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腊八节习俗教案

2023-07-26

幼儿园腊八节习俗教案 篇1

  一、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抓重点词句、分角色朗读等方法感悟课文。

  2、通过人物动作、语言和心理活动的描写,感受八儿的心理活动变化,刻画人物的性格特点。

  二、教学重点:通过人物动作、语言和心理活动的描写,感受八儿的心理活动变化,刻画人物的性格特点。体会八儿一家的其乐融融。

  三、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录音

  四、教学课时:2课时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课文

  1、请同学们分成男女两组比赛,在每组每人5秒内说出中国的传统节日。(活动)

  2、一碗碗热气腾腾的腊八粥,诉说着古往今来细细碎碎的无数动人的往事,勾勒出了一幅幅动人的情感画卷,或赞美,或怀念,或憧憬佳节的团聚以及这自然的馈赠,粘粘的腊八粥包裹着的却是中国人浓浓的情,深深的谊,一切融化在粥里,流露于笔尖。今天,我们师生一起欣赏现代作家沈从文的小说《腊八粥》。

  板书:腊八粥沈从文(解读“腊”字)

  二、听读录音,整体感知

  1、检查自学效果(生字词)

  糖唾沫浓矮亦胀

  2、思考课文:围绕“腊八粥”这一线索作家沈从文为我们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能否用小标题概括出故事情节来。文中的“八儿”对腊八粥怀着一种怎样的心情?从哪些语句中,能够看出八儿对腊八粥的这种感情的?从文中妈妈与八儿的对话中,你还能感受到八儿是个怎样的孩子?(播放录音,标清段落)本文围绕八儿等着吃母亲熬煮的腊八粥的经过,展现了一幅淳朴、和睦、温馨的图景,表现了一家人的其乐融融。(板书:煮腊八粥—盼—想—猜—看—吃腊八粥)

  三、精读赏析,激发灵性

  分析第一部分:

  1、作者写吃腊八粥为什么要不惜笔墨介绍这种粥的原料和这些原料煮在锅里的状态?

  “小米、饭豆、枣、栗、白糖、花生仁儿”这是煮粥的基本原料,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农业展览会。”(老舍《北京的春节》)衬托腊八粥的香甜诱人、美味可口,为下文做铺垫。

  抓住“甜甜的腻腻的”“合并拢”“叹气”“大碗大碗,大匙大匙”“塞灌”等词分析。

  2、作者在文章开篇是如何写出人们对腊八粥的喜爱的?

  过渡:一碗碗美味可口的腊八粥会让小孩子、大孩子和老孩子馋涎欲滴,住方家大院的八儿正是这众多喜爱腊八粥中的一员,那么面对甜甜、腻腻的一锅粥,他的表现如何呢?我们首先来学习盼腊八粥和想腊八粥这两段情节。

  (第一句就采用了排比修辞手法,选取了三个不同年龄段的人对腊八粥的态度,以点带面,说明腊八粥所有人都喜欢;接着看到熬煮腊八粥的状态“叹气”,闻腊八粥的香甜诱人、美味可口。吃的是痛快淋漓;调动人的视觉,嗅觉。第二句则用拟人的修辞,形象地把腊八粥的熬制过程再现出来,那情形,如在眼前,那香气,如入五腑六赃,真忍不住要尝上一口呢。

  )

  3、学生小组讨论,教师加以小结。

  四、课堂作业

  1、抄写课后生字。

  2、试理解课后思考题。

  第二课时

  一、深入感悟课文,理解重点句式。

  1、过渡: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腊八粥》这篇课文,请一位同学说出本课的主要内容。

  2、分角色读2—13自然段,要求:画出描写八儿的句子,想想这些句子分别属于对人物的哪种描写,品读你画出的句子,思考你从中体会到什么?

  “喜得快要发疯了”这属于对人物的哪种描写?运用怎样的修辞方法?“进进出出”说明了什么?“眼睛可急红了”说明什么?八儿真的饿了吗?从对八儿的描写中可以看出此时此刻八儿一种怎么样的心情?你能用成语或四字词语说出对粥的喜爱与盼望之情吗?如:馋涎欲滴、垂涎三尺(板书迫不及待)

  “‘那我饿了!’八儿要哭的样子”中“那”应如何理解?

