项脊轩志》语文教案 篇5

  一、教学目的

  1.掌握“比、乳、过、下、而、然”等文言词语的意义、用法。

  2.了解归有光的散文成就及“志”类文体。

  3.学习本文用线索贯穿、形散神聚的写法。

  4.学习本文以细节、场面状写人物,情景交融等技法。

  二、教学重难点

  1.常用文言词语的`意义、用法。

  2.形散神聚的方法——线索串联法。

  3.借助平凡的景、事、物抒发悲喜之情。

  三、教学原则

  教为主导、学为主体、思为主攻、练为主线。

  四、教学思路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请同学们听下面的成语,并以这个成语为谜面,猜一明代作家名。 谜面:衣锦还乡。谜底:归有光 下面我们就来学习归有光的一篇散文名作——《项脊轩志》。

  (二)诵读品味

  1.教师范读1、2段。

  2.一名学生朗读3、4段,齐读5、6段。

  要求:体味文中蕴涵的情感,找出文眼。

  (三)学生分段译读课文

  1.把握重点字、词、句。

  活用词:雨泽下注 乳二世

  古今异义词:比去,以手阖门 或凭几学书 已为墙

  通假字:而母立于兹

  一词多义:室始洞然 然睹促织 輮使之然也

  2.学生分段口译课文,教师指导。

  3.结构线索:

  (1)修茸前后的不同风貌。

  (2)轩的变迁和家人轶事。

  (3)补写丧妻前后轩中情形。

  (4)写轩中的枇杷树。 项脊轩的变迁作 线索:作者的悲喜情感 (讨论:喜什么?悲什么?以哪种情感基调为主?)

  4.文章主旨:借项脊轩的兴废表达人亡物在,三世变迁的感慨,抒发对亲人的怀念之情,如何表现?请具体分析。

  5.抒情技法: ……

  (四)课堂练习(投影展示)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比去,以手阖门 大母过余曰

  比比皆是 愿枉车骑过之 纳比笼中 凡四方之士,无有不过而拜且泣者

  比得软脚病

  2.谈谈《项脊轩志》的抒情艺术(课后形成书面分析)。

《项脊轩志》语文教案 篇6

  一、教学目的: 

  1.掌握一些重要的实词和虚词/句式;

  2.学习作者的写作技巧;

  3.学习本文的写景及抒情

  4.感受亲情

  5.理清思路

  二.课时安排:

  3课时

  第一课时:

  完成目标:

  1.诵读全文,理清思路(局部思路   全文思路)

  2.背诵第一   二自然段

  3.掌握并积累几个重点实词和特殊句式.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  新课 

  请同学们看下面的成语,并以这个成语为谜面,猜一明代作家名。 

  谜面:衣锦还乡。

  谜底:归 有 光 

  下面我们就来学习归有光的一篇散文名作《项脊轩志》。 

  (二)解题:

  1.作者简介:

  明代:

  字: 号:   

  文学主张:独出于胸臆

  有人称赞他的散文“不事雕琢而自有风味”。  

  强调真实感情

  被誉为:“明文第一” ﹑ “今之欧阳修”

  2.作品简介:

  项脊轩 :注解①

  志:注解①

  其它作品:《先妣事略》《寒花葬志》

  (三)品读

  全班学生朗读全文:

  自读全文:

  提出不能解释的词语和疑难问题(抄写在一张纸上)

  朗读第一二段:

  朗读第三四五段:

  (四)  集体朗读第一段,协作完成下列问题

  1. 你认为该段应该用什么语调朗读?应读出什么效果?

  平缓  亲切

  2.  修葺前的项脊轩有何特点?作者嫌弃它吗?

  特点: 小 旧 破 漏 暗

  感情: 喜爱

  3. 经过修葺后的项脊轩变得如何了?

  不漏

  不暗  ( 亮 )

  幽雅(美 ) 

  静

  在这样的环境里读书,你觉得如何?试用一个词概括作者的感受.

  乐

  4.思考并讨论: 

  “万籁有声”是什么意思?是写幽静还是写喧嚣?

  体会“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一句.

  (五)  理清思路,背诵第一段.

  思路:

  (六) 背诵练习:

  理解记忆:根据写作思路练习

  (七) 练习

  1.课本108页第一题的1和2小题。

  2.课本第二、三题。

  3.小屋与作者内心感情的联系。 

  第一,此轩牵系着归家的几代人,而且都是作者最思念的人。 

  第二,小轩牵系着自己和家族的许多事,小轩的变迁反映了家族命运的变化。 

  第三,小屋是自己喜悦与悲哀、希望与梦想的见证。 

  此文处处写小屋,实际上是处处在写自己的感情,小屋成了全文思想感情的一个绾结,成为抒发内心感受的一个触发点。 

《项脊轩志》语文教案 篇7

  【教学过程】

  一.教学导入

  谁也不会想到一位忧国忧民的大诗人杜甫写过一首诗:

  清江一曲抱村流,长夏江村事事幽。

  自去自来梁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

  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作钓钩。

  但有故人供禄米,微躯此外更何求?在诗人眼里看来,燕子,鸥鸟都有一种忘机不疑、乐群适性的意趣,物情如此幽静,人事的幽趣尤其使诗人惬心快意:老妻画纸为棋局的痴情憨态,望而可亲;稚子敲针作钓钩的天真无邪,弥觉可爱。真是村居乐事。(离乱之后,重新获得家事6儿女之乐,怎不感到欣喜和满足呢)但从结句来看,表面上是喜幸之词,而骨子里正包藏着不少悲苦之情。

  看来,古人抒怀,“善假于物”也,借托于景、事、物、人等。

  今天要学的课文很有生活气息,是一篇抒情性很强的散文佳作。作者在写景叙事中,把“喜”和“悲”的感情抒发得委婉动人,感人至深。(板书:《项脊轩志》)

