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冬至主题班会教案范文 篇1
一、活动主题:
冬至有吃饺子的习俗。为了锻炼孩子的动手能力,增长孩子的见识,培养孩子的合作与关爱之情,我们大班组决定举行“包饺子”活动。让孩子们在活动中体验劳动的快乐,分享劳动成果。
二、活动目标:
1、让孩子们了解冬至节气,还有冬至吃饺子的习俗。
2、通过选购原料、拌馅、包饺子、煮饺子、品饺子、喂饺子等活动,丰富孩子体验,提高动手实践的能力。
三、活动时间:
20xx年x月x日上午9:0011:00
四、参加人员:
大班全体老师和幼儿
五、活动准备:
1、材料准备:饺子馅、餐具、水、盘子、调味品等。
2、活动场地:各班教室
六、活动设想:
1、事先让孩子了解有关饺子的知识。知道饺子的历史、饺子馅要哪些原料和调料以及是如何搭配的、饺子是如何包的,怎么样煮饺子的。知道包饺子必须带的物品。
2、在老师指导下,各班同学分成几个小组,班主任老师作为辅导员,指导本班孩子包饺子、煮饺子,和中班小弟弟、小妹妹共同品尝饺子。
七、成果形式:
交流体会、品尝饺子、分享劳动成果。
八、活动要求:
1、活动时,教师做好班级安全工作和卫生教育。
2、活动时,教师要求孩子做到不大声喧哗,不自由走动。
九、活动流程:
1、开展了“包饺子”的活动。
2、为弟弟妹妹喂饺子活动。
活动目标:
1、对朗诵诗歌感兴趣,进一步体会冬至日的节日特点。
2、体会文学作品的情景和意境,并用相应的表情、语气表现诗歌。
活动准备:
有关于冬至节的认知与理解。
活动过程:
1、教师朗诵儿歌冬至节2—3遍:幼儿欣赏。
2、幼儿朗诵冬至节
3、鼓励幼儿个体朗诵冬至节,根据幼儿情况实施给予鼓励及表现建议。
活动延伸:
活动区时间,美工区的幼儿可以自主为冬至节儿歌配上自己想到的绘画作品。
传统文化冬至主题班会教案范文 篇2
一、了解农历、24节气。
1、欣赏校本课程-24节气图片。
2、了解农历与公历区别。
3、了解24节气由来。
4、读、背24节气歌,清楚24节气名称。
二、学习冬至习俗、传说。
你们知道现在是什么节气吗?(冬至)
1、那冬至的具体时间是哪一天呢?(每年12月22日左右,12月21——23日),今年正好是12月22日这一天。
2、冬至有什么特点呢?谁来给大家介绍?
3、读“九九歌”。你知道这首九九歌和冬至的关系吗?(冬至过后,各地气候都进入一个最寒冷的阶段,也就是人们常说的“进九”。 数九寒天,就是从冬至算起,每九天算一“九”,一直数到“九九”八十一天,“九尽桃花开”,天气就暖和了。)
4、还记得冬至那天晚上你们吃的什么吗?怎么都吃的饺子呀?难道有什么讲究吗?(学生交流,了解冬至吃饺子的故事)
5、原来还有这样的习俗和传说!那你还知道冬至有哪些习俗和传说吗?
(1)冬至大如年:汉朝以冬至为“冬节”,官府要举行祝贺仪式称为“贺冬”,例行放假。唐宋时期,冬至是祭天祭祀祖先的日子,皇帝在这天要到郊外举行祭天大典,百姓在这一天要向父母尊长祭拜,现在仍有一些地方在冬至这天过节庆贺。
(2)冬至吃狗肉。习俗从汉代开始。相传,汉高祖刘邦在冬至这一天吃了狗肉,觉得特别鲜美,赞不绝口。
(3)江南水乡,有冬至之夜全家欢聚一堂共吃赤豆糯米饭的习俗。
(4)过去老北京有“冬至馄饨夏至面”的说法。相传汉朝时,北方匈奴经常骚扰边疆,百姓不得安宁。当时匈奴部落中有浑氏和屯氏两个首领,十分凶残。百姓对其恨之入骨,于是用肉馅包成角儿,取“浑”与“屯”之音,呼作“馄饨”。恨以食之,并求平息战乱,能过上太平日子。因最初制成馄饨是在冬至这一天,在冬至这天家家户户吃馄饨。
6、同学们搜集的习俗和传说还有很多,下面小组内互相交流一下。注意刚才交流过的就不要重复了。
三、交流冬至谚语。
四、交流冬至诗词。
重点诵读《邯郸冬至夜思家》,学生在诵读中体会诗意,感受诗人情感。
五、总结。
六、作业
1、背诵自己喜欢的谚语、诗句,并抄写到农历游记本上。
2、搜集有关梅花的诗词、图片。
3、下一个节气是小寒,搜集、准备资料。
课后反思:
这节课是一节全新的课,对于学生、对于家长、对于我来说都是如此。由于要对家长开放,所以心里一直有些忐忑:家长能接受这样的课程吗?课堂上该以什么为重点学习?学生们的准备能不能达到预期设想?学习效果会怎样?……众多问题困扰着我,在上课之前心情一直是紧张的。但最终的展示结果还是很令人欣慰的。孩子们课堂上充满了兴趣,表现的很精彩;家长们反映也很热烈,觉得这样的课堂很能锻炼孩子的能力,拓宽他们的知识面,也让孩子对诗词的背诵更有兴趣,都表示会支持我们的校本课程继续开展下去。尽管课堂上取得了令人高兴的效果,但不足之处还是很明显的:
1、由于是第一次开课,所以对于课堂模式还是不很清楚,整节课下来环节不够紧凑,重点不是很突出。
2、课堂容量过大。由于是第一节课,要把农历、24节气的知识都介绍给孩子,所以课堂内容有些多,导致整个课堂比较急,每个环节都不能深入进行,有些浮于表面。
3、教师对课程内容的了解也有待深入。以后每节课前要做大量准备,这样才能保证课堂上有的放矢,避免出现不知孩子在讲什么的情况。
传统文化冬至主题班会教案范文 篇3
一、活动目标:
1、能围绕一个话题进行讨论,知道冬至由来。
2、愿意当众表达,表达时自然、从容、自信。
二、活动准备:
利用回家时间和父母收集关于冬至的相关信息
三、活动过程:
(一)音乐歌曲《给小桃树穿件新棉袄》导入:
教师弹奏乐曲,学生随乐曲演唱。
孩子们,你们歌唱的时候特别专注,真棒!
刚才我们演唱了有关冬节歌曲《给小桃树穿件新棉袄》,冬季里有个节日马上就要到了。是什么节日呢?(冬至节)
(二)冬至节的谈论
小朋友说的真好,冬至节就要到了。哪个小朋友能给我们说一说冬至节(叫3-4名学生)
冬至节我们可以做哪些活动来庆祝呢?(改变户外运动、包饺子、讲给小班弟弟妹妹)
(三)自行如厕穿着外衣,到小班请弟弟妹妹一起进行户外活动。
传统文化冬至主题班会教案范文 篇4
活动目标:
1、对朗诵诗歌感兴趣,进一步体会冬至日的节日特点。
2、体会文学作品的情景和意境,并用相应的表情、语气表现诗歌。
活动准备:
有关于冬至节的认知与理解。
活动过程:
1、教师朗诵儿歌冬至节2—3遍:学生欣赏。
2、学生朗诵冬至节
3、鼓励学生个体朗诵冬至节,根据学生情况实施给予鼓励及表现建议。
活动延伸:
活动区时间,美工区的学生可以自主为冬至节儿歌配上自己想到的绘画作品。
传统文化冬至主题班会教案范文 篇5
一、活动目标
在动手制作汤圆中感受冬至的节日气氛。
知道冬至是中国的一个传统节日,简单了解冬至的饮食习俗。
尝试动手制作汤圆。
二、活动准备
课件准备:《九九歌》童谣音频及图片;“汤圆”图片;“汤圆”手工成品图。
材料准备:超轻黏土、卡纸剪成的纸盘。
三、活动过程
播放童谣音频及图片《九九歌》,引出活动主题。
——今天老师给小朋友们带来一首很特别的童谣,名字叫《九九歌》,我们一起来听一听吧。
——童谣中出现了哪些数字?
——这些数字是什么意思呢?
小结:这是一首描写天气变化的童谣,童谣中出现了一到九九个数字,所以叫《九九歌》或者《数九歌》。人们习惯从冬至这天开始“数九”,每九天算一个“九”,冬至是一九的第一天。数完九个九之后,冬天结束,春天就来到了。
组织谈话,引导学生了解冬至,知道冬至是中国的传统节日。
——你们知道冬至是个什么日子吗?
——冬至是哪一天?
小结:冬至又叫“冬节”,是中国的一个传统节日。日期在每年的12月22日左右。
出示图片“汤圆”,引导学生了解冬至的饮食习俗。
——冬至这天,你家会吃些什么?
——汤圆是什么形状的?(圆圆的)
——汤圆有什么颜色?(白色、红色、黄色、紫色……)
小结:冬至这天,各地有不同的风俗,北方地区有冬至吃饺子习惯。南方地区有冬至吃汤圆的习惯。
出示手工成品图,播放童谣音频《九九歌》,发放材料“超轻黏土、纸盘”,鼓励学生动手制作汤圆。
(可根据风俗习惯将汤圆换成饺子)
——我们一起动手来制作好吃的汤圆吧。
——我们可以用各种颜色的超轻黏土制作汤圆,还可以把汤圆搓成你喜欢的形状。搓好的汤圆要放在纸盘子上哦。
温馨提示
童谣《九九歌》的内容不要求学生理解,教师在讲解内容的时候不宜太深入或时间太久。
四、活动延伸
五、区域活动
在美工区,投放材料“超轻黏土”,鼓励学生动手制作饺子。
六、日常活动
将学生制作好的汤圆装饰在班级的美工区内,供学生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