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仪上的中国幼儿园大班科学教案

2023-07-22

地球仪上的中国幼儿园大班科学教案 篇1

  活动目标

  1、激发幼儿发现问题,并积极探索自然现象的兴趣。

  2、培养幼儿大胆推测、操作及细致观察的能力。

  3、了解“雨是怎样形成的”科学现象,知道雨与人们的关系。

  活动准备

  1、雨的形成的图片,故事:《小雨滴旅行记》、《雨来啦》。

  2、实验器材:酒精灯、试管、试管夹、玻璃片、水

  活动步骤

  一、开始部分:

  提问:天上为什么会下雨?下雨时的天空是什么样的?雨是什么样子的?小朋友的心情是怎样的,雨是怎样形成的?

  二、基本部分:

  1、引导幼儿了解雨的形成原因:

  请幼儿自由说出雨是怎么形成的?(打雷了,就会下雨了……)

  2、师幼共同做实验,了解雨是怎样形成的?

  1)让一幼儿先将试管里的水加热,看看有什么现象?

  a、有气泡、b、有气从试管口冒出来。c、有响声

  2)请另一幼儿将玻璃片放在试管口的上方,说说你又发现了什么?

  a、玻璃片上有水b、玻璃片上有气(过了几分钟)c、我发现玻璃片上有水珠d、我发现玻璃片上的水珠掉下来了

  3)实验完成,引导幼儿通过刚才的实验,说一说:雨是怎样形成的?

  师幼总结:水加热以后,形成了水蒸气,水蒸气渐渐多了,他们抱在一起,当遇到冷空气,形成了小水珠,当他们快托不住的时候,小水珠就落下来,这就是雨。

  4)听故事:小水滴旅行记,更深一步了解雨的形成的原因。(边听故事,边出示雨的形成图片)

  3、引导幼儿说说雨与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关系。(1、可以浇地。2、可以浇树。)

  4、雨对我们的生活与这么多的好处,那我们怎样才知道要下雨了呢?听故事《雨来啦》,出示图片,引导幼儿边看图片边听故事。知道:

  燕子低飞要下雨

  青蛙高唱要下雨

  鱼游水面要下雨

  蚂蚁搬家要下雨

  三、结束部分:

  师幼共同到外面去找一找这几种小动物都在干什么,看有没有要下雨。

地球仪上的中国幼儿园大班科学教案 篇2

  活动目标

  1.能对物体的简单特征进行概括

  2.建立"10"以内数字的守恒概念

  活动准备

  1.红金鱼,黑金鱼各八条,三张图片(分别画有青蛙,蝌蚪,蜻蜓各九个,颜色,排列形式不同),数字卡"8,9,10",各种印章。

  2.幼儿操作材料。

  活动过程

  1.引入:池塘图片。

  提问:请问这幅图是什么地方?夏天快到了,这个地方会有什么小动物呢?

  2.初步感知数的守恒。

  (1)出示红金鱼和黑金鱼各8条,引导幼儿分别点数红金鱼和黑金鱼的数量。

  提问:游来了两群金鱼,请问是什么颜色?数量多少?一样多吗?

  小结:虽然他们颜色不同,但都是八条,数量是相同的。(出示数字卡"8")。

  (2)出示三张图片(分别画有青蛙,蝌蚪,蜻蜓),引导幼儿分别点数每张图片中物体的数量。

  提问:这三张卡片有什么不同?(从颜色,形状,排列上引导)有没有相同的地方?什么地方相同?

  小结:虽然他们颜色,形状,排列形式不同,但都是九个,数量是相同的。(出示数字卡"9")。

  3.做实物卡(1)教师出示数字"10",示范用印章制作"10"的实物卡。

  (2)幼儿操作,用不同印章制作"10"的实物卡。

  4.幼儿交流,讨论,从做的实物卡中,发现了什么规律。教师选出3个幼儿印章实物卡,进行总结:物体数量不因为他的排列,方向,位置等发生变化而变化。

  活动反思:

  1.图片展示的布局有待于更加完善。

  2.教师展示印章"10"的实物卡时,应注重排列形式的多样性。

地球仪上的中国幼儿园大班科学教案 篇3

  目标:

  1、通过“纸桌”实验,使幼儿初步感知桌脚的形状与桌面承重能力的关系。

  2、尝试从多个角度比较恰当地评价自己和他人地表现,提高幼儿的自评和他评水平。

  准备:

  1、纸桌实验材料:纸若干(部分在边上贴上胶纸),同样大小积木若干,纸桌实验记录表,纸桌范例若干

  2、幼儿自评表人手一份,教师用大表格(幼儿他评自评表)

  3、摄像机、电视机

  过程:

  (一)、设置问题情境,激发幼儿探究兴趣

  今天我们要用两张纸来做一张纸桌,可以怎么做?

  (二)幼儿自由选材做不同的桌脚的纸桌,教师指导

  比一比,谁的纸桌种类多,最新颖?

