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戴口罩》小班教案模板

2023-07-20

《大家戴口罩》小班教案模板 篇1

  教学设计

  我们经常发现有些孩子不注意个人卫生,尤其是感冒的时候,把擦鼻涕的纸和口套到处乱丢,打喷嚏的时候也不用手捂住嘴巴,有的幼儿甚至觉得好玩,还故意向其他小朋友打喷嚏。于是,我们通过“小河马戴口罩”这个故事,告诉他们由于不注意卫生导致了疾病的传播,把病菌传给了其他的小动物,故事中没有正面描述小动物的生病的原因,而是通过第二天早上森林医院门口的病人真多呀!侧面告诉幼儿。

  教学目的:

  1、掌握故事的情节内容,能够说出感冒的基本情况。

  2、懂得如何预防感冒。

  3、培养幼儿的发散思维。

  教学准备:

  口罩、PPT课件

  教学过程:

  一、教师出示口罩,引入活动。

  老师:老师给大家看一个东西,你们猜一猜是什么呢?这个东西使用布做的,可以戴在嘴巴上面,上、下班的人戴的比较多。

  幼儿回答:是口罩。

  老师:小朋友们见谁带过口罩?他们为什么戴口罩?

  戴口罩可以防止灰尘和吸进进到我们的嘴巴里,讲卫生。

  老师:在森林里有一只小动物也戴上了口罩,小朋友们猜一猜是谁呀?

  培养幼儿的发散思维,请幼儿回答。

  二、看图理解故事情节内容。

  原来呀,是小河马感冒了,为了讲卫生,他戴上了口罩,可是发生了什么呢?

  1、观看图片一:

  老师:他打了一个大大的喷嚏,结果.....(把大口罩打的不见了)小朋友们这个喷嚏怎么样?(很大)那他会是怎么打的呢?谁想学一学?我们来一起学一下吧!你们的`喷嚏可真厉害啊!

  不可以对着别人和食物打喷嚏,否则会传染细菌,而且是不礼貌的。

  老师:小河马打喷嚏把口罩都给打飞了,它的口罩会飞到哪里去了?我们一起来瞧一瞧吧!

  2、观看图片二:

  老师:大口罩飞到了草地上,大家猜猜谁来了?她看到了地上的口罩会用来做什么呢?我们一起来听听吧?小兔要拿口罩当篮子,小朋友们说一说这样可不可以?为什么呢?小兔子把蘑菇放进了口罩篮子里,你们猜一猜小兔会碰到谁呀?

  3、观看图片三:

  到家后,小兔把蘑菇放在了桌子上面,她把大口罩怎么样了?

  4、观看图片四:

  小兔子把大口罩扔出窗外,谁又发现了它口罩?瞧!小松鼠又把大口罩当成什么了?

  过度:大口罩成了小兔子和小松鼠的好帮手,小兔子把大口罩当成了篮子,小松鼠把口罩当成了吊床,可是,第二天发生了意想不到的事情,小朋友们猜一猜发生了什么?我们继续来听一听故事吧!

  三、教师完整讲故事,提出问题:

  1、故事听完后,意想不到的事情是什么呢?

  2、第二天医院门口的病人为什么会那么多呢?

  3、带病菌的口罩飞到了哪里?谁见过?他们都把口罩当成了什么?

  4、带细菌的口罩到过这么多地方,是谁让口罩沾上病毒的?(小河马)

  5、带完口罩能乱放吗?应该放在哪里呢?我们可以随便捡地上的东西来用吗?为什么啊?

  6、小朋友们都得过感冒吗?你们感冒时是什么感觉?如果你是医生,会如何帮助小动物?

  可以打针吃药,多喝点水,多吃点水果和蔬菜。

  教学结束:

  小朋友们真厉害,知道这么多知识,小动物听了你们的话,病很快就好了。我们快点告诉身边的人,让他们知道如何预防感冒吧!

《大家戴口罩》小班教案模板 篇2

  尊敬的各位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执教的课《小河马的大口罩》是大班上册主题三《多彩的秋天》次主题一《秋景》中的一个活动,下面我来谈一下我的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小河马的大口罩》这一活动所选故事内容贴近幼儿生活、生动有趣。《幼儿教育发展纲要》中语言领域中强调“在倾听的过程中理解故事情节,清楚地说出幼儿想说的事情,发展幼儿的语言能力”。本次活动旨在为幼儿创设了一个他们想说、敢说、喜欢说、有机会说并能得到积极应答的环境。同时在这一活动的参与中“培养幼儿健康的生活态度和行为习惯,让幼儿具有初步的健康知识。”

  二、学情分析:

  学前后期的儿童对周围世界有着积极的求知探索态度,他们不但爱问是什么?还想知道为什么,渴望得到科学的答案。我们希望幼儿在主动学习的过程中,大胆探索,对现象能进行客观描述,以事实为依据得出推理。

  每个孩子都经历过感冒,对此有切身的感受。大班幼儿从生活中积累了一定的健康知识,语言活动《小河马的大口罩》既来源于生活,又能服务于幼儿的生活。整个活动始终以幼儿的生活经验为依托,孩子们在这样的情境下丰富了经验,发展了思维,提高了语言表达能力。

  三、幼儿最近发展目标:

  1、了解故事的基本情节,能说出感冒的一些症状。

  2、了解感冒病毒的传播途径,学会预防感冒的方法。

  四、教学重点:

  1、了解故事的基本情节。

  2、能说出感冒的一些症状。

  五、教学难点:

  1、了解感冒病毒的传播途径。

  2、知道预防感冒的方法。

  六、教学准备:

  1、空间准备:幼儿双排、半圆座位。

  2、物质准备:课件PPT、大口罩、喷嚏虫布偶、电话。

  3、经验准备:幼儿生活中感冒时的经验。

  七、教学过程:

  本次教育活动,我设计了六个环节,分别是游戏导入——森林怪事—生病谜团——口罩主人——赶走病毒——神奇宝盒。

  第一环节:游戏导入——创设轻松的学习氛围。

  我用“喷嚏虫来了”的游戏和幼儿互动,组织教学,激发幼儿的兴趣,创设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为后面的学习打下基础,建立良好的开端。(本环节预设3分钟)

  第二环节:“森林怪事”——了解故事情节。

  兴趣是孩子认识世界的动力,幼儿一切自主选择的活动无不始自兴趣。本环节我通过森林里发生的奇怪事情创设情境,引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幼儿通过倾听故事和直观的PPT演示,从形式内容上吸引孩子,由于电脑提供的课件不仅形象直观,色彩鲜艳,而且富有动感,尤其配上栩栩如生的卡通形象,更能使语言和形象有机结合、直接作用于幼儿的感官,生动地形成语言表象,进而了解故事内容,熟悉故事情节。通过这一环节突破教学重点:1、了解故事的基本情节。(本环节预设6分钟)

  第三环节:“生病谜团” ——了解感冒病毒的传播途径。

  幼儿总是愿意做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本环节紧承上一环节,通过幼儿猜想问题,进行小动物生病原因的探究,然后进行自由的交流讨论,互相碰撞自己的发现。然后教师再通过出示课件中的病毒自述,把教学过程融合与多媒体课件中,化枯燥为乐趣,化抽象为具体,化静态为动态,让幼儿在活动中更兴趣盎然。教师顺势引导幼儿进行更深层次的探索归纳,了解病毒的传播途径。在幼儿对病毒有了一定知识经验后,教师总结:病毒是传染的,只要接触到带有病毒的东西,就很容易生病感冒。完成教学难点1、了解感冒病毒的传播途径。(本环节预设6分钟)

  第四环节:“口罩主人”——幼儿在侦察游戏中了解感冒的症状。

  这是本活动的重点。大班幼儿喜欢探究,教师引导幼儿“到底是谁感冒了,戴过这个口罩?”以此来激发幼儿积极思考,主动参与,同时通过课件展示,让幼儿在看一看,想一想的过程中,判断口罩的主人是谁。幼儿回忆自己生活中感冒时的经验,交流感冒时的症状。同时教师和幼儿玩“我做你猜”的游戏,引导幼儿在游戏中再次体验生活中感冒的症状。此环节承载了教学重点2了解感冒时的症状。(本环节预设5分钟)

  第五环节:“赶走病毒”——幼儿在游戏中学会预防感冒的方法。

  游戏是幼儿最喜欢的活动方式,他们在游戏中学习,在游戏中成长。这个环节通过“赶走病毒”的游戏让幼儿对如何预防感冒有了更系统的认识。通过课件再加上幼儿对生活经验的提升交流,使幼儿对预防感冒增强体质,有了多方面更深层的了解。在游戏中不仅完成了教学难点2知道预防感冒的方法,而且避免了单调、枯燥的说教,幼儿最终赶走病毒,也让他们获得了成功的体验。(本环节预设7分钟)

  第六环节:“神奇宝盒”——体验运动的乐趣。

  本环节通过小动物送来“神奇宝盒”答谢小朋友,与幼儿一起感受运动的快乐!(本环节预设3分钟)

  我对本次活动充满了热情和信心。相信,我和孩子一定会在活动中快乐的学习和成长!

《大家戴口罩》小班教案模板 篇3

  活动目标

  1、理解故事内容。

  2、认识感冒的症状,懂得预防感冒。

  3、学习控制自己的情绪,难过或疼痛时不哭。

  4、了解生病给身体带来的不适,学会预防生病的方法。

  活动准备

  小河马、熊医生、小白兔等图片

  活动过程

  一、激趣导入

  今天森林里怎么安静,小动物们到哪儿去了?他们怎么都戴上口罩了?

  (幼儿纷纷回答)

  师:小朋友,你感冒过吗?感冒的时候,你感觉怎么样?如果感冒了,怎样做?

  森林里小动物到怎么了,我们一起看一看。

  二、欣赏挂图,理解故事内容。

  1、出示第一幅挂图

  小河马怎么了?小河马得了什么病?小河马戴口罩发生了什么事?

  2、出示第二幅挂图

  小河马的口罩到哪儿去了?谁捡到小河马的大口罩

  3、出示第三幅挂图

  幼儿说说后面发生的事

  4、幼儿欣赏故事内容。

  师:为什么小动物最后都感冒了?

  小结:小河马的大口罩上有病菌,别的小动物捡到拿来用,就把病菌给它们了。那咱们小朋友的口罩不能互相带着玩了。

  三、拓展活动

  小朋友说说怎样预防感冒,如果自己感冒了,应该怎么做呢?

  互相回答,交流评价。

  教学反思

  感冒是生活中的常见病,并且很容易通过唾液和空气传播,幼儿通过理解故事,基本都能了解了感冒病毒的传播途径,以及预防感冒的方法。在学习讲故事的环节与教师互动较好。但在活动过程中,教师解释感冒病毒的传播途径时语言不够简练准确,应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多注意提问的指向性。