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端午节教案 篇1
活动日期:
端午节,也就是农历五月初五。
活动地点:
教室
活动目的:
端午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通过端午节来进一步了解中国的传统节日,用心去体验我国的传统节日中蕴涵的意义。端午节的来源之一是纪念屈原,我们也要通过端午节来怀念屈原——这位可歌可敬的爱国诗人。
活动内容:
一、了解端午节的由来。(同学们在家通过看书,上网查阅等途径了解端午节的由来)
具体内容如下:
(1)农历五月初五是什么节日?(端午节)
(2)那么,你们知道端午节的来历吗?
(3)学生讲述端午节的起源故事。
(4)一起收看端午节各地的风俗习惯视频
二、与妈妈一起包粽子
(主持人):同学们,在端午节吃粽子是端午节的习俗之一,粽子的味道不用说了,是十分美味的。但并不是每个人都会包粽子的。今天我们就自己动手和妈妈一起来包粽子,看谁的手儿最巧,包的粽子最漂亮。
材料:糯米、去皮绿豆、肉粹、粽叶、粽绳。
方法:
1、将粽叶折成漏斗形
2、在漏斗形的粽叶里放入适量的糯米、去皮绿豆以及肉粹。
3、用大拇指和食指按住粽叶的两边把那个比较长的粽叶向糯米这边压成一个三角形。
4、将粽叶包好后用准备好的绳子把它绑紧。
5、蒸煮。
学生和家长动手包。
三、诗歌朗诵
(主持人):同学们,你们有谁知道端午节也是什么节?不知道吧,告诉大家端午节也是诗人节,诗人写了很多赞颂端午的诗歌,下面请看诗朗诵表演。
第一:x同学朗诵。
第二:小组朗诵。
第三:女生齐诵。
第四:男女朗诵。
第五:家长和学生齐诵
(诗歌内容附后)
四、观看赛龙舟录像。
(主持人):同学们,你们到过汨罗江吗?看过“龙舟竞赛”吗?端午节赛龙舟不单是传统庆祝活动,也是一项国际体坛盛事!端午节起源于诗人屈原因不满朝廷腐败而投汨罗江自尽,敬重他的村民便以喧天的锣鼓声把江中鱼虾吓走,而同时又把粽子抛进江中喂饲鱼虾,以免它们啄食屈原的躯体。
赛龙舟可以说是端午节的高潮。龙舟长10米多,以龙头和龙尾作装饰,船身还特意雕上麟状花纹,唯妙唯肖;每只龙舟可容纳20至22人,二人并肩而坐,在船首的鼓手和船尾的舵手引领下,以及围观人群的呐喊声中划向终点。现在,我让我们一起加入这一行列。
(播放赛龙船庆端午的视频。)
(主持人):看了刚才的录像,我们来谈谈自己的想法吧!
同学们踊跃发表自己的观点。
五、吃粽子
请评委根据粽子的样式,口感评价。并且评出包粽子大王;吃的粽子;以及最会吃粽子大王。
六、班主任讲话
同学们,今天的端午节过得很有意义。老师高兴地看到同学们心灵手巧的一面,感受到学生的参与的热情,强烈的.表现欲望以及作为一名新时代的少年对信息、资料的搜集能力。同时也非常感谢家长对我们活动的热情参与。通过本次活动,我们近距离接触了端午节,对它有了更深的认识。
七、活动结束
活动目标:
1、知道端午节的日期,了解端午节的一些风俗和来历。
2、对中国的传统文化产生初步的兴趣,对屈原产生祟敬之情。
3、知道节日时人们主要的庆祝活动。
4、简单了解节日的来历,知道其全称、日期和意义。
语言端午节教案 篇2
教材分析
活动一端午节赛龙舟
《端午节赛龙舟》是一个情节生动易于幼儿理解的儿童故事,以端午节的由来为线索,描绘了爱国主义诗人屈原为国尽忠却惨遭陷害而伤心投江,人们借划龙舟、投粽子驱散江中之鱼,保护自己敬爱的英雄。故事形象鲜明,情节耐人寻味。活动中通引导幼儿倾听故事、理解故事内容,体会屈原的爱国主义情怀,鼓励幼儿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想法,萌发幼儿的崇敬之情。
活动目标
1.理解故事内容,初步了解端午节吃粽子赛龙舟习俗的由来。
2.能说出人们为什么喜欢屈原,用什么方法保护屈原的身体。
3.对爱国主义屈原产生崇敬之情,萌发初步的爱国主义情感。
活动准备
1.和家长一起搜集赛龙舟资料,了解赛龙舟的传说。
2.教学课件
活动建议
1.播放赛龙舟图片,激发幼儿听故事的兴趣。
提问:这是哪个节日的习俗?端午节还有哪些习俗?人们为什么在端午节吃粽子、赛龙舟?