  二.介绍作者

  归有光(1507~1571年),字熙甫,明朝昆山人,著名散文家。作者自幼苦读,9岁能文,20岁通读五经(《诗经》《尚书》《周易》《礼记》《春秋》)和三史(《史记》《汉书》《后汉书》,加《三国志》称“四史”),但考试不利,35岁才中举,后8次考进士落第,于是迁居到嘉定(今上海市)安亭江上,讲学20余年,学生颇多,称之为“震川先生”。他直到60岁才中进士当县令。由于为官正直,不与上级官吏和地方豪绅同流合污,3年后明升实降为顺德通判,专管马政,颇受委屈。后由大学士高拱保荐为南京太仆寺丞,留掌内阁制敕房,修《世宗实录》,上任一年后,病故。在文学上,因作者仕途多舛,但他博览群书,在散文创作上造诣很深,是明代杰出散文家。他的散文源出《史记》,取法于唐宋八大家,风格朴实,感情真挚,一反当时“文必秦汉”的理论和只求貌似的形式主义风尚。归有光与王填中、唐顺之、茅坤并称为“唐宋派”。他的散文朴素简洁,自然真挚,以神味见长,尤善以家庭琐事寄托真情。《项脊轩》《先妣事略》《寒花葬志》为代表,他的作品对清代桐城派散文影响很大,本单元的《登泰山记》(姚鼐)与本文有很多相似之处。(有一个谜面:衣锦还乡)

  三.解题项脊,地名,是作者九世祖归道隆所居之处;轩,小屋,作者将自己的书斋题为“项脊轩”含有怀宗追远之意;志,记也,古代记叙事物,抒发感情的一种文体。(归有光从小就有远大志向,要博取功名,光宗耀祖。从项脊两字字面理解,归有光要成为家族顶天立地的脊梁。)

  四.正音正句读

  1.下列注音正确的一项是:

  a渗漉(shenlu)栏楯(shun)兀(wu)坐修葺(qi)

  b斑驳(bo)异爨(cuan)老妪(yu)汝姊(zi)

  c阖(he)门长号(hao)偃(yan)仰婢(bi)女

  d扃牖(jiongyou)呱呱(gu)门扉(fei)象笏(hu)2、断句练习日过午/已昏鸡/栖于厅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然/自后/余多在外

  五、诵读品味

  1、教师范读1、2段

  2、一名学生朗读3、4段,齐读5、6段。

  要求:体味文中蕴涵的情感,找出文眼。

  六、分段译读课文

  活用词:雨泽下注乳二世

  古今异义词:比去,以手阖门或凭几学书已为墙

  通假字:而母立于兹一词多义:然得凡而若汝乃

  七、理清结构

  线索:项脊轩的变迁的感概,作者的悲喜情感。

  讨论:喜什么?悲什么?以那种情感基调为主?

  文章主旨:借项脊轩的兴废表达人亡物在,三世变迁的感慨,抒发对亲人的怀念之情,如何表现?具体分析。

  喜:祖传老屋睁旧若新环境宜人装满甜蜜

  找出句子说明分析:修葺后,房子呈现出一派生意盎然、可喜可爱的景象,富有诗意——有竹有兰,月白风清,桂影姗姗。——静的境界(从动态中显示静境,把静具体化、形象化了,静化了。)

  进一步提问:那么生活在这样环境里的主人公该是怎样的性格呢?

  明确:关上窗户,刻苦攻读,久而久之,能凭脚步声来判断往来的行人。好静、安详、勤学、深思的性格和行为活现纸上。这里既写了人,又写了环境,环境和性格得到高度的统一,和谐!(朗读并背诵)借景抒情平凡之景

  第二教时

  一、检查导入

  1: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

  2:娘以指扣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

  3: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

  4: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

  5:借书满架

  二、质疑讨论这满架的书真是借来的吗?

  明确:不可能。

  归有光出身于一个怎样的家庭中?

  明确:官宦家庭,书香门第。

  这能否从文中找出?

  明确:吾家读书久不效

  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

  明确:积书满架——-据《四部备要》本集中作“积书”

  三、1:这样一个大家庭,后来发生了怎样的变故?

  明确:分崩离析,连小轩也凡四遭火。

  2:文中哪些语句最能渲染衰败的景象?

  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

  这里,作者抓住了富有特征的生活细节,就将大家庭颓败破落,混乱不堪的情状和盘托出了。

  板书:生活细节(投影:细节描写),这是我们这堂课的学习重点。

  四、1:好端端一个家庭,弄得四分五裂,面对这样的变故,作者满含怎样的感情?

  2:能否用文中的一个字概括?板书:悲

  3:他的悲哀仅仅是由于家道中落吗?

  否。他又追忆起了逝去的亲人――母亲、祖母、妻子。

  五、作者回忆母亲、祖母、妻子,同样也是选取日常生活中一些平淡的事,通过典型的细节和场面来表现他深挚的感情。

  1:自由朗读“家有老妪”,……“令人长号不自禁”

  2:这些细节描写,你最欣赏哪一处?

  母亲

  a.“某所,而母立于兹。”首先造成一种触景伤情的气氛。

  b.借老妪之口说出“儿寒乎?欲食乎?”的关切话语,把母亲在世时对孩子关心爱护、问寒问饥的神情形神毕肖地表现出来。

  c.娘以指扣门扉曰

  这一动作更使人有如闻其声、如见其人之感。

  d.娘不仅对子女关心备至,对老妪也是友善对待,所以老妪在谈及母亲时也是伤心不已。有这样慈爱、善良的母亲是一种福份,而如今她已早早离开人世了,作者八岁丧母,这些虽是日常生活中的小事,可对于一个年幼丧母的人来说,多么亲切温暖、值得眷念。

  投影:林纾先生“震川之述老妪语,至琐细,至无关紧要,然自幼失母之儿读之,匪不流涕矣。”

  (提示:请学生联系自身体会,也联系归有光的身世:八岁丧母,十年世态炎凉该有谁知,“有妈的孩子象块宝,没妈的孩子象根草,”)

  祖母

  对这位自幼丧母的孙子,祖母自然是格外关切

  a:“大类女郎也”——嗔怪,喜悦

  b:大母过余曰——无限关切

  c:以手阖门——不打扰

  d:“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他日,汝当用之”——寄以无限期望,希望他能重振门楣,光宗耀祖。

  分析:古人云:“学而优则仕。”归有光八岁能文,可说是天资聪颖,他自己当然也希望早露头角,而今18岁,却依然功名未成,有负祖母殷切期望。这里,作者用平平常常的几句话,平平常常的几个动作,就把老祖母对孙儿的无限疼爱关心殷切期望写得淋漓尽致,足见作者摄取生活细节功力之深。

  投影一一朗读3个句子,体会

  六、1:(对照投影)作者在追忆母亲时,“余泣,妪亦泣”。想起有负祖母厚望,“令人长号不自禁”,悲伤之情如汹涌潮水直泻而出。作者在回忆亡妻时,有没有直接表露自己的悲痛呢?

