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读书》教案 篇1
教学目的:
1、培养学生提炼概括、梳理知识的能力。
2、理解本文的读书观,激发学生读书热情,帮助学生建立起良好的读书习惯。
3积累文中出现的精辟的句子。
教学重、难点:
重点:
(1)课文中出现的名言警句的体会学习。
(2)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等方法的运用。
难点:本文论述的语言十分简练,在学习时体会其作用。
学习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
教学时数:
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行万里路,读万卷书”。十年寒窗,伴着馥郁的书香,我们一天天长大了。请你坦诚地告诉大家:你喜欢书吗?你读过那些书?读书的过程你有那些感悟?
你能说出几条关于读书方面的名言警句或名人读书的趣事吗?
(1)名言警句:
腹有诗书气自华
好(hǎo)读书时不好(hào)读书,好(hào)读书时不好(hǎo)读书。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书到用时方恨少。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2)名人论读书:
周恩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李清照的读书方法:兴味到时拿起书就读。
朱熹谈读书时要注意三到:心到、眼到、口到。
孔子的“学思结合法”: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书籍是人类知识的总结,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 ——英:莎士比亚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书籍一面启示着我的智慧和心灵,
一面帮着我在一片烂泥塘里站了起来,如果不是书籍的话,我就会沉没在这片烂泥塘里,我就要被愚蠢和下流淹死。 ——苏:高尔基
一本新书像一艘船,带领我们从狭隘的地方,驶向生活的无限广阔的海洋。
——瑞士:凯勒
书就是社会,一本好书就是一个好社会,它能够陶冶人的感情和气质,使之高尚。
——皮果夫
不好的书也像不好的朋友那样,可能会把你戕害。 ——英:菲尔丁
任何时候我也不会满足,越是多读书,就越是深刻地感到不满足,越感到自己知识贫乏。
——德:马克思
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 ——德:歌德
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 ——宋:苏轼
(3)名人读书的趣事:
孔子韦编三绝的故事
列宁读书趣闻
马克思读书趣闻
古人头悬梁锥刺股,囊莹映雪、凿壁偷光的刻苦读书。
二、简介作者
培根(1561—1626)英国哲学家、作家,出生贵族家庭。剑桥大学毕业,后又学习法律,1618年任大理院院长,封为勋爵。1621年因受贿为国会弹劾去职,嗣后居家著述。1626年冬由于在野外试验雪的防腐作用而受寒致死。《随笔》是其文学方面主要著作,开创英国随笔这特有体裁。
三、指导学生通读全文,把握内容
1、读一读,记一记:
怡情、傅彩、藻饰、矫情、诘难、寻章摘句、咀嚼、狡黠、伦理
味同嚼蜡、滞碍、睾、阐证、吹毛求疵
2、指导学生朗读课文。
明确:这篇随笔写法不同一般,它论述的范围相当广泛,语言十分简练,几乎一句话就是一个观点。
3、理解文章内容:作者从哪几个方面谈读书?
提示:要理清作者的思路,运用学过的知识归纳、总结。
明确:文章可以分为三个层次去理解:
第一层:(从开头到“全凭观察得过且过知”)阐述读书的正确目的。
(1)先从正面说,读书有三种不同目的:怡情、傅彩和长才。(学生集体回答)
重点阐述了读书的好处。
(2)后从反面指出读书的三种偏向:
并论述读书和经验的关系:
(学生通过看书迅速作答)
(3)最后指出,只有明察事理的人才能够读书、用书,而用书的智慧是在观察生活中得来的。
(4)提问体会句子含义及作用。
文章开头的第一句话,运用的是排比说理。
(5)提问体会论证方法:
对比论证、比喻论证。
“盖天生才干犹如自然花草,读书然后知如何修剪移接。”
体会:
培根在其作品中往往采用这种手法,显出其文笔老练,说理透彻。又如:“德行犹如宝石,朴素最美。”“声名犹如大河,空虚无物者浮,实学有才者沉。”……
这种比喻的运用,使其文章更显生动形象,通俗易懂。
第二层:(读书时不可存心诘难作者——始能无知而显其有知)
阐述读书的方法。
(1)本层第一句,作者这样写的用意是什么?
明确:这一句指出读书要仔细推敲细思,反对故意挑刺,迷信书本和公限于文字推求。
延伸:孟子“尽信书不如无书”。
(2)对不同的书,作者又主张怎样?