  过渡:看来小小的八儿为了吃到香甜的腊八粥不得不撒一些谎,多么天真可爱又有那么一点狡黠呀,颇有童趣,让人不禁捧腹大笑。毕竟他还小呀,从哪里看出来呢?

  “看羊还不够资格的八儿,难道还能设什么法来反抗吗?”“比灶矮了许多的八儿”“这在八儿,只能猜想”“妈,妈,你抱我起来看看吧!”

  思考:为了能吃上香甜诱人的腊八粥,八儿开始计划粥怎么样的分?后来想怎么分?为什么变卦了?

  过渡:八儿小小的年纪,竟然要与母亲都吃三碗,而“大哥同爹只准各吃一碗”因为“都吃不得甜的”说明八儿想吃粥的想法极其强烈,那么从八儿与妈妈关于谁吃几碗的对话描写中,刻画了一个怎样的孩子?从中你有怎样的感受?

  为了能多吃上几碗粥,八儿设定吃粥计划,并与妈妈进行了一番“讨价还价”,得到妈妈的同意后,八儿“得寸进尺”,作者用充满童趣的语言将一个天真、可爱、聪明、体贴、孝顺的孩子刻画的惟妙惟肖,让人忍俊不禁。感受到了八儿对家人的爱,妈妈对八儿的爱,充满浓浓的亲情和具有生活的气息,展现了一幅淳朴、和睦、温馨的图景。八儿对腊八粥虽是望眼欲穿但也只能苦苦等待。(板书:苦苦等待)

  3、在漫长的等待中,在听到无休止的“叹气”中,在看到“淡淡烟气”时,八儿变得更加焦急,“锅中的一切,这在八儿,只能猜想”那么八儿猜腊八粥是怎样的呢?粥里的栗子、赤饭豆、花生仁儿、枣都是什么样的?找出文中的关键词画下来。文章用了一个什么词来形容八儿的猜想?(板书:妙)它在文中起到怎样的作用呢?(男生齐读第14自然段)

  突出腊八粥在头脑中的初步印象,为实际看到的腊八粥做铺垫。

  4、过渡:“画饼焉能充饥”,当妈妈把八儿抱起来,八终于看到了让他垂涎三尺的腊八粥,妈妈煮的粥到底是什么样子的呢?课文中用了一个怎样的词语来表现八儿的心理?(板书惊异)

  总结:从最初的“迫不及待”到“苦苦等待”,再到“美妙的猜想”,一直到最后的“亲见时的.惊讶”,将八儿的心理淋漓尽致地展现了出来,同时也将一个可爱的、天真的孩童形象呈现在同学们面前,让人不得不喜,不得不爱!结果是:妈妈捡了一枚特别大得吓人的赤枣给了八儿。盼望已久的腊八粥终于解馋了!总算暂时堵住了小馋嘴巴。真可谓“凝寒迫清祀,有酒宴嘉平。宿心何所道,藉此慰中情。”(北齐·魏收《腊节》)

  二、续读赏析,体验感悟

  沈从文曾说:“这世界上或有想在沙基或水面上建造崇楼杰阁的人,那可不是我。我只想造希腊小庙。选山地作基础,用坚硬石头堆砌它。精致、结实、匀称,形体虽小而不纤巧,是我的理想的建筑,这庙里供奉的是人性。”显然,这理想的建筑就是沈从文的文学理想,而“人性”则是其文学理想的核心。

  (分析第二部分吃腊八粥的场面)

  三、拓读升华,课堂总结

  沈从文(1902-1988)原名沈岳焕,笔名休芸芸,京派小说代表人物。生于荒僻神秘的湖西凤凰,有苗汉土家族的血统。20世纪30年代他开始用小说构造他心中的“湘西世界”,完成一系列小说《边城》《长河》等。沈从文一生都自命为“乡下人”。有中国“乡土文学之父”的美誉。

  沈从文先生言辞间平易近人,他笔下的腊八粥软糯而又香甜,腊八节简单而又质朴,家常话里间将八儿一家的温馨生活跃然于纸上,也许从未将“爱”挂在嘴边,但却可以看出八儿,妈妈,爸爸,甚至是哈叭,他们彼此之间对对方的爱,真正地让人感受到了何为“家”何为“亲情”,亲情是什么呢?或许是狂风暴雨下的避风港?或许是日晒雨淋下的小草棚?也或许只是一碗腊八粥,吃时觉得有些过于甜腻,回忆起来却已甜入心扉。(板书:咀嚼家庭温馨甜蜜)