  一一没有

  2:朗读余“既为此志”这节,

  3:提问:

  请你们设想一下“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是一幅怎样的场景?如果拍电视,请你设想一个最佳镜头2

  手把手学写字

  4:提问:诸小妹为何提阁子之事?

  自然是妻子经常提起的缘故,她经常提起阁子中的人。所谓“爱屋及乌”,她是爱人及阁了

  5:这样一位好妻子,好伴侣,现在离我而去了,作者的心情自然是无限悲凉,你们能否从这两节中找出这样的细节呢?

  配乐朗读

  a:室坏不修一一吾妻死了,再无心情去修缮小轩,含蓄地写出了内心的忧伤

  b:亭有枇杷树一一作者没有写如何怀念她,只说妻子手植之树已亭亭如盖矣,不说人在思念,只说树在生长,树长!人亡!物是!人非!睹物伤情,这里没有一个字言及思念,而思念之情表现得极为真挚动人,正如明代王锡爵所说:“无意于感人,而欢愉惨怛(“惨怛”,忧伤,痛苦。“怛”读dá)之思溢于言语之外”

  (可以提示:联系文学作品中这样的描写一一如《红楼梦》中“宝玉哭灵”)

  6:有感情朗读末节

  七、课文后几节,作者极力渲染这种悲情,可是文中第一段却极力描写项脊轩生活的怡然自乐,这是否会冲淡悲情?

  否,起反衬作用

  八、文题《项脊轩志》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线索。人、事、景都与轩有关,作者的或喜或悲之情也来自于轩,清代梅曾亮言:“借一阁以寄三世之遗迹”

  九、总结

  好端端一个大家庭,最终分崩离析,这是一悲,人们常说,人生有三大不幸::少年丧母,中年丧妻,老年丧子,归有光就占了两大不幸,再加上功名未遂,辜负了祖母的殷切期望,接二连三的悲压得他喘不过气来,只能借《项脊轩志》这一篇散文来寄托对大家庭破落的感慨和对亲人的怀念

  十、这篇文章对我们写作有何启示?

  不必写惊天动地的大事,曰常生活中的平凡小事,只要你用心感受,抓住富有特征的细节,定能人出富有真情实感的好文章。

  以“平平淡淡总是真”作结。

《项脊轩志》语文教案 篇8

  一、教学导入

  谁也不会想到一位忧国忧民的大诗人杜甫写过一首诗:

  清江一曲抱村流,长夏江村事事幽。

  自去自来梁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

  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作钓钩。

  但有故人供禄米,微躯此外更何求?

  在诗人眼里看来,燕子,鸥鸟都有一种忘机不疑、乐群适性的意趣,物情如此幽静,人事的幽趣尤其使诗人惬心快意:老妻画纸为棋局的'痴情憨态,望而可亲;稚子敲针作钓钩的天真无邪,弥觉可爱。真是村居乐事。(离乱之后,重新获得家事6儿女之乐,怎不感到欣喜和满足呢)但从结句来看,表面上是喜幸之词,而骨子里正包藏着不少悲苦之情。看来,古人抒怀,“善假于物”也,借托于景、事、物、人等。今天要学的课文很有生活气息,是一篇抒情性很强的散文佳作。作者在写景叙事中,把“喜”和“悲”的感情抒发得委婉动人,感人至深。(板书:《项脊轩志》)

  二、解题:项脊,地名,是作者九世祖归道隆所居之处;轩,小屋,作者将自己的书斋题为“项脊轩”含有怀宗追远之意;志,记也,古代记叙事物,抒发感情的一种文体。(归有光从小就有远大志向,要博取功名,光宗耀祖。从项脊两字字面理解,归有光要成为家族顶天立地的脊梁。)

  三、正音正句读:

  1、下列注音正确的一项是:

  A渗漉(shenlu)栏楯(shun)兀(wu)坐修葺(qi)

  B斑驳(bo)异爨(cuan)老妪(yu)汝姊(zi)

  C阖(he)门长号(hao)偃(yan)仰婢(bi)女

  D扃牖(jiongyou)呱呱(gu)门扉(fei)象笏(hu)

  2、断句练习: 日过午/已昏 鸡/栖于厅

  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 然/自后/余多在外

  四、诵读品味

  1、教师范读1、2段

  2、一名学生朗读3、4段,齐读5、6段。要求:体味文中蕴涵的情感,找出文眼。

  五、分段译读课文

  活用词:雨泽下注乳二世

  古今异义词:比去,以手阖门或凭几学书已为墙

  通假字:而母立于兹一词多义:然得凡而若汝乃

  六、理清结构

  线索:项脊轩的变迁的感概,作者的悲喜情感。

  讨论1:喜什么?悲什么?以那种情感基调为主?

  文章主旨:借项脊轩的兴废表达人亡物在,三世变迁的感慨,抒发对亲人的怀念之情,如何表现?具体分析。

《项脊轩志》语文教案 篇9

  常州技师学院语文教研室 陈顺华

  各位评委、各位老师:

  大家好!我说课的内容是《项脊轩志》第二课时(出示课件),下面我将从四个方面谈一谈我对这篇文章的理解。

  一、教材与学情分析:

  《项脊轩志》是《语文》教材第六单元的第三篇文言文。《教学大纲》对文言文的教学要求是“培养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和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由于文言文距今年代较远,阅读困难较大,所以大多技校学生对文言文不感兴趣,甚至产生反感。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们要想让学生喜欢学习文言文,就必须考虑文言文教学的“古为今用”,必须面向学生实际。

  我在日常教学中比较重视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注重以语言文字为载体培养学生的感情共鸣。《项脊轩志》是浅易文言文,抒发的是亲情,容易激起学生的感情共鸣。从我校德育教育的大环境和语文教学改革的小环境出发,我想通过本文的教学,尝试对学生实施“感恩教育”,以教材为例子,激发学生对亲人的感激,唤醒学生的感恩意识,同时使他们克服对文言文的陌生感,愿意学习文言文。

  二、教学目标

  根据上述分析,在第一堂课学生已理解文意和掌握篇章结构的基础上,我把本文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1.能力目标:使学生掌握正确的文言文阅读方法,能根据要求筛选归纳信息;

  2.德育目标:解读归有光难言的伤痛,培养学生情感共鸣。

  教学重点:使学生掌握正确的文言文阅读方法,完成能力目标。

  教学难点:调动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完成德育目标。

  三、教法与学法

  为了使学生掌握上述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我在教学中将注重教给学生正确的文言文阅读方法,充分发挥多媒体课件形象、直观的优势,通过讨论、课堂剧演出等手段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从而来完成教学目标。