明确:学生找出语句,明确作者主张采用的`不同的读书方法。
(3)找出文中作者提倡把读书和讨论、作文、做笔记结合起来的那些句子。
明确:
第三层:(读史使人明智—结尾)
阐述读书能塑造人的性格和弥补精神上各种缺陷。
分两个小层理解:
(1)作者在这一层举了一系列的例子,目的是论述读书能塑造人的性格,体会其说理方法。
明确:排比说理、归纳说理。(正面指出)
(2)作者进一步指出,人的精神上的缺陷,可以用读书来弥补,就像身体百病,可以用运动驱除一样。(反面指出)
论证方法:对比论证、举例论证。
四、学习论证方式
象这种论证方式,叫做立论。所谓立论,就是正面提出观点,逐层论证。《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和《要有格物致知精神》都是这类文章。与之相对应的一种论证方式,叫做驳论,即先树立批驳的靶子,在批驳别人观点的过程中阐述自己的主张。我们即将学习的《不求甚解》和《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都是驳论文,区分的关键就看在文章的开头是否有一个作为靶子的错误观点。
五、品味文章语言
黑格尔说过:“他(培根)的著作虽然充满着最美妙、最聪明的言论,但是要理解其中的智慧,通常只需付出很少的理性努力,因此他的话常常被人拿着当作格言。”英国文学家雪莱也说:“他的文字有一种优美而庄严的韵律,给感情以动人的美感,他的论述中有超人的智慧和哲学,给理智以深刻的启迪”。。
下面,就请同学们将你最喜欢的句子大声地读给大家听。
六、体验反思
对作者的读书观,你是怎么来评价的呢?你对读书有什么看法呢?请大家各抒己见。
七、布置练习
1、把《谈读书》中的有关“读书”方面名言警句摘抄下来,扩大写作素材库,积累写作经验。
2、你最喜欢文中哪一句读书名言?请以它作论点,给它配上几个论据,写成一篇300多字的议论文。
《论读书》教案 篇2
设计理念:
1、重视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强调学生阅读的自主性和独立性,让学生自己阅读、自己学会阅读。同时鼓励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共同进步。
2、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和体验。鼓励每一个学生对阅读内容作出有个性的反应。
3、摆正教师作为阅读活动的组织者、合作者、引导者这一角色,组织好阅读活动,实现师生之间的平等对话。
4、强调积累和良好习惯的养成,让学生形成一种自觉的读书理念。
知识与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求异思维能力,张扬学生个性。
2、引导学生积累、感受、体验语言意韵美,学会读书。
3、了解文章的内容。
过程与方法目标:
1、积累、赏析、体验语言美感。
2、自主、感悟,体验读书的快乐。
3、合作、探究,体验发现的快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激发学生结合自己的实际体验,感受读书的乐趣。培养学生热爱读书的品质,陶冶高尚情趣。
教学重难点:
重点:品味语言,积累语言。
难点:引导学生树立一种主动积极课外读书的理念。
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课前让学生自主查阅有关读书的名人名言、名人故事和培根其人其事。
教师准备:以powerpoint为平台制作课件
教学时间安排:
一课时(先指导学生预习)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师:(课前播放儿歌《读书好》)唤发学生有关读书的情感体念。引问:说起读书,你有哪些感想急于告诉其他同学呢?(学生谈感受)读书这一话题是我们谈论得最多的了,因为我们就是伴着馥郁的书香一天天成长的。读书让我们增长了知识、陶冶了情操、取得了进步。那么,我们该用什么样的心态去读书?用什么样的方法去读书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论读书》,与英国杰出的哲学家培根进行一次“读书”的对话。(屏幕显示:课文题目、作者)
现在请大家搜寻一下自己的记忆库,还知道哪些关于“读书”的名人名言或名人故事。(学生交流)同学们的积累真丰富!
二、整体感知
师:请大家先用自己最喜欢的方式认真地读课文,看看作者围绕着“读书”,作了哪几个方面的论述?(师生交流)明确:(1)是论述读书的正确目的的;(2)是论述读书的方法的;(3)是论述读书的作用的。(板书:谈读书目的方法作用)时间3分钟
引问:(1)文中提到的正确的读书目的.是什么?(2)论述了哪些读书方法?(3)读书的作用具体有哪几点?(师生交流,之后多媒体呈现。)时间5分钟
三、品读欣赏
师:培根是文艺复兴时期英国最著名的散文家,他的文章富有诗意。雪莱曾赞叹说:“培
根勋爵是一位诗人。”接下来,我们将在琅琅的读书声中再次感受其语言的韵味和深刻。(生再读)读的时候,请拿起笔来,把课文中的关键语句勾画出来。(屏幕显示:勾画关键句)提示一下,在议论文中,哪些是关键句呢?能表明作者观点的,能给我们以启迪的,或者在结构上起承上启下的作用的,等等,都可以称之为关键句。好,请大家自由地读起来。(生自由朗读课文,边读边勾画关键句。师巡视,个别指导。)时间4分钟
师引问:你勾画出了哪些关键语句。先自主解读(在文字下写批注)再合作交流。交流可以使用“诵读式点评”的方式。即先朗读你所点评的读书名言,然后说说你的点评。(建议:用“我喜欢一句,因为。”的句式说话。点评的角度自主确定,可以挖掘句子思想内涵,可以赏析修辞手法,也可以涉及谴词造句,还可以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阐述自己的理解和感受(或以其作论点说一段话)。