  四、课堂总结:

  如今时过境迁,腊八粥已不再是孩子们垂涎的美食了。等到了可以随时吃到腊八粥时,味道却没有它停留在想象中时那样诱人了。过了腊八就是年,比起喝粥,我们更愿意重温名家们的美文,让那些记录旧日时光的秘密,泛着丝丝甜香的文字,氤氲着寒冷麻木的心灵。那样,一股久违了的香甜也会萦绕在唇齿之间。

  五、作业布置:

  1、小米红豆红薯红枣栗子熬成的腊八粥,占全了色味香,等你来品,将这浓浓的腊八情义融进短信里,送给你的亲人朋友老师和同学。祝福他们腊八快乐!

  2、上网查一查腊八粥的来历或者查一查关于腊八有哪些有趣的传说和故事,查到之后和同学们分享一下。

  板书:煮粥

  盼迫不及待八儿孥

  腊八粥想苦苦等待幼小活泼天真可爱狡黠揶揄

  沈从文猜美妙猜想嘴馋聪明机灵懂事体贴碓舂粑

  看亲见惊异哈叭

  吃心满意足贪吃可爱顽皮天真驯善

  继承弘扬民族文化咀嚼家庭温馨甜蜜

  教学反思

  整篇课文围绕着“八儿”等着吃妈妈熬的腊八粥的情态、心情,展现了一副淳朴的、和睦、温馨的图景。

  为了把八儿的嘴馋表现得淋漓尽致,从八儿的心理活动变化构成了本课的线索入手,从八儿:今天喜得快要发疯了,一个人出出进进灶房看到一大锅粥正在叹气,”和“八儿听了这种松劲的话,眼睛可急红了,体现了八儿的那种迫不及待的的心情。用同样的方法感受八儿的“苦苦等待”到“美妙的猜想”再到“亲见时的惊讶”。孩子们轻松的感受出一个孩子那天真’嘴馋的情形。进而能感受到八儿一家的其乐融融。

  对于开头讲腊八粥的做法及人们对其的喜爱的处理,总觉得有着不小的欠缺,因为对这一段文字的表达妙处,处理得太简略了。没有透过文字表达人们对其的喜爱,从小孩子——大孩子———老孩子,这是对不同年龄段人都喜欢腊八粥的具体描绘处理不当。又从“看”、“闻"、“吃”来一点点的体现人们对腊八粥的喜爱体会不深刻。如果此时让孩子们用不同的形式去品读一下,那会在品读的过程中学会这样的写作方法,这样才在遗漏中补回一点缺失。可见自己的备课不够深入,文本剖析不够精当所致,今后的教学应予以警示。

幼儿园腊八节习俗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学习字词,积累叠词,了解小说背景。

  2、了解小说借助对话推动情节发展的特点,引导学生学习用读对话梳理情节的方法,整体感知人物形象。

  3、初步了解小说用语言塑造人物形象的特点,关注人物语言描写的不同形式,用品读关键词句,揣摩心理的策略,加深对人物形象的感知。

  4、深读文章,分清内容的主次,体会作者是如何做到详略得当的。

  教学重、难点:

  1,初步了解小说用语言塑造人物形象的特点,关注人物语言描写的不同形式,用品读关键词句,揣摩心理的策略,加深对人物形象的感知。

  2,深读文章,分清内容的主次,体会作者是如何详略得当的。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明确文体

  1、播放微视频,引出小说背景。

  2、板书课题,读准课题。

  二、字词教学,了解环境

  1、出示字词,读准字词,引导学生从词语内容和形式上发现规律。

  2、情境朗读,了解环境。

  三、梳理情节,初识形象

  1、快速默读第6—19自然段,思考:八儿想吃腊八粥却吃不到,他是怎么办的?

  2、根据学生回答,梳理小说情节。

  3、根据板书,串联情节,了解小说主要内容。

  4、小结:这篇小说就是用对话推动情节的发展。刚才,我们读了八儿和妈妈的对话,梳理出的情节就是小说的情节。

  5、交流:从这些情节中,你看到一个怎样的八儿?

  四、品读语言,丰盈形象

  1、聚焦情节中八儿的语言,初步感受语言的变化。

  2、品读短句。

  (1)齐读,思考:本句中哪个字最精彩?