  四.教学过程

  我将教学过程设计为以下5个步骤:

  (一)、新课导入

  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好奇心,我先出示一个谜语:以成语“衣锦还乡”为谜面,猜一位明代作家名。 学生在教师的点拨下积极思考作答。谜底:归 有 光。通过新课导入融洽课堂气氛,激发学生求知欲,使学生注意力迅速回到课堂教学上来。

  (二)、新课讲解

  1.教给学生正确的文言文阅读方法,训练学生根据要求筛选归纳信息的能力,使学生明确文言文阅读同现代文一样,第一步要整体把握文意。这便启示我们:阅读文言语段,要把它当作文章来读,而不能把它当作古汉语材料来阅读。按照这个阅读理念阅读古文选段,首先不要死扣字、词、句,要先整体理清思路,特别要注重把握其人、事、理(情)。所谓人,是指语段中写了几个人物,主要人物是谁,人物间的关系怎样。所谓事,是指语段中写了几件事,它们之间的关系是什么。所谓情,是指文段围绕主要人物所叙述的事件里蕴涵的感情。

  (1)指导学生找出本文所记叙的人。学生明确:本文所记叙的人物主要有归有光、老妪、母亲、祖母和妻子;其中归有光的形象可分为幼年、少年和成年。

  (2)指导学生找出本文所记叙的事。学生明确:本文所记叙的事情主要是家庭琐事,依次有修缮项脊轩、诸父异爨、回忆母亲、回忆祖母、项脊轩遭火未焚、怀念亡妻等生活画卷。

  (3)指导学生透过这些人和事找出作者流露的情。学生明确:

  修缮项脊轩——喜

  诸父异爨、回忆母亲、回忆祖母——悲

  项脊轩遭火未焚——悲喜交加

  怀念亡妻——悲

  通过以上3个步骤的训练,把抽象的理论转化为具体的能力,使学生建立起正确的文言文阅读理念,完成教学重点,并为话题讨论做好铺垫。

  2.教师出示话题:难言的伤痛,不老的亲情。

  (1)幼年归有光的伤痛

  (2)少年归有光的形象

  (3)少年归有光的内心世界

  (4)成年归有光的内心世界

  把全班分为4个组进行讨论比赛,每组讨论解决一个话题;每组由学生推选1名组长来搜集组员讨论的信息,然后归纳作答。如有不准确的地方,教师指导,学生补充,最后读懂归有光的内心世界。板书如下:

  幼年的伤痛:想像和怀念母亲

  难言的伤痛 少年形象:好静、勤奋

  不老的亲情 少年内心世界:悲凉

  成年内心世界:人亡物在,无限伤心

  通过本话题讨论,突破教学难点。

  (三)、拓展训练:指导学生进行课堂剧演出,每组选出2名演员,要求3男5女。

  角色分工: 学生1——幼年归有光 学生2——少年归有光 学生3——成年归有光 学生4——母亲 学生5——老妪 学生6——祖母

  学生7——妻子 学生8、9、10——诸小妹

  通过情景模拟和角色扮演来消除学生对文言文的陌生感,培养他们探究问题的能力,领悟文章中流露出的真情,唤醒学生对亲人的感激意识。

  (四)归纳总结(5`)

  一间百年老屋,又小又漏又暗,似乎没有什么可写的,但老屋却见证了作者家境的变迁,也记录了他家人的音容笑貌。寄托了作者的绵绵哀思,读之令人心酸掉泪。联想我们现在的技校学生,大多为独生子女,很多人一切以自我为中心,对别人的辛勤付出,缺乏感激之情,缺乏感恩之心。拥有时不知道珍惜,失去时才知道可贵。家庭是社会的细胞,爱家庭、爱父母是爱祖国、爱人民的起点,我们通过本文的学习,希望同学们珍惜亲情,从感恩开始,孝敬父母、为父母分忧。愿本文就是一面镜子,时刻照见同学们感激的面容、感恩的心灵!

  (五)布置作业

  学习本文借老屋写亲情的写作技巧,想想母亲对自己的关爱,请同学们作文《感受母爱》。

  (六)板书设计

  文言文阅读方法:整体把握人、事、情(理)

  幼年的伤痛:想像和怀念母亲

  难言的伤痛 少年 形象:好静、勤奋

  不老的亲情 内心世界:悲凉

  成年的内心世界:人亡物在,无限伤心

  作者邮箱:

《项脊轩志》语文教案 篇10

  《项脊轩志》

  教学目的:

  1  学习常用实词和虚词“顾”“稍”“置”“去”“归”等的用法。

  2  学习文言文中词类现象(名词作状语)的一般规律。

  3  理解本文作者的思想感情,体会作者对亲人的思念之情以及对家庭变迁的感慨。

  4  分析归有光散文的一般特点。

  教学重点: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归有光散文的特点

  教学课时:3课时

  教学方法:文言文教学三读法

  第一课时

  目标:解题,介绍作者,认读课文,讲解第一段。

  教学过程 :

  一.教学导入  :

  本课是一篇抒情性很强的散文佳作。作者在写景叙事中,把“喜”和“悲”的感情抒发得委婉动人,感人至深。

  二.介绍作者:

  归有光(1507~1571年),字熙甫,明朝昆山人,著名散文家。作者自幼苦读,9岁能文,20岁通读五经(《诗经》《尚书》《周易》《礼记》《春秋》)和三史(《史记》《汉书》《后汉书》,加《三国志》称“四史”),但考试不利,35岁才中举,后8次考进士落第,于是迁居到嘉定(今上海市)安亭江上,讲学20余年,学生颇多,称之为“震川先生”。他直到60岁才中进士当县令。由于为官正直,不与上级官吏和地方豪绅同流合污,3年后明升实降为顺德通判,专管马政,颇受委屈。后由大学士高拱保荐为南京太仆寺丞,留掌内阁制敕房,修《世宗实录》,上任一年后,病故。在文学上,因作者仕途多舛,但他博览群书,在散文创作上造诣很深,是明代杰出散文家。他的散文源出《史记》,取法于唐宋八大家,风格朴实,感情真挚,一反当时“文必秦汉”的理论和只求貌似的形式主义风尚。归有光与王填中、唐顺之、茅坤并称为“唐宋派”。他的散文朴素简洁,自然真挚,以神味见长,尤善以家庭琐事寄托真情。《项脊轩》《先妣事略》《寒花葬志》为代表,他的作品对清代桐城派散文影响很大,本单元的《登泰山记》(姚鼐)与本文有很多相似之处。

