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2023-07-28

新人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能借助拼音读懂课文。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分角色演一演课文内容。

  3、能联系生活实际理解课文,明白只有认真、虚心、耐心学习,才能学好本领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

  1、了解这篇童话所要说明的道理。

  2、联系上下文,理解课后思考题。

  教学过程:

  一、设置问题,导入新课

  1、同学们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见过了许多鸟,可是你们有没有观察到不同种类的鸟,它们搭的地方和窝的样子是不一样的,你们知道这是为什么吗?下面,我们来学《群鸟学艺》这篇课文,了解鸟儿们是怎样学本领。

  2、质疑课题

  (1)、什么是群鸟?

  (2)、“艺”的意思是什么?

  (3)、群鸟学的是什么本领?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全班齐读课文。

  2、说说课文讲的是一件什么事呢?

  三、读画结合,理解课文内容:

  1、按课文阅读提示自学课文

  (1)找出不理解的句子、词语做上记号提出来。

  (2)、你从哪句话中学到了什么?或懂得了什么时候请提出来。

  2、检查自学情况、指导朗读:

  (1)、有哪些鸟向凤凰学搭窝?

  (2)、它们各是怎么学的?怎么做的?

  3、过渡句:我们来看看小燕子怎样向凤凰学搭窝?

  4、请一位同学朗读6--7自然段。

  讨论:

  (1)、在这两个自然段中有不懂的地方提出来。

  (2)、他同学边听边画出凤凰教小燕子搭窝的过程,分成几个步骤,用 标出。

  (3)、能用上?quot;先……再……然后这个并联词说一句话。

  5、认为要学好搭窝最重要的是什么?

  学习这篇课文,你懂得了什么?

  答:无论学什么,只要虚心好学,认认真真,有耐心就能学到本领?

  四、读演结合,感悟中心:

  1、分角色朗读课文。

  2、推荐代表朗读,分角色带动作表演课文内容。

  3、你们认为谁表演最精彩,为什么?

  五、总结、扩展延伸;

  1、指导看图编故事:

  (1)、分小组讨论

  (2)、本组组长讲故事

  六、联系实际

  学了这篇课文,我们在生活中应该怎么做?

  板书设计:

  群鸟学艺

  想 做

  猫头鹰 有什么 飞走了 仍旧不会

  老鹰 挺简单 飞走了

  乌鸦 我也会 得意 粗糙

  麻雀 和我想的一样转身

  小燕子 认认真真 漂亮 结实 暖和

  教学反思

  《群鸟学艺》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五册教材中的一篇文章,以上教学设计是本学期我在某实习生上课时所做的课堂摘录。对于一个新老师来说,这堂课是她精心设计过的,其中体现了一些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思想,应该说是个不错的设计,有许多值得肯定的地方。比如,开篇的质疑问难,创设了一个平等和谐的学习氛围,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第三个对比环节的设计也较巧妙,突出了小燕子的“刻苦”,有一定深度,语言训练也比较到位,最后自然地引出了学了这个故事后的感受。最后的分角色表演给孩子的`语言表达提供了一个平台,提供了一个展现自己、锻炼自己的机会,实现了读者和文本的对话。