  (2)对比朗读,从“那”字,你感受到什么?

  (3)联系自己生活经历,感知八儿形象。

  (4)有感情地朗读。

  (5)小结:一个“那”字,又让我们看到一个(回扣板书)的八儿。刚才,我们抓住了八儿的语言,品读“那”这个关键词,揣摩了八儿的心理,从而让八儿的形象在我们头脑中更加丰满。

  3、品读长句

  (1)自由读,边读边思考:为什么有这样的变化?

  (2)四人小组合作,完成学习单。

  填一填:八儿每次是怎么分的,有什么变化?

  写一写:你又读到一个怎样的八儿,并想想理由(填在磁卡上,一张磁卡写一个词)。一定要填在磁卡上。温馨提示:四人小组,一人主持,其他三人一人汇报一处。

  (3)小组汇报。

  (4)小结:刚才,我们读了八儿这处长的语言,从分粥的变化中揣摩了八儿的心理,让他的形象在我们的头脑中更加丰盈。

  (5)串读三次分粥的句子,读出变化。

  4、小结:刚才我们品读了八儿的语言,关注了关键词句,揣摩了八儿的心理,让八儿的形象跃然纸上。沈从文不愧为语言大师,在对人物语言进行描写时,每个词语,每句话都经过了反复的推敲,多一个字不行,少一个字也不行,借助不同的语言形式展现人物不同的形象。

  五、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通过梳理环境中的情节,品读八儿的语言,揣摩他的心理,看到了一个(回扣板书)的八儿。八儿心里隐藏的语言和那锅不断叹气的粥,这又藏着什么奥秘呢?下节课我们再来揭秘。

  第二课时

  【导入】

  一、谈话导入,回顾课文内容评论

  1、谈话导入。

  2、回顾课文内容,想一想课文围绕腊八粥写了什么事?

  【讲授】

  二、品读课文评论

  1、课文的主要人物是谁?八儿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2、明确任务:课文是如何写八儿嘴馋的?

  3、读文探究

  1)默读课文,画出描写八儿特点的句子,作批注。

  2)小组交流

  4、集体汇报

  1)描写动作的句子。

  2)描写语言的句子。

  3)描写心理活动的句子。

  5、小结:全文围绕“八儿”全家吃妈妈熬煮腊八粥的经过,展现了一幅淳朴、和睦的图画。表现了一家的其乐融融。

  【活动】

  三、指导朗读评论

  1、本篇课文人物对话描写较多,组织学生分角色朗读。

  2、通过揣摩人物心理,联系提示语来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组织朗读比赛,互相点评,取长补短。

  【作业】

  四、作业评论

  1、有感情地将课文朗读给家长听。

  2、查找有关中国传统节日的资料,进一步了解中国传统民俗文化。

幼儿园腊八节习俗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会写“腊、粥”等15个字,正确读写“糊涂、搅和、浓稠、可靠”等9个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通过阅读,了解本文的表达顺序,分清课文详写、略写的内容并体会这样写的好处。

  4、抓住人物动作、语言和心理活动的描写,体会八儿一家的其乐融融。

  9654;教学重点

  抓住人物动作、语言和心理活动的描写,体会八儿一家的其乐融融。

  9654;教学难点

  感受八儿的心理变化,体会作者是如何详写主要部分的。

  9654;教学策略

  1、字词教学

  本课要求会写15个字。从字音上来说,要注意“粥、匙、稠”是翘舌音,注意区分“腻”和“栗”的读音,“腻”字是鼻音n,“栗”字是边音l;从字形上来说,“腻”字右边不要多写一撇,“栗”字下面是“木”不是“米”,“褐”字是衣字旁,不是示字旁。在进行生字教学时,要结合词语来进行。可以通过查阅工具书、联系上下文、结合生活实际等方法理解“搅和、浓稠”等词语的意思。

  2、阅读理解

  教学中,可以抓住描写人物神态、动作、语言、心理活动的关键语句进行品味,展开想象,感受八儿一家的其乐融融。作者用娴熟的笔法、细腻的笔触叙述了腊八节浓郁的民俗风情,充满了生活气息。课文围绕八儿等着吃妈妈熬的腊八粥时的神态和心情,展现了一幅淳朴、和谐、温馨的图景。本文的线索是八儿的心理活动,从迫不及待、苦苦等待、独自猜想到亲眼所见,都表现了八儿活泼可爱的性格特点。