  三.解题:项脊,地名,是作者九世祖归道隆所居之处;轩,小屋,作者将自己的书斋题为“项脊轩”含有怀宗追远之意;志,记也,古代记叙事物,抒发感情的一种文体。

  四.听录音,正音正句读:

  1.下列注音正确的一项是:

  A  渗漉(shenlu)    栏楯(shun)   兀(wu)坐    修葺(qi)

  B  斑驳(bo)          异爨(cuan)   老妪(yu)     汝姊(zi)

  C  阖(he)门          长号(hao)     偃(yan)仰   婢(bi)女

  D  扃牖(jiongyou)    呱呱(gu)   门扉(fei)    象笏(hu)

  .断句练习:判断下列各句断句是否准确。

  1.日过午/已昏                                  2.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

  3.鸡/栖于厅                                      4.吾家/读书久不效

  5.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

  6.述诸/小妹语                                    7.然/自后/余多在外

  正确的是:1.3.5.7

  五.讲解第一段

  1.“项脊轩,旧南阁子也”一句是什么句式?

  答:判断句,用来判断主语所指的人或事物是什么,具有什么属性或属于什么范围的句子。译文中,能翻译出“是”,相关内容一定做谓语。如“宫中府中,俱为一体”,“当立者,乃公子扶苏”,“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表判断的词有:①也,用“……,……也”的句式,如“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②用“者”“也”表示,其句式为“……者,……也”,如“陈胜者,阳城人也”;③用“者”表示,句式为“……者,……”,如“陈轸者,游说之士”;④用“是、乃、为、即、则、非、亦、必、诚、皆、本”等词语表示,如“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⑤不用标志,直接用主语和宾语组合,如“七略四库,天子之书”。

  2.“室仅方丈”中“方丈”一词是何意思?

  答:“方丈”是一丈见方的意思,也就是平方丈。这个词也另外用来指佛寺或道观中主持住的房间,并借以指寺院的住持。

  3.“使不上漏”、“雨泽下注”和“以当南日”中“上”“下”“南”几个方位词的用法是否相同?

  答:“上”“下”是名词做状语,意思是“从上面”“向下”;而“南”还是名词,做定语。

  4.指出下列词语在各句中的用法。

  ①以    A  以当南日             B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C  臣是以无请也       D  以啮人,无御之者

  ②胜     A  旧时栏楯,亦遂增胜                         B  予观乎巴陵胜状

  C  何可胜道也哉                                     D  沛公不胜桮杓,不能辞

  E  胜负之数,或未易量

  ③时      A  旧时栏楯,亦遂增胜                          B  小鸟时来啄食

  C  秦时与臣游                                          D  谨食之,时而献焉

  5.“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包含什么文化常识?

  答:“三五”表示“十五”。古人记时,往往以两个数字的乘积表示应有的数量。再如“年方二八”,表示为十六岁。“桂影”指月影,神话传说,月中有桂花树,所以用桂代月。

  六.朗读本段,边读边翻译。      

  七.分析与板书

  第二教时

  教学目标 :第二、三自然段

  教学过程 :

  一.第二段:

  1.“然余居于此”中“然”和“居”应怎样理解?

  答:然,但是,表转折;居的用法是居住,作动词,它的其它用法还有:

  ①居十日,扁鹊望桓侯而还走                    ②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③居官守法                                                     ④二者必居其一

  ⑤昂其值,居为奇货                                   ⑥令女居其上,浮之河中

  意思:①经过   ②处于   ③当,任   ④占据   ⑤存储   ⑥坐

  2.本段在文中起何作用?

  答:起承上启下的过度作用;“多可喜”转景入画,“多可悲”点人事兴衰。

  二.分析第三段

  (一)分析第一层

  1.释义:

  ①先是:即“先于是”,在此以前。

  ②……为一:成为整体,“一”是数词作名词。

  ③“而”的用法:

  A  墙往往而是                                             B  客逾庖而宴

  C  呱呱而泣                                                 D  而庭阶寂寂

  E  某所,而母立于兹                                  F  余扃牖而居

  释义:A修饰连词,“地”  B顺接连词   C修饰连词   D转折连词  E“尔”,你  F修饰连词

  ④东犬西吠:西,名词作状语,向西。

  2.“鸡栖于庭”是什么句式?

  状语后置句式。栖,读音同“期”,居住,停留。

  3.本层写什么内容?表现了怎样的感情基调?

  答:写与诸父饮,后庭院一再变迁,家境没落,表现一个“悲”字。

  (二)分析第二层

  1.妪:老妇人。

  2.乳二世:乳,名词做动词,喂乳。

  3.“厚”的用法:

  ①先妣抚之甚厚                                               ②水之积不厚

  ③皆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                       ④遂厚葬之

  意思:①好   ②深   ③忠厚   ④优厚

  4.“先”的用法:

  ①争先恐后                                                       ②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

  ③先天下之忧而忧                                           ④先妣尝一至

  ⑤先达德隆望重

  意思:①前面   ②率先   ③在……之前   ④逝世的   ⑤前辈

  5.“所”的用法;

  ①某所,而母立于兹                                      ②鱼我所欲也

  ③若属皆且为所虏                                          ④所以动心忍性

  意思:①地方   ②……的东西   ③被   ④用来……的方法

  6.分析:试概括本层的主要内容。

  答:本层简间接追述往事,表达对母亲的怀念。

  (三)分析第三层

  1.束发:古人男子十五岁要把头发束起来,表示成丁。

  2.“过”的用法:

  ①大母过余                                                     ②非寡人之过也

  ③过故人庄                                                     ④有过之,无不及

  ⑤过而能改,善莫大焉                               ⑥从轩前过

  意思:①看望   ②过失   ③拜访   ④超过   ⑤犯错误  ⑥经过

  3.“若”的用法

  ①久不见若影                                                    ②仿佛若有光

  [1] [2] 下一页  

《项脊轩志》语文教案 篇11

  项 脊 轩 志 作者:归有光

  文 本

  译 文

  原 文

  文 本

  [1/3]