  (三)幼儿做纸桌承重实验,使幼儿初步感知桌脚的形状与桌面承重能力的关系。

  1、假如我要在纸桌上放积木,你认为哪张桌子可以放更多的积木?

  2、幼儿进行承重实验,并记录实验结果。

  (四)、根据记录纸,交流实验结果,并幼儿评价自己及他人的记录情况

  1、 总结实验结果:能放最多积木的是哪一种桌脚?(最少)

  2、 请你来评价一下别人(自己)的记录情况,可以打几个五角星?并说明理由

  (三)根据活动录像及两位老师的观察记录,尝试从多个角度比较恰当地评价自己和他人在活动中的表现

  1、在刚才的录像中你看到了谁的表现?你准备从哪个方面对他进行评价?给他几个五角星?为什么?

  2、你看了刚才你的表现和同伴的评价,准备给自己打几个五角星?为什么?

  3、听听两位老师记录下来的你的表现。

  4、分发自评表,幼儿填好后放入成长档案袋。

地球仪上的中国幼儿园大班科学教案 篇4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了解钥匙的外形特点和开关方法及多种多样的锁及其用途。

  2.能发现图形规律,准确的配钥匙,进一步发展幼儿的探索能力。

  3.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活动准备:各种锁、钥匙若干、美工操作袋中的《配钥匙》。

  活动过程:

  一、玩一玩、看一看锁和钥匙

  1.幼儿自由玩一玩锁,并仔细观察钥匙和锁,鼓励幼儿发现其中的秘密。

  2.幼儿探索开关锁的方法,小组内相互交流。

  3.观察钥匙,了解钥匙的结构。

  讨论:齿像什么? 把手的形状是怎样的?钥匙怎样才能打开锁?

  二、回忆童话

  1.教师和幼儿一起回忆童话片段:多萝西他们到达翡翠城时,守门人旁边有一个绿色的大箱子,要想进翡翠城必须要从锁住的箱子里拿出绿色的眼镜戴上才行。可是怎样才能找到合适的钥匙开箱子呢?

  2.引导幼儿用自己的钥匙去开别人的锁,并得出结论:一把钥匙只能开一把锁。

  三、配钥匙比赛

  1.提供锁和钥匙的卡片(见美工操作袋),请幼儿给多萝西、狮子、稻草人和铁皮人配一把钥匙。

  2.看谁配得最快:将钥匙和锁的图形剪下。5 ~ 6位幼儿为一组,随意抽取一张锁的卡片,看谁最快找到配对的钥匙。

  四、游戏“金锁、银锁”。

  1.集体学儿歌:“金锁、银锁,咔嚓一锁,看看谁先打开锁。”

  2.讲解游戏规则:

  一组中请一个幼儿把五把钥匙抓在手中,大家一起念儿歌,当念到最后一个字时,这个幼儿把钥匙洒在桌上,每个幼儿赶快找自己的钥匙来开锁,一组五个最快开出者为胜。

  3.幼儿商量轮流分工。

  4.游戏3-4遍。

  五、幼儿玩游戏后自由结束教学活动。

地球仪上的中国幼儿园大班科学教案 篇5

  活动分析:

  在上一个主题网《我的生活》中,孩子们非常喜欢科学活动《灯的秘密》,对于电灯为什么能够亮起来十分感兴趣。在本次活动中,我借用了手电筒这个孩子们常见的生活用品,帮助孩子们通过操作探究和试验论证了解手电筒的结构和安装方法。了解手电筒的简单结构是本次活动的重点,运用集体活动和分散活动相结合的形式,采用情景法、提问法、操作法、探究法进行突破。活动的难点是认识电池的正、负极,通过引导幼儿进行比较观察、科学探究、操作论证等方法,同时配以多媒体课件引导孩子们突破难点。

  活动目标:

  1、通过活动,激发幼儿参加科学实验活动的兴趣。

  2、培养幼儿较敏锐的观察力和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

  3、引导幼儿初步了解手电筒的结构及其安装方法,认识电池的正、负两极。

  4、在活动中,引导幼儿仔细观察发现现象,并能以实证研究科学现象。

  5、学会积累,记录不同的探索方法,知道解决问题的方法有很多种。

  活动准备:

  手电筒人手一个、小筐五个、多媒体课件一个

  活动过程:

  1、设置情景,提出问题“谁可以给我们带来亮光?”

  2、操作探究:“手电筒里都有什么?”

  这是活动的重点,引导幼儿在操作中得出结论。

  3、设置疑问:“手电筒为什么能够发出亮光来?”

  引导幼儿进行充分、积极的讨论。

  4、操作验证:

  (1)观察电池,认识电池的正、负极。

  (2)通过观察,学习两节电池的安装方法。

  5、知识扩展:初步了解多种高科技的手电筒和电池。

  6、活动延伸:“是两节电池连在一起亮还是三节电池连在一起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