明确:学生有可能勾画的语句有:
(1)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傅彩,足以长才。
(2)书有可浅尝者,有可吞食者,少数则需咀嚼消化。
(3)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学使人善辩。
师:同学们找得很好。老师也把自己喜欢的语句摘录了出来,其实和大家摘录的差不多。(屏幕显示上面几个句子)来,我们先一起把这些关键句读一读。(生齐读)这些关键句都蕴涵着一定的哲理。(总结文句的美点)时间6分钟。
四、文本延伸、挖掘价值
1、分小组讨论有关自己读书的经验与体会。(多媒体展示一些相关的读书材料)引导学生正确看待读书的价值,提高阅读量。时间机动,5分钟左右
2、讨论第二个话题:读书还是读图?(交流后老师帮助总结)引导学生明白合理有效的读书方式,确立读书理念。时间机动,5分钟左右
五、合作积累
师:文章中,作者妙语连珠,格言迭出,堪称一本读书名言集锦。这些句子透露出作者冷静而透彻的思考,具有美感。所以,大家把文章中的精美句子可以编写《读书资料卡片》。
(屏幕显示:编写《读书资料卡片》(学生小组合作编写《读书资料卡片》,教师巡回参与)
师生口头交流一下学习成果。(学生交流,教师适时引导评价、激励并注意指导)
六、结束语
师:同学们的交流非常精彩,都是读书的独特感悟与经验之谈。老师感觉,大家确实是用心读书,善于读书的人。请大家下课后把这些名言写进自己的《读书名言精评》,再为这本集子写上前言和后记,并设计一个封面,在班上展出。最后,我把学者王国维的一段话转送给同学们,一起共勉:古今读书成大事者必经三境界: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论读书》教案 篇3
第2课
教学目的:①培养学生提炼概括、梳理知识的能力。
②自主、合作、探究中理解本文的读书观。
③积累文中出现的精辟的句子,激发学生读书热情,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读书习惯。
教学重点:体会文中出现的名言警句。体会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等的作用。
教学难点:体会本文语言的精炼及作用。
第1课时
教具准备:幻灯片、幻灯投影仪、电脑
作业:见自测
板书设计:
略
时间教学过程
一、导向:
“行万里路,读万卷书”。十年寒窗,伴着馥郁的书香,我们一天天长大了。你喜欢读那些书,说说喜欢的理由?
学生各抒己见,发表看法。(调动激情,有感而发,有话可说。)
2、揭示目标:
①培养学生提炼概括、梳理知识的能力。
②自主、合作、探究中理解本文的读书观。
③积累文中出现的精辟的句子,激发学生读书热情,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读书习惯。
二、自学:
1、自读课文后,把文中不认识的字写在黑板的左边,认识的同学就把拼音注上去。
略
2、积累下列词语:
①弛惰②挑剔③狡黠④装潢⑤烦琐⑥蒸馏⑦消遣⑧运筹⑨⑩
3、作者作品及相关知识简介:
培根(1561—1626)英国哲学家、作家,出生贵族家庭。剑桥大学毕业,后又学习法律,1618年任大理院院长,封为勋爵。1621年因受贿为国会弹劾去职,嗣后居家著述。《随笔》是其文学方面主要著作,开创英国随笔这特有体裁。
背景资料:略
4、感知内容:
①分小组讨论、分析,形成集体意见,选代表发言。谈谈作者从哪几个方面谈读书?
读书的目的读书的方法读书的作用
②文章怎样分为三个层次进行论述的?
第一层:(1-6自然段)阐述读书的正确目的'。
第二层:(7-10自然段)阐述读书的方法。
第三层:(11-12自然段)阐述读书能塑造人的性格和弥补精神上各种缺陷。
三、讨论:
小组合作探究
过程:学生先独立选择探究品味点,思考批注,然后男女生分两组,比一比看那组找的准,分析透彻。
1、“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聪慧,演算使人精密,哲理使人深刻,道德使人有修养,逻辑修辞使人善辩。”
“……使人……”是分述,后面的“总之,‘知识能塑造人的性格’。”是在分述的基础上归纳的结论。这种论证方法,通过叫做归纳论证。同时也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方式。这样写,增强了论述的气势,使人强烈地感受到知识对于人的作用,从而有力地论证了“知识能塑造人的性格”的论点。
2、“求知可以改进人性,而实验又可以改进知识本身。人的天性犹如野生的花草,求知学习好比修剪移栽。”
这一段以未经人工培育的“野生的花草”比喻“人的天性”,以对于野花草的“修剪移栽”比喻人的“求知学习”,两个比喻句配合得恰当而巧妙。“野生的花草”经过“修剪移栽”能花繁叶茂,“人的天性”通过“求知学习”能改进完善。运用这两句比喻是为了论证“求知可以改进人的天性”这个论点。用比喻的写法,就把比较抽象的道理,形象、生动地表达出来,易于人们感知、理解。
3、黑格尔说过:“他(培根)的著作虽然充满着最美妙、最聪明的言论,但是要理解其中的智慧,通常只需付出很少的理性努力,因此他的话常常被人拿着当作格言。”请同学们将你最喜欢的句子大声地读给大家听。
四、质疑:
再读课文,自由设置疑问,师生共同探究,合作解决。
五、自测:
1、对作者的读书观,你是怎么来评价的呢?你对读书有什么看法呢?你最喜欢文中哪一句读书名言?请任选论点,配上适当论据,写成一篇100多字的小议论文。
2、你能说出你搜集到的关于读书方面的名言警句或名人读书的趣事吗?