  这堂课的设计充满了童话的色彩,这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可是,教师在努力创设童话般的课堂情境时,却被其中的一个教学环节给破坏了。我们把第五个环节放大了来看一看:也许这个教师想尊重科学,在教育孩子们要做个勤劳、刻苦学习的人时还应多了解“真实”的科学,跳出文本,理性地看待鸟栖息的问题。在我看来,这好像为孩子们精心编织的童话梦一下子被莫名其妙地惊醒了,如果我是听课的孩子,也许我会想,刚才还夸小燕子刻苦学习呢,现在老师说那些鸟本来就不需要搭窝,难道不可以懒惰吗?这简直就是自相矛盾嘛!这样的引导也和先前创设的课堂情境不相符。这位教师为了不误导学生,让学生说说在实际的生活环境中其他没学会搭窝的鸟住在哪里,看似在拓展延伸,相机渗透科学知识,而事实上则起了反作用。我们是要尊重科学,要鼓励学生多看课外书,不要囿于文本知识,这样的出发点原本是很好的,可是在实际操作上欠缺考虑,出现了导的方法问题。我想,在说明科学真理的同时,能不能不破坏这个童话的情趣呢?让它自然地出现并为学生所接受,而且又能和文章说明的道理保持一致?下课后,一位一同听课的老教师说的话简直一针见血:为什么要破坏这么好的童话情境呢?教师可来个顺水推舟嘛!因为小燕子刻苦学习,搭的窝又暖和又结实。而猫头鹰、麻雀、乌鸦他们因为懒惰,没有学会搭窝,至今还没有窝呢!你知道他们现在住在哪里吗?你见到他们会对他们说什么?这不就很自然地把其它鸟的栖息地给说出来了吗。难道这不比一本正经地告诉孩子:其实这些鸟是用不着搭窝的,你知道他们住哪里吗?要好得多、有趣得多,更能被学生所接受吗?你看,话一转,稍做改变,照样能说明科学知识,照样能告诉孩子多看书能掌握更多知识的道理。听了老教师的点评,我暗暗叫绝!

  新课改对我们的课堂教学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但无论如何,应把学生的学放在第一位,如何正确处理好知识与能力,方法与过程,态度、情感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的关系,仍是需要我们不断探索的课题。

新人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能概括故事的主要内容,感受夸父的执著、奉献精神。

  3.会复述这个故事。

  教学重点难点:

  了解神话故事的含义及夸父形象。

  课前准备:

  将学生的座位按学习小组排列成“马蹄形”。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在遥远的古代,有这么一个人,他为了让光明永远普照大地,于是他拿起手杖,提起长腿,迈开大步,向着西斜的.太阳追去,他能追上太阳吗?他给我们留下一个怎样神奇的故事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夸父追日》。

  二、自主读书,感知大意

  1.自主试读,遇到不认识的字,借助拼音拼读一下,读不通的句子多读几遍。

  2.自主练读:喜欢的段落多读几遍,并想一想喜欢的原因。

  3.默读思考: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三、合作读书,感情朗读,复述课文

  1.小组内轮读,练习读正确、读流利。

  2.小组内评读喜欢的段落,交流读书感受。

  3.小组内练习讲这个故事,可以自己讲,可以合作讲。

  四、全班交流,评价补充

  1.随机抽查每组一至两名同学朗读喜欢的段落,交流喜欢的原因,其他同学评价补充。

  2.各组推选代表或合作讲故事,评选故事大王。

  五、课外拓展

  1.绘制一幅夸父变成大山、手杖变成桃林的图画。

  2.继续收集神话传说故事。

新人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认识4个字,会写6个字。参照“我的词语库”自主积累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青头的话,让学生懂得当遇到困难时,朋友的作用是非常大的,教育学生要真心去帮助别人。

  4.了解反刍现象。

  教学重点:

  1.抓住描写青头行动和语言的句子感受青头为了朋友不顾个人安危。

  2.通过朗读感悟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感悟故事所蕴含的道理。

  教学准备:

  蟋蟀和牛的图片、生字卡片、录音机、磁带。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揭题,激发兴趣。

  1.你喜欢旅行吗?你到过哪里旅行?谁愿意向大家讲讲你的旅行故事?

  2.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一个有趣又惊险的故事。板书课题。

  3.读题,激疑。读了课题后,你产生了哪些疑问?(谁在牛肚子里旅行?它为什么要到牛肚子里去旅行?在牛肚子里旅行看到了什么?遇到了什么?……)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听课文录音朗读。思考:故事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2.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顺。

  3.同桌对读,互相检查读书效果。

  4.讨论交流:通过读课文,你知道了什么?