  3、表达运用

  学会表达是语文学习的目标之一,对于六年级学生来说尤为重要。本文作者用细腻的笔触描写八儿等着吃腊八粥的情形,展现了腊八节浓郁的民俗风情,充满了生活气息。在教学中,可以指导学生仿照课文中描写腊八粥的段落,写一写生活中最喜欢的食物,培养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9654;教学准备

  1、预习提纲:完成《状元大课堂8226;好学案》对应课文预习作业。

  2、准备资料:多媒体课件、字词卡片。

  9654;教学课时2课时

  第1课时

  9654;课时目标

  1、会写“腊、粥”等15个字,正确读写“糊涂、搅和、浓稠、可靠”等9个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9654;教学过程

  板块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谈话:俗语“腊七腊八,冻掉下巴”说明在腊月初七、初八这两天,天气很冷。于是,民间逐渐形成了一种风俗,即在腊八这一天要吃腊八粥,把下巴粘牢。这就是腊八粥的由来。

  2、你们对腊八粥还有什么了解吗?指名学生谈谈对腊八粥的印象。

  3、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有关腊八粥的文章。(板书课题:腊八粥)

  4、齐读课题。

  【设计意图】课前布置学生搜集关于腊八粥的资料,在课上交流,有助于学生对本课内容的理解,并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板块二初读课文,交流预习

  1、自读课文。课件出示自读提示:

  61548;请大家自由地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61548;边读边思考:这篇课文中作者围绕腊八粥讲了一件什么事?

  2、检查学生对生字、词语的认读情况。

  (1)课件出示本课生字。

  腊粥腻栗咽匙灌搅稠嘟熬褐缸脏筷

  (2)指名学生读,纠错正音。重点指导“匙”的读音。

  钥匙(shi)汤匙(chí)

  “匙”是多音字,在本课中读音为“chí”。

  (3)课件出示本课词语。

  糊涂搅和浓稠可靠猜想粉碎外套解释腊肉

  (4)学生进行多种形式的认读,教师相机正音。

  3、这篇课文围绕腊八粥讲了一件什么事?

  交流示例:

  生1:全文围绕八儿等着吃妈妈熬煮的腊八粥的神态、心情,展现了一幅淳朴、和睦、温馨的生活图景。

  生2:作者主要写了八儿盼着吃腊八粥的种种表现。

  生3:本文讲述了腊八那天八儿等不及要吃粥的嘴馋、对粥的猜想,以及看到粥时的惊奇,写出了一家人的其乐融融,表现出作者对普通百姓生活的热爱和对亲情的眷恋。

  4、同学们刚才的概括很完整,老师想问问你们,你们是如何概括出来的呢?

  生:对于写事的文章,可以从文章的六要素进行概括。

  教师小结:对于课文的主要内容,你们可以紧扣文中的主要人物“妈妈”和“八儿”,并结合课题来概括,这样降低了难度,概括效果会更好。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读文,概括本文内容,并理清文章写作思路,这是对全文整体的把握,为更好体会人物的语言及心理活动描写做铺垫。

  板块三深入文本,层层剖析

  1、教师提问:作者是如何写出腊八粥的美味的?

  2、学生自由读文,思考问题并画出文中描写腊八粥的句子。

  3、细读第1自然段。

  课件出示:

  初学喊爸爸的小孩子,会出门叫洋车了的大孩子,嘴巴上长了许多白胡胡的老孩子,提到腊八粥,谁不是嘴里就立时生一种甜甜的腻腻的感觉呢。把小米、饭豆、枣、栗、白糖、花生仁儿合拢来,糊糊涂涂煮成一锅,让它在锅中叹气似的沸腾着,单看它那叹气样儿,闻闻那种香味,就够咽三口以上的唾沫了,何况是,大碗大碗地装着,大匙大匙朝嘴里塞灌呢!