(1)名言警句:
腹有诗书气自华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书到用时方恨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2)名人论读书:
周恩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李清照的读书方法:兴味到时拿起书就读。
朱熹谈读书时要注意三到:心到、眼到、口到。
孔子的“学思结合法”: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书籍是人类知识的总结,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英】莎士比亚
(3)名人读书的趣事:
孔子韦编三绝的故事列宁读书趣闻马克思读书趣闻
古人头悬梁锥刺股、囊莹映雪、凿壁偷光的刻苦读书。
六、自结:
学习本课时你有什么收获?学习本文你有什么收获?
写作特点
1.文章运用了比喻论证的方法,即设立比喻论述某种道理。例如第四段用“人的天性犹如野生的花草,求知学习好比修剪移栽”一组比喻来论证“求知可以改进人的人性”的论点。这样写,使论述的道理通俗易懂,语言表达具体生动。
2.本文还运用了归纳论证的方法:第十一段先列举六门具体学科的作用:“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聪慧,演算使人精密,哲理使人深刻,道德使人有修养,逻辑修辞使人善辩。”最后引用一句名言归纳出论点:“总之,‘知识能塑造人的性格’。”由于前面列举的内容丰富翔实,最后得出的论断就令人信服。
3.本文还多处运用了排比论述的写法,例如第二段:“孤独寂寞时,阅读可以消遣。高谈阔论时,知识可供装饰。处世行事时,正确运用知识意味着才干。”第九段:“读书使人充实,讨论使人机敏,写作能使人精确。”
七、教后记:
这是培根的著名随笔,见解深刻。对于仅接触过两篇小议论文的初一学生来说比较困难,在教学中应注意到这一点,从实际出发,边梳理议论文的知识边适当点拨,让学生尽可能地有所收获。优点是把先进的教学方式引进课堂,学生团结合作、自主探究,兴趣高涨,听、说、读、写四种能力都得到了训练。不足之处学生对议论文知识比较生疏,在农村的孩子来说网络搜寻资料还是一个未知区域,教师得做适当补充。
《论读书》教案 篇4
二. 教学目标
(一)语文基础知识目标
1. 词语积累
书非借不能读也:书不是借来的就不会好好地读。
非夫人之物而强假焉:不是那人自己的物品而勉强从别人那里借到。夫人,那人。指向别人借书的人。强假,勉强借来。
惴惴焉摩玩之不已:忐忑不安地将它玩弄不止。惴惴,惴惴不安、提心吊胆,忧惧的样子。摩玩,玩弄,抚弄。
必高束焉,庋藏焉:一定捆起来挂在高处,收藏起来。“高”形容词作“束”的状语,“在高处”。庋,置放;收藏。
姑俟异日观:姑且等到日后再来看吧。姑,姑且、且。俟,等候、等待。异日,日后、将来。
故有所览辄省记: ( 因为迫切地要读书,又得不到书 ) 所以 ( 凡是 ) 有看过的就记在心里。有所览,有看到的。辄,就。省记,记在心里。省,明白。
俸去书来,落落大满:薪俸花掉了,书籍买来了, ( 屋里 ) 到处都堆放满了。落落,堆集的样子。俸,指官俸,做官的俸禄。
今黄生贫类予:如今黄生像我 ( 以前 ) 一样贫穷。类,似,像。
惟予之公书与张氏之吝书若不相类:只是我把自己的书拿出来同别人共用,这和张氏吝惜自己的书 ( 不借给别人 ) 好象不大相同。惟,只是。公,动词,同别人共用。吝书,舍不得 ( 把 ) 书 ( 借给别人 ) 。