  项脊轩,就是原来的南阁子。室内面积仅一丈见方,可容一人居住。由于是一间百年老屋,灰尘和泥土常从屋顶上漏下来,(尤其是)下雨时雨水往下直灌。每次移动桌子,环顾四周没有可安置的地方。又加上屋门朝北开,不能得到阳光照射,太阳一过中午,屋里就暗了下来。我稍微加以修补,使屋顶不再漏雨。室前就开四扇窗户,院子四周砌上围墙,用来挡住南边射来的阳光,经日光反射,屋子里才明亮起来。(在庭前)又种上兰花、桂树、竹子等,旧时的栏杆,也增加了新的光彩。借来的书堆满了书架,我在这里生活悠然自得,有时长啸或吟唱,有时静悄悄地独自坐着,自然界的声响都能清晰地听到;庭前阶下异常寂静,小鸟不时飞下来啄食,人到它面前也不离开。在农历每月十五的晚上,明亮的月光照在墙上,月光下桂树的影子疏疏密密,微风吹来,花影摇动,煞是可爱。

  项脊轩,旧南阁子也。室仅方丈,可容一人居。百年老屋,尘泥渗漉,雨泽下注;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又北向,不能得日,日过午已昏。余稍为修葺,使不上漏。前辟四窗,垣墙周庭,以前南日,日影反照,室始洞然。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旧时栏楯,亦遂增胜。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籁有声;而庭阶寂寂,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

  [1/3]

  《项脊轩志》节选 2000/11/01项 脊 轩 志 作者:归有光

  文 本

  译 文

  原 文

  文 本

  [2/3]

  可是我在这里居住,喜悦的感受多,悲怆的感受也多。在这以前,院子南北相通,是一个整体。等到伯父、叔父们分家以后,院内外小门多了,隔墙到处都是。东家的狗对着西家叫,客人得越过厨房去吃饭,鸡在厅堂内栖宿。庭中开始用篱笆隔开,后来又用墙隔开,变动过好几次了。家里有一个老妈妈,曾经在这里住过。这位老妈妈,是伺候我死去的祖母的仆人,在我家做过两代人的乳母,母亲在世时待她很好。轩的西边和内室相连,母亲曾经到轩中来。老妈妈时常对我说:“这地方,是你母亲曾经站过的。”老妈妈还说:“你姐姐小时候,我抱在怀中,(她)呱呱地哭着;你母亲听见了就用手指敲着房门说:‘孩子冷吗?想吃东西吗?’我从门外一一向你母亲回答。”(老妈妈)话未说完,我(感动地)哭了,老妈妈也流下了(激动的)眼泪。我从童年起就在轩中读书,有一天,祖母来看我,她说:“我的孩子,好长时间没见你的影子,怎么整天默默地在这里?真象个女孩子呀?”临走时,她用手轻轻地掩上轩门,自言自语地说:“我家的读书人长期以来没有得到功名,这孩子有指望,就可以等待(他)了。”不一会儿,拿了一个象牙做的手板来,说:“这是我祖父太常公在宣德年间拿着去朝见皇帝时用的,日后你应当用它!”回忆往日的这些事,好象昨天刚发生的,真叫人禁不住要大哭一场。

  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先是,庭中通南北为一。迨诸父异爨,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家有老妪,尝居于此。妪,先大母婢也,乳二世,先妣抚之甚厚。室西连于中闺,先妣尝一至。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妪又曰:“汝姊在吾怀,呱呱而泣;娘以指叩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吾从板外相为应答。”语未毕,余泣,妪亦泣。余自束发读书轩中,一日,大母过余曰:“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比去,以手阖门,自语曰:“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顷之,持一象笏至,曰:“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瞻顾遗迹,如在昨日,令人长号不自禁。

  [2/3]

  《项脊轩志》节选 2000/11/01项 脊 轩 志 作者:归有光

  文 本

  译 文

  原 文

  文 本

  [3/3]

  轩的东边以前曾做过厨房,人们到厨房去,必然从轩前经过,我关着窗门住在里边,时间长了,能根据人们走路的脚步声辨别是谁。项脊轩共遭过四次火灾,竟然没有焚毁,大概是有神灵保护的缘故吧。……

  轩东故尝为厨,人往,从轩前过。余扃牖而居,久之,能以足音辨人。轩凡四遭火,得不焚,殆有神护者。……

  我已经作了上面这篇志,又过了五年,我的妻子嫁到我家来,她时常到轩中,向我问到一些古往的事,有时靠着桌子学写字。妻子回娘家去省亲,(回来后)转述她的小妹妹们的话说:“听说姐姐家里有阁子,那么什么叫阁子呢?”从那以后又过了六年,我的妻子去世,项脊轩逐渐破败,也不修理。此后又过了两年,我卧病在床,在闲暇无聊的时候,才派人又修理了南阁子,那形式和以前稍有不同。然而此后我长期羁留在外,不常回家到轩中居住。

  余既为此志,后五年,吾妻来归,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吾妻归宁,述诸小妹语曰:“闻姊家有阁子,且何谓阁子也?”其后六年,吾妻死,室坏不修。其后二年,余久卧病无聊,乃使人复葺南阁子,其制稍异于前。然自后余多在外,不常居。

  院中有一棵枇杷树,是我妻子去世的那一年亲手栽种的,今天已经是干直叶茂,象把打开的巨伞一样了。

  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

  [3/3]

  《项脊轩志》节选 2000/11/01

《项脊轩志》语文教案 篇12

  一、教学目标  

  (一)学习作者善于从日常琐事中选取富有特征的生活细节来抒写感情的技巧。 

  (二)体会本文笔墨清淡而情意缠绵动人的特色。

  介绍归有光,明代散文家,字熙甫,号项脊生。江苏昆山人。九岁能属文,以同邑人魏校为师,通经史,善古文。嘉靖十九年中举人。其后二十余年,八次会试不第。后移居嘉定安亭江上,读书讲学,生徒常达数十百人,被称为震川先生。嘉靖四十四年始中进士,授长兴知县。

  在文学上,他和王慎中、茅坤、唐顺之合称唐宋派。清朝姚鼎认为,归有光是唐宋八大家和桐城派之间的桥梁性人物,他承袭了唐宋古文运动,开启了清代的桐城派。他反对一味泥古,提倡唐宋古文。他的基本观点是:以《史记》为代表的秦汉文章虽好,但唐宋间文章未必不佳,所以他主张“变秦汉为欧曾”,属文时应“出于意之所诚……非特求绘藻之工为文章”。当然,他反对拟古,多从形式着眼,并未达到内容上的真正革新。他的散文的特点是:①即事抒情,真切感人。②注重细节,刻画生动。③篇幅短小,言简意赅。④结构精巧,波折多变。代表作品有《项脊轩志》、《先批事略》、《思子亭记》、《寒花葬志》。 