2.利用教学课件,采用关键中断法帮助幼儿理解故事内容,初步了解端午节吃粽子赛龙舟习俗的由来。
(1)故事第 1 段后提问:每年端午节这天人们会做哪些事情?引导幼儿说出端午节吃粽子、赛龙舟的习俗。
(2)讲述故事第 2 段提问:人们为什么喜欢屈原?谗臣为什么要把屈原赶走?他们是怎么做的?楚王又是怎么做的?楚国最后怎么了?引导幼儿理解屈原的伟大成就和精忠报国之心以及楚王听信谗言导致亡国之痛。丰富词汇:谗臣、吞并。
(3)讲述故事第 3 段提问:屈原为什么伤心?他为什么要投江?引导幼儿理解屈原因报国无门,不愿受丧国之辱而投江。并引导幼儿结合生活经验,感受祖国的强大和生活的幸福。
(4)讲述故事第 4 段提问:屈原投江后,他的仆人是怎样做的?附近百姓是怎样做的?为什么?引导幼儿理解人们对屈原的敬爱之情和急于寻找屈原的焦急。
(5)讲述故事第 4 段提问:人们找不到屈原的身体,他们做了什么? 为什么?引导幼儿理解人们对屈原的敬爱之情。
3.完整欣赏故事,引导幼儿理解屈原的悲壮经历,激发幼儿的爱国主义情感。
讨论:屈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人们为什都很敬爱他?如果楚王信任他,采纳他的建议出国会怎样?
4.播放人民代表大会视频,激发幼儿学好本领张大为祖国做贡献的愿望。
提问:这是在召开什么会议?为什么要召开人民代表大会?我们现在应该怎样做,才能像屈原一样为国家提出好建议?
小结:我国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全国各地人民代表将人们的好建议通过大会反映给国家领导人,然后共同商量出好办法,大家共同努力让我们的国家越来越强大,人民的生活越来越幸福。所以我们现在就要学好各种本领,长大为祖国做出自己的贡献。
语言端午节教案 篇3
活动准备:
1、请家长为孩子讲述端午节的有关风俗,如吃粽子、赛龙舟、挂香袋、系长命缕等,并收集有关的图片、资料。
2、粽子一串,香袋若干,长命缕若干。
3、《小朋友的书》每人一本。
4、有条件的幼儿园可准备有关端午节庆祝活动的录像。
活动过程:
1、交流经验。
提问:端午节是哪一天?这一天要吃什么?戴什么?进行哪些活动?借助图片和实物,在宽松的气氛中,师幼一起交流所获得的关于端午节风俗的'经验,教师作适当补充。
2、了解端午节的由来。提问:你们知道端正午节为什么会有这些风俗吗?如果有幼儿知道,请该幼儿来讲述。
3、讲述屈原的故事。教师借助《小朋友的书》给幼儿讲述屈原的故事和吃粽子、赛龙舟的由来,激发幼儿对屈原的崇敬心情。
4、讲述其他风俗的由来。
5、观看有关端午节庆祝活动的录像,了解节日的民间庆祝活动。
6、品尝粽子。幼儿边品尝粽子,边观察粽子的外形、用料、包裹方法等。(注:有关端午节的风俗见《教师资料手册·科学社会》分册)
教学反思:
教师要做帮助学生架设生活与教材的桥梁,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并参与其中,推动学生深入的了解传统文化。
语言端午节教案 篇4
一、课题的产生
一年一度的端午节又要到了,在这个传统的节日里,最高兴的莫过于天真活泼的孩子们了。每逢过节,孩子们个个情绪高涨,喜气洋洋,在节日当中也会有许多有趣、难忘、热闹的事情发生,同时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也就随之而来,例如:端午节是怎么来的?我们为什么要过端午节?当地有哪些风俗习惯?这些风俗习惯是怎样形成的?……针对学生强烈的好奇心,教师要案抓住这一时机以学生的兴趣为切入点,围绕“独具匠心的端午节”为主题让学生带着自己的问题引导学生走进书店、走进计算机室、走进老师的办公室、走进社区……广泛地开展阅读交流、调查分析、实践体验等综合实践活动,让他们自己去寻找答案,把各自的思维引向深处,从而进入研究者的境界。