然则予固不幸而遇张乎:既然如此,那么我是实在不幸而遇到张 ( 这样的吝啬鬼 ) 。然而,既然这样,那么……。固,本来、诚然、实在。
消遣:用自己感觉愉快的事来度过空闲的时间;消闲解闷。
愚鲁:愚笨。
轻鄙:轻视;看不起。
挑剔:过分严格地在细节上指摘。
辩驳:提出理由或根据来否定对方的意见。
炫耀:课文中是“夸耀”的意思。
梗概:大略的内容。
锐利:(感觉)灵敏;(眼光)尖锐。
博学多知:形容学识渊博,见多识广。
狡黠:狡诈。
2. 一词多义
3. 需掌握的字的读音
摩mó 俟sì 辄zhé 俸fèng 庋guǐ 惴惴zhuìzhuì 蟫yín 挑剔tì 炫xuàn耀 梗gěng概 狡黠xiá
4. 需掌握的多音多义字
5. 作者、作品简介
⑴课文标题中的“说”,是古文体中的一种,这种体裁的文章往往就社会生活中的某种现象提出作者的看法,观点是“发人之所未发”的,一般以议论为主,也兼有记叙和抒情的成分。在写法上讲究波澜起伏,使人感到变化莫测。篇幅一般不长,要做到言简意赅。它起源于春秋战国时策士们的游说,到唐代便扩大成为一种通用的文体。我们以前学习过的韩愈的《马说》,柳宗元的《捕蛇者说》都属这类文章。
⑵袁枚(1716 - 1798),字子才,号简斋、随园主人,清朝钱塘(今浙江杭州)人,著名诗人。乾隆时考中进士,曾任江宁(今江苏江宁)等地知县。33岁辞官后居住在南京小仓山,筑随园,因是金陵织造园林旧址,故改其名“随园”,又因此自号“随园老人”,晚年还自号“仓山居士”,过着论文赋诗的悠闲生活。他一生喜爱山水田园,思想比较自由解放,论诗主张抒写性情,创性灵说,反对模仿古诗文的格调。他的诗风格清新灵巧,大都描写日常生活。著有《小仓山房文集》、《随园诗话》、《子不语》等。
⑶黄生名允修,贫而好读书,袁枚很器重他,也很乐意帮助他。除了借书给他之外,还支援他一部分生活用费。作者对黄生的学业也深有影响,黄生原想致力考证,袁枚不赞成,希望他跟自己走,学诗文。
⑷古代书籍刻印不易,印数不多,得到书比现在难得多,要想博览就得靠借,但旧时没有公共图书馆,只得向私人藏书者借。由于有书的人不多,得书又不易,加上私有观念重,自然不愿借出。还由于当时书借出后损坏甚至丢失的情况也不少,旧时就流传着“借书一痴”,“还书一痴”的俗语,所以书就更难借了。正因为如此,借来的书就更能激发人们勤奋阅读。
⑸弗兰西斯·培根,英国唯物主义哲学家。培根十三岁入剑桥大学三一学院读书,十五岁进葛莱律师公会为高级生,二十二岁时被认可为律师。直到詹姆斯王朝时,培根受封为男爵,1607年任法部次官,1617年时升为掌玺大臣,1618年再升为英格兰大法官,被封为浮如阑(地名)男爵,1621年受封为圣奥本斯子爵。同年因受贿被弹劾,判处四万镑罚金,并终身监禁。后来为詹姆斯王所释放并退还罚金。 1626年春,为了试验冷藏是否可以保存肉类持久不腐,在大风雪中受冻,患重感冒逝世。
马克思称培根为“英国唯物主义和整个现代实验科学的真正始祖”。培根反对经院哲学和唯心主义,提出了经验——理论——经验的公式。他强调发展自然科学的重要,重视知识对人生对社会的作用,提出“知识就是力量”。他的学说也有不足之处,存在着“神学的不彻底性”。培根还是一位散文作家。他的《论说文集》是一本世界性的名著。
6. 培根名言警句
⑴知识就是力量。
⑵疑而能问,已得知识之半。
⑶知识像烛光,能照亮一个人,也能照亮无数的人。
⑷书籍是横渡时间大海的航船。
⑸知识是一种快乐,而好奇则是知识的萌芽。
三. 课文讲解
《黄生借书说》
(一)文章主旨
这篇“说”就青年黄允修向作者借书一事发表议论,提出“书非借不能读”的观点,勉励青年人努力为自己创造学习条件,奋发向学。
(二)重点语句
“七略四库,天子之书,然天子读书者有几 ! ”“……然则予固不幸而遇张乎”中的“然”和“然则”在用法上有什么不同 ?