  项脊轩是归有光的书斋名。一说其远祖归道隆曾居住在太仓项脊烃,作者以项脊轩来命名自己的书斋,有追念祖先的意思。一说,言其窄小,如颈背之间,故名。轩,这里指小屋,即书斋。

  (一) 解题。

  板书课题:项脊轩志归有光(有着重号的要板书,下同)

  要求学生看注解①,教师补充:《项脊轩志》是散文家归有光的代表作。项脊轩,书斋名,是作者家中的一个只有一丈见方的斗室。为什么给书斋取这样一个名字呢?据说有双重意思:一是说它窄小,如在颈脊之间;一是因作者远祖归道隆曾在江苏太仓县的项脊泾住过,有纪念意义。

  归有光于嘉靖十九年(154)考中举人。以后参加八次会试,都没有考中。后来在嘉定(今上海市嘉定县)的安亭江边,教书授徒达二十余年之久。到了嘉靖四十四年(156)才考中进土,任长兴(今浙江省长兴县)知县。隆庆四年(1570)任南京太仆寺丞,著有《震川文集》。他善于用疏淡的笔墨,描写生活中常常接触的事物,以及家人、亲友之间的一些琐碎事情,随笔点染都富于深情,感染力很强。这篇《项脊轩志》,就是属于这种性质的抒情散文。 

  (二)自学课文。

  要求学生参看注释精读课文(可以默读,也可以出声读;可以与前后同学交头接耳,也可以拿着课本向教师请教;更欢迎把不能解释的词语和疑难问题写到黑板上去)。

  (三)教师范读。

  (四)讲读课文第一部分。

  课文共四段,分为两部分。第1段是第一部分,第2、3、4段是第二部分。 

  指名学生朗读课文第1段。

  读后提问:文章开头,作者是怎样具体地写他的书斋项脊轩的小、旧、破、漏而又阴暗的?

  要求明确:①写项脊轩的小:旧称“阁子”,“室仅方丈,可容一人居”,容,容纳;②接着写旧:直接点明是。百年老屋";③写破漏:“尘泥渗确,雨泽下注”,以至于“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则又见其小;④写阴暗;“北向,不能得日,日过午已昏”。

  教师点拨:这样写,形象而具体,能给人以很深的印象。特别是“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一句,尤为生动。屋顶上东也漏,西也漏,每次搬动书桌,看来看去没有可以安放的地方,显得有点狼狈。

  又问:作者对这样的书斋,是怀着怎样的感情来写的呢?

  明确:作者并没有嫌弃它,鄙薄它,相反,对它却怀有深挚的眷恋之情。

  教师点拨:开头这样写,还有一个作用,就是跟下面写修葺后的项脊轩形成鲜明的对照,使人感到他的小小书斋,颇有情趣,十分可爱,确是个读书的好地方,以便进一步表现出作者对它的喜爱。

  提问:经过修葺后的项脊轩变得怎样了?

  明确:变得不漏、不暗了。辟,开。垣墙周庭,在院子周围筑起了墙。庭院里又种植了兰、桂、竹等花木,原有的栏桅,“亦遂增胜”,也就此增添了光彩。 

  提问:在这样的环境里读书,你觉得如何?(问题提出后并不要求学生回答,而是让大家反复朗读下面几句来加深体会。这几句是:“借书满架,僵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籁有声。而庭阶寂寂,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读后由教师讲解。)

  “借书满架”,足见轩中人的好学,书未必真的都是借来的。“偃仰啸歌”,见课文注释、,这是就字面意思解释。其实这是极写读书之乐,只有当读书有所得的时候,才会高兴得这个样子。至于作者为什么一会儿又“静静地独自端坐着”呢?显然又是在进一步考虑书中的问题,冀有更大的收获。

  提问:“万籁有声”是自然界发出的一切声响都能听到。籁,孔穴里发出的声音,也泛指声音。

  再问:是写环境幽静还是写喧嚣?明确:写幽静。

  进一步问:“万籁有声”与“万籁俱寂”哪一个更幽静? “万籁有声”是写作者凝神专思时书斋里静得连最细微的声音也能听到。以有声写无声,这与“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王籍诗句)一样,以有声反衬“静”字。而这种静是有灵气的“幽静”,而不是一片“死寂”,真可谓“此时有声胜无声”啊。 

  下文写白天书斋的幽静,用小鸟啄食来点染:到了夜晚,书斋的景物、境界则更幽美。更静谧。写明月,用“半墙”来烘托;写桂树,以“斑驳”的倩影来描摹;接着,由静而动,写清风徐徐吹拂,用“影动”来衬托,又以“珊珊”(课文注为“美好的样子”,有的书上解作“形容树影晃动时轻盈、舒缓的样子”)之语来渲染,既描绘出桂树的摇曳多姿,又表露出作者心境的恬静、闲适。这是一幅多么幽雅、美好的画面!(讲读至此,让学生掩卷而思,并自由地朗读课文第1段,直到能背出为止。最后集体背诵一遍。)

  小结:这一段是课文的第一部分,写可喜事,记项脊轩内外的景物,着意写自己在轩中读书怡然自乐的情景。作者对项脊轩这种深挚的眷恋之情,是贯穿全篇的一条感情线索。这段写喜悦的心情,恰与下文写可悲的事相映照。

  (五)讲读课文第二部分。

  指名学生朗读课文第2段。

  提问:“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这一句从文章的结构上说起什么作用?

  明确:由喜而悲,转为怀旧。这一句从文章的结构上说,承上启下。教师讲解:以下分三层,第一层从“先是……”至“……凡再变矣。”先泛写项脊轩外的变化,是可悲事之一。项脊轩外的院子本来南北相通,是一个院子,等到伯父叔父们分家,各起炉灶之后,这院子就走不通了。诸父,伯父、叔父们。“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里里外外设置了许多小门,墙也到处都是。

  提问:作者抓住了哪几个富于特征性的细节,写大家庭的四分五裂之状的?