  5.课文中的哪些地方使你感触最深?再读一读。

  三、学习生字新词。

  1.自学生字词,记住字音、字形,了解字义、词义。

  2.认读生字词,交流生字的识记方法,检查自学情况。

  3.指导写字。相机指导:用“换一换”的方法可以记住“堆、怜、吞、眯”四个生字。重点指导:旅,右边部分共六笔,第三笔是“撇”,第四笔是“竖提”,不要将这两笔合为一笔。胃:上下结构,下部“月”的第一笔写成“竖”。

  4.将自己从本课中积累的词语写入“我的词语库”。

  四、再读课文。

  要求:读正确、流利、有感情。

  五、作业。

  1.朗读课文。

  2.抄写生字词。

  第二课时

  一、谈话引入。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红头和青头两只蟋蟀在草地上捉迷藏时,红头被牛吃进了肚子里,经历了一次惊险的旅行。这节课我们随同红头和青头再作一次旅行。板书课题。

  二、细读课文,感悟内容。

  1.自由读课文。

  2.谁愿意把课文中感触最深的部分读给大家听。指名读。

  (1)读完后,让学生谈谈自己的感受。

  (2)找出描写青头的有关句子标记下来。

  (3)读句子,老师引导学生抓住青头的动作和语言描写理解课文。青头的动作:蹦到牛身上、不顾疼痛爬起来大声喊,又跳到牛背上、爬到牛背上用身体在牛鼻孔里蹭来蹭去。(为了朋友,青头不顾个人的安危。)青头的语言:“躲过它的牙齿……吞到肚子里去”“不要怕,你会出来的……”“当然有用。等一会儿牛休息的时候……”(青头教给红头脱险的方法,给红头鼓气,从精神上鼓励它,让它不害怕;青头知识丰富。当人遇到困难和危险时,朋友的帮助和支持是战胜困难的力量。)

  (4)朗读课文,把自己的感受读出来。

  ①自由试读。

  ②生生互评。

  3.了解反刍现象。

  (1)让学生谈谈自己对反刍现象的认识。

  (2)反刍:动物把粗粗咀嚼(jǔjué)后咽下去的食物再返回到嘴里细细咀嚼,然后再咽下去。通常称倒嚼(dǎojiào)。牛、羊、鹿和骆驼都是反刍动物。

  三、分角色朗读课文。

  注意读出红头的紧张、着急的心情,读出青头的真诚、勇敢和沉着。

  四、想象表演,深化理解。

  1.想象:红头从牛肚子里出来后与青头还会说些什么?

  2.讨论交流。

  3.将自己想象的内容加上合适的动作把整个故事表演出来。

  4.学习课文后,你最想说什么?(遇到困难和危险时,朋友的帮助是非常有用的。朋友之间应互相帮助,人人都离不开朋友的关心和帮助。要多交好朋友……)

  五、课外延伸。

  阅读、收集有趣又惊险的故事并讲给别人听。

新人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认读11个字(含2个多音字“的”和“累”)。

  2.能够给别人讲述《夸父追日》的故事。

  3.初步理解夸父为追求光明而献身和为后人造福的伟大精神。

  教学重点:

  了解故事内容,能讲述这个神话故事。

  教学难点:

  初步理解夸父为追求光明而献身和为后人造福的伟大精神。

  查阅资料:

  学过的《女娲补天》、《羿射九日》故事,夸父的有关资料。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引导学生回忆并讲述学过的《女娲补天》、《羿射九日》等神话,把学生带入神话故事的情境。

  汇报了解到的夸父的'有关资料,引入新课。

  二、自学新字,质疑问难。

  1.认读11个字,读准音。

  找出各自的生字,查字典等方法解决。

  2.自渎课文,读熟练,注意停顿。

  (1)逐段读

  (2)读全文

  (3)指名读

  3.再读课文,提出不懂的问题。

  三、了解故事内容,解疑,为讲故事做准备。

  1.带着问题,熟悉课文内容。

  2.想一想:夸父为什么要追赶太阳?你喜欢他吗?为什么?

  随学生汇报,师板书,熟悉课文内容,解决问题。

  3.你喜欢这个故事吗?为什么?

  4.怎样让更多的人知道夸父族的故事呢?