“然”和“然则”在文言文中都充当连接成分,但一个是词,一个是短语,具体用法也不同。“然天子读书者有几”中的“然”,相当于“然而”“可是”等,表示转折的意思。“然则予固不幸而遇张乎”中的“然则”,相当于“这样(看来),那么……”,它紧承上文引出下面的意思。对“然则”的解释不能生搬硬套、僵化呆板,应注意结合具体语言环境来理解、翻译。译作“(既然)这样……那么”。
(三)文章思路
全文可分四部分:
第一部分(第1 - 2段)就黄生借书一事,提出“书非借不能读”的观点,接着用摆事实、作类比等方法,列举藏书不读书的情形进行论证。首句是统领句,指明以下的话是对黄生说的。
第二部分(第3段)写自己年幼时和做官以后的切身体会,再次说明“书非借不能读”,这是用谈体会的方法从正反两方面进行论证。
第三部分(第4段)拿黄生与自己相对比,向黄生提出希望,勉励黄生珍惜有利条件,勤奋读书。
第四部分(第5段)照应开头“授以书而告之”,结束全文,进一步表示对黄生的期望。
(四)写作特点
1. 全文构思严密,紧扣中心。开头开门见山,提出论点:“书非借不能读”,结尾照应开头,点明写本文的缘由。中间三段是重点。首先,举历史上的例证,天子、富贵之家和一般藏书家都是以书为装饰品,实际上并不读书。然后,用读自家所有的书和读借自别人家书的两种不同心理作对比,来证明“书非借不能读”。接着,以自己幼年时和当官后的经历和体会加以印证。最后,以自己当年的贫寒境遇和黄生相对照,使黄生能感到借得到书读的幸运,以激励他下苦功读书。
2. 文章夹叙夹议,议论层层深入,含蓄有力的表达了主旨。第二段,在举了三个事例之后,慨叹“非独书为然,天下物皆然”。作者对那些束之高阁、沾满灰尘的丰富图书不能尽其用而表示愤慨,并为家贫好读书的青年鸣不平。第三段,在叙述了自己的经历和体会后又叹息“借者之用心专”,但是由于书难借“而少时之岁月为可惜也”。这里进一步表达了对来借书的青年的深切同情。第四段,在谈了黄生与自己当年相类似之后,委婉的说到黄生机遇好,应该用功读书。
3. 运用对比手法。以藏书者“高束焉,庋藏焉”的做法、“姑俟异日观”的心理,向借书者“惴惴焉摩玩之不已”的做法、“今日来,明日去,吾不得而见之矣”的心理作对比。以“落落大满,素灰丝时蒙卷轴”同“往借,不与,归而形诸梦”作对比。上述两个对比,都有力证明了“书非借不能读”这一论点。第四段,以“张氏之吝书”同“予之公书”作对比,由此引出黄生之“幸”和作者之“不幸”的对比,蕴含着对黄生的厚望。
(五)课后练习解答
第一题
(相应名言为“乐之者”“专心致志”“自得之”句以及“不如无书”句、学思关系句等。两文启发主要如观点新颖独到,表达形象、风趣、别致)
《读书杂谈》中关于嗜好的读书这一观点,其相应的孔孟名言为:1.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2,嗜好的读书的实质是“出于自愿,全不勉强,离开了利害关系”,是手不释卷,此观点与“不专心致志,则不得也”“君子深造之以道,欲其自得之也”等名言也有相应关系。《读书的三种姿势》中相应观点和名言为:l。正襟危坐、刻苦钻研坐着读,相应为“不专心致志,则不得也”;2. 不要不加分析地全盘吸收,要主动地用自己的体验和智慧去检验,批判地读,敢于与权威对话,相应名言为:“尽信书则不如无书,“读书诵诗,与古人谋”;3,“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以及“君子深造之以道,欲其自得之也”则与1、2两条都有关;4. 文中所谈的躺、坐、站三种读书姿势都有“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的韵味。
简单一点的回答只找出相应的名言即可;再低一点的要求,鲁文找到“1”、孙文找 到“l”“2”的相应名言就行。
读了两文后受到什么启发,一是内容观点上,注意两文新颖独到的观点,如嗜好的读书的实质,如站着读(当然两文中其他的观点都有独到之处);二是表达上,鲁文提法(嗜好的读书)和比喻(打牌作比)风趣、别致、生动、形象,孙文以躺、坐、站三种姿势代替读书的态度和方法,同样是别致、形象、生动,化抽象的说理为感性鲜活的表达是两文共同的特点。三是鲁文是演讲,平易的开场白、像普通人一样和人谈心、形象性的表述、语句短而明快,注意缩短与听众的距离等都是这个演讲的特点。四是孙文的三种读书姿势并不是独立平行阐述的,而是把它们互相联系起来,第一种的局限第二种弥补,第二种的不足第三种来完善。讨论可以各抒己见,但应加以引导。
第二题