  明确:写了“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这三件典型性的事情。

  继续讲解:写三件典型性的事情,总共也不过用了13个字,寥寥几笔,就把封建大家庭中分家后所产生的那颓败、衰落、混乱不堪的情状和盘托出了。凡,总共;再变,变了两次。

  第二层从“家有老姬……”到“……语未毕,余泣,姬亦泣。”继写轩内,回忆母亲遗事,是可悲事之二。作者幼年丧母,有些儿时往事不甚了了,所以借老奶妈之口道出,自然而真实,亲切而感人。特别是写到母亲关怀儿女,叩门问寒问暖,“儿寒乎?欲食乎?”情意缠绵,感人至深。虽仅一言半语,却纯是慈母心肠。这是一幅多么平常、而又多么动人的生活画面啊!

  第三层从“余自束发读书轩中……”到这一段末,仍写轩内,回忆祖母遗事,是可悲事之三。束发,指童子尚未成年之时。古人在儿童时代把头发束起来,盘在头顶上。吾儿,我的孩子。若影,你的影子。竟日,整天,即一天到晚。作者写这个细节,巧妙地写了三个动人的场面。先是叙述祖母来到轩中只写了一句话,语气亲切而风趣,既表爱怜,又隐含着夸誉,表现了慈爱的长者对小辈的疼爱。次写祖母关门而去,哺哺自语,话中有些许忧虑,但更多的是相信,对孙子的功成名就充满着希望。这话没有当着孙子的面讲,更见其期望殷切,情意真诚。接着写祖母“持一象笏至”,进一步表露了她对小辈的期望和鼓励。平平常常的几个场面,平平常常的几句说话,平平常常的几个个动作,就把老祖母对孙儿极其疼爱、关怀的感情,写得淋漓尽致。足见作者摄取生活细节功力之深。这一段末一句“瞻顾遗迹,如在昨日,令人长号不自禁”,既是对回忆祖母遗事而言,也是对上一层回忆母亲遗事而说,结构谨严,感情真挚。 

  指名学生朗读课文第3段。

  简述:这一段记述一些琐事,写作者为项脊轩能长时期维持原状而感到欣慰。 

  指名学生朗读课文第4段(即最后两节)。

  读后讲解:十几年后作者又补记了这一段,怀念死去的妻子,是可悲事之四。 

  提问:在写法上与上文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明确:因为都是怀旧,所以情调和谐。怀念亡妻,同样是抓住了富于特征的日常生活中的琐事来写。例如,“吾妻来归,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吾妻归宁,述诸小妹语曰:‘闻姊家有阁子,且何谓阁子也?’”。 

  接着问:请再想一想,写法上还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明确:可写之事很多,但只写与项脊轩有关的事情,可见选材之严,取材之精。“吾妻归宁,述诸小妹语……”更是生动,一种天真无邪的情态,跃然纸上。 

  继续讲解:文中没有“相亲相爱”或“相敬如宾”之类字眼,而伉丽深情自见。这种写法,是以当年小夫妻在轩内唱和相随的欢乐来衬托今日丧偶的悲哀。补写的这一段,就文意看,写到“自后余多在外,不常居”,也可以收束全篇了,不意下文又起波澜,转而写庭中一棵亭亭如盖的枇杷树,使文章的余韵悠然不尽。亭亭,高高耸立的样子。盖,伞。

  提问:写感情,可以明写,也可以暗写。试联系上文举例说明。

  明确:明写,如第一段里的“珊珊可爱”,第2段末的“令人长号不自禁”等;暗写,如第2段里的“某所,而母立于兹”和本段的“今已亭亭如盖矣”等。暗写的好处是含而不露,耐人寻味。

  继续讲解:这个结尾,是画龙点睛之笔,睹物思人,抒发了物在人亡的感慨,使读者回味不尽,对项脊轩的印象也就更加深刻了。

  集体朗读课文第2、3、4段。

  小结:以上3段是第二部分,写可悲事,着重回忆母亲、祖母和妻子的遗事,绘形绘声,颇能打动读者之心。

  (六)课文总结。

  在这篇抒情散文中,作者通过对项脊轩前后变化的记述,写出了对于它的亲切感情,也写出了对于亲人的深沉怀念。作者对自己的书斋项脊轩的无限眷恋的感情,是贯穿全文的一条线索。无论写景、叙事或抒情,看来似乎信手拈来,散漫无章,但实际上都与项脊轩息息相关,由状物而怀人而抒情,三者融为一体,做到了形散神不散,这是本篇组织材料、安排结构的一大特点。或喜或悲之情,作者均善于通过选取富有特征的生活细节,曲尽其妙。作者用家常语叙家常事而情意缠绵动人,尤其善于用简朴生动的人物对话、口语,尽传人物的神情、仪态。  

《项脊轩志》语文教案 篇13

  《项脊轩志》是一篇明代作家归有光的散文,也是传统的古文篇目,我把这篇课文作为一堂备课组的公开课进行了讲授,在教授这一课中,我有几点体会,现归纳如下。

  读:研读文本,赏析品味是教读重点。在本课的教学中,我注重了对学生的朗读指导,从朗读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为了更好的调动学生的阅读兴趣,我下载了视频朗读,在和课文内容相符合的视频带动下,学生朗读的兴趣十分浓厚,从这次教学中,我发现朗读也是发现问题、创设情境的一种手段,应该结合分析贯穿始终。

  通:对于本课的文言知识,由于我们已经经过必修的训练,所以针对选修文言文,我采取了请同学自读自释,相互交流的处理方式。这样设计是因为通过前段时间的学习,学生掌握了一定的'文言知识,具备了一定的文言阅读能力,而且明清散文比较简单,学生阅读困难相对较小,针对高考文言阅读为课外篇目,必须加强学生的自读能力的训练需要而设计的。从课堂结果来看,效果还是不错的。

  练:在疏通了文意之后,我设计了当堂练习,由于本课的文言知识点是同学自读自释的,这个环节就很重要,在这个环节中,学生可以发现缺漏并及时的补充上,以练代讲。

  析:由于本课我上的是第一课时,所以在对文本的赏析上时间分配的较短,我计划是从散文的文眼入手,向前后延展。“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学生找到并不困难,而且能够很容易的得出这句话在文章结构上的作用——承上启下。以此为线索,首先向上延展。体现“可喜”之情的其实这里有三小层:。分析“可悲”之情,首先得明白作者共写了几件悲事,有哪些主要的人物。

  最后的布置一小断仿写练习,对于这项作业,文科的学生兴趣更高一些。理科的学生完成情况不是很好。

  总之,这节课在上的时候朗读较多,对文言文分析的不到位,下次上课的时候应该加强对文言文课文内容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