二、课题研究的目标
围绕“独具匠心的端午节”这个主题,从“为什么要过端午节?”“端午节有哪些风俗习惯?”“你想怎样过端午节?”这三个部分入手,为学生提供研究方向,让学生成为实践活动的主角,引导学生人人动手,个个参与,自主探究,培养探究能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协作能力。研究目标可归纳为:
1、通过活动让学生了解端午节的来历及风俗习惯,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2、在了解端午节由来和风俗习惯时,锻炼学生通过各种渠道(书籍、报刊、网络、他人经验等)获取信息的能力。
3、通过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与动手能力。
三、课题研究的内容
1、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引导学生通过调查询问、网上浏览等方法搜集有关端午节的由来及一些有趣的风俗习惯,如:了解人们为什么要过端午?端午节为什么要吃粽子?人们为什么要给小孩子挂香包、戴手链和五彩线等有关情况。让学生感受到过节的`快乐。通过这样的活动让学生再畅想一下“我想怎样过端午节?”
2、引导学生搜集有关端午节的诗歌,进一步了解端午节的由来和端午节的一些风俗习惯,在此基础上可以引导学生自己尝试写一写有关端午节的诗歌。
3、引导学生尝试设计“怎样过一个独具匠心的端午节”?
四、课题实施的步骤
1、提出问题
(1)你知道端午节是怎么来的吗?关于端午节有哪些传说?
(2)在我们这儿过端午节有哪些有趣的风俗习惯呢?你知道哪些有关端午节的诗歌呢?
(3)你打算怎样度过今年的端午节呢?
这些问题的设计都是以学生的兴趣为出发点,教师只是为他们创设了问题的情境,为学生提供了研究方向,让他们根据自己的情趣、愿望和能力,用自己的方式去操作、去探究。
2、探索与展开
(1)组织调查
将全班学生分成几个小组,每个小组设一个小组长,由组长组织调查了解有关部门端午节的知识,并把这些知识整理成文,选派代表在全班进行交在调查过程中是通过什么渠道调查的,碰到了那些困难,是怎样解决的,通过这次活动,你有什么感受和启发?
(2)网上阅读
为了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教师可以组织学生上网浏览,查阅一些地方过端午节的习俗,并将自己最感兴趣的内容记录下来。
(3)协作交流
为了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教师可以提议学生相互协作,学会自己想学会的一些风俗习惯的做法。例如:编手链、包粽子、折葫芦等。
3、应用与深化
通过调查研究,学生了解了有关端午节的一些知识,让学生设计自己怎样度过今年的端午节?并通过语言或其他方式表现出来。通过对有关端午节诗歌的搜集,鼓励学生培养善于搜集整理的能力与习惯。
4、反思与拓展
通过师生讨论交流、学生作品的展示与评比,指导学生总结研究成果,最后举行“我的端午节最快乐”主题中队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充分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与价值,同时,教师适当引导与鼓励学生进行其他研究活动的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