《读书杂谈》中作者的观点,全面理解应为:1. 十分推崇嗜好的读书,其实质是出于自愿,全不勉强,离开了利害关系,手不释卷,在每一页里都得着深厚的趣味,即无功利,趣味浓,很投入。此状态既包括随随便便、轻轻松松的自由读,显然也包括自觉自愿的做学问的深入研读。2. 认为在现今社会条件下,读书的人们的最大部分还是为职业的读书,虽然带着苦痛,有些勉勉强强,但人们要吃饭,要生存,也得为职业刻苦攻读。3. 爱看书的青年大可以看看本分以外的书,当然是在应做的功课已经做完之后。
第三题
此道练习的基本要求是能抓住两文的主要观点和主要理由。柏文主要是大力“声讨”借书不还,原因主要是借者往往以为小事一桩而毫未顾及书主的需要和心理,乃至弄到黑白颠倒的地步;柏文主要是讲借书之弊,但并末完全拒绝借书。袁文主要是讲借书之利,即非借不能读,理由主要是自己的书往往束之高阁,借来的书害怕催讨因而抓紧阅读,也正因为如此,袁文同样认为借书必还。设计柏、袁的对话可以充分利用文中原有的话语、事例;也可以变通说法,可以有合理的想象,形式也不拘一格,但总体而言应立足文本,不能脱离文本而任意编造。此题的目的就是通过比较促进更好地读懂课文,同时通过比较了解同一件事可以有不同的说法。
此题更高一点的要求是,通过比较对柏、袁两文的观点有一个比较全面的有条理的梳理,特别是对其中“自圆其说”“言之成理”的那些论说理由和论证的过程有一个比较深刻的印象。该梳理如下:柏文的主要观点:一是借书必还,理由是对方未及时归还,书主人要用时便找不着,这是读书人最伤心、窝火的一件事。二是必须对此大加强调,原因是借者往往不还,而且往往借去未看;作者着重分析了借而不还者的心理,即认为这是小事一桩,又不是借银子,即使占为已有也不是什么了不得的事,偷书还是雅贼呢,又认为书主不肯借书或催讨还书显得不够朋友、小气,而这些心理,尤其是不够朋友、小气,又是书主也有的,因而造成了借书不还反而合情合理的荒唐现象。文章特别巧妙之处是以幽默笔法把上述两点糅合在一起论说,即把书主写得很无奈、很可怜,似乎很不占理、很不通人情,而显出对方的无理、可气、可恶,进而自然得出借书必还的结论。袁文的主要观点:一是书非借不能读。原因分析了两条,这两条也是对书主和借者心理的分析。其一自己的书总觉得有的是机会,有的是时间,“姑俟异日观”,其结果是束之高阁;其二借来的书“必虑人逼取”,因此抓紧阅看,“摩玩之不已”。并以自己的遭遇、经历为例特别地说明了上述道理。二是借者应读必专,归必速。这后一观点论证得很巧妙,以黄生和自己当年的处境作对比,一方面说明了自己今日肯借的原因,另一方面却巧妙一转,只用“知幸与不幸”一句巧妙地得出了“读必专,归必速”的结论。其中的种种理由、想法不着一字,隐含其中,即既然我如此通情达理,够朋友,你也应如此通情达理够意思;既然非借不能读,借去就应读,就不能据为已有,结果束之高阁;同时也暗示、表达了自己对借去不读,借而不还的担心。所以,这最后几句也是“有言在先”“丑话在前”的风雅表达,即智趣表达。
第四题
第1、2小题的“为”即“是”的意思。 第3小题的“为”是“做”之意。
第4小题的“为”可译为“就是”。 第5小题的“为”是“作为”的意思。
第6小题的“为”是“认为”的意思,同“谓”,可译为“说”;后面的“是”是代词, 即“这个人”“此人”;全句为:说此人的聪明不如么? 此外,本单元中“为”字还有一些要注意,如: “若业为吾所有”的“为”是“成为”; “可以为师矣”的“为”也是“做”; “有为者”课文注释为“有所作为的人”, “为”也是“做”“治理”(即做学问、治学、干事业之“做”、之“治理”)之意。
《论读书》
(一)文章思路
这篇课文用很细的分段,密集的警句,自由畅达地发表对求知(读书)的种种看法,大致论述了三个方面的问题:求知的目的,求知的方法,以知识能塑造人的性格,弥补精神上的种种缺陷鼓舞人们去求知。
(二)重点语句
“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聪慧,演算使人精密,哲理使人深刻,道德使人有修养,逻辑修辞使人善辩。”
解析:“……使人……”是分述,后面的“总之,‘知识能塑造人的性格’。”是在分述的基础上归纳的结论。这种论证方法,通过叫做归纳论证。同时也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方式。 这样写,增强了论述的气势,使人强烈地感受到知识对于人的作用,从而有力地论证了“知识能塑造人的性格”的论点。
“求知可以改进人性,而实验又可以改进知识本身。人的天性犹如野生的花草,求知学习好比修剪移栽。”