  四、练习讲故事。

  1.逐段讲。

  可以增加自己的语言。

  2.完整讲。

  先在组内讲,再上台讲,师生评价。

  五、作业。

  把这个故事讲给家人听。

新人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篇5

  【课时目标】

  1、 学会本课生字,两条绿线内的字只识不写。理解生词的意思,能辨别“蕴藏”“储藏”意思的不同。

  2、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辨别段落的中心句,感受中心句在段落中的作用。

  【课前预学】

  读课文。自学生字词。

  【教学过程】

  一、导人新课,揭题读题

  1.出示地球照片,说说蓝色、黄色、白色的部分各是什么。

  2.板书课题:地球的两顶“白帽子”,猜猜作者写的是什么。相机板书:两极。

  3.作者把它们叫作“白帽子”,给你怎样的感觉?

  4.读题,体会语言的生动形象。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试学:

  地球的“白帽子”,究竟有什么特点和作用呢?

  自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教学生词,读准字音,理解词义。

  地球 滚烫 泼向 炎热 呼风唤雨 调解气温

  免费 适宜 烤鸭 一股股 西伯利亚 生存环境

  宝库 蕴藏 丰富 企鹅 居高不下 矿产资源

  合作共学:

  (1)“烫、境、藏”是后鼻音,“热”是翘舌首。

  (2)字形辩析:球和求、烤和考、唤和换、存和在,相机指导识记。

  (3)词义理解应采用多种方式,,根据学生现场的反应灵活生成。

  3、导学提示:“白帽子”有哪些特点和作用?分别是哪些自然段告诉我们的呢?请同学们再次轻轻地读读课文,画出关键的句子。

  (1)指名回答。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请学生分别画出二至五自然段的中心句,并相机板书关键词:

  冷

  调节气温

  自然资源的宝库

  有很多动物

  (2)谁能用上这些关键词来说一说,地球的这两顶“白帽子”有什么特点和作用?

  (3)小结:在阅读时,如果我们可以找出中心句,圈出其中的关键词,便可以迅速地提取一段文字的主要内容。让我们一起再把课文的第一、六自然段和二至五自然段的`中心句连起来读一读。

  三、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1.这堂课我们初步学习了《地球的两顶“白帽子”》这篇课文,学习了生词,抓中心句了解了课文的主要内容。下堂课我们将再次走进两极,细细品读,一定能够有更多的收获。

  2、作业:练写习字册。

  【板书设计】

  地球的两顶“白帽子”

  冷

  调节气温

  自然资源的宝库

  有很多动物

新人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篇6

  一、课文特点

  :这是一篇写景文章,课文描写了一座海滨小城的美丽景色,表达了作者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作者按照由远及近的顺序,抓住海滨和小城的特点,描绘了这座海滨小城的景色,是按不同的方面连段成篇的。

  二、教学目标:

  1、使生从对海滨小城的介绍与描绘中,了解海滨小城的美丽景色,体会作者热爱家乡海滨小城思想感情。

  2、学习文按不同方面连段成篇的方法。、

  3、学本课生字新词。

  4、学习第一段的写法,从不同方面把一个地景色写具体。

  (四)学习第二段:

  1、过渡:刚才学习了1-3节,了解了海滨是美丽的,下面用同样的方法自学4-6节。

  2、投影显示思考题:

  (1)课文写了小城的哪几个地方?用标出。它们各有什么特点?用标出。

  (2)抓句子体会:它们美丽在哪里?

  3、讨论板书:庭院――树多花园――树茂街道――干净

  4、投影显示,理解带点词的意思。

  凤凰树开花了,开昨那么热闹,小城好像笼罩在一片片红云中。

  5、指导朗读:

  作者把小城写得这么美、整洁,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家乡的热爱、赞美之情,要你的通过朗读,让别人也体会到这种情感。

  6、自由练读―――齐读

  7、根据提示练背5节(投影显示)

  小城的花园。这里栽着。一棵棵榕树就像

  撑开的,的树叶长得,

  可以,。树下,每逢,总是。

  (五)总结:

  1、齐读全文,体会作者的热爱、赞美之情。

  2、结合板书,思考:课文是怎样连段成篇的?