  4、学生交流。

  (1)“小孩子、大孩子、老孩子”,不同年龄段的人,都会对腊八粥产生甜甜的腻腻的感觉,说明了腊八粥十分美味。

  (2)抓住重点词句,如“糊糊涂涂”“大碗大碗”“大匙大匙”等,想象粥的制作过程和人们吃粥时的感觉;联系生活实际想象沸腾的粥是什么样子的,从“叹气”一词体会运用拟人的写法的好处,感受腊八粥的美味。

  5、指导朗读,指名学生读。

  6、小练笔:作者笔下的腊八粥让人垂涎欲滴。再读读第1自然段,照样子写一种你最喜爱的食物。

  【设计意图】教师通过问题的铺设,吊起学生的胃口:是怎样的粥有这样的魅力?从而使学生产生走进文本、研究文本的欲望。

  第2课时

  9654;课时目标

  1、通过阅读,了解本文的表达顺序,分清课文详写、略写的内容并体会这样写的好处。

  2、抓住人物动作、语言和心理活动的描写,体会八儿一家的其乐融融。

  9654;教学过程

  板块一复习导入,引入新课

  1、复习回顾。

  (1)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腊八粥》,大家还记得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吗?

  (2)回顾第1自然段,作者是如何描写腊八粥的诱人的?

  2、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课文第1自然段,那么第2~21自然段又写了什么呢?

  学生汇报交流:等粥、喝粥。(板书:等粥、喝粥)

  课件出示

  作者是按怎样的思路来写“等粥”的?

  盼粥——想粥——猜粥——看粥

  3、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品析八儿的动作、神态、语言、心理活动,体会八儿的心情。(板书课题:腊八粥)

  【设计意图】孔子说:“温故而知新。”在学习开始时,教师采用复习上一节课的内容作为导入新课的方法,使学生在“温故”的基础上入题。

  板块二精读感悟,品析形象

  过渡:美味的腊八粥让小孩子、大孩子和老孩子都馋涎欲滴,方家大院的八儿正是这众多喜爱腊八粥的人中的一员。那么,面对甜甜的腻腻的一锅粥,他的表现如何呢?我们首先来学习“盼粥”这一部分。

  1、盼粥。

  (1)默读第2~8自然段,课件出示要求:

  画出描写八儿的句子,想想这些句子分别属于对人物的哪种描写。品读你画出的句子,说说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2)学生汇报。

  ①“喜得快要发疯了”属于对人物的哪种描写?你能换一种说法来表达八儿的喜悦之情吗?

  ②“眼睛可急红了”说明了什么?八儿真的饿了吗?从对八儿的描写中可以看出此时此刻八儿是一种怎样的心情?可以用什么词来形容?(板书:迫不及待)

  “妈,妈,要到什么时候才……”

  “要到夜里!”其实他妈妈所说的夜里,并不是上灯以后。但八儿听了这种松劲的话,眼睛可急红了。锅中的粥,有声无力的叹气还在继续。

  ③省略号有什么作用?指导朗读第4、5自然段中的人物对话,分角色朗读人物对话。

  ④怎样理解第8自然段中的反问句?八儿对腊八粥虽是望眼欲穿,但也只能苦苦等待。(板书:苦苦等待)

  (3)过渡:八儿多么想让妈妈早点给他端上一碗喷香的腊八粥啊,那么粥一旦煮好了,他想怎么吃呢?下面我们来学习“想粥”这一部分。

  2、想粥。

  (1)分角色朗读第9~11自然段,思考:八儿开始计划怎么分粥?后来又想怎么分?为什么变卦了?(体会八儿的馋嘴、可爱)

  课件出示

  “妈,妈,等一下我要吃三碗!我们只准大哥吃一碗。大哥同爹都吃不得甜的,我们俩光吃甜的也行……妈,妈,你吃三碗我也吃三碗,大哥同爹只准各吃一碗,一共八碗,是吗?”

  “是呀!孥孥说得对。”

  “要不然我吃三碗半,你就吃两碗半……”

  (2)“孥孥”是什么意思?从妈妈的话中你能看出什么?

  (3)再分角色读,要读出八儿的天真可爱和妈妈对他的宠爱。

  (4)过渡:这让小小的八儿想吃三碗半的粥,在他的猜想中又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我们来学习“猜粥”这一部分。

  3、猜粥。

  (1)男生齐读第14自然段,大家思考:八儿想象中的粥是什么样子的?