解析:这一段以未经人工培育的“野生的花草”比喻“人的天性”,以对于野花草的“修剪移栽”比喻人的“求知学习”,两个比喻句配合得恰当而巧妙。“野生的花草”经过“修剪移栽”能花繁叶茂,“人的天性”通过“求知学习”能改进完善。运用这两句比喻是为了论证“求知可以改进人的天性”这个论点。用比喻的写法,就把比较抽象的道理,形象、生动地表达出来,易于人们感知、理解。
(三)写作特点
1. 文章运用了比喻论证的方法,即设立比喻论述某种道理。例如第四段用“人的天性犹如野生的花草,求知学习好比修剪移栽”一组比喻来论证“求知可以改进人的人性”的论点。这样写,使论述的道理通俗易懂,语言表达具体生动。
2. 本文还运用了归纳论证的方法:第十一段先列举六门具体学科的作用:“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聪慧,演算使人精密,哲理使人深刻,道德使人有修养,逻辑修辞使人善辩。”最后引用一句名言归纳出论点:“总之,‘知识能塑造人的性格’。”由于前面列举的内容丰富翔实,最后得出的论断就令人信服。
3. 本文还多处运用了排比论述的写法,例如第二段:“孤独寂寞时,阅读可以消遣。高谈阔论时,知识可供装饰。处世行事时,正确运用知识意味着才干。”第九段:“读书使人充实,讨论使人机敏,写作能使人精确。”这样。
【模拟试题】(答题时间:45分钟)
一、解释加点的词。
(1)然后叹借者之用心专( )
(2)汗牛塞屋,富贵家之书( )
(3)非夫人之物而强假焉( )( )
(4)其切如是( )( )
(5)落落大满( )
(6)少时之岁月为可惜也( )
二、课内阅读题。
书非借不能读也。子不闻藏书者乎?七略四库,天子之书,然天子读书者有几?汗牛塞屋,富贵家之书,然富贵人读书者有几?其他祖父积、子孙弃者无论焉。非独书为然,天下物皆然。非夫人之物而强假焉,必虑人逼取,而惴惴焉摩玩之不已,曰:“今日存,明日去,吾不得而见之矣。”若业为吾所有,必高束焉,庋藏焉,曰“姑俟异日观”云尔。
1. 注音。
惴( ) 庋( )
2. 解释。
强假:_________ ;高束:_________。
3. 解释句中“然”字。
①然天子读书者有几。( )
②非独书为然,天下物皆然。( )
4. 翻译下列短语及句子。
①七略四库,天子之书。
②汗牛塞屋。
③书非借不能读也。
④曰“姑俟异日观”云尔。
5. 指出本段中判断句、设问句、反问句各一例。
6. 分辨“祖父”、“子孙”的古今义。
7. 概括本语段大意。
8. 本段运用了_______________手法,写出了读书人的两种态度,表明作者“_____________”的观点。
三、阅读题。
狡诈者( )学问,愚鲁者( )学问,聪明者则( )学问。知识本身并没有告诉人怎样运用它,运用智慧在书本之外。这是技艺,不体验就学不到。读书的目的是为了认识事物原理。为挑剔辩驳去读书是无聊的。但也不可过于迷信书本。求知不是为了吹嘘炫耀,而应该是为了寻找真理,启迪智慧。
1. “羡慕”“轻鄙”“运用”三词在文中括号内依次应为: 、 、 。
2. 表现两种不同求知目的的短语分别是 和 。
3. 结合语境解释文中加线词语的意思。
①这是技艺
②运用智慧在书本之外
③吹嘘炫耀
④为挑剔辩驳去读书是无聊的
4. 简答下面问题。
①写出这段文字的中心论点。
②说明这段文字的论证方法。
③归纳这段文字的大意。
【试题答案】
一、(1)感叹;(2)使……流汗;(3)那人 借;(4)迫切的心情 这样;(5)堆集的样子;(6)值得珍惜
二、1. zhuì guǐ
2. 勉强借来;搁起来放在高处。
3. ①然而;②这样。
4. ①七略四库是皇帝的书;②搬运起来使牛累得流汗,放在家里就把屋子堆得满满的;③书如果不是借来的就不能好好读;④暂且等到将来看吧。
5. 判断句:书非借不能读也。反问句:然天子读书者有几;设问句:子不闻藏书者乎……无论焉。
6. 祖父:古义——祖父和父亲;今义一一爷爷;子孙:古义一一儿子和孙子;今义一一孩子。
7. 提出中心论点,列举并分析藏书者不读书的情形。
8. 对比 书非借不能读也
三、1. 轻鄙 羡慕 运用
2. “吹嘘炫耀”和“寻找真理、启迪知慧”
3. ①运用学问 ②不在所读的书本当中 ③夸大或无中生有地说自己或别人的优点 ④故意找书的问题,与作者辩驳。
4. ①最后一句 ②对比论证,讲道理论证 ③分析不同的人对待学问的不同态度,进而归结出求知的目的。
上一篇:《黄生借书说》教案2
下一篇:《黄生借书说》教案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