  六、板书设计:

  蓝棕银白

  海滨大海白灰金黄

  (1-3)沙滩贝壳寂寞

  海滨小城船队喧闹赞美

  小城庭院树多热爱

  (4-6)花园树茂

新人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篇7

  《找骆驼》

  教学目标:

  1、识记本课8个生字。在语言环境中积累“骆驼、牙齿、详细、不紧不慢、指点、走失”等词语。

  2、正确朗读课文,理解“按照老人的指点,商人为什么能找到丢失的骆驼。”并和伙伴们分角色演一演。

  3、了解老人是通过观察、分析得出结论的,逐步养成善于观察,善于分析推理的良好思维品质。

  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揭示课题

  1、同学们,你们知道在沙漠里行走,最常见的交通工具是什么?(骆驼)

  2、对了,有一个商人走失了一只骆驼,于是,他急得到处找。出示课题,找骆驼(齐读课题)。

  3、生字:骆

  4、学生质疑

  师:读了课题,你们想知道这位商人是怎么找骆驼的,他究竟找到了没有呢?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演示课文动画,用自己的话说说你听到些什么?

  2、借助拼音自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学习生字:跛驮忿哄啃

  (1)小组读生字。(出示)跛驮忿哄啃

  (2)书写:驮忿

  读词语:(出示)骆驼、牙齿、详细、不紧不慢、指点、走失

  (3)开火车分小节读课文,正音。

  三、再读课文,感悟内容

  1、指名分角色朗读课文。

  指导朗读,体会人物的心情和语气。

  商人:有礼貌、着急、忿忿。

  老人:不紧不慢、胸有成竹。

  2、小组分角色朗读课文。

  3、指导读句子:(出示)商人听了,照老人的指点一路找去,果然找到了走失的骆驼。理解词语“果然”,练习造句。

  4、想一想:按照老人的.指点,商人为什么能找到丢失的骆驼?

  小组讨论,说说理由。

  5、说话练习:(出示)老人看见( ),就知道( );又看见( ),想到( );还看见( ),所以知道( )。

  6、交流并板书:观察分析归纳结论

  7、(出示)老人看见这些现象是怎么想的呢?

  8、学了这个故事,你懂得了什么?

  9、齐读课文。

  四、复习巩固

  1、分角色朗读课文。

  2、和小伙伴合作演一演。

  3、(出示)比一比,组成词语。

  跛( )齿( )忿( )

  玻( )龄( )芬( )

  4、(出示)想一想、说一说:

  (1)骆驼左脚有点跛,是因为。

  (2)因为路的左边有些蜜,右边有些米,所以。

  (3)因为,所以,骆驼缺了一颗牙齿。

新人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篇8

  《画龙点睛》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5个生字和1个多音字,会写6个字,并能参照“我的词语库”自主积累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重点理解“画龙点睛”、“半信半疑”、“张牙舞爪”、“活灵活现”等词语的意思。

  重点、难点:

  识字写字;理解“画龙点睛”、“半信半疑”、“张牙舞爪”、“活灵活现”“研墨挥毫”等词语的意思。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老师有个小问题:咱班的小朋友有属龙的吗?(调动学生积极性)这么多同学都属龙呀,那你们见过龙吗?在什么地方见过?你们喜欢龙吗?

  2、古时候有位画家也很喜欢龙,他叫张僧繇,他特别擅长画龙,也因为他画龙这件事有了这么一则成语——(板书:画龙点睛)。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个故事。

  二、初读课文,读准字音,掌握生字新词。

  1、提出阅读要求,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阅读课文。

  要求:

  读通课文,动笔圈画出生字新词并想办法解决。

  2、小老师上台教生字词,要求用文中的词语,文中的句子。

  (生字词只要是学生认为陌生的就可以教,不一定是课后规定的)

  3、教师出示生字词,巩固生字新词。

  4、学生分自然段朗读课文,学生质疑生词,共同理解生词。

  (随文解决,一自然段一自然段的。)

  联系上下文,理解下列词语:“画龙点睛”、“半信半疑”、“张牙舞爪”、“活灵活现”。

  “画龙点睛”让学生说意思,估计孩子们表面意思都能理解,关键是引申的意思,可让学生查字典,然后造句。

  “半信半疑”这个词可从“信”字和“疑”字理解,也让学生造句。

  “张牙舞爪”可让学生看龙的图片理解。

  “活灵活现”可参照图片理解。

  “研墨挥毫”可从字义理解,并让学生做动作。

  5、练习写字。

  重点指导“疑”和“迹”字。

  学生抄写词语。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

  学生再次朗读课文,并说一说文中主要写了什么故事。

  四、布置作业。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画龙点睛》这个成语故事,懂得在作文或说话时在关键的地方加一两句重要的话,会使内容更加生动有力。