  课件出示

  锅中的一切,对八儿来说,只能猜想:栗子会已稀烂到认不清楚了吧,饭豆会煮得浑身肿胀了吧,花生仁儿吃来总已是面面的了!枣子必大了三四倍——要是真的干红枣也有那么大,那就妙极了!糖若放多了,它会起锅巴……“妈,妈,你抱我起来看看吧!”于是妈妈就如八儿所求的把他抱了起来。

  (2)粥里的栗子、饭豆、花生仁儿、枣都是什么样的?找出文中的关键词并画下来。

  (3)文章用了一个什么词来形容八儿的猜想?(板书:妙极了)

  4、看粥。

  (1)教师读第16自然段,同学们思考:当妈妈把八儿抱起来,八儿终于看到了让他垂涎三尺的腊八粥时,课文中用了一个怎样的词语来表现八儿此时的心理?(板书:惊异)

  (2)妈妈煮的粥到底是什么样子的呢?请女生齐读第17自然段,画出相关词语。

  课件出示

  花生仁儿脱了他的红外套,这是不消说的事。锅巴,正是围了锅边成一圈儿。总之,一切都成了如他所猜的样子了,但他却没想到今日粥的颜色是深褐。

  (3)找出关键词和第14自然段比较,你有什么发现?

  (4)看了腊八粥之后,八儿的心里又会想些什么呢?

  (5)男女生分角色读人物对话,注意要读出八儿的心理变化。

  【设计意图】品读描写八儿的语句,指导学生研读课文,感受八儿的心理变化,体会八儿一家的其乐融融。通过交流促读,读中交流,交流中读,使学生在读悟中探究人物,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朗读能力、想象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板块三感悟表达,拓展阅读

  1、作者沈从文通过对人物的细节刻画,表现出了八儿对腊八粥的喜爱之情,以及八儿一家其乐融融的情景。八儿这么想喝粥,他喝到了吗?(板书:喝粥)

  课件出示

  晚饭桌边,靠着妈妈斜立着的八儿,肚子已成了一面小鼓了。在他身边桌上那两支筷子,很浪漫地摆成一个十字。桌上那大青花碗中的半碗陈腊肉,八儿的爹同妈也都奈何它不来了。

  (1)指名学生读。

  (2)喝到了妈妈煮的腊八粥,八儿又有什么表现呢?在文中找出具体描写八儿的语句。

  (3)可以用一个怎样的词来形容八儿喝了腊八粥之后的心理?(板书:满足)

  2、课文主要写了等粥和喝粥两件事情,说说哪部分写得详细,哪部分写得简略。想想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3、小练笔:发挥想象,运用细节描写的手法,写出八儿喝腊八粥的情景。

  4、一枚大得吓人的赤枣,总算暂时堵住了八儿的小馋嘴巴,请同学们再通读课文,谈谈自己读了《腊八粥》之后的感受。

  5、你喜欢文中的哪些句子?给大家读一读,课下可以抄在你的积累本上。

  6、名家阅读:推荐课后阅读冰心的《腊八粥》。

  【设计意图】为了拓展延伸,加深感悟,主要让学生学习课文的描写手法,进行读写结合的练习,完成读写之间的迁移。

  [教学反思]

  本课的教学过程中,我要注意从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等方面引导学生感受人物的心理变化。

  1、突出主体,注重层次。

  在教学中,我把课堂教学的过程变成教师指导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力求让学生全员参与,读中感悟,悟中品情,引导学生抓住八儿心理变化的同时,更抓住孩子们对八儿的喜爱之情,运用了最适合孩子们阅读的方式,把一个天真、可爱的孩童形象深深地印在孩子们的心中!这也激起了孩子们对腊八粥的喜爱之情,从而能更清晰地理解课文。

  2、主线清晰,细节生动。

  为了分析作者如何把八儿的嘴馋表现得淋漓尽致,我从八儿的心理变化这一线索入手。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从八儿“今天喜得快要发疯了”和“八儿听了这种松劲的话,眼睛可急红了”,体会八儿那种迫不及待的心情。再用同样的方法感受八儿从“苦苦等待”到“美妙的猜想”再到“亲见时的惊讶”,让孩子们轻松地感受到一个孩子那天真和嘴馋的情形,进而能感受到八儿一家的其乐融融。

  3、朗读训练,读出个性。

  教学中,很多地方可以通过朗读想象画面,来体会文章的内涵。因此,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如自读、分组读、男女生读、对话读等。不仅要让学生读出感受,读出情感体验,读出八儿的心理变化过程,还要读出自己独特的见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