  2、能用自己的话把《画龙点睛》这个故事讲给别人听。

  重点、难点:

  引导学生理解寓意,懂得在作文或说话时在关键的地方加一两句重要的话,会使内容更加生动有力。

  一、出示图片,导入新课。

  (课件展示图片)张僧繇的画画得非常好,所以他画的龙一旦点上眼睛就能飞上天了。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画龙点睛》。

  二、品读课文

  1、学第1自然段。

  指名读课文第1自然段。

  提问:从哪些词语看出张僧繇的画画得极好?(无人不知,无人不晓)

  2、学2——6自然段。

  都说张僧繇的画好,耳闻不如一见,让我们看看他都画了些什么?为什么能得到大家的称赞?

  (1)课文写了哪几件事来说明张僧繇的画画得极好?

  学生带问题自由读课文,可同桌交流,然后汇报。

  师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板书:

  寺庙墙上画鹰——吓飞小鸟(逼真)

  影壁上画龙——铁链锁住(龙才安分)

  寺庙画龙——活灵活现(点睛龙飞)

  (2)重点学习3、5、6自然段。

  A、张僧繇第一次画龙出现了什么样的奇迹呢?

  学生找出相关自然段,品读。

  指导读出新鲜,神奇,紧张的语气。

  (插入雷雨视频帮助理解)

  过渡:张僧繇画龙出现奇迹的事情引起了轰动,许多人半信半疑,都想亲眼看看他是怎么画龙的,我们也一起去看看吧!

  B、人们从四面八方赶过来观看,张僧繇害怕了吗?他怎么作画的?

  学生找出表示张僧繇动作的词语,体会从人物动作体现出人物的胸有成竹。

  C、张僧繇的龙为什么没有眼睛?试想没有眼睛的`龙是什么样的?你能用语言描述一下吗?(训练学生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画家是怎么回答的?(指导学生读出自信的语气)

  D、当画家给其中的两条龙点上眼睛时,结果怎么样了?

  (学生自由读文,找出答案。)

  为什么两条龙会腾空而去呢?(因为点上了眼睛)

  E、如果你们就是飞上天的那两条龙,你会想写什么?说些什么?(训练学生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点题《画龙点睛》

  三、体会寓意。

  师:我们知道了画龙点睛的来历,想知道人们用它表示什么意思吗?现在请同学们说一说。

  小结:因此画龙点睛常用来形容在说话或写文章的关键处加上一笔,使语言或句子更加生动、具体。

  四、拓展延伸。

  1、用自己的话把《画龙点睛》这个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听。

  2、课外找寓言故事读一读,如《伊索寓言》《中国古代寓言选》。

新人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篇9

  教学目标:

  1.自主阅读,在课文中体会俞伯牙与钟子期的深厚友谊,懂得“千金易得,直音难求”的.含义。

  2.认识课文中的几个生字。

  教学重难点:理解“千金易得,直音难求”的含义。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流程:

  一、谈话,导入新课

  1. 人们常说“千金易得,直音难求”。

  2. 板书:知音

  二、初读,了解内容:

  1.借助拼音,自读课文,将课文读通顺。

  2.再读课文,想一想每自然段的意思。

  3.思考: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三、再读理解感悟:

  1.默读课文,思考:俞伯牙为什么称钟子期为“知音”?钟子期去世后,俞伯牙为什么再也不弹琴了?

  2.汇报,相机指导读俞伯牙与钟子期的话。

  四、识字,巩固阅读

  1.师出示字卡抽查生字,小组内互读互查。

  2.阅读课文全文。

  五、拓展延伸阅读

  1.读了这个故事,你怎么理解“千金易得,直音难求”这句话的?

  2.生活中,你有知心朋友吗?你觉得应该